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_第1页
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_第2页
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_第3页
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_第4页
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指导来源:bet365

【摘要】知识管理在21世纪企业管理上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它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知识管理包容的思想也对教育信息化建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先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核心、实质及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初步探讨了知识管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启迪。

【关键字】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内化;资源库;例外知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不同于以往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如果说前两个时代,决定经济直接增长的是土地、原材料、劳动力,这些有形的资本,而知识经济时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无形的资产--知识。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命脉;同时我们又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实施知识管理,有它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尽管知识管理最初是在经济领域、组织部门提出的,但它包含的思想,折射出来的理念,有助于我们将信息技术科学地运用在教育中的。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其核心及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一)知识管理--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

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高见。这里以YogeshMalhotra的定义为例,他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它具体包括了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努力的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他的定义明确要求知识管理?quot;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所谓"信息价值链",认为技术系统是指导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而人只是相关的被动"处理机",其作用是保证正确执行信息库中得到的"最佳方案","信息价值链"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价值;而"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才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制定的目标。"知识价值链"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

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知识的创新与共享,它并不在乎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利用现存的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价值,让需要知识的人,很方便的利用知识。知识管理注?quot;做正确的事情"(结果),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情"(过程)。

(二)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勿庸置疑,在知识管理中,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技术支持,就没有知识管理。但是过分强调技术,甚至依赖信息技术,反而忽视了知识管理本身的闪光点。更有甚者,抛弃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把它当成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发展阶段。必须严肃慎重的指出,知识管理本身并不是信息技术,它只是运用到信息技术而已。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的,它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僵化和教条,而是让人的活力发挥出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知识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力无缝的结合。

(三)知识内化--知识管理的核心

1)两种类型的知识及相关的管理模式

知识按其存在的状态,可分为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以及必须通过人际互动才能产生共享的知识,这种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息息相关,对这种知识采用人物化管理模式(Personalizationmode);人物化模式强调投资人力资源,一般是引进经验丰富专家、学者,鼓励他们直接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来传播他们的知识,这类知识相对于信息技术比较独立。而外显知识,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同时都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西方国家培养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我们又多了几个死气沉沉的书呆子。这将会是网络信息时代,中国教育莫大的悲哀。

知识管理核心在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而共享又侧重于共享内隐知识,要成功实现知识的内化,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正如松下公司派田子到大阪饭店拜师学艺(这是一种正式的交流);国外一些大公司,设有咖啡角、聊天室或茶室,为员工非正式交流提供了条件。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适用,不只是做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和网页,更多的应该为师生创造一种交互的平台,即使他们时空阻隔,也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心。通过虚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与异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他的内隐知识,进而转化自己的内隐知识。这就是,面对面的言传师教为什么教育上具有常青的生命力,因为这是学生分享教师内隐知识最好的途径。

令人可喜的以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的CSCL的技术发展的很快,它支持学生异地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诸如Microsoft开发的Netmeeting等视频会议系统开始在教育上运用,尽管现在这种视频会议系统价格菲薄,很难在教育上普及,但是技术的发展遵循莫尔定律的,随着它的功能越来越齐全,价格越来越低,在教育上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二)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对建立学校资源库启示

所谓达文波特知识管理第一阶段指的是,企业象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容易获取的地方。

这一阶段对于建立资源库,也就是收集资源阶段。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自己的校园网上建立了资源库,素材库,但是资源太"拥挤",太"繁杂",例如,某一个学校的资源库里有5000多种素材,"知识点"也不少。这么多素材导致需求者反而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往往累得精疲力竭,却什么都没有收获。

当资源库的东西太多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库的含量,当我们意识到资源库的东西"太多"、"太拥挤"时,怎么办?看看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第二阶段论"。

第二阶段里,达文波特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业务本身的改进与提高。他认为,知识的供需需要一种平衡,并且要通过不断的搜获新知识并将之融入工作,也就是从外部导入知识,同时去掉那些根本不重要的知识。当知识被创造出来时或获取到时,又要及时地让大家共享。

如果说达文波特第一阶段如同资源库地建设,那么第二阶段则是资源库地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讲维护、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现在我们某些学校还是以一种仓库囤积的思想建资源库,库里的东西零零总总的不少,但是发挥作用的不大。就像我们用GOOGLE搜索,与关键字相关的网页总是以数以十万计,在这们多网页中,要找到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正如大海捞针,到底有几个人真正把这GOOGLE陈列的网页全部看完呢?曾几何时我们在疾呼知识匮乏,而如今我们在当所有的知识面一下子陈列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仍然茫然不只知所措,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以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理想资源库是一个好的资源库,在需要资源时,它能提供好的资源。它是智能型的,具有联想功能,能揣摩用户的意思。在资源库建设的时候,要按照素材关键字、所属类别存贮,然后随着资源库的使用,它能对经常用到的资源进行排名,自动删除那些很少用到的素材包。以后用户在寻找类似的资源库,它会给一个推荐的资源表单,而不是将自家所有相关的东西一股脑的端出,不管不问是不是你真正向要的;而且,它也要揣摩用户的意图,将搜索结果按类别分类,例如,假设用户敲一个关键?quot;菊花"进去,这时它就将菊花的图片、菊花的植物特性,菊花的培植、有关菊花的散文、诗歌等分成几个类别,分类呈现出来,用户可以舍弃许多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大大了缩短了获取知识的时间。随着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和专家的系统发展,资源库会使人更快找到自己所要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用在教育中,避免浓厚的"技术情结"和色彩

