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一)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至第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小数的意义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题卡纸。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老师身上藏着一些小数:身高1.75米体重75.2千克腰围0.80米胸围1.05米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对于小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入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一)]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具体感知小数的意义。1.启发思考:1.11元是什么意思?1.11米是什么意思?2.全班交流汇报,明确:(1)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可以写成0.1元;1分是1元的一百分之一,可以写成0.01元。即1.11元的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1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1表示1角,第二位的1表示1分,所以1.11元=1元1角1分。(2)即1.11米的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1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1表示1分米,第二位的1表示1厘米,所以1.11米=1米1分米1厘米。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二)建立模型,体会小数的意义。1.理解小数的意义。2.小组交流。3.汇报(三)认识三位小数。(完成“想一想,填一填”)思考: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其中的59份是(),也可以表示为()。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明确: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一千分之一,也可以表示为0.001;其中的59份是一千分之五十九,也可以表示为0.059。小结: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四)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同伴交流。预设:学生会汇报数学课本的价格、文具盒的价格、同学的身高与体重等。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反馈汇报,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1)结合第1个图,说一说,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为什么可以用1.3表示?(2)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个数的填写。(3)五、拓展提升1.用线连一连。2.下面的分数用小数怎么表示?下面的小数用分数怎么表示?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第4题。学生根据信息,回顾旧知,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利用附页1材料做一做,先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学生观察正方形分割图片,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学生思考:每组的三个数据中的“3”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一)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经验,抓住“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这一知识点组织和开展教学,通过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对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突破小数意义的抽象性,顺利实现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不足之处: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小数时,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举出的例子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候,教师应补充举例,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教学建议: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教学以元为单位用分数表示1角、1分,以米为单位用分数表示1分米、1厘米后,可引导学生讨论:0.1与十分之一,0.01与一百分之一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0.1与十分之一,0.01与一百分之一是同一个数的不同形式,再通过问题的类比,理解0.001=一千分之一。第2课时小数的意义(二)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至第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测量长度、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2.经历探究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的过程,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将十进制的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米尺。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古钱币图片同学们,从上面的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把58厘米和3.5厘米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吗?能把41470克改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吗?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二)]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问题串一图片: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汇报交流,明确:淘气正在量黑板的长度,先量了2米,最后还有36厘米,黑板的长是2米36厘米。启发思考:黑板长度是2米还多36厘米,36厘米是多少米呢?2.全班交流汇报:(1)观察米尺,理清关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厘米,36厘米就是36份。说一说观察米尺的发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一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其中的36份是一百分之三十六米,用小数表示是0.36米。(2)交流方法。(3)启发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36厘米还可以用0.36米来表示,那么黑板的长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该如何表示呢?讨论交流,明确:将2米写在整数部分,36厘米是0.36米,合起来是2.36米,所以黑板长是2.36米。小结:1厘米是1米的一百分之一,36厘米是1米的一百分之三十六,是0.36米。(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问题串二图片。(1)说一说,通过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汇报交流:鹌鹑蛋的质量是12克,鸵鸟蛋的质量是1千克500克。(2)启发思考:鹌鹑蛋和鸵鸟蛋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千克?2.小组交流。小结:在一些实际问题中,可以根据两个量之间的进率,用小数把较小单位的量表示为较大单位的量。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2)小组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参与活动。(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全班交流,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说明如何进行换算。拓展提升3千克400克=(3.4)千克6元7角=(6.7)元600克=(0.6)千克250米=(0.25)千米8米6分米=(8.6)米3米5厘米=(3.05)米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七、作业布置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3题、第5题。学生观察古钱币图片,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观察,交流黑板的长度可以怎样表示。观察米尺图,明确:1厘米=0.01米,先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在全班汇报。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先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在全班汇报。