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01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01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01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01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统编版)01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田野调查和儒学经典的基础上铸就了《乡土中国》这部传世之作。该书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迄今仍然被学界不断征引、诠释或拓展,彰显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农民流动性缺乏。村庄成为一个亲密社群,是为熟人社会。所谓熟悉,不仅是信息对称,而且村民共享一套礼俗。费孝通先生曾说,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熟人社会中的礼俗规则,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所谓公与私,在费孝通先生那里,是群已、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在圈子之内的人,就是自己人,之外就是外人。农民在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时遵循着不同的规则。只要是自己人,一切都可以商量。如果是外人,那可能公事公办,按程序和制度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革命、政权建设、市场化等现代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农村,早已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村民之间难以知根知底了,“皇权”下县了,农民开始“迎法下乡”了。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农村正在迈向一个“新乡土中国”。在新世纪初,贺雪峰教授写下《新乡土中国》这一影响甚巨的作品。该书通过对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农民上访等问题的深度观察,十分详尽、鲜活地呈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该书提出的“半熟人社会”“村庄社会关联”等概念同样被学界广泛援引和讨论。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已经发生巨变。这种巨变不仅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之变,而且体现为社会结构之变、农民价值之变。贺雪峰教授认为,农民价值之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性变化。不理解农民价值的变化,就无法理解农村巨变的实质。农民价值发生变化,意味着农民有了新的人生意义和归属。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正在减弱。农民的“主体性”正在丧失。农民不仅“身体不在村”,而且“人心不在村”。村庄还缺乏一套能为村民所共享和遵循的公共规则。村庄社会关联日渐松散,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村庄公共性日趋消弭。此时,村庄已经不再是农民知根知底、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而是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正越来越少地遵循乡土逻辑,而越来越多地拥抱市场逻辑。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渗透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如果说《新乡土中国》主要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杨华的这本随笔集为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解答。在书中,杨华讨论了纠纷调解、人情往来、村庄选举、农民自杀、婚姻爱情、农民分化等多个主题。这些议题虽然分散,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阐释当前中国农村的“去熟人社会”特征和逻辑,并以此来解释作者所观察到的各类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本书不仅在研究的时空上和观察的对象上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而且在提炼的学术命题上和讨论问题的视角上也与二者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作者对农民生命价值变化和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理解,都是相当独到且精辟的。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延续了《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一些传统议题,同时又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摘编自田先红《<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序言》)材料二: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在我们调查的许多农村地区共同体被新的规则体系逐步肢解,人们因为无须顾及“自己人”“熟人”的情面,无须在意自己、家庭在村庄中的面子和声誉,就很容易肆无忌惮地倾轧他人,占他人的便宜,对弱者进行奴役和驱使,对强者则阿谀奉承、讨好巴结,结成功利性关联。从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可看出人们所受“外化”和“陌生化”的影响。村庄“接触性纠纷”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变少和空间变小而逐渐减少,日常性的“口角”“骂街”“埋怨”“数落”“指摘”等需要密切交往接触才能发生的争执在村庄中日趋衰微,村庄中已经很少再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接触性纠纷的减少是人们“外化”“陌生化”的直接、表面的结果,隐藏在自己人“外化”、熟人社会“陌生化”背后的是村庄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而这一更迭直接导致了村民的人身、名誉、财产等“侵害性纠纷”的增加。(摘编自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的乡土中国,村民之间不是信息对称,而是共享一套礼俗,礼俗规则规范着村民的行为,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B.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发生巨变,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社会结构、农民价值之变等,已与传统农村不同。C.杨华笔下的21世纪中国农村,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自己人不断“外化”和熟人社会“陌生化”两种现象相伴而生。D.“外化”“陌生化”的社会变迁直接导致了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接触性纠纷”逐渐减少,“侵害性纠纷”日益增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以田野调查和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著作,其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对学界影响很大。B.贺雪峰教授的《新乡土中国》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涉及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等问题。C.杨华的《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探讨了诸多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议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D.费孝通、贺雪峰、杨华关于乡土中国的三部著作,展现了中国农村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和进步。3.下列各项中,符合材料一中传统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3分)A.