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初级知识培训_第1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_第2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_第3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_第4页
紫砂初级知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紫砂初级课程

一、紫砂概述及历史

1、紫砂概述

2、紫砂文化

3、紫砂特点

4、紫砂源流、发展

二、紫砂泥料

1、紫砂泥料整体特点

2、各种泥料的特点

3、烧制

三、紫砂造型及工艺

1、制壶工具

2、烧制技巧

3、成型技艺(非遗)

4、经典壶型赏析(壶型分类)

四、紫砂装饰

1、陶刻

2、铭文

3、文人壶、曼生

五、紫砂使用和收藏

1、紫砂使用

2、养壶

3、收藏鉴赏

六、历代紫砂名家

1、款识、印章

2、古代、近代名家

3、当代名家

紫砂概述及历史

1紫砂概述

紫砂是什么?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她位于太湖之滨,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

的世界,竹的海洋”之称。宜兴又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别有利于陶瓷生产。

因上帝对宜兴的厚爱,赐予丰富的制陶条件,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紫砂土。

宜兴紫砂壶,泥料材质独特、成型工艺独特、文化表达独特。既是实用品,又是工艺品,

是用与赏的结合;既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材质独特,是说宜兴紫砂泥,化学、矿物、颗粒组成合理,可塑性能好,生坯制成强度

高。干燥、烧成时收缩率小,成品致密度理想,气孔率适宜,可冷热急变。因含铁量不一,

烧成后分呈不同的红、棕、紫色,且色调丰富。贮茶不变色,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馒。

成型独特,是说手工拍打,镶接成型的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的方法有本质不同,

不论圆、方、测角、筋囊,不论高、矮、曲、直,均可率性制作,并能结构眼睛、口盖紧密、

线条清晰。

文化独特,是说素形、素色、素饰,本就质朴无华、简洁大方,加上文人切茶、切水、

切壶、切情的设计、书铭、题诗、绘画和印章,使“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韵,在一把壶上

完美展现。热衷于文化的艺人,与热衷于紫砂的文人携手,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扩展着、深

化着。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

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的身价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钱呢?名人周

涉《台阳百咏注》里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

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

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已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

有人愿意出价收购。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他说:“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

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达到痴迷的地步。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

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

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

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2、紫砂文化

紫砂壶自古价格昂贵。

宜兴陶瓷传说云云,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

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徵

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至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

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在紫砂陶器中,最受人们青睐的是紫砂茶壶。自明代以来,我国优质茶具一直保持着“景

瓷宜陶”的格局,也就是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则以宜兴紫砂为最,至今未变。宜兴紫砂

茶壶之所以会获得世人的格外钟爱,名嗓天下,乃至被赞为“世间茶具称为首”,“价埒金玉”,

在明代即享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之与黄金争价”的盛誉,主要有两方面原

因:

除了紫砂茶壶具有优异的实用性能之外,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更为主要的

原因,是紫砂茶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文化价值。紫砂茶壶造型别致优美,风格庄重

典雅,色泽古朴光润,形状千姿百态,自北宋中期已独具一格。明清以来,由于制壶名家高手辈

出,其艺术性更是越来越高。紫砂艺人们所创造的数以千计的紫砂壶品种,不仅“方圆非一,

器型各异”,风格多样,且熔古铸今,集金石、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诗词联句于一体,因

而成为神韵迷人、“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艺术佳品。而且,明清以来,由于文人墨客的参

与,包括一些知名度极高的书画家、篆刻艺术家亦尝试紫砂书法艺术,紫砂壶与书法艺术珠联

壁合,更令人神驰。如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所刻壶铭,刀法遒劲,字形风流,情趣微妙。

由于书画艺术家的参与,因而紫砂艺人们就更注重壶体造型和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形与

神、情与境的交融汇合中倾注了匠心。名工巧匠们以刀代笔,以陶为纸,博采众长,或仿商周,

或摹汉魏,或铭款识,或铃印章,将篆、隶、行、草各式书法展现在壶体上,独具韵格,在有别于

瓷器的冷艳中,辉映出紫砂陶的平实、浑朴和典雅。

正因为紫砂茶壶以壶传艺,“艺随壶传,壶随字贵”,所以成为饮茶品茗的首选茶具,紫砂

茗壶自古以来也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用这样一种紫砂茶壶品茗饮茶其功效也决不仅仅

只是解渴,而是在饮茶品茗的过程中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中国古老的文化和艺术,从中

获得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从而使饮茶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极有情趣的陶冶人性情的过程。正

因为如此,和饮茶品茗相关的一切,便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一一茶艺,成为人们陶冶性情

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高雅而富有情趣的文化活动。

1915年,曾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奖;1926年又获美国费城“万

国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银牌奖;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世界

工艺博览会”优秀奖;1935年获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1984年获德国“莱比

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3、紫砂特点

“紫砂”不可写成:“紫沙”。“沙”指自然形成的石粒.比如河沙、沙滩。“砂”指矿石

粉碎形成的石粒。紫砂其物理特征呈砂状,烧成后内部结构呈鳞片状排列,结晶体与结晶体

之间有气道,称开口气道,结晶体内部有气道,称闭口气道,这就是双气道结构,也是紫砂

的内部特征,我们就根据紫砂的砂性和透气性来分析和辨别引伸出来的其它特征,这在普通

条件下都可以做到,不需要专业检测机构和高科技仪器,这不是我们常人有的。

一、砂性特点

1、当一把紫砂壶烧成出窑时,人们首先察看色泽,由于紫砂是砂,砂粒大小不等,所以壶

体表面(在微观下)不平整,就是在强光下也不反光,所以色枯、无光,如果是纯紫砂泥做

的,更象出土文物,还会有色斑,洋相难看,但经冲养后色泽立变,色斑渐消。因此现今业

界为了提高卖相,在泥中添加一些色料,这样做一是无奈、二是无害、三是皆大欢喜。

2、壶坯经干燥烧结后会收缩,表皮面积减少,因此会起给,经精工制作后的表皮呈肌理状

绐纹,在7.5倍放大镜下和人皮肤的经纹相似,所以有扶之如玉,触感甚怡之说,就是说摸

着很舒服。

3、由于紫砂内部有气道,就是说有空隙,能够承受一定的彭胀压力,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在温度急变时不会炸裂,冬天壶中茶凉时可置入微波炉、灯炉上加热,如果是瓷的、或劣质

