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臧武仲①,又称臧纥,谥“武”,鲁之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姬,穆姜②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使使告臧贾,且致大蔡③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纥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

臧纥致防而奔齐。将盟臧氏,季孙④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適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纥之罪,皆不及此。”盂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纥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齐侯将为臧纥田。臧纥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宁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节选自《左传》)

①臧武仲:鲁国大夫,封邑在防。其父、祖父都为鲁国高官。②穆姜:鲁宣公夫人。③大蔡:即大龟,其甲用于占卜。④季孙:季武子,鲁国正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纥之罪A不B及C回不祀D子E以大蔡E纳请G其H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成语“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意思相同。

B.致,给予、送给,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

C.再拜,指拜两次,“再”与《曹刿论战》中“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

D.宁,指宁可、宁愿,与《与妻书》中“宁请汝先死”的“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回认为,臧武仲虽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不能免于罪责;喜好谈论出兵征讨,与地打仗却失败了,他的智慧是名不副实的。

B.臧武仲因受穆姜喜爱而被立为臧氏继承人,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便想让位给长兄臧贾,但最终事与愿违。

C.季武子打算与臧氏结盟,便向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最终采用了孟椒的建议;该说法得到了臧武仲的认可。

D.臧武仲在与齐庄公谈论进攻晋国之事时,将齐庄公比作老鼠,闻风而动,趁乱进攻,以致齐庄公生了气不赏赐土地给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译文:

(2)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译文:

14.孔子是如何评价臧武仲其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

B.无端,无始无终,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相同。

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

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

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

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验(三)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①,只以众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①豫让,晋国人,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受到重用。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昔申胥海畔A渔者B尚能固C其节D吾终不能E屈身F伪主G求H斗筲之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鼎沸,本义指鼎中的水沸腾,文中“天下鼎沸”的意思是隋朝的局势纷扰动乱。

B.许,指赞同、承认,与《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许”意思相同。

C.恨,这里指遗憾,《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意思与此相同。

D.旧制,指崔信明过去的诗作,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信明的出生日是五月五日,他出生这一天,有几只身形很小的五色鸟雀飞落在他家院中的树上拍翅鸣叫,很是奇特。

B.隋太史令史良运用五行八卦对崔信明出生的异象进行占卜,认为崔信明将来会有文采,但禄位可能不会高。

C.窦建德僭称帝号后,崔信明的族弟劝他把握机会投奔窦建德,崔信明不愿放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最终选择隐居太行山。

D.对于崔信明的文才,当时之人看法不一,高孝基在人前高度评价其才华,而郑世翼却把他的诗卷扔进水里,表示不屑一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对崔信明形象特点的记述,主要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日谲谏,二日戇谏,三日降谏,四日直谏,五日风

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戇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

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柜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

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

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

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战”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差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

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乌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

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

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候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

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

分)

凡为不善A遍B于物C不自知者D无天E祸F必有人害G天处H甚高I其听J甚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處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子幸记之”与“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D.“请数之以其罪”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夺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分奢靡,

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日:“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14.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君主的一个例子。(3分)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乃密诏庞籍招纳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使文贵至延州议和,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诏籍复书许之。元昊知朝廷许和有绪,乃遣其六宅使贺从勖与文贵至延州上书,上书父大宋皇帝”。籍送使者阙下。

夏四月癸卯,贺从勖至京师,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许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茶三万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则是谓契丹无敌于天下矣。须令称臣,既又译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赐之诏而亦曰吾祖,邀索无厌,晏殊等厌兵,帝嘉纳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张延寿等来议和及岁币。

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乞画番、汉所居中为界;凡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帝遣使赐元昊诏,遣尚书员外郎张子奭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文曰:“夏国主印。”约称臣,奉正朔;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会夏人画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馆宥州,而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

(选自《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删节)

材料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元昊上书A请和B时C西鄙用兵D日久E帝心F厌之G乃密诏H庞籍I招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所,即宫殿。“阙下”就是宫阙之下,这里借指京城。

