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上海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1(解析)文言文阅读1
上海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验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20分)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③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时君实①为门下侍郎,惇②知枢密院。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④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⑤四年,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春,即减价粜常平米③,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
⑥四年秋,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
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被病()(2)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15.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尾属于城()
A.隶属B.连缀C.亲属D.瞩托
(2)必以贱贤为累()
A.劳累B.堆积C.连及D.连续
16.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18.第②③两段苏东坡的说话语气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19.纵观全文,概括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的原因。(4分)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时王憕、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叡曰:“汝自谓何如憕、恽?”叡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②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
③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①,闻叡至乃退。
④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稜说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⑤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②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③,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南史韦叡列传》)
①邵阳之耻:北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南梁钟离,韦叡驰援解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②景宗:指梁将曹景宗。《南史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将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③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皆莫汝逮也
②且吾求济师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师克在和不在众
A.胜任
B.能够
C.取胜
D.教训
②为魏人所蹑
A.超越
B.效法
C.践踏
D.追踪
(3)把第④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4)第③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5)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6)综观全文,结合解释,分析第⑤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成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
②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比去
②独不罹患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富家悉比祸
A.覆盖
B.遭受
C.达到
D.表示被动
②尤喜周人之急
A.周到
B.完备
C.救济
D.协调
(3)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4)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
(5)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
(6)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19分)
材料一
①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①草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
②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②。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并为诗云: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邱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③,纤悉毕具。
选自[清]张廷玉《明史·隐逸传》,有改动)
[解释]①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②覈:检验,查核。③遗令: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材料二
玄宰①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咸归仲醇。而又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款启②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迩夷酋土司,威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③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年八十馀,卒于茶山之精含,自为遗令,纤悉必具,殁后降乩诗句,预刻时日,贮箧衍中,其井井如此。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
选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征士》)
[解释]①玄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②款启:见识少。③粔籹:jùnǚ,古代一种食品,犹今之馓子。
14.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2分)
(1)有终焉之志()(2)咸丐其词章()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2分)
(1)刺取琐言僻事()
A.刺探B.选用C.揭发D.讥刺
(2)胥被以眉公之名()
A.小吏B.大部分C.买卖D.全都
16.将材料一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
17.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18.根据本文,就陈继儒之“隐”写一则短评。(4分)