的紫砂十有八九会炸裂。

二、储气特点

单从实用性讲,透气性越好就越是好紫砂,泡茶的功效就越好,有透气性就有吸附性,泡茶

吸茶香味,存酒吸酒味,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有一壶不事二茶之说。一把新壶经开壶后泡

一壶浓茶阁置一、两天,如是好紫砂料就不会有异味,洗净凉干,壶内香气扑鼻,或用小口

电吹风吹干,越吹越香。

三、紫砂的色变

这是说紫砂会变色,而不是紫砂门事件的“谈砂色变”。由于紫砂含有多种金属元素,这也

是宜兴紫砂的显著特征,是紫砂就会色变,紫砂在烧成前和烧成后颜色是不同的,烧不同的

温度就会有不同的颜色,称前色变,所以同一批泥同一个人做分两次窑烧,烧出来的颜色或

许不一样的。这种变化只有做的人会看到,普通人不会特意去看,那么我们看什么呢?一把

未经冲养的新壶色枯暗无光泽,一经冲养,表面附有包桨,包桨内含光,(注意、不是发光

或反光)所以表面光色似有非有,似深非深,幽雅纯朴,温润如玉,其色即变,经泡养过的

茶壶用高温茶水冲淋后其色都会有微妙变化,这是后色变,注意观察自有心得,但也要看什

么料,嫩泥料、或温度没烧到位的壶颜色变化就大,硬砂料或高温烧制的壶颜色变化就小。

4、紫砂源流、发展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关于紫砂壶的记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梅尧臣、

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的诗句。传器有宜兴蠡皇羊角山此砂古窑出土的北宋中期紫砂器:平

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文献记载和发掘的实物,互相参证,从而基本

上明确了紫砂壶创始的年代问题。北宋中期到明代正德年间的500多年间,无数陶工艺人

为紫砂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元以至明代前期的500多年间,紫砂器为何默默无闻并缺乏记载呢?我们认为大致

上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紫砂器在宋代才显露头角,产品也多为民间粗货,虽然有少数文人

对它发生兴趣,但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赏识。二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嗜茶之风虽已

流行,但当时饮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茶具以大口小底的盏类为主。饮茶时将碾碎的

茶膏末放置在盏中,用沸水点注,以茶汤表面能浮起一层白沫者为佳。故茶具中亦以黑轴的

兔毫盏和鹦料等为最上等,而无釉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之用。三是

在初年的宋金战争中,宜兴地区是战场之一,陶业生产出受到了影响;到了元代和明代前期,

又由于“匠户制”的束缚,使手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摧残。因此,包括紫砂器在内的宜兴陶业

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蒋赞初等《宜兴紫涛的历史及现状》)

有记载可考或有传器可证的最早的紫砂壶名手,当推明代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供春。

从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壶的艺术大师,

尤以供春最为后人注意。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应该归

功于供春。

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

就是把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明万历年间,名匠辈出,

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到改进,使产品曾加了色彩和光洁度。

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况新的兴盛时期,聊生产茶壶,还

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明末,紫砂壶最先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300多年。在国外,它也大为艺

术界所珍赏,几乎是“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紫砂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缺器工业发展

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当然,陶都的“燃烧近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

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中、出品精良且经久不

衰之主要原因。

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中叶的100多年,是紫砂壶生产发展的兴旦期。这一时期,

紫砂壶名家名器众多,风格式样丰富多彩,不仅造型范围十分宽广,而且其使用的成型工具

和烧造技术也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成就,在紫砂工艺史上是空前的,在这之前后都

无法与这相比拟。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的陶业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实际上又是雇工种田、雇

工制陶同属一个业户。明代中期起,出现独立的专业制陶。陶业生产集中于鼎蜀山一带,形

成了手工业工场,并产生了工场主和窑户。窑户一般以独资经营为主,或以一个家族合伙经

营。其时,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国内市场见俏,还向日本、

欧洲、东南亚各国出口。

到了清代,宜兴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重点产区之一。鼎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重

市,山村宛然都会。”

“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当时,紫涛

壶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

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

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时人有诗赞

美日: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况求鸣远碟。

行会和公会组织:清光绪初年,宜兴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

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不是同行,不得烧窑”,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须交纳较

高的入行费。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对紫砂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

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1915年,缸业(粗货业)

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货业公所、紫砂亚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

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壶、茶具、

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紫砂泥料

1、紫砂泥料整体特点

1、可塑性能高

以紫泥为例,她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

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用它单独制作流、把,

粘到壶体上后,仍可加泥雕琢施艺。方器的泥片单独成型后,可用脂泥镶接在进行加工。

2、生坯强度大

壶的口盖,在制作生坯时可以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可规矩严谨而不致扭曲;

把手可以劲健粗犷,与壶流比例合度,但不会连带壶口面失圆;可以制作与壶身同样大的大

口面壶型。

3、单独可成型

例如清水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单独成型。

4、烧成变形小

不同泥质的紫砂壶坯,虽然烧成收缩比不一,烧成温度范围也较宽,但均变形率小。

5、透气性能好

石英团结体内部的气孔为闭口气孔,包裹在石英团结体周围的气孔群为开口气孔。双重

气孔结构,使紫砂壶气孔微细,密度高,透气不透水,具有较强的吸附力。

6、郁闭不窜味

壶口壶盖能吻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毫米,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

渠道。能长时间地保持茶的色香味,相对推迟了茶叶的变质发馍。

7、冷热可急变

除了朱泥属特例外,紫砂泥均冷热急变性能极佳,可适应骤热骤冷条件,沸水冲泡后急

入冷水,亦少有爆裂。

8、光泽多沉稳

紫砂泥成型后,平整,光滑,富有光泽,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包浆生幽幽之光,夺目

而不晃眼。

2、各种泥料的特点

紫泥

紫泥是夹泥矿层的•个夹层,矿体呈薄层透镜状。原矿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

绿色斑点;烧成后外观颜色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单种原料即

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交易,可制大品。

常见的紫泥类有什么不同?

