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龙Dragon水Water漆Paint篮Basket龙dragon水water漆paint篮basket龙水村的由来六百零二年前,随着明永乐皇帝一道意旨的下达,一位姓郭名进保的明朝军人,行进在两千多人的军伍中,远道而来,脱下军装,来在永春这一处称为“仙乡”的山林野地,开始了他的屯田的生涯,“遂衍为族焉”。永春县仙夹镇仙乡片区龙水村是诞生漆篮的地方,当笔者试图对龙水漆篮的历史风貌有所展示之时,必须先对龙水村的由来有所描述。仙夹镇位于永春县西南隅,距县城十六公里,地处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其中天柱山主峰海拔1020米。元代时,属永春十二都,民国31年(1945年),民国政府实行新县制,将同处高海拔而且紧相邻的夹际片区与仙乡片区整编为一个乡,取名时,取仙乡的“仙”字与夹际的“夹”字合之而为仙夹乡,此后,行政区划与名称又经历一些变化,至2001年晋升为仙夹镇。关于龙水村的由来,在一本比砖头还厚的“永春十二都仙乡郭姓族谱”里,有以下一段文字:“我开基祖进保公系南京应天府江宁人也,为圣祖高皇帝留守卫军,因出征木孔有功,至永乐二年拨入永春屯种,住十二都仙乡,遂衍为族焉。”也就是说,公元1404年,有个叫郭进保的军人来到仙乡屯田,仙乡所有姓郭的人,都是他的后人。为了求证族谱所记真伪,笔者到县城查找资料,《永春县志》里确有相关的记载:“明永乐二年,调福州左、右卫和兴化卫等三卫士兵二千六百八十八名,在永春设二十四所屯田,共屯田地七万零八百零四亩。”那么,可以追及的情景是:六百零二年前,随着明永乐皇帝一道意旨的下达,一位姓郭名进保的明朝军人,行进在两千多人的军伍中,远道而来,脱下军装,来在这一处称为“仙乡”的山林野地,披荆斩棘,开始了他的垦荒屯田同时也是开始了他作为永春仙乡郭姓开基祖的生涯。可以想象,在这次规模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入永屯田行动中,一定产生过许多值得演义的故事,“十姓军人结拜入永”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故事说,有姓李、郭、康、潘、陈、詹、梁、张等十个军人首领,在入永屯田途中结拜为兄弟,不幸的是,其中一个兄弟中途病逝。至永春后,九兄弟被分别派往各处屯种因而繁衍形成后来永春的太坪李、仙乡郭、五斗康、达埔潘、溪南陈、德丰詹、都溪梁、潘上李、小边张这样一些族姓村落。为了纪念中途去世的兄弟,这九位兄弟便为他塑了像,取名为“大使公”,分别在自己所落脚屯垦的地方建了宫庙,把这位兄弟供祀其中,作为永久纪念,从而形成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个地方至今都有一个大使公庙(宫)的独特景观。在龙水村,“大使公宫”坐南朝北,在约十平方米的宫内,“大使公”身穿战袍,手执藤鞭,颇有军人威严。村人亲切地称他为“叔公佛”。据说,凡有供奉大使公的地方,当地人也都是称之为“叔公佛”。“十姓军人结拜入永屯田”这个传说由于有“叔公佛”的存在变得真实而触手可摸。龙水人说,“大使公宫”翻建之前,宫门题写有“位居十军之中,执掌万众以上”这样的对联。细忖之,对联虽有夸张之嫌,但也算呼应了“十姓军人入永”的传说,不知翻建时因何失了这颇为应景之句。
好了,十五世纪初的这位郭姓军人就这样来到了永春,来到了当时隶属于永春县十二都的仙乡所在。从他和他的结拜兄弟一起为逝者塑像,以便在当地永远祭祀之的行为中,做为现代的我们,已经领略到他们那种义无反顾、行将他乡为故乡的悲壮。因为,可以想见,凡是需要屯垦的地方,一定偏僻荒凉,当时交通不便,来了,就再没有回头的可能,没有一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是迈不动南下的屯垦路的。还可以想见,作为军人,他一定正当青春年华。他来了。据说,官府的人站在仙乡高高的山头,打响大锣,锣声响到哪儿,哪儿便划为他的田地山界。故几百年来留下了“打锣管业”这个独特的词汇。锣声响过,年轻的郭进保在拥有了一片虎狼出没的山林和荒野后安了家,族谱显示,时年二十八岁的他已有一个张姓妻子和一个六岁的儿子。过了若干年,他有了第二个儿子,又过了若干年,他有了孙子,再过若干年,他有了曾孙……。总之,正是他的到来,仙乡的山从此不再寂寞,仙乡的水从此流淌人脉。到处,有了茅屋瓦舍,炊烟袅袅;到处,有了梯田迭翠,有了鸡啼犬吠之声,有了将雏携妇之景……。到康熙年间,他的后代子孙已在仙乡几个大大小小山头、山腰、山脚建立起了诸多村落,它们是岭头村、山后村、莲湖村、龙林头村、岭后村、寨后村、水路村等。
仙乡四周皆山,四周高中间低,宛如锅型,其中那个叫水路的,是一个处于半山腰的村落,下雨时,山上来的水流经这个村落后流向更低的村庄去了,人们都说,锅壁留不住水,这只是个流水经过的地方,所以,就叫“水路”了。水路作为一个村名,在历史上沿用了几百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水路村与龙林头村、山后村、莲湖村、岭后村、共五个郭姓小自然村组成一个龙水乡,至一九六一年,仙夹人民公社成立,原龙水乡分为三个大队,其中,水路村沿用原名龙水,为龙水大队,一九八四年,仙夹公社改名为仙夹乡,龙水大队也就改名为龙水村,沿用至今。永春县仙夹镇景点灵镇庙简介:武烈英风任从世事雄姿在,飞炉胜地凭受沧桑魅力存。灵镇庙,位于永春县仙夹镇西向境内,古称桃源仙乡武烈英候相公庙。古地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二庙三分三厘,硬山式砖朩结构,斗拱层叠,梁枋纵横,殿柱为木、石综合构造,前有檐廊,翼有护厝、广场,下有露庭,是二进五开间的古建筑。庙宇主体正殿供奉乡境主武烈英侯、护国圣王等诸神佛,香火旺盛。此庙庙史悠久,宋时朱文公客游于此赞为仙乡胜境。明代状元荘际昌题彰“飞炉古迹”,此墨宝今仍炫耀于正殿。历经重修,匾记犹存。公元一九八三年间,旨在依原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最近一次再修。近来,在政府关注及薄海信众的资助下,相继修建露庭、依山牌楼、山门、步道、胜境亭、焚金亭、燃炮坞及拓宽露庭暨广场的相关配套工程。规模扩大,面貌换然一新,日臻成为闻名的古迹胜地。是游人、香客心香膜拜、游览观光的好景点。在政府及海内外信人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于一九九五成立永春仙乡文物古迹保护协会,并呈送上级审批为宗教活动之合法场地及文物古迹保护区。永春仙乡文物协灵镇庙管委会永春漆篮,如何走出大山?来源:福建日报
风吹烛火火不灭,说的是灯笼,竹篮打水水不漏,说的是永春漆篮。在永春,漆篮的制造已有500多年历史,它具有“打水水不漏”“不怕开水烫”“不怕摔”的特点,一个大人站在漆篮篮盖上,篮盖仍然“毫发无损”。然而,这样一个好东西,却一直藏在大山深处,墙内开花墙外香。近日,记者前往永春漆篮的主要生产基地仙夹镇龙水村,一探究竟。可烫可摔可盛水
永春漆篮不简单
龙水村是个城郊村庄,但由于海拔较高,需要经过一路云雾缭绕中的盘山公路,我们驱车从永春县城出发,20分钟后抵达。步行入村,来到龙水传习所,一位质朴的老者打开了大门。这位老者,正是永春漆篮重要传承人郭金镖。
郭金镖告诉记者,永春漆篮可烫可摔可盛水,靠的是竹艺和漆艺。为了证实漆篮的特质,郭金镖拿出漆篮作了演示:拿起刚烧开的开水往漆篮上浇,漆篮不变形;拿起来摔到地上,漆篮没损伤;再放到水龙头下冲水,用餐巾纸在漆篮底部一抹,餐巾纸仍然是干的。郭金镖说,最大的漆篮可承重100多斤,挑着走三五十里路,不会变形,漆篮不仅轻便坚固,而且华丽高雅,“旧时越是富贵人家,家中漆篮的品种就越齐全。”
据了解,作为著名的漆器手工艺品,永春漆篮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正德年间开始,龙水一带的油漆匠,便开始尝试给传统产品竹编篮、盘等日用器具上漆,发现上过漆的竹器具不仅坚固耐用、不褪色变形,而且还可耐酸、耐碱。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漆篮开始流传,并且经久不衰。几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创新,开始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绘画,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地装饰各种优美的金色图案。从此,这种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的永春漆篮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当地人们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时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或女儿出嫁时陪嫁品。到19世纪时,这种凝聚着泉州古老侨乡浓郁风情的漆篮传到了东南亚各地,广受海外侨胞喜爱。
上世纪70年代,漆篮进入最辉煌的时候。“那时我们这里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组织下,龙水一带上千人集体做漆篮,那场面真是壮观,当时的产品以外销东南亚为主。”郭金镖说。
供不应求却赚不到钱
漆篮现状很尴尬
与其他众多“非遗”的状况不同,永春漆篮的市场非常广阔,尤其是海外市场。
