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1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2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3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4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学生要获得这些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靠教师的"教",不能靠考试的"逼",不能靠每个学生仅凭毅力去自觉地争取拥有。我们认为,应该凭借学生和与之相关的各个因素(如教师、同学、课本、书籍、生活等)之间的多元性、立体式的积极对话来实现与教师对话。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深地感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了语言文学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第一分两个角度来谈,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商海谈判、演讲、写请假条、留言条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些数学研究生到后来出不了成果就和语文基础弱有关。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目军侵占东三省,让当地人民学习日语、讲日语,就是要从精神上麻痹中国人民,从而达到彻底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刻》里写韩麦尔先生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本民族的语言,就是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江苏省实施新高考模式后,语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功课产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语文的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语文老师可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弟弟、妹妹,和学生交流情感,从而让学生热爱老师、信任老师。《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当学生喜欢上老师了,他们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上的课。第二,让学生展示自我。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在人群中都想获得别人的欣赏、尊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精讲,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他们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第三,让课堂美起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老师。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而自信的目光,饱满的热情,漂亮的书法等等把学生吸引到身边来,和同学们一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美的课堂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了,他们就会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勤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有关资料,从而能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样课前预习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认真听。在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明白对方讲话意思。除此之外。还可以从音乐、广播中汲取文学素养。

(三)积极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在家庭中、社会上,要鼓励学生与人积极交流,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多的语文信息,语言表达也会得到提高。

(四)广泛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五)大量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文章,身边新鲜的人、事、物、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名言名句等,随时发现,随时记录下来。以日记或周记的方式经常练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提高了。

