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追溯体育起源。下面是刘衡同学查阅的资料,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问题。(6分)“体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04年,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广义”与“xiá()义”解释。广义的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甲】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乙】增强体质,传授()锻liàn()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将正确的字音、字形填写在语段的括号里。(2分)(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3)提取画线句子的主干,写在下面。(2分)2.弘扬体育精神。学生会对全体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每周锻炼的平均次数锻炼的项目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长3次以上2﹣3次0﹣1次跑步球类游泳60分钟以上20﹣60分钟20分钟以下人数比例42%50%8%8%2%0%14%24%62%(1)请你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写出调查结论。(3分)(2)小执为庆祝校运会创作了一首小诗,请你仿照第一小节,补写第二小节空缺的内容,帮助他完成创作。(3分)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带着理想,在校运会的舞台上托起青春的希望。3.感受劳动魅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8分)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1)依次填入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智慧技巧好处B.聪明方法价值C.智慧方法价值D.聪明技巧好处(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3分)(3)周末,你和小亮到小莫家做客。午饭时间快到了,小莫穿上围裙到厨房炒菜。小亮好奇地问:“小莫,你家怎么会让你炒菜呢?我爸妈说,我们快毕业了,学习很辛苦,从不让我做家务。”听到这里,你会说:“”(3分)4.默写。(8分)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不仅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而且会获得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力量。刘禹锡一路颠沛之后眼中风景依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①”;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②”告诉我们坦荡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③”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愤,但依旧不惜残年坦陈心志;刘长卿的“秋草独寻人去后,④”惆怅伤感,真切又空灵;温庭筠用精练的词语和绘画一样的技巧,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鸡声茅店月,⑤”;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思绪乘着月色飞翔“露从今夜白,⑥”;李白的“⑦,”告诉我们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二、古诗文阅读(22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苦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谪迁的悲苦命运。B.颔联写寒林日斜,斯人已去,即景生情,惆怅而又伤感,真切而又空灵。C.颈联表达出了诗人对贾谊幸逢明主的羡慕,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D.尾联中“君”既指代贾谊,又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2)请结合颔联说说本诗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的。(3分)6.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16分)【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②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③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愤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④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①是日更定矣②惟长堤一痕③是金陵人,客此(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余拏一小舟/一无可看B.独往湖心亭看雪/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C.见余大喜曰/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D.更有痴似相公者/亦不作意看月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不舟不车不衫不帧酒醉饭饱呼群三五。(5)两文同写西湖,张岱看雪与哪种“看七月半之人”意趣比较一致?在选文中摘出一个你认为能体现这种人高雅的句子。(用原文回答)(4分)三、现代文阅读(30分)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7分)掬捧泥土ㅤㅤ①闲静下来,目光投向窗外,看到天边有无限的意象。此刻正是:山谧人静,两相遥应。这情景触动心底柔软的部分,心挣脱熟悉而烦躁的生活,飞向有着牛粪香,有炊烟味,有鸡鸣犬吠、犁耙水响的山村。那片土地至今还那么肥沃,还那么温情,让迷失的我能够找到精神寄托。ㅤㅤ②乡间的悠闲是难以打扰的悠闲,乡间的小确幸也总是冷不丁就会降临,有些新鲜从脚下冒出。一脚下去,踩在酥软的水田里,从脚丫到心头,传递的是通透、舒适与畅意。加入插秧行列,低头倒退,天空就在手下。含着汗滴亲手栽下的秧苗,眼见得它歪歪斜斜,弱不禁风,难堪阳光炽晒。可是没过几天,那单瘦的嫩苗却在泥土里站稳了根,挺直了腰。再过些时日,田间便绿油油一片,那稚嫩青葱的蓬勃,如同婴儿般清纯可爱。风过处,秧苗竟轻轻舞动身姿向人示意。