紫泥铁质成分较高,纯泥制坯会产生火疵、小熔点。常见的纯紫泥主要有

1、清水泥一一烧成呈棕红色,俗称“红紫砂”。富含赤铁矿、云母,成色温和,稳定

性好,成型容易。窑温约1150℃~1180℃,烧成收缩率约12%,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

茶、普洱生茶。

2、底槽青泥一一烧成呈紫红色。质地纯,泥质细腻,成色娇施。窑温约1240℃,烧成

收缩率约11%。适合冲泡轻焙火乌龙茶。

3、拼紫泥一一烧成呈棕色,不同的紫泥混合而成,也称“调和泥”,结构紧密,稳定

性好,成型容易。窑温约1150℃~1200℃,烧成收缩率约11%。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

茶、普洱生茶。

红泥

红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种之一。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底层表面的一

种粘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

器掘之。

红而不艳,红的柔美,是红泥色泽的特点。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

红粉。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

点较易产生。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

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

的差异。

绿泥

绿泥,主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俗称“本山绿泥”。原矿呈淡绿色,烧成后呈米黄色

(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

绿泥矿为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时断时续,时有时无,厚不过1米,薄仅10度厘米。只

有在开采紫泥矿石才能间或附带开采出绿泥矿,它的储量较少。

绿泥的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白云母以及少量铁氧化物及有机质。绿泥与

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是矿料中铁的含量很少,而且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

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

3、烧制

紫泥

干燥收缩比约11%,窑温为1180℃。易生氧化铁熔点、跳砂及花泥。

紫泥制壶,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成壶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

易养成。

红泥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

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

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

绿泥

绿泥有贴层和夹层之分,也有淡、暗、青、灰、墨之分。如果矿层是贴在石英岩版(龙

骨)下部的,则石英含量较多,黏土成分较少,透气性能甚佳,但烧结温度较高,容易开裂,

烧成率也低;如果是夹在紫泥层间,则石英含量较少,黏土成分较多,透气性能较差,但烧

成温度较低,不易开裂,烧成率就高。

绿泥烧成结构疏松,一般不直接成泥。由于数量不多,大件绿泥产品又不易烧制,因此

绿泥多制作小件产品,加入适量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大多作为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

体表面。

三、紫砂造型及工艺

1、制壶工具

常用工具主要有

1、泥凳一一制坯工作台。平整、光滑、无筋纹的樟木、银杏、红木、柳枝木等的大树剖面。

2、泥条板、板盘---放置泥条用,木制。

3、木搭子一一古称“木椎”、“木槌”,成型中的主要工具,用于打泥条、泥片和捶壶嘴、

扳泥片。取材于樟树、檀树、枣树等硬木。搭背与搭柄成一条直线,搭柄后粗前瘦,不短于

18厘米。搭要做得四边略低,中间约高出2毫米。搭身的转角处都要有圆角,以免使用时

在泥条、泥片上留下棱角印痕。搭子平时使用后要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不能在太阳下晒,

不能用来打铁器等硬物。

4、拍子一一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型号多种,大小不一。大的为木制,小的为

竹制。大拍子取材于桦树、枣树、柏树,以不变形的红木为最佳。大拍子线条要两边对称,

拍面要平整,边缘转角处稍比当中薄些,角要倒圆。规格有两种,主要根据所做品种的大小

及材料的不同而定:拍子柄的长度一般变化不大,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拍子用过后不能浸

在水里,应方干燥处,要避免单面受潮,并要防止拍子开裂。

5、木转盘——亦称“转轮”,是可以转动的加工坯件的基座。以红木、檀木、枣木等硬木

制成,圆球切面状。圆心到圆周厚薄均匀,既能顺畅旋转,又不晃动。按照需要,直径不等,

分大、中、小三种,用以拍打身筒、装接泥片和制作壶盖等附件。转盘也有长方样式。现代

多以金属拈辘替代传统木转盘,平整而不晃动,总高不超过6厘米。

6、鳍皱刀一一主要用来切削泥片、泥条、泥块。刀身形似螃皱鱼,是壶坯制作过程中使用

最多的一种工具,切、削、擀、挑、挖、压、刮、抹,无所不用。刀柄与刀身的比例大约是

6:1.质地为金属,普通钢、不锈钢、锋钢等皆可为原料。

7、矩乍一一正名为“规车”,采用圆规的原理,专用于划制圆片和开口。矩车结构分车柄、

车钉、站人、销钉四部分。车柄材为不易变形的竹条,站人材为厚1.5厘米以上的竹段(俗

称“竹老头”),矩车钉是铁制,销钉是竹制。矩车种类很多,又墙车、大只矩车、底满矩

车等。矩为方,矩车是划圆片的,故难按名称理解用途。一说矩车本身之形是方形,故为矩

车;二说规矩即圆正,矩车即规矩划圆。矩车的不同用途是根据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来调节

的,•般矩车站人比钉高2毫米。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弯泥条矩车,实在车柄上装

两个站人;复线车不装车钉:打线车则装竹钉;墙车的车钉为划刀,用于裁制泥条。

8、矩底一一俗称“底据”、“垫底”,是垫在矩车站人下面用以划泥片的工具。竹制,中

间开一个圆眼。

9、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平头、尖头等区别。大、中竹拍子是拍身筒、做方器用的。

