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验(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麋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窗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缀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殴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B.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之“先王”意同。

C.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

D.狼顾,顾,回头看,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嵩山之东,河汝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一个农户种粟可收粮二百石。

B.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定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于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

C.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译文:

(2)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译文:14.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往来塞下,勤苦忘寝食,期有以报上。出按屯至泾原,闻元昊乞和,公谕诸将曰:“无约而降者,谋也。宜益备不可懈弛。”遽调兵瓦亭。兵未集,贼果犯山外。公指图授诸将曰:“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皆无得,辄出。待其归且惰也,邀击之。”而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公遣府吏耿传就诘责,不从,则又檄福曰:“违节度,有功亦斩。”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嫉公者乞置公大罪,后大帅使收余兵,得檄福衣带间,封上之。安抚使王公尧臣亦以实奏朝廷,知罪在诸将,止。

(节选自《韩忠献公琦行状》)

材料二:

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为判官,同诣阙献入攻元昊之策。时吕夷简居上弼,天下之务一断于己。吕因谓人曰:“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然吕不计事之可否,而但持此说,识者非之。韩、尹既遂请,即驰驲而西。自畿甸近郡,道路拥塞,晓夜不绝。其诸用度尽于关中括取,州县不胜其扰。范仲淹虽与琦同副帅任,已专守延安,不预此议。及师举有期,仲淹固执不可。洙径走延安见仲淹,图为协力,仲淹终不从。元昊遂并兵来寇,欲逆折官军之锋。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将佐皆庸人无谋虑,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时任福辈竟至好水川,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流矢如雨,杀声震地,任福而下将佐死者五十余人。

(节选自《儒林公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琦谓A诸将曰B今勇将C锐师悉萃D于此E而贼辄来F犯G其胜H必矣。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文中指阻拦、截击,与《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于书写重要文书的较长竹木简,文中此处特指信函。

C.诣阙,指赴朝堂或京都。阙,本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

D.逆折,指摧折、挫折,与《蜀道难》中“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逆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在出外巡察时听到了元昊求和的消息,认为这是阴谋,应当加强自身防务,结果军队尚未集合,敌兵就从山外发动了袭击

B.裨将任福遇伏战死,有人请求从重处置韩琦,后在任福衣带里发现了证据,王尧臣也将此据实上奏朝廷,韩琦才得以洗清罪名。

C.在吕夷简同意了进攻元昊的请求之后,韩琦、尹洙开始采取行动,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

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专守延安,即使尹洙径直到延安拜见他,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他也没有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

(2)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

14.从材料二看,韩琦入攻元昊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及宇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芬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向者相公初用A及B外廷之议谓及C不胜D其任E及F今材器乃如此G信乎H相公知人之明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文中指年纪,年数,与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B.秦州,古地名,陇右重镇,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写于秦州。

C.前,文中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相同。

D.规模,文中指制度,与短语“规模宏大”中的“规模”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江德明奉命出使时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王旦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履行了主将的职责,也不是自己任用李及的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②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5)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性宽仁,袭封唐公。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节选自《新唐书·本纪·卷一·高祖》)

材料二: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突厥A围炀帝B雁门C炀帝从围中D以木E系诏书F投汾水G而下H募兵I赴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过秦论》中“叩关而攻秦”的“关”即函谷关。

B.钲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摐金伐鼓”中的“金”即为“钲”。

C.“遂引去”中“引”意为退,《苏武传》中虞常谋反“果引张胜”的“引”也是此意。

D.且,意为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朝为官,建功立业,功勋卓著,后隋朝君主昏庸,猜忌杀戮,天下大乱,最终君臣分裂。

B.李渊曾因生病没能按时觐见隋炀帝,听闻被隋炀帝问起,就放纵自我,以喝酒、收受贿赂来掩藏自己对朝廷的异心。

C.合理使用真假虚实的策略、打心理战能取得克敌制胜的效果。太宗以此让突厥相信救援大军来到,成功救出隋炀帝。

D.成功从来艰难,除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物资支撑,还需要政策路线的指引,高祖与太宗也曾意见相左,但最终走向统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

