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朽木易折,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页/共页《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学生们:为便于大家对本课程内容能够抓住重点并深刻理解,中央电大《审计学》课程组将各章重点内容提炼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第一章总论一、审计的涵义审计是由自立的机构和人员,运用会计检查、财产清查等特定主意,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切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举行监察、鉴证和评价,以保护其财产安全,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1.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具有自立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有自立的机构和人员,而非所有者自身监督。二是与被审主体在组织上、经济上、工作过程中(或精神上)保持自立。自立性是审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审计主体上得到充足体现。2.审计客体审计客体包括审计谁,审什么内容。对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举行审计时,着重审查评价其真切性、合法性和效益性。3.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作用方式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能产生什么功能作用,表现为审计的职能;二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发生功能作用的实现方式,表现为审计的主意。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还有监察、鉴证和评价。二、审计的分类审计可以按不同的标志举行分类,详细表现为:(一)审计按主体分类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的特征主要是在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被审计单位上,体现了国家所有权的特征。《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审计对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审计署还将把审计对象延伸到中央驻香港机构和中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民间审计因为民间审计可以采纳不同所有者委托的特征,不仅民间审计主体采取法人的形式,而且,其审计活动也是通过委托受托举行的,其被审单位依委托审计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各异。内部审计因为内部审计只是代表某一特定的所有者或集团。所以,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就都直接设立于特定组织或部门、单位内部,其审计的对象也只限于特定财产经管者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朽木易折,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页/共页(二)审计按内容分类为财务审计、法纪审计和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因为财务审计侧重于真切性、准确性审计,因而主要通过鉴证职能来完成。法纪审计因为法纪审计侧重于合法性审计,因而主要通过监察职能来完成。效益审计因为效益审计侧重于效益性审计,因而主要通过评价职能来完成。(三)按审计范围分为所有审计、局部审计、专项审计所有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会计资料或所有经济活动所举行的审计。局部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部分会计资料或部分经济活动所举行的审计。专项审计是指按照特定需要或目的举行的审计。(四)按审计时光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事中审计事前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举行的审计。事中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发生的过程中举行的审计。事后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结束后举行的审计。(五)按审计执行地点分为报送审计、就地审计报送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知被审计单位将有关资料在规定的时光送到指定审计地点,由审计机关依法举行的审计。就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民间审计即社会审计组织派遣审计人员到达被审计单位依法举行的审计。三、审计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一)国家审计起源与发展过程我国国家审计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总算确立阶段,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新中国振兴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的起源基于西周的宰夫。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确实立阶段。北宋时曾将“审计司”改称“审计院”。由此,我国“审计”正式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国民党政府按照孙中山先生五权分立的理论,设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院。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3年9月成立国家审计的最高机关──审计署,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置各级审计机关。(二)民间审计起源与发展过程现代意义的民间审计是陪同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的完成而开始的。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了“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标志着民间审计职业的出生。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了会计报表的审计。1918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民间审计规矩《会计师暂行章程》。谢霖被获准成为我国的第一名注册会计师,他创办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国的第一家民间审计机构。1980年底,财政部颁发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此后,各地会计师事务所陆续恢复或建立。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的规矩。1989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成立。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并于1994年起实施。1995年后,颁布实施了若干批中国注册会计师自立审计准则。2006年在自立审计准则的基础上,重新颁布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三)内部审计起源与发展过程我国单位内部属于最高行政管理当局的内部审计。1983年,我国国家审计恢复后,审计署颁布实施了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四)审计起源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审计起源和发展于所有权监督的需要。所有权监督是以两权分离为前提。四、审计组织设立的根据(一)所有权监督理论是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根据(二)有关法律规矩的规定构成审计组织设立的法制根据五、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形式(一)立法式英国、美国等国家采用这种模式。(二)司法式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德国等国家挑选这种模式。(三)自立式日本采用这种模式。(四)行政式前苏联是较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瑞士和瑞典以及我国国家审计也采用了行政模式。六、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组织形式按照隶属关系不同,内部审计机构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一)监事审计机构(二)部门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三)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七、民间审计组织民间审计组织的详细表现形式是会计师事务所。民间审计组织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型、公司制和合伙制三种,其中,合伙制又包括普通合伙制、有限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合伙制三种。我国民间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包括:验证企业资本,出具审计报告;审查会计账目、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资料,出具查账报告书;参加办理企业解散、破产的清算事项;参加调解经济纠纷,协助鉴别经济案件证据;其他会计查账验证事项;设计财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提供会计、财务、税务和经营管理咨询;代理纳税申请;代办申请注册记下,协助拟定合同、章程和其他经济文件;财务会计人员;其他咨询业务;其他需要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承办的业务。民间社会审计组织采纳国家机关委托办理业务,按照业务需要,有权查阅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查看业务现场和设施,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举行调查与核实。八、审计总目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普通原则》规定,审计的总目标是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九、审计详细目标在审计实务中,普通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合理性。总体合理性是指审计人员按照他所控制的有关被审计单位元的所有信息,评价账户余额合理性。(二)真切性——验证所记录的业务或所列余额是否真切。如在未发生销售业务的情况下,却在销售账户中记录销售业务,则为不真切。(三)残破性——验证所发生业务或金额是否均已记录。(四)所有权——验证所列金额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所有。(五)估价——验证所列金额是否均经准确估价和计量。