[解释]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19.两则材料都是陈继儒传记,但内容侧重及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的原因。(4分)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7.(1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①林仁肇,建阳人,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②闽亡,久不见用。会周侵淮南,元宗拔为将。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时周人正阳浮桥初城,扼援师道路,仁肇率敢死士千人,以舟实薪刍,乘风举火焚桥,周将张永德来争,会风回,火不得施,我兵少却,永德鼓噪乘之,遂败,仁肇独骑一马为殿,永德引弓射之,屡将中,仁肇辄格去,永德惊曰:“此壮士,不可逼也。”遂舍之而还。
③开宝中,密言于后主曰:“宋淮南诸州,戍守单弱,而连年出兵,灭蜀,平荆湖,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弊,此在兵家,为有可乘之势。请假臣兵数万,出寿春,渡淮,据正阳,因思旧之民以复故境,彼纵来援,吾形势已固,必不得志,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事成,国家衅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预谋。”后主惧不敢从。
④时皇甫继勋朱全赟掌兵柄,忌仁肇雄略,谋有以中之,会朝贡使自京师回,使使言仁肇密通中朝,见其画像于禁中,且已为筑大第,以待其至。后主方任继勋等,惑其言,使人持鸩往毒之,俄卒。
⑤初,仁肇尤味陈乔所知,至时,乔叹曰:国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所税驾①也,然不能白其诬,仁肇卒,逾年,后主遂见讨,又逾年,国为墟矣。
(选自陆游《南唐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①税驾:归宿。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舟实薪刍
②师旅罢弊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谋有以中之
A.符合
B.恰好
C.贿赂
D.伤害
②惑其言
A.因……糊涂
B.被……迷惑
C.因……疑惑
D.为……迷恋
(3)第1段画线部分需加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4)把第④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朝贡使自京师回,使使言仁肇密通中朝,见其画像于禁中,且已为筑大第,以待其至。
(5)第③段林仁肇劝后主夺回淮南诸州的话很有说服力,请分析其原因。
文言文阅读1
上海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综合测验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20分)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城。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③至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时君实①为门下侍郎,惇②知枢密院。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④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铺内臣伺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⑤四年,知杭州。岁适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春,即减价粜常平米③,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
⑥四年秋,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瑞明墓志铭》,有删改)
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被病()(2)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15.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尾属于城()
A.隶属B.连缀C.亲属D.瞩托
(2)必以贱贤为累()
A.劳累B.堆积C.连及D.连续
16.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18.第②③两段苏东坡的说话语气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19.纵观全文,概括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的原因。(4分)
14.(1)遭遇、遭逢;(2)叹息、嗟叹
15..①.B②.C
16..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7..苏轼过去与门下君实和子厚有交情,然而这二人像冰火一般互不相容。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
18..(1)第②段是苏轼在河水泛滥危及城墙的紧急时刻,为驱使富民回城、调集军队守城安民所说,因此语气坚决,又以反问、感叹句式加强语气,语言慷慨激昂。
(2)而第③段是为调解司马光与章惇两位大臣的矛盾,苏轼面对同僚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实为例加强说服力,达成劝和的效果。
(3)总之,说话对象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语气方式不同。
19..第②段,河水泛滥筑堤安民,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第④段,宽其禁约,不畏权贵,主持正义;第⑤段,遇大旱赈粮,倾囊作病坊,以民为本,爱护百姓。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得了病。被:遭遇、遭逢。
(2)句意: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咨嗟:叹息、嗟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门口。属:连缀。
故选B。
(2)句意:必然会因为看轻贤人而受牵连。累:连及。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士坐庭中”是“士坐(于)庭中”的省略句,“士”是主语,“坐”是谓语,“庭中”是地点状语,结构完整,其前后断开;
“噤不能言”省略了主语“士”,“噤”是谓语,“不能言”是补语,意思完整,“言”后断开;
“公宽其禁约”主谓宾齐全,“公”是主语,“宽”是谓语,“其禁约”是宾语,句子前后断开。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善”,与……交好;“每”,常常;“困”,使……困窘;“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
先看第②段的背景:“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当时黄河决口,河水已经汇聚到城下,危及城墙;而富民争相出城,苏轼知道如果让富民出了城,就没有人会安心守城,于是说:“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将富民们又赶回城中;这时他需要军队的协助,于是找到卒长,说了这段话:“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分析这两段话的语言特点:对富民说话时运用反问句“吾谁与守?”加强语气,又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语气坚决,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而对卒长说的话“事急矣”三字简短有力,“虽禁军宜为我尽力!”采用感叹句加强语气,词气慷慨激昂。
再看第③段的背景:“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他的两位好朋友司马光与章惇水火不容,矛盾颇深,苏轼要调解两位大臣的矛盾。
