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二节“白山黑水”一东北三省
第一课时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
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2.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所讲述的关东地区就是被称为“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今天老师将利用
两节课的时间和大家一起“闯一闯”这关东,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今天让我们“一闯”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好吗?
学生:好!
教师:让我们先看看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同学请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读课
本14页的图6.11及本页的两段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有答案的同学可以在
纸上或书上做出标记。
问题1:你能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位置吗?
问题2:你能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
问题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
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这里重点纠正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同学把东
北三省的范围等同于东北平原的范围,其实我们看图,图中红线以内部分大致是东北三省的
范围,蓝线以内大致是东北平原的范围,同学们能看出不同,在描述中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啦。
@哈尔旅
——厂
?<»!:i1o>'(»»,;"",
B96.il东北三省的地形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冬天“闯关东”,一定要带足什么呢!对,衣服。对于东北的
气候特征,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过不少,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5页的文本内
容及图6.13,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基础,思考以下儿个问题。
问题4:东北三省气候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问题5: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
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6: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
种分布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之间进行交
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
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部分同学对于主
要原因的回答还有不确切的地方,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般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而要
回答原因则需要在因素的基础上解释清楚。例如,东北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它的
影响因素就是海陆位置,但是原因则是由于东南部地区距海近,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明显,
所以降水多。
图6.13东北:•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
教师:为了进一步巩固我们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理解,及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让我们完成课本16页的“活动”。完成第1题前,老师先说一下雪期的计算方法:
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的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14,最初的日期是
9.7,雪期就是:12-9.7+6.14,结果为9个月零7天。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完成这个“活
动”的三个小题。由于这个活动有点难度,所以建议同学们合作逐一解决。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自己查找并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之间进
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
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在这里要说的是,积雪的厚度不完全等于
一个地区的降雪量,它的具体原因很复杂,所以我们初中生只要能围绕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地形大致分析出原因即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进一步探究。
【课堂小结】
「位置:中国东北部
,位置和4「省区:黑、吉、辽
山
范围[范围西:大兴安龄东:乌苏里江、图们江C环
第3
水
i嗨江北:黑龙江南:渤海、黄海绕
三
沃
野
干
.皿山地:西:大兴安於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里
甯地形Vr_
平原:东北平原~
县I
产: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冷混
普
田b「纬度高;紧邻冬季风源地一舟一►墙体厚、窗户小
成因Y
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冬季降甄多—►湿一►房顶坡度大
[41「气温差异:自南向北降低一►纬度因素
差异J降水差异:自东向西减少一►陲因素
养雪厚度差异:受地形、纬度和陲的综合影响
第二课时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己有的知识,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
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说出东北平原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及措施。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
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原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
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原因。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
结构特点及原因。
2.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中有种田情节的片段,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气候很冷,那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的山
东人,顶风冒雪地非要“闯关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找到答案。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互议的方式,共同回顾一下,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同学:同桌相互交流,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教师:同学们刚才回顾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从我的观察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不错。下面同学们读一下课本‘‘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个框题的课文及相关
地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的作物熟制?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的灾害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从自然条件上说出原因是什么?
3.东北平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要停止开荒建立保护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同桌也就是师友之
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到前面指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
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老师要重点强调一个问题,
那就是任何时候,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尽可能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学生: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师友之间再进行交流,主要是学习较差的乙同学把自己对上
述问题的理解,向学习较好的甲同学阐述一遍,甲同学对于乙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或
纠正。师友互助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通过师徒结对,让学困生也有机会、有兴
趣参与到问题情景下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关知识,让我们完成课本18
页的“活动”。第1项,“走访你所在地区的超市或粮油商店,调查粮油H用品有哪些来自
东北三省。”这一个活动内容已经在上周末布置给大家了,大家可以举手交流一下你调查的
结果。
学生:东北大米、大豆、高粱、大豆油、玉米油...
老师:第2项,可以比较一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和“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
全国的比重”,思考并说明东北三省商品粮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说明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老师:第3项,可以围绕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理解补充
这些条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先把题目当中给出的条件分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
同桌也就是师友之间共同查找其它原因,进行交流。从本题给出的条件来看,东北三省成为
我国商品粮基地的自然条件有:①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②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
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②农业的科技
水平高。通过讨论,我们认为雨热同期的气候,也是自然条件之一。
教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今天我们在分析东北三
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时,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那就是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
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探索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或师友两人互相提醒,对东北三省的农业进行简单的回顾。
教师: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9-21的有关课文及图思考下
列问题。
5.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是什么?它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
6.东北三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其工业体系特点如何?