“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令则行,禁则止。” D.“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4.请结合材料内容,将下表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4分)作者书名研究对象社会结构特征费孝通《乡土中国》熟人社会贺雪峰《新乡土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当代农村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5.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书房的窗子杨振声①说也可怜,十四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④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像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⑤“挂起西窗浪按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的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的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的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⑦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返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下光波的流动,至于返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而不必说;说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返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像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窗,那素洁,有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写于1946年9月15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文作者抗战归来,既无卧室,更无书房,实属遗憾,这却促使作者摆脱现实的束缚,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谱写一支有关书房的畅想曲。B.本文写北窗之妙,将笔墨聚焦于一个特殊的角度——北窗的光影效应,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淡、素雅、隽永的诗境,体现了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C.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他在北窗外设置了一带古老的有石斑的粉墙,粉墙距离窗子适中,墙边还种植了一行疏竹。D.本文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创作环境和清幽恬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说也可怜”开头引出全文的叙述,运用有限视角,“我”作为亲历者,又是叙述者,使叙述真实可信。B.作者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扩大了文章的容量,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又使文章典雅精致、文质兼美。C.本文的人称有点特别,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而第④⑩段则用第二人称,既使文章亲切自然,又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D.本文以窗子为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南、东、西窗方向各有优点,接着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使全文浑然一体。8.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有通过窗子“框景”之说。本文第⑤段,作者“开窗西望”,一幅美丽的图画映入眼帘,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描绘这幅画面的?(6分)9.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看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发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相。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成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今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徒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B.宫市,唐德宗时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称“宫市”,付价甚少或不付价。C.权知,代掌某官职。也就是暂行某官职的职权,实为正式任命拜授之前的试用。D.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也可用作官职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喜好读书,学识甚为渊博。他每天所识记的多达上千百字;长大后通晓《六经》、诸子百家学说,后来考中进士。B.韩愈耿直忠贞,敢于犯颜直谏。他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C.韩愈尽职守责,关心民生疾苦。在潮州刺史任上,他因鳄鱼之患亲往祝祷,并且又着手解决了以儿女为隶的积弊。D.韩愈为人真诚,乐于成全后辈。他与人交往,绝不欺诈善变,态度始终如一;常常指点教授后辈,帮助他们取得成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2)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14.韩愈在其嫂郑氏离世后,为何要“服期以报”?(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指出弟侄虽身处世道纷乱之时,却仍能静守其心,谨守礼道。B.颔联紧承首联,运用借代的手法,既点明家乡饱经战乱,又突出弟侄的高洁品格。C.尾联含蓄劝勉弟侄要珍惜光阴,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诗颇有现实主义特色,寄意深远,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语言力求平淡,质朴无华。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2)《琵琶行》中“,”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3)《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没有树,这是外人对于黄河口的普遍印象。黄河泥沙纵能带来___①___的变迁,②对于一棵树的生长而言,仍然是缓不济急。每当树根带着对养分的渴望迫不及待地向下延伸,一旦触及泥沙下的盐碱水层,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在河口区孤岛镇附近的刁口河旁,矗立着成片死亡的槐树林,暗黑色的树杈孤独地伸向天际,诉说着对树根无限索求的怨恨。刁口河,③地图上另一个名字是“黄河故道”,1976年以前,黄河从这里入海。改道以后,海潮大肆入侵,___④___,带走了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严重危害着潮间带和土地资源。不独外人,很多东营人也自认为三角洲是树的禁区。但“调水调沙”给黄河三角洲带来了生态复兴的契机。从2008年开始,截止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共向三角洲湿地补水达10亿立方米,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如今,柽柳、碱蓬、芦苇等植物纷纷收复失地。每当秋日,广袤的芦苇荡,芦花似雪,成熟的碱蓬草肆意延伸,将大地铺展成一望无际的“红地毯”。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处可以填成语“沧海桑田”,不可用“白驹过隙”。B.②处“对于”可以替换为“关于”,句意不变。C.③处“黄河故道”中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D.④处可以填成语“势不可当”,也可以用“势如破竹”。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