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F/07/wKhkGWXSLe-AQNZRAAM6l-_dHvU358.jpg)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F/07/wKhkGWXSLe-AQNZRAAM6l-_dHvU3582.jpg)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F/07/wKhkGWXSLe-AQNZRAAM6l-_dHvU3583.jpg)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F/07/wKhkGWXSLe-AQNZRAAM6l-_dHvU3584.jpg)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F/07/wKhkGWXSLe-AQNZRAAM6l-_dHvU35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1、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家讲坛”将国学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了解”互换位置)B.随着秦始皇兵马佣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C.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防范于未然。(把“避免”改为“防止”)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删去“会不会”和“能不能”)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把这些关系导入互联网中,对习惯了与陌生人在互联网上聊天的网民来说,无疑是捅破了虚拟和现实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实现了互联网和真实生活的“无缝连接”。②仅3年多时间,微信已经变成了移动互联网上的“巨鳄”。③沉淀在手机通讯录和邮箱联系人中的关系是个人最稳定的社交关系。④微信的4.0版本正式增加了朋友圈功能,随后又逐渐增加了评论、隐私、收藏等功能。⑤这种模式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得到传播,在国内首先有了“米聊”,随后又出现了“微信”。A.①⑤②④③B.②④①⑤③C.③①⑤④②D.④⑤②③①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C.“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一切包在我身上。你们看着吧!D.他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作,地方色彩非常浓郁。B.《大自然的语言》主要讲物候现象。全文条理清晰,说明语言极具生动性、准确性和哲理性。C.《壶口瀑布》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不同特点,其中以独到的视角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呈现其独特的景物特征。D.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分体现他心怀天下寒士的宽广胸怀。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众讲话的能力,是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B.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C.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D.北京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式。6、下列汉字的结构及笔顺规则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亲”“尘”“羊”“舌”这四个字都是上下结构。B.“山”字首笔是竖,“及”字首笔是撇,“门”字首笔是点。C.“爱”字是上下结构,共十画;“虎”字第三画是横。D.“万”字先写横,再写撇,后写横折钩。7、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lí)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líng)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B.我们拾(shè)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C.证据如此确凿,还能容他强(qiáng)词夺理,混淆黑白吗?D.春雨姑娘悄悄来到田圃,看到麦苗还躺在大地的襁褓(qiángbǎo)中熟睡,她温声细语地轻轻呼唤,终于唤醒了麦苗,唤醒了大地。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9、诗文默写。(1)_______________,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2)________,西北望,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希望朝廷重用自己,好有机会建功立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清照的《武陵春》中表达词人对亲人思念之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生活有时是残酷无情的,但磨灭不了仁人志士胸中的理想和一腔报国之志,由此我们联想到爱国诗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竞被水()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nùbùkěè。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去。(选自粱衡《壶口瀑布》)①根据文意,将“剁”“切”、“凿”、“旋”填入文中括号处。②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③“如蜂窝杂陈”一句中“杂陈”的意思是:④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字体现了黄河水的什么特点?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涵养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从全文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涵养“静心功夫”?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枯萎的蒲公英(1)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2)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3)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4)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5)她半弓着腰,在表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6)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雾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7)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8)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9)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1.第(2)段“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2.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3.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4.本文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他们的品质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归纳。5.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①,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②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③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诲学》)(注)①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②害:妨碍,影响。③舍:舍弃,失去。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③不知道(________)④因物则迁(_______)(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___)例句:人之性,因物则迁A.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跳往助之(《愚公移山》)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虽不琢以为器3.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14、(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正义》)(乙)善问者,如攻①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以解③;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②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不顺的部分,本句中比喻难处。③相说以解:互相脱离并分解,喻指先易后难,逐渐解决问题。说,通“脱”,脱落。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然后能自反也自反:(2)及其久也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学学半(2)此皆进学之道也3.(甲)文主要告诉我们“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道理,(乙)文画线句告诉我们提问题要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道理。4.在谈论做学问的道理时,(甲)文以“食佳肴”作比,(乙)文用“攻木”“撞钟”作比,使人易于理解。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四、作文(40分)15、题目:生活是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1、C【解题分析】
C.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再”。2、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①顶真衔接,⑤阐述①的内容并引出“微信”,④②谈微信。因此选C。3、D【解题分析】
D.此项全句为陈述语气,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为句号。4、B【解题分析】
B.“哲理性”有误,“哲理性”不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故选B。5、D【解题分析】
D.语义重复,“约”与“余”删去其一。故选D。6、B【解题分析】
A.中“羊”是独体结构;C.中“虎”第三画是横勾;D.中“万”先写横,再写横折钩,后写撇。故选B。7、B【解题分析】
A.棱角(líng)-(lénɡ);C.强(qiáng)词夺理-(qiǎnɡ);D.襁褓(qiángbǎo)-(qiǎnɡbǎo)故选B。8、B【解题分析】
