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性文本之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内容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性文本之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内容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性文本之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内容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性文本之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内容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性文本之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论述性(非连续性)文本备考之06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近三年论述性文本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的相关内容的考情,有效备考20242.了解论述性文本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的的的常考知识点,准确掌握,夯实基础。3.掌握论述性文本概括、评价和探究文本的的的命题特点、解题技巧、思考角度,提高解题能力。考情分析壹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2023·新Ⅰ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2023·新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2·甲卷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2·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2021·新Ⅰ卷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Ⅱ卷4.请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2020·新Ⅰ卷4.请结合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2020·新Ⅱ卷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的题型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归纳概括内容要点[2022·新Ⅱ卷]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2·甲卷]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0·新Ⅰ卷]4.请结合材料,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2022·新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2018·新课标I卷]9.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多维探究评价文本的观点与倾向[2022·乙卷]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2016·新课标III卷]18.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探究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22·新I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理论联系实际[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历年高考信息类文本简答题的新题型简答题文外设题情境+任务[2022·新I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2021·新I卷]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2021·新Ⅱ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2021·新课标III卷]18.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真题体验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

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塞牢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B.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错。原文第三段“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据此看出,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是主动发出的声音。C.“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错。原文第二段“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据此看出原文是强调有两种方式,并未说气味“语言”是辅助手段。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错。原文第二段“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据此看出,森林中的独行侠是“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不是“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原文说警示信息不会被阻断,所以最终也不会沦为昆虫的大餐。故选B。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中。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D.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错。原文第一段“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据此看出原文提到《杜登德语辞典》对“语言”的定义是为了引出树木也会自我表达,不是为了说明《杜登德语辞典》对“语言”的定义不全面。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错。原文第一段“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据此看出第一段中心观点是树木通过气味进行沟通“说话”,选项内容是说橡树为避开昆虫啃噬会把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中,并不能体现此观点。C.正确。“多嘴”“听到”使用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语言”使用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明显不同。D.“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错。原文第二段“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介绍地下真菌网络时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第三段“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据此看出介绍禾本科草类使用了举例子的方法。3.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答案:①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②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等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可看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失去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所以要经常喷洒浓药。由此看来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的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根据第二段“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可看出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去。知识讲解贰

论述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论述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概括题的实质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是指搜寻归拢文中相关信息;所谓整合是指从相关信息中提炼出某种共同的东西,如事物的共同特点,事物的普遍意义,带给人的共性认识、启示,等等。考向一、论述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概括题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概括对象和字数要求范围。2、提炼核心思想:阅读文本,提炼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并注意标注出一些重要的语句或关键词。3、概括内容:将核心思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来,注意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不要改变原文意思。4、尊重原文:尽量采用文本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避免不做加工地盲目照搬。5、控制字数:根据题目要求控制好字数,避免超过或不足。(一)论述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概括题的答题技巧在具体的答题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析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概括对象和要求,避免答非所问。2、筛选关键信息:在阅读文本时,注意筛选关键信息,如转折词、总结性语句等,这些信息对于概括内容非常重要。3、逻辑清晰:在答题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答案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4、语言表达准确: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简练,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的语言表达。5、检查答案:在提交答案前,要仔细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掌握论述性文本概括题的答题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注意细节性的问题,如审题、提炼核心思想、尊重原文等,这些都能够影响最终的得分。(二)概括内容要点题的四种基本题型题型常见设题形式原因分析型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为什么说“×××”?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分析作用型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方面的作用。对策措施型怎样才能有效推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发展变化型在×××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题干示例命题特点

(2021年全国乙卷第6题)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2020年全国Ⅰ卷第6题)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19年全国Ⅰ卷第6题)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2019年全国Ⅱ卷第6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哪些作用(特点、原因)”“什么关系(联系、区别)”“怎样”“为什么”等表示答题方向的词语,以及“(简要)分析”“概括说明”等表示作答要求的词语。(三)论述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概括题命题特点

(四)“三步骤”解非连续性文本概括题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阅读题干,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等)。第二步,回读原文,明确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回读原文,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在原文圈点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确保不遗漏要点。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题要点——确保组合求规范。在确定信息所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整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或者3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提炼出来的信息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二: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材料三: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答: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②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解题步骤】