(六)截止——验证临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是否已记入适当的期间。(七)确切性。验证所发生的业务以准确的数额予以记录。(八)披露——验证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是否恰当地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九)分类—-验证财务报表中所列金额是否举行恰当的分类。九、审计的职能(一)监督职能监督是行为主体对被监督对象的约束和催促,以控制其行为方式。监督可以分为经济监督和非经济监督,经济监督又进一步分成所有权监督和经管权监督。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共有职能或基本职能,而这一职能又通过监察、鉴证和评价三个详细职能得以体现和实现。(二)监察职能监察职能是指审计主体对被审主体在保存和运用财产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所举行的查证和处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各种法律规矩为标准,揭露错弊或违法行为;二是在审查取证、揭示各种违法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失人或犯罪人的查处,或予以经济制裁,或予以行政处罚,或提交司法予以刑事处理。(三)鉴证职能鉴证职能是指鉴定和证实。审计的鉴证职能是指审计主体对被审主体的会计资料和相关经济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切、准确以至合法性所作的审查核实。鉴证职能通常是为了监督被审主体履行财产和会计责任的情况,就是对被审主体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切准确性举行公证。鉴证职能是民间审计的主要职能。(四)评价职能评价职能就是通过审查分析,决定被审主体的计划、预算、决策计划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有效性等,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评价职能不是一种预防和制约性功能,而是一种建设性功能。评价职能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更为密切。第二章审计规范体系一、审计标准的意义审计标准也称为审计根据,是对所要发表意见的鉴证对象举行“度量”的一把“尺子”。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判断是非,评价优劣的根据,是审计人员做出审计结论,表示审计意见的基础。二、审计标准的种类和内容(一)按审计标准的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外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如国家制定的法律、规矩、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则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2.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内部制定的审计标准如被审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则制度等。(二)按审计标准衡量的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标准财务审计是审计人员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相信程度的业务。财务审计的主要根据有国家的法律、规矩;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则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被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根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三、审计标准的特征1.相关性审计标准的相关性是指所引用的审计标准应与被审计项目和应证实的目标相关。审计人员选用审计标准一定要与做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密切相关。2.残破性审计标准的残破性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价标准要按照审计目标的要求考虑周全,不能仅突出某一方面。3.可靠性审计标准的可靠性是指其具有权威、公认的特征,这些标准可以是国家已经公布的法律、规矩、行业认可的标准等。4.中立性审计标准的中立性是指标准本身不带有倾向性,惟独中立的标准才干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证,即中立的标准有助于得出无偏向的结论。5.可理解性可理解的标准有助于得出清晰、易于理解、不会产生重大歧义的结论。审计人员基于自身的预期、判断和个人经验对鉴证对象举行的评价和计量,不构成适当的标准。6.时效性从时光上看,各种审计标准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适用。四、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的普通内容结构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普通准则,它是指审计人员资历条件和职业行为方面的准则,详细包括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技术条件所作的规定、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身份条件所作的规定、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条件所作的规定;第二是现场工作准则,它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守的准则,包括:对编制审计计划所作的规定、对决定审计范围所作的规定、对获取审计证据所作的规定、对实施审计行为所作的规定;最后是报告准则,它是指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挑选表达方式和记载须要事项的准则,包括对审计报告应记载事项的规定、对表明审计意见的几种方式所作的规定、对补充记载事项所作的规定、对审计报告的对象和报送时光所作的规定。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主要由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三种形式构成。(一)国家审计准则1.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于1996年12月6日发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并于1997年1月1日正式施行。在此基础上,2000年1月审计署重新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基本准则》,并据其陆续颁布实施了相关详细准则,形成了国家审计准则体系。基本准则主要包括总则、普通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审计报告处理准则和附则等六个部分的内容。2.国家审计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通用审计准则是根据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提交审计报告,评价审计事项,出具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时,应该遵循的普通详细规范。专业审计准则是根据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不同行业的审计事项时,在遵循通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同时应该遵循的异常详细规范。3.审计指南。审计指南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主意,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审计署在2009年9月公布了关于藏匿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09年版)》意见的通知。(二)内部审计准则1.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举行内部审计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详细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根据。2003年6月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实施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其内容包括:总则、普通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内部管理准则和附则。2.内部审计详细准则内部审计详细准则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举行内部审计时应该遵循的详细规范。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详细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举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大学内部审计》。(三)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自1995年12月,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起草制定,财政部、审计署批准颁布了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当初称为自立审计准则),之后又陆续颁布了两批审计准则并对本来的审计准则举行了修订。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并于2006年11月1日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09年12月11日、12月30日和2010年1月15日、1月28日,中注协分离发布了第一批九项、第二批十项、第三批十项和第四批九项审计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三大部分。五、审计责任(一)法律责任的形式法律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在承办业务过程中因为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者存心不作充足披露、出具不实的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遭遇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审计人员审计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三)法律责任的规避和解除就避免审计人员法律责任诉讼而言,其根本途径是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及其管理。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保持职业疑惑态度。2.审慎挑选审计客户。3.签订合理、有效的审计业务约定书。4.招聘合格的员工,并对其举行适当培训和督导。5.遵守职业准则。6.仔细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并遵守保密原则。