(2)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唐高祖、太宗两位君主开国建功共同的综合素养。

重庆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舆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速迁大郡!愿相公执奏。”输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撞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夷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止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解。戊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与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脱已可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杞极恶A穷凶B百辟疾之C若仇D六军思E食F其肉G何H可复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播迁,指迁徙、流离,此处指卢杞做宰相期间,导致皇帝流亡在外。

B.速,突然、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中的“速”词义相同。

C.辟易中的“辟”通“避”,为通假字。《论语》中的“知者不惑”也有通假字。

D.何由,即由何,宾语前置,《将进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中有同类倒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

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

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

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

(2)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速也!

14.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

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盖,指大概;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意思不同。

C.“安适归”,回归到哪里;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

D.与,指帮助;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者”的“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心目中的地位。

B.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本文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14.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验(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麋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窗而治,此王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缀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注]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殴A民而归之B农C皆著于本D使天下各食E其力F末技G游食之民H转而缘南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年,有中世、中等年纪以及中等收成的年岁等意思,文中指后者。

B.先王,指古代圣王,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之“先王”意同。

C.大命将泛,形容国家将要灭亡,大命指国家命运,泛指倾覆、覆灭。

D.狼顾,顾,回头看,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嵩山之东,河汝之间,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四年种植的收成相当于一般地区的五年,一个农户种粟可收粮二百石。

B.管仲、贾谊都认为实施王道的基础是“粟多”,公私积贮充定才知礼节而不生奸巧,若民穷至于卖儿卖女,则国家危险。

C.贾谊认为,粮食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而财力充裕,则可以应对荒年和兵灾,无论攻、守、战,都可以很好应对。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已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形成淫侈之俗,背本趋末不事劳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天下财产日渐枯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译文:

(2)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译文:14.管仲和贾谊强调“粟多则国富”的道理,但实现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1)“今殴民而归之农”大意是“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表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使天下各食其力”可以理解,大意是“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前后都要断开,综上应在CDF三处断开。译文: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

(2)D.“文中指遭受苦难的天下百姓像狼一样伺机暴动”有误。狼顾,顾,回头看。狼生性多疑,总是担心从后边受到袭击,边走边不停地回头看。用来形容人对处境存在着严重的不安全感。

故选:D。

(3)D.“汉朝立国已四十年,天下富足安定”错,原文是“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大意是“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

故选:D。

(4)①仓廪:国家的粮仓;虚:空虚;鬻:卖。译文: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均衡百姓的粮食。

②疑:对抗;骇:惊惶不安;图:谋划;岂:难道。译文: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5)①原文管仲认为“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大意是“所以先代圣王会让农、士、商、工四民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因此百姓专事一职而收入能够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管仲认为要让农民专务农业而与各业收入均衡,从而激发百姓垦地种粮的积极性;②材料二中说到“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认为要戒奢靡,不能兴起过度奢靡之风;还说到“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他认为要让天下百姓都转向农业,以生产储备更多粮食。

解析:

(1)CDF

(2)D

(3)D

(4)①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就是君上没有办法均衡百姓的粮食。

②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5)①管仲认为要让农民专务农业而与各业收入均衡,从而激发百姓垦地种粮的积极性;②贾谊认为一是要戒奢靡;二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转向农业,以生产储备更多粮食。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往来塞下,勤苦忘寝食,期有以报上。出按屯至泾原,闻元昊乞和,公谕诸将曰:“无约而降者,谋也。宜益备不可懈弛。”遽调兵瓦亭。兵未集,贼果犯山外。公指图授诸将曰:“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皆无得,辄出。待其归且惰也,邀击之。”而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公遣府吏耿传就诘责,不从,则又檄福曰:“违节度,有功亦斩。”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嫉公者乞置公大罪,后大帅使收余兵,得檄福衣带间,封上之。安抚使王公尧臣亦以实奏朝廷,知罪在诸将,止。

