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出()A.商鞅变法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2.“权力通常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古希腊、古罗马为限制贵族的专横,尝试的途径是()A.所有官职都不发放工资薪金 B.让平民参政限制贵族权力C.主要官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D.召开公民大会取代元老院3.1914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他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A.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理性认知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C.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 D.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道路4.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A.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 B.列强伺机干预中国内政C.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清政府坚守“天朝”心理5.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刺史不得干预地方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完善了汉代中央监察体系C.保证了地方吏治清明 D.有利于防止刺史权力扩张6.《唐律疏议》对诉讼制度规定了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而且限制不仅限于民事领域,也包括刑事领域。如规定:“诸告人罪者,皆须注明年月,指陈事实,不得称疑”;禁止“投匿名书告人罪”等。《唐律疏议》的这些规定()A.体现出唐朝重视建设法律公信力 B.采用了律例合编的体例C.旨在追求法律体例的严谨和规范 D.有利于防止滥诉的发生7.如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1)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3)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原因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体现公平公正原则8.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深入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9.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的原因是()A.国家间利益的相互协调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C.集体安全机制发展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10.“大明宝钞”的贬值,几乎在实行钞法后立刻就开始了。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市场上钞(纸币)价降到“每钞千贯值银四五钱”,而官府以“每钞千贯征银五两”的标准向民众强行摊派。由此可知当时()A.国内贸易存在区域水平差异 B.商品经济出现明显衰退C.铜钱短缺无法满足流通需要 D.货币是经济集权的工具11.“魏、齐、周、隋,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农民常少而旷土常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为解决这一现象,唐朝政府()A.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B.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C.调整租调制为租庸调制 D.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12.清代前期,乐户、堕民、登户与世仆身份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世代从事诸如乐工、抬轿、为人耕地等“贱业”。雍正帝时期,“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A.解决社会治理隐患 B.放松对民众人身控制C.统一全国户籍制度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13.东晋时期,政府用白纸登记南迁北人的户籍,称“白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北人也就成为南人。“土断”政策()①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②简化了政府的户籍管理③加深了南北对峙程度④推动了南迁北人土著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而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按照土地财产多寡征税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C.致力于救灾效果的优化 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5.如表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G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1960年1970年1980年瑞典10.816.725.9德国18.119.525.7英国10.213216.4美国7.310.415.0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发展16.据统计,与1979~1980年度相比,1986~1987年度英国社会的福利开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直接下降趋势得以控制。这反映出()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 B.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建立C.国家全面干预分配和生产 D.福利保障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B.重视农业收益的思想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D.认可租佃关系的作用18.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A.日本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幕府征税方式亟待改革 D.国际贸易活跃推动社会变革19.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20.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A.使铁犁牛耕得到了普及 B.体现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C.说明政府重视精耕细作 D.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21.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十五世末已经增加到了190种,同时期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愈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愈发达,男工就愈受到女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使()A.性别差异和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B.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C.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大大减弱 D.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23.“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A.网络化特征 B.智能化特征 C.海量化特征 D.数字化特征24.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语“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科技革命产生了负面影响 B.科技革命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C.科技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需应时而变第Ⅱ卷(材料题,共52分)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25.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材料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普法教育”。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中,神并不是那些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与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即神与人同形同性。希腊人的宗教观在向神人同形同性演变的同时,也体现了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和对每一个公关心和发现。——摘编自胡骏《古希腊民主城邦制与民主宪政思想的萌芽》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学说,高扬了人权的旗帜;新教伦理主张众生平等的“平权主义”,认同个人自由与判断权利;而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又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于是现代民主应运而生。——摘编自徐青民《西式民主的局限性》材料二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式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结局并不成功”的原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材料二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这些主要用以供应日益发展的工业,以便出口制成品。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曼彻斯特粮食问题的解决。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1.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出()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的过程中各国表现有差异,东方六国墓葬是多阶层、小间隔,城址从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这从中反映的是以卿大夫为代表的势力比较稳固,而秦国墓葬两极分化,缺乏中小城市,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势力相对萎缩,君主权力突出,B项正确;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社会制度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并未严格遵行西周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2.“权力通常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古希腊、古罗马为限制贵族的专横,尝试的途径是()A.所有官职都不发放工资薪金 B.让平民参政限制贵族权力C.主要官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D.召开公民大会取代元老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本题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罗马。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权力通常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古罗马为限制贵族的专横,尝试建立平民限制贵族特权制度,B项正确;“所有官职都不发放工资薪金”,过于绝对,排除A项;古代雅典民主制时期曾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官员,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公民大会与元老院同时存在,召开公民大会取代元老院叙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3.1914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他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A.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理性认知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C.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 D.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中国)。