再分析这段话的语言特点:“司马君实时望甚重”,先说明司马光的名望,暗示章惇不能嘲笑侮辱他;接着运用事例含蓄劝说:“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这里用蜀主对待徒有虚名的许靖的事例告诫章惇,司马光比之许靖有声望和实干,你应当像蜀主学习,即便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能常常嘲笑他;最后用“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启发章惇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苏轼面对同僚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实为例加强说服力,达成劝和的效果。
由此总结:说话对象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语气方式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是因为苏轼对待百姓和士子都真心相待。
其中第②段写河决曹村,危及到城墙的时候,苏轼“不避涂潦”,一方面阻止富民出城,一方面寻求军队的帮助,“筑东南长堤”,终于保住了城池,护住了百姓。由此可概括出“河水泛滥筑堤安民,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
第④段写他主持贡举的时候,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铺宦官侮辱应试士人,苏轼认为“伤动士心,亏损国体”,上奏朝廷,终于使得这些宦官受到了惩罚,保护了士子。由此可概括出“宽其禁约,不畏权贵,主持正义”;
第⑤段在杭州任上遇到大旱和瘟疫,他一方面请求减免供米,抑制米价,又开常平仓放粮,还把粥和药剂分给百姓,带着医生给百姓看病,最后还“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拿出私钱作病坊贮钱粮来防备疫病。由此可概括出“遇大旱赈粮,倾囊作病坊,以民为本,爱护百姓”。
参考译文:
①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
②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狭窄阻滞了泄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你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又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对他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回答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于是拿着梃回到队伍中,率领他手下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
③到了登州,征召他做礼部郎中。当时司马光担任门下侍郎,章惇任职枢密院。苏轼过去与门下君实和子厚有交情,然而这二人像冰火一般互不相容。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苏轼见了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因为看轻贤人而受牵连。’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④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窥探这些士子的行动,常过分地侮辱应试士人。苏轼认为这些做法会伤害动摇士人对朝廷的一片真心,对国家大体有所亏损,于是奏请驱逐这些宦官。皇帝下旨将这些宦官送到内侍省鞭打并驱逐了他们,士子都高兴并佩服苏轼。
⑤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过去的米价也不上涨,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百姓于是免于大旱之苦。他又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这种做法到了今天还没有废止。
⑥四年秋,得了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
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时王憕、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叡曰:“汝自谓何如憕、恽?”叡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②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破之。
③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自北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叡督众军援焉。叡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叡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①,闻叡至乃退。
④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叡每坐使稜说书,其所发擿,稜犹弗之逮。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⑤叡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景宗②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③,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南史韦叡列传》)
①邵阳之耻:北魏中山王元英曾围攻南梁钟离,韦叡驰援解围,在邵阳之战中大败元英。②景宗:指梁将曹景宗。《南史曹景宗列传》记载其“为人自恃尚胜”,众将受命齐援钟离时,景宗“欲专其功”而险些孤军独往;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③启之捷:上报获胜的消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皆莫汝逮也
②且吾求济师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师克在和不在众
A.胜任
B.能够
C.取胜
D.教训
②为魏人所蹑
A.超越
B.效法
C.践踏
D.追踪
(3)把第④段画直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4)第③段画线句对表现韦叡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上文加以分析。
(5)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6)综观全文,结合解释,分析第⑤段“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7.(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根据句子意思来推断。
(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要结合划线句子内容具体分析概括。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1)①皆莫汝逮也: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逮,及、比得上。
②吾求济师:我请求增兵。济,增加、增援。
(2)①师克在和不在众: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克,取胜。
故选C。
②为魏人所蹑:被魏国军队追踪。蹑,追踪。
故选D。