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学生独立解答,反馈汇报,集体订正。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二)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这节课看着很简单,就是把小单位的量换算成大单位的量,但涉及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等。教学中,我努力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课堂上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换算的方法:把十进制的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先根据进率把较小度量单位的量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先把较大度量单位的量的数写在小数的整数部分,然后把较小单位的数化成小数写在小数部分。不足之处: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类推能力,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通过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换算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与预想有一定差距。教学建议:1.教学时,要以十进制度量单位的进率作为换算的切入点,使学生掌握换算流程,再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果。2.为确保学生能准确进行换算,课前可设计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进率的环节,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第3课时小数的意义(三)(1)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2、5题。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2.在学习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关系的过程中,培养数感。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及其意义。教学难点:小数计数单位及进率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北京地铁10号线全长57.1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全地下地铁线路,共设车站45座(其中换乘车站17座),全部为地下车站。(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通过图片我们知道,北京地铁的最高运行速度约为22.222米/秒。启发思考:同学们,你会读22.222这个数吗?你知道22.222中每个“2”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吗?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三)(1)]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初步认识小数的数位。1.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观察思考:小数计数器和整数计数器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明确:小数计数器不但有整数部分,还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2.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并说一说其中的“2”分别表示的意义。3.观察计数器,汇报交流,明确:(1)小数计数器上有小数点。(2)小数点左边的“2”分别在十位、个位,分别表示2个十、2个一。(3)小数点右边的“2”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分别表示2个十分之一(或2个0.1)、2个一百分之一(或2个0.01)、2个一千分之一(或2个0.001)。小结:同一个数字,在小数的不同数位,所表示的含义各不相同。(二)认识数位顺序表。1.自主阅读,认识小数计数单位。观察数位顺序表,思考:小数的数位顺序应该是怎样的?汇报交流:从左往右,小数的数位分别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2.小组交流汇报。小数数位顺序表中,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一(个)、十、百、千、万……小数点右边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三)认识计数单位的进率。1.启发思考:(1)想一想,以前学习整数时,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2)猜一猜,小数中小数部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2.交流汇报,验证猜想。(1)提出猜想:小数中相邻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2)验证猜想小结: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0.1)、一百分之一(0.01)、一千分之一(0.001)……小数的计数单位同整数一样,也是“满十进1”。即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五、拓展提升1.一个小数,百位上和百分位上都是2,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6,其余各位上是0,这个小数写作(206.62)。2.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小数的位置。0.50.151.50.454.54.85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5题。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各自想法。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自学教材“认一认”部分内容。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加深认识。学生回忆旧知,提出猜想。学生汇报交流,多种方法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反馈汇报,集体订正。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1)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利用整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数位顺序表,深化学生对已有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认识,进而根据数位顺序表猜想小数的组成,在验证中体会小数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含义;2.注意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猜想,使学生在猜想中发现新知,在验证中体会新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3.注重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用好用活现实中的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讲解所用的时间偏多,导致学生自主发现、交流讨论时间偏少,几乎没有巩固练习时间,教学效果的检测环节难以进行。教学建议:1.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充分发挥直观形象思维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进率的理解。可利用画线段图、画方格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2.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补充相应的补充练习。如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1)小数数位顺序表中,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在20.2中,左边的“2”是右边的“2”的10倍。第4课时小数的意义(三)(2)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6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理解并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2.经历探究小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探索小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题卡纸。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看一看我们的课本标价是多少?在商店里见到过小数吗?2.30元、0.90元分别是多少钱?你知道吗?引入课题:2.30元是2元3角、0.90元是9角,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三)(2)]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小数的基本性质。1.课件出示试一试。观察图片,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小熊商店每条毛巾5元,小狗商店每条毛巾5.00元。2.启发思考:两个商店毛巾的价格一样吗?