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浙江专用)(含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浙江专用)(含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浙江专用)(含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浙江专用)(含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浙江专用)(含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2秋·浙江温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甲】张季鹰辟①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辟:被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名菜。【乙】毓、钟会少有令举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注】①令举: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见: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丙】雪梅·其一卢梅坡(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借助方法,积累文言。方法句子思考借鉴释义查阅字典法(1)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①趁

②因为

③于是

④因此因:(选择正确词义填写序号)成语参考法(2)毓、钟会少有令举。年少有为少:比较归纳法(3)汗①汗出如浆②卿面何以汗通过比较归纳,发现积累文言词汇需要关注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汗:①②【迁移】(4)运用上述词语积累的方法翻译句子。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2.阅读【乙】文,面对魏文帝的“汗”之问,你如何评价二子的回答?3.在古代诗词中,无不彰显古人的智慧。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中体现出来的“见机”智慧的理解。可以从诗文的内容和主题角度进行思考。(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乙】季礼①将使于晋②。北过徐君③。徐君观季礼剑,不言而色欲之。季礼为有晋之使,未献④,然其心许之矣。反,至徐。徐君已死。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⑤树而去。(《史记·吴太伯世家》)注释:①季礼:吴国公子。②晋:晋国。③徐君:徐国君主。④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⑤冢:坟墓。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为人谋()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示:联系课内学过的“吾日三省吾身”进行知识迁移)④反,至徐()(提示:这个字与“不亦说乎”的“说”是相同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可以联系语境推敲它的意思)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6.把下列两个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未献,然其心许之矣。7.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告诉我们:(一)交朋友要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就如《论语·述而》中所言:“,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交朋友要知心,如(乙)文中:。(概括事例回答)(三)交朋友要守信,如(乙)文中:。(概括事例回答)(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之子长文①,有英才,与季方②之子孝先③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注释]①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②季方:陈元方之弟,陈谌。③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④,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⑥。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三则材料均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探望。②履行:做事情。③绥:安抚。④恣其所安: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⑤孤:我。⑥周旋:指应酬交往。动静:活跃社会与安定社会的做法。万里如一:到处都相同。8.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掌握:(1)课内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期日中②太丘舍去③相委而去④下车引之⑤入门不顾(2)各种文言现象积累——在空格内填上相应内容。通假字尊君在不“不”是一个通假字,同“⑥”。词类活用孤法卿父:“法”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效法”。周公不师孔子:“师”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⑦”。一词多义“下车引之”的“之”解释为“⑧”。“陈元方之子长文”的“之”解释为“⑨”。(3)查字典释义。从下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中,选出“元方难为兄”中“难”的意思(填序号)。难(難)①nán难,困难,与“易”相对。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于上青天。”②nàn灾难,患难。《周易·否》:“君子以俭德辟~。”③nàn反驳,质问对方。《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焉?”④nàn敌,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周武:周武王。)⑤nǎn通“戁”,畏惧。《荷子·君道》:“故君子恭而不~,敬而不巩。”(巩:恐。)⑥nuó驱除疫鬼。《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以索室驱疫。”9.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乙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句,引申出成语“难兄难弟”,但现在此成语之意和乙文中表达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难”读音也不同。请根据上述提示,猜猜乙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2)丙文中,元方面对“究竟谁效法谁”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请在下面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内容。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样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结合三则短文,谈谈你对陈元方的认识。(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杭州市采荷中学校考期中)寻找家文化,做明理之人,请你完成“家之理”活动。【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田子为相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绳绳③兮。”言贤母使子贤也。(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②馆:房舍建筑的通称,这里指家。③绳绳(mǐnmǐn):绵延不绝。11.解释加点词。(1)尊君在不

(2)期日中

(3)相委而去12.下列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安得此金——联系上下文田母说的话,可推测“安”是“怎么”的意思。B.非吾所欲也——联想到“随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可推断“欲”的意思为“想要,希望”。C.子其去之——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推知“去”意为“离开”。D.王贤其母,说其义——查词典后发现有以下几种意思:①“陈述,解说”②“同‘悦’,喜欢、高兴”③“劝说”等。判断“说”的解释为“同‘悦’,喜欢、高兴”。1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15.“百善孝为先”。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2022秋·浙江·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语段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语段二】司空①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②,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③。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④复生此宝!”(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注释】①司空:中国古代官名。②中外孙:儿子所生子为中孙,女儿所生子为外孙。③属:注意。④衰宗:衰败的宗族,谦称自己的家族。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期日中