“促进粮食增产”“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相同的经验”是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这也表明答题时应从“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促进粮食增产的相同的经验”入手,阅读材料时要围绕这些要求圈画、筛选信息要点。第二步:读文,巧筛选。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答案信息集中于材料二和材料三。信息区间对应的促进粮食增产的相同的经验1.材料二: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临朐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2.材料二:立足山区实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立足山区实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材料二: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解决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4.材料三: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信息区间对应的促进粮食增产的相同的经验5.材料三: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完成6.材料三: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合理利用土地资续表第三步:整合,求规范。通过上面的信息筛选,答案要点非常明显,可以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非连续性文本中,虽然多则材料的主题相关,但各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比较材料异同题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或要求比较“事实”异同,或要求比较“观点”异同,或要求比较考查角度异同,但其解题流程相同。考向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比较分析题题干示例命题特点

(2020年全国Ⅱ卷第6题)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2021年全国Ⅰ卷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21年全国Ⅰ卷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侧重点”“异同”“不同”等表示答题方向的词语,以及“分析”“概括说明”等表示作答要求的词语。(一)分析命题特点

(二)掌握解题方法比较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异同“三方法”1.立足整体,全面分析通读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明确共同话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注意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倾向。2.分层梳理,归纳概括(1)对相关区域的文段进行层次梳理,以明确层次关系,确定表述重点。(2)逐层归纳段意,注意段首、段尾等关键位置的语句。3.逐一对比,深入分析对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全面比较,逐一对比,深入分析。解答比较异同题“三步骤”对材料相异观点的分析,前提是异中求同,目标是同中求异。因为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围绕同一人物或事件的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些材料的观点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其立足点是相同的。同中求异,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究出材料观点的差异。对材料问题的深入思考要立足文本,联系社会现实,从文本中发现问题,从生活中找出根源,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探究题的题干中一般有“启示”“态度”“观点”“建议”等字眼。(一)评价探究题常见的设问方式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考向三非连续性文本的评价探究题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提出几点建议。4.用“×××”来评价“×××”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评价探究题的答题策略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2.解答启示类题目时,考生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3.解答建议类题目时,考生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要具有操作性,然后分点组织答案。4.如果题目要求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考生则需要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注意要与材料相关。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提出几点建议。4.用“×××”来评价“×××”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评价探究题的答题策略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2.解答启示类题目时,考生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3.解答建议类题目时,考生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要具有操作性,然后分点组织答案。4.如果题目要求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考生则需要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注意要与材料相关。(三)准确理解观点的四个角度角度解说理解观点语句论述类文本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系。理解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实论据,能够帮助考生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引用语句论述类文本中引用的语句多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理解标志语句这里的标志语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重点把握。1、理解文本:在评价探究之前,需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其主旨、观点、论证方法等,为后续的评价探究2、紧扣题目要求:在答题时,要紧扣题目要求,避免偏离主题。3、尊重原文:在评价探究时,要尊重原文的观点和论证方法,避免主观臆断或过度解读。4、逻辑严密: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严密,避免出现逻辑漏洞或矛盾。5、充分运用文本信息:在评价探究时,要充分运用文本信息,避免凭空臆想或过度推断。6、注意字数限制: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字数限制,避免内容过多或过少。论述性文本评价探究题的答题技巧需要紧扣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分析论证方法,评价观点和论证质量,并注意逻辑严密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需要注意细节性的问题,如审题、尊重原文等,这些都能够影响最终的得分。(四)评价探究题的解题技巧沙场练兵叁本次联考的现代文阅读一以信息类文本阅读形式考察,材料一选材来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材料二选材来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考察话题为“伪国风”和“古风文化”。一、2023年11月福建5市联考的论述性文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文本内容推断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考点:重点词语含义、概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考点:议论文的论证思路5.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考点:材料二信息提取与整合,结合古风文化特征分析活动的可行性题型考点概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伪国风"现象,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则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语言修辞、朝代背景进行“恶搞”“戏说"。比如,一些缺乏历史根基与史学考索的网络剧,在叙事上旁枝斜出,拖沓冗长,仅以玄、诞、怪、奇的剧情吸引受众注意力;在人物塑造上对历史真实人物随意增添杜撰,抑或直接架空历史来创造符合现代意识的人物,从而博得眼球;更为关键的是剧中透露出对皇权制度下的“乌托邦”幻想,严重脱离历史实际(1A)。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长城”。例如:某部影视作品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题材,却堆砌诸多中国元素来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勇斗怪兽”的故事。从学界、业界到观众,普遍诟病这部电影缺乏"长城精神"的深厚底蕴,完全是“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植入。这是以“中国风”为名、兴"欧美风"之实的典型。(1B)清除"伪国风"现象,涤浊扬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对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网络文艺培根铸魂的根本之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这表现在网络文艺呈现形式上,就应当要弘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就此而言,前文联副主席仲呈祥先生作了深入论述,他认为,"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国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虚代实,程式化,营造意境,都旨在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2A)。