为什么?3.全班交流汇报,明确:(1)商品价格用小数表示时,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几就表示几元、十分位是几就表示几角,百分位是几就表示几分。(2)5.00元的整数部分是5,表示5元;十分位是0,表示0角;百分位是0,表示0分,5.00元表示5元0角0分,即5元。所以两个商店毛巾的价格一样。4.引导观察(1)启发思考:从左往右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右往左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汇报交流。从左往右看,5变成了5.00,钱数不变;从右往左看,5.00变成了5,钱数同样不变。小结:表示钱数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钱数不变。(二)动手涂一涂,探究并归纳小数的基本性质。1.出示问题:在下面两幅图中分别涂色表示0.6和0.60。2.小组交流。(1)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6份是0.6;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60份是0.60。(2)涂色成果展示。(3)观察比较:上面两个正方形大小一样,比一比,涂色部分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汇报交流,明确:①说明意义:把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其中的6份是十分之六,用小数表示是0.6;把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其中的60份是一百分之六十,用小数表示是0.60。②用重叠法发现,涂色部分大小相等。即0.6=0.60。3.观察探究。(1)启发思考:0.6——0.60从左往右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右往左看,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汇报交流。从左往右看,0.6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0.60,大小不变;从右往左看,0.60的末尾去掉1个0,变成0.6,大小不变。小结: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3题。(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2)汇报交流,集体订正。小结: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小数的中间也不能添上0,否则小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2.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4题。(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2)汇报交流,集体讲评。五、拓展提升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两位小数。0.8=0.803.2500=3.2510.5=10.5023=23.003.500=3.502.一个数由两个6,三个0和小数点组成,而且去掉两个“0”后小数的大小不改变。你能写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小数吗?只要把2个0写在小数的末尾就可以,符合要求的小数有660.00,606.00,6.0600,60.600,66.000,6.6000,0.6600。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6题。学生根据信息和生活经验,汇报:2.30元是2元3角、0.90元是9角。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发现5元和5.00元表示的钱数相等。学生观察两个小数,汇报交流并归纳发现的规律。学生按要求涂色后,展示涂色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学生先涂色,再思考:小数中间的0可以去掉吗?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三)(2)5元=5.00元0.6=0.60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对教材解读科学合理、学生情况了解、教法选择适当,课堂上张弛有度,难易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表现为:教学设计合理,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教师没有被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不足之处:整节课只归纳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情况,没有予以扩充、认识和归纳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0,小数的大小仍然不变的情况。教学建议:在教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要合理渐进地安排适当的练习,在题目的选择上要做到精讲精练。实现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第5课时比大小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方格纸。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将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复习整数的大小比较)540100098504100032.李叔叔买了一些日用品后,剩下14.8元,还想买一支标价是13.50元的钢笔,李叔叔带的钱够吗?学生汇报交流:14.8元是14元8角,13.50元是13元5角,14元比13元多,所以李叔叔带的钱够了。引入课题:要确定带的钱够不够,只要比较14.8与13.50的大小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比大小)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1)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2)汇报交流:王红、李娜的跳高成绩分别是0.69米、0.8米;郑强、李明、张华的跳远成绩分别是2.97米、3.13米和3.08米。2.启发思考:谁跳得高?(1)表示两位同学跳高成绩的数有什么特点?谁跳得高?是如何比较的?(2)全班交流汇报,明确:①0.69是两位小数,0.8是一位小数,它们都比1小。要确定谁跳得高,就是从两个小数中比较出大的那个小数。②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0.69米和0.8米的大小。③小结:因为0.8米>0.69米,所以李娜跳得高。3.启发思考:谁跳得最远?(1)表示三位同学的跳远成绩的数有什么特点?谁跳得最远?说一说,你是如何比较的?(2)全班交流汇报,明确:①2.97、3.13、3.08都是两位小数,它们都比1大。要确定谁跳得最远,就是从三个小数中比较出最大的一个小数。②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2.97米、3.13米和3.08米的大小。方法1:用单位换算知识比较。因为2.97米是2米9分米7厘米,3.13米是3米1分米3厘米,3.08米是3米8厘米,3米1分米3厘米最大,所以3.13米最大。方法2:结合数位顺序表比较。方法3:画数线图比较。③小结:因为3.13米>3.08米>2.97米,所以李明跳得最远。4.归纳总结。(1)启发思考: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2)汇报交流,明确:比较0.69和0.8的大小时,整数部分相同,比较两个数的十分位,6小于8,所以0.69<0.8。比较2.97、3.13和3.08的大小时,2.97的整数部分最小,所以2.97最小;3.13和3.08的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1比0大,所以3.13比3.08大。小结: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相同,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位数越多,数越大。整数部分都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汇报交流,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汇报交流,集体订正。五、拓展提升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小数。0.44.050.450.545.404.500.4<0.45<0.54<4.05<4.50<5.402.在60米短跑比赛中,前三名当中李红的成绩是9.1秒,刘英的成绩是9.4秒,王丽的成绩是8.9秒。请你把她们比赛的名次排出来。因为8.9<9.1<9.4,所以第一名是王丽,第二名是李红,第三名是刘英。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3题、第4题。学生复习旧知,回顾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取相关信息,说一说各人的跳高成绩与跳远成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汇报比较0.8、0.69大小的方法。组间交流汇报比较2.97、3.13和3.08大小的方法。回顾交流:比较0.69和0.8的大小、比较2.97、3.13和3.08的大小的过程。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第1题:学生借助直观模型巩固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第2题,要说一说比较的方法。