(3)拜表致仕,上奏章请求辞官;优诏,颁发嘉奖诏书;亲故,亲戚朋友;课,督促。译文为:(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4)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其中“闻叡至乃退”是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回应了前文“众颇讥其示弱”“不然,为将当有怯时”,说明韦叡的“怯”并非胆怯,而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5)“高祖方锐意释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天下”是“咸从风而化”的主语,“叡”是“不欲与俗俯仰”的主语,“所行”是“略如他日”的主语,所以本题可以依据变换的主语分别在“氏”“化”“仰”后断句。故断为: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句子的意思是: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6)“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叡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是说韦叡不慕名利;再结合解释“后韦叡与其合作,方共解钟离之困”可知,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是因为他懂得“师克在和”;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体现其“旷世之度”。这些都是“世尤以此贤之”的原因。
解析:
(1)①及②增援
(2)C
(3)D
(4)(韦叡)上奏章请求辞官,(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
(5)以元英“乃退”衬托韦叡的赫赫威名、英勇战绩,表明所谓的“怯”实则是一种不恃勇、不逞强的作战谋略,凸显韦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
(6)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叡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7)从上文和解释来看,景宗尚胜好强,韦叡“独居后”甘于退让,团结景宗,符合其“师克在和”的一贯思想,“不尚胜”是其不慕名利、不与俗俯仰的高尚精神的表现,更是以国事和百姓为重、顾全大局的表现;众将“争先”的普遍风气映衬下,不尚胜所体现的旷世之度,更显得难能可贵。
参考译文: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当时韦叡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叡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叡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天监四年,粱武帝下诏让韦叡统领各路军马。韦叡先攻下这两座小城。不久北魏援兵的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军队忽然到达,众人害怕不敌魏军,请求上表朝廷增派援兵。韦叡说:“我请求增兵,对方也增兵,‘军队打胜仗在内部团结,而不在人数众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跟杨灵胤交战,打败了他。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叡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叡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叡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天监十五年,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先后任官所得的俸禄和奖赏,(他)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当时(他)虽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学习。第三个儿子韦稜,尤其精通经史,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广闻博识。韦叡常常在座中而韦稜请他讲解书经,他所阐发的内容,往往比韦稜更加精辟。高祖当时正专心信奉佛教,天下百姓也都从风而化,韦叡不愿意被世俗所左右,其举止跟往日没有两样。
韦叡向来具有世人无法比拟的器度,管理人民以慈爱仁惠为宗旨,在所任职的地方都留下执政的业绩。曹景宗当时与众将领争先恐后地上报获胜的消息,但只有韦睿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多时候都是如此。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比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成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
②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比去
②独不罹患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富家悉比祸
A.覆盖
B.遭受
C.达到
D.表示被动
②尤喜周人之急
A.周到
B.完备
C.救济
D.协调
(3)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4)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
(5)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
(6)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
7.(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要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有哪些写作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言风格。
(1)①比:等到。译文:等到他离开。
②罹:遭遇、遭受。译文: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
(2)①B.被:遭受,遭到。译文: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
故选:B。
②C.周:救济,周济。译文: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困急。
故选:C。
(3)“刮磨豪习”为动宾结构,宾语“豪习”后断开;“为纨绮子弟态”为动宾结构,宾语“纨绮子弟态”后断开;“绝人”为动宾结构,宾语“人”后断开。综上断句为: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译文: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
(4)“务”,追慕;“黄冠野服”,穿戴粗劣的衣着;“愈”,更加。译文: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着黄冠野服,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5)“性雅洁”指性情雅致、高洁。由“工诗,善书画”可知,爱好雅致;由“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可知,结交名士;由“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可知,居处幽静、雅致。
(6)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未几兵兴,富家悉被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罹患”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述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如“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为记叙,“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为抒情。
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如“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如“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运用比喻修辞,增强感染力。
解析:
(1)①等到;②遭受。
(2)①B;②C