②太丘舍去③下车引之

④年并七岁17.请以/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19.语段一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20.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概括作答,完成下面的填空。两个语段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语段一中,陈元方的聪慧表现在;语段二中,张玄之、顾敷的聪慧表现在。(2022秋·浙江绍兴·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三军可在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乙】季札①将使于晋②,带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21.请完成下面这张文言词汇整理单。类型字词释义古字通假反,徐君已死矣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反:(1)县:通“悬”,挂。一词多义季札将使于晋季子为有晋之使使:(2)使:使者。词类活用传不习乎饭疏食,饮水传:传授的知识。饭:(3)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23.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24.(2022秋·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中)读完《论语》十二章,同学们在许多名人的身上都看到了《论语》的影子。活动小组计划进行古文云交流会,邀请你参加。古文云交流会记录单【甲】好学篇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①奚②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②子曰:“君子③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①女:通假字,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君子:有德者。④正:匡正、端正。12.准备活动:复习文言常用词。(1)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3)元方入门不顾(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幸甚至哉(6)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资料:疏通文意。(1)子路不对(2)晚年手不释卷(3)及次日临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普⑤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⑥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⑦取书,读之竟日也。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⑧,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节选自《宋史》)【注释】⑤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⑦箧(qiè):书柜、书箱。⑨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丙】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4.因声求气:仿照示例,结合加点字,探究赵普的内心感受。知识卡片:“也”,在古文中一般相当于“啊”,在语意夸张时相当于“呢”,在否定语气强烈时相当于“的”。示例:可谓好学也已。“也已”是感叹词,表示肯定语气。孔子认为,君子能循着正确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言行,这就是好学,君子应该在言行举止方面有自我要求。读之竟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借古劝今:赵普晚年对《论语》手不释卷,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对唐宋时期的影响深远。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论语》对后世的影响。(2022秋·浙江绍兴·七年级校联考期中)【活动二:品读古文】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题目。【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③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李生论善学》)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3)王生益愠(4)诲人不倦26.根据文意断句,限断两处。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28.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孔子和李生认为什么样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2022秋·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甲】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盘桓东山②,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③诸人色并遽,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⑥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⑦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丙】王子猷、子敬⑧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⑨。子猷遽走避,不惶⑩取屐⑪: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注释】①谢太傅:谢安。②盘桓:徘徊,逗留。东山:谢安早年隐居之地,在今浙江上虞西南。泛海:坐船出海。③孙、王:孙绰、王羲之。④唱:通“倡”,提议。⑤王:通“旺”,指兴致高。⑥吟啸:吟诗与呼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⑦将无:大概,恐怕。⑧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⑨发火:着火。⑩惶:通“遑”,闲暇。⑪屐:木头鞋。29.小语和小文对上面两个故事有一番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小语:我记得【甲】【乙】两文都出现了谢太傅,可见它们都是选自由南朝人(1)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小文:嗯,你说得对。根据“不亦说乎”可以推断“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的“说”的解释是(2)小语:你说得很对,我发现【乙】【丙】文里都出现了“徐”和“遽”,根据成语“不疾不徐”可推测出【乙】文“公徐云”,【丙】文“徐唤左右”的“徐”都是(3)的意思。但两个“遽”意思应该不一样。《古代汉语字典》里“遽”有“①送信的快车:②急忙,匆忙;③于是,就;④突然;⑤惊慌”的意思。根据语境,“孙、王诸人色并遽”的“遽”应该选(4)第个义项;“子猷遽走避”的“遽”应该选(5)第个义项。小文:你真厉害,通过查字典和用成语推测法把没学过的文言词语意思都搞明白了。可是【乙】文画线句好像没有断句,怎么加标点断句比较好呢?3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3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32.小语不明白【乙】文为什么要写船上诸人的表现,【丙】文为什么要写王子猷的反应,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答疑解惑。(2022秋·浙江金华·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现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33.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文言作品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人的日常称谓,请解释加点词。①兄子胡儿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3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35.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3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37.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38.(2022秋·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考期中)古诗文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注】:①令誉:美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钟会是他的两个儿子。③敕: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相委而去②元方入门不顾③魏文帝闻之④语其父钟繇曰(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毓