郭金镖说,龙水漆篮目前80%销往东南亚一带,这些年来,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市场上漆篮一直是供不应求。此外,闽南一带的需求也在呈现上升趋势,本地市场就更不用说了。但尴尬的是,供不应求却赚不到钱,一方面是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赚钱效应”行业现状,郭金镖很纠结,更让他揪心的是,“做漆篮赚不到钱,年轻人都不爱干。”“这些年在村里做漆篮的人是逐年下降,真正沉下心来在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年轻人,都在往城里涌。”谈到这些年来的境况,郭金镖很是担忧。郭老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做漆篮的,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人。一份摸底调查显示,龙水村共120多个人从事漆篮制作,其中50岁以上的101人。除了龙水村外,隔壁美寨村和龙美村也有30个人左右在做漆篮,全部都在50岁以上。这样的规模,这与高峰时期几百上千人的生产大军相比,可谓相去甚远。年轻人纷纷远离这一行业,这让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郭金镖特别忧心,在永春仙夹中学教书的他,一直对这个行业保持着高度关注。12年前,郭金镖退休后,放弃了在县城悠闲舒适的生活,决定回到龙水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拯救漆篮”。“我就是担心这个技艺失传了,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失传了,愧对先祖啊。”谈到当初的决定,他说。
回到龙水村后,郭金镖逐渐发现,漆篮技艺的逐年没落,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郭金镖介绍,目前,一个普通的漆篮,批发价大概100元左右,刨去75元的竹篾、土漆等固定成本,每个漆篮纯利润在25元左右。而对于漆篮这种手工品,尽管劳动量并不大,但是由于精细度要求高,很费时,通常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两个。这样算下来,一个人一天只能赚50元左右。
在郭金镖看来,这种报酬目前是没有竞争力的——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月薪少则两三千,多则五六千元,“况且,做漆篮要忍受在家的寂寞,外面的世界很大,现在的年轻人,都爱到外面去闯荡,谁愿意守在村子里呢?”。
郭金镖对此很无奈。
简化工艺搞创新
拯救漆篮在行动
尽管制作漆篮获益甚少。但最让郭金镖忧心的,还是漆篮这项技艺的传承和接班的问题。由于漆篮制作的精细性,要掌握这一技艺,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郭金镖告诉记者,漆篮制作主要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竹编,“篾丝要做到既柔又长,长要到三四米,如果太短,竹篮的竹丝接头太多,影响质量,另外竹篮要做得紧密。”郭金镖说。
第二道工艺是漆。先是油灰,用土粉拌以桐油进行灰篮,要经过煮篮坯、上灰、磨灰、上油、磨砂等十多道工序;然后是漆画,要经过漆工、画工、堆雕等十多道工序。经过这些程序,竹篮才变身为漆篮。
“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年轻人对这种繁琐技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钻研。”郭金镖说。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感受到了这项技艺失传的危机。为了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这几年,泉州市一级政府拨出近10万元,带了七八个年轻人前来学艺。“人数规模太小了,而且说实话,他们兴趣也并不浓。”郭金镖说。以郭金镖为代表的漆篮人,开始从漆篮这项技艺本身寻求突破。郭金镖意识到,要传承漆篮技艺,必须简化制作程序。在他的倡导下,简化剖竹篾的技术,已经取得突破,下半年打算全面推广。“剖篾这个程序,耗费时间比较多,这项突破可以省时很多。”他说。此外,永春的漆篮人还在探索机械、模板化制作,其中,磨砂这道工序,基本已经实现了机器操作。郭金镖认为,要拯救漆篮,最重要的,还是必须走高端化的路线。只有价格上去了,大家的收入才能上去,从而吸引年轻人回村。尽管这几年漆篮的售价在提升,但老郭嫌幅度还不够大。他告诉记者,目前,龙水的漆篮,大多数是出口东南亚,主要通过广州和厦门的两家贸易公司来销售。下一步,要争取做自营出口,将更多的利润锁定在制造这一环节。政府层面看,目前,永春漆篮已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村民和政府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获得政府更大的支持!福建永春郭氏宗祠内容来源:中华郭氏网()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对永春县西南一隅的山川形胜赞誉为“仙乡胜境”。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郭进保等姓随福州左卫总旗李肇永由福州迁永春督屯军刚,缔为八姓“九屯兄弟”。郭进保慕“仙乡胜境”,乃筑厝居住,即今仙夹乡龙美村郭氏宗祠聚爵堂。前有横山如案,后有彩凤山、大鹏山,左有德旗山,右有石鼓山,山山相护,真是地灵人杰。现存宗祠是明清建筑,五开张硬山屋顶,抬梁式结构,东西宽18米,南北深2l米,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祠分上下两堂,中有天井。上厅高悬“汾水流芳”匾额。神龛奉祀镏金神主牌,佛殿供奉魁星、土地等神像,龙头香麂脚的龙案上排列着经整理重印的清道光四年(1824年)版的郭氏宗谱及相关文献。郭氏出自姬。因为虢与郭同音,从此虢始正名为郭公,故太原为天下郭氏的共同郡望,即郭氏始祖出自太原。郭氏家族在历史上有郭待举、郭子仪、郭元振、郭正一任过宰相,以郭子仪最为著名。郭子仪是郭得姓后的第六十代孙,唐代陕西华州人,武举出身,累迁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功居第一,被唐肃宗封为汾阳王。唐德宗赐号尚父,进太尉中书令,以身系天下安危达20余年之久,卒谥忠武,世称郭汾阳,所以“汾阳”也是郭氏灯号。永春郭氏始祖郭进保是郭子仪的三十二代孙,原籍南京郭庄。明永乐二年,由于迁都,多数官员及家眷、士兵拨调迁徙到其他地区留戍屯田。郭进保与福州左卫总旗李肇永等人入永春屯军垦田,缔“九屯兄弟”,分居永春各处,即今太平李姓,仙乡郭姓,班上李姓,德风曾姓,都溪梁姓,小边张姓,五旗岭吴姓,后寮朱姓,至今都有传人。九弟陈姓定居溪南九甲,惜其不禄,英年早逝,葬于冷水亭九秋垅,世称九使墓。其他各姓结拜兄弟情深如海,每逢春秋二祭,都安排九副酒盏、碗筷于祭坛上,历经近600年,至今仍按古例,以示敬重先祖之灵,体现“九屯兄弟”情义。郭进保传人善修德行,繁衍成族,居仙乡大半部,分布于岭头、安美、龙水、龙湖、山后、灼台庵等自然村,常住1250多户,6000人口以上。据清道光四年宗谱记载,迁往福建省安溪、福州、同安、晋江:或迁浙江省苍南、平阳、衢州、开化、温州:或迁江西省弋阳、玉山、饶州;或移居我国台湾、金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两亚、印尼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到香港、澳门的较多。许多外迁郭氏子孙成为当地富商闻人,仍然不忘祖家。郭氏族人历来尊师重教。旧社会各自然村自设私垫、学馆;新社会更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促进了仙夹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旅居星马侨亲集资创设农业中学校园,并发展为仙夹中学,捐建“汾阳楼”。以“三胞”为主捐建的各村落教学楼、图书楼和教师宿舍,远近闻名。郭氏人才辈出,匾额不可胜数,封典科举、旌表的匾额有36块,如:奉旨牧封武德郎、天朝诰命夫人、奉旨敕封四并大夫、内黄县正堂、思明县知县事;明经进士、文魁、选魁、副魁。现当代族贤有:郭礼宗,他在抗日时期创刊《永春日报》,出任国民党永春县书记长,曾任厦门市抗日后援会副会长,获“输财救国”匾;郭相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人民日报》记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参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主任、《台湾研究》副主编,编纂出版《台湾总览》。尚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主任医师、主管药师、工程师等高中级职称的人才比比皆是;有国家级女作家,还有民主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烈士,均名载新版《永春县志》。郭氏传人有两件创造发明载入史册。永春传统名牌产品漆篮就是仙乡西向龙水郭姓油漆匠创造发明的,明正德年间即已实用流行,清乾隆年间就有多人出外编制漆篮,在永春县城五里街和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1801年,永春漆篮开始远销南洋各埠。近200年来,永春漆篮蜚声国内外。著名的厦门春生堂疯伤药酒是仙乡龙湖村人郭其祥(1894一1936年)承其父郭玉春研制的,驰名国内和东南亚。他还出版《迫击报》,主持救乡运动等,传略载入《永春县志》。郭姓族人和仙乡诸姓团结合作,争取侨资,铺设了从岵山到仙乡水泥路,并使水泥路通向各个自然村。