当然,守正不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在守正的路上,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如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就认为,不可把中西方哲学、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简单对立,而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同时吸收西方哲学合理的、有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把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互补生辉,兼容整合。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不谋而合。(1C)在"美美与共"的文艺创作理念指导下,网络文艺的探索才能闯出新路,问世佳作。比如,由北京卫视与爱奇艺网络平台联动播出的纪实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2B)。每期节目中,嘉宾化身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探察历史的幽微,最后与设计领域专业人士一起打造一款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节目以“寻找”为形式,实际在“故”与"新"之间架设桥梁,基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宫廷文化、古典文化,探寻守正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让藏于深宫楼阁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化走近普通人的日常,以多元网络媒介的方式为国人打开一扇历史之窗,为全球受众打开一扇东方文化之窗。(摘编自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材料二: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很多文化产品都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古风文化中试图表达的意境也带有中国画风,比如古风歌词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细细品来,其中传递的正是歌词创作者与古代诗人的共同情绪和相似意涵,而这些内涵恰恰是中华文化长期熏陶且民众高度认同的,这也是古风文化能够引发人们共情的关键。

尽管汲取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要素,但古风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通俗的,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古风音乐的歌词往往采用文白结合的语言形式,让人们能够明白意思,使用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也是为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古风文化的通俗性并不是低俗,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包含着当代中国人和古人对国家命运、人生价值的共性思考(2C),在满足感官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草根性来看,古风文化的流行是一个自下而上,自年轻人圈层到成年人社会,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风文化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如华服就完全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服饰所使用。最重要的是,古风文化的流行多是青年人自发行为,而不是服从于官方组织或者主流社会的要求,这种自发行为和自组织模式更能够增强参与者对古风文化的认同(2D)。古风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尽管发迹于小众文化,以最初的音乐、漫画、仙侠小说为起端,但巧妙地沿袭了中华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逐渐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1D)(摘编自王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小题解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一些网络剧通过怪诞的剧情设置、杜撰的历史人物和对皇权制度的"乌托邦"幻想来博得眼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停滞不前。(错误类型:曲解文意)B.一些影视作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选材,并堆砌中国元素来讲述好莱坞式的故事,以“中国风”之名兴"欧美风"之实,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错误类型:因果倒置)C.哲学家张世英先生认为应以中华哲学为本,合理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结合,费孝通先生也认同他的观点。(错误类型:偷换概念)D.古风文化能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传播,得益于其沿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挖掘社会共同记忆的做法,同时商业运作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小题解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根据仲呈祥先生的论述,网络文艺工作者应着重于展现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意境,追求诗性品格和超越精神。(错误类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B.《上新了,故宫》采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播出方式,以及其打造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节目内容,都符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导意见。C.我们在评价古风歌词时,不只要品读其语言的运用,更应关注其是否传达从古至今的共同情绪和共性思考。D.古风文化的草根性特点,启发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唤起年轻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小题解析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C

(3分)A.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B.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C.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D.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通俗性要求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草根性要求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小题解析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C

(3分)A.周庄、西塘等特色古镇推出汉服主题活动。B.以明朝江南地区为蓝本设计的手游《江南百景图》。C.上海博物馆举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D.创作者拍摄短视频还原各朝代女子妆容与发饰。

古风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的特点;通俗性要求没有食古不化的僵硬痕迹,也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草根性要求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和情感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和习得的。考点解题思路串讲:1、原文的理解与分析2、文本内容推断3、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概念123先分析选项找到常见错误类型和细节定位词,利用细节定位词定位选项范围,一一比对原文和选项,看用词差异。内容推断与理解分析的解题思路类似,重点在于先分析选项,找到选项范围,推断题切忌:无中生有、说法绝对、曲解文意含义、概念题:不用先看选项,直接回原位找到关键词的含义

概念或者特征的句子,利用原文含义匹配选项。小题解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参考答案】:首先阐释了"伪国风"的概念并批驳,进而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指出清除"伪国风"势在必行,最后提出网络文艺创作的原则、具体做法及意义。

