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个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2.体会作者犀利、讽刺,富有战斗性的杂文语言风格。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重点研读第6—9段,学习作者间接反驳敌方论点的方法。

2.梳理全文批驳过程,把握文章层次。

3.品析本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学习,我们知道驳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的不成立。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研读了课文的1—5段的内容,作者首先摆出敌方的论据和论点,看似合理,但作者接着指出自夸地大物博和寄希望于国联,这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要说失掉的话,也只能说失掉了他信力,至于求神拜佛,那是在发展着一种自欺力,这样看来,敌方的三个论据都推断不出敌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就是直接批驳敌方论证的错误。

二)表明观点,间接反驳:接着,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进行间接批驳。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朗读课文第6段到第8段。思考: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相信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在第6段: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那么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观点的呢?我们学过的四种基本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同学很快就发现了,从第8段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类人的存在:即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生求法的人。作者又进一步说到这四类人在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并且在前仆后继的战斗。鲁迅把这些人称为中国的脊梁。显然,这里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2.同学们,你是如何理解这四类人的呢?

“埋头苦干的人”是指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玄奘、谭嗣同等人。

3.联系背景,说说第8段“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结合时代背景,他们是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人们。

4.同学们,你们认为鲁迅本人是中国的脊梁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

我们来看看鲁迅的生平资料:

1902年鲁迅弃医从文,企图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1927-1936年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被誉为“民族魂”!

5.同学们,你们能结合我们这个时代为鲁迅的观点再补充几个事实论据吗?

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的脊梁”,“时代的楷模”更多。

是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叶嘉莹;

是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

是艰苦奋斗,不断超越,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航天员们;

是逆流而上,抗击在新冠疫情一线,与病毒作斗争的医生、护士;

是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督查,严守抗疫防线的社区工作人员;

……

从上面丰富的论据来看,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就等于再次宣告了对方论点不能成立,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6.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默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下面几个词的含义:

1)“状元宰相”指什么?

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2)“地底下”指什么?

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3)“脂粉”的意思是什么?

美化、伪装、欺骗。

4)“筋骨和脊梁”比喻什么?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思考: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照应题目,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三)梳理结构,把握层次:

到此,我们不妨着眼于全文,对全文的的论证结构来做一个梳理。

四)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鲁迅曾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本文保持了他杂文语言的一贯特点:具有形象性,讽刺性和战斗性的语言风格。让我们一起来品析本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1.在文章开头,说到社会上的三种现象时,作者连用了三个副词,“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地求神拜佛”。总,写出了部分中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写出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形象地描绘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的连用,强烈地讽刺了悲观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或形象生动,或尖锐犀利。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从文中的找找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仿拟的修辞,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了“他信力”和“自欺力”,幽默而又讽刺,犀利地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

再看比喻和排比的组合运用,“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前面的举例用了一组排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把这些人比喻成中国的脊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些人才是中国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的希望,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敌方以偏概全的错误,如同匕首、投枪一样掷向敌方,让敌方毫无还击之力。

4.“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