(节选自《韩忠献公琦行状》)

材料二:

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为判官,同诣阙献入攻元昊之策。时吕夷简居上弼,天下之务一断于己。吕因谓人曰:“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然吕不计事之可否,而但持此说,识者非之。韩、尹既遂请,即驰驲而西。自畿甸近郡,道路拥塞,晓夜不绝。其诸用度尽于关中括取,州县不胜其扰。范仲淹虽与琦同副帅任,已专守延安,不预此议。及师举有期,仲淹固执不可。洙径走延安见仲淹,图为协力,仲淹终不从。元昊遂并兵来寇,欲逆折官军之锋。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将佐皆庸人无谋虑,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时任福辈竟至好水川,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流矢如雨,杀声震地,任福而下将佐死者五十余人。

(节选自《儒林公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琦谓A诸将曰B今勇将C锐师悉萃D于此E而贼辄来F犯G其胜H必矣。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文中指阻拦、截击,与《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于书写重要文书的较长竹木简,文中此处特指信函。

C.诣阙,指赴朝堂或京都。阙,本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

D.逆折,指摧折、挫折,与《蜀道难》中“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逆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在出外巡察时听到了元昊求和的消息,认为这是阴谋,应当加强自身防务,结果军队尚未集合,敌兵就从山外发动了袭击

B.裨将任福遇伏战死,有人请求从重处置韩琦,后在任福衣带里发现了证据,王尧臣也将此据实上奏朝廷,韩琦才得以洗清罪名。

C.在吕夷简同意了进攻元昊的请求之后,韩琦、尹洙开始采取行动,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

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专守延安,即使尹洙径直到延安拜见他,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他也没有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

(2)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

14.从材料二看,韩琦入攻元昊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0.BEG11.B12.D13.(1)山间狭窄之处可以防守,经过此处必有埋伏,或者挑战来激怒我军,设置诱饵用来诱骗我军。

(2)自从刘平败亡倾覆以来,谈论羌族事务的人个个惊惧胆怯,现在韩琦、尹洙如此勇猛果敢,怎么能阻止他们呢?14.①韩琦骄慢轻敌;

②韩琦部将贪功冒进;

③元昊示弱设诱,伏兵围攻。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琦对众将说:“如今英勇之将、精锐之师都聚集在这里,如果贼人立即前来侵犯,那胜利是必然的。”

“诸将”是“谓”的对象,不能断开,“曰”后B处需要断开;

“勇将锐师”并列短语,不需断开,“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状语后置句,结构完整,“此”后E处要断开;

“而贼辄来犯”,是假设的情况,“其胜必矣”是预判的结果,中间G处要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邀”:阻拦、截击。句意:截击他们。/“邀”:邀请。句意: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

B.“文中此处特指信函”错误,此处是动词,指“用檄文晓谕或声讨”或“下文书”。

C.正确。

D.正确。“逆折”:摧折、挫败。句意:想要挫败官军的锋锐。/“逆折”:水流回旋。句意: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行动”错误,原文是“不预此议”,即范仲淹坚持认为不行。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狭隘”,狭窄之处;“致师”,派来军队;“怒”,激怒,使动用法;“为饵”,设置诱饵。

(2)“败覆”,倾覆;“震怯”,惊惧胆怯;“健果”,勇猛果敢;“沮”,通“阻”,阻止。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二“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可知,韩琦骄慢轻敌;

从材料一“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和材料二“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可知,韩琦部将贪功冒进;