【解析】材料一以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行论证

第一段:“所谓...”是阐述含义、概念的标志词汇,“比如”以网络剧为例,段末指出“如此一味迎合,忽视引领,势必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二段:段首直接提出:“在‘全球化’文化竞争中,"伪国风"现象恰恰暴露出一部分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

第三段:引用中央指导意见,谈清除“伪国风”势在必行。第四段:提出具体措施“清除"伪国风"现象,在网络文艺创作中,就必须做到守正创新”

最后两段:具体分析如何做到守正创新,以及其意义。小题解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参考答案】首先阐释了“伪国风”的概念并批驳,进而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由此指出清除"伪国风"势在必行,最后提出网络文艺创作的原则、具体做法及意义。

【建议】学生在整合答案的过程中很难做到语言的高度凝练,因此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取文本的段落观点和分析观点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首先阐释了“伪国风”的含义并以网络剧为例批驳了“伪国风”现象;然后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缺失;紧接着指出清除“伪国风”势在必行;最后提出在网络文艺创作中,清除“伪国风”现象,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并分析具体措施以及其意义考点解题思路串讲: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结论的推导过程;如何得出某一观点;等“如何”类的提问方式。123先以段落为中心,找到各段分论点分析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词语串联各段分论点。如果论证结构(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清晰,可直接套用论证结构的答题形式。小题解析5.近日,某平台发起一个名为"寻找古籍守护人"的互联网公益活动,鼓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古代美食等不同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引来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和互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此项活动具有哪些优点。(4分)答:优点:①民族性突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典印记,沿袭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唤起当代人对古籍的重视。②与当代文化、当代生活相适应,用通俗和创新的形式,如说书、录制短视频等,更易为人们所接受。③草根性鲜明,以公益活动的形式,以互联网平台,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文化传承的过程。分析:本题考察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提取,依据题目《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可知,主要从民族性、通俗性和草根性三个方面讲述古风文化的特点,因此只需要将这三个特性与活动联系起来。主题:“古籍守护人”体现了第一段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符合民族性特征;利用短视频平台符合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互联网工艺活动符合草根性特点。分点依次梳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材料一: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而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不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然。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二、2021年海南名校质量检测的论述性文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言而有三,确立了不言之美作为美的本体的地位,确立了天地是不言之美的体现者,确立了以不言为美的判断标准。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天是创造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观的结合,而在天。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来作答。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包含这样的思想。天是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两句诗为儒家所重视,《中庸》将其作为“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特点。天,即本体。命,即本体之流行。“於穆”含有深远、深奥、深透、静穆之义,是对天之本体的形容。正如《中庸》结篇时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天地无声无息,创造不已,是至深之道,有至美在焉。天之美,是绝对之美,是美本身。绝对之美,乃无言之美。儒家树立了一个无言的美的本体,突出其创造特性,也突出对这种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也是一个关于美的本体的学说。什么叫“希声”依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可知,希声,也就是听而不闻其声。听之不闻其声,这就有天地本来无声、人听而不闻其声两个不同的角度。老子并非强调天地无声,并非置世界的丰富声音于不顾,而专对于无声的世界感兴趣。如果这样,老子真可以说是哑谜的爱好者。老子所说的大音,即道的音乐,或者说是至高的音乐、至美的音乐。至高至美的音乐寂然无音,听之不闻其声。它是“乐本身”,一切音乐皆所由生,也是美的本体。有声之音乐则是具体的音乐,而非“大音”。范应元云:“大道无声,而众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一切音乐皆由大音而出,强调的就是大音本体的特性。老子强调,契合这道的音乐,或者说契合这大美的世界,就应以“无言”的心灵相对,以“无声”的体验切入。老子说:“希言自然。”自然不言,意思是自然不像人那样言,也即庄子所说的“天籁”。这“天籁”是自然天成之声,它无机心,无智巧,不矫饰,无涉于欲望,不劳于理智,四时行,百物生,不为,不言。音乐的本体世界是无声的,而万籁声响,是这本体音乐的体现,故而自然而然,像那山前的景色,风来云起,日出雾收,不劳人虑,无为无作。这便由一个寂然无音的本体界,转而为天籁的“无言”的世界。“无言”的世界是具体的。老子强调这无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观者的态度;不在于世界无声无言,而在于观者超越言说的欲望。在他看来,知识不真,它是世界虚假的反映;不美,美在于自然而然的显现,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依赖这种知识去认识世界,也不符合自然道德的准则,是不“知”(智)的,所谓“知者不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