(3)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4)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5)①爱好雅致;②结交名士;③居处幽静、雅致。
(6)写法上:材料一为人物传记,客观叙述人物生平事迹,以记叙为主;材料二为墓志铭,属于散文,表述方式多用记叙和抒情。
语言风格:材料一语言平实、客观;材料二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常州府无锡人。家颇有资财,工于诗,善书法和绘画,四方名士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拜访。所居之阁,叫“清閟”,十分幽静,如脱离尘世。藏书数千卷,都是他亲手勘定的。古鼎、字画、名琴,陈列于阁内两边,四时花木,萦绕其外,高大树木,挺直的竹林,绿荫葱葱,故自号“云林居士”。常与客在此饮酒咏诗。倪瓒有个爱清洁的怪癖,一天不停地洗手。一般客人来,等到他离开,一定把客人坐立的地方加以洗刷。元至正初年,海内无事,倪瓒突然将其家财散给亲戚朋友,人们都感到奇怪。不久战乱兴起,富家都遭到兵乱之祸,而瓒却乘小舟,戴箬笠,往来于震泽、三泖之间,一点也没有遭受不幸。张士诚多次要请他去,他乘渔舟逃避。士诚之弟士信以重金向瓒求画,瓒又将士信呵斥离开。太祖平吴,瓒已年老,头戴黄帽,身穿平民服装,夹杂于平民之中。洪武七年(1374)逝世,年七十四岁。
材料二:
倪瓒天生英俊清朗,稍长一些,他就强愤学习,喜好修身,生性雅洁且笃行孝悌之道。倪瓒曾率领家族子弟在田地和房屋从事生产活动,凡事都有法度,即使有多余的钱财,也从来没有凭借着来做那些粗俗奢华的事情。倪瓒见义则为,尊官显人,都乐意与之交往,他对于宗族中的亲朋旧友,惠爱有恩,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困急。倪瓒神精朗朗,如晶莹的秋月;意气霭霭,如和煦的春阳。他磨灭豪家贵族习气,从未有做出过纨绮子弟的情态,他谈辨超人,勤勉不倦。好客的名气,闻名四方。
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粗劣的衣着,在湖山之间漫游,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倪瓒不作谄媚之事取悦上官,足迹从来不到贵人之门,他与时世相浮沉,以炫耀暴露自己为耻,清静无为,高洁不污。年已老但耳朵却更加灵敏、目光更加清明,饮食吃饭行走步伐不异于壮年之时。当世风安宁天下太平的时候,倪瓒又在城市之中往来了,他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祸全身,孤高不俗的节操,清白品节坚贞不变。他气貌充沛,可知他内心蓄养、品德修为啊。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19分)
材料一
①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①草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
②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②。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并为诗云: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邱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③,纤悉毕具。
选自[清]张廷玉《明史·隐逸传》,有改动)
[解释]①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②覈:检验,查核。③遗令: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材料二
玄宰①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咸归仲醇。而又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款启②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迩夷酋土司,威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③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年八十馀,卒于茶山之精含,自为遗令,纤悉必具,殁后降乩诗句,预刻时日,贮箧衍中,其井井如此。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
选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征士》)
[解释]①玄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②款启:见识少。③粔籹:jùnǚ,古代一种食品,犹今之馓子。
14.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2分)
(1)有终焉之志()(2)咸丐其词章()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2分)
(1)刺取琐言僻事()
A.刺探B.选用C.揭发D.讥刺
(2)胥被以眉公之名()
A.小吏B.大部分C.买卖D.全都
16.将材料一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
17.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18.根据本文,就陈继儒之“隐”写一则短评。(4分)
[解释]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19.两则材料都是陈继儒传记,但内容侧重及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的原因。(4分)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先要把握陈继儒形象特点,再就“隐”写一则短评。
(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把握两则材料内容上的不同,分析手法上的不同,然后再分析原因。
(1)①句意:有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终”,动词,度过晚年。
②句意:都讨要他的词章。“丐”,动词,乞求、求、求取。
(2)①句意:摘取选用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刺取”,选用。
故选:B。
②句意:全都听闻眉公之名。“胥”,全都。
故选:D。
(3)喜:喜好;奖掖:鼓励提拔;屦:本意指鞋子,这里指来求见他的人;当意:满意。译文:陈继儒喜好鼓励提拔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只听他几句话没有不满意而去。
(4)“构庙”的目的是“祀二陆”,要连在一起,应在“陆”后断开;“焚香晏坐”表意完整,指“在那里焚香安坐”,前后都要断开,综上断句为: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译文:建庙祭祀“二陆”。有草堂数间,在那里焚香安坐,心胸宽广。
(5)结合董其昌诗中的“挹清芬”以及文中“志尚高雅”“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于、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可知,陈继儒博学多才,志趣高雅;结合“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革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可知,陈继儒性好隐居,恬然自得。陈继儒的“隐”是处江湖之远,追求自适清静。要结合当下和青年人的身份,明确自己的态度,在物质欲望的诱惑面前,自然应有“隐”者的自安。这是一种遵循自己内心所求的做法,追求内心的宁静,看淡世俗的功名利禄,有道家的逍遥自适之感。
