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31生物的进化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内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②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4.种群和物种的比较项目种群物种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联系(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5.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项目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联系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②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③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能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6.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7、共同进化的实例分析共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实例不同物种之间互利共生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与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噬菌体与细菌竞争农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解题技巧1、是否为同一物种及发生进化与否的判断(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2.“列表法”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内容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进化后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3.“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一、单选题1.青霉素的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万古霉素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其结构与作用原理类似于青霉素,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万古霉素因干扰细菌增殖而发挥抗菌功效B.万古霉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抗万古霉素的变异C.青霉素过敏者一般不建议使用万古霉素D.万古霉素的使用会使细菌群体中抗万古霉素的基因频率提高【答案】B【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青霉素和万古霉素都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失去了细胞壁的保护作用,不能进行增值等生命活动。【详解】A、万古霉素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不能增值而发挥抗菌功效,A正确;B、万古霉素不能使细菌产生抗万古霉素变异,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C、由于万古霉素与青霉素的结构相似,因此青霉素过敏者不适合使用万古霉素,C正确;D、万古霉素的使用会使细菌群体中抗万古霉素基因的基因频率提高,D正确。故选B。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获得性遗传C.物种是不变的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正确;BD、“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学说,不符合现代进化论的理论,BD错误;C、物种是可变的,会发生进化,所以物种是不变的不符合现代进化论的理论,C错误。故选A。3.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在地理上分隔开来的地区,三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在甲地区生活有某种鸟类A,以后部分个体迁徙到乙、丙地区,经过若干年后演变成两个新的物种B、C,但发现物种B仍能与物种A杂交产生后代。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物种B与物种A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高度不育的B.新物种的形成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C.物种A中出现的优良变异决定着其进化的方向D.物种B、C是否有共同祖先可以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答案】C【分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详解】A、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B与物种A杂交产生的后代可能是高度不育的,A正确;B、隔离可以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由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B正确;C、变异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着其进化的方向,C错误;D、对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等可以判断物种之间是否有共同祖先,D正确。故选C。4.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分子生物学证据 D.化石证据【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证据、胚胎学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和生物化学证据等。【详解】研究动物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的范畴,所以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故选C。5.从微小的酵母菌,到独木成林的细叶榕;从善于攀援的黑猩猩到人类,不同生物之间具有很大差异。然而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却能揭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下列说法不能为“生物有着共同起源”提供证据支持的是()A.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能量“货币”的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自养的C.几乎所有生物几乎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答案】B【分析】生物有着共同起源的细胞水平的证据:1、细胞代谢都是通过细胞呼吸提供能量;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代谢都需要酶,且酶的种类相似;细胞都是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2、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在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翻译过程中基本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能量“货币”,属于生物共同起源的分子水平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的,B符合题意;C、翻译过程中几乎所有生物基本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属于生物共同起源的分子水平的证据,C不符合题意;D、细胞都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属于生物共同起源的细胞水平的证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B。6.有学者曾假想如下情境研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的演变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a指的是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理隔离”B.①~⑥表示两个种群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C.过程b表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D.两个种群不断积累差异形成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都是由长期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详解】A、由图可知,过程a指的是地理隔离,A正确;B、①~⑥表示两个种群分别产生不同的变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C、过程b表示的是自然选择,得到适应环境的品系,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而形成新物种,C正确;D、由长期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这样物种形成方式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物种还可以通过多倍体化、物种大爆发等方式产生,D错误。故选D。7.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产生了新的物种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自然选择可导致不同地区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错误;D、由于不同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可导致不同地区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8.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两个同种种群一旦产生隔离就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D.