四、树立大语文观

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从方法上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进行,如演讲、讲故事、朗读、看电影、排话剧、搞社会调查、参加义务劳动等等。从途径上,可以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是从教师本身出发: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运用诙谐幽默、绘声绘色的语言,展示自己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要进入角色,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去,把作品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的实感,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要能使学生领略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壮之美。我们要教学生学会沉浸在诗人浓浓的情感里,从而领略到诗歌的美,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要搞好教学,提升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实,忽视不得,掉以轻心不得;幼儿园则开始系统培养,必须扎扎实实地去抓,一步不脚印地去抓,丝毫放松不得;中小学则进行巩固,也必须认真去抓,马虎不得。这三环,环环必须抓紧,抓实,环环必须紧扣;第一环是基础,第二环是关键,第三环是保障。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衰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亡。三.素质教育与良好习惯我向来特别注重并竭力倡导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且极力主张要从小培养,及早培养。相反对每位学生的单纯的学科考试分数则兴趣不大,较为淡化,而对每位学生答错的地方及其成因则兴趣极浓。因为,我觉得,良好的习惯比单纯的考试分数要重要的多,特别是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中。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许多行家里手早就提出过。我只不过是在为他们呐喊助威而已。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属于是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也应属于素质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则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所以,我觉得,当今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十分注重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素质教育也必须从胎教抓起,从娃娃抓起,马虎不得,大意不得。四.良好习惯的培养既然如此,那么,实施素质教育时需注重对一个人的哪些良好习惯的培养呢?怎样培养呢?我认为:一.要加强爱劳动习惯的培养。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了,有些家务事自己也有时间去做了,用不着子女去干了。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我们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是爱幼。宁可自己吃苦,也不愿让子女受罪。所以,调查情况表明:经常能帮父母做家务活的,极少;有时能帮父母做家务活的,不多;难得帮父母做家务活的,较多。这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弱,由此逐渐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这表现在学习上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我清楚记得,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毛泽东说,“劳动能改造人。”所以从小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有“劳动最光荣”的朴素思想。二.要加强做事细心习惯的培养。不知怎么搞得,现在的孩子做起事来,丢三落四的为数不少,就是所谓的好同学,也是如此。这习惯的培养,一定要加强,不能不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三.要加强勤于实践习惯的培养。四.要加强善思多问习惯的培养。五.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规范行为习惯,做法:a)行走站立姿势的要求。b)礼貌待人的习惯。这有助于社会风尚的纯洁。目前,这方面在有些地方还有待加强。…………在怎样培养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施教者必须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因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身教重于言教。”“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再说,孩子的模仿性特强。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驻兰室不闻其香,久居庖间不闻其臭。”“从小看看,到大一半。”“跟好样,学好样。”这些都说明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就是在此作用下模仿,好的,他学会了,坏的,他同样也学会了。五.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素质教育中,应养成的良好习惯,我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是拙劣的形式势必会使内容受到损害。书写规范主要指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繁体字,不写已废弃的简化字。这有两种情况:写字基本功好的,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力求把字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应在加强汉字基本功练习的时候,务必把字写清楚。前者切忌故意卖弄,写得龙飞凤舞;后者不要自惭形秽,羞羞答答。近些年由于受港台影视的影响,有些同学写繁体字,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同样再使用已经废弃的简化字,就视为错字。所以要做到不用繁体字,不写废弃的简化字。正确书写姿势,须做到三个“一”:a)笔尖离手握笔处距离1寸。b)胸离课桌1拳。c)眼距书写本或纸1尺。2.养成广泛阅读,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实践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现代文章家邹韬奋先生说过:“我所看到的书当然是不能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了手,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在我的脑际;用不着它的时候,它在我的脑子里毫无踪影。”如果我们能够多挤些时间,经常翻阅报纸,阅读高质量的杂志,吃掉若干本好书,既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思想,以可以吸收丰富的词汇,学习多种写作技法到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从容自如。从理论上讲“开卷”是“有益”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应区分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清代的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他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我国台湾的陈占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为12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科学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他学科论著。从每一类中选择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作品去读,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3养成勤查工具书等资料的习惯。中学生应有的工具书至少包括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预习和课外阅读时遇到的困难,还能让我们懂得许多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语,每个成语几乎都概括了一段故事,懂得了那个故事,也就掌握了那个成语。同样,掌握了这个成语,也就明白了那个故事。从近年中考试题考成语的范围来看,已超出课本,选取范围越来越大,难度也有所增加,所以经常翻阅字典、词典就尤为重要了。4.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清代章学诚说:“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一篇又一篇,慢慢地脑中渐富,运用时就得心应手了。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指出:“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和理法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其实学习语文首先要出声朗读,熟读,以至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久而久之,语文水平就会提高。5.养成经常练笔,反复修改的习惯。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他认为,“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动手写出来,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他要求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同课内作文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一个“练”字,不过多的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它的自主性很强,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它可以有多种写作形式,不受写作体裁的制约,它人强烈的真情实感……总之它是课内作文缺陷的弥补。语文教育大家叶老早就指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方面不乏其例。虽有人说这话不一定全对,但它确实道出了反复修改的重要性。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知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草稿写出来了,又写了第二稿,第二稿推翻了,又写第三稿,经过几次,最后才完成。第一稿第二稿好像白费力气了,其实不然,没有第一稿,就没有第二稿、第三稿……尽管中间经过曲折,水平却在回旋曲折中提高了。这就是修改的效果。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魏书生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有的领导,有的学生家长,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上亿篇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我觉得两者都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论据,来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那势必使自己的思维进入狭隘的片面的误区,互相指责,一团混战,共同堕入偏见的狭谷而离真理的高峰越来越远。双方都应在自己的成功与对方的成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这些年来,我用的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方法,边指引学生写作文,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教两班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六.培养良好习惯中的误区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总得有个规矩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有人反对规矩,说有了规矩,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了。我认为,“规矩”应有个度,要做到严而死,活而不乱。“死”,当然束缚了手脚;“乱”,往往滋生了不良习气。以上所述,是我近几年来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一论题的思考所得,较为肤浅,不甚全面.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不再是道理的权威者和说教者,但就学识、能力、经验、文化修养、人格力量等诸多方面仍然是超过学生的。所以,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不会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相反,教师往往应该站在"权威"的高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既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创设民主化的学习环境,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人人、时时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合作交流,乐于展示成果。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无论是否同意学生的观点,都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说出来"的权力,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文本资源和客观世界,并且将教师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之交换。

但在民主的同时,教师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学生与教师实现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想方设法首先与学生实现对话,让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所以,教师要转变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平等、"同理"的心态和"权威"伙伴的角色,"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课本不能成为框住学生学习语文的框架。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与课本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课本应该成为学生与语文、生活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如学生学习生字,不是单单认识和会写几个汉字,而是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学会识字和写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和表意功能,获得学习汉字的方法、能力、习惯和兴趣,为终生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学习一篇课文,不是简单地读读几百个汉字有机组合起来的语段,而是在读懂、理解语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心理及作品的思想,得到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学、人文修养和语文基本素养。如学生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一方面通过课文积累了一些生字词语,掌握了一些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课文"欣赏"到了儿子充满爱心地亲手为爸爸栽种的鲜花,明白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之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美好感情。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本进行对话来实现。所以,教师不是在教课本,而应是在用课本教(更确切地说是用课本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学生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

与同学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强调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对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在对话中培养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乐于、善于与同学对话,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所有学习中,要站在"学习主人"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一起学习,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同学交流,并大胆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分析自己和同学的参与态度及学习成果,从而实现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化的观点,在与同学的对话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第二次乌鸦没有再上当,而有一个学生却说狐狸用激将法又让乌鸦上当了。正是因为有了一位同学的积极对话,许多同学得到启发,纷纷重编故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下面略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