A.“:”应为“——”;C.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D.并非问句,不用问号,第一个改为“,”后一个改为“。”。故选B。9、(1)过尽千帆皆不是(2)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3)奉命于危难之间(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解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词的能力。复习古诗词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词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挽、雕、狼、遣、赢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10、(1)凿、旋、切、剁(2)怒不可遏(3)错杂、陈列或呈现(4)表现了黄河水力量之大。【解题分析】
(1)根据语境判断即可。如“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应是“凿”;“更有一些地方被()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应是“旋”;“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下去,切出一道深沟。”应是“切”;“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去。”应是“剁”。(2)怒不可遏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nùbùkěè,意思是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3)杂陈,[záchén],错杂陈列或呈现。(4)“凿、旋、切、剁”等动词,结合语境“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分析,突出了黄河水的力量之大、之猛。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1.示例:一个人应该涵养自己的静心功夫。(意同即可)2.示例:引出论题“心静”,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3.示例: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从读书中得来等。4.示例: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和有人为改掉自己浮躁的毛病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自律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文章从一篇故事引出关于“静气”的话题;然后引出观点:我们要涵养静气。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后分论点。表述格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同时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阅读第一段,了解内容可知,开头从一则故事写起,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静气”的论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我们要涵养几分静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第③段“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可以看出,涵养静气需要严格的自律;从第④段“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可以看出,涵养静气需要艰难困苦的历练;从第⑤段找到“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可以看出,涵养静气需要读书。据此分析从三个角度作答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第③段列举毛泽东的事例,具体地证明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点睛: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12、1.用“铁”来修饰“绿”,一是因为当时蒲公英的颜色既有黄、绿,也有如铁一般得黑色,二是为了突出蒲公英生命力的顽强。2.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3.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4.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5.(1)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2)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解题分析】1.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中用“铁”来修饰“绿”,要从两个角度去思考原因。一方面从颜色来看,有种蒲公英呈现为铁一样的黑色;另一方面要从“铁”的引申义的考虑,即蒲公英具有铁一般的坚强,铁一般的生命力。2.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顽强精神的赞美。3.此题考查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因为本文的主题是写母亲,所以,文中的情感应该与母亲有关,此外还有读懂各自的语境。第一处看到了蒲公英对子女的爱而想到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二处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4.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象征意象和人物形象的赏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如文章所描写的蒲公英具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而母亲也具有刚强与坚毅的性格;蒲公英有“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而母亲同样要无私奉献的精神。5.考查语段的作用。最后两段与开头“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相照应;“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三、文言文阅读(25分)13、1.味美反思道理;变化A2.虽/不琢/以为器3.(1)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或困惑)。(2)(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4.甲文: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乙文:人一定要学习的必要性。或:不学习就会带来种种不利影响。【解题分析】1.(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旨”:味美。“迁”:变化。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A项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他们。C项,动词,去、往。D项,助词,不译。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虽/不琢/以为器。译为: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此题要注意句首表假设语气的“虽”后要断开。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困”:困惑。“舍”:失去。“为”:成为,变成。4.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乙文告诉人们,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题目点拨】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一)译文: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14、1.(1)自我反思(2)等到2.(1)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2)这些都是增进学问(推进学习)的方法3.①答案:教学相长②示例:循序渐进(或“先易后难”)4.示例:学习就像逆水行船,一定要努力前进,否则就会退步。【解题分析】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自反”:自我反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学学”“半”“进”“道”等字词的翻译。“此皆进学之道也”判断句的翻译。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3.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甲文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提取“教学相长”作为答案。乙文画线句告诉我们提问的道理可从循序渐进的角度作答。4.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食佳肴”作比和用“攻木”“撞钟”作比的说理方法,并能联系实际用这样作比的方法介绍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即可。(一)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后能够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二)翻译: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教学的方法。四、作文(40分)15、例文:生活是一面镜子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正如佛家所云:物随心转,境由人造。其实,生活就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如果你总是愁眉苦脸,生活就会黯淡无光;如果你总是心怀美好,生活就会阳光灿烂。你要是梦想着成功,成功就会向你靠近;你若是老想看倒霉,倒霉就会随你而来。正如柏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合同签订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 2025年广州房地产交易合同居间操作流程
- 2025年数字视频切换台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合作经营居间投资协议书
- 2025年专业知识产权顾问合同范本
- 2025年债权转让合同协议示范
- 2025年信息技术咨询顾问服务年合同
- 2025年农村耕地流转合同样本
- 2025年住宿生权益协议
- 2025年传统村落保护搬迁安置协议
- 35kV输变电工程(变电站、输配电线路建设)技术方案
- 化学废水水池清理施工方案
- 水痘护理查房课件
- 离婚协议书常用范本2024年
- 2024年各地中考语文卷【综合性学习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 基于CiteSpace患者旅程地图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 202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数学试题 (解析版)
- 高中数学必修一试卷和答案
- 2024年陕西西安亮丽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教学楼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6个议论文人物素材及运用示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