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友人惭,下车引之。②帝曰:“卿面何以汗?”(4)【甲】【乙】两文来源于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笔记小说,该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甲】文选自《方正》篇,请结合下列三个门类的选编依据,判断【乙】文应该编入哪一个篇章,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A.《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B.《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C.《方正》:指为人正直【乙】文应该编入篇章,理由39.(2022秋·浙江温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甲】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②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③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选自《世说新语》)【乙】钟毓、钟会④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⑤曰:“可令儿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如出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②寒温:寒暄。③吉人:贤明的人。④钟毓、钟会:钟毓,三国时期魏国车骑将军。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将军,后平蜀。⑤钟繇(yáo):三国时期魏国相国。(1)根据表格汇总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A.三人俱诣谢公语境推测法:①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②(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B.向三贤孰愈查阅字典法:①面对,朝着;②方向;③先前,刚才;④表示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填序号)C.年十三课内迁移法: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D.魏文帝闻之古今异义词: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复问会:“卿何以不汗?”(3)《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任选一种场景,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场景一】客:(面带好奇,走上前)向三贤孰愈谢公:①小者最胜。设计理由:【场景二】魏文帝:(仔细观察,面带好奇)卿面何以汗?钟毓:②战战惶惶,汗如出浆。设计理由:(4)《世说新语》一共三十六篇,每篇均有一个篇名,部分篇名如下表所示。你认为【甲】【乙】两篇分别应该放在哪一篇之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篇名内容德行指人的道德品性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品藻指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鉴别(2022秋·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批注: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世说新语·言语》【乙】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新语·伤逝》【丙】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①”,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②。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③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批注:《世说新语·识鉴》【注释】①东曹掾:东睿的属官。②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③羁宦:在异乡做官。40.“遂”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是“于是”和“最终”。请联系上下文,为[丙]文“遂命驾便归”中的“遂”选择正确的义项,并说明理由。41.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42.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作批注。43.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44.(2022秋·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①不达②于事,识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③?【注】①或:有时②达:付诸③其奚决焉:怎么解决问题呢?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和“识”。(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下列句子中加下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啊)C.而或不达于事(表转折,但)D.舍问,其奚决焉(舍弃)(3)翻译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4)恰当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你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出了哪些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至少写出二种)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具体谈谈其中一种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方法。45.(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校联考期中)小嘉同学在搜集、阅读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整理出了以下材料:材料一: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论语》材料二: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材料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德行》材料四: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宋史·寇准传》(1)小语:小嘉,你找的材料真丰富,可是材料一《论语》中第(填序号)句,好像不属于“交友”的主题,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嘉:谢谢小语,我把这句话删去。材料四的内容较难理解,我们可以加上注释,帮助同学们理解文章意思。(2)请你帮助完善材料四的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③及准出陕:说文解字:“及”本义是追赶上前面的人,并将其抓住。上边是“人”,下边是“手”,正是前边的人被后边的人用手抓住的形状。④大为具待:(填选项)字典义项:A.器械,器具。B.置办,准备。C.具有,具备。D.通“俱”,全,都,尽。⑤咏将去:课内迁移:相委而去⑥准莫谕其意:同“喻”成语推测:不可理喻(3)小语:我们一起梳理这四则材料对“交友”的看法。圈画关键句分析材料内容提炼“交友”关键词材料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每天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信。真诚待友材料二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①珍惜知音材料三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管宁和华歆对“片金”和“乘轩冕者”态度不同,管宁于是与华歆割席断交。②材料四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③④小语:经过分析和提炼,原来古人对于“交友”有这么多的看法和认识,“真诚待友”现在也是交友中重要的原则。小嘉:我觉得材料二伯牙“绝弦”,材料三管宁“割席断交”的行为都过于极端了。(4)你认同小嘉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联系自己的交友体会,说出你的理由。要求:①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②100字左右。

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2秋·浙江温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甲】张季鹰辟①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辟:被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名菜。【乙】毓、钟会少有令举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注】①令举: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见: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丙】雪梅·其一卢梅坡(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借助方法,积累文言。方法句子思考借鉴释义查阅字典法(1)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①趁

