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通过了解明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名族国家版奠定的重要意义1.时空观念:掌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的变化。3.唯物史观:认知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名族国家更趋稳固。4.家国情怀:感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⑴起义: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逐渐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⑵灭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即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微点拨】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即学即练1】明朝后期,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在朝会上与万历皇帝争辩,上书批评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万历皇帝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答案A【解析】根据“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在朝会上与万历皇帝争辩”可得出内阁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使皇帝不愿意上朝,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内阁不是根源,且材料不能反映朝政混乱,排除D。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知识拓展】读图明史——明代内阁的权力4.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5.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⑴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七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⑵评价: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大航海。②消极: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2.倭寇之患⑴概况:元末日本海盗骚扰东部沿海;明初海禁,沿海海盗等与倭寇勾结,走私杀掠。⑵应对: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倭患基本消除后,朝廷遂放松海禁。3.西方的侵扰⑴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⑵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租占澳门;17世纪前期,荷兰和西班牙分占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关系⑴明蒙关系:①对抗:明朝重修长城;瓦剌和鞑靼与明战争;瓦剌俘虏明英宗。②和平: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之后基本维持和平局面。⑵西藏: ①册封:明廷封授乌思藏各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②管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⑶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满洲崛起和清兵入关⑴后金建立: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⑵改号大清: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⑶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⑷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能力拓展能力拓展考法01宰相制与明代内阁制异同1.相同点:都是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不同点(1)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中央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内阁是非法定的咨询机构。(2)从职权上看,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内阁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3)在对皇帝的影响上,宰相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典例1】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 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考法02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原因及其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逐渐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2.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3.作用(1)积极: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2)消极: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典例2】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 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 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C.提高了决策效率 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票拟制度中官员在审阅奏章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票拟制度不是中枢机构趋于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3.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 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皇帝大权独揽,防范外朝,但事务繁多不堪,从而重用宦官,D项正确,A项错误。“失去”不可能,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目问的是背景而非材料表现的本身,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广东和广西巡抚互相推诿不任事。韩雍两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悟州,遂为定制”,“三司皆长跪白事”。这表明(
)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地方制度发生调整转变C.分化事权降低行政效率 D.国家监察体制日趋完备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韩雍两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悟州,遂为定制’,‘三司皆长跪白事’”可知,明初在三司制度的基础上设立总督制,对地方制度进行了调整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B项正确;总督设立之初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中央集权并未受到严重削弱,排除A项;总督的设立有利于协调三司的矛盾,能够快速地处理事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总督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军事、行政等职能,并不能体现国家监督体制的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题组B能力提升练1.(2022·浙江浙江·模拟预测)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这表明明代内阁①跻身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②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③有效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④拥有一定的议政权力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皇权取得彻底胜利后,由明成祖设立的,后来的皇帝“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是因为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有阁臣票拟故”等,表明内阁是明代统治者加强皇权的工具,拥有一定的议政权力,说法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内阁跻身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说明内阁有效弥了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D三项。故选C项。2.(2022·河南·模拟预测)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 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 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阁臣职权的扩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内阁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阁臣的升降是由皇帝决定,不能限制皇权滥用,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山东·模拟预测)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言懿行”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代太史监的设立A.体现了制约皇权的政治意图 B.说明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C.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 D.反映了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太史监来记录明太祖的“嘉言懿行”和编纂死难诸臣的传记,这意在让群臣和百姓接受统治者的思想,唤起群臣和百姓对新王朝的感情,故太史监的设立体现了用教化手段来巩固统治的心理,D项正确;“制约皇权”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项;由材料“记载……‘嘉言懿行’”可知并不是秉笔直书,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广东·阳春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凡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代此举()A.表明专制皇权已受到挑战 B.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C.标志着中枢运转机制成熟 D.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答案B【解析】明朝时,皇帝通过廷臣会议,研商重大政事得失利弊,拟议文武大臣升补任用,其“廷议”“廷推”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B项正确;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本质是服务专制皇权,排除A项;标志着中枢运转机制成熟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与“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题组C培优拔尖练1.(202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笼络功臣,“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获铁券者具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法外之权。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诏令工部铸铁榜“申诫公侯”,以特殊的法律对铁券的特权进行制约,甚至对恃功不法的功臣加以惩处。由此可知,明太祖时期A.分封诸王引起政局动荡 B.政策朝令夕改成为常态C.专制主义呈现强化趋势 D.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朱元璋为了笼络功臣而颁发铁券,但随后为了限制功臣的铁券又颁发了特殊的法律,说明他最终还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初并没有由于分封诸王导致政局动荡,排除A项;材料仅仅反映了针对铁券的法律的变化,并不是政策朝令夕改,排除B项;材料说明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崇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0·浙江7月]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答案:C解析: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代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是六部,这与信息“与唐宋‘几无差别’”相符,故选C项。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代不再有丞相一职,故A项错误;内阁在明代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刺史设置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3.[2020·全国卷Ⅲ,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TM卡锌合金桑拿锁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亚硫酸亚乙酯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脚踏自行车及其零件项目评估报告
- 2025年透明质酸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中国2-甲氧基苄胺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精密模具注塑件生产线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南嘉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年产5000吨高纯石英砂及其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报告(业主版)
- 河南镀锌钢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下半年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事业单位招聘112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血液透析常用药物
- 2025-2030中国酿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咸阳亨通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生物人体的骨骼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北师大版2024)
- 河道整治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
-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口算题(共300题)
- 汉字文化解密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