仙乡新春佳节庙会民俗活动非常热闹,全境十二处都设有供桌,踩街活动更是盛况空前。郭氏聚爵宗祠彩灯高悬,传统的鼓队舞和南音演唱也很受青睐。1996年,仙乡郭氏出版了《桃源仙乡郭氏宗谱暨聚爵宗祠重修纪念录》三册,郭志肩和祠贤们精心编辑,终酬郭礼梓遗愿。宗祠征得数十副对联,经永春县文化馆副研究员陈诗忠筛选及润色而录用,如:“自华县发祥,尚父经纶安天下;由南京入永,将军威武壮仙乡。”“旗屏翰墨长歌晋地汾阳思将相,鼓寨琴弦雅颂仙乡聚爵振人文。”“史悠长汾阳祖德声名著,人繁衍进保宗功泽荫多。”“石鼓天锣佳音喜讯传寰宇,旗屏笔架秀气文光射斗牛。”“海峤族亲缅怀先祖,故园后昆共振宏图。”“仙乡胜境中翰墨齐歌盛世,聚爵宗祠里琴弦共颂明时。”近几年,宗祠里务繁多,郭港外、从针、金春、春秋、志启、国治诸贤完成文稿,郭庚辛、文治(旅港)、梅南诸贤慷慨捐资,皆有口碑。(陈诗忠郭志启供稿)永春漆篮传承五百年福建永春漆篮,是著名的漆器手工艺品种,以仙夹镇龙水村制作的漆篮最为著名。龙水漆篮迄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永春县古称桃源,山清水秀,竹木茏。仙夹镇龙水村的手工匠很早就开始用竹子编制篮、盘、箩、笼等日用器具,尤为独特的是篮子的制作十分讲究∶工匠们用竹子制成不同长短宽窄的篾片或篾丝。篾片为经,篾丝为纬,编制成篮。那些篾丝既长且细,最细的只比头发粗一些,柔可绕指。编成篮後,由於所用的竹丝十分细,篮身会显得特别紧密,特别轻巧,然後在篮身上抹上桐油灰,裱上夏布,涂上生漆,以後又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绘饰各种金色图案。从事漆篮工艺三十多年的郭师傅介绍,制作漆篮需要用二十多种原料,基本以黄金箔、细竹篾、生漆、桐油、夏布、冬粉为主要原材料,再经过制胚、水煮、上桐油、裱布、涂漆等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这些工序都是手工制作。由於篮胚编制精细,层层衔接紧密,涂髹灰的生漆十分坚牢,一件漆篮可用上几十年。在漆篮的展品室里到处可以看到许多尺寸大小不一的圆形格篮,篮上分别画有人物花鸟、鱼虾水族、古迹风光等,呈现一种吉祥喜庆的景致。永春漆篮品种达一百多种,最大的直径42厘米、高72厘米,可盛装二、三千克物品,不仅能提,还能挑。逢年过节,装满食品,吊挂在通风透气的悬梁上,就是一个既卫生又别具特色的“空中菜橱”。漆篮分四层叠合而成,若把漆篮各层分开,可各自成为独立的器皿,既是日常生活用具,又可作为工艺品。最小的漆篮常被用来收藏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只有0.15米高,0.12米宽,精巧玲珑。永春漆篮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永春县仙夹乡龙水村油漆艺人采用裱背纱布,涂盖桐油灰地,髹涂生漆,并在表面描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和浮雕装饰纹样,施以金银粉,制作成具有坚实轻巧、耐酸耐碱、质朴端庄、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等特点的漆篮。由于篮坯编制精细,层层衔接紧密,涂髹灰地生漆十分坚牢,经久不腐,一件漆篮可用大几十年,咸丰年间漆篮艺人黄晋升所制的漆篮,至今仍光洁如新,足见漆篮之耐用坚固。制作一件漆篮产品要用20多种原料,经30多道工序、两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品种分为格篮、肩篮、果盒、漆盘、提篮等百多种。大的格篮可分为四层,每层只有四寸宽、五寸高,可放置五个大碗,一对格篮通常可盛菜肴全桌。最大的格篮直径1.4尺,高2.2尺。最小格篮曾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广交会上展示,并多次选送至日本、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参展,受到国内外好评。近年,永春漆篮艺术又有发展,新增花色品种几十种,并在传统圆筒形基础上创造出圆形、棱形、六角形、椭圆形等多种具特色的漆篮,备受群众喜爱。龙水漆篮:精巧实用传承百年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永春漆篮,是著名的漆器手工艺品种,以仙夹镇龙水村制作的漆篮最为著名。龙水漆篮已有近五百年历史。用途广泛流传海外永春古称桃源,山清水秀,竹木葱茏。仙夹镇龙水村的手工匠很早就开始用竹子编制篮、盘、箩、笼等日用器具,尤为独特的是篮子的制作十分讲究:工匠们用竹子制成不同长短宽窄的篾片或篾丝。篾片为经,篾丝为纬,编制成篮。不可思议的是那些篾丝,既长且细,最细的只比头发粗一些,柔可绕指。编成篮后,由于所用的竹丝十分细,篮身会显得特别紧密,也特别轻巧,然后在篮身上抹上桐油灰,裱上夏布,涂上生漆,以后又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绘饰各种金色图案。永春漆篮在闽南一带广为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漆篮花色品种增多,龙水漆篮更显大方和优雅,当地人甚至常将这种手工漆篮作为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19世纪初,龙水村的手制漆篮流传到南洋各地,特别受侨胞喜爱。许多华侨归国观光回海外时,还一定要带上龙水村产的漆篮。从事漆篮工艺三十多年的郭师傅介绍,龙水漆篮,不仅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而且,这种漆篮造型端庄、轻巧坚固、耐酸耐碱、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洗,非常实用。制作漆篮需要用二十多种原料,基本以黄金箔、细竹篾、生漆、桐油、夏布、冬粉为主要原材料,再经过制胚、水煮、上桐油、裱布、涂漆等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这些工序都是手工制作。由于篮胚编制精细,层层衔接紧密,涂髹灰的生漆十分坚牢,经久不腐,一件漆篮可用上几十年。在漆篮的展品室里到处可以看到许多尺寸大小不一的圆形格篮,篮上分别画有人物花鸟、鱼虾水族、古迹风光等,呈现一种吉祥喜庆的景致。永春漆篮分四大类,大小品种一百有余,最大的直径42厘米、高72厘米,可盛装二三千克物品,不仅能提,还能挑。逢年过节,装满食品,吊挂在通风透气的悬梁上,就是一个既卫生又别具特色的“空中菜橱”。漆篮是分四层迭合而成,精巧玲珑。若把漆篮各层分开,可各自成为独立的器皿,它既可当作日常生活用具,又可作为摆设观赏的工艺品。最小的漆篮常被用来收藏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只有0.15米高,0.12米宽,精巧玲珑。【龙水漆篮的来历】据《永春县志》记载:明朝正德年间,一位明朝军人的郭进保和几位结拜的兄弟到永春垦荒屯田,是郭进保的后代创造发明了漆篮。当地老百姓认为有提手的漆篮是在漆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龙水村人认为当年郭进保到龙水村,他所携带的行李中有竹漆盘之类的器具,因而启发了他的后人发明有提手的漆篮。在永春仙夹镇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龙水村住着一个姑娘叫竹妹,一天在集市上卖竹编的盛篮,被当地一名恶霸调戏欺负,有一油漆店小伙计将她救下,后来他俩结为夫妻,在五里街开了一间小竹器店,自产自销。一天,丈夫挑了两只竹篮要给竹妹送饭。过河时,不小心踩到青苔上,两只竹篮全砸在卵石上,装在竹篮里的粥就顺着竹篮的缝隙流进溪水中。他蹲在溪边,突然想到要是用桐油灰将竹篮缝封密,再涂上生漆,这样就更牢固耐用了。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于是,他的妻子也想出了个好主意:如果给竹篮涂上桐油灰之后,再盖上一层细纱布,还可以绘花描金。既牢固,又美观。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动手试制,于是,美观耐用的永春漆篮就此问世了。◎制作步骤1.篮胚:毛竹按规格裁剪,然后按照所要制作的漆篮规格进行破篾,然后再过篾,经过6小时手工编织成篮胚。2.灰土:将编织好的篮胚放入加石灰及稀土的水中煮,将煮好的篮胚修割整形,再涂上一层桐油灰,连续涂抹三次后再用砂布磨灰,然后在上面刷清油及乌油。3.漆工:先将生漆加工,刷磨篮身后将篮子洗干净,然后在上头遍漆,过水磨后再上一遍漆,将上完漆的漆篮放在外面晾晒,等油漆干后可以上金箔,安金线上朱红,打金治后安上金朵。4.堆工:先制作漆面,然后再印出花形,粘上蓝朵,然后再修花纹。5.画工:先将做好的成品篮晒干,然后将土灰去掉,在篮子上画出所需要的图案,最后则是安金。仙夹镇仙夹镇地处永春西南山区与南安,安溪相邻,因位于岵山西部方向,故称"西向"。乡镇概况仙夹镇位于永春县南部,东北距县城16千米。辖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杜宅垵。岵(山)逢(华)公路过境。旅外侨胞2万多人,是永春著名侨乡。辖8个行政村,分别是夹际,东里,美寨,德田,龙水,龙美,山后,龙湖等村,共有89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落,3445户历史沿革宋清时期隶属集庆乡安平里十二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五区,第八区,岵山区,1958年归岵山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仙夹公社,1984年改仙夹乡,2001年改设仙夹镇。自然资源全镇总面积31.8平方公里,人口1.5万。