小竹拍子用于推身筒接头、掠脂泥、推墙刮底、加工壶流、壶把等。尖头竹拍子可挟大面、

琢壶嘴等。

10、泥杆子一一起泥条和搭泥片的工具。用节距较长的长竹片制成,一般长45厘米左右,

从柄到头渐薄渐窄,背平口齐,一面切成刀口状,握柄处为竹节。

11、直尺一一用于搭泥条。木制,选不变形材质。长50厘米,厚1厘米,宽2厘米。

12、尖刀一一中间厚,两边薄,头尖,底圆。按功能分,有琢嘴、挖嘴、通嘴、贴竹叶、

推松等;按材侦分,有铁、铜、竹等。在湿坏上粗加工用竹刀,坯体稍干燥厚精加工用金属

刀。

13、明针一一用牛角片制成,从上到卜逐渐刮薄,用于坯表精加工的工具,种类繁多,宽

窄不、一般分为平头和三角两种。平头明针用于身筒的刨光,也叫“身筒明针”;三角名

针用于修饰壶流、壶把,也叫“流把明针”。此外还有方头明针、斜头明针、盖头明针、弯

明针、筋囊明针等。使用时浸在清水里。不用时捞起揩干。

14、独个一一变形的圆柱,亦称“独果”,用于圆眼、圆嘴及壶上各种小型圆孔的修整(俗

称“独”)。也可作花货、树桩的雕塑工具,以竹子、牛角、象牙、黄杨木、檀木等材料制

作。平头的,用于独盖眼;两头尖(一头粗,一头细)的,用于独嘴洞及其他洞眼。竹制的

独个爽泥、耐磨,削制方便。

15、木鸡子一一亦称“木鸡蛋”。用于规整壶口、壶盖等圆形的一种校正工具。“小水平”

之类的壶口,原本是鸡蛋壳圆口,后改为木制,故称“木鸡子”。

16、挖嘴刀一一开挖壶嘴的工具,用2毫米粗的钢丝烧红打扁后加柄制成,挖嘴刀有大有

小,有一定的弯度,尖头,刀头两面有锋口,用于清理嘴孔内档。根据忽的不同品种选用。

17.水罐一一多为陶制、隔层。放置明针的水须清洁。

18,木槌一一木制。敲底印用,大小、轻重根据印章而定。也用于陶塑的雕凿。另一作用

是:烧制后的茗壶,有时口盖稍有粘结,用木槌轻轻敲击壶盖边沿,即能开启。

19、顶柱一一紫砂壶坯成型后,垫支于倒扣的壶内底下,支撑木槌敲击底印铃压的专用工

具•一般为木制,也有用石头或紫砂泥烧制的。一头大,一头小。

20、水笔帚——用布扎成,用于带水。坯体太干时,可直接沾水带在坯体上。打身筒,琢

嘴、把、钮等,都离不开它。现在多用毛笔、斗笔、喷水壶代替。

21、套缸一一用于存放泥坯的粗釉缸,缸底存水,中置挖有注水孔的泥层隔断,半成品放

在隔断上,再用木盖封闭,不必担心走形或损坏。全手工成型须细琢,有套缸便不必急于一

次完成。

专用工具

1、敷子一一用厚2毫米左右的竹片或牛角制作。是在需粘结的泥片间和壶身交合转折处涂

敷脂泥的工具,涂敷的体积比成品略大,再与勒子配套整理,使之更加光润坚挺。

2、篦子——利用竹了•的圆弧,用斜凿、锌刀精加工制成符合壶身外轮廓线的弧度,用以规

范壶身的系列工具称为篦子,使用时把壶身放在木转盘上,用篦子在壶体上顺时针规范压拖,

使壶面光洁规整。一个壶•般需要做几块不同线型的篦子,如盖篦子、肩篦子、肚篦子、下

身篦子。篦子用于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小丝隙。是圆器的主要整形工具。

3、勒子一一用于勒光壶坯的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专用工具,常见用颈勒子、脚

勒子。以牛角、竹子、黄杨木、檀木、金属等,按需要的角度、弧度磨制而成。

4、线梗—一在壶体上装饰各种线条俗称“匕口线”,规整、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称“线

梗”,俗称“线杠”。线梗样式繁多,用牛角、金属、竹或塑料,按照不同的成品线型及个

人使用习惯,磨制成不同弧度。使用时,先用竹制线梗做出毛线,稍干燥厚再用牛角、铁、

铜线梗加工成精线。常见的有子口线梗,盖线梗,脚线梗。

5、挠石一一分“挠盖石”和“挖底石”。旧时多用紫砂泥烧成,现代也用陶片、牛角、竹

木磨制,用于规整壶坯底和壶盖内项弧面,使其光洁圆润的工具。“挠”是“刮摩”的意思,

不可写作“元”或“完”。需按壶型和大小专制。

6、挠盖明针——专用于挠盖里的一种明针•,会使用者不多。

7、虚坨一一置于泥片上或下,用手拍击,让泥片称为造型所需的雏形,以利规整形状的工

具。如“一捺底”,就是用虚坨均匀地敲击底片,是之凹下成型。一套虚坨有30个左右,

有方圆之分。

8、石范一一手工成型的局部模范,为了同批产品的统一,便利复制而不走样。

9、铜管一一根据需要选用不用直径的铜皮,卷成圆筒,两头加工成刃口,用于开孔钻眼的

工具。既锋利又能带出孔中泥料。

10、的捻子——亦称“的棒”,用于捻制壶钮的工具。壶钮俗称“的子”。用直径约1厘

米左右的竹管剖开,边缘做出所需要的棱弧度,在壶钮坯料上来回抽捻,就可以捻出所需要

的圆形壶钮。

2、烧制技巧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大致包括准备、制作、阿蒯和后续工序四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要做到