板书设计比大小0.8>0.693.13>3.08>2.97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教学时,教师在复习题中创设整数的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确比较方法,为小数比较做好顺势迁移;教学方法得当,提供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并积极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展示学生的想法,学习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没有注意学生交流中出现“数位”和“位数”的混淆并及时予以纠正;虽然创设了跳远的教学情境,但是运用不够充分。教学建议:1.教学中,教师不能一直“扶”着学生走,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促进学生更好地学。2.精心组织与运用评价语言,增强评价语言的指向性,为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指明方向。第6课时买菜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的实际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启发思考: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汇报交流信息:1把油菜1.25元,1把芹菜2.41元。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预设: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共需要多少元?买2把油菜需要多少元?……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买菜)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1.独立尝试估算,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汇报,用不同的方法估算。方法1:往小估。方法2:往大估。3.小结: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的钱比3元多,但不到5元。(二)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启发思考: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为什么?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汇报交流。(1)探究解题方法。方法1:求出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要付的钱,再和3.66元比较。如果和等于3.66元,那么说明售货员收钱正确,否则,就是错误的。列算式:1.25+2.41=方法2:用3.66元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看是否等于另一种蔬菜的价钱。如果差等于另一种蔬菜的价钱,那么说明售货员收钱正确,否则,就是错误的。列算式:3.66-1.25=或3.66-2.41=(2)探究计算方法。①1.25+2.41的计算方法。算法1:利用元、角、分的关系。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1.25元+2.41元=3.66元算法2:画方格图计算。算法3:列竖式计算。学生交流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小数相同数位相加,百分位上5+1=6,十分位上2+4=6,个位上1+2=3。所以1.25+2.41的和是3.66。②3.66-1.25的计算方法。算法1:利用元、角、分的关系。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3.66元-1.25元=2.41元算法2:画方格图计算。算法3:列竖式计算。学生交流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小数相同数位相减,百分位上6-5=1,十分位上6-2=4,个位上3-1=2。所以3.66-1.25的差是2.41。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3.66-2.41。4.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1.25+0.74=2.76-2.1=(1)汇报交流,成果展示。(2)说一说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小结:第一,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说一说估算的理由,计算的方法,然后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后,集体讲评。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集体讲评。五、拓展提升1.一根长4.8米的竹竿垂直插入水池底部,竹竿入泥的部分是0.4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1.3米(如图)。池中水深多少米?4.8-0.4-1.3=3.1(米)2.果果在计算一道小数加法题时,把其中一个加数3.2写成了2.3,结果得8.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8.8-2.3+3.2=9.7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4题,学有余力者完成第6题。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单估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确定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分小组汇报交流计算方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错误讲评。板书设计买菜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小数点对齐。2.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去,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不足之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导致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理解不是很透彻。教学建议:教学时,要加强“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促进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应从实质上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7课时比身高(1)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内容和第14页“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到脚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刚出生的幼崽就有1.5米高。星期天,明明、莉莉和亮亮一起去动物园,走进动物园,看到长颈鹿一家。(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情境图)同学们,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比一比它们的身高吗?(1)汇报交流信息:鹿爸爸身高6米,鹿姐姐小花身高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鹿弟弟小黑比小花矮0.8米。(2)提出数学问题:鹿妈妈身高多少米?小黑身高多少米?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比身高(1)]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鹿妈妈高多少米?1.启发思考:怎样列算式?如何计算?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3.全班交流,明确:(1)列算式是2.4+1.7。(2)探究计算方法:方法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方法2,画图计算。下图中,1个涂满的正方形表示1米,将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0.1米。2.4米,用2个涂满正方形表示2米,再将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4份表示0.4米;1.7米,用1个涂满正方形表示1米,再将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7份表示0.7米。计算2.4+1.7时,0.4与0.7的和是1.1,再加上3合起来是4.1。方法三:列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先算十分位,再算个位。(3)讨论交流:4个0.1加7个0.1是11个0.1,即1.1。要向个位进1,和整数加法中的“满十进1”一样。4.正确解答:2.4+1.7=4.1(米)答:鹿妈妈高4.1米。(二)小黑高多少米?1.启发思考:怎样列算式?如何计算?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3.全班交流,明确:(1)列算式是2.4-0.8。(2)探究计算方法。方法1,利用数的组成计算。方法2,画图计算。下图中,2.4米用2个涂满正方形表示2米,再将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4份表示0.4米;计算2.4-0.8时,十分位不够减,可将其中1个涂满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和4份合起来是14份,减去8份还剩6份,是0.6米,再与剩下1个涂满的正方形合起来是1.6米。方法3,列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先算十分位,再算个位。(3)讨论交流:4个0.1减8个0.1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和十分位合起来是14个0.1,再减。小数的退位减,和整数加法中的“退1当十”一样。4.正确解答:2.4-0.8=1.6(米)答:小黑高1.6米。