②因为

③于是

④因此因:(选择正确词义填写序号)成语参考法(2)毓、钟会少有令举。年少有为少:比较归纳法(3)汗①汗出如浆②卿面何以汗通过比较归纳,发现积累文言词汇需要关注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汗:①②【迁移】(4)运用上述词语积累的方法翻译句子。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答案】③年纪小汗水流汗不久齐王战败,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和翻译句子。(1)句意: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因:于是。故选③。(2)年少有为:年纪轻轻时就有所作为,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少:年纪小。(3)汗出如浆: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汗:名词,汗水。卿面何以汗: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汗:动词,出汗。(4)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俄而,不久;见机,见微知著,看到细微的预兆。2.阅读【乙】文,面对魏文帝的“汗”之问,你如何评价二子的回答?【答案】钟毓说自己流汗是因为面对君王的紧张害怕,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钟会说自己不流汗是因为胆子小不敢出汗。这样的回答不仅维护帝王的尊严,还给自己讨得彩头,可见他的聪明机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从“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可以看出,钟毓老实、规矩、守礼;从“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以看出,钟会才思敏捷,机灵善辩,有个性。但两人都聪明睿智。钟毓、钟会还只是十多岁的小孩,第一次见到皇帝,兄弟二人诚惶诚恐在所难免,但他们在与魏文帝的对答之中既见善辩之才,又恰到好处地奉承了皇帝。3.在古代诗词中,无不彰显古人的智慧。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中体现出来的“见机”智慧的理解。可以从诗文的内容和主题角度进行思考。【答案】甲文中张季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感慨表明他不愿为官爵而远离家乡,以此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功名的淡然;乙文二子对出汗的应答更是绝妙,均为“害怕”,却有“汗如流”和“汗不敢出”的机变,一诚实,一机灵相得益彰;丙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借“梅”与“雪”的对比启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深刻道理,可见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无处不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甲文中,“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意思是: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表现了张季鹰不愿为官爵而远离家乡,以此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功名的淡然;乙文,“战战惶惶,汗出如浆(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战战栗栗,汗不敢出(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可知,钟毓与钟会面对魏文帝一诚实,一机灵,相得益彰;丙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可见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无处不在。参考译文:

【甲】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不久齐王落败,当时人都说(张季鹰)是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乙】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乙】季礼①将使于晋②。北过徐君③。徐君观季礼剑,不言而色欲之。季礼为有晋之使,未献④,然其心许之矣。反,至徐。徐君已死。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⑤树而去。(《史记·吴太伯世家》)注释:①季礼:吴国公子。②晋:晋国。③徐君:徐国君主。④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⑤冢:坟墓。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为人谋()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示:联系课内学过的“吾日三省吾身”进行知识迁移)④反,至徐()(提示:这个字与“不亦说乎”的“说”是相同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可以联系语境推敲它的意思)【答案】生气,发怒替反省,检查同“返”,返回【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愠:生气,发怒。②句意:替人谋划事情。为:替。③句意: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省:反省,检查。④句意:(季礼)返回,到了徐国。反:同“返”,返回。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答案】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懊恼过去做得不对,于是解下他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因此可断句为: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6.把下列两个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未献,然其心许之矣。【答案】①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②(季礼虽然)没有献上(宝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①三,是虚词,表示多个;焉,兼词,相当于“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然,连词,表转折;其,代词,他的,指季礼;许,应许,答应。7.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告诉我们:(一)交朋友要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就如《论语·述而》中所言:“,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交朋友要知心,如(乙)文中:。(概括事例回答)(三)交朋友要守信,如(乙)文中:。(概括事例回答)【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徐君虽然喜欢剑,却知道朋友为难而不索要(季礼知道徐君喜欢这把宝剑,虽然当时没有给他,但心里已经答应了)。即使徐君已经去逝了,季礼仍然把宝剑送到徐君墓前。【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空考查古文默写。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填写:择其善者而从之。②③空考查内容理解概括。②由【乙】文“徐君观季礼剑,不言而色欲之”可知,徐君虽然喜欢剑,却知道朋友为难而不索要;由“季礼为有晋之使,未献,然其心许之矣”可知,季礼知道徐君喜欢这把宝剑,虽然当时没有给他,但心里已经答应了。这两个角度都可以说明交朋友要知心的道理。③由【乙】文“反,至徐。徐君已死。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可知,即使徐君已经去逝了,季礼仍然按照原来心下答应的,把宝剑送到徐君墓前,说明交朋友要守信。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乙】吴国公子季礼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顺便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礼的宝剑,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季礼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礼)返回,到了徐国,徐君已经死了。懊恼过去做得不对,于是解下他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考期中)(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陈元方之子长文①,有英才,与季方②之子孝先③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注释]①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②季方:陈元方之弟,陈谌。③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④,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⑥。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三则材料均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探望。②履行:做事情。③绥:安抚。④恣其所安: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⑤孤:我。⑥周旋:指应酬交往。动静:活跃社会与安定社会的做法。万里如一:到处都相同。8.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掌握:(1)课内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期日中②太丘舍去③相委而去④下车引之⑤入门不顾(2)各种文言现象积累——在空格内填上相应内容。通假字尊君在不“不”是一个通假字,同“⑥”。词类活用孤法卿父:“法”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效法”。周公不师孔子:“师”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⑦”。一词多义“下车引之”的“之”解释为“⑧”。“陈元方之子长文”的“之”解释为“⑨”。(3)查字典释义。从下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中,选出“元方难为兄”中“难”的意思(填序号)。难(難)①nán难,困难,与“易”相对。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于上青天。”②nàn灾难,患难。《周易·否》:“君子以俭德辟~。”③nàn反驳,质问对方。《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焉?”④nàn敌,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周武:周武王。)⑤nǎn通“戁”,畏惧。《荷子·君道》:“故君子恭而不~,敬而不巩。”(巩:恐。)⑥nuó驱除疫鬼。《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以索室驱疫。”【答案】约定离开舍弃牵,拉回头看否学习代词,指元方的①【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①句意为: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②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③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④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牵,拉;⑤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2)⑥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表示询问,相当于“吗”。⑦周公不师孔子:周公没有学孔子。师:学习;⑧下车引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词,这里指元方。⑨陈元方之子长文: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之:助词,的。(3)“元方难为兄”意思是元方当哥哥很难。难:困难,和“易”相对。故选:①。9.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1)乙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句,引申出成语“难兄难弟”,但现在此成语之意和乙文中表达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难”读音也不同。请根据上述提示,猜猜乙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2)丙文中,元方面对“究竟谁效法谁”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请在下面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内容。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样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元方当哥哥很难,季方当弟弟也很难,两人难分伯仲。(2)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难兄难弟”本意是说兄弟之间德才兼备,难分高下。“难”读作“nán”意思是困难。现在,引申为彼此之间患难与共的兄弟。“难”读作“nàn”,意思是“灾难”“患难”。“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当哥哥很难,季方当弟弟也很难,两人难分伯仲。(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袁公也是一样的情况,谁也没学谁。10.结合三则短文,谈谈你对陈元方的认识。【答案】面对客人的无礼训斥,元方义正词严地予以反驳,表现了他明白事理,懂得礼貌,又天真直率的特点;陈太丘的评价,说明元方德才兼备;面对袁绍的提问,元方娓娓道来,应对得体,表现了聪明机智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从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我们能看出元方明白事理,懂得礼貌,又天真直率。从乙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我们能看出,陈太丘对元方评价很高,他德才兼备,令人称道。从丙文“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我们能看出,元方应对得体,聪明机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素有英才,一次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陈太丘。陈太丘说:“元方当哥哥很难,季方当弟弟也很难,两人难分伯仲。”【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公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公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公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杭州市采荷中学校考期中)寻找家文化,做明理之人,请你完成“家之理”活动。【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田子为相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绳绳③兮。”言贤母使子贤也。(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②馆:房舍建筑的通称,这里指家。③绳绳(mǐnmǐn):绵延不绝。11.解释加点词。(1)尊君在不