从材料一“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和材料二“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可知,元昊示弱设诱,伏兵围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琦往来边塞,勤勉辛劳,废寝忘食,希望能够报答皇恩。出外巡察,驻兵防守到了泾原,听闻元昊求和,韩琦告诉众将说:“没有和约而投降的,是阴谋。应当更加防备,不能懈怠松弛。”立刻调兵到瓦亭。军队尚未集合,贼人果然从山外袭击。韩琦指着地图,命令众将说:“山间狭窄之处可以防守,经过此处必有埋伏,或者挑战来激怒我军,设置诱饵用来诱骗我军。如果都没有成功,敌军就会出动。等到他们撤退并且懈怠的时候,截击他们。”但是副将任福、王仲保贪图小的胜利,多次违反规定。韩琦派属官耿传前去问责,他们没有听从,于是韩琦又下文书给任福说:“违反了节制调度,即使有功也要问斩。”任福还是进兵,遇到埋伏,就战死了。嫉恨韩琦的人请求以大罪处置韩琦,后来大帅派人收集残兵,在任福衣带里找到了文书,封存文书并上报了此事。安抚使王尧臣也据实上奏朝廷,朝廷知道罪责在于众将,于是停止了调查。

材料二:

韩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担任判官,两人一起到朝廷进献攻打元昊的策略。当时吕夷简辅佐政事,天下之事全由自己决断。吕夷简于是对人说:“自从刘平败亡倾覆以来,谈论羌族事务的人个个惊惧胆怯,现在韩琦、尹洙如此勇猛果敢,怎么能阻止他们呢?”然而吕夷简不考虑事情是否可行,而只是主张这一观点,有见识的人非议这件事。韩琦、尹洙的请求已经实现,立即驾乘驿马向西疾行。从京城地区邻近的郡县开始,道路拥挤堵塞,日夜不停。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范仲淹虽然与韩琦共同担任副帅的职务,自己专守延安,不去参与这项计划。等到军队出动定下日期,范仲淹坚持认为不行。尹洙径直跑到延安拜见范仲淹,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但是范仲淹最终也没有听从。元昊于是聚合兵力前来进犯,想要挫败官军的锋锐。韩琦对众将说:“如今英勇之将、精锐之师都聚集在这里,如果贼人立即前来侵犯,那胜利是必然的。”将领佐吏都是没有谋略的庸人,贼人又以羸弱之形诱骗他们,不时丢下老弱之人和牛羊牲畜让官军俘获,众人更加高兴,贪图功劳不能遏制。韩琦在军营之中,身边的将领争着请求出战,也有没有禀告就离开的,追亡逐北,争先恐后。当时任福等人最终到了好水川,贼人埋伏的精锐士兵从四面的山上冲下来,不可胜数。烟尘聚合,前后离散,官军被包围逼迫到中间,不再有军队行列。流箭如雨,杀声震天,任福以下战死的将领佐吏有五十多人。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及宇幼幾,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芬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向者相公初用A及B外廷之议谓及C不胜D其任E及F今材器乃如此G信乎H相公知人之明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文中指年纪,年数,与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意思相同。

B.秦州,古地名,陇右重镇,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写于秦州。

C.前,文中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相同。

D.规模,文中指制度,与短语“规模宏大”中的“规模”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江德明奉命出使时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王旦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履行了主将的职责,也不是自己任用李及的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②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5)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人物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外廷”是后句主语,其前断开;“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表意完整,大意是“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其后断开;“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为主谓倒装句,要连在一起,在“信”前断开,综上应在BEG三处断句。译文: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

(2)A.“意思相同”有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意是“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春秋”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故选:A。

(3)C.“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不对。从原文“将吏心亦轻之”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属官轻视李及,看不出那名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而“在集市上抢劫”。

故选:C。

(4)①“诚”,假如,假使;“自逸”,使自己闲适;“何伤”,何妨。译文: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少的郡中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②“使”,派遣;“矜”,自骄自傲;“变置”,变革;“败”,破坏。译文: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

(5)材料二中,“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谨慎、忠厚有操守。

在材料一中,“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解析:

(1)BEG

(2)A

(3)C

(4)①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少的郡中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②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