(三)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1.启发思考:怎样列算式?如何列竖式计算?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3.全班交流,明确:(1)列算式是6-2.4=。(2)讨论交流:计算6-2.4,6是整数,2.4是一位小数,列竖式时可以将6改写成6.0,再计算。也需要根据退位减法的方法来计算。(3)列竖式计算。4.正确解答:6-2.4=3.6(米)答:鹿爸爸比小花高3.6米。(四)归纳总结。1.启发思考:通过刚才用竖式计算小数进退位加减法时,你发现了什么?和整数进退位加减法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3.师生共同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解答后,组内交流:用画图解决小数加减法的方法。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2题。独立解答后,汇报交流: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五、拓展提升1.根据下面的加法竖式,写出两个符号的和是多少。2.乐乐用竖式计算6.3加一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5。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6.3-2.5=3.86.3+3.8=10.1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某超市部分商品进行会员价优惠促销,原价36.8元的洗衣液会员价29.9元,原价15.8元的牙膏会员价12.6元。妈妈是该超市会员,买这两款产品享受优惠后共便宜了多少元?买这两款产品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确定并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分小组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同时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说清楚“满十进1”的理由,理解算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确定并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说清楚“退1当十”的理由,理解算理。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结合教师引导,在直观图与竖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小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理。板书设计比身高(1)满十进1退1当十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重视知识点的递进式呈现,步步推进,循序渐进,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化解知识难点,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不足之处:探究小数退位减法时,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想法,仍然按照前面的流程进行,费时较多,导致后续练习巩固时间偏少;板书设计偏简单,不能体现知识要点。教学建议:教师的提问应增强针对性,并尽量精炼些,帮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第8课时比身高(2)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试一试和第15页“练一练”3~7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在解决问题中内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开学了,智慧老人想邀请小朋友们到数学王国游览。小朋友们随着智慧老人来到了小数馆:小数馆里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面就是笑笑、机灵狗和淘气称体重的情况。(出示课件)1.启发思考:同学们,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1)汇报交流,教师用表格呈现信息:上次体重这次体重增加的体重笑笑29.5千克3.62千克淘气38千克2.65千克机灵狗8.79千克10.5千克(2)根据表格提出数学问题:①笑笑这次体重是多少千克?②淘气上次体重是多少千克?③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比身高(2)]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提出数学问题。1.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整理提出的数学问题。问题1:笑笑这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问题2:淘气上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问题3: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1.启发思考:上面的三个问题该如何解答?2.分组解决问题。3.全班交流,探究解法。问题1:笑笑这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正确解答:29.5+3.62=33.12(千克)答:笑笑这次体重是33.12千克。问题2:淘气上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正确解答:38-2.65=35.35(千克)答:淘气上次体重是35.35千克。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1)汇报思路分析。正确解答:10.5-8.79=1.71(千克)答: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1.71千克。(三)巩固算理。课件出示第14页“想一想”。(1)启发思考: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错了,你能找到错在哪里吗?你能改正吗?(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第1、2题,错在小数点没有对齐;第3题,错在被减数8的小数部分都是0,不够减,没有退位来算。(3)改正。小结:1.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开始算起。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3题。独立解答,汇报交流,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4题。先判断对错,再说出错在哪里,最后改正错误。五、拓展提升1.淘气在计算一个一位小数减2.46时,由于漏掉了这个一位小数的小数点,得到的差是39.54,正确的结果是多少?39.54+2.46=424.2-2.46=1.742.买一个玩具熊和一架玩具飞机,应付多少钱?28.5+32.8=61.3(元)61.3-10=51.3(元)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5、6、7题。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利用已有学习经验,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仔细审题后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列竖式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那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列竖式计算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那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错在哪里,最后改正错误。师生共同总结。独立解答后汇报交流解题思路及计算方法。板书设计比身高(2)29.5+3.62=33.12(千克)38-2.65=35.35(千克)答:笑笑这次体重是33.12千克。答:淘气上次体重是35.35千克。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运用”为基本流程组织实施教学。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3.通过练习及时巩固与强化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不足之处:本课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扎实,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显得比较薄弱,只有基本的练习,没有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也没有设计逆向训练题,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算理,提升思维深刻性。教学建议:教师要善于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应用知识的愿望。拓展提升的练习,更应是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的结合体,更要体现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第9课时歌手大赛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至第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运算。2.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选择合适算法进行运算的过程,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3.通过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正确进行运算。