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严复认为政党政治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中国实行政党制度并不能使中国立即富强,据此可知严复对于中国所实行的政党政治有比较理性的认识,A项正确;在题干中,严复对于政党政治有了比较清晰地分析,但并未指出其弊端,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辛亥革命,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严复对政党政治进行评价,但并没有指出中国该实行何种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4.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A.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 B.列强伺机干预中国的内政C.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清政府坚守“天朝”心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材料,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称维新变法是“进步”,称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是将进步的钟摆往后扳,说明康格认为维新变法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这也说明部分西方人士认同维新变法,A项正确;材料中康格并未表达美国政府应该伺机干涉,排除B项;材料没有清政府加强排外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西方国家对维新变法的看法,与坚守“天朝”心理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5.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通过听、问、看、访、测、察等方式获取问题线索,了解地方郡国守相的治政情况,但刺史不得干预地方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完善了汉代中央监察体系C.保证了地方吏治清明 D.有利于防止刺史权力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刺史不得干预地方事务,更没有罢黜的处置权。”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刺史不能干预实际行政,这是为了防止刺史扩张权力,D项正确;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但材料涉及的是通过对州部监察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材料的州部刺史属于地方监察,排除B项;刺史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澄清吏治,但无法绝对保证吏治清明,排除C项。故选D项。6.《唐律疏议》对诉讼制度规定了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而且限制不仅限于民事领域,也包括刑事领域。如规定:“诸告人罪者,皆须注明年月,指陈事实,不得称疑”;禁止“投匿名书告人罪”等。《唐律疏议》的这些规定()A.体现出唐朝重视建设法律公信力 B.采用了律例合编的体例C.旨在追求法律体例的严谨和规范 D.有利于防止滥诉的发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律疏议》对诉讼制度规定了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有减少滥诉的目的和作用,D项正确;材料的规定与建设法律的公信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律例合编”,排除B项;“繁琐的程序和苛刻的限制”并不意味着法律体例的严谨,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1)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3)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原因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6世纪东罗马帝国。据材料“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可知东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导致了当时社会矛盾复杂,推动了罗马法律的不断完善,A项正确;材料主要从罗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推动罗马法律完善的内在动力,并未体现帝国政府对法律建设的立场和态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从背景的角度分析罗马法律的完善,并未说明罗马法律执行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罗马法律的执行过程,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8.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为深入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秦汉在新征服的边疆地区设立郡县制进行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民族交流交往,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而非“对外交流”,排除A项;郡县制不能增强地方治理自主性,排除C项;“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的原因是()A.国家间利益的相互协调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C.集体安全机制发展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国际法在不断发展,而每一个国际文件的出台都是利益博弈的结果,A项正确;“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集体安全体制”完善是国际法发展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大明宝钞”的贬值,几乎在实行钞法后立刻就开始了。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市场上钞(纸币)价降到“每钞千贯值银四五钱”,而官府以“每钞千贯征银五两”的标准向民众强行摊派。由此可知当时()A.国内贸易存在区域水平差异 B.商品经济出现明显衰退C.铜钱短缺无法满足流通需要 D.货币是经济集权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明代政府发行纸币、滥发纸币、强行摊派都能说明利用货币控制经济,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内贸易的区域差异,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货币政策不当和通货膨胀,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出现明显衰退,排除B项;铜钱短缺无法满足流通需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魏、齐、周、隋,享国日浅,兵革不息,农民常少而旷土常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为解决这一现象,唐朝政府()A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B.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C.调整租调制为租庸调制 D.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至唐,承平日久……故田制为空文”可知,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均田制无法推行,实行两税法,而非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排除B项;C项不是针对材料问题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12.清代前期,乐户、堕民、登户与世仆身份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世代从事诸如乐工、抬轿、为人耕地等“贱业”。雍正帝时期,“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A.解决社会治理隐患 B.放松对民众人身控制C.统一全国户籍制度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题,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贱籍制度本身就是弊政,“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A项正确;废除贱籍只放松了对贱籍人群的人身控制,也不是雍正帝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取消贱籍,不是为了实现户籍制度的统一,排除C项;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也并非是统治者取消贱籍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3.东晋时期,政府用白纸登记南迁北人的户籍,称“白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北人也就成为南人。“土断”政策()①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②简化了政府的户籍管理③加深了南北对峙程度④推动了南迁北人土著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晋后期和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断政策”是政府为增加赋役而实行的政策,故①正确;据题干可知,白籍人士编入“黄籍”,使政府的户籍合二为一,故②正确;“加深”不合史实,应为“缓和”,故③错误;据题干“政府推行将侨人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土断’政策,取消原来的优待”并结合所学可知,“土断”政策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而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按照土地财产多寡征税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C.致力于救灾效果的优化 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抄札制度为国家和各类官府救助民众提供了依据,对象全面、按家业分等,使国家的赈济更有针对性和实效,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征税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宋代赈济灾民按照户等的贫富情况分类对待,与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无关,排除B项;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宋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15.如表是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包括现金支出和健康保险)占GDP的比重情况(%)。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1960年1970年1980年瑞典10.816.725.9德国18.119.525.7英国10.213.216.4美国7.310.415.0A.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B.国家制度已被部分破坏C.人民斗争取得显著成果 D.政府社会保障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1980年欧美。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1980年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不断上升,欧美国家的政府社会保障总体在发展,D项正确;“社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不合题意,与材料中欧美部分国家公共福利支出增长无逻辑关系,排除A项;“破坏”不合史实,应为“调整”,排除B项;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努力缓和社会矛盾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统计,与1979~1980年度相比,1986~1987年度英国社会的福利开支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直接下降趋势得以控制。这反映出()A.高福利投入无益国家发展 B.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建立C.国家全面干预分配和生产 D.福利保障水平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只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下降,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上升,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这说明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化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相适应,D项正确;福利投入于国家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排除A项;西方国家早已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生产领域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这体现了该书()A.