(5)材料二中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忠厚有操守,在材料一中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幾,是郑州人。参加进士科测试,寇准举荐他有才能,被提拔为兴化军知军。升任枢密院直学士,外任杭州知州。当时宦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很冷淡。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礼仪对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不久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的杭州呢?”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他)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诗集而已。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皇帝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帝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卫边境的臣子,不能够接替曹玮。杨亿把众人的议论告诉王旦,(王旦)不回答。李及到了秦州,文武属官心里也瞧不起他。恰逢一名驻守禁军白昼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小吏抓住他,向李及报告。李及正坐着看书,召见禁军,令他上前,稍加责问,那名禁军承认罪责。李及不再交付法官审讯,马上命令将他斩首,(然后)照样看书。文武属官都大吃一惊。不几天,(李及的)声誉就传到了京城。杨亿听说后,又去拜见王旦,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着说:“外朝的议论,太容易满足了。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主将(即李及)将他斩首,这是平常之事,哪里称得上优异的政绩呢?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曹玮担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惧屈服,边境之事,曹玮已处理得够好了。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性宽仁,袭封唐公。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节选自《新唐书·本纪·卷一·高祖》)

材料二: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大业中,突厥围炀帝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知也。”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

(节选自公众号山城学术圈)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突厥A围炀帝B雁门C炀帝从围中D以木E系诏书F投汾水G而下H募兵I赴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过秦论》中“叩关而攻秦”的“关”即函谷关。

B.钲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摐金伐鼓”中的“金”即为“钲”。

C.“遂引去”中“引”意为退,《苏武传》中虞常谋反“果引张胜”的“引”也是此意。

D.且,意为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朝为官,建功立业,功勋卓著,后隋朝君主昏庸,猜忌杀戮,天下大乱,最终君臣分裂。

B.李渊曾因生病没能按时觐见隋炀帝,听闻被隋炀帝问起,就放纵自我,以喝酒、收受贿赂来掩藏自己对朝廷的异心。

C.合理使用真假虚实的策略、打心理战能取得克敌制胜的效果。太宗以此让突厥相信救援大军来到,成功救出隋炀帝。

D.成功从来艰难,除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物资支撑,还需要政策路线的指引,高祖与太宗也曾意见相左,但最终走向统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

(2)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唐高祖、太宗两位君主开国建功共同的综合素养。

10.CFH

11.C12.B

13.(1)高祖挑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宿营、饮食靠近有水源和牧草的地方,习俗如同突厥,并射箭捕猎纵马驰骋,来显示军队悠闲。

(2)现退军,众军就会在前面溃散,敌军在后面乘虚进攻,死亡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

14.①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②宽仁的个人品质;

③卓越的军事才能(武功高强及善于行军打仗);

④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突厥在雁门包围了隋炀帝,炀帝在木棒上捆绑诏书,投进汾水,顺流而下,招募兵丁前来援救。

“突厥围炀帝雁门”是“突厥围炀帝(于)雁门”的省略句,其后要断开;

“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是主谓句,“炀帝”是主语,“从围中”是状语,“以木系诏书”,是谓语,结构完整,其后断开;

“投汾水而下”,是“投(之于)汾水而下”的省略句,其后要断开;

“募兵赴援”,是揭示前文行为的目的,要与前文断开。

故选CFH。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也是此意”错误。“引”:退,撤退。句意:敌人于是撤走了。/“引”:攀供,招供。句意:果然供出了张胜。可见,两句的“引”意思不同。

D.正确。

“且”:将要。句意:粮食将要用完。

“且”:况且。句意: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快要把其他国家消灭干净的时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以喝酒、收受贿赂来掩藏自己对朝廷的异心”错误,原文是说“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可知,就以酗酒受贿来掩盖自己的名声,韬光养晦。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精骑二千”,定语后置,“二千精骑”;“游军”,流动部队;“随”,靠近;“水草”,有水源和牧草的地方;“闲暇”,悠闲。

(2)“众散于前”“敌乘于后”,状语后置,“众于前散”“敌于后乘”;“须臾”,即刻,马上。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可知,他们都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从“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性宽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可知,他们都具有宽仁的个人品质;