现在很多人,总是误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将信息技术用在教育上时,仅仅是将它作为存贮、传递知识的工具,很多学校都是在这条错误的路上狂奔。许多人之所以犯了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将知识与信息混淆,但实际上,知识与信息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事物。因为知识只存在于使用者身上而并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同样地,知识的创新也只能是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尽管信息技术的确使知识传得更快,更远,更方便存取,但信息技术并不能决定知识的创新,对信息技术过多的依赖只会适得其反。正如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kujiroNonaka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的创新过程当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只不过是人类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使用,终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正如前边笔者所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浓厚的技术情结。

(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要促进例常知识与例外知识的结合

例常知识(knowledgeincase)指的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已经很成熟的知识,可以进行编码进行标准化处理,建成知识库以利于计算机处理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指显形知识。例外知识(knowledgeintime)则是主要需要人参与,特别是行家手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个性化较强,需要进一步完善、成熟并接受实践的考验,从而逐渐转变为例常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多以内隐知识为主。信息技术在教育上使用时候,应该注意学生例常知识与例外知识结合。这一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免费800电话服务项目,消费者(主叫方)可以通过电话的按键选择从例常知识的知识库里找寻自己的答案,而找不到的例外知识则转到相应的技术人员处解释。学生在与例常知识进行交互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一般是从外显到外显,知识的总量没有增减,而当学生与同伴,专家和教师交互过程中,知识转化主要是从内隐到内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学到绝非是另一个人的复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更多地时候会超越前者,在其基础上前进,这就是人类为何在不断地进步。有的时候,我们说某个伟人不能被超越,我们仰慕其成就,但对后人来说,在某种角度上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上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方便获得例常知识,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学生例外知识的浸染,促进他们例常知识向例外知识的转化。

(五)信息技术在将教育中,促使"单环学习"向"双环学习"方向发展

所谓单环学习是"知道如何做",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注重解决现存实际问题而不去过多考虑现存学习行为的合理性,习惯于简单而机械的重复,以以前成功的记录为根据和标准。从本质上讲,他们并不对在现存的行事方式提出置疑。所?quot;双环学习",即"知道为何这样做",也称为"创造学习",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这两种学习都包括概念性学习(知道为什么)和操作性学习(知道怎么做)。从认知论的观点来看,个体记忆中不但储藏了大量的数据或事实,而且还储藏了如何进行处理的信息,两者就组合成个体的认知模式(也可称之为心智模式)。前者是概念性学习的结果,后者是操作性学习的结果。认知模式不但表征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看法,而且还控制着个体对事实和信息的搜索并对其实际运用进行限制。

日前,我们正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实质上要将学生的维持学习"单环学习"引向"双环学习"的方向上。但是信息技术用在教育上总是沿袭着维持"单环学习"的老路,正如Argyris(1977)所言的"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质量控制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审查的设计都是为了实现单环学习"。如今以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信息技术应该除了克服"单环学习"的失误,如"封闭学习,限制学习,迷信学习,模糊学习",更重要的是促使"单环学习"向"双环学习"的转变。

(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克服知识在流动中的障碍

知识产生后,下一个环节是流动。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分成三类: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这里,我们只讨论前两种。

1)时间差异在合作、探索、讨论式学习中,或者"头脑风暴会",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想法和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及时捕捉,将其编码化,保存,否则许多有用的知识就会转瞬消失,以后用到时无处找寻。一些知识编码的工具例如记事本、Word文档和其它编辑工具可以用于克服时间障碍。

假设上面所讨论的几种学习如果在网上进行,如何能将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的知识记录记录下来呢?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是用到基于Internet的论坛或新闻组,LotusNotes就是应用得最广泛的群件产品之一。

群件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提供虚拟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交流看法,协同学习。在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群件系统不仅保存交流形成的文档,还能捕捉交流和互动的线索,保留了知识的语境,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保存下来。

2)空间差异

正如在第一部分所讨论的,知识的社会化(内隐知识--内隐知识),人与人直接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教育的开放化、虚拟化,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大减少,即使在传统班级里,有些学生生性内向,羞于直接的交流,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建立许多虚拟的交谈室克服这些矛盾,例如上面介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