现有耕地面积6864亩,人均0.64亩,山地31641亩,人均2.1亩,其中有林地29641亩,森林总蓄材量332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3%。仙夹地势较高,属山间谷地,海拔在500-700米之间,气候凉爽湿润,气温比县城低2-4度。全镇群众从事农业、外出劳务、依靠侨亲资助劳力人口各占三分之一。全镇矿产资源品种少,现已发现德田村的紫砂土和磁土矿有待开采。全镇有8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00千瓦。基础设施仙夹是永春著名侨乡,华侨历史源远流长,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仙夹侨胞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和仙夹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现在全镇侨亲捐资建设家乡公益事业达3000多万元,侨亲捐资建设家乡公益事业的项目有:县仓满幼儿园、永春医院院房及医疗设备、永春交通桥、永春体育运动场、仙夹中学、夹际中学、夹际卫生院、仙夹卫生院门诊楼、岵夹11公里水泥路,还有各通村水泥路、环村水泥路、小学等。在侨亲的支持下,仙夹建有两所中学、两个卫生院,于1998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成为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乡镇之一。同时,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并建有两个移动电话机站,移动网覆盖全镇大部分村落。经济发展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9万元,工业产值3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6万元,粮食总产量410吨,水果总产量1240吨,芦柑总产量96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镇财政总收入39万元。农业方面主要以种植粮食及柑桔为主,食用菌基地,在龙湖、龙美、龙水等村种有大量毛竹。工业方面有仿古厂、电站。特色物产漆篮是仙夹也是永春的传统产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2),龙水的油漆匠开始生产漆篮,发展到后来,漆篮品种、类型达到100多种,制作漆篮需经过制坯、水煮、上桐油、裱布、涂漆等30多道工序,所生产的漆篮高雅古朴、端庄大方,而且耐酸、耐碱、耐用。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等人开始外出编制竹篮,其族人郭永盛等100多人,分别在县城、五里街、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1801年,永春漆篮开始远销南洋各埠。芥菜也是仙夹的特色产品.由于仙夹地势高,气候凉爽温润,常年罩雾,所生产的芥菜味甘甜,梗嫩,群众又有种植芥菜的习惯,所以仙夹芥菜在全县享有盛名。1999年,美寨村民陈腾仁在镇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充分发挥仙夹芥菜产量高、享有盛名的优势,创办了腾安净菜厂,所生产的芥菜干、芋干等系列产品远销东南亚及国内10多个城市。漆篮漆篮是永春的传统产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提篮和竹盘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凉干抹上桐油灰,裱中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它有三大类,扁篮、格篮和盛篮,每类又分特级、甲级和光油等三个级别,大小规格100多种。漆篮不但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而且耐酸、耐碱、耐用。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郭荣保等人开始出外编制漆篮。至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20多家100多人,分别在永春县城、五里街和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1801年,永春兴篮开始远销南洋各埠。(永春县)永春漆篮永春漆篮是福建闽南地区一种著名的汉族漆器手工艺品。漆篮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在闽南地区广泛流行,是早年民间嫁女的必备妆奁品、陪嫁品。也是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重大节日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漆篮已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闽南人漂洋出海到达东南亚,漆篮随之成为华侨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东南亚的华侨回到故乡,回去时总要带上几个漆篮,以此寄托思乡之情。历史沿革大约在明朝,永春龙水村的手工匠就开始用竹子编制篮、盘、箩、笼等日用器具。他们对篮子的制作十分讲究:要把竹子劈成薄如纱、细如丝的竹篾,编成篮后,抹上桐油灰,裱上布,上生漆,并在竹篮上精心绘饰各种金色图案。这种漆篮,很快在闽南地区流行起来。“竹篮打水水不空”,说的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漆篮,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它能盛水不漏,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工艺流程制作漆篮的技艺,如果细分的话,有30多道。而按大步骤来说,可以分竹编、灰工、漆画堆雕三步。因为工序繁琐细致,大部分村民只能掌握其中一项步骤。漆篮技艺传承人郭金镖带领记者,走访了参与漆篮制作的几户村民。竹编漆篮的原材料是当地盛产的毛竹。在64岁的村民郭清柏手里,竹子被锋利的篾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不断分下去,直至成为粗细不一的篾片。篾片厚度根据漆篮的要求,最细的堪比头发丝。篾片为经,篾丝为纬,在巧手编制下成了篮。篮有大有小,有扁篮、格篮、盛篮,还有盒、盘。这些编好的竹篮,相比于漆篮成品,就叫“篮胚”。灰工人们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这漆篮却因为第二步“灰工”,变得坚固轻巧、盛水不漏。“灰工”,可以理解为抹灰。今年74岁,有着56年“灰工”经验的郭云永老人说,先挖来田里的土,晾晒后研细,过筛,留下细如面粉的土粉。细土粉加入桐油搅拌,成了“油灰”。“灰工”的程序非常繁多,先用石灰水煮篮胚,整理篮型,把篾头割掉,然后在篮身上抹灰。按图案剪出布样,裱布,裱纸。篮底和篮身还要上细灰,再修削、磨灰,上清油、黑油。前前后后,有大大小小20多道工序。漆画堆雕漆画堆雕是漆篮的“画龙点睛”之笔。漆工的工序大致是这样的:生漆加工,篮身刷磨,洗篮,上漆,放在水里水磨,再上漆,上金箔,安金线,描朱红,安金朵。经过漆画堆雕,“灰头土脸”的漆篮,变得华丽大方。永春漆篮竹篮打水水不空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地处高山,要穿过一段云雾缭绕的盘山公路,才能到达这个油菜花盛开的美丽乡村。然而很少人知道,就是在这样一个小村庄内蕴藏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工艺——漆篮工艺,该工艺目前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永春的漆篮却是“竹篮打水水不空”。据村支书郭志煌介绍,龙水漆篮制作技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明朝,龙水村的手工匠就开始用竹子编制篮、盘、箩、笼等日用器具。独特的是他们对篮子制作十分讲究:先要把竹子劈刨成薄如纱、细如丝的竹篾,编成篮后,抹上桐油灰,裱上夏布,盖上生漆,以后又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绘饰各种金色图案。于是,这种漆篮便具有造型端庄、轻巧坚固、耐酸耐碱、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洗等特点。“目前,龙水的漆篮工艺已经摆脱了之前粗放的制作方式,逐渐向工艺品方向转移。”采访中,龙水村村支书郭志煌称,根据目前市场需求情况分析,作为普通用途的漆篮已经逐渐减少,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漆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馈赠亲朋好友,或者作为收藏之用。2005年,该村在重新整合原先的漆篮厂的基础上,私人集资组建了现在的龙水工艺有限公司。目前,龙水漆篮80%销往东南亚一带,这些年来,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市场上漆篮一直是供不应求。漆篮供不应求,漆篮的工艺传承和接班的问题却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一直以来,漆篮在龙水村是家家户户都会传承的手艺,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村里的年轻人逐渐外出打工,这项民间工艺也开始衰弱。目前,留在村中制作竹篮的大部分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对这种繁琐技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钻研。”村里漆篮传承人郭金镖说到这,一脸的心酸。龙水漆篮简介龙水漆篮是永春县著名的民间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号称:“桃园一绝”明朝正德年间诞生在仙夹镇龙水村,固有“龙水漆篮”之称。