从“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太宗时年十六,往应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遂引去。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可知,他们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武功高强及善于行军打仗);

从“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可知,他们都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字叔德,性情宽厚仁慈,承袭爵位封为唐公。隋炀征讨辽东,派高祖在怀远镇督运军粮。杨玄感将要谋反,他的那些随从隋炀帝征讨辽东的兄弟都逃回去了,高祖事前察觉,禀报隋炀帝。隋炀帝立即率军返回,调高祖任弘化留守来抵御杨玄感,并诏令关右诸郡军队都受高祖调度指挥。这时,隋朝的政治荒废,天下大乱,隋炀帝常常因猜忌而杀戮大臣。曾经因事诏见高祖,高租有病,没能及时前往谒见。高祖有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询问这事,王氏回答说因为有病,隋炀帝说:“死得了死不了?”高祖听到更加恐惧,于是用纵酒行贿来遮掩自己。大业十一年,高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还击龙门的贼寇母端儿,射七十箭全部命中,贼寇败退,高祖收聚贼寇尸体垒高示众,从尸体上尽数收得所射的箭。又攻打绛州贼寇柴保昌,降服其部众数万人。突厥侵犯边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迎击。隋军兵少,不能抵御敌人,高祖挑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宿营、饮食靠近有水源和牧草的地方,习俗如同突厥,并射箭捕猎纵马驰骋,以显示兵力悠闲有余,另外选择擅长射箭的士兵埋伏下来。作为出奇制胜的军队。敌寇遇见高祖,疑惑不敢交战,高祖趁机攻击他们,突厥军大败而逃。

材料二: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名李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大业年间,突厥在雁门包围了隋炀帝,炀帝在木棒上捆绑诏书,投进汾水,顺流而下,招募兵丁前来援救。太宗当时十六岁,去应募,隶属于将军云定兴。他对云定兴说:“敌寇胆敢围困我天子的原因,是认为我们没有援兵。如今可以把我军前前后后拉成数十里的阵形,让敌人白天看见我军的旌旗,晚上听到我军的战鼓,以为大军到来,便可不出击就使敌军退却。不然的话,敌人知道了我们的虚实,胜败就未可知了。”云定兴听从了他的建议。云定兴率领的军队到达崞县的时候,突厥侦察骑兵见到云定兴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到来,果然奔赴报告始毕可汗:“大批救兵赶到了!”敌人于是撤走了。高祖攻打历山飞,深入贼人阵营中。太宗用精锐的骑兵突围而进,在万众敌营之中救出高祖。高祖与太宗又奋力攻击,大破敌军。当时天下已乱,盗贼四起,太宗断定隋朝定会灭亡,于是出钱财供养士人,结交英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犯事逃命,太宗藏匿他们。高祖起兵向西进军,将至霍邑的时候,赶上阴雨不停,军粮将尽,高祖想回师太原。太宗进言说:“正义之师是为天下兴起的,就该直接攻入咸阳,号令天下。如果回去守住一座城池,这是乱贼的表现啊。”高祖不采纳。太宗在军营门口大哭,高祖惊异,召他来问原因,他说:“回去军众就会马上解散,可是敌人在后面趁机追击,死亡在顷刻之间,因此悲伤而哭。”高祖醒悟了,说:“起事的就是你,成败就由你了。”

重庆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舆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速迁大郡!愿相公执奏。”输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撞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夷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止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解。戊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与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脱已可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杞极恶A穷凶B百辟疾之C若仇D六军思E食F其肉G何H可复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播迁,指迁徙、流离,此处指卢杞做宰相期间,导致皇帝流亡在外。

B.速,突然、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中的“速”词义相同。

C.辟易中的“辟”通“避”,为通假字。《论语》中的“知者不惑”也有通假字。

D.何由,即由何,宾语前置,《将进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中有同类倒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

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

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

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

(2)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速也!

14.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

10.句意:卢杞穷凶极恶,百官痛恨他如同仇敌,军队的将士都想吃他的肉,他怎么可以再次被重用呢?