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详解】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库产生较大的差异而产生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A正确;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所以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C、两个同种种群一旦产生隔离不一定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是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导致基因库不同的结果,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有所差异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自然状态下,一个生物个体的死亡一般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化【答案】C【分析】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详解】A、生物的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因而种群的基因库也会更加丰富,A正确;B、因为环境条件不同等原因,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C、种群中不一定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如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了某个基因,C错误;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所以种群中个体的死亡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生物均在不断进化中,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C.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D.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答案】C【分析】1、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详解】A、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为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A错误;B、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C、基因突变增加了基因的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正确;D、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D错误。故选C。11.“海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kg/667m2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我国是人口大国,“海水稻”选育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耐盐碱、耐旱等抗逆性较强的不同栽培稻,可以为“海水稻”选育提供材料C.利用耐盐植物“盐地碱篷”的相关耐盐基因培育“海水稻”,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与普通栽培稻相比,已选育成功的“海水稻”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对较高【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不同栽培稻品种是同一个物种,所以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B、耐盐碱、耐旱等抗逆性较强的不同栽培稻属于不同的变异类型,可以为“海水稻”选育提供材料,B正确;C、利用耐盐植物“盐地碱篷”的相关耐盐基因培育“海水稻”,是将耐盐基因转入水稻获得,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D、“海水稻”生活环境土壤浓度较高,所以海水稻的细胞液浓度比土壤溶液浓度更高才能吸收水分,因此与普通栽培稻相比,已选育成功的“海水稻”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对较高,D正确。故选A。12.下图是关于桂林漓江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漓江西岸的b物种迁移到漓江东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能否交配【答案】D【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详解】A、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由图可知,物质a进化成b、c过程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过程,A正确;B、漓江西岸的b物种迁移到漓江东岸,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C正确;D、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因此即使两个物种的生物能交配,并产生后代,也不能说明属于同一物种,D错误。故选D。13.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一个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这种狮子鱼通体透明研究发现其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大量丢失,此外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抗压能力使其能够生活在7000米以下的海沟中,而其他种类的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生活在黑暗的深海中,眼睛由于很少使用而发生了视觉退化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其他狮子鱼存在地理隔离,但无生殖隔离C.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超深渊狮子鱼与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D.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并非是因为眼睛很少使用而发生了视觉退化,而是黑暗的环境条件对超深渊狮子鱼进行了选择,导致超深渊狮子鱼的视觉退化,即自然选择决定其进化方向,A错误;B、超深渊狮子鱼与其他狮子鱼是不同的物种,故存在生殖隔离,同时由于生存场所不同,两者也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C、结合题干信息“超深渊狮子鱼体内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抗压能力”可知,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超深渊狮子鱼的与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C正确;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个体间不存在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C。14.研究人员在海南发现了仅有两三厘米“小身材”的,活在枯枝草堆里的,拥有像落叶一样枯黄拟态的特有物种——海南小姬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海南小姬蛙拟态特征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海南小姬蛙拟态特征的出现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C.很多生物体都具有类似于海南小姬蛙这样适应环境的特征D.生活在枯枝草堆里的生物均会朝着“酷似枯叶”这一方向进化【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出现这一适应性特征,首先需要发生相应的遗传和变异,再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C、不同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都会出现适应环境的特征,C正确;D、环境条件若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就可能会使生物朝别的方向进化,D错误。故选D。15.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了解这一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C.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D.地球上生命进化时先有原核生物,后有真核生物,先有厌氧生物,后有需氧生物【答案】C【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生物进化的先后顺序是:简单→复杂,水生→陆生,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厌氧→需氧,异养→自养。【详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B、生物多样性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D、地球上生命进化的顺序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厌氧生物→需氧生物,D正确。故选C。16.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B.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依稀可见同源器官的存在C.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D.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答案】C【分析】(1)生物进化的胚胎学证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2)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计划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渐进特征,并以此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3)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复杂、越高等。【详解】A、生物化石是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从植物化石推测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B、从蝙蝠、鲸、猫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依稀可见同源器官的存在,B正确;C、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是胚胎学证据,不是比较解剖学证据,C错误;D、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差异性越小,亲缘关系越近,D正确。故选C。17.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不同种群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在物种进化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地雀来到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初始种群,这两个岛屿上的地雀基因频率一定相同B.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产生的突变是一样的C.不同岛屿环境对地雀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D.地雀在不同岛屿上形成的初始种群中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分析】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3、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详解】A、由于地雀是随机到各岛上的,因此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初始种群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A错误;B、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C、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同岛屿的环境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对地雀的作用会有差别,从而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C正确;D、地雀在不同岛屿上形成的初始种群可能还是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C。