提倡种植非粮食作物 B.重视农业收益的思想C.关注农业的精耕细作 D.认可租佃关系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种一顷花、植一顷榆或种三十亩葵,比种谷获利多,只要适当配备人力,使用雇佣劳动,即使‘单夫只妇’之家,也能从中多获利”可知,题干提到种植非粮食作物可以比种谷获利多的现实,可见这本书关注到了经济效益问题,B项正确;题干只是阐述了种植非粮食作物获利多的现实,但并没有提到是否鼓励和提倡人们种植,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种植农作物的获利情况,而没有提到如何种植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该书重视农业收益的思想,未涉及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8.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A日本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幕府征税方式亟待改革 D.国际贸易活跃推动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6世纪(日本)。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传到日本,使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大米也被拿到市场进行交易,说明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的“瓦解”,排除A项;幕府征收赋税方式的弊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日本“国际贸易的活跃”,社会的变化也并非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19.2019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A.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 B.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变化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国家启动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布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材料表明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冷链行业的监管力度,排除A项;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大型农场、养殖场,排除B项;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排除D项。故选C项。20.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A.使铁犁牛耕得到了普及 B.体现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C.说明政府重视精耕细作 D.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干,秦朝法律记载,秦朝百姓可以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的铁农具,而且如果农具正常破损只要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这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C项正确;仅凭秦朝时期百姓向官府借用铁农具,不能断定铁质农具得到普及,牛耕得到普及更加无从体现,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向农民出借而非销售铁农具,不能得出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21.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在1437年德国法兰克福城中仅有手工业专业行92种,到十五世末已经增加到了190种,同时期的巴黎甚至有350种之多了。这一现象()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5世纪的欧洲,生产技术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细致”和“1437年”等信息可知,中世纪末,欧洲生产技术的日益革新,社会劳动分工的更加细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B项正确;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材料中时间上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愈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愈发达,男工就愈受到女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使()A.性别差异和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B.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C.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大大减弱 D.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使女性与男性一样有就业机会,促进性别差异和社会角色发生改变,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并未减轻,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并不是加剧矛盾和对立,排除D项;故选A项。23.“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A.网络化特征 B.智能化特征 C.海量化特征 D.数字化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可知,作者认为网络在社会中应用较多,强调了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强调网络,并不是智能,排除B项;海量化属于信息的广度,而网络强调联系的紧密,排除C项;数字化强调信息时代的表现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24.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语“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科技革命产生了负面影响 B.科技革命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C.科技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需应时而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的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于是出现“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应该相应地作出调整,理性应对,D项正确;科技革命产生了负面影响,不能体现本质情况,排除A项;科技革命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与材料主旨说法相反,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科技对工作的影响,不能体现整个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材料题,共52分)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25.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材料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答案】(1)中央政府逐步收回铸币权;逐渐规范货币的质量和铸造;防范伪钱并严惩私铸行为。

(2)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便利经济交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后世货币制度产生深刻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可知,中央政府逐步收回铸币权;根据材料“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可知,逐渐规范货币的质量和铸造;根据材料“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可知,防范伪钱并严惩私铸行为。(2)根据材料“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根据材料“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可知,对后世货币制度产生深刻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普法教育”。【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进行;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贯彻君主意志;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融法律教育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之中。(2)评价: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社会法律意识;扩大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普法措施得力,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治理;其实质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与法治社会背道而驰;由于靠强权为后盾,缺乏最起码的文化水平做依托,使其普法功效大打折扣。【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可知,由政府主导进行;贯彻君主意志;根据材料“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可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根据材料“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可知,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根据材料“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可知,融法律教育于学校教育、科举考试之中。【小问2详解】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可知,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社会法律意识;根据材料“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可知,普法措施得力,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治理;根据材料“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可知,扩大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根据材料“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与法治社会背道而驰;由于靠强权为后盾,缺乏最起码的文化水平做依托,使其普法功效大打折扣。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古希腊人的宗教观念中,神并不是那些板着面孔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与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即神与人同形同性。希腊人的宗教观在向神人同形同性演变的同时,也体现了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和对每一个公关心和发现。——摘编自胡骏《古希腊民主城邦制与民主宪政思想的萌芽》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等学说,高扬了人权的旗帜;新教伦理主张众生平等的“平权主义”,认同个人自由与判断权利;而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又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于是现代民主应运而生。——摘编自徐青民《西式民主的局限性》材料二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式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结局并不成功”的原因。【答案】(1)条件: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与民主传统;启蒙思想中“天赋人权”等主张的推动;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2)原因:国内封建专制力量强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宣传不足;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