尽可能完美,这样紫砂壶才能更加动人心魄。

做好的茶壶首先要阴干,大概要两三天左右。器坯阴干后装回钵进窑烧制。现在一般用隧道

窑进行烧制,占代一直用龙窑烧制,解放后开始用倒焰窑。

(“倒焰窑”,或圆或方,燃烧室沿窑墙平均分布,间歇式点燃。燃料燃烧的火焰,从燃料

室的喷火口上行至密封的窑顶后,“走投无路”,被烟囱的抽力拉向下行,颈匣钵间隙,自

窑底吸火孔进支烟道、主烟道,最后由烟囱排出。人们习惯把火焰从下到上称为“顺”,把

火焰由上向下称为“倒”,故称其为“倒焰窑”。)

生坯完全干燥后,才置于匣钵内入窑烧炼。随着温度的升高,坯体的颜色会不断变化,400

度时为暗红色,600度时为鲜红色,800度时为桃红色,1200度时为浅黄色,1400度时为白

色,1600度时为耀眼白色。紫砂壶的窑温要烧到1000、1250℃之间,“过火则老,老不美观;

欠火则稚,稚砂土气”。

丁蜀镇上,占有“窑户”专司烧造,有“柴行”专司燃料。“作坊”的坯手儿乎不参与这一

工序。紫砂壶,是土与火结合的产物。好的紫砂泥料加上恰到好处的烧制技术,才能成就一

把好的紫砂壶。影响烧制效果的因素是温度和气氛。烧造温度主要影响烧结程度,烧造气氛

主要影响呈色效果。

烧结程度

从制品烧结温度范围中,取出「一段区间,在此区间内温度改变,不影响制品品质的任一温度

点都可以叫“烧成温度”;俗称“火候”。国家颁布的标准规定,日用精细陶瓷的烧成温度

定在吸水率0.5%以下。红泥壶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40℃;朱泥掺砂壶烧成温度

1080^1130℃;纯紫砂壶的烧成温度1170"C;配料的紫砂壶烧成温度1230~1250℃;黄泥或

白泥烧成温度最少在1240因为泥质不同,故而没有唯一的烧成温度。紫砂壶的烧成没

有不超过1000℃的,故有“千度成陶”之说。

烧结温度主要影响烧结程度。那么怎么样来鉴别烧结程度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

下。烧结度高的壶,颜色润泽,敲击声较脆,吸水率低,较不易泡养。烧结度低的壶,

颜色晦涩,敲击声较闷,吸水率高,较容易泡养。一般来说,制壶者注意的是“可塑性要强”,

烧制者注意的是“烧成率要高”。烧成率要高,泥料的吃火就要相对低些,因为有的泥料除

铁不够,温度一高烧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烧成品大多会出现熔孔。所以,不

是高手烧制,一般的壶多会“欠点火”。

“窑变”是紫砂壶表在氧化和还原两种不同的烧造气氛下,生成呈色不同的烧造气氛下,生

成呈色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倾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为,

亿千或一见耳”。推板窑、梭式窑、倒焰窑无法烧出,只有龙窑、电窑才可能烧出窑变紫砂

壶。

“捂灰”不可写作“焙灰”。“捂”,是指严密地封蔽住或遮盖住。“焙”,石智勇温度高

的东西接触温度低的东西,使其增温。

捂灰是人为操作的结果,就是将欠火或其他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放入匣体内,用稻谷糠捂

塞密闭,在龙窑的炉头位置,或在1000℃以下低温缺氧状态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

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使高价铁离

子还原为低价状态,壶色呈现为灰黑。捂灰工艺,没有加入任何有害化工料,颜色变化只是

因为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

捂灰壶的黑,是青黑色,绝不会黑如墨;捂灰壶的亮,是润亮,绝不会亮如漆。

民国以前的老壶,基本上都是一次烧成,现代的壶,大都是二次烧成。

所谓“一次烧成”,是指在干燥坯体的壶n上,敷一层玻化砂粉后再加置壶盖,进窑一次烧

制为成品。一次烧成的成品,口和盖一般难以做到完全吻合和通转。用金刚砂打磨壶口与壶

盖的结合处称作“整口”。整口后,壶盖可通转了,但口盖结合处的表面则被破坏,茶垢淤

积就会形成黑道(吐黑)。

所谓“二次烧成”,是指在一次烧制出窑后,整口、除去火疵,再用泥浆敷盖打磨产生的“破

皮”,然后再次进窑烧制。因破皮经重新上浆会形成新结晶,烧成后的壶表会更细腻光滑。

3、成型技艺(非遗)

紫砂壶成型主要有三种方式

1、全手工一一壶的各个部分全部分别用手工做出,再靠坯手的经验和审美能力来把它们分

别整形,最后仍用手工粘接成一个整体。

2、模具挡坯一一把壶的各个部分分别先用手工做出雏形,然后把它们放入预制的模具里面,

用模具挡在雏形坯体外整形,最后再用手工粘接成一个整体。

3、灌浆一一亦称“注浆”。把不完全是紫砂的陶土,制成浆液灌到模具里,浆体干了后拆

除模具再修坯、喷浆。

4、另有手拉坯成型法,虽可制壶,但泥料绝对不会是紫砂,成型后外表也要喷浆。

手工成型有四种基本手法

1、围身筒成型法一一实用于圆器。根据设计的茶壶直径,加上烧成时的收缩系数,乘以圆

周率,并加上两短接头的富余量以及身筒的高度,把泥片打制成长方形的泥条。将你条仔转

盘上围成圆筒或锥形筒,把两端叠合,用鳍皱刀斜向一次切开叠合处,用脂泥将对接的切口

粘连好,身筒就围好了。

2、打身筒成型法一一在围身筒的基础上,一手衬在身筒内,另手握着木拍子拍打身筒,先

底部逐步收口粘接底片,后口部逐步收口粘接口片,形成空心壶体。

3、镶身筒成型法一一适用于方器。操作程序是先按产品设计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

在泥片上裁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形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直至完整的拼接好一件