第三章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一、审计重要性的内涵倘若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错报中包括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含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关于审计重要性,应该明确以下几点:(1)重要性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数量是指错报金额的大小,性质是指错报的本质。通常情况下,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分析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2)重要性概念从总体上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是以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为出发点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财务报表中的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3)影响重要性水平判断和决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4)重要性水平在理论上是一个决定性的概念,但实际工作中只能临近。在理论上,重要性水平是一个决定性概念,否则,就不能按照其决定详细的审计意见类型。二、重要性水平的决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对重要性举行评估和决定,这时的重要性称为“计划的重要性”。(一)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的决定财务报表中所含错误,不论是单项还是综合起来,只要影响报表按照普通公认会计原则公允表达,就可以认为财务报表存在错误是重要的。审计人员需要首先挑选一个恰当的基准,再以适当的比率举行计算,决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1.决定判断基础审计人员应该充足运用专业判断并考虑有关因素举行合理选用。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财务报表要素,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界定的财务报表指标,财务报表使用者异常担心的财务报表项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及所在行业,所有权性质及融资方式,被审计单位以前期间经营成绩和财务情况、本期的经营成绩和财务情况、本期的预算和预算结果、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所处行业环境发生的相关变化等。当被审计单位浮上亏损时,就不宜用利润指标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率过高时,就不宜用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2.计算各报表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计算主意有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两种。固定比率法是指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以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南》规定了参考比率:(1)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常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或税后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在适当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总资产或净资产的一定比例;(2)对非盈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3)对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变动比率法是指按照总资产或总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决定一个变动百分比。值得注重的是,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对计划重要性举行判断时,还应按照错报的性质及其成因判断重要性。3.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定倘若同一时期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一致,审计人员应该取其最低者作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决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决定的可采纳的最大错报。在决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审计人员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的性质及错报可能性,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的关系。三、重要性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一)汇总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该汇总已发现但尚未更正的错报数,以考虑其金额与性质是否对财务报表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在汇总尚未更正的错报时,应该包括已识别的和判断的错报,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举行适当处理。(二)评价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的影响审计人员评估尚未更正的错报是否重大时,需要考虑每项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单独影响,还需要考虑考虑所有错报对财务报表的累积影响及其形成缘故,尤其是一些金额较小的错报。固然单个错报看起来并不重大,但是其累积数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将尚未更正的错报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以评价审计结果和决定审计报告中的意见类型。(1)倘若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管理层调节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无论何种情况,审计人员都应该要求管理层就已识别的错报举行财务报表的调节。倘若管理层否决调节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的结果不能使审计人员认为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不重大,审计人员应该出具非无保注意见的审计报告。普通来说,倘若尚未更正的错报的汇总数可能影响到某个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但财务报表的反映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此时应该发表保注意见。倘若尚未更正的错报异常重要,可能影响到大多数甚至所有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时,应该发表一定意见。(2)倘若尚未更正的错报的汇总数临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该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该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管理层调节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倘若管理层否决调节财务报表,应该发表保注意见的审计报告。(3)倘若尚未更正的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并且特定项目的尚未更正错报也低于考虑其性质所设定的更低的重要性水平),这时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审计人员可以不扩大审计测试,对财务报表出具无保注意见的审计报告。四、审计风险的内涵(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采纳的审计风险的决定,需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因素。风险在普通意义上是指未来事项发生的不决定性,尤其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则是针对审计人员所发表的不准确的审计意见而言的。审计人员发表不准确的审计意见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有保留的或一定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称为误拒风险;其二是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称为误受风险。(二)审计风险的形成1.审计风险的成因(1)客观缘故审计风险形成的直接缘故是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审计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的存在是审计风险存在的直接缘故。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客观缘故。现代审计主意所存在的缺陷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客观缘故。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缘故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形成。第二,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缘故。2.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互相关系审计风险可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设计审计程序以决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应该从财务报表层次和种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包括:考虑审计项目组承担重要责任的人员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是否需要专家介入;考虑赋予业务助理人员适当程度的监督指导;考虑是否存在导致审计人员疑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事项或情况。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或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控制风险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因为审计人员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举行检查,或是检查过程的技术、经验等其他缘故,检查风险不可能降至零。这些其他因素可以通过适当计划、在项目组成员之间举行恰当的职责分配、保持职业疑惑态度以及监督、指导和复核助理人员所执行的审计工作得以解决。