B.癸卯,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记录日序的方法。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C.厌,这里是“厌恶、讨厌”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

D.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派人到延州议和,却不肯放弃帝号,并出言不逊。在之后的延州上书中,但却自称“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宋臣们的态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张对西夏要强硬;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

C.宋和夏达成了议和协定: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赐给夏大量银、绮、绢、茶,设置边境交易场所

D.夏虽表面向宋称臣,奉宋为正统,但在夏国国内,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进不了兴州、灵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材料一“庆历和议”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事件,可视为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述材料二的写作意图。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验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3分)

文言文阅读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也;好言兵讨,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也。夫文仲、其身虽殁,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臧武仲①,又称臧纥,谥“武”,鲁之臧文仲之孙,臧宣叔之子。初,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姬,穆姜②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宫。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使使告臧贾,且致大蔡③焉,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自为也。臧纥如防,使来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

臧纥致防而奔齐。将盟臧氏,季孙④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適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纥之罪,皆不及此。”盂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纥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齐侯将为臧纥田。臧纥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宁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

(节选自《左传》)

①臧武仲:鲁国大夫,封邑在防。其父、祖父都为鲁国高官。②穆姜:鲁宣公夫人。③大蔡:即大龟,其甲用于占卜。④季孙:季武子,鲁国正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纥之罪A不B及C回不祀D子E以大蔡E纳请G其H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成语“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意思相同。

B.致,给予、送给,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同。

C.再拜,指拜两次,“再”与《曹刿论战》中“再而衰”的“再”意思不同。

D.宁,指宁可、宁愿,与《与妻书》中“宁请汝先死”的“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回认为,臧武仲虽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不能免于罪责;喜好谈论出兵征讨,与地打仗却失败了,他的智慧是名不副实的。

B.臧武仲因受穆姜喜爱而被立为臧氏继承人,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便想让位给长兄臧贾,但最终事与愿违。

C.季武子打算与臧氏结盟,便向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最终采用了孟椒的建议;该说法得到了臧武仲的认可。

D.臧武仲在与齐庄公谈论进攻晋国之事时,将齐庄公比作老鼠,闻风而动,趁乱进攻,以致齐庄公生了气不赏赐土地给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

译文:

(2)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译文:

14.孔子是如何评价臧武仲其人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

10.ADG(原文标点为: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

11.D(A项,“永垂不朽”“万劫不朽”的“不朽”指永不磨灭,与文中加点的“不朽”意思相同。B项,“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指招致、招引,与文中加点的“致”意思不同。C项,“再而衰”的“再”指第二次,与文中加点的“再”意思不同。D项,文中加点的“宁”指安宁、安定,“宁请汝先死”的“宁”指宁可、宁愿,二者意思不同。故选D项。)

12.B(“但他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错误,原文并未提及臧武仲认为自己身为幼子不该继承臧氏,从臧武仲派人跟臧贾说的话中,可推测臧武仲是身有罪责,但不想断绝臧氏香火,所以让臧贾代他成为臧氏继承人。)

13.(1)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殁”“犹”、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毋或”“荡覆”各1分,句意2分)

14.①孔子认为臧武仲有智慧,是一个贤能的人,比他的祖父臧文仲更加贤能。②同时认为臧武仲的所作所为不顺于事理,不合于恕道,这也致使他不被鲁国所容纳。(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颜回向孔子询问说:“臧文仲、臧武仲,谁更贤能呢”孔子说:“武仲更贤能!”颜回说:“武仲被世人称为圣人,但他自身不免于罪责,这是他的智慧还不足以称道;他喜好说用兵讨伐,但与邾地打仗却失败了,这是他的智慧和名声不相合。文仲虽然身死,但他的言论不朽,怎么能说他不如武仲贤能呢”孔子说:“文仲身死而言立,所以被称为文仲,然而他仍然有三件不仁的事,三件不智的事,这方面是不如武仲的。”