(2)期日中

(3)相委而去【答案】(1)通“否”,语气词(2)相约(3)舍弃,丢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您父亲在吗?不:通“否”,语气词;(2)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相约;(3)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丢下。12.下列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安得此金——联系上下文田母说的话,可推测“安”是“怎么”的意思。B.非吾所欲也——联想到“随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可推断“欲”的意思为“想要,希望”。C.子其去之——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推知“去”意为“离开”。D.王贤其母,说其义——查词典后发现有以下几种意思:①“陈述,解说”②“同‘悦’,喜欢、高兴”③“劝说”等。判断“说”的解释为“同‘悦’,喜欢、高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虚词。C.“子其去之”的句意是:你把这东西拿走。因此“去”的含义应是“拿走”。与“太丘舍去”的“去”意义不同,此项“推知‘去’意为‘离开’”有误;故选C。13.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答案】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这句话是对孝子行为的分析。“孝子之事亲也”提出议论的对象。“尽力至诚”是孝子应该做的事,“不义之物”“不入于馆”是不应该做的事,主谓之间断开,以示强调。可据此断句为: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答案】(1)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1)中:正午;至:来到;舍:丢下;去:离开;(2)即:就;舍:赦免;复:再次;赐:赏赏。15.“百善孝为先”。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答案】据甲文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礼有节的辩驳可知,“孝”还体现在维护父母的尊严,不卑不亢,不让父母蒙羞;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为官不贪,忠于国家,也是对父母的孝顺。【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百善孝为先”,孝的理解有很多,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分析理解“孝”即可。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描绘,元方面对父亲友人无端的谴责,他不卑不亢,勇敢为父亲辩解,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和诚信,这是“孝”的表现;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田子身为宰相,身份尊贵,但面对母亲的批评,“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勇敢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因此,为官不贪,忠于国家,勇于改正错误,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将得到的很多金子全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体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像这个样子做官,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惭愧地跑了出去,回到朝廷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田子的母亲很贤明,因她的深明大义而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宜尔子孙,绳绳兮。”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有贤德。(2022秋·浙江·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语段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语段二】司空①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②,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③。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④复生此宝!”(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注释】①司空:中国古代官名。②中外孙:儿子所生子为中孙,女儿所生子为外孙。③属:注意。④衰宗:衰败的宗族,谦称自己的家族。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期日中