ㅤㅤ③与土地亲近久了也会日久生情,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欣悦便从心头舒展。在翻过的土地上,随手丢下一粒瓜子,一时不知它掉进了石缝还是进了鸡肚。过段时间,不经意间竟发现它茁壮成一串藤蔓,从墙脚攀沿而上,爬满棚屋,红红绿绿铺天盖地,着意装扮着茅屋草舍。坐于凉亭的我,微风拂拂间感受着瓜豆一拨一拨的芬芳,看花儿开谢,花落蒂结,心里一丝丝甜美在蔓延,一点点的闲愁烟消云散。这些无意间生长在房前屋后的植物,年复一年地定期萌发,拓展,吐蕊,捧上鲜美之果,几乎忘了日月更替,忘了寒暑交织,忘了受过的伤害。它们的悄悄生,默默长,不动声色地与人为伴,供人品尝,有父辈的如山之韧,如水之慈爱。ㅤㅤ④家乡就如同我进入梦乡后的酣睡,是那么宁静。ㅤㅤ⑤山是我踏进去就忘了自我的地方,我仿佛也变成了山中一物,被大地更紧密地拥抱住。深谷里一株兰草,春风一吹,便苏醒过来,举着暗香向山野致意,透骨的芬芳从山这边吹到山那边,远远地吸引人寻觅那丛葱绿、那缕香、那掬土。其时,我在山间砍柴,每嗅兰香,就心里一喜,知花香的地方离清泉必不远。也许是,在炎热之夏,山泉无流淌声,差了兰花使者传达善意吧?大山里劳作,是不曾干渴着人的。与山相亲相近几十年,我感念山:无论是谁,无论再苦再累再饿,在山里都会得到好的眷顾。ㅤㅤ⑥在乡间,抬头见到的是蓝天白云,闭眼所触即鸟语花香,俯身感受的是大地的安稳大气。一切皆天遂人愿,自在和顺,自然而然。大自然恰如天然空调,营造着人类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几年盛夏,差不多就成了规律——上午晴朗,午间下雨,老天就是那么善意地体贴人,生怕苦了大地上生存着的生灵。ㅤㅤ⑦离开土地久了,心里总想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温存,土地的博爱与亲切。总是怀想赤脚走在乡间小路的情景。人与土地原始地相处着,轻柔地亲近着。土地养人,人也养土地,多么自然和谐。农人一门心思用在耕作土地上,精耕细作,悉心呵护。土地也分外知冷知热,知恩图报。如果是夏季淡了收,那么秋季一定会丰实的。土地总不至于让勤劳的人有歉收之忧,饥饿之虑。人与土地,那根本就是一种非常平实,非常温顺自然的相处。ㅤㅤ⑧人不哄地皮,地不哄人肚皮。费了体力,操了心思,流下汗水,土地就会给人欢欣鼓舞的景象。干着农活,心无旁骛,累了就锄头充担当枕,懒散地躺在山上草地里,用心聆听大地呓语,无欲无求地享受那份宁静,心里有莫大的满足。感谢上天,让我生长在江南大地,品一方风水宝地,放眼是绿连着绿,山缠着山,云牵着云,水流着水,天蓝着天。一群淳朴的乡民,生活在大自然伟大而深厚的爱里,没有大悲大喜,没有纷争与过高的欲求,这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ㅤㅤ⑨“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白居易一生飘零,怕是对故土有着更深的怀恋吧。于我,则幸也,从未真正离开过泥土,甚至我就是朴实如土的人。泥土虽卑微,却有不息的生机,丰富了平凡人生,同样丰富了江山。ㅤㅤ⑩我怎能不掬捧泥土,心怀感恩呢!(文/孔帆升,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阅读第①段,请简要概括“山村”的特点。(3分)(2)阅读第②段,说说“乡间的小确幸也总是冷不丁就会降临”这句话中加点词“小确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3)阅读第③段,说说你对“有父辈的如山之韧,如水之慈爱”这句话含义的理解,请简要概括。(4分)(4)阅读④~⑩段,说一说我为什么“掬捧泥土,心怀感恩”,请简要概括。(6分)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材料一:2021年全国两会,有一对“热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穿了个“棉袄”。不少科学家认为。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议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所谓“碳达峰”就是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所谓“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选自《经济日报》)材料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建筑、交通走向电气化。未来,人们在安装光伏装备的建筑中工作,生活学习。与此同时,光伏装备也在“努力工作”,通过光能发电,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室内,各类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应运而生,人们成为电气化能源的“产消者”。走出门,新能源汽车等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逐渐完善。垃圾分类、节能减排融入生活。人们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无废城市”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和新技术,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选自《人民资讯》2021.6.3)材料三: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2020年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向未达峰。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难度很大。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这些国家。(选自《光明日报》20214.30)(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B.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C.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我国对其的重视。D.“碳中和”就是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时有哪些短板?(4分)(3)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你们组的小智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完全是国家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毫无关系。对此,请你予以反驳。(5分)四、名著阅读(10分)9.如果要编一本《爱与痛的诗行——艾青诗选》,下面四首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哪两首更适合入选?()(4分)A.《鱼化石》《北方》 B.《鱼化石》《刈草的孩子》 C.《刈草的孩子》《我爱这土地》 D.《北方》《我爱这土地》10.将下列情节的序号填入相关人物后的横线里,并从四个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段人物形象分析。