材料二:臧武仲,又称臧纥,谥号“武”,是鲁国臧文仲的孙子,臧宣叔的儿子。当初,臧宣叔在铸地娶妻,妻子生下臧贾和臧为后就死了。臧宣叔娶了妻子的侄女作为继室,她是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臧纥,臧纥在鲁公的宫中长大。穆姜喜欢他,所以立他为臧宣叔的继承人。臧贾、臧为离开家住在铸地。臧武仲派人告诉臧贾,同时送去占卜用的大龟,说:“我没有才能,没能守住宗庙,谨向您报告我的无能。我的罪责,不至于使臧氏灭绝。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臧氏继承人,也许是可以的。”臧贾说:“这是家里的灾祸,不是您的过错。我听到命令了。”拜了两次,接受了大龟。臧贾让臧为代他进献大龟并请求,臧为却请求立自己为继承人。臧纥去到防地,派人来报告说:“我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智谋不足。我不敢为个人请求。如果能守住先人的祭祀,不废弃祖辈、父辈的功劳,我岂敢不离开防地。”于是鲁国就立了臧为。

臧纥献出防地而逃亡到齐国。(季孙氏)打算与臧氏结盟,季武子召见掌管逃亡臣子的外史,询问盟约的写法。外史回答说:“与东门氏结盟,说:‘不要像东门遂那样,不听国君的命令,杀嫡子、立庶子。’与叔孙氏结盟,说:‘不要像叔孙侨如那样,想要废弃国家法规,颠覆国家政权。’”季武子说:“臧纥的罪过,都不至于此。”孟椒说:“何不把他破坏门禁砍断门闩写进盟约”季武子采用这个建议。于是和臧氏结盟,说:“不要像臧纥那样,触犯国家的法纪,破坏门禁砍断门闩。”臧纥听说了这件事,说:“国内有人才啊!是谁呀是孟椒吧!”

齐庄公准备封给臧纥土地。臧纥听说这件事,去见齐庄公。(齐庄公)对臧纥说起进攻晋国的事。臧纥回答说:“功劳多倒是很多,不过君王却像老鼠。老鼠白天藏起来,晚上出动,不在宗庙里穴居,是畏惧人的缘故。现在君王听说晋国有了动乱然后出兵,一旦晋国安宁又准备侍奉晋国,这不是老鼠又是什么”齐庄公于是不封赏臧纥田地了。孔子说:“智慧是很难的。有臧武仲这样的智慧(臧武仲不想受封齐国的土地,便故意触怒齐庄公),却不能被鲁国容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说:‘想着这个,一心在于这个。’这就是顺于事理,合于恕道啊。”

河南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

B.无端,无始无终,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相同。

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

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

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

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DFG(原句标点为: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11.B(A项,“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是美好的意思。B项,“锦瑟无端五十弦”中“无端”意为“没有缘由”,引申为“何故”,文中的“无端”意思为“没有尽头”。C项,“白驹过隙”中的“隙”是缝隙的意思,“乘隙而入”中的“隙”指空子。)

12.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错,根据原文“田单闻之……以待其事”可知,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是田单散布的谣言,不是乐毅认为的。)

13.(1)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被动句1分,“以……为名”“南面”各1分,句意1分)

(2)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倒装句1分,“劓”“前行”各1分,句意1分)

14.①田单用反间计让燕王换掉乐毅,同时激起即墨人对燕军的恐惧和愤恨;②用诈降计让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③用愤怒的牛群和五千齐军偷袭燕军,同时让城中百姓击打铜器来声张虚势。(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解析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没有尽头,谁能穷尽呢!

材料二:

战国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和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此事,就施行反间计,在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去世,攻不下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罢了。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只是因为齐人不肯归附,所以暂缓攻打即墨,以等待时机成熟。齐人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那即墨就要受到摧残了。”燕王信以为真,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乐毅归附赵国,燕国的将士都为乐毅愤愤不平。田单又散布谣言说:“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燕人听说后,果真按田单说的去做。城中人见到齐国众多投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唯恐被燕军擒获。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们怕燕国人挖掘齐人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这样会使我们心惊胆寒。”结果燕军就挖开齐人所有的坟墓,烧毁死人的尸骨。即墨人从城上看见燕军的所为,都痛哭流涕,都想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愤怒的情绪涨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以上阵作战了,就亲自拿着工具和士兵一同修筑工事,还将自己的妻妾也编在队伍中,把好吃的食物都拿出来与士兵分享。田单命令武装的士兵都埋伏起来,改派老弱妇女登城守卫,并且派使者去燕国商议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募集民家的捐款,筹集到千镒黄金,请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军,并且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掳掠我们家族中的妻妾。”燕将十分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从此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田单在城中征集一千多头牛,为牛缝制大红色丝衣,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在牛尾上扎上灌满油脂的苇草,点燃它的末梢。然后在城墙上挖掘几十个洞穴,夜里从洞穴里把牛驱赶出来,派五千士兵跟在牛后面。牛尾烧得发烫,牛便发怒向前狂奔,直冲燕军营地,燕军在夜里更是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到的全是龙纹,被牛碰到全都死伤。这时齐军五千人口含竹片悄悄袭击燕军,而城中百姓喊杀声震天,不能作战的老弱病残不断敲击铜器,声音惊天动地。燕军大为惊骇,溃散而逃,齐军乘胜追击杀了骑劫。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验(三)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①,只以众人遇我者也。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赋诗吟啸,自谓过于李百药,时人多不许之。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

材料二:

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

①豫让,晋国人,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受到重用。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昔申胥海畔A渔者B尚能固C其节D吾终不能E屈身F伪主G求H斗筲之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鼎沸,本义指鼎中的水沸腾,文中“天下鼎沸”的意思是隋朝的局势纷扰动乱。

B.许,指赞同、承认,与《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许”意思相同。

C.恨,这里指遗憾,《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恨”意思与此相同。

D.旧制,指崔信明过去的诗作,与《岳阳楼记》中“增其旧制”的“旧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信明的出生日是五月五日,他出生这一天,有几只身形很小的五色鸟雀飞落在他家院中的树上拍翅鸣叫,很是奇特。

B.隋太史令史良运用五行八卦对崔信明出生的异象进行占卜,认为崔信明将来会有文采,但禄位可能不会高。

C.窦建德僭称帝号后,崔信明的族弟劝他把握机会投奔窦建德,崔信明不愿放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最终选择隐居太行山。

D.对于崔信明的文才,当时之人看法不一,高孝基在人前高度评价其才华,而郑世翼却把他的诗卷扔进水里,表示不屑一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豫让所以不报范、中行,只以众人遇我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对崔信明形象特点的记述,主要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BD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解析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意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许”指期望。

12.解析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崔信明不愿放弃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于文无据。崔信明在隋朝时做过尧城令,唐贞观年间也做过官,文中也没有表述出归隐山林的愿望,可见“归隐山林的人生追求”无中生有,他拒绝投奔窦建德,是因为他认为窦建德登基不正,是“伪主”。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析(1)豫让不报答范氏、中行氏的原因,只是范氏、中行氏以对待平常人的态度来待他。(关键词“众人”“遇”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又夸耀自家门第,轻慢欺侮天下士人望族,因此被世人讥刺。(关键词“矜”“为……所”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①记忆力好,富有文才。②官职低微,仅做过几任小官。③为人傲慢,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崔信明,是青州益都县人。崔信明生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有几只奇异的雀,身形很小,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拍着翅膀一齐鸣叫,声音清亮。隋太史令史良出使到青州,遇到此事后卜算道:“五月是火,火是‘离’卦,‘离’是文采。太阳正中,预兆文采之盛。又有五色雀,拍翅而鸣。这孩子将来必定文采灿烂,声名传扬于天下。但雀形较小,禄位恐怕不会高。”到长大后,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年间任尧城县令,窦建德僭称帝号,想要任用他。崔信明的族弟崔敬素任窦建德的鸿胪卿,劝崔信明说:“隋主无道,天下纷扰动乱,官服等级、礼仪规范,丧失无存。兄长身居小官,不被重用,豫让不报答范氏、中行氏的原因,只是范氏、中行氏以对待平常人的态度来待他。如今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百姓拖儿带女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你这时还不想建立功业成就大事,难道能说是见机而作吗?”崔信明说:“从前申胥是海边的渔人,还能保守节操,我终究不能屈身于伪主,来求个微小的官职。”就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贞观六年,出山参加诏举,被授任兴势县丞,升任秦川县令,去世。崔信明很是骄傲自负,常赋诗吟啸,自认为强过李百药,当时人多不认同。又夸耀自家门第,轻慢欺侮天下士人望族,因此被世人讥刺。