(3)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关系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采纳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采纳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采纳的检查风险越高。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五、审计风险的评估(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内容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普通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1.行业情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挑选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二)风险评估程序1.咨询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2.实施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既可用作风险评估程序和实质性程序,也可用于对财务报表的总体复核。3.看见和检查。看见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咨询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审计人员应该实施下列看见和检查程序:(1)看见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2)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3)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4)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5)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六、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一)基于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可采取以下总体应对措施: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疑惑态度的须要性;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异常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导;3.在挑选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该注重某些程序不能被管理当局预见或事先了解;4.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光和范围做出总体修定。(二)基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1.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实施的测试。(1)实施控制测试的前提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该实施控制测试:①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②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足、适当的审计证据。(2)了解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的关系。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所采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不同。两者相同的审计程序,包括咨询、看见、检查和穿行测试等程序。(3)控制测试的性质。控制测试的性质是指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4)控制测试的时光。控制测试的时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何时实施控制测试;二是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5)控制测试的范围。控制测试的范围是指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6)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果的互相影响力。一方面,控制测试的结果不理想,审计人员需要调节实质性程序的性质、延伸和扩大实质性程序的时光和范围,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也具有影响力。2.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是指审计人员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1)实质性程序的性质。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是指实质性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实质性程序的两种基本类型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2)实质性程序的时光。实质性程序的时光挑选与控制测试的时光挑选有共同点,也有很大差异。共同点在于,两类程序都面临着对期中审计证据和对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的考虑。两者的差异在于:①在控制测试中,期中实施控制测试并获取期中关于控制运行有效性审计证据的做法更具有一种“常态”;而因为实质性程序的目的在于更直接地发现重大错报,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时更需要考虑其成本效益的权衡;②在本期控制测试中拟信赖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已经历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对于以前审计中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按规定采取了越发慎重的态度和更郑重的限制。(3)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在决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时,审计人员应该考虑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控制测试的结果。审计人员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需要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越广。倘若对控制测试结果不惬意,审计人员应该考虑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第四章审计程序、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程序(一)审计程序的涵义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活动的过程及该过程中各有关详细活动的顺序。审计程序按时光先后或依次安顿的工作步骤,普通分为三个阶段:即决定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二)承接审计业务国家审计机关按照审计计划决定审计事项,组成审计小组,在实施审计之前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参加审计小组的人员应该胜任该项审计工作,并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自立。审计通知书是国家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机构签发的审计指令,其既是对被审计单位举行审计的书面通知,也是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根据和证件。内部审计机构往往是在制定专项审计文件之后签发审计通知书的。民间审计承接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详细内容应该包括下列主要方面:·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审计范围,包括指明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遵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的安顿,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光要求;·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交流形式;·因为测试的性质和审计的其他固有限制,以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依然未被发现的风险;·管理层为审计人员提供须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审计人员不受限制地接触任何与审计有关的记录、文件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管理层对其作出的与审计有关的声明予以书面确认;·审计人员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审计收费,包括收费的计算基础和收费安顿;·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主意;·签约双主意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的签字盖章,以及签约双方加盖的公章。(三)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详细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和详细审计计划两种类型。1.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总体审计策略的制定应该包括:①决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的分布等,以界定审计范围;②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以计划审计的时光安顿和所需交流的性质,包括提交审计报告的时光要求,预期与管理层和治理层交流的重要日期等;③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以决定项目组工作方向,包括决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初步识别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初步识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账户余额,评价是否需要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取审计证据,识别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财务报告要求及其他相关方面最近发生的重大变化等。2.详细审计计划的内容。