“极恶”和“穷凶”为并列关系,做卢杞的谓语,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故在B处断开;

“百辟”和“六军”是两个主语,应在“六军”前断开,故在D处断开;

“食”的宾语是“其肉”,“何可复用”是完整的问句的表述,故在G处断开。

故在BDG三处断句。

11.A.正确。句意:导致皇帝流亡在外。

B.错误。突然,迅速;招致。句意:怎么能够突然之间把他升迁到大郡去呢?/才招致了祸患。

C.“辟”通“避”,回避、躲避;“知”通“智”,智慧、聪明。句意:随侍诸人纷纷向后倒退。/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D.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分别为“乱由何弭”“主人为何言少钱”。句意:动乱怎么能够消弭呢?/主人为何说钱不多

12.A.“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错误,由“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可知,“吾必再入”是卢杞认为他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朝廷,被委以重任。

13.(1)(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

(2)这些天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

14.①卢杞善于伪装,引起动乱。②卢杞挟私报复,祸乱国家。③夸赞德宗圣明地将卢杞赶了出去。

参考译文:

新州司马卢杞遇大赦,调任吉州长史,他对人说:“我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朝廷。”没有多久,唐德宗果然任命他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命起草这个诏书,他拿着诏书告诉宰相卢翰、刘从一说:“卢杞做宰相期间,导致皇帝流亡在外,天下满目疮痍,怎么能够突然之间把他升迁到大郡去呢?希望相公坚持上奏。”卢翰等不听,改为让其他舍人来起草诏书。乙卯(十九日),制书发出,袁高拿着制书不肯下发,并且上奏说:“卢杞穷凶极恶,百官痛恨他如同仇敌,军队的将士都想吃他的肉,他怎么可以再次被重用呢?”唐德宗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说:“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使百官失去次序,已为天地神灵所知晓,为华夏和蛮夷各族所共同唾弃。倘若陛下对巨奸施加宠幸,必定会失去万民的心。”丁巳(二十一日),袁高再次在正殿向唐德宗论奏此事。唐德宗说:“已经再次更改了对卢杞的赦书。”袁高说:“赦书只是宽宥他的罪行,陛下不应该任命他当刺史。”陈京等也就此事争论不止,也都说:“卢杞当政的时候,百官常常就像有兵器放在脖子上。现在再一次起用他,那么奸党都会个个摩拳擦掌东山再起。”唐德宗大怒,随侍诸人纷纷向后倒退,进谏的人们也都向后退缩。陈京回头说:“赵需等人不要退缩,这是国家的大事,我们应该拼死来抗争。”唐德宗的怒气稍稍平息。戊午(二十二日),唐德宗对宰相说:“给卢杞一个小州刺史(的官职),可以吗?”李勉说:“陛下打算给卢杞官做,即使大州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让天下的百姓失望了,那要怎么办呢?”壬戌(二十六日),唐德宗以卢杞为澄州别驾。(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又对李泌说:“朕已经同意袁高的奏议。”李泌说:“这些天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唐德宗非常高兴。卢杞最终死在澧州。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春季二月,李泌上奏诉说自己衰老,独自担任宰相一职,精力耗尽,既然不能听凭他离开相位,请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唐德宗说:“朕深切地知道你特别辛苦劳累,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罢了。”唐德宗不慌不忙地和李泌谈论自己即位以来的宰相,说:“卢杞忠诚清廉强干耿直,人们说他奸猾邪恶,朕一点都不觉得他是这样。”李泌说:“人家说卢杞奸猾邪恶而唯独陛下没有觉察到他奸猾邪恶,这正是卢杞被称为奸猾邪恶的原因啊。倘若陛下觉察到了,难道还会有建中时期的动乱吗?卢杞因为个人恩怨杀了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了必死之地,激怒李怀光使之叛乱,全仗着陛下圣明,把他赶了出去,人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上天也后悔所造成的灾祸。要不是这样的话,动乱怎么能够消弭呢?”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