"竹篮打水水不空",龙水漆篮是油漆匠把竹篮经过科学的防蛀工艺处理,涂上桐油灰,裱上夏布,并涂上大漆,然后在表面雕花绘画,装饰上金箔等100多道精致的工艺制作而成。且有轻便坚固,不变形,不退色的特点。漆篮看起来高雅古朴,端庄大方,耐酸耐碱,即使用滚烫的热水烫,也不怕会变形或掉漆,经久不腐。
龙水漆篮产品分为:盛蓝、格篮、扁篮、盘盒和盘片五大类,每类又有漆线雕,特级,甲级,光油级四种。产品种类达100多种。早期的龙水漆篮,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在国家省市级博物馆均有收录。现代的漆篮产品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已经慢慢的走向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收藏品,使得一些收藏漆篮的爱好者能够拥有一只精美无比的漆篮用于收藏。
龙水漆篮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和景点,以及东南来,日本、韩国,欧美等地,是最佳馈赠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在2009年龙水漆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漆篮1、漆篮的简介漆篮是福建省汉族传统竹漆工艺品,产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乡,原材料是竹子,将竹子或切片或切统一细条,片可做柄,细条用来编织篮子之前都有经晒过.等漆篮编好后,贴上层纸,进行描绘,主要是龙凤,花鸟,山水或人物,还要上色,主要是黑色,红色,金色.漆篮规格不一,小的如同一个汉堡大小,主要是结婚是嫁妆里用来放饰物的,大的基本上是节日如社火时用来装祭祀品的.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观赏价值,又因为仙夹乡为著名的侨乡,被许多海外同胞"宣传"出去.但许多国内的其他地区却并不清楚漆篮最大的特点是:1.用细如琴弦的竹丝编篮,因而特别轻便。2、用桐油和细如面粉的泥土拌成油灰抹在竹篮的关键部位,因而特别坚固。3、用髹也就是生漆漆篮,绘以图画、描金、堆雕等,因而特别贵。工艺相当繁复。世界上轻便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兼有坚固;同样,世界上坚固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兼有轻便。世界上轻便而又坚固的东西固然有,但很难兼有贵气。而龙水漆篮,不仅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而且,它是如此地异彩纷呈,是如此地既轻便坚固又贵气无比。轻便坚固乃有独特实用。贵气乃显不凡艺术。一种艺术而有实用之物,方可传之久而成就一方水土一方人乃至一方文化景观矣。漆篮的制作的流程主要有:竹编→石灰水煮篮胚→整理篮型→割篾头→篮口上灰→篮身上灰→剪布样→裱纱布→剪纸样→裱纸样→整只篮灰头遍→修削→篮底上幼灰→篮外上幼灰→挑纸→再次修削→上灰→磨灰→上清油→上黑油,总共二十几道工序。接下来,就是漆画堆雕了。漆工大概是这样的:生漆加工→篮身刷磨→洗篮→上漆→过水磨→再上漆→上金箔、安金线→朱红→打金治→安金朵。画工大概是这样的:晒篮→退土→绘画→安金。堆雕大概是这样的:制漆面→印花型→粘篮朵→修花纹。安金经漆、画、堆雕,那只灰头土脸、然而已经拥有漆篮真谛的、显见坚实的、盛水不漏的、有漆篮形体的篮子,变得更加坚固耐用,变得华丽乃至贵气无比。2.漆篮的基本状况“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这是吟咏永春漆篮的一首诗。永春漆篮是福建省特色民间传统竹漆工艺品,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生产基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因此人们将这里生产的漆篮也称为“龙水漆篮”。。漆篮作为副业是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漆篮。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漆篮共有三大种类,即扁篮、格篮和盛篮,每类又分特级、甲级和光油等几个级别,规格大小达100多种。漆篮的制作主要有竹编、油灰、漆画三大工序,每大工序又分许多道小工序,一个漆篮的制作完成需要50多道工序,周期达1个多月。漆篮的具体制作工序为:①工匠们用竹子制成不同长短宽窄的篾片和篾丝,以篾片为经,篾丝为纬,从而编制成篮胚。那些篾丝既长又细,最细的只比头发粗一些,柔可绕指,精细的竹丝使篮胚显得特别紧密和轻巧。②工匠们在篮胚上抹上桐油灰,裱上夏布,盖上生漆,而后又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绘饰各种金色图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漆篮。漆篮工艺把竹编技艺和漆画堆雕技艺合二为一,不仅一举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而且使简单的竹篮从此由单调变得异彩纷呈。龙水村生产的漆篮不仅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具有耐酸、耐碱、耐用的特性,曾被选送至意大利、日本、波兰等30多个国家展览,并多次在国内展出,受到好评。在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浓厚的闽南地区,漆篮被广泛用于结婚寿诞、走亲访友、迎神祭祖等场合中。漆篮在人们生活中可作为盛放物品的容器,在艺术上可作为观赏之物。随着18~19世纪大量闽南人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区居住,使用漆篮的习俗也被带到了那里,现在在闽南的城乡、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区还保留着使用漆篮的传统习俗,那些也是如今漆篮的主要销售地。在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均可看到永春漆篮的收藏。目前,永春漆篮已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村民和政府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漆篮的发展史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下,每一个物品或者是事件的出现基本上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做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的漆篮,也有两个关于它的传说:曾经有过一种传说:在很久以前,龙水村有两个聪明美丽的姐妹名声在外,于是就有很多的好事者莫名而来,尽出难题来考她们:如何使风吹烛火不灭?如何使竹篮打水不漏?于是便出现了灯笼和漆篮。还有另外的一种传说:龙水村曾经有这么一对夫妇,妻子善于编制竹篮,而丈夫却精于漆艺。一日,妻子提着一个竹篮,里面放有一碗粥和一碟菜,为在山那边种地的丈夫送饭。不想在跨越一条小溪的时候,脚下不小心,就把竹篮子给打翻了,里面的粥顺着竹篮的细缝漏了出来,所剩无几。晚上,漆匠回家之后,很是惋惜失去的粥,惋惜之余的他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他将桐油灰刷在竹篮上面,形成了最早的漆篮。第一种传说带有很重的游戏成份,而第二种传说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漆篮的出现到底是出于游戏还是生活呢?又或者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呢?但是,在我看来实用的东西源于生活本身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不管漆蓝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催促,但是根据当地人一代代的相传下来的说法,漆篮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永春县志》,曾记载到如下文字:“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由于仙乡位于县城桃源之西,故在行政名称上有一度又名“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从时间上说,这和龙水村人的说法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漆蓝出现于明代这个论断基本上是可以确认的,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话说从18世纪起,闽南开始有大量人口下南洋,离开故土的人们,在走亲访友、迎神祭祖、女儿出嫁时,习惯用漆篮。