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十三年真题汇总(解析版)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十三年真题汇总(解析版)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十三年真题汇总(解析版)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十三年真题汇总(解析版)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十三年真题汇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诗歌鉴赏:十三年真题汇总(解析版)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一一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河北、河南、安徽、山西、海南卷)

20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解析】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

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

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

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

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第(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

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E级。

[综合解析]

从诗题可知,此诗是记春游所感的,但是全诗都是写景,由“花落”可推测时令为晚春。

一二句写芳草萋萋、涧水流逝;三句转入特写镜头,写树上的花朵纷纷飘落(一、二、三

句是视觉,有远望有近观);第四句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一路”既照应“行”,更表现“鸟

啼”不停。见花落闻鸟啼,“动”中更闲静。三四两句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方法,组成了一幅

春山空寂的图画(此处应注意,对偶不是律诗的专利,任何诗文里都是可以运用的)。其中

“自”和“空”两个虚词的运用极佳,花儿虽美丽但却只能“自落”,鸟鸣虽动听但却只能

“空啼”,透露出作者爱春惜春的心境。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试题,准确解题了。

译文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也曾看到农民利用

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

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虽鸟语婉转,但也

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2006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蝶,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棱③,御此老毅解。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棱: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

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

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

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

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

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

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竦”、“绿”、“毅解”等形容词用以代

指事物,诙谐有趣。

(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

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

诗文内

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

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

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嵯,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

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

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

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

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白话译文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

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

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2007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末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

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2.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

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

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

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

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

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2008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

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

子。

(I)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

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

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

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

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

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

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

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

慕垂钓者(隐者)。

译文

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

宫的天然屏障。

这三国必争的要冲之地,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

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支高飞的

鸿雁似乎步步后退。

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的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注释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2009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鹏鸽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

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

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

解释诗句)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

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

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XX的寓意是什么",“XX指什么",“X><在诗中是什么

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

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

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

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

头迎春开放的养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

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养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

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⑶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2010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

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

写的。

【分析】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注意动词“绕、隐、争、归、

见、飞”等。

【考点】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

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分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考点】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思想感情。

白话译文

素蝶与群峰共同盘旋在绿草中,又忽而被飞来的鸟雀冲散,躲避在青青的花叶之中。

群蝶一会儿在阳光下翩翩起舞,互相追逐,一会儿又与突然吹来的风共舞于花草之中。

素蝶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

百花千万不要凋谢啊,这美好的树木乃是欲相依起舞之处。

《咏素蝶诗》是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

(“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

起舞。颔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

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观、

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2011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纤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

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纤: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

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

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

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

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

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

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

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

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

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

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

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

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赏析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

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

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

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012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

烈的感受

解析:略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解析:略

小题1: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

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

趣。(4分)(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小题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

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4分)(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小题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在考查诗歌意象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答其

他的描写角度和作用,也应该适当给分;这一题设问的角度不太明确,因此学生答案应该

可以是多样性的。

小题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查诗歌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2013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

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

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濠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

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像自己一样志存恢复的

有志之士,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两句形成对比,抒发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

平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

所作。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

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惆怅失落;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

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

平之情。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运用贺知章请求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

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3分)(2)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表达了诗人

不甘做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愿望。(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

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

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

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

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白话译文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

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满频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

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201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湿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

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

色。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退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

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

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

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接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

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

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

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分析: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

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小题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次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

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

暮色。小题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派遣的情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

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犹豫不决,落子迟缓。小题1:试

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

的作用更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商榷的景物,然后结合诗

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i,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小题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

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注意注释

中的“隐瞒在内心的痛苦”,和词中的“无奈”,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所以不要

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最后两句主要是新解描写,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答题时写出

这些动作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即可。

2015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跳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跳: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历县.在今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5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跳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

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

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与

本诗对比得到答案。这道题问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我们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

一是直接、二是间接。《白》的景物描写是十分直接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与之相比,《发》的景物描写则是间接

的,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

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景物是诗歌最爱考查的点,去年全国课标I

卷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作用,今年的是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虽然在诗歌中比较重要,

但是知识点比较清楚明了,易于考生掌握和学习,比较简单。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①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家乡之情。②诗歌尾联说“勤王”就

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③以议论作

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解析】考查对诗歌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可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尾联

对全诗的感情抒发在内容情感上起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意无穷。

【解题思路】虽然问的是最后一句的情感,其实就是结合最后一句谈谈全诗的情感。那么

结合题目、作者还有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岑参把爱国、完成王命和通家人团聚孰轻孰重分的

非常清楚,虽然思乡思人,但依旧以国家大事为重,体现了强烈地爱国主义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结构作用的能力。做诗歌最后一道题,一定要先总

说答案,再一一分析。诗歌的情感往往是和诗歌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通过前面的

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做了很长的渲染和铺垫,尾联很明显表达了爱国和想要与亲人团聚的