详细审计计划应该包括下列内容:①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为了充足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光和范围;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的规定,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光和范围;③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人员针对审计业务需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四)执行控制测试审计人员执行控制测试普通要经过简易抽查、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等步骤。(五)举行实质性测试(六)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七)收拾、评价审计证据审计人员收拾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就是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证据举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八)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由审计项目负责人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完成后,应在审计人组织内传阅,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报告定稿后,应经审计组织的负责人举行复核、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应由审计人员签名并盖章,送交给审计委托人。(九)后续审计后续审计指审计机关在审计结论和决定发出后的规定期内,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情况所举行的审计。后续审计的目的是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限期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二、审计证据(一)审计证据的特点审计证据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采用各种主意获取的真切凭据,用于证实或一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绩的公允性、合法性的一切资料。审计证据具有充足性和适当性等特点。1.充足性充足性也称为充足性,是针对审计证据应有多少数量而言的,必须要有充足数量的证据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2.适当性适当性又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1)相关性。相关性指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同审计目标和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有关。(2)可靠性。可靠性指审计证据本身及其来源必须是真切可靠的,是根据法定审计程序和科学的主意取得的。(二)审计证据的类型1.按审计证据形式分类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种类型。2.按审计证据与审计对象的关系分类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两种类型。3.按审计证据的来源渠道分类可分为内部证据;外部证据和审计人员自己获得的证据三种类型。(三)审计证据的收集主意1.审查书面资料的主意(1)顺序检查法顺序检查法包括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2)范围检查法范围检查法包括详查法和抽查法两种。抽查法包括随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三种。(3)资料检查法资料检查法包括:①审阅法可审查如下会计资料: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其他资料。②核对法可举行下列核对:即,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单核对;账表核对;表表核对。③查询法包括咨询法和函证法两种。函证法包括绝对式函证法和一定式函证法两种。④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连锁替代法、指数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四种。分析法中最常用的主意是对照分析法。2.证实客观事物的主意(1)盘存法盘存法包括直接盘存法和监督盘存法两种。审计人员在对现金和珍贵的原材料,应采用袭击性盘点。固定资产、大宗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应采用抽查性盘点。(2)调节法调节法的公式为:被查日存量=盘点日存量+被查日至盘点日发出量-被查日至盘点日收入量在实际工作中,调节法也常应用于银行存款余额的审查。(3)看见法采用看见法应与盘存法等其他审计方式与主意相结合。(4)鉴定法鉴定法指通过物理、化学、技术鉴别等手段来决定实物资产的性能、质量和书面资料真伪的一种主意。鉴定法是通过看见法不能取证时,可以使用的一种主意。(四)审计证据的鉴定1.鉴定证据的内容鉴定证据的内容包括鉴定证据的客观性,鉴定证据的充足性,鉴定证据的相关性,鉴定证据的可靠性,鉴定证据的重要性,鉴定证据的经济性等。2.鉴定证据的主意(1)分类。(2)计算。(3)比较。(五)审计证据的综合与运用审计人员在对审计证据鉴定的基础上举行综合,综合主意与审计证据鉴定主意相结合成为一个收拾分析审计证据的主意体系三、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其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实,也可作为形成审计结论的根据。(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类型审计工作底稿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普通可以按审计工作底稿的类别将其划分为综合类审计工作底稿;业务类审计工作底稿;备查类审计工作底稿等三种类型。(三)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1.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审计工作底稿普通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为:▪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的时偶尔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结论;▪索引号及页次;▪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其他应说明事项等。2.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常用的审计工作底稿有:重分类调节分录汇总表;询证函;库存现金盘点表等。3.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要求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应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1)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上的规范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上的规范要求为:资料翔实可靠;重点突出;繁简得当;结论明确。(2)审计工作底稿形式上的规范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上的规范要求为:要素齐全;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4.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应该体现审计过程的“轨迹”,应该将取得证据的过程记录下来,如核对账表余额,复核数据计算,研究与评价内部控制的内容,都要用文字作适当的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四)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审核的三级复核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实施审计工作底稿审核时建立的,以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对审计工作底稿举行逐级复核是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审计工作底稿审核的三级复核制度主要的内容包括项目经理复核;部门经理复核和主任会计师复核等。第五章销售与收款审计一、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容与特点普通发明企业,需要通过采购原材料并将其用于生产流程发明产成品卖出取得销售货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客户收取银行手续费,以及通过对客户资金举行谨慎投资,获利后收取相关理财费用。典型的销售与收款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有:客户订购单、发运凭证、销售发票、商品价目表、贷项通知单、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应收账款明细账、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折扣与折让明细账、汇款通知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坏账审批表、客户月末对账单、转账凭证、收款凭证等。销售与收款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采纳客户订购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销售单装运货物、向客户开具账单、记录销售、办理和记录现金与银行存款收入、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以及销售折扣与折让、注销坏账和提取坏账决定等。二、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关键控制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适当的授权审批2.适当的职责分离3.凭证的预先编号4.充足的凭证和记录5.定期核对并向客户寄出对账单6.现金的盘点制度7.银行存款的核对制度三、销售与收款的控制测试程序对销售与收款控制测试程序普通包括三个环节,即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实施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四、营业收入的实质性程序(一)实施主营业收入的分析程序1.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举行比较,分析产品销售的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缘故;2.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上期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查明缘故;3.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时节性、周期性的经营逻辑,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缘故;4.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举行对照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5.