因此,在回乡时,他们就会特意买漆蓝带回家去。渐渐地,这种做法变成了当地独特的一种风气,市场对漆蓝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漆蓝走向海外便变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据《永春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郭荣保等人开始出外编制漆篮。这也是关于龙水村人将漆篮作为外出谋生手段的最早的记载。县志还记载到:“1801年,漆蓝开始远销南阳各埠。同样是县志记载,“至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二十多家一百多人,分别在永春县城、五里街、和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这是关于龙水漆篮设铺营销的最早记载。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漆蓝已经正式走到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去了。在民国时期(抗日战争以前),龙水漆蓝已经在福建省内开设了多家公司,其中主要有:泉州振美源漆篮公司、厦门振益漆篮公司、厦门永振兴漆篮店、厦门福民漆篮店、永春县城郭振盛漆篮铺、永春县城振裕漆篮店等。纵观民国时期的漆蓝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一、内外销兼做,厦门以外销为主。二、家庭作坊式和股份合作式公司并存。三、经营者只在经营地组织油灰和漆画工序,所需篮胚则回乡采购,由仙乡的漆篮散户提供。四、大部分公司店铺采用前店后厂式的结构五、在漆画阶段,大部分生产者会在篮盖上用生漆写上店铺的“字号”,类似商标。销售时,买家可认“字号”而购买。六、厦门的店铺开张后主要做出口,一时之间名声远远盖过泉州等地,许多名师都从泉州转到厦门。七、这一时期,开始有外姓(相对于郭)人以资本投入经营漆篮,参与竞争,这是漆篮突破族姓局限、真正迈进市场的象征。日本侵华战争带给我国人民的苦难是全方位的,龙水漆篮也难以独善其身,1938年日本打进厦门,对外贸易全面中断。厦门主要组织生产漆篮出口的几个漆篮公司迅速倒闭。泉州、永春县城的几间店同样受影响,纷纷关门。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漆篮生产以各家各户做“散篮”为主,挑篮叫卖,勉强度日。抗日战争时期是漆蓝发展史上的一段艰苦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了新中国建设时期,龙水漆蓝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先是成立“龙水漆篮生产互助小组”,继而成立“永春县龙水漆篮生产供销合作社”,一九五八年,改组为“地方国营永春工艺美术厂”。永春工艺厂开始成为漆篮在永春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最大的生产中心,所生产的“迎春牌”漆篮畅销海外,成为永春县不可多得的创汇单位。在不知不觉中,“永春漆篮”开始代替“龙水漆篮”称谓。“永春工艺厂”生产“永春漆篮”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文革”期间,漆篮“面向基层”回到龙水大队,继而搞“社队联办”,成立“仙夹公社竹器漆篮厂”,搞“农副结合”,漆篮生产经营依旧红火,对外出口有增无减。“文革”结束,永春工艺厂恢复,迎春牌漆篮名声再起,并且有新的创造,漆篮新品屡屡在省级和全国获奖。七十年代末台海关系缓和两岸互有经济往来后,开始有台湾客前来永春甚至跋涉上山到龙水寻购漆篮,台湾再度成为漆篮又一区域市场,以至那种大号光油盛篮被龙水人叫做台湾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旅游业迅速升温,来我国旅游的海外游客大量增加,永春工艺厂十分敏感地把握到时代脉搏,抓漆篮创新,设计制作出直径六厘米、九厘米小巧玲珑型漆篮,改实用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收藏纪念品,把漆篮打进了旅游市场。进入到九十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工艺厂再一次把握到机会,创新设计制作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高档次的漆线雕漆篮,于一九九六年陆续上市,受到国内外经济条件好和喜爱工艺美术品人士的青睐,较大提高漆篮的附加值。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看似诸事顺利的工艺厂已经开始在走向困局:人员流失。定单减少。特别是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漆篮对东南亚出口受到影响,在定单较大幅度减少的情形下,工厂更加一蹶不振。后来,所谓的漆蓝厂基本上可以说是名存实亡,直到2007年,郭金镖老先生和一些当地的老人们创建了永春县龙水漆蓝工艺有限公司,漆蓝消亡的边际紧紧的抓住了最后的辫子。龙水漆篮来源:永春文艺网民间手工技艺龙水漆篮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所在区域: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仙乡片区的龙水村。地理环境:仙夹镇的仙乡片区,元代时属永春十二都,民国31年(1945年),实行新县制,将同处高海拔而且紧相邻的夹际片区与仙乡片区整编为一个乡,取名时,取仙乡的“仙“字与夹际的“夹”字合之而为仙夹乡,此后,行政区划与名称又经历一些变化,至2001年晋升为仙夹镇。仙夹镇位于永春县西南隅,距县城16公里,地处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其中天柱山主峰海拔1020米,古时候,这里山高林密,虎狼出没,甚为荒凉。元末,始见人烟。以后,虽人口渐稠,社会进化,但因交通不便,山乡仍旧比较封闭落后,1958年,开辟了通往山下的公路,与外界联系才显得方便起来。仙乡片区四周高中间低型如铁锅,龙水村位于“锅边”,下雨时,山上来的水流经村子后流向更低洼的地方去了,所以,古时,村子名叫“水路”。高山上的这个村子,土地稀少,梯田细窄,缺水,虽是山村,却无山林,“三无利”,即一无山利,二无田利,三无水利,生存环境恶劣。分布区域分布于仙乡片区郭姓村落,主要有龙湖村、龙美村的岭头角落和美寨村的寨后角落以及永春城关。历史渊源根据永春县志和仙夹镇郭姓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调福州左、右卫和兴化卫等三卫士兵入永春屯田,其中有一个姓郭名进保的军人,来到仙乡从事开垦并且永久居住,“遂衍维族焉”。其后人分布在仙夹镇的龙水村、龙湖村、山后村以及龙美村的岭头、庵尾角落等地方。关于漆篮的诞生,传说约500年前,龙水村有一对夫妇,妻子善编制竹篮,丈夫精于漆艺。一日,丈夫为在山那边种地的妻子送饭,提着的竹篮里放着一碗粥和一碟菜,不想在跨越一条小溪的时候滑倒了,篮子打翻,粥从竹篮的孔里漏得所剩无几。这位漆匠在惋惜之余忽然灵光一现,回到家里,将桐油灰刷在竹篮上,形成了最早的漆篮。《永春县志》也有相关的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由于仙乡位于县城桃源之西,故在行政名称上一度又名“西向”)龙水的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以后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30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的漆篮。”也就是说,明朝永乐年间军人郭进保到永春仙夹屯田约110年后,他的第六代传人创造发明了漆篮。基本内容1、项目基本情况:明正德年间(15061522),永春仙夹镇仙乡片区龙水村的油漆匠萌生创意,将桐油灰抹在竹篮上,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篮,使之坚固耐用,从此不断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艺不断改进,编篮的竹丝越来越细,竹篮的样式越来越多,抹桐油灰的工序越来越讲究复杂,油画装饰也越来越艺术化,漆篮从一开始的纯粹实用向兼具审美功能的艺术品进化,集实用、观赏、收藏价值于一身。美观耐用的漆篮盛行于永春、南安、晋江、泉州一带,成为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并且,早在19世纪之初,漆篮传到东南亚各地,为广大华侨所喜爱。漆篮分为扁篮、格篮、盛篮三大类,每类又分为特级、甲级、光油级三种,大小品种100多个,最大的直径42厘米,高72厘米,分4个格层,一对大漆篮可盛100多斤物品,用碗盘装食品,正好摆满一张八仙桌;最小的直径3厘米,精巧玲珑,可谓“竹篮盛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各色各类,轻便而又坚固,不变形不褪色,耐酸耐碱,不怕开水烫,经久耐用,古朴贵重。