7.目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基地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思考的结果在同桌也就是师友
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老师抽一定数量的同桌组合或叫师友组合,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同学们分析的不错,东北三省的重工业
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从图6.20中也可以看出,其工业分布大多在矿产的富
集地带。那么东北的工业分布除了与资源有关之外,还与哪些条件有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
们一起完成课本P21的“活动”。大家就活动的第1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有多条铁路线经过,陆运便利,哈尔滨还有松花江便利的
河运,而大连不仅有便利的铁路运输还有便利的海洋运输。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便利的交通成了布局工业的重要依据,便利的交通也是开发
和调配资源的重要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活动的第2项提出的问题,同桌或师友间商
量一下,说说你们的见解。
学生:从图6.20和图6.21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矿产地都有铁路经过,这些铁
路的修建为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铁路修到甲经过大兴安岭林区,应该是与开采那里的森林
资源有关,修到乙应该是与开发那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有关。
教师:我也非常同意同学们的见解。由于甲乙两地临近俄罗斯,将铁路修到那里既有开
发资源的作用,也有国防建设的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资源对于东北三省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看活动第3项提出的问题,
我们同学同桌或师友之间先商量一下,再在班上交流。
学生:从大庆的工业结构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大庆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
采、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对照图6.20,不难看出那是因为大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同样,伊春工业部门中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钢铁等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伊春位于小兴
安岭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二是因为伊春附近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鞍山的主要工业部门
为钢铁工业,则是因为鞍山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都是
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东北的工业布局大多分布于资源富集地区和交通要道上。
当然影响工业分布的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希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捕捉,善于总
结。
【课堂小结】
「发展触切的有不闲不利科、
农业生产特点
r东北三主要农作物从4吠荒”
省的农<
商品粮的地位)到4次仓”
业粮食生产
建设商品粮的条件
I生态保护
一口kl寺点
东北三
□k发展的条件
省的工
<工业分布特点I我国最大的
I业(重工业基地
工构特点及原因
、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能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
地区的范围;
知识与能力
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阅读有关北方地区的资料和地图,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及农业的特
过程与方法
点,培养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词导入
教师出示《沁园春•雪》的诗句及相应景观: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
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意境壮丽的诗词?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这首诗词、这些景观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这个地区怎样的
自然环境特征?引出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课节
密切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探究深入,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时,认识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
在哪,都包括哪些范围,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
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北方地区。
*方—X
a—证
•位置和里国
•的形轼征
•气蟆精征
•土i•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
征的学习。
问题: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以南,一线以
北,东临____海和______海。
2.地形:以__和为主。东部有广阔的—_平原和_—平原;西
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温度带),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全班交流展示,找代表指图讲述,教师点拔提升:
白然特征北方地区
北要地形平炽、芦,豚、山地
方低于(TC
的一月平均J温
自温度带■澧沿、中泊用、宴工帝
然为降水量400800深米
丁温区
特半十早.平而加、而加(X
征,帔类建温带季风,核
土墟类型东北:鹿_£_岫$
被土离原、珏北:段土地
完成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高于齐齐哈尔,石家庄寒冷时间短,这
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齐齐哈尔纬度比石家庄高;降水石家庄冬夏季都多于齐齐哈尔,这是海
陆位置的影响,石家庄距海比齐齐哈尔近。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比延安高,原因是延安比石家庄地势高;降
水石家庄比延安多,原因是石家庄比延安距海近。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
境已经很熟悉,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这样既发挥学生的
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下面我
们来认识一下北方地区农业的特点。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都有哪些农作物?它发展农
业有什么有利条件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气候对农业生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联系学过的知识,同学
一起讨论如下问题:
2.阅读课本P12图6.8,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
成因及其影响: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
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华北平原春季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
什么影响?华北平原的人们该如何应对春旱?