(80字左右)(6分)①智取生辰纲②景阳冈打虎③风雪山神庙④拳打镇关西A.武松B.杨志C.林冲D.鲁智深五、作文(60分)11.写作。(60分)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请以“带着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少于600字。1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ㅤㅤ坚持,让沙石煎熬住大海的蹂躏,终于化作璀璨的珍珠;坚持,让天空忍受住雨水倾盆的阴霾,终于看见那一道彩虹;坚持,让泉水忘记流进山谷崎岖的历程,终于汇入蔚蓝无垠的大海。ㅤㅤ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ㅤㅤ请根据上面材料,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ㅤㅤ提示和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8分)1.(6分)追溯体育起源。下面是刘衡同学查阅的资料,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问题。“体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04年,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广义”与“xiá()义”解释。广义的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甲】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乙】增强体质,传授()锻liàn()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将正确的字音、字形填写在语段的括号里。(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3)提取画线句子的主干,写在下面。【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范畴”中的“畴”读作“chóu”,“xiá义”写作“狭义”,“传授”中的“授”读作“shòu”,“锻liàn”写作“锻炼”。(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意识”“有组织”是句中并列成分,故【甲】处应填顿号;“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是语意连贯的小分句,故【乙】处应填逗号。(3)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广义的”为定语,“体育”为主语,“是”为谓语,“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为定语,“活动”为宾语。故句子的主干为:体育是活动。【解答】答案:(1)chóu狭shòu炼(2)【甲】、【乙】,(3)体育是活动。【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2.(6分)弘扬体育精神。学生会对全体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每周锻炼的平均次数锻炼的项目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长3次以上2﹣3次0﹣1次跑步球类游泳60分钟以上20﹣60分钟20分钟以下人数比例42%50%8%8%2%0%14%24%62%(1)请你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写出调查结论。(2)小执为庆祝校运会创作了一首小诗,请你仿照第一小节,补写第二小节空缺的内容,帮助他完成创作。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带着理想,在校运会的舞台上托起青春的希望。我们脚踏同一块黄土,肩负重任,在汗水和泪水中体验胜利的喜悦。【分析】(1)本题考查图表与文字转换能力。回答本题注意抓住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阅读材料,全体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每周锻炼的平均次数,锻炼的项目,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长,可看出,该校绝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锻炼的时间普遍较短;相对而言,跑步锻炼比较受欢迎,其次是球类运动。(2)本题考查诗歌续写。庆祝校运会创作一首小诗,应该仿照第一小节,补写第二小节空缺的内容。【解答】答案:(1)示例:该校绝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锻炼的时间普遍较短;相对而言,跑步锻炼比较受欢迎,其次是球类运动。解析:注意抓住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2)示例:我们脚踏同一块黄土,肩负重任,在汗水和泪水中体验胜利的喜悦。【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8分)感受劳动魅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1)依次填入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A.智慧技巧好处B.聪明方法价值C.智慧方法价值D.聪明技巧好处(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3)周末,你和小亮到小莫家做客。午饭时间快到了,小莫穿上围裙到厨房炒菜。小亮好奇地问:“小莫,你家怎么会让你炒菜呢?我爸妈说,我们快毕业了,学习很辛苦,从不让我做家务。”听到这里,你会说:“小亮,小莫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很重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智慧,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而且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也有劳动的任务要求。所以,参与劳动很有必要!”【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应用。智慧:聪明才智。聪明:智力强,天资高。根据“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的语境可知,这里括号处用“智慧”。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方法:办法;门径。根据“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语境可知,这里括号处用“方法”。好处:收益;利益。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根据“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的语境可知,这里括号处用“价值”。