方形或多边的小泥盒子,然后一如打身筒的办法配制和连接其他附件。

4、合身筒成型法一一适用于上下两等、大小相同的器形,如“合欢”壶、“合盘”壶等,

操作程序是把画好的泥片,先用虚坨等工具分别拍成上下需合围的深浅半球形,然后将上下

两半部分用脂泥粘合。

全手工成型的流程

全手工成型的流程主要有:打泥片,围身筒,打身筒;搓制壶流、壶钮、壶把;安装壶流、

壶钮、壶把;制壶盖;开壶口;修光、精加工;落印款。全手工成型,不仅要掌握泥坯成型

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充分在作品中营造出艺术氛围。

挡坯成型

挡坯成型也称“半手工成型”,俗称“模具成型”、“模只壶”、“半手工”。

把拍打好的泥片摊置于石膏模型内,由里向外挤压成型,然后拆开模型,取出坯体再修整。

无需打身筒、镶泥片技艺。

一般来说,挡坯成型除采用“流把模”、“身筒模”外,其他也是用手工去完成的。或流、

把、盖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或身筒用手工完成,流、把、盖用模具制作;或流、

把、盖、身筒均用手工制作,最后用范型模具整形,校准。

挡坯成型主要有三种情况

1、手工难以或者不可以成型时

2、为保证外观更精致时

3、面对大宗订单,需要赶量时

4、经典壶型赏析

1、仿鼓

“仿鼓”壶是光器中的经典造型:扁身、鼓腹、耸肩、高颈、包底、压盖、珠钮、弯流、圈

把,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圈把下可有垂。整器敦庞周正,力蕴内中,骨肉停匀,收展有

度,大气古朴,气势鼓胀,有一气呵成之畅。

“仿鼓”壶之流、钮、把的搭配,是最见功力的:长流,转折呼应着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

使壶腹产生左右延伸的动势,盖钮巧妙地凸起,引导壶的重心上移,显得壶腹似虚而实,无

扁塌之虞。

仿鼓壶挺括饱满但不艘腻,给人以大气之感。仿鼓壶,强调的是整体的匀称,把、流与身筒

各部件疏密有致,协调合理;盖高、颈高、身筒高度比例适宜,壶体从底到盖顶(不含壶钮)

总高的空间变化范围有很大的自由度,可高可矮。

2、秦权

紫砂秦权壶,仿秦权而制,有圆、方两大类。

圆器秦权壶,形似钟,稳重沉着。壶身高耸,上部收敛。壶流向上微扬,张而有力,环耳形

把手,不矫不扬。嵌盖微鼓,口盖相合,浑然一体。壶钮似桥,如秤蛇之系绳孔。壶底内凹,

敦实厚重。颈、肩、腹、足,顺势而下喻稳重诚实;壶流稍平喻买卖公平;把浑圆喻财力后

盾充盈;壶身四平八稳代表惠及四方。方器秦权壶常见有四方、六方。

3,石瓢

石瓢壶名称来历

为官之余,陈曼生常微服淘古物于市。一日,忽见一乞丐蹲于街角,前置一石制器皿。曼生

观其器似瓜非瓜,有柄,陈旧残缺难掩典雅古朴,底端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大喜,

取纹银二两欲买之。乞丐窥曼生神色,料此物为宝,欲索银十两,曼生佯弃之,乞丐急,终

成交。

归而清洗,依型绘壶,加盖、流,数易稿,终成壶式。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生作

瓢壶铭”。

陈曼生创制时称“瓢”壶,是后人将“瓢”壶改称为“石瓢”壶。

曼生石瓢的特点

曼生创制的“石瓢”壶,三只棋足支撑整个壶体,几分轻盈,古韵绵绵,中和淡泊,素处以

默,妙机其微。

形制比例符合美学“黄金分割率”,既含审美要素,又含使用要求:壶身端庄,上小下大,

重心下垂,呈“金字塔”式;无颈;壶流矮而有力,直筒暗接,续出自然,从嘴头至壶身渐

粗,似从壶体生出,出水顺畅。

子冶石瓢的特点

子冶石瓢壶,因瞿应绍(字子冶)铭刻而得名。以多个三角的线性,巧妙而和谐地组合在一

起:身筒与盖合为一个大的三角,把圈为三角,桥钮为三角,三足也构成三角,甚至直流与

身筒也构成了“虚”的三角。壶底三足稳重而灵巧。壶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造型沉稳,

壶流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顺畅有力。壶身呈“金字塔”式,壶流、壶口、壶把二点水

平,端庄肃穆。壶体中透出一种“骨力”,简洁利索、清奇脱俗。

景舟石瓢的特点

顾景舟于1948年同式制了5把“石瓢”壶,世称“景舟石瓢”。景舟石瓢一改清初以来纤

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线型流畅舒展,权衡比例协调,气度简朴大方。其壶扁圆,上窄下