2、具体表现形态:共有“制篮胚(竹编)、灰篮、油漆、绘画、堆雕5个工种33道工序,具体如下:一、制篮胚(1)、破篾:把竹子破成不同长短宽窄篾片或篾丝(2)过篾:把细长的篾丝通过“剑门”,(一种专门的工具)使篾丝细而光滑均匀。(3)编篮。以上工序,也可统称“竹编”。二、灰篮(4)煮篮胚:把竹篮置于石灰水中煮沸,防蛀。(5)整篮胚:修削竹篮上篾头以及对竹篮进行整形。(6)上灰:把事先准备好的桐油灰涂抹在竹篮上,有较复杂的顺序。(7)剪纸样、裱纸样:剪纸,把剪好的有一定造型的纸样裱在篮身、篮盖的有关部位。(8)整只篮上头遍灰。(9)修削。(10)篮底上幼灰。(11)篮外上幼灰。(12)挑纸:用刀具将裱上的纸样挑掉,使“灰”显出艺术的基础造型造型,所以,挑纸又叫“开础”。(13)再次修削。(14)磨灰。(15)上清油。(16)上黑油。以上工序总称“灰篮”,“灰”在这里做动词用,“灰篮”工序繁琐复杂,这里只挑大的工序讲,若再细化,仅“灰篮”就有20多道工序。三、油漆(17)篮身砂磨。(18洗篮。(19)上漆。(20)过水磨。(21)再上漆。(22)上金箔、安金线。(23)朱红。(24)打金治。(25)安金朵。四、绘画(26)晒篮。(27)褪土。(28)绘画。(29)安金箔。五、堆雕(30)制漆面。(31)粘篮朵。(32)修花纹。(33)安金。一批漆篮,全部完成以上工序,需要2至三个月时间,在“灰篮”“油漆”、“绘画”阶段,要看气候,气候适宜,所需时间短些,否则,长些。工种多,流程长,极少有人5个工种全能,自古以来,漆篮技艺作为“赚吃”的手艺,大都是仙乡郭姓族人父亲教儿子,媳妇进了门往往又跟着丈夫学,偏僻的山村于是就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手,形成完整成熟的工艺链,不用出村子,就能把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漆篮制作完成,仙乡尤其龙水村,成为漆篮艺人最集中、漆篮技艺最全面、成就最高、传承绵绵不绝之地。传承谱系首创者:佚名,仙乡龙水村人,乃仙乡郭姓开基祖郭进保第六代传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2))——郭际便(字孝养):龙水村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郭孝养开始外出制作漆篮,漆篮从此走出偏僻的仙乡,与山外的世界产生联系,也由此开拓出一条仙乡郭姓族人以漆篮技艺外出谋生的道路。——郭永盛、郭振裕:龙水村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在永春县城开设漆篮铺,带动族人20多家100多人分别到永春、安溪、晋江、泉州等地设铺生产营业,进一步扩大漆篮的影响,并且有了从流动生产向坐地经营发展的气象,漆篮开始以地域性商品面目存在于世。——郭仁金:仙乡龙湖村莲湖角落人,竹编技艺精湛,民国初年,由他牵头与同村人在永春合伙开办振盛漆篮铺,1931年,该铺产漆篮产品参加民国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被评为甲等。产品销往上海、福州、厦门、和东南亚。——郭彩和:龙水村人,技艺全面精湛,5个工种都拿得起,其70多年前一手制作的几个漆篮家用至今,仍然坚固、美观。他于1920年代创办“泉州振美源漆篮公司”,是漆篮史上第一个漆篮股份公司,同时,在厦门开办振益漆篮公司,龙水村人股份合作,龙水村的男丁,几乎都进城到公司从事漆篮制作,包括身有残疾的比如驼背、跛脚的。其中,不乏技艺精湛的大师傅。公司管理得当,产品上乘,畅销海内外,尤其畅销东南亚,经济效益良好,几年后,崛起成为泉州、厦门著名公司之一。工人师傅的工资也高。这两个公司,在泉州、厦门只从事油灰、漆画、堆雕工序,竹编大本营还在仙乡龙水,由龙水的男女老少将竹子变成竹篮然后挑至泉州、厦门。1938年,日本入侵,船路不通,我国对东南亚的贸易中断,国内的市场也因战争萧条,漆篮公司无奈关门,工人全部返回乡村。郭彩和最大的贡献在于实现了漆篮的市场化运作,创造了一个漆篮的鼎盛期,公司历时十几年良好运作,也培养了一批技艺特别精湛的漆篮艺人。——郭清灿:龙水村人,灰篮漆画技艺精湛,抗战期间,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坚持在泉州开办漆篮店,使漆篮在泉州的市场未有彻底消失。——郭会表:龙水村人,灰篮漆画技艺精湛,50年代初,其所做的一对精致漆篮卖给前来龙水村购买漆篮的南洋客,引来一批特大订单,不久,他前往厦门,1955年,与龙水人郭火生、郭会浪、郭重诗等成立厦门市龙水漆篮生产互助,产品畅销厦门和东南亚。1958年,并入厦门日用品厂。——郭清伍、郭智善、郭智太、郭相巷、郭清眉、郭文仲、郭从墩、郭云皮、郭相签、郭相笔、郭云霞、郭天助、郭望仁、郭相贯、郭清毯等:龙水村人,这是一批技艺高超的漆篮艺人,大部分是当年泉州振美源公司时期有名大大师傅,抗日战争以及此后三年国内战争,民生萧条,漆篮生产经营几乎中断,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1954年,这批艺人自发组织“龙水漆篮生产互助小组”,开始新一轮漆篮创业,为1958年县工业局以其为核心力量组建“永春县工艺美术厂”打下坚实的基础。永春工艺厂是一个综合性工艺厂,含漆篮、纸织画、木雕、脱胎器具等生产。1958年,这批艺人随工艺厂的组建进了县城,是工艺厂漆篮生产的核心骨干,除了为工艺厂创造大量优质漆篮畅销海内外,随着工艺厂漆篮生产的扩招,还很好地承担传艺授徒的职责。他们不管是编还是灰、漆、画、堆雕,技艺都是这一行当最高水平的。制作时,技艺娴熟,手到心到,身心一体,不仅通晓每一道制作的最佳路数,更是谙晓漆篮的真谛,通达漆篮的灵魂,由他们手把手带出来的学徒,也有师傅风范,做出来的漆篮不走样不变形,实打实就是传统的龙水漆篮。1968年,工艺厂响应国家“四个面向”号召,漆篮生产搬迁回到龙水村,他们悉数回到村里,成为“仙夹公社竹器厂”社员,继续在漆篮的技艺天地里发挥才智,又言传身教,为家乡培养出一批新的技艺明星。1978年,永春工艺厂恢复,他们再度进城,发挥余热,又教习了一批青年学徒。——郭其水、郭阿抿:仙乡龙美村岭头角落人,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分别坚持在永春县城开办漆篮店,家庭作坊,工艺全流程由其本人以及妻子、儿子完成。解放后,在互助合作化运动中,两家合一,成立“永春城关龙水漆篮生产互助小组”。——郭连春、郭清伍、郭天助、过云彬、郭成达、郭安国:龙水村人,由于漆篮技艺好,1955年,被县手工联社从龙水村的漆篮互助组调派到县城,充实加强“永春城关龙水漆篮互助小组”,正是这样,为后来合并“龙水漆篮生产互助小组”成为永春工艺厂提供了一个铺垫。——郭仁定:仙乡龙美村岭头角落人,抗战时期,其父郭其水坚持在永春县城开漆篮店,当时他十几岁,回仙乡务农,到50年代才又到县城和父亲一起做漆篮,他师承父亲,胜过父亲,全部工种无一不精,属于“会做全篮”的工艺师之一。1958年,随同“永春城关龙水漆篮互助小组”进入工艺厂,1979年,以他为首的革新组大胆创新,创作出“九龙腾跃”“天女散花”等图案的圆形、六角形、椭圆形等形状新颖的漆篮、漆盒品种,使工艺厂的出口量大增,同年,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和创作设计代表大会的观摩评比中,这几款被评为优秀作品。——郭周木、郭从针、郭清柏、郭民强、郭相歪:龙水村人,他们竹编技艺精湛,1968年底搬迁回到龙水村,岁着永春工艺厂仙夹竹器厂成立,几人组成革新小组,在传统产品基础上,设计8头盒、5头提篮,6角花盘、球形漆篮6厘米直径微型篮等,丰富了漆篮新品种,其中,那款6厘米直径的微型扁篮,特别符合城市人的审美情趣,用以厅头摆设或女性用来放置首饰,很受欢迎,1990年代他们再把直径缩小到3厘米,把微型漆篮制作的难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旅游市场受到欢迎,成为旅游纪念收藏品,开拓了漆篮消费新领域。基本特征1、用细如琴弦的竹丝编篮,竹编工艺独特精湛,所编制的竹篮因此特别轻便。(一个高厘米,深厘米的竹篮仅克。)2、用桐油和细如面粉的泥土拌成油灰抹在竹篮的关键部位,裱以夏布,反复多次,因而特别坚固。(漆篮中那种9寸直径的扁,篮盖平放于地,上头站立一个大人,丝毫不损)3、用髹也就是生漆漆篮,绘以图画、描金、堆雕等,有坚固、防腐、修饰美化作用。(泉洲博物馆藏清朝漆篮,历经100多年,仍然不走型不变色,有民间人家,咸丰年间的漆篮,年节时候常常使用,至今同样不走型,不变色,光可鉴人。)4、规格品类多样,有100多种,因而特别丰富多采,更增添了制作的难度。世界上轻便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兼有坚固;同样,世界上坚固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兼有轻便。使用,至今同样不走型,不变色,光可鉴人。)世界上轻便而又坚固的东西固然有,但很难兼有贵气。而龙水漆篮,不仅颠覆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宿命,而且,它异彩纷呈,既轻便坚固又贵气无比。轻便坚固乃有独特实用。贵气乃显不凡艺术。一种艺术而有实用之物,方可传之久而成就一方水土一方人乃至一方文化景观矣。主要价值1、融竹艺和漆艺于一体,创意具有独一无二性——我国地处亚热带,有丰富的竹林资源,把竹子劈成细薄的竹条编成篮、筐、笼、箕等日常用具,在我国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其他地方早已司空见惯,而把生漆涂抹在木器具上起防腐和美化作用的漆艺在我国也早就有之。而漆篮工艺,把竹艺和漆艺和而为一,打破“竹篮不能打水”思维定势,在我国乃至世界,创意独具有一格。2、融入闽南地区人们生活中那些既广泛又重大的生活环节,成为重大的必需品,成为民俗景观,成为集体的记忆——自古以来,漆篮的使用广见于闽南地区:(1)走亲访友时盛放礼品,既显私密,也示隆重。