②太丘舍去③下车引之

④年并七岁【答案】约定离开代词,代指元方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②句意:陈太丘舍弃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③句意:下车去拉元方。之:代词,代元方;④句意:年龄都是七岁。并:都。17.请以/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答案】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的意思是:当顾和在灯下闭目养神的时候,听到两个小孩开始复述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竟然毫无遗漏。结合句意可知“暝于灯下”的主语是“顾和”,“共叙客主之言”的主语是“二儿”,两句主语不同,应停顿;“都无遗失”是“二儿”言的结果,因而应单独成句。故语句停顿为: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答案】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②顾和离开坐席,然后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没想到,我们这个衰落的家族还生出了这样的宝贝!”【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②越:离开;提:拉着;意:想到;衰宗:衰落的家族;复:还。19.语段一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答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友人因为元方的反驳而感到惭愧,而元方的原话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所以可选取其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作为答案。20.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概括作答,完成下面的填空。两个语段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语段一中,陈元方的聪慧表现在;语段二中,张玄之、顾敷的聪慧表现在。【答案】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友人的怒骂他们过耳不忘,有超强的记忆力【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语段一]中面对友人的怒骂,元方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友人进行了有理有据地反驳,使“友人惭”,可见其聪慧;[语段二]中根据“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一句,可看出张玄之、顾敷的聪慧表现在过耳不忘,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他们言无遗失地复述了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参考译文:【语段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舍弃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语段二】司空顾和与当代的名流们清谈。他的外孙张玄之和孙子顾敷当时年龄都是七岁,就在大人们的坐榻边玩耍。看他们的神情,好像对谈话的内容并不关心。当顾和在灯下闭目养神的时候,听到两个小孩开始复述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竟然毫无遗漏。顾和听了很激动,离开坐席,过去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没想到,我们这个衰落的家族还生出了这样的宝贝!”(2022秋·浙江绍兴·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三军可在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乙】季札①将使于晋②,带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21.请完成下面这张文言词汇整理单。类型字词释义古字通假反,徐君已死矣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反:(1)县:通“悬”,挂。一词多义季札将使于晋季子为有晋之使使:(2)使:使者。词类活用传不习乎饭疏食,饮水传:传授的知识。饭:(3)【答案】通“返”,返回出使,访问吃【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该句翻译为:出使返回的路上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反:通“返”,返回;(2)该句翻译为:季札要出使晋国;使:出使;(3)该句翻译为:吃粗粮,喝冷水。饭:吃。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答案】(1)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2)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平民百姓;(2)为:因为;使:使者;献:给;心许:心中许诺。23.曾子认为与朋友相交要守信,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季札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答案】示例:季子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想要季子的宝剑,季子因有出使的任务,当时虽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等他返回时,徐国国君已死了,便将宝剑给新王,新王却不接纳,季子便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结合曾子的守信来分析乙文的内容,阅读乙文,由“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可知,在徐君生前季子虽没有直接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从内心已经答应送给他了;再由“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可知,虽然后来徐君去世了,但是季子还是遵守了自己内心的承诺,将剑挂于徐君墓地的书上。由此可知,季子是一个守信之人。参考译文:(甲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以改变(他的)志气。”(乙文)季札要出使晋国,佩戴宝剑而行,路过拜访徐国的君主。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上所佩的)剑,没说什么,但是表情上看出很喜欢。季札作为负有出使晋国使命的使臣,没有把剑献给徐君(因为佩戴不好的剑出使会被人看不起),然而心里许诺把剑送给徐君。出使返回的路上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非常后悔,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任的君主。继任的君主说:先王没有让我接受的命令,我不敢接受。季札就到徐君的墓前,把剑悬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24.(2022秋·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中)读完《论语》十二章,同学们在许多名人的身上都看到了《论语》的影子。活动小组计划进行古文云交流会,邀请你参加。古文云交流会记录单【甲】好学篇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①奚②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②子曰:“君子③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①女:通假字,同“汝”,你。②奚:为什么。③君子:有德者。④正:匡正、端正。12.准备活动:复习文言常用词。(1)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3)元方入门不顾(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幸甚至哉(6)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资料:疏通文意。(1)子路不对(2)晚年手不释卷(3)及次日临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普⑤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⑥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⑦取书,读之竟日也。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⑧,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节选自《宋史》)【注释】⑤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⑦箧(qiè):书柜、书箱。⑨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丙】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4.因声求气:仿照示例,结合加点字,探究赵普的内心感受。知识卡片:“也”,在古文中一般相当于“啊”,在语意夸张时相当于“呢”,在否定语气强烈时相当于“的”。示例:可谓好学也已。“也已”是感叹词,表示肯定语气。孔子认为,君子能循着正确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言行,这就是好学,君子应该在言行举止方面有自我要求。读之竟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借古劝今:赵普晚年对《论语》手不释卷,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对唐宋时期的影响深远。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论语》对后世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1)不如(2)离开(3)回头看(4)以……为快乐(5)达到极点(6)停宿13.(1)回答(2)放下(3)等到14.“也”相当于“呢”,意思是赵普读书一整天呢,既有夸张的意思,又有惊讶的意思。体现赵普对《论语》的重视,爱不释手,细致钻研,好读书。15.孔子劝人好学,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劝人上进,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勤奋好学的思想态度让后世人效仿,也给后世带去人才和更多的出人头地的机会。赵普手不释卷,读书竟日,好学如此,以天下为己任;颜真卿通宵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勤奋刻苦。【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未若:不如;(2)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3)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4)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快乐;(5)句意:太值得庆幸了!至:达到极点;(6)句意:停宿在北固山下。次:停宿。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1)句意:子路没有回答。对:回答;(2)句意:手中不放下书本。释:放下;(3)句意: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及:等到。1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读之竟日也”意思是:(赵普)整天读书呢。“也”在此有语意的夸张,可理解为“呢”,“整日读书”极力凸显赵普喜爱读书,既有夸张的成分,又含有对其爱书的惊讶;联系前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后文“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可知,凸显了赵普对《论语》的重视,爱不释手,细致钻研,好读书。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写孔子爱好读书,沉浸其中,忘记忧愁,孔子劝人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孔子从为人处世,修身的角度阐述了君子该如何做,劝人上进。勤奋好学的思想态度让后世人效仿(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人才源源不断的涌现,是人才不断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乙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也”,写赵普年老以后,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整日钻研,以天下为己任,志向远大;丙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写颜真卿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就起来读书,勤奋刻苦,受到《论语》的影响。【点睛】【甲】参考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乙】参考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手中不放下书本),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丙】参考译文: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2022秋·浙江绍兴·七年级校联考期中)【活动二:品读古文】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题目。【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