教学难点: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1-0.25=7+0.7=7.3-0.98=43.1-0.7=2.7+1.4=17.5-0.6=16.8+3.2=4-3.98=2.计算下面各题。27+36+23100-(44+39)27+53-46540-45-2453.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对小数加减法以及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知识进行了复习,今天我们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同学们有信心吗?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赛吗?学校歌手大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5号选手和9号选手得分如图所示。启发思考:谁表现更好一些呢?怎样才能看出谁表现更出色一些?(二)探究新知。1.估一估,谁的总分高?(1)思考:怎样估计呢?(2)交流估计方法。方法1:估出两人各自的总分再比较。5号选手:8.55大约是8.6,0.88大约是0.9,总分大约是9.5分;9号选手:8.65大约是8.7,0.4大约是0.5,总分大约是9.2分。比较可知,5号选手总分高一些。方法2:分别比较两人的专业得分与综合素质得分。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虽然比9号选手低,但是只是低了0.1分,但是综合素质得分5号选手得分比9号选手高很多,所以5号选手得分高。(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估计方法的不同。方法1是一种常用的估算方法,运用范围广。方法2适用于数值相差比较明显的情况,具有局限性。2.算一算,高出多少分?(1)独立探索,分别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2)全班交流。方法一:分步列式。先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求出5号选手比它高多少分。8.65+0.40=9.05(分)9.43-9.05=0.38(分)方法二:列综合算式。9.43-(8.65+0.40)=9.43-9.05=0.38(分)(3)讨论交流。①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②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明确: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3.分析解读笑笑的算法。(1)出示笑笑的算法:8.65-8.55=0.10(分)0.88-0.40=0.48(分)0.48-0.10=0.38(分)(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第一步:表示9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比5号选手的高0.10分;第二步:表示5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比9号选手的高0.48分;第三步:表示5号选手的总分比9号选手高0.38分。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估算方法,再解答。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算。解题后汇报交流,集体讲评。五、拓展提升1.你能又快又准确地计算出下面的题目吗?4.2+12.3+5.8+2.715-1.2-3.8=(4.2+5.8)+(12.3+2.7)=15-(1.2+3.8)=10+15=15-5=25=102.将1、1.2、1.3、1.4、1.5、1.6分别填在图中的小圆圈内,使每个大圆圈上五个数的和都等于6。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3~5题。交流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能简便计算的题目。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的含义。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灵活选择方法进行估算后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反馈。引导学生结合数据特点比较两种估算方法的优点。方法二着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交流:为什么算式里要用小括号?小括号中的算的是什么?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知识,总结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板书设计歌手大赛8.65+0.40=9.05(分)9.43-9.05=0.38(分)9.43-(8.65+0.40)=9.43-9.05=0.38(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采用学生自主探索,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训练学生温故知新能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通过学生间交流算法的意义,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展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不足之处:估算方面,学生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多多练习;学生自尊心增强,害怕说错的心理,导致发言不够积极,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教学建议:1.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合作学习时,要明确分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的习惯。2.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读他人算法的能力。第10课时练习一(1)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一第1~6题。复习目标:1.巩固小数的意义、性质和比较大小的方法。2.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选择适当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1.启发思考: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们还记得吗?(1)小数的意义。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0.1)、一百分之一(0.01)、一千分之一(0.001)……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3)小数大小的比较。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相同,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位数越多,数越大;整数部分都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4)小数加减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够减时,从前一位借1当十。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没有小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引入新课:下面一起来完成综合练习,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板书:练习一(1)]二、针对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一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3)集体讲评,对出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正。第1个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色部分是2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二,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是0.2;第2个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色部分是45份,用分数表示是一百分之四十五,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是0.45;第3个图,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色部分是70份,用分数表示是一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是0.7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所以可以表示为0.7。2.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一第2题。(1)指名汇报,明确9.8和10.1分别在哪两个数之间。(2)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9.8和10.1的大小。(3)总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3.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解答。(2)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样连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交流自己的想法。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1.