故选:C。(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语序不当,改为: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3)本题考查表达能力。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回答时要点明学生做家务的必要性或好处,点明劳动是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要求,做适量的家务不会影响学习。【解答】答案:(1)C(2)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3)示例:小亮,小莫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很重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智慧,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而且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也有劳动的任务要求。所以,参与劳动很有必要!【点评】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4.(8分)默写。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不仅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而且会获得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力量。刘禹锡一路颠沛之后眼中风景依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①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②月有阴晴圆缺”告诉我们坦荡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③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愤,但依旧不惜残年坦陈心志;刘长卿的“秋草独寻人去后,④寒林空见日斜时”惆怅伤感,真切又空灵;温庭筠用精练的词语和绘画一样的技巧,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鸡声茅店月,⑤人迹板桥霜”;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思绪乘着月色飞翔“露从今夜白,⑥月是故乡明”;李白的“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们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①病树前头万木春②月有阴晴圆缺③雪拥蓝关马不前(注意“蓝”的书写)④寒林空见日斜时⑤人迹板桥霜⑥月是故乡明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古诗文阅读(22分)5.(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苦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谪迁的悲苦命运。B.颔联写寒林日斜,斯人已去,即景生情,惆怅而又伤感,真切而又空灵。C.颈联表达出了诗人对贾谊幸逢明主的羡慕,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D.尾联中“君”既指代贾谊,又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2)请结合颔联说说本诗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的。【分析】《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意。ABD.正确。C.有误,“汉文有道恩犹薄”一句的意思为:汉文帝是有道明君,可还是对你恩情很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贾谊的同情,没有羡慕。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找准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颔联选用了“秋草”“寒林”“日斜”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傍晚草木萧索的情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中孤寂之情。“独寻”是作者的活动,一人在此寻找贾谊留下的痕迹,既表现出诗人对贾谊的仰慕,又暗含诗人对朝廷的担忧,为下文抒发“汉文”薄恩,落叶萧索(江山颓败)的情感作铺垫。答案:(1)C(2)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参考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点评】古诗词鉴赏时要抓住诗歌的诗眼、炼字和意象等。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题。6.(16分)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选文,完成问题。【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②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③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愤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④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是日更定矣这②惟长堤一痕只有③是金陵人,客此客居(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余拏一小舟/一无可看B.独往湖心亭看雪/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C.见余大喜曰/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D.更有痴似相公者/亦不作意看月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不舟不车不衫不帧酒醉饭饱呼群三五。(5)两文同写西湖,张岱看雪与哪种“看七月半之人”意趣比较一致?在选文中摘出一个你认为能体现这种人高雅的句子。(用原文回答)【分析】参考译文:【甲】①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哪能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①西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无一处可以观看,只能观看七月十五日的游人。