1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B正确;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目较多的生物,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因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加,D正确。故选C。1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D、随种群数量下降,各个基因型个体的也在减少,某种基因很可能会因为基因型个体的偶然死亡而丢失,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大,D正确。故选D。20.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的过多,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C【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详解】ABD、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而不是在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ABD错误;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C正确。故选C。21.非抗虫的水稻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经基因组测序发现,抗性基因是非抗性基因的一碱基对替换所致,但编码的肽链含相同数目的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抗性突变体为定向突变,可为水稻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C.长期虫害的选择会导致抗性基因频率提高而形成新物种D.抗性基因的少量mRNA能迅速合成足量蛋白质以抵抗虫害【答案】B【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详解】A、该抗性突变体由基因突变而来,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抗性突变体可为水稻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B正确;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长期虫害的选择会导致抗性基因频率提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D、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过程,从而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但抗性基因不含mRNA,mRNA是基因转录形成的,D错误。故选B。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正确的是()A.没有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白蚁和体内共生菌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体现了协同进化C.生物进化结果是产生新的物种D.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其基本观点有:(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素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使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发生改变,A错误;B、白蚁和体内共生菌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体现了协同进化,B正确;C、生物进化的结果形成生物多样性,C错误;D、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是要经过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B。23.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不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B.自然选择能保留个体间的各种变异C.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D.自然选择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答案】C【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A错误;B、自然选择不能保留个体间的各种变异,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B错误;C、可遗传变异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C正确;D、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2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A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的基因突变是定向的B.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C.B表示地理隔离,各种物种的形成均需要通过BD.C表示生殖隔离,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表示地理隔离,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因此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B正确;C、B表示地理隔离,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均需要通过B,如多倍体的产生,C错误;D、C表示生殖隔离,马和驴为不同的物种,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如二者杂交产生的骡子不可育,D错误。故选B。25.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C.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共同进化无关【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图中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选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D错误。故选D。2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也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D.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也能决定变异的方向【答案】D【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进化密切相关,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这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正确;C、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有利有害主要取决于环境,C正确;D、自然选择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D错误。故选D。27.抗生素X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种药物,下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M耐药性的产生是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B.细菌M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C.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对细菌M耐药性的定向选择作用增强D.由于时间很短,细菌因为大量使用抗生素发生的变化不是进化【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细菌M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变异的结果,A错误;
B、细菌M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但即使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也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人工大量使用抗生素发挥的定向选择作用,抗生素X的人均使用量增大对细菌M耐药性的定向选择作用增强,C正确;
D、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是进化的实质,D错误。
故选C。28.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叶绿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吞噬的蓝细菌,二者共生后,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为宿主细胞提供有机物,宿主细胞为蓝细菌提供各种生存条件,最终协同进化融为一体。下列事实不支持该学说的是()A.叶绿体与蓝细菌均含有DNA,不含有染色体B.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与蓝细菌中的核糖体大小基本一致C.叶绿体外膜与真核细胞内的膜结构相似,叶绿体内膜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D.脱离细胞后的叶绿体不能进行自我复制,且其中较多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答案】D【分析】对内共生起源学说的理解: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有些未被消化,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详解】A、叶绿体与蓝细菌均含有裸露的DNA分子,不含有染色体,支持该假说,A不符合题意;B、核糖体是原核生物唯一的一种细胞器,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与细菌中的核糖体相似,说明其可能由细菌演化而来,支持该假说,B不符合题意;C、由题干信息“叶绿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吞噬的蓝细菌”可知,叶绿体外膜与真核细胞内的膜结构相似,叶绿体内膜与蓝细菌细胞膜相似,该说法支持叶绿体内共生起源学说,C不符合题意;D、蓝细菌能进行自我复制而脱离细胞后的叶绿体不能进行自我复制;蓝细菌能独立合成自己所需要的全部蛋白质,而叶绿体中较多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不支持该假说,D符合题意。故选D。29.