(6)先看两则材料所记述的内容。材料一共两段文字,既讲述了陈继儒的才华,也讲述他的人生追求,结合“继儒通明高远,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革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等内容可知,材料一综合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重点展现陈继儒性好隐逸的人生追求。材料二只有一段文字,原文“玄宰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咸归仲醇”写的是董其昌推崇陈继儒的书画;原文“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迩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写的是人们争相购买他的作品,远方的蛮夷酋长土司,都讨要他的词章,近处的酒楼茶馆都悬挂他的画像,甚至于偏远的乡镇,贩卖粔籹盐豉等小吃食的老板全都听闻眉公之名,无一可免。还说皇帝也听闻他的名声,多次下诏征他为官。这些都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重点突出陈继儒在文学上的成就之大。
然后结合两则材料的出处分析原因,材料一出自《明史隐逸传》,是为隐逸者做传,所以材料一侧重体现人物绝世弃俗的人生追求;而材料二出自《列朝诗集小传征士》,这是为诗人做传,所以材料二侧重体现人物在文学上的成就。
解析:
(1)①终老,度过晚年;②乞求、求、求取。
(2)①B;②D
(3)(陈继儒)喜好鼓励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只听他几句话,没有不满意而离开的。
(4)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
(5)陈继儒,志尚高雅,博学多通;性好隐居,恬然自得。陈继儒的“隐”是遵从内心所求,恬然自安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外,展示的是道家的逍遥。
(6)材料一选自《明史隐逸传》,是为隐逸者所做的传,所以材料侧重表现陈继儒绝世弃俗、清逸超尘的人生追求,采用写法为正侧面结合,使得隐士的形象更丰满,也就更能凸显隐士精神;材料二选自《列朝诗集小传征士》,是为诗人所做小传,所以材料侧重陈继儒超凡的文学成就,多采用侧面描写更能凸显其成就名声的公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继儒,字仲醇,是松江府华亭人。自幼即聪明异常,能写文章,同郡徐阶特别器重他。长大成人为生员,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延请继儒去与其子王衡共在支硎山读书。王世贞也非常重视陈继儒,三吴名士都争着与他结为师友。陈继儒开通贤明,高雅脱俗,二十九岁时把儒士衣冠都焚烧掉,隐居于昆山之南,建庙祭祀“二陆”。有草堂数间,在那里焚香安坐,心胸宽广。当时锡山的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聘请继儒,继儒谢绝不去。父母去世,葬于神山麓,他筑室于东余山,闭门著述,决心终老于此。
陈继儒擅长诗文,短文小词都非常风雅,还会绘画。他又博闻强记,凡经、史、诸子百家、技艺、小说与二氏家言,无不研究。或摘取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编辑成书,远近争相购买钞写。请他写诗做文的人每日不断。继儒喜好鼓励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只听他几句话没有不满意而去。闲暇之时就与老和尚们欣赏山水景色,咏诗唱歌,流连忘返,足迹很少留在城市。董其昌请他去,并专为他筑“来仲楼”。黄道周上疏说:“论志尚高雅,博学多通,谁都不如继儒。”他们对继儒的推崇如此之高。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等朝中大臣,先后举荐,都说继儒道德高尚,年富力强,应像聘用吴与弼那样征聘他。朝廷多次下诏征用,继儒都借口有病而推辞。终年八十二岁,自己留下遗嘱,细微详尽均要说明。
材料二:
董其昌久居翰林院,书画妙绝天下,但对陈继儒,推崇备至,赞不绝口。天下人认为董其昌所推崇赞美都归于陈继儒一人。又能招请吴越穷困不得志挨饿受冻的读书人,让他们搜寻摘抄文句,按类归部,摘取选用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汇聚成书,流传远近。学问少见识浅的人争着购买作为珍藏于枕匣中的秘传宝物。在这个时候,眉公的名字,震动天下,远方的蛮夷酋长土司,都讨要他的词章,近处的酒楼茶馆都悬挂他的画像,甚至于偏远的乡镇,贩卖粔籹盐豉等小吃食的老板全都听闻眉公之名,无一可免。直指使者巡行所属部域,全都举荐他,天子也听闻他的名声,多次下诏征他为官。八十多岁,在茶山精舍去世,自己留下遗书,细微详尽均要说明,死后扶乩诗句,预先测定去世的时间,放在书箧之中,整齐不乱。陈继儒开通贤明,秀美出众,短文小词都非常风雅。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7.(1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①林仁肇,建阳人,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②闽亡,久不见用。会周侵淮南,元宗拔为将。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时周人正阳浮桥初城,扼援师道路,仁肇率敢死士千人,以舟实薪刍,乘风举火焚桥,周将张永德来争,会风回,火不得施,我兵少却,永德鼓噪乘之,遂败,仁肇独骑一马为殿,永德引弓射之,屡将中,仁肇辄格去,永德惊曰:“此壮士,不可逼也。”遂舍之而还。
③开宝中,密言于后主曰:“宋淮南诸州,戍守单弱,而连年出兵,灭蜀,平荆湖,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弊,此在兵家,为有可乘之势。请假臣兵数万,出寿春,渡淮,据正阳,因思旧之民以复故境,彼纵来援,吾形势已固,必不得志,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事成,国家衅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预谋。”后主惧不敢从。
④时皇甫继勋朱全赟掌兵柄,忌仁肇雄略,谋有以中之,会朝贡使自京师回,使使言仁肇密通中朝,见其画像于禁中,且已为筑大第,以待其至。后主方任继勋等,惑其言,使人持鸩往毒之,俄卒。
⑤初,仁肇尤味陈乔所知,至时,乔叹曰:国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所税驾①也,然不能白其诬,仁肇卒,逾年,后主遂见讨,又逾年,国为墟矣。
(选自陆游《南唐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①税驾:归宿。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舟实薪刍
②师旅罢弊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谋有以中之
A.符合
B.恰好
C.贿赂
D.伤害
②惑其言
A.因……糊涂
B.被……迷惑
C.因……疑惑
D.为……迷恋
(3)第1段画线部分需加三处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4)把第④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朝贡使自京师回,使使言仁肇密通中朝,见其画像于禁中,且已为筑大第,以待其至。
(5)第③段林仁肇劝后主夺回淮南诸州的话很有说服力,请分析其原因。
7.(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业务经营过程控制》课件
- 2024年城市渣土清理专项协议
- 2024专业金属打磨工职业合同
- 《Rood治疗技术》课件
- 【大学课件】建筑企业管理总论
- 《儿童咳嗽》课件
- 《语文下册兰兰过桥》课件
-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计划范文
- 2024乡镇府人文宣传工作计划范文
- 托班第二学期计划范文
- 枸杞知识简介
-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 2023秋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1-1《今天天气怎么样》(教案及反思)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1) (1)全文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人文英语3》一平台机考真题及答案(第一套)
- 10000字万能检讨书【九篇】
- 个人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合同
- 范进中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电视节目策划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传媒学院
- 长塘水库工程环评报告书
- 年天津市房管局手房买卖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