材料二:

崔信明,自幼聪敏超群,成年以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曾对人说:“崔信明的才华为时人之冠,只可惜他的地位未能与其才华相称。”隋朝大业年间,崔信明任尧城县令。唐朝贞观六年,皇上下诏到崔信明家,任命他为兴势县丞,后升任秦川县令。崔信明仗恃自己的才华,为人耿直高傲,常对别人自夸诗文。当时有一位扬州录事参军荥阳人郑世翼,也是个高傲而不合群的人物,他与崔信明在江上相遇,对崔信明说:“听说您的诗中有‘枫落吴江冷’的妙句,我还想看看您其他的诗。”崔信明愉快地拿出很多自己过去写的诗给他看。郑世翼没有看完就说:“亲眼见到的还不如耳朵听说的!”竟把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去。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日谲谏,二日戇谏,三日降谏,四日直谏,五日风

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戇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

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柜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

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

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

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战”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差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

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乌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

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

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候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

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

分)

凡为不善A遍B于物C不自知者D无天E祸F必有人害G天处H甚高I其听J甚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處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子幸记之”与“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D.“请数之以其罪”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夺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分奢靡,

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日:“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14.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君主的一个例子。(3分)

10.DGI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中,“……者”意为“……的人”,因此“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做“者”的定语,语意紧密,形成“者”字结构,故D处断;“无天祸必有人害”中,“无天祸”“有人害”是并列成分,句意完整,且“人害”是“有”的宾语,故G处断;“其听甚下”的“其”为代词,代指“天处甚高”中的“天”,作“听”的主语,故I处断。

11.CA.正确。“所以”,……的原因。/用来……的。B.正确。C.错误。“幸”,幸亏。/希望。D.正确。读音不同;列举罪状。/多次,屡次。

12.C“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曲解文意。由原文“吴其亡乎”可知,这只是晋平公的担忧和疑问,并非“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13.(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是判断句;“萌”,萌芽;“轻”,轻视,忽视。)

(2)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所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奚敬台?以奚敬民”,第一个“以”解释为“因为”,第二个“以”解释为“用”;“所敬”是所字结构,是“所重视的对象”的意思。)

14.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1分)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1分)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1分)

解答:根据“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他是列举事实直言劝谏,这符合材料一“四曰直谏”(不难理解,应指直接劝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晏子看似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重鸟而轻士”。这带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符合“五日风谏”(同讽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可知,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采用的是讽谏的方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第一种是委婉而郑重地规劝,第二种是刚直地规劝,第三种是低声下气地规劝,第四种是直截痛快地规劝,第五种是以婉言隐语规劝。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的方法来规劝。”

作臣子的之所以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材料二:

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

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装饰了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五百人,船右五百人;有穿豹皮绣衣的,有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大概快要灭亡了吧为什么这样重视舟船又用什么来重视百姓”叔向对他说:“君主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器乐,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于是晋平公就停止建造驰底高台。

齐景公喜好用弋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书请和时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厌之乃密诏庞籍招纳之籍遣李文贵还以通意,元昊闻之大喜,仍使文贵至延州议和,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请。诏籍复书许之。元昊知朝廷许和有绪,乃遣其六宅使贺从勖与文贵至延州上书,上书父大宋皇帝”。籍送使者阙下。

夏四月癸卯,贺从勖至京师,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许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茶三万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则是谓契丹无敌于天下矣。须令称臣,既又译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赐之诏而亦曰吾祖,邀索无厌,晏殊等厌兵,帝嘉纳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张延寿等来议和及岁币。