请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教师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而降水量都很少。
由于这期间华北平原的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
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所以经常
会发生春旱。
解决措施: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
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
教师启发提问:北方地区是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
湿,不经常受春旱影响,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空间变化、修建水库调节降水的时间变化等措施解
决华北平原的春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
路。
【设计意图】本情境主要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及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设计思路
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再到解决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
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又使学生地理思维在这
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渐进的发展。
三、拓展交流
教师创设情境: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也属于北方地区,华北平原的自然特征与
农业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土质及农业生产方式几方面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多关注
身边的地理,同时也是对本节知识内容的一个印证和拓展。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生产的关系,可以看出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经历的就是一个顺
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人地和谐发展的过程。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知识与能力
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
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
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
域的中心事物一“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与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
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瞭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
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
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
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
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
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
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
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
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
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
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
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
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
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
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
思维,让其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
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
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
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
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
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
学生:形成了嫄、梁、即、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黄土塘黄土梁黄土崩黄士川
/\境面受流水侵'
嫄指残留的高原架进一步被沟沟谷进一步发育
面,顶部平坦开蚀,沟谷发盲,谷切割分寓,物圳.隈黄土
闰,四周没淡水分割成长条状形网立的慢高麻业较的
侵觥成罐。的山梁头状山丘
y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
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
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
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
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
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
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HiLbH
甲乙丙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
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
活动)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
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
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
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
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
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
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
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
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
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
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
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
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
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
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F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四节首都北京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京的历史古迹和城市职能;
能举例说明北京城市建设的成就
培养读图能力和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养成辩证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正确的人地观念
与价值观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奥运会音乐片《北京欢迎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北京文化。
(-)相约北京
1.情景创设:展示中国初中生地理知识竞赛邀请函。
相
举
竟
全全
察寒
中
回
国国
约
赛
组
国
行
帖
,
竟
各有
北
中
游
成
地
中
寒
关
地
提
京
』
理
•国
的
方
本
单
中
出
,
学
初
式
届
来
活
位
学
,
会
中
由
竟
我
组
生
动
一
定
生
笔
赛
们
队
报
,
于
次
地
组
试
有
一
参
名4
『
理
织
加
月
问
中
一
•加
知
者
实
题
让
在
学
回
,
识
邀
地
请
欢
我
北
生
复
竟
请
观
在
迎
们
京
…
,
2.下发回复单,组织活动
要求:就近四人一组为单位,根据回帖内容学生小组限时讨论,并填写自己的回复单。
“收到回帖一:学生讨论回复
http:在线……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我知道北京是古都,
为什么很多朝代都要把
北京定为都城?它的地
理位置有什么优势呢?
我对此很感兴趣,迫切
想知道.
山东某中学生
点击回复
,收到回帖二:描述北京地形特征
h”p:〃竞赛在线...查找河流说出流向
我来自•望无垠的
大草原,我特想体验登
山望远的惬意,犊略江
河东流入海的豪迈,北
京能圆我的梦吗?
内蒙古某中学生
点击回复
“收到回帖三:查找所属气候类型
hup:〃竞赛在线...了解北京气候特征
在我生活的地方.
买一件衣服一年四季
都能穿,如果我参加
此次4月北京竞赛游.
我的衣服还可以吗?
—三亚某中学生
点击回复
网上回复帖
回复帖项考察的知识点回复内容选用的图
回复贴-地理位置
回复帖二地形及河流
回复帖三气候
3.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采用一组回答,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组间交流。
4.师生总结:完成分析古城城址变迁的活动,以突出北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
等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互助学,引导学
生利用地图分析北京的自然环境。提出北京成为古都的优势这一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
考和研究,领会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
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对于参加北京竞赛游肯定有一定的信心了,那么就
让我们走进北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走进北京
1.城市职能:下列图片,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有哪些城市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民大会堂清华园美国大使馆
小结: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古城:景观判断:播放图片,学生抢答。比一比,谁知道的名胜古迹多?
小结: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3.现代都市:播放视频《一条商业街的沉浮》
提问:北京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你能从视
频里发现北京城市建设在哪些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或者取得成就呢?
学生回答:城U面积和功能区、面貌、交通、产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读图:读课本图6.48北京的重点功能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小渔船买卖合同含船舶性能评估及交易保障3篇
- 2025年度跨境电商店铺租赁及物流服务合同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真空拾取笔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度个人与公司间信用借款合同规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采石场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元器件ROHS检测与供应链管理协议3篇
- 高效学习与时间管理的艺术
- 2025版个人民间借款合同书范本:个人光伏发电设备贷款合作协议4篇
- 潮州2024年广东潮州市科学技术局属下事业单位招聘10人(第二轮)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房地产开发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保障协议3篇
- 卫生服务个人基本信息表
- 医学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专题课件
-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创新与实践路径
-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北省知名中小学教联体联盟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交叉口同向可变车道动态控制与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 燃气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 数列练习题(含答案)基础知识点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中+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卷 2套(含答案)
-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地方财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条款(风险敏感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