②第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③第二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④第三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是:这。②句意: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惟:只有。③句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数词,一艘/副词,全。B.相同,都为动词,欣赏。C.相同,都是动词,看见。D.相同,都为“……的人”。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有:雪,下雪;俱,全,都;绝,消失。句意: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重点词语有:余,我;强,勉力。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另外,根据句子结构来看,“不舟不车”和“不衫不帻”结构一致,构成了对偶,故可从中间断开。“酒醉饭饱”是一个四字短语,后面应该停顿。故断句为: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由【乙】文第④段“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可知,表达同样雅趣的是:作者认为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他们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这样不同流俗的雅士的爱好,正好和看雪的意趣一致。答案:(1)①这。②只有、只。③客居。(2)A(3)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4)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5)第三种人。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三、现代文阅读(30分)7.(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掬捧泥土ㅤㅤ①闲静下来,目光投向窗外,看到天边有无限的意象。此刻正是:山谧人静,两相遥应。这情景触动心底柔软的部分,心挣脱熟悉而烦躁的生活,飞向有着牛粪香,有炊烟味,有鸡鸣犬吠、犁耙水响的山村。那片土地至今还那么肥沃,还那么温情,让迷失的我能够找到精神寄托。ㅤㅤ②乡间的悠闲是难以打扰的悠闲,乡间的小确幸也总是冷不丁就会降临,有些新鲜从脚下冒出。一脚下去,踩在酥软的水田里,从脚丫到心头,传递的是通透、舒适与畅意。加入插秧行列,低头倒退,天空就在手下。含着汗滴亲手栽下的秧苗,眼见得它歪歪斜斜,弱不禁风,难堪阳光炽晒。可是没过几天,那单瘦的嫩苗却在泥土里站稳了根,挺直了腰。再过些时日,田间便绿油油一片,那稚嫩青葱的蓬勃,如同婴儿般清纯可爱。风过处,秧苗竟轻轻舞动身姿向人示意。ㅤㅤ③与土地亲近久了也会日久生情,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欣悦便从心头舒展。在翻过的土地上,随手丢下一粒瓜子,一时不知它掉进了石缝还是进了鸡肚。过段时间,不经意间竟发现它茁壮成一串藤蔓,从墙脚攀沿而上,爬满棚屋,红红绿绿铺天盖地,着意装扮着茅屋草舍。坐于凉亭的我,微风拂拂间感受着瓜豆一拨一拨的芬芳,看花儿开谢,花落蒂结,心里一丝丝甜美在蔓延,一点点的闲愁烟消云散。这些无意间生长在房前屋后的植物,年复一年地定期萌发,拓展,吐蕊,捧上鲜美之果,几乎忘了日月更替,忘了寒暑交织,忘了受过的伤害。它们的悄悄生,默默长,不动声色地与人为伴,供人品尝,有父辈的如山之韧,如水之慈爱。ㅤㅤ④家乡就如同我进入梦乡后的酣睡,是那么宁静。ㅤㅤ⑤山是我踏进去就忘了自我的地方,我仿佛也变成了山中一物,被大地更紧密地拥抱住。深谷里一株兰草,春风一吹,便苏醒过来,举着暗香向山野致意,透骨的芬芳从山这边吹到山那边,远远地吸引人寻觅那丛葱绿、那缕香、那掬土。其时,我在山间砍柴,每嗅兰香,就心里一喜,知花香的地方离清泉必不远。也许是,在炎热之夏,山泉无流淌声,差了兰花使者传达善意吧?大山里劳作,是不曾干渴着人的。与山相亲相近几十年,我感念山:无论是谁,无论再苦再累再饿,在山里都会得到好的眷顾。ㅤㅤ⑥在乡间,抬头见到的是蓝天白云,闭眼所触即鸟语花香,俯身感受的是大地的安稳大气。一切皆天遂人愿,自在和顺,自然而然。大自然恰如天然空调,营造着人类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几年盛夏,差不多就成了规律——上午晴朗,午间下雨,老天就是那么善意地体贴人,生怕苦了大地上生存着的生灵。ㅤㅤ⑦离开土地久了,心里总想到土地的神奇,土地的温存,土地的博爱与亲切。总是怀想赤脚走在乡间小路的情景。人与土地原始地相处着,轻柔地亲近着。土地养人,人也养土地,多么自然和谐。农人一门心思用在耕作土地上,精耕细作,悉心呵护。土地也分外知冷知热,知恩图报。如果是夏季淡了收,那么秋季一定会丰实的。土地总不至于让勤劳的人有歉收之忧,饥饿之虑。人与土地,那根本就是一种非常平实,非常温顺自然的相处。ㅤㅤ⑧人不哄地皮,地不哄人肚皮。费了体力,操了心思,流下汗水,土地就会给人欢欣鼓舞的景象。干着农活,心无旁骛,累了就锄头充担当枕,懒散地躺在山上草地里,用心聆听大地呓语,无欲无求地享受那份宁静,心里有莫大的满足。感谢上天,让我生长在江南大地,品一方风水宝地,放眼是绿连着绿,山缠着山,云牵着云,水流着水,天蓝着天。一群淳朴的乡民,生活在大自然伟大而深厚的爱里,没有大悲大喜,没有纷争与过高的欲求,这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ㅤㅤ⑨“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白居易一生飘零,怕是对故土有着更深的怀恋吧。于我,则幸也,从未真正离开过泥土,甚至我就是朴实如土的人。泥土虽卑微,却有不息的生机,丰富了平凡人生,同样丰富了江山。ㅤㅤ⑩我怎能不掬捧泥土,心怀感恩呢!(文/孔帆升,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阅读第①段,请简要概括“山村”的特点。(2)阅读第②段,说说“乡间的小确幸也总是冷不丁就会降临”这句话中加点词“小确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阅读第③段,说说你对“有父辈的如山之韧,如水之慈爱”这句话含义的理解,请简要概括。(4)阅读④~⑩段,说一说我为什么“掬捧泥土,心怀感恩”,请简要概括。【分析】文章回忆了在乡间与泥土相伴的生活,写出了土地的无私无私给予,表达了对土地的感恩、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解答】(1)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由“有着牛粪香,有炊烟味,有鸡鸣犬吠、犁耙水响的山村”可概括出:朴实(本真);由“那片土地至今还那么肥沃,还那么温情”可概括出:温情;由“山谧人静,两相遥应”可概括出:宁静(静谧)。(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由“一脚下去,踩在酥软的水田里,从脚丫到心头,传递的是通透、舒适与畅意”可概括出:劳动中感受到的舒适与畅意;由“那单瘦的嫩苗却在泥土里站稳了根,挺直了腰。