奇奇在做一道小数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3看成了8,把十分位上的6看成了9,结果得到的和是15。你知道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吗?8-3=50.9-0.6=0.315-5-0.3=9.7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能够使竖式成立。(不同字母代表不同的数)五、课堂总结通过练习,同学们对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计算方法掌握更加熟练了,希望同学们多加练习,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六、作业布置1.下面的计算对吗?请将错误的改正过来。6.2-2.8+3.22.3+6.4-2.3+6.423.5-(13.2+6.5)=6.2-6=8.7-8.7=23.5+6.5-13.2=0.2=0=30-13.2=16.82.教材练习一第6题。回顾并交流所学知识。按要求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各图涂色部分。明确数线上1格表示0.1后确定各数在数线上的位置,再比较大小。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紧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在汇报交流中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练习过程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重视表达解题方法,体现了以练带理,练理结合的复习课理念。整节课结构紧凑,效果良好。不足之处:课堂练习内容太少,练习方式比较单调,都是学生做题,汇报交流、集体讲评的形式,缺少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教学建议:对知识梳理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表格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中,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识。第11课时练习一(2)复习内容:教材练习一第7~10题。复习目标:1.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系统梳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学会了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板书:练习一(2)]二、针对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一第7题。(1)读题,获取数学信息并汇报交流。(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3)汇报交流:①哪辆自行车的车座离地面近些?为什么?因为0.81<0.84,所以左面的自行车的车座离地面近些。②哪辆自行车的车身长?为什么?因为0.32+1.00+0.32<0.34+1.10+0.34,所以右面的自行车车身长。③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预设:哪辆自行车车把离地面远些?因为0.95<1.05,所以右面自行车车把离地面远些。(4)第(4)题,学生和家长课后测量。2.解决问题。①一本《童话大王》比一本《成语故事》贵多少元?②妈妈带了50元,两种书各买一本,还剩多少钱?(1)读题,获取数学信息并汇报交流。(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3)汇报交流:①求“一本《童话大王》比一本《成语故事》贵多少元”就是求26.8元比22.5元多多少元,列减法算式解答:26.8-22.5=4.3(元)。答:一本《童话大王》比一本《成语故事》贵4.3元。②求“还剩多少钱”有两种方法:方法1,用50依次减去26.8和22.5,列算式解答:50-26.8-22.5=23.2-22.5=0.7(元)答:妈妈带了50元,两种书各买一本,还剩0.7元。方法2,先算买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50去减,列算式解答:50-(26.8+22.5)=50-49.3=0.7(元)答:妈妈带了50元,两种书各买一本,还剩0.7元。三、巩固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29.7+2.35+1.4621.4+0.57-5.687.34-(3.18+2.9)集体讲评,对出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纠正。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9题。学生解答后汇报,教师讲评。四、拓展延伸1.某超市部分商品进行会员价优惠促销,原价36.8元的洗衣液会员价29.9元,原价15.8元的牙膏会员价12.6元,妈妈是该超市会员,买这两款产品各1件,她给营业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100-29.9-12.6=57.5(元)2.仓库中有38吨粮食运往灾区,第一次运了7.25吨,第二次运的比第一次少1.2吨,第三次运的比第二次多1.45吨,第三次运了多少吨?还剩下多少吨粮食?7.25-1.2=6.05(吨)6.05+1.45=7.5(吨)38-(7.25+6.05+7.5)=17.2(吨)第三次运了7.5吨,还剩下17.2吨粮食五、课堂总结通过练习,同学们都学会了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多加练习,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六、作业布置1.教材练习一第8题。2.教材练习一第10题。3.50元钱买两本书,该怎样买?4.甜甜想围一个长方形铁丝框架,长是0.74米,宽比长短0.48米。她围这个长方形铁丝框架一共要用多少米铁丝?独立解答,交流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细心看图,发现信息,再解决问题。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板书设计练习一(2)1.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2.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6.8-22.5=4.3(元)50-26.8-22.550-(26.8+22.5)=23.2-22.5=50-29.3=0.7(元)=0.7(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练习方式比较单调,都是学生做题后汇报交流、集体讲评的形式,缺少趣味性、竞争性。教学建议:1.解决问题的复习教学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2.教学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第1课时图形分类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至第2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对已学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2.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把图形进行分类整理,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框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了许多图形,谁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1.学生自由表达。2.课件出示:今天老师把你们的“老朋友”都请来了,你们认识吗?(学生交流课件中各个图形的名称)3.引入课题:大家非常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图形。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图形分类。1.启发思考:这么多的图形,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想一想,分分看。2.全班交流汇报,明确:(1)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为一类。(2)按平面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圆是一类。(3)按围成图形的线段的条数来分类: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是四边形;三角形自己为一类,它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小结:以上图形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来分,可以按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还可以按边的条数来分。(二)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1.启发思考: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平面图形,你喜欢哪一种呢?能用你手中的硬纸条和图钉拼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吗?出示活动要求:(1)向同桌介绍你所拼的图形的特征。(2)在拼的过程中,你对这个图形有哪些新的认识,说给同桌听。2.小组汇报交流。(1)我们开始拼的是长方形,现在拿出来的时候活动了,变成平行四边形了。我们发现长方形具有不稳定性,两个对角一拉就变成平行四边形。(2)我们拼的是三角形。因为无论我们怎样拉,三角形的形状都不会改变。