按照增值税发票申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二)编制或取得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并举行账表核对(三)审查主营业务收入确认的准确性对商品销售举行销售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是: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审计人员在举行审计时,可以抽查部分凭证和明细账,采用核对法、验算法等来举行测试,以发现销售确认中存在的问题。详细操作时可实施以下步骤:1.从凭证追查至销售明细账;抽查一定数量的销售凭证,与销售明细账核对。如抽查销售发票,并追查至相应的记账凭证及销售明细账,以决定销售收入是否真切、销售记录是否残破。2.从销售明细账追查至销货凭证;从销售明细账中选取部分样本,普通挑选金额较大,或认为比较容易出问题的业务举行抽查,从明细账追查至原始凭证,以发现其是否存在虚构收入的行为。3.检查企业的销售发票是否延续编号,发票本上的存根是否残破,核实有无缺号现象,是否存在涂改或“大头小尾”等舞弊现象。(四)举行销售截止测试销售截至测试的目的在于决定应记入本期或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否被推延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五)审查销售退回、折扣与折让的会计处理是否准确对销售退回,需要审查销售退回是否真切,手续是否完备,退回的货物是否验收入库,货款是否已退还对方,是否如数冲减销售收入等。(六)其他业务收入的实质性程序其他业务收入的实质性程序普通包括以下内容:▪获取或编制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准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与营业收入报表数核对是否相符;▪计算本期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的比率,并与上期该比率比较,检查是否有重大波动,如有,应查明缘故;▪检查其他业务收入内容是否真切、合法,收入确认原则及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择要抽查原始凭证予以核实;▪对异常项目,应追查入账根据及有关法律文件是否充足。五、应收账款和坏账决定的实质性程序(一)实施应收账款的分析程序应收账款的分析程序可以通过有关的财务比率来举行,普通常用的财务比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之比(应收账款/流动资产总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二)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审计人员应对明细表中所列的应收账款作须要的抽查,追查至明细账,并对明细账中的借、贷合计加以验算。还要举行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检验二者是否相符,倘若有不符应查明缘故,并将其记录于工作底稿中。(三)编制或获取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应收账款的账龄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从销售实现,产生应收账款之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所经历的时光。应收账款可回收程度与其账龄成反比,应收账款过期未收回的时光越长,收回的可能性则越小。(四)函证应收账款函证应收账款是指直接发函给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要求核实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记录是否准确的一种审计主意。函证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应收账款余额存在的真切性和其所有权。对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在执行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函证数量的决定执行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时,为提高审计效率,普通不需对所有债务人举行函证,可以按照审计抽样决定的样本规模,并结合以下因素考虑函证数量。(1)应收账款在所有资产中的重要程度。倘若应收账款在所有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那么,函证的也应相应大一些。(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倘若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以相应缩小函证范围,反之,要扩大函证范围。(3)以前年度的函证结果。倘若以前年度函证中发现重大差异或欠款纠纷较多,函证范围应对应扩大一些。普通情况下,账龄长、金额大、存在纠纷的应收账款、非正常名称的账户、关联方余额、有贷方余额的账户,则是审计人员必须向债务人函证的对象。2.函证方式的挑选函证方式有绝对式函证和一定式函证两种方式。(1)绝对式函证,又称正面式或积极式函证。是指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询证函,要求债务人直接向审计人员证实所函证的欠款是否准确,无论对错都要求回复的一种方式。(2)一定式函证在采用一定式函证,债务人要符合以下所有条件:▪相关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预计差错率较低;▪欠款余额小的债务人数量无数;▪个别账户的欠款金额较小;▪审计人员有理由确信大多数被函证对象会仔细对待询证函,并对不准确的情况做出积极反映。在实际运用时,这两种函证方式结合起来可能更为恰当。对大金额的账项,采用绝对式证函;对小金额的账项,采用一定式证函。函证结果可能更理想。3.函证时光的挑选审计人员通常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适当初光内实施函证。倘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审计人员可挑选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为截止日实施函证,并对所函证项目自该截止日起至资产负债表日止发生的变动实施实质性程序。4.函证过程的控制询证函普通以被审计单位的名义签发,但须注明回函时要回至会计师事务所,并写明地址,以保证所复函件能寄回到审计人员手中,切忌将函件寄回被审计单位,以避免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借机更改数字或截留。5.函证结果的综合与评价对函证结果差异金额的形成无非有两方面的缘故:一是因双方在记账时光上的差异形成的;二是双方记账错误的存在而形成的。审计人员对函证结果可举行如下评价:▪重新考虑对内部控制的原有评价是否适当;▪控制测试的结果是否适当;▪分析程序的结果是否适当;▪相关的风险评价是否适当等;▪倘若函证结果表明没有审计差异,则可以合理地推论,所有应收账款总体是准确的;▪倘若函证结果表明存在审计差异,则应该估算应收账款总额中可能浮上的累计差错是多少,估算未被选中举行函证的应收账款的累计差错是多少。6.对不符事项的处理对应收账款而言,记下入账的时光不同而产生的不符事项主要表现为:▪询证函发出时,债务人已经付款,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货款;▪询证函发出时,被审计单位的货物已经发出并已作销售记录,但货物仍在途中,债务人尚未收到货物;▪债务人因为某种缘故将货物退回,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债务人对收到的货物的数量、质量及价格等方面有异议而所有或部分拒付货款等。倘若不符事项构成错报,审计人员应该重新考虑所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光和范围。(五)审查未函证的应收账款对未发询证函的应收账款,应抽查有关原始凭证,如销售订单、销售发票等,验证这些应收账款的真切性和可收回性;如有逾期或其他异常事项,则由被审单位作出合理解释,须要时举行函证。(六)所有权测试复查董事会会议记录、银行确认函、法律信函和其他相关记录,并从管理层获取有关应收账款所有权的陈述。决定企业对其账面记录的应收账款是否拥所有权。尤其对已经或正在举行债务重组的债权予以担心,看其账务处理是否准确,有无高估或低估应收账款的情况。对于用非货币性资产抵偿的债务应抽查其账务处理的公允性。(七)坏账决定的实质性程序坏账决定的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核对坏账决定的账表数是否相符应将坏账决定的账簿记录与报表数字相核对,看其是否相符,若有不符,须查明缘故,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并做出须要的审计调节记录。2.审查坏账决定的计提金额是否准确对坏账决定计提的审查应担心计提范围、计提比例和主意两个方面。在计提主意上企业既可以采用余额百分比法,也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或赊销净额法等。但提取主意一经决定,不能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3.审查坏账损失确实认和转销是否准确确认并转销坏账损失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方可作为坏账处理。我国有关规定,确认坏账损失应符合以下条件:▪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依然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依然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审计人员审查已转销的应收账款时,应审查其是否经过有关权力机构批准,各种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经手人员的书面证实。须要时可向债务人寄发询函证,查明这些引发坏账的应收账款在最初入账时是否属于伪造。对于收回已经核销的坏账,要审查是否已调账。倘若发现企业收回已核销的坏账,未增强坏账决定而是作为“营业外收入”或“对付账款”或不入账作为内部“小金库”处理,查证人员应检查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户年末余额和“管理费用”账户有关明细账发生额以确认问题的存在。4.确认坏账决定的报表披露是否恰当坏账决定的计提、转销及期末余额应在资产减值决定明细表中披露,审计时应核对相关栏目的数据是否与账簿中已审数据相符。六、应收票据的审计(一)应收票据审计的目标决定应收票据所记录的业务是否已发生,所有应该记录的相关业务是否已恰当记录,业务内容否已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二)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应收票据的实质性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或编制应收票据明细表,并核对期末余额合计数与明细账、总账和报表数是否相符。(2)监督盘点库存票据。(3)检查应收票据的利息收入。(4)审查已贴现的应收票据。计算公式为:贴现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贴现额=票据到期值-贴现息(5)决定应收票据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七、预收账款的审计(一)预收账款审计的目标决定预收账款所记录的业务是否已发生,所有应该记录的相关业务是否已恰当记录,业务内容否已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二)预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对预收账款账户的实质性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1.获取或编制预收账款明细表,复合其加计数是否准确,并与明细账和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2.审查预收账款的借方转销额是否恰当。