再过些时日,田间便绿油油一片,那稚嫩青葱的蓬勃,如同婴儿般清纯可爱”可概括出:作物茂盛生长给人带来欣悦。(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几乎忘了日月更替,忘了寒暑交织,忘了受过的伤害”可知,“有父辈的如山之韧”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克服艰苦,犹如父辈一样坚韧;结合“这些无意间生长在房前屋后的植物,年复一年地定期萌发,拓展,吐蕊,捧上鲜美之果”“它们的悄悄生,默默长,不动声色地与人为伴,供人品尝”可知,植物把果实奉献给“我们”,如父辈一样给予“我们”爱。(4)本题考理解概括内容。由“也许是,在炎热之夏,山泉无流淌声,差了兰花使者传达善意吧”“无论是谁,无论再苦再累再饿,在山里都会得到好的眷顾”可概括出:人感受到土地传递的善意和给人的眷顾;由“人与土地原始地相处着,轻柔地亲近着。土地养人,人也养土地,多么自然和谐。农人一门心思用在耕作土地上,精耕细作,悉心呵护。土地也分外知冷知热,知恩图报”可概括出:人与土地和谐相处,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由“人不哄地皮,地不哄人肚皮。费了体力,操了心思,流下汗水,土地就会给人欢欣鼓舞的景象”可概括出:人在土地上辛勤付出,土地就给人回报。答案:(1)朴实(本真)、温情、宁静(静谧)。(2)劳动中感受到的舒适与畅意;作物茂盛生长给人带来欣悦。(3)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克服艰苦有如父辈一样坚韧,植物把果实奉献给我们,如父辈一样给予我们爱。(4)①人感受到土地传递的善意和给人的眷顾;②人与土地和谐相处,互相依存,互相成就;③人在土地上辛勤付出,土地就给人回报。【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8.(13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2021年全国两会,有一对“热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穿了个“棉袄”。不少科学家认为。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议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所谓“碳达峰”就是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所谓“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选自《经济日报》)材料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建筑、交通走向电气化。未来,人们在安装光伏装备的建筑中工作,生活学习。与此同时,光伏装备也在“努力工作”,通过光能发电,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室内,各类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应运而生,人们成为电气化能源的“产消者”。走出门,新能源汽车等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脱碳的交通能源体系逐渐完善。垃圾分类、节能减排融入生活。人们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无废城市”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和新技术,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选自《人民资讯》2021.6.3)材料三: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2020年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向未达峰。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难度很大。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这些国家。(选自《光明日报》20214.30)(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B.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C.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我国对其的重视。D.“碳中和”就是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目标时有哪些短板?(3)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你们组的小智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完全是国家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毫无关系。对此,请你予以反驳。【分析】本题是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主题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第二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第三题考查主观表达。【解答】(1)ABC.正确;D.有误,根据材料一“所谓‘碳达峰’就是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可得,这是“碳达峰”的概念,并非“碳中和”。故选:D。(2)根据材料三“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2020年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概括可得: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根据材料三“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人均GDP刚突破1万美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向未达峰。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难度很大”“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这些国家”可得: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碳排放尚未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发达国家。(3)针对小智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完全是国家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毫无关系”这一观点予以反驳,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即可。