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小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以及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利用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例子:自动伸缩门……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衣服架、自行车架、太阳能架子……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反馈汇报,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解读生活现象,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五、拓展提升1.在不改变下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同时,使它变得稳定起来。2.用一条线段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图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六、课堂总结生活中三角形建筑和半球形建筑是很坚固的,生活中的四边形物品不但可以运用容易变形的特点,而且还比较美观,可见是图形创造了生活的美,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数学知识把生活创造得更加美丽!七、作业布置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3题、第4题。学生回忆并交流。学生观察课件,认一认,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独立尝试给图形分类,然后在组内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类的理由。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交流分类标准。学生观察由线段围成的图形,交流分类标准。学生尝试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学生拉一拉四边形进行演示。学生拉一拉三角形进行演示。板书设计图形分类四边形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两点: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对图形进行分类时,通过“认一认”“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能够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学生就会轻松掌握知识的要点,尤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2.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特性,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运用这一特性的实例,再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不足之处:在给图形分类时,满足于得到结果,没有充分让学生表达交流每一种分类的标准与理由;也没有提供时间,让学生交流其他与众不同的创新分类方法,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建议:1.基于课程生成展开教学,教学中当学生列举出的图形和教材不一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教材图片,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分类,以增加和丰富学生的感知,更深入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2.图形分类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提高图形分类的时效性,不仅要展现学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分类进行追问:你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你能由同学的分类结果想到其他的分类标准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第2课时三角形分类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至第2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2.通过分类活动,培养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倾听能力。教学重点:会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彩色卡纸、表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启发思考:同学们,知道黑板上的各角是什么角吗?2.教师操作:分别在两条边上各取一点,然后用直线连接两个点,围成不同的三角形。3.启发思考:同学们再看,这几个是什么图形?你能说一说这几个三角形中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吗?4.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分类,今天就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分类)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一)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启发思考:1.上面的图案像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小船,三角形)2.这些图形有不同的地方?你准备按什么标准将上面的图形分类?(二)全班交流汇报:1.按角分类。①和②两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分为一类;⑥、⑦、⑧、⑨四个三角形都有一个钝角,分为一类;③、④、⑤三个三角形所有的角都是锐角,分为一类。根据学生汇报,引出概念。启发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交流结论:任何一个三角形中,一定有2个锐角。小结:按角分,三角形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1个直角,1个钝角。2.按边分类。(1)学生测量教材第22页两个三角形,并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汇报,明确:①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②第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第二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3)揭示概念。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2条边叫作腰。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4)启发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和腰相等了,那么此时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按边来分,三角形是不是只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两类?汇报交流,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按边来分,三角形除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外,还有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小结:三角形按边可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等腰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和腰相等时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题。讨论交流,明确:同样的三角形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如:⑥号三角形按角分是锐角三角形,按边分是等边三角形;⑧号三角形按角分是直角三角形,按边分是等腰三角形。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题。以游戏方式组织练习,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确:只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单凭一个或两个锐角不能确定三角形是否为锐角三角形。五、拓展提升1.量一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特点?三个内角相等,都是60°2.A、B是直线外两点,从直线上取一点M,可以与A、B连线后组成等腰三角形,你还能在直线上找到一点,使其与A、B组成等腰三角形吗?请在图2、图3中画出来。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研究过程,并适时总结学习的策略方法和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七、作业布置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3题、第4题。学生观察思考,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并交流。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结果。先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在全班汇报,然后教师结合课件呈现板书内容。学生观察9个三角形,数一数每个三角形中锐角的个数,然后交流。学生结合测量结果,感受两个三角形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第1题,通过分类,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