(2)女儿出嫁时作嫁妆,以示吉祥、隆重。(3)贵客光临、节庆、迎神祭祖等重大场合用来摆放食品,以示隆重。亲友总是要走动的,女儿总是要出嫁的,神总是要拜的,祖宗总是要祭的,节庆一定会有的。如此几百年,漆篮融入闽南地区人们生活中那些既广泛又重大的生活环节,成为重大的必需品,成为民俗景观,成为深沉的记忆。3、使用漆篮的民俗扎根东南亚华人世界和台湾地区——早期下南洋以及到台湾的闽南人将使用漆篮的民俗带到所居地,久之,升华出寄寓乡情、认祖归宗之功用,也成为两地双方往来的贵重礼品。1980年代,两岸放开来往,即有台湾人跋涉到龙水村来求购漆篮,由于所产主要供往台湾,漆篮一度被称为“台湾篮”。在东南亚,华人乐用漆篮更是常见,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市政府附近的一条街道,(街道名称待补)两旁设置的固定水泥花盆模样,其造型竟是漆篮,环岛上一个大的,街道两旁两列的则较小。而在2006年,有个马来西亚华侨,为了在某个大场合用上一对制作较好的大漆篮,竟不惜托人到龙水村为其选购并空邮给他,邮费比漆篮本身还多。由于漆篮在东南亚深入人心,因此,历来,漆篮除了成为闽南人与东南亚亲友往来、也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政务商界往来的贵重礼品。4、有较高收藏价值——历来为博物馆所收藏,如北京工艺美术展览馆、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泉州台湾海峡两岸博物馆等,民间收藏漆篮精品的大有人在,近年以来,古董市场上,更是频见漆篮的身影,2007年2月,尚有广东中山市古董街的一个商人专程前往仙夹寻求漆篮古董。5、有较高创汇能力——由于销往东南亚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历百年来,漆篮一直都是永春县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在全省,像漆篮这样上规模出口的纯手工艺品也是不多见的,在全国,像漆篮这样上规模出口的竹制品则是唯一的,仅20世纪50年代至今,漆篮出口额就超过1000万之多。6、历500年来,养活了漆篮之乡十几代漆篮手艺人。7、造就漆篮之乡独特乡情乡貌和乡史——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景观,漆篮的诞生、发展,抒写出一个乡村一部独有的文化篇章,见物而见乡村,见物而见社会,见物而见历史,独特的而又具普遍意义。濒危状况1、后继乏人经统计,所在地龙水村现有漆篮从业者128人,其中,以工种分,竹编者77人,油灰者33人;漆画者18人;以性别分,男性69人,女性59人;以年龄段分则是:80岁以上者6人,(竹编5人,油灰漆画1人)70岁79岁者17人(竹编10人,油灰漆画7人)60岁69岁者27人(竹编17人,油灰漆画10人)50岁59岁者49人(竹编29人,油灰漆画20人)40岁49岁者23人(竹编14人,油灰漆画9人)30岁39岁者6人(竹编6人)30岁以下者0人。漆篮技艺分布地仙夹镇龙美村的岭头角落、美寨村的寨后角落,现存的漆篮从业者46人,其年龄分布与龙水村一模一样,大都集中在50岁上下,40岁以下从业者为零,而且,全部人手只能竹编,未能形成全流程制作的能力。同样是漆篮技艺分布地的永春城关,漆篮从业者不足20人,年龄老化,40岁以下从事者为零。统计的结果触目惊心,40岁以下的漆篮从业者仅剩6人,而这6人,还只会竹编。30岁以下,则一个也没有了!也就是说,在漆篮所在地和分布地,40岁以下的人,已经没有能力制作出一个完整的漆篮。为什么?1980年前,一般地,在乡村,孩子上完初中也就是15、6岁时,就下地参加劳动或学习手艺,而恰恰是这茬人,适逢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了,市场活跃了,每个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度和空间大了,于是全都像是自由的鸟雀,张开翅膀四处找食去了,而1980年时候15、6岁的人,现在正是40岁多点的人!从40岁年龄段开始,肯学习漆篮技艺的人猛然减少,再往下,一个也没有了!仿佛是大势所趋,漆篮技艺正在失去承传的人。分析起来,一方面是都想着能够找到比漆篮更快捷的致富路,因为,靠做漆篮毕竟发不了大财;另一方面是被山外缤纷的世界所吸引,做漆篮,工艺琐细,要坐得住,要耐得住寂寞,时下信息发达,外面的世界似乎很精彩,年轻人互相影响互相招呼,一个个都望外跑,哪怕进城打工,一个月所得与做漆篮差不多;再一个方面与当下流行观念有关,认为做漆篮捧老祖宗的饭碗,老土,没出息、没面子。3、漆篮生产无序,粗制滥造之风盛行,漆篮的价值遭受贬损,这是漆篮又一巨大危机。以九寸(旧式尺寸)扁篮为例。九寸扁篮的基本直径为270毫米,精工制做时,允许的极限偏差为正副5毫米,要求每一只漆篮的篮盖、格层、篮底应吻合,接口径凸出的尺寸,不得超过2毫米,漆面质量要求“漆面光亮,色泽均匀,不得有裂缝、漏漆,不得有明显影响外观的起皱、流疤现象,黄金箔、黄金线与黑漆部分界限清楚,在对漆篮的坚固程度进行跌落试验时,跌落高度为800毫米,跌落后,篮盖不变形、灰、漆层不开裂不脱落。。。。但现在这些都没能做到,篮口和篮盖直径偏差大,不能很好吻合,编篮的篾丝粗糙,影响后面的制作,必使油灰太厚,竹艺和漆艺之间不能精致协调,使得此后的任何一道工艺失去了进一步精雕细琢的基础。总之是粗糙,而油灰环节、漆画环节本身同样存在粗制滥造问题,如此一来,道道工序都粗制滥造,漆篮质量已不入流,徒有漆篮之型,坚实和美感大打折扣,行中人视之为“漆篮垃圾”。造成原因大致如下:虽然说生活工业制品琳琅满目,作为盛放物品的漆篮替代品越来越多,况且年轻辈出、观念在变,漆篮在走亲访友时盛放物品、嫁女儿做嫁妆、年节或迎神祭祖时使用漆篮的情况在减少,但是,漆篮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市场,在摆设、收藏、旅游纪念等领域受到青睐,但是,眼下的漆篮生产缺乏组织,全部个体制作,漆篮工种多,工序繁,一个人会一个工种,生产链的实现靠不同工种间的购买,即每一个工种向前一个工种购买,比如,编篮的向破篾的买篾丝,油灰的向编篮的买篮胚,油漆的向油灰的买灰篮。。。。如此类推,这种古旧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整个生产流程缺乏最起码的把关和监管,本来,还有一根收购商指挥棒可以掌控质量,但眼下一来漆篮技艺后继乏人,产品供不应求,二来,经销商也抱“粗抢”心态,不管多毛糙的漆篮,都把货抢收到手推向市场。如此一来,恶果显现:一个恶果是:传统漆篮的艺术魅力减损,正导致市场萎缩。举个例子:2006年,某市旅游会议在永春县城召开,会后,主办者赠送与会者一个微型漆篮做纪念,然而,客人散尽后,宾馆里,漆篮被到处扔着,极少有人把它带走。为什么?漆篮粗鄙不堪!龙水村人自己也说,“现在的漆篮,送给人都不要”,一些上了年纪的深有体会,说:以前,华侨回来,送漆篮给他,都很宝贵,带到南洋去做传家宝,现在,送给他,当面收下,但很少喜欢带去南洋了,嫌做得不好。市场的萎缩如盆水之蒸发,水干不在一时,但长此以往,水必干无疑。二个恶果是:漆篮工艺差,形象口碑不好,村里年轻一代更加疏离祖宗的手艺。三个恶果是:可能导致一师难求。现有做漆篮的人,虽然技艺参差不齐,但仍有技艺好的,只是在一片“粗抢”的风气中,身不由己,随大流,日久,必然影响其技艺的发挥和进展,甚至,技艺每况愈下,大师傅级的漆篮艺人将一师难寻,即便有一天有年轻人肯学了,也找不到技艺精妙的师傅了。采取保护措施1、建龙水漆篮展览室:由样品陈列、漆篮简介、工艺流程等几个部分组成,既是对外推介漆篮的一个窗口,又是保存漆篮技艺基本内容的一个所在。2、编写《龙水漆篮传》:较完整展现漆篮的历史和价值,使年轻一代对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财富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有较全面、较深入的了解,激发继承漆篮技艺的热情和理想。3、建立老艺人档案。4、组织漆篮技艺高超的艺人参加一些民间工艺展览会,现场表演独特的漆篮竹编技艺,唤醒人们对传统民间技艺的热爱。6、在所在地和分布地举办座谈会,讲漆篮当下的状况,使大家进一步看清漆篮消亡的可能性,激发危机感,提高保护意识。7、拍摄一部清晰度高、工艺流程详细具体的影像资料,纵然有一天漆篮技艺真的传承中断,它将像种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视觉语言(2)》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物业管理公司供应链管理合同2篇
- 2024年技术咨询与服务合同: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 2024年政府资助服务合同标准化范本一
- 2024年施工合同违约责任3篇
- 2024年标准货品采购销售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保证借款合同书
- 2024年度某房地产开发商与景观设计公司景观营造合同2篇
- 海南迈湾水库移民方案
- 河西走廊简介描述课件
- 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的护理
- 【比亚迪汽车公司员工招聘问题及优化(12000字论文)】
- 某中央空调机房拆除施工方案
- 康复科2024年度工作计划创新与改革
- 全面预算管理促进效益提升
- (附答案)焊工(初级)模拟试题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指引
- 2024苹果VisionPro技术拆解
- 交通运输的大数据应用与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