示例:小智,你的想法可是不对的。实现碳中和不仅仅是国家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共同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很难,我们可以将废弃的盒子稍加裁剪,就可以将它们废物利用,制作成储物盒;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此外,我们出门尽量少坐私家车,出门购物,要计划购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你觉得,这和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很密切呢?答案:(1)D(2)短板: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碳排放尚未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发达国家。(3)示例:小智,你这样说就不对了。实现碳中和不仅仅是国家的目标,也是一项全民行动,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成员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养成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比如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等等。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增加森林碳汇出一份力。你说,这和我们能没有关系吗?【点评】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四、名著阅读(10分)9.(4分)如果要编一本《爱与痛的诗行——艾青诗选》,下面四首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哪两首更适合入选?()A.《鱼化石》《北方》 B.《鱼化石》《刈草的孩子》 C.《刈草的孩子》《我爱这土地》 D.《北方》《我爱这土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四首诗,分别创作于不同的时代,《北方》《我爱这土地》创作于三十年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切的爱和对敌人愤怒的痛;《刈草的孩子》创作于四十年代,表达了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的愤慨;《鱼化石》创作于七十年代,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10.(6分)将下列情节的序号填入相关人物后的横线里,并从四个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段人物形象分析。(80字左右)①智取生辰纲②景阳冈打虎③风雪山神庙④拳打镇关西A.武松②B.杨志①C.林冲③D.鲁智深④【分析】《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条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解答】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第一问:①智取生辰纲: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②景阳冈打虎: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③风雪山神庙: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刺配后,几经周折,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被逼上梁山。④拳打镇关西:鲁达到酒楼喝酒,听到隔壁啼哭,问清原因,激起对镇关西大怒,当即赠送银两,第二天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然后径自到状元桥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郑屠,激怒他,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故为:A②B①C③D④。第二问: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水浒传》相关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示例:林冲。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林冲早期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但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负重的特质。答案:A②B①C③D④示例一:杨志做事小心谨慎。他押送生辰纲行至荒凉的山路时,及时改变策略,用天热赶路来防范打劫;军汉们想买白胜的酒时,他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路板卡座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搅拌/砂磨/分散多用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建立XX县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工作汇报
- 2024至2030年中国通信机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茶叶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络筒机清洁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夜雨寄北复习课件
- 2024至2030年陶瓷自动酒座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锦棉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远程会议系统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国开电大本科《管理英语3》机考真题(第九套)
- 软件项目安装部署手册
- 垃圾收集、清运服务以及安全保障措施
- 房屋买卖合同个人房屋买卖合同
- 加油站反恐应急演练方案
- 手卫生知识试题
- 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评估报告
- 《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
- 中性盐雾腐蚀下镀层耐蚀性能研究
- 医学康复学课件:平衡功能障碍评定与康复
- 离心泵单元仿真正常开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