3.函证大额的预收账款。4.检查预收账款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对有较大借方余额的要举行重分类。5.审查是否存在持久挂账的预收账款,若存在,应查明缘故,须要时举行调节。6.决定预收账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中恰当披露。倘若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其会计报表应披露持有其5%(含5%)以上股份股东的预收账款情况。八、应交税费审计(一)应交税费审计的目标决定应交税费所记录的业务是否已发生,所有应该记录的相关业务是否已恰当记录,业务内容否已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二)应交税费的实质性程序应交税费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内容:1.获取或编制应交税费明细表,复核其加计数是否准确,并核对其期末余额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注重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有无误入应交税费项目。2.检查被审计单位纳税的相关规定。3.检查应交增值税的计算是否准确。4.审查企业应交的所得税。九、营业税金及附加审计(一)营业税金及附加审计目标决定营业税金及附加所记录的业务是否已发生,所有应该记录的相关业务是否已恰当记录,业务内容否已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二)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实质性程序对于营业税金及附加应实施以下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营业税金及附加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准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决定被审计单位的纳税(费)范围与税(费)种是否符合国家规定。3.按照审定的本期应纳营业税的营业收入和其他纳税事项,按规定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营业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准确。4.按照审定的本期应税消费品销售额(或数量),按规定适用的税率,分项计算、复核本期应纳消费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准确。5.按照审定的本期应纳资源税商品的课税数量,按规定适用的单位税额,计算、复核本期应纳资源税税额,检查会计处理是否准确。6.检查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诲费附加等项目的计算根据是否和本期应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合计数一致,并按规定适用的税率或费率计算、复核本期应纳城建税、教诲费附加等,检查会计处理是否准确。7.检查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倘若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分项列示本期营业税金及附加的计缴标准及金额。十、销售费用审计(一)销售费用审计的目标决定销售费用所记录的业务是否已发生,所有应该记录的相关业务是否已恰当记录,业务内容否已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二)销售费用的实质性程序对销售费用的实质性程序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或编制销售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准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并检查其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2.将本期销售费用与上期销售费用举行比较,并将本期各月的销售费用举行比较,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缘故,并做适当处理。3.挑选重要或异常的销售费用,检查其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准确,须要时,对销售费用实施截止期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对重大的跨期项目,应该做须要的调节。十一、其他业务利润审计(一)其他业务利润审计的目标决定神奇业务利润所记录的业务是否已发生,所有应该记录的相关业务是否已恰当记录,业务内容否已记录于准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二)其他业务利润的实质性程序其他业务利润的实质性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或编制其他业务收支明细表、复核加计准确,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并注重其他业务收入是否有相应的业务支出数。2.检查大额其他业务收支项目。审计人员应按照其他业务收支明细表,检查大额其他业务收支项目,检查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有无授权批准,会计期间划分是否恰当,会计处理是否准确。3.须要时,实施截止期测试,追踪到发票、收据,决定其截止期划分是否恰当,对于重大跨期项目作须要的调节。4.决定其他业务利润是否已经在利润表上得到了恰当披露。第六章购进与付款审计一、购进与付款循环的内容与特点购进与付款交易通常要经过请购—订货—验收—付款这样的程序,同销售与收款交易一样,在内部控制比较健全的企业,处理采购与付款交易通常也需要使用无数凭证与会计记录。典型的购进与付款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有请购单、订购单、验收单、卖方发票、付款凭单、付款凭证、对付账款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供养商对账单等。购进是企业重要的业务环节。就购进业务来说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但购进过程的实现却要涉及许多部门,生产部门按照需要提出请购单、财务部门负责记账和付款、仓库负责保管存货。为了保证企业购进业务的顺利举行和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被审计单位应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二、购进与付款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购货与付款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进与付款业务中不相容职务的分离2.货物和劳务的请购3.订货控制4.购入货物的验收5.对付账款的控制6.付款控制三、购进与付款的控制测试程序对购进与付款控制测试程序普通包括三个环节,即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实施测试、评价内部控制。1.了解和描述购进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2.测试购进与付款内部控制(1)关于请购商品或劳务内部控制的测试。(2)关于订购商品或劳务内部控制的测试。(3)关于货物验收内部控制的测试。(4)关于对付账款内部控制的测试。(5)关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的测试。四、物资采购的实质性程序在上述对购货与付款举行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审计工作需更注重对购货与付款业务举行实质性审查。下面详细推荐物资采购活动中主要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主意。(一)实质性分析程序分析程序主要包括:1.针对已识别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的有关项目,并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通过比较,同时考虑有关数据间关系的影响,以建立审计人员有关数据的期待值;2.决定可采纳的差异额;将实际的情况与期待值相比较,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3.倘若其差额超过可采纳的差异额,调查并获取充足的解释和恰当的佐证审计证据;4.评估分析程序的测试结果。(二)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材料采购(在途物资)明细表。2.检查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的相关凭证。3.查阅资产负债表日前后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增减变动的有关账簿记录和收料报告单等资料,检查有无跨期现象,如有,则应做出记录,须要时作调节。4.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审核材料采购账项有关材料成本差异发生额的计算是否准确。5.检查材料采购是否存在持久挂账事项,如有,应查明缘故,须要时提出建议调节。6.检查有关存货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恰当列报。(三)原材料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原材料的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准确,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选取代表性样本,抽查原材料明细账的数量与盘点记录的原材料数量是否一致,以决定原材料明细账的数量确实切性和残破性。3.截止测试。4.原材料计价主意的测试。5.审查原材料应担心的其他内容。(四)材料成本差异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材料成本差异的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准确,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对材料成本差异率举行分析,检查是否有异常波动,注重是否存在调节成本现象。3.结合以计划成本计价的原材料、包装物等的入账基础测试,比较计划成本与供货商发票或其他实际成本资料,检查材料成本差异的发生额是否准确。4.抽查发出材料汇总表,检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是否准确,并注重分配主意前后期是否一致。5.检查有关存货项目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恰当列报。(五)库存商品的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库存商品的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准确,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2.选取代表性样本,抽查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数量与盘点记录的库存商品数量是否一致,以决定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数量确实切性和残破性。3.截止测试。4.库存商品计价主意的测试。5.审查库存商品应担心的其他内容。。五、对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在上述对购货与付款举行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审计工作需更注重对购货与付款业务举行实质性审查。