宽,极富稳重感。壶盖亦为扁圆状,壶钮似缓坡拱桥卧波,壶底圆钉三足。身、盖、把、钮,

比例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即显失落,技法老辣。

汉棠石瓢的特点

徐汉棠的石瓢壶入古化新,世称“汉棠石瓢”。肩部特别饱满,直流,把微微外伸。把梢、

流端,皆对称起翘,端丽稳重。口敛,盖圆,盖面浑厚,盖上制桥钮,桥础丰满圆润。平底,

下承三足。壶面光泽温润,精光内敛。

徐汉棠把石瓢壶分为“腰圆"和'‘椭圆",把纹饰分为“开片”和“云纹”,形态有异,情

景不同,纹饰多贯通于钮、盖、身、底、足、流、把。

四、紫砂装饰

1、陶刻

紫砂壶陶刻的本质是“以刀代笔”。刻字分划、竖、撇、踢、捺五笔:刻“划”笔,刀先左

后右;刻“撇”笔,顺刀在先,逆刀在后;刻“踢”笔,逆刀在先,顺刀在后;刻“捺”笔,

刀先上后下。

书法中的虚实,绘画中的浓淡,金石中的爽利,尽在弧面的壶身上简约但不简单、精微却不

细碎、粗犷而不粗俗地用刀痕表现。

单刀是一刀下去在略加修饰,双刀是两刀下去再将里面的泥挑出,冲刀是从后往前的急就,

抹刀是快速刮过,还有复刀、切刀、舞刀、刺刀、伏刀、埋刀、轻刀、涩刀、挫刀、飞刀、

反刀、游刀、迟刀、平刀、辅刀等法,皆要在“打圈”中掌握。打圈就是在坯体刻圈形,或

毛面在外或毛面在内。运刀形成的断面呈V型的叫三角底,不同的运刀方式还可形成平底、

内圆底、外圆底、升梦底、砂底。三角底、平底显得挺秀刚劲,适于楷书;内圆底、外圆底

显得饱满圆润,适合于小篆、行书;砂底是点琢而成的残缺美,适合于草书、隶书、钟鼎、

石鼓。

2、铭文

在紫砂茗壶上题刻铭文,开始可能是艺人兴之所至,自撰自刻,偶而为之,镌刻的位置也多

在壶底等非显见的地方,后受到砂壶爱好者的品评和青睐。尤其清嘉、道年间以曼生为首的

一大批文人学士的介入,他们或亲撰铭文、精心创作,或相互题赠、言志寄情,以致成了当

时的种文化时尚,极大地推动了茗壶和人文的结合。因此,陶刻题铭,不仅是砂壶的艺术

装饰,更是作者(艺人或文人)的情感和精神寄托,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文化、艺术底蕴和修

养。内容和书画、布局、书法、刀法等相互融洽,决定了壶艺的品位。一定意义上,可以认

为壶铭的撰写是高水平的文学创作。

3、文人壶、曼生

陈曼生,名鸿寿,字彦,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

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

显。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

贡,后任漂阳知县,而漂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曼生十八式即

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

亥胜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

“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多一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

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铃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

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下面我们介绍几款曼生壶

1、井栏壶

井栏典故:

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II可

有新思?曼生摇头日:“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日:“勿躁!万物皆可成壶!”

曼生日:“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

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

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

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日:

“此壶天成,唯日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

2、乳瓯壶

乳瓯典故

曼生十年寒窗,进京赶考,至拨贡赴漂阳上任,上任伊始,踌躇满志,转瞬不觉几载。其实

妻妾不在身边,每每长夜独处,不禁思伊人温情。某日因公务途经滦阳街头,偶然举目而望,

竟见一少妇依门喂婴。曼生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摇神移,心猿意马,不觉轿至县衙,曼生犹

口称“妙哉,美哉!”心有所动,然曼公毕竟高人雅士,且爱壶成痴,仅仅有此一想而已,

遂想乳汁甘露,滋养生灵万物,何不成一茗壶,寓情寓意,饮之如甘如琼浆,岂不美哉。乃

当即呵传笔墨,易稿七七四卜九次,方终成乳瓯,再铭以妙句,此一款式问世上日即风靡•

时,后世更是奉为经典。

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曼生做铭

3、石扁壶

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求者众,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钟爱紫

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尽显才学。裸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

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塌,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塌跟随,行至•桥,小童不见,

桥头置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硬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

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流、钮、

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

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硬我之渴。

五、紫砂使用和收藏

1、紫砂使用

持壶倾茶的手势,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持茶壶呢?

1、勾把一一也称“双手穿提点钮”,适于400毫升以上的大壶。用一手的食指或中指,或

更多的指头勾住壶把,拇指按住壶把上方,另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盖钮(俗称“电钮”),其

他4指收拢。

2、夹把一一也称“双手把提点钮”,适于200—400毫升的中型侧提壶。用一手的拇指与食

指夹住壶把,中指以下手指辅助,另一只手的食指点钮。

3、捏把一一也称“单手把提点钮”,适于200毫升以内的小型侧提壶。用拇指与中指向壶

心倾斜捏把,以无名指与小指抵住壶把下方,食指点钮。

4、勾提把一一也称“飞天把提持壶”,适于壶把一端往上飞扬如彩带飘扬的“飞天”壶。

用食指以下指头从外往内勾住壶提,或视长度决定几只手指,然后拇指点钮。

5、夹提把一一也称“提梁持壶”,适于“提梁”壶。“提梁”壶的提把在盖子上方。持壶

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包夹住壶提后半部根部,以拇指顺便点钮(也可用另手的食指点

钮)。点钮,除了避免壶盖掉落,还可以控制出水。制作精致的壶,按住壶钮气孔,水是

流不出来的,俗称“禁水”。若气孔设计在手指不能按住的地方,就只能点钮,不能禁水了。

开壶

新壶启用和旧壶“唤醒”时,要把壶身上的污、垢、滓及土、火味等清除干净,这个过程叫

“开壶”。

传统的开壶方法如下

1、除滓一一用毛刷清理掉窑烧中存留的浮砂、存放中积攒的异物。

2、释土一一将壶盖与壶身分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候停止加热。借壶身

气孔的冷缩热涨释放紫砂泥的土味。

3、去火一一将释土后的壶与老豆腐同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停止加热,

褪掉窑烧时高温形成的火气。

4、清异一一将去火后的壶与嫩甘蔗头同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停止加

热,清除壶的异味。

5、识茶一一将清异后的壶与准备泡养的茶叶同置凉水锅中,以文火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