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孕妇食用了较多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则会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耐药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耐药性是人类在使用抗生素时,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D.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耐药性这种变异属于有利变异【答案】C【分析】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详解】A、食用较多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对体内的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才能存活,A正确;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B正确;C、基因突变发生在抗生素选择之前,C错误;D、变异的冇利和冇害取决于环境,在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具有抗药性属于有利变异,D正确。故选C。30.70年前,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蔗蟾蜍引人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结果演变成生态灾难。研究发现最先到达的蔗蟾蜍的后腿比原产地蔗蟾蜍更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某甘蔗地中所有的蔗蟾蜍构成了群落且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密度B.昆士兰州的蔗蟾蜍与原产地的蔗蟾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C.蔗蟾蜍在昆士兰州的环境阻力小于其原产地,出生率一定大于原产地D.昆士兰州引入蔗蟾蜍后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答案】D【分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是否产生生殖隔离的关键是看二者能不能完成交配且产生可育的后代。【详解】A、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的集合是一个群落,某甘蔗地中所有的蔗蟾蜍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甘蔗地中所有同种的蔗蟾蜍可以构成一个种群且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密度。A错误;B、昆士兰州的蔗蟾蜍与原产地的蔗蟾蜍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二者在自然状态下能自由交配并可育的后代,就能说明二者没有出现生殖隔离,否则就有生殖隔离,B错误;C、蔗蟾蜍在昆士兰州的环境阻力小于其原产地,结果演变成生态灾难,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在当地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等条件适宜,但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原产地,C错误;D、昆士兰州引入蔗蟾蜍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结果演变成生态灾难,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使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正确。故选D。31.桦尺蛾的体色有黑色、灰色两种,分别由D、d基因控制,黑色对灰色为完全显性。如图为三个地区内黑色表现型频率以及D基因的频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桦尺蛾体色进化过程中,环境通过直接作用于基因频率影响表现型频率B.非工业区与工业区桦尺蛾体色进化方向不同,说明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从图示中D基因的频率判断,工业区1的污染程度可能比工业区2轻D.自然选择是导致工业区2桦尺蛾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D【分析】依题文可知:在非工业污染区,树干呈浅灰色,浅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生存,深色的桦尺蛾不适应环境而不能很好的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树变黑,深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详解】A、桦尺蛾体色进化过程中,环境通过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频率影响基因频率,A错误;B、非工业区与工业区环境不同,非工业区与工业区桦尺蛾体色进化方向不同,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C、从图示中D基因的频率判断,工业区1D基因频率都比工业区2高,推测工业区1的污染程度可能比工业区2高,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导致工业区2桦尺蛾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选D。3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B.育种人员通过人工定向选择龙眼金鱼,实现了金鱼种群的进化C.昆虫群体中出现的不能飞行的卷翅突变体,生存能力不一定比正常翅野生型差D.若甲、乙两种水草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则可判断这两种水草是同一物种【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不是基因型而是表现型,A正确;B、育种人员通过人工定向选择龙眼金鱼,使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实现了金鱼种群的进化,B正确;C、昆虫群体中出现的不能飞行的卷翅突变体,生存能力不一定比正常翅野生型差,还要看环境条件,C正确;D、若甲、乙两种水草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不可育,则可判断这两种水草不是同一个物种,D错误。故选D。33.科学家研究发现某种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果我们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相关的化学物质,就可以广泛用于植物的抗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烟草被甲种蛾幼虫采食后释放的化学物质是烟草与甲种蛾在相互斗争中共同进化的结果B.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在白天与夜间都使它本身受益C.利用该种化学物质进行害虫防治属于化学防治D.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答案】C【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常见的是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烟草能够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来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甲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乙种蛾幼虫与甲种蛾幼虫是竞争关系。【详解】A、烟草被甲种蛾幼虫采食后释放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是烟草与甲种蛾在相互斗争中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白天可以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可以降低捕食者的数量,使它本身受益,B正确;C、利用该种化学物质进行害虫防治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对于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对于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C。34.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鼠性状表现的改变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B.X表示环境、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共同影响生物性状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进化的方向D.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它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答案】C【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的定向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2、题干中的“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从图中分析可以知道,X、Y、Z分别表示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详解】A、小鼠性状表现的改变可能是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X表示突变与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为提供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C、Y表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进化的方向,C正确;D、Z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D错误。故选C。3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拉马克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的后代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育,说明它俩存在生殖隔离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包含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有的生物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详解】A、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B、病菌的变异本身就存在,是抗生素的使用让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所以“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错误;C、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的后代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育,说明它俩基因无法自由交流,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属于两个物种,C正确;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性状——黑色桦尺蛾,D错误。故选C。36.现有形态结构上相近的两个小群体动物,可判断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特征是()A.