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 重点 难点】(浙江版)(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0/17/wKhkGWXJn1WAdBeYAAIj9GtSyMQ600.jpg)
![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 重点 难点】(浙江版)(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0/17/wKhkGWXJn1WAdBeYAAIj9GtSyMQ6002.jpg)
![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 重点 难点】(浙江版)(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0/17/wKhkGWXJn1WAdBeYAAIj9GtSyMQ6003.jpg)
![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 重点 难点】(浙江版)(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0/17/wKhkGWXJn1WAdBeYAAIj9GtSyMQ6004.jpg)
![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 重点 难点】(浙江版)(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0/17/wKhkGWXJn1WAdBeYAAIj9GtSyMQ60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3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读】
1.文言实词
实词包含单音节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尤其是翻译逐点赋分,平时要
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浙江卷用一道选择题单独考核,在翻译中也有所体现,往往虚词表达
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3.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慨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
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
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此考点是在筛选文中信息的基础上
的拓展。是高考的必考考点。
4.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必考考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5.理解并翻译文章句子
文言翻译是综合考核文言文语段能力,涉及到实词、虚词、句子等知识点,要重点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答题方法技巧】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
(1)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
“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
宴》)。
(2)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鸿门宴》)。
(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
门宴》)。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给出的意思和本字的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
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尤其在疏通文意时有翻译不通的时候要考虑通假。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
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
①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
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
“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
“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
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②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
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
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
③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
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
变化等。
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
么高了;“怨二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
“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⑥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
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⑦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
文言中如出现和现代汉语相同双音节词语,注意是否能够拆分,如能拆分为两个词语代入原文语意通
顺即为两个词语,注意一点古汉语的一个字对应现代汉语一个词语。注意连绵词,连绵词词义一般较稳定,
连绵词有两种情况:双声和叠韵,即两个语素的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
3.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
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
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
“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
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
确解释。
4.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
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
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
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
(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
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
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项“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中“反”通"返”,为“返回”之意。
(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
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
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
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
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A项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D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
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
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
第9题D项“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重庆卷第4题C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
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5题B项“以公少
年易之”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
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
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
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
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以今律古”。
二、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
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
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
置的标志)。
L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
①代词:之、何、其
②副词:乃
③连词:而、且、与、贝h若
④介词:因、为、于、以
⑤助词:焉、乎、也、者、所
(2)关联虚词
①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
②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③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
2.虚词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
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
文意解题。
(2)词性界定
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3)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
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
相当于“而“。
(4)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
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关照全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
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
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涪后
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
(6)分析搭配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
是名词、代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
“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
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7)代入检验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
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
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三、归纳内容要点
要准确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首先要从
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整体阅读才能高屋
建甑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从整体上把握
材料,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翻译、语段的理解等,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
料中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
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
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奉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
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于扰,选出正确答题。
(5)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最大特点。
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6)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当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的主张和看法。该考点是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这些主张和看法,而不是单纯分
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直接明显,有的含蓄曲折,这就要求考
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或者对已作出的分析和概括根据要求
选择自己的判断,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这不同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
也相应大一些。
四、文言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
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
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
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
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根据"日”“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日”“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日"
“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2)根据常用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
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
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儿”“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3)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
“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
“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4)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
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
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
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
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5)根据排比对偶与反复等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
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
从中间断开。
(6)还要注意有时古代的特殊称谓,专用词语不要断开。
五、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明白、通顺,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
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
语将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是指泽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
通句顺,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
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
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
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
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1)准确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词,孤立地看,一词一义的情形很少。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然而。一个同一旦进入了具
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而这个特定的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例句的“急”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法宽则失罪”与“法急则人残”是结构相同的一对句子,在这
样的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的意思通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可见“急”与“宽”词义应相反,当理解
为“严”。整个句子应译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严就会残害百姓,刑法过于宽松,就会让一些
罪犯受不到惩治。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厂读
音。被称为词类活用。常见活用方式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
用法等。
例如:将”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字是翻译该句的关键。“多”指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形容词,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
意为“称赞、赞扬”。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转换古今句式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如: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其”和“谓”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
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李将军”是动词“谓”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谓”的
后面。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4)巧译修辞句
文言文中也使用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恰当地翻译。
例如: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不惜美锦”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美锦”比喻“国家大事二
译文:大王您设置官位选择合适人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会使官位虚设。现在您拿国家大事让我来
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
(5)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
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例如“劳苦而功高
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可以不译。
“换”,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
(《毅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
词,“敝邑”即我们国家。
“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
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
“以……”"用(拿)……”“为……”“像……”等等。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
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
译时可删去。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
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
子贤能”。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
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限时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
[明]归有光
余读史,观项羽救赵,诸侯兵军巨鹿下有十馀壁,莫敢纵兵,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韩信以兵数万东下井隆,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隆口,与赵大战,
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楚威振天下。及汉破楚垓下,以得