停止加热,使壶体吸附茶味。

6、凝脂一一将识茶后的壶用干净的沸水洗净内外,自然干燥,使茶汁在壶体内凝结为底脂。

这些传统方法未见的科学,但它是一种传统,反映更多的是一种认真和对紫砂壶的情感。

什么是简捷的“开壶”方法

简捷的开壶,适用于确定无疑的优质紫砂制品。

1、将干净的沸水,注入用干净的冷水洗净内外的壶中,加盖“闷”10分钟左右空水。

2、将干净的沸水,注入空水后的壶中,接着放入适量的茶叶,加盖“闷”10分钟左右空水。

—一■、主主

如何养壶

1、择壶一一含泥量高、含砂量低的紫砂壶是养不出来的。

2、查残一一有残缺的壶,养的再好,终究也是残次品。

3、除土一一新壶初拥前,先用水洗去内外尘灰、泥屑,然后置冷水中小火煮沸,沸后不久

熄火,稍凉后再煮沸,如此再三,土味尽去。

4、外养——每次泡茶后必把茶叶掏空,用热水把茶壶冲洗干净,擦拭后晾干。

5、内修------壶不事二茶。尽管古文献中未见古人一把壶只泡一种茶的表述,也有论者认

为紫砂壶对更换茶叶后的香味影响不大。但今天绿茶,明天红茶,后天黑茶,相互混杂,壶

养出来也品性不佳。

6、适茶一一紫砂壶大致有高矮两类,高壶宜泡发酵茶,发酵茶不避深闷;矮壶宜泡不发酹

茶,不发酵茶不宜深闷。

7、择水——泡茶的水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

8、平心一一急性子养不出好壶。心平气和,顺其自然,养到千度以上烧成的壶没了火气,

它的色泽才会漂亮。

9、免磕一一轻拿轻放,若不慎磕破一角,遗憾至极。

10、忌油一一茶壶要放在没有油烟的地方,最忌汗渍油污之手摩拿把玩,“若腻滓烂斑,油

光烁烁,是日‘和尚光’,最为贱相”。(何为和尚光?紫砂壶经过长久使用,洗涤擦拭的

次数日渐增多,自然就会散发着黯然沉稳之光,拿在手上可鉴心性。这才是可供在书房里雅

赏之物。如果八字砂壶搞的油腻遍布,斑斑驳驳,油光烁烁,那就叫和尚光了,是最低劣的

品相。

11、裸存一一如果壶暂时不用,应将壶身内外擦干爽,不积湿气,贮方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切忌将湿壶包裹密封。湿气封闭易生霉斑。

12、清霉一一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茶壶有长期不用就会发生霉变,产生异味。可注满

沸水晃数下倾出,即没入凉水。反复几次,霉味即无。

养壶有三不

1、不急一一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不要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

2、不吝一一茶叶的等级要高,越是精品壶越要用上等茶叶,用山泉水或矿泉水。

3、不躁一一泡茶的程序要对:用沸水浇壶身外壁,谓之“润壶”;用湿毛巾擦拭壶身,谓

之“褒壶”;多壶轮番使用,谓之“歇壶”;异茶异壶,谓之“祀壶”。

养壶注意事项

1、紫砂壶的烧成温度多在1000℃以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难以存身。新壶到手,用水煮并

不是消毒,目的是适水和清洁。只要清洗一下壶的内外,把烧制时留下的石英砂洗掉,再用

开水注入壶中,再倒出,再注入,清洗几次,无土腥味后即可沏茶。

2、紫砂壶吸附性较高,直接用手擦抹壶体,手上的汗汁、油汁会结痂于壶表,渗入于壶体。

沏茶后壶体温度较高,宜用湿毛巾擦抹壶体。一定不要把紫砂壶放在有油烟的地方。

3、紫砂壶烧成后为双重气孔结构,气体经壶体可微弱外逸,水分子不会经壶体外渗。当壶

体受热时,用软刷沾茶汁刷壶、用茶汁直接淋壶,茶汁中的脂体会顺势进入壶体,但凝脂留

在壶表就会堵塞气孔,损害通透,应尽快用热水冲净。

4、喝完茶后应把茶叶、茶汤全部倒出,用清水把壶内清洗干净。将茶汤留在壶内随壶阴干,

意欲累积“茶山”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5、紫砂泥料的壶,在泡养前并不显眼,用手抚摸很粗糙。经过约一个月的泡养,必然由于

包浆的原因,会有如玉一般温润的光泽,用手抚摸会感觉细腻爽滑。随着泡养时间的推移,

效果会越来越好。养壶要有耐心,“先养心后养壶”。

三、收藏鉴赏

何为紫砂壶“五美”?

功能美,是说紫砂壶适宜茶性。可蕴色、香、味,保温性好,无熟汤气,暑不易馔,提、握、

抚、摸不炙手,可冷热急变。

造型美,是说紫砂壶样式众多。取材自然,借形改装,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

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换奇巧,

云幻、烟萦、浪涌,写实、抽象、意会,或清秀飘逸,或古朴敦厚,或轻快明朗,或粗犷简

雅,有温润如君子,有豪迈如丈夫,有风流如诗客,有娴丽如佳人,有廉洁如高士,有脱尘

如衲子,形、神、气、态,万千气象。

材质美,是说紫砂壶用料独特。紫、绿、红三种基泥,按不同配比和粗细颗粒拌制,经不同

温度,气氛烧成,泡养后则“紫而不姓,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玉

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

精英。”

工艺美,是说紫砂壶制作精湛。“圆器”珠圆玉润,“方器”轮廓周正,“花器”写诗写意,

“筋囊”脉络有致,“提梁”线条和润。由身、首、底、足、盖、流、把组成的紫砂壶,主

体严谨完美,附件相辅相应。线型纷纭,盖式变化,口盖紧密,吻合通转,把手多样,壶流

多款,壶钮精妙,壶足奇巧。

品位美,是说紫砂壶格调高雅。紫砂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紫砂工艺壶有普通、特艺之

别。工艺壶的造型、泥色、铭刻等蕴含着民族、时代、文化、生活、礼仪、意趣的精髓,体

现着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的层次。

如何欣赏紫砂壶?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适于生活,乂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

质工艺品”。

欣赏紫砂壶:首先是观其形,视其态,察其大势。即是说,面对把壶,需观察它各方面的

比例是否协调均衡,需观察它明暗面的技法处理是否自然天成,需观察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

对比是否强烈有序。

其次是析其体,判其线,考其布局。即是说,面对一把壶,需注意它的点、线、面、体的搭

配是否合理,需观察它外轮廓线的缓冲过渡是否天衣无缝,需注意它流、把、口、身、底、

足、盖、钮等的配置是否精当。

如何欣赏方器?

古人常用“天圆地方”来朴素地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