他们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它们的捕食环境相同C.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 D.能相互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答案】D【分析】物种是能够在目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直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详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即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能相互交配繁殖产生可育后代,D正确。故选D。37.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产生的过程【答案】D【分析】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C、由A选项解析可知,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故选D。3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不同的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C.f~j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了变化D.a~j植物的进化方向,由其可遗传变异决定【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入、自然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图中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说明图中的三种生物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详解】A、a、c、f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同一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而a~j属于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基因库,B错误;C、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j植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D错误。故选C。39.下列关于生物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B.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高等生物的适应能力高于低等生物D.适应具有相对性.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不利于生存【答案】C【分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详解】A、结构决定功能,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A正确;B、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高等生物的适应能力不一定高于低等生物,C错误;D、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其中相对性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不利于生存,D正确。故选C。40.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某种蛙生活的水体被分开,使其被隔离为甲、乙、丙三个种群。如图所示为刚隔离时和隔离多年后决定皮肤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绿色、B1﹣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种群因长期地理隔离,必然产生生殖隔离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B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C.甲、丙两个种群的生存环境相同,基因库也相同D.种群中出现不同的颜色的蛙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的【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详解】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蛙由于生活的水体被分开存在地理隔离,三个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就能形成新的物种,三个种群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海岛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其他因素,所以B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C、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甲、丙属于两个种群,因此具有的基因库不一定相同,C错误;D、种群中出现不同的颜色的蛙是通过基因突变实现的,D错误。故选B。41.北川驴蹄草是在四川小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新物种,它与当地的红花空茎驴蹄草在叶缘、花色、花梗等特征上有明显差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自然状态下,两种驴蹄草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B.北川驴蹄草的出现可能构成对当地红花空茎驴蹄草的竞争压力C.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多样性D.北川驴蹄草的形成是原种群与其生长环境、其他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由题意可知,北川驴蹄草是在四川小寨沟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新物种,新物种与旧物种产生生殖隔离,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B、北川驴蹄草与当地的红花空茎驴蹄草竞争阳光、水分、无机盐,可能构成对当地红花空茎驴蹄草的竞争压力,B正确;C、从分子水平看,DNA的多样性决定生物多样性,C正确;D、共(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北川驴蹄草的形成是原种群与其生长环境、其他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42.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种群喙的长度分布随年份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开始发生突变B.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种群中短喙相关基因频率增加C.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蝽蟓短喙是不是适应环境的优良性状取决于其生活的环境【答案】A【分析】由图1与图2、图3对照可知,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蝽蟓喙短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后,蝽蟓喙长度短的个体逐渐增多。【详解】A、突变是不定向的,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实质是对蝽蟓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进行选择,蝽蟓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A错误;B、由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蝽蟓种群中短喙个体增多,故相关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自然选择使蝽蟓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向一定方向进化,C正确;D、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蝽蟓喙短为有利性状,因此蝽蟓短喙是不是适应环境的优良性状取决于其生活的环境,D正确。故选A。43.线虫的npr-1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pr-1基因发生的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替换B.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额率会提高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D.这两种觅食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答案】B【分析】1、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2、一般而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会导致插入或缺失位点以后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影响较大,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只改变一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密码子有简并性)。【详解】A、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npr-1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B、基因npr-1使线虫觅食行为是“独立觅食”,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大,能量消耗多,不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害,npr-1基因频率会下降,B错误;C、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C正确;D、两种觅食行为,有利于线虫在不同的食物环境中觅食,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D正确。故选B。二、多选题44.狮子鱼多分布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生存着通体透明的一个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现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关于超深渊狮子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属于基因突变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C.深海终年无光的环境诱导狮子鱼发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异D.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答案】AC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错误;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是两个物种,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深海终年无光的环境无法诱导狮子鱼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异,C错误;D、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称为协同进化,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ACD。