对付账款是购货与付款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会计报表项目,下面详细推荐对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主意。(一)实质性分析程序对付账款分析程序的主要内容见下表对付账款分析程序表分析程序可能的错报将本期采购相关的费用账户余额与以前年度举行比较对付账款和费用的错报复核对付账款明细表,看其是否有异常、无供养商和带息的负债针对非交易负债的分类错报将本期对付账款明细账与以前年度举行比较漏记或不存在的账户,或错报计算有关比率,如对付账款与购货的比率、流动负债与对付账款的比率漏记或不存在的账户,或错报(二)其他实质性程序1.获取或编制对付账款明细表2.审查对付账款明细账审计人员应从对付账款明细账中挑选重点审阅所记录的摘要、日期、金额等内容,核对其是否与购货发票、订货单、验收报告等原始单据以及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有关项目相符;检查年度内某一对付账款明细账发生和偿还的负债金额是否正常,有无利用对付账款账户举行营私舞弊的问题。3.函证对付账款审计人员对年度内有大额购货交易的对付账款,不论其在报表日有无余额,都应举行函证。此外,还应向未寄对账单的供养商、异常交易账户、母子公司和资产担保负债的债权人发函询证,以决定其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对付账款,对期末账面余额为零的重要供养商也要直接询证,这是揭示漏列负债的有效主意。六、预付账款审计(一)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预付账款的审计目标普通包括:决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预付账款是否存在;决定所有应该记录的预付账款是否均已记录;决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预付账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决定预付账款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决定预付账款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等等。(二)预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对预付账款的审计,审计人员应采取以下主要程序和主意:1.获取或编制预付账款明细表。2.审查预付账款明细账记录。3.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余额构成,检查预付账款的坏账决定是否准确。4.函证预付账款。七、对付票据审计(一)对付票据的审计目标对付票据的审计目标普通包括:决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对付票据是否存在;决定所有应该记录的对付票据是否均已记录;决定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对付票据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该履行的现时义务;决定对付票据是否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决定对付票据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的列报;等等。(二)对付票据的实质性程序对对付票据的审计,审计人员应采取以下主要程序和主意:1.获取或编制对付票据明细表。2.函证对付票据。3.检查逾期未付票据。第七章生产与费用审计一、生产与费用循环的内容与特点生产与费用循环所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有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对付职工薪酬、持久待摊费用、对付利息、管理费用等,所涉及的利润表项目主要有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项目。其中存货项目又由在途物资、原材料、发明费用、生产成本、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自制半成品、在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产成品等项目构成。生产与费用业务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包括:计划和安顿生产,为生产产品决定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领用原材料,生产车间动用机器设备加工生产产品,核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存储、盘点并管理库存产品,发出产成品,结转销售成本等。上述业务活动通常涉及以下部门:生产计划部门、仓库、生产部门、人事部门、销售部门、财会部门等。该业务循环从计划和安顿生产,领用原材料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核算产品成本、存储产品到对外销售产品时完成。二、生产与费用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企业生产与费用循环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授权审批控制2.职责分离控制3.凭证与记录控制4.实物保护控制5.盘点与对账控制三、生产与费用的控制测试程序生产与费用控制测试程序普通包括三个环节,即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实施测试、评价内部控制。1.了解与描述生产与费用内部控制2.测试生产与费用内部控制对采用计时工资制的企业,获取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职员分类表和职员工薪手册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作如下检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直接人工费用核对是否相符;▪样本的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实际工时核对是否相符;▪抽取生产部门若干天的工时台账与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核对是否相符;▪当没有实际工时统计记录时,则可按照职员分类表及职员工薪手册中的工资率,计算复核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中该样本的直接人工费用是否合理。对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获取样本的产量统计报告、个人(小组)产量记录和经批准的单位工薪标准或计件工资制度,检查下列事项:▪按照样本的统计产量和单位工薪标准计算的人工费用与成本计算单中直接人工成本核对是否相符;▪抽取若干个直接人工(小组)的产量记录,检查是否被汇总计入产量统计报告。四、对付职工薪酬审计的目标对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普通包括:决定期末对付职工薪酬是否存在;决定期末对付职工薪酬是否为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支付义务;决定对付职工薪酬计提和支出根据是否合理、记录是否残破;决定对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是否准确;决定对付职工薪酬的披露是否恰当。五、对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程序(一)对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分析程序1.检查各月职工薪酬费用的发生额是否有异常波动,若有,则要求被审计单位予以解释。2.将本期职工薪酬费用总额与上期举行比较,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缘故,或取得公司管理当局关于员工薪酬水平的决议。3.了解被审计单位本期平均职工人数,计算人均薪酬水平,与上期或同行业水平举行比较。(二)对付职工薪酬的其他实质性程序1.检查本项目的核算内容是否包括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股份支付等明细项目。2.检查职工薪酬的计提是否准确,分配主意是否前后一致,并将对付职工薪酬中职工工资的计提数与相关的成本、费用项目核对相符。3.检查对付职工薪酬的计量和确认:(1)国家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如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以及职工教诲经费等;国家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如职工福利费等,应按实列支。(2)被审计单位以其自身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按照受益对象,将该产品或商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对付职工薪酬。(3)被审计单位将其拥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养职工使用的,应该按照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对付职工薪酬。(4)被审计单位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该按照受益对象,将每期对付的租金计入相关的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对付职工薪酬。(5)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按税后利润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应以董事会决议为根据,并符合相关规定。4.审阅对付职工薪酬明细账,抽查对付职工薪酬各明细项目的支付和使用情况,检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履行审批程序。5.倘若被审计单位是采取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的认定证实,并复核有关合同文件和实际完成的指标,检查其计提额、发放额是否准确,是否需要举行纳税调节。倘若被审计单位采取计税工资制,应取得被审计单位平均人数证实并举行复核,计算可准予税前列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正规商铺买卖双方产权转移合同3篇
- 2024承包荒山合同范本
- 2024标准商品购买意向协议模板版B版
- 花卉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产业园入驻企业及产业园区环境监测服务合同3篇
- 2025版出纳员职业担保责任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科技园区实验场地租赁及知识产权保护协议3篇
- 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世纪人力资源管理》课件
- 班级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方案计划
- 服务方案进度计划质量保障措施
- 博物馆展览活动应急预案
- 2025年包钢(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沈阳水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三语文八省联考作文题目详解:7个立意、15个标题、5个素材
- 《科学与工程伦理》课件-1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白海豚保护相关案例分析
- 肘关节镜手术
-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 2024年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 2023-2024公需科目(数字经济与驱动发展)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