四年五月,元昊复遣使上誓表,乞画番、汉所居中为界;凡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世世遵守,永以为好。帝遣使赐元昊诏,遣尚书员外郎张子奭充册礼使,册元昊为夏国主。仍赐对衣、黄金带、银鞍勒马、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文曰:“夏国主印。”约称臣,奉正朔;使至其国,相见用宾客礼;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会夏人画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馆宥州,而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

(选自《宋史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删节)

材料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元昊上书A请和B时C西鄙用兵D日久E帝心F厌之G乃密诏H庞籍I招纳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本指建在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后转指帝王的住所,即宫殿。“阙下”就是宫阙之下,这里借指京城。

B.癸卯,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记录日序的方法。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C.厌,这里是“厌恶、讨厌”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

D.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派人到延州议和,却不肯放弃帝号,并出言不逊。在之后的延州上书中,但却自称“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宋臣们的态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张对西夏要强硬;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

C.宋和夏达成了议和协定: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每年赐给夏大量银、绮、绢、茶,设置边境交易场所

D.夏虽表面向宋称臣,奉宋为正统,但在夏国国内,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进不了兴州、灵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材料一“庆历和议”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事件,可视为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述材料二的写作意图。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意图的能力。要在理解两则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写作意图。

(1)“时”为表时间的状语,一般用在句首;“日久”修饰“用兵”,其前断开,其前断开。译文:元昊上书请和,仁宗心里厌战。

(2)C.“意义不相同”有误,“邀索无厌”大意是“所求不知道满足”,何厌之有”大意是“晋国。所以两个“厌”皆为“满足”之意。

故选:C。

(3)B.“晏殊、韩琦等人主张满足西夏的一切请求”分析有误,邀索无厌,将一切从之,是晏殊等人一切听从契丹的请求。

故选:B。

(4)①“方”,正当,只;“安”。译文:犹如太阳正当中午,怎么可以违背天道自然从东落下?

②“苟”,如果,降低身份,旧例,自降身份(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事)。

(5)材料一中北宋君臣都厌恶用兵,对于元昊想要招纳为臣,所求贪得无厌,同意元昊(在边境上)划定番,界内听任各自修筑城堡等请求,在其国中称帝依然如故,比较含蓄,但是他们各自私下贿赂讨好秦国,土地天天削减,以至于走向灭亡。最后发表议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警告北宋统治者应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解析:

(1)BEG

(2)C

(3)B

(4)①犹如太阳正当中午,只可以顺应天道自然向西移行?

②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事)。

(5)①委婉表述对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不认可。

②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③警告北宋统治者应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仁宗庆历三年正月癸巳日。当时西部边防用兵的时间长了,便密诏庞籍招纳元昊,元昊听了之后大喜,然而还是态度倔强,并且说:“犹如太阳正当中午,怎么可以违背天道自然从东落下,便令他自己请和。元昊闻知朝廷允许议和一事已有头绪,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庞籍送使者到京师。

夏四月癸卯日。仁宗命著作郎邵良佐到夏州与西夏议和,每年赐绢十万匹。富弼说:“元昊臣属契丹而不臣属我朝。应当使他称臣。”蔡襄也说:“元昊自称‘兀卒’,特意以此来侮辱轻慢朝廷,这竟是些什么话。”仁宗一律不听,元昊依仗契丹,晏殊等人厌恶用兵。韩琦尽力陈述这样做是不利的。

四年五月,请求(在边境上)划定番,界内听任各自修筑城堡、绮、绢、茶总数是二十五万五千。请求颁发誓言诏书,永远结为友好,听从元昊的请求,派遣尚书郎张子奭充任册礼使。仍赐给对衣、银鞍勒马、绢二万匹;金涂银印。”约定称臣;允许夏国主自己设置官属,相见时用宾客的礼节;命国子博士高良夫等人会同夏人划定边界,只能在宥州停留接受夏的接待、灵二州。

材料二: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可悲啊,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月月割让。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验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