45.近来,媒体常报道一种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感染该细菌而引起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两个物种,染色体是超级细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超级细菌可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快速增殖【答案】ACD【分析】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增殖。先有变异,后有选择。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详解】A、先有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错误;B、抗生素的滥用会对具有耐药性的个体进行选择作用,从而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B正确;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同一个物种,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D、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而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D错误。故选ACD。4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控制桦尺蠖黑色体色的基因S由5%上升到95%,由此可见形成了新的桦尺蠖物种B.自然选择通过直接选择基因型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C.有性生殖方式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D.被山洪隔开几千年的两个鼠种群在形态、体色等方面大不相同,不可能仍为同一物种【答案】ABD【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A错误;B、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故B错误;C、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速度加快,故C正确;D、地理隔离导致两个种群形态、体色等方面不同,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D错误。故选ABD。47.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任何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都需要d环节【答案】AC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题图分析:图中a是地理隔离,b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是自然选择,d生殖隔离。【详解】A、a表示地理隔离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进而可能产生新物种,A正确;B、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C、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从而使适应性产生,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d环节,D正确。故选ACD。三、综合题48.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回答:(1)几十年来,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在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变异是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个过程中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作用,导致种群的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2)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突变和______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基因重组生殖隔离【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是适应环境的方向,是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1)长期使用青霉素,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增强。这是因为使用青霉素之前,细菌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个过程中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导致细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2)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为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生殖隔离的出现是是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难点是理解青霉素抗药性出现的原因。49.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证据来自于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收集的大量化石和标本,该群岛由13座大岛和上百个岛礁组成,群岛上有许多奇特物种:象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陆龟,不同岛屿的象龟龟壳形状差异明显;岛上丰富的食物、良好的生境、不存在天敌、自然的演化也使岛上的弱翅鸬鹉逐渐丧失了飞行的能力,缩小的翅膀为其在水中快速游动提供了条件;蓝脚鲣鸟,也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特有物种,靠它的蓝色大脚吸引异性。请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__________。此外,比较解剖学、__________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象龟、不会飞的鸬鹚和蓝脚鲣鸟等生物适应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独特环境。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__的结果。(3)象龟、不会飞的鸬鹚和蓝脚鲣鸟等生物能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样独特的环境中生存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象龟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已成为濒危物种。出于保护的目的,科研人员对某一岛屿象龟种群进行调查,发现该岛屿象龟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若该种群是一个遗传平衡种群,繁殖若干代后A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__________。【答案】化石胚胎学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5%不会定向改变【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同于达尔文的说法:(1)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2)肯定达尔文的说法:①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共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详解】(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此外,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象龟、不会飞的鸬鹚和蓝脚鲣鸟等生物适应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独特环境,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据题意可知,象龟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Aa的个体占30%,A的基因频率为20%+30%×1/2=35%。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基因频率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这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点睛】本题以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特殊环境和其上特殊物种形成的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计算的掌握,旨在让学生形成生命的适应观、进化观等科学观点。5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请回答: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1)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______(填“是”或“否”)存在关联,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细菌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交通枢纽建设
- 债务重组房屋抵债协议
- 铝型材融资租赁合同样本
- 2024年全新个人信用反担保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度水面环保处理设施建设合同2篇
- 2024至2030年手腕式电子血压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导演椅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单翼短柄木工钻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铝合金真空轮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硅酸盐稀土保温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25华为ICT大赛(云赛道)高频备考试题库500题(含详解)
-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 重大事故隐患重点事项排查清单1
- 六年级上册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及答案
- 东南大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在线考试题库(全)
- 积极心理学:塑造刚健自信的中国青年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 愚公移山英文 -中国故事英文版课件
- 苏教版科学三上5.1人的呼吸(课件)
- 班级管理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融入
- 2021年校友工作总结
- 《工程伦理(第2版)》出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