两种情感,但二者并不矛盾,前文的景物描写暗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吃苦耐劳和强烈地

爱国主义情怀,主次分明,情感突出。对这首诗的情感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可以说全面的体

现了考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展示了高水平的诗歌鉴赏能力。

2016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

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

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

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

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答案】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2017年|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4.BE【解析】B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而不是“奋勇争先、一往无前”。E项,这是作者自谦衰病。15.本诗

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

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译文】京都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

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

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精力不够,选拔超群的英才,

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何有湖评析】联系今年元月份的《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不禁又想到命题专家们与一线

老师们又玩起了捉迷藏。仔细研究过样题的老师们都清楚,样题给出的信息是,客观题侧

重于从内容、手法角度命题,主观题侧重于从思想感情角度命题,于是乎,从3月到5月

几乎全国的各大模拟统考的诗歌鉴赏题都是按样题的形式出的,但高考题却偏偏来了一个

意外:主观题直接来了一道句子赏析题。其实,仔细看看这首诗,主观题还真不适合从情

感的角度命制。再联系其它新课标卷的主观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

以分析。(6分)”我们比较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命制角度一般是随诗词内

容命题,即看诗词适合命制什么样的主观题,千万不能迷信样题。看来,样题只是提供了

一个试题的形式而已!

2005-2017年全国II卷高考语文真题一诗歌鉴赏汇总

(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

2005年|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

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

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然而,诗人如今在

邯郸的客店里,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抱膝灯前影伴身”正是“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的孤独。

白诗语言风格,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了解得比较多。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

月第2版,下同)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

妙”的内容;高中语文第五册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

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2006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

滕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

怀吗?为什么?

(1)(4分)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答出几枝鲜花的,给1分;答出沾着水珠等意思的,给1分。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枚”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春

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答出不是惜春伤怀并答出两方面理由的,给2分;答出不是惜春伤怀但只答出一方面理由

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2)(4分)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

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答出下阙内容的,给2分;答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诗词赏析】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滕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

足,望年丰这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象这类题材的词,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

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濠濠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

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

出一幅田园风景图。北宋大家苏轼,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中作五首》中,对农村曾

有过一些风景画似的描绘。“照日深红暖见鱼”写出了晴空丽日,日照碧溪,鱼儿欢快游弋

的图景:“麻叶层层麻叶光“,绘出雨过天晴茂密的麻叶层层泛着亮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

象;“款藏衣巾落枣花”,描写出甘霖过后,连枣花落到衣巾上“簌簌”之声也听得真真切

切的一线绿野风光。这里的“数枝幽艳湿啼红”,描画的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其生花之妙,不亚于苏轼。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

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

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三平韵,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

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

沟膜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填。

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

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

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

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

质朴健康的情感。

王炎由于做过主薄、知县等下级官员有机会接近农民和农村生活。所以,他的词摆脱文人

词以风花雪月、闺情离怨为题材的俗套,描写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是难能可贵的。这

首《南柯子》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贺新辉)这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象这类题材

的词,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

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濠濠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

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

出一幅田园风景图。北宋大家苏轼,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中作五首》中,对农村曾

有过一些风景画似的描绘。“照日深红暖见鱼”写出了晴空丽日,日照碧溪,鱼儿欢快游弋

的图景:“麻叶层层麻叶光”,绘出雨过天晴茂密的麻叶层层泛着亮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

象;“藏薪衣巾落枣花”,描写出甘霖过后,连枣花落到衣巾上“簌簌”之声也听得真真切

切的一线绿野风光。这里的“数枝幽艳湿啼红”,描画的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其生花之妙,不亚于苏轼。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

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

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三平韵,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

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

沟媵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填。

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

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

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

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

质朴健康的情感。

王炎由于做过主薄、知县等下级官员有机会接近农民和农村生活。所以,他的词摆脱文人

词以风花雪月、闺情离怨为题材的俗套,描写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是难能可贵的。这

首《南柯子》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贺新辉)

2007年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郝郝,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

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

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

来。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

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

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

“无氛垢”六个字,便

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

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

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

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

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

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

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

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

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

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

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

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

的艺术享受。]

2008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

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

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

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

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考生对

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

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

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

译文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鉴赏

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

逝去的春天网住。

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

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

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

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

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

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2009年|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

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

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

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

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

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

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

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

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

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

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墨气所射,四表

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

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

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

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

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

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

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

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

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

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

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

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010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

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

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

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

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

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

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

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白话译文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下了一

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

浓的思乡情。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对此诗作过分析,认为古人绝句诗一般有两种不同特点:一

种是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如古时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

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杜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及欧阳修此诗都属此类。另一种是“意连句圆”,

四句意思前后相承,紧密相关,如金昌绪的《春怨》即是。

近代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说:此诗当真是梦中作,如有神助。

2011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

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

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

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