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基本国情_第1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_第2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_第3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_第4页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第一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对社会发展“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没有产生在社会主义内部划分阶段的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虽然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间还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开始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的思想。但是,当时的俄国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还不可能具体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问题,更不可能明确地加以表述并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始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当时历史经验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没有深入分析苏联的国情,简单地搬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两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基于这一认识,1938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39年,斯大林再次提出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二阶段的任务,并预言经过15年时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1952年,这种急于求成的超阶段理论写入苏共19大党章,规定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样,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向人们尖锐地提出了如下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建成是不是同一概念,社会主义建成之日,是不是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开始之时;(3)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一个多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从此,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理论就在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曲折地发展着。2、我国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和我们党就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曾作过有益的探索,当时的中心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和“建成”的关系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2][2]同年夏天,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又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只有经过10—15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在这里,他提出不同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开始之时的观点,明确区分了“建立”和“建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把社会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指出从“建立”阶段到“建成”阶段,必须有一个“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毛泽东和我们党在这个时期的探索基本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的。但是,这个时期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在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中,开始出现急于过渡的倾向;对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殊性,缺乏深刻的分析;对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仍然需要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在这一时期所探索的正确理论,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从1957年起,随着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我们党急于求成和“左”的超阶段思想迅速膨胀起来,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错误地发动了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在所有制问题上,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制,并不断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甚至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政治上,毛泽东在理论上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并逐渐形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实践上最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总之,从1957年到1978年这20年间,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一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级发展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本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国国情,就会犯“超越阶段”的错误。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得失与成败的大问题。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以后,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经验与教训,对社会主义发展中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再认识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这些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已经开始由盲目转入自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再次出现急于求成的倾向。对此,邓小平在总结建国30周年的经验时强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80%是农民,中国现代化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界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主要经济特征。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开始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去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全篇立论的基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因此,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大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指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表明我们党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已经成熟。十五大报告重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强调“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纲领的基本纲领。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3][3]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发达阶段,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也纠正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超越阶段急躁冒进的错误。它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我们党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有较长时间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又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只有全面地、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才能避免片面性。在两层含义中,第一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就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对我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的基本界定。其一,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的。其二,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其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一切行动的准则载入我国的宪法,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两层含义中,第二层含义指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从社会发展程度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现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总之,不管从生产力的不发达还是从基本制度的不完善看,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以上两层含义是从内涵上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从外延上去理解,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两点界定:一是从空间上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二是从空间上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需要至少100年的时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社会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是不可逾越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从一般社会发展的共同过程来概括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以后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只是从特殊意义上,即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际出发而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的。如果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长时期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就是革命发展上的空想论,是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同时也揭示了人们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补充、不断丰富的。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十三大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九个方面: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进程的总概括,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第二条至第八条则分别从经济现代化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水平、地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及其发展过程。这九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总之,江泽民的以上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以及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实现这一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宝库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而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必然性。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决定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直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比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起点要低的多。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因而,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的起点是发达资本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堵塞了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唯一的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只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经济上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主,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这一低起点就决定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早以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第二,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自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愈益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雄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国民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够健全,民主的法律化建设尚存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现象大量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相当影响,“左”的思想流毒仍然存在,僵化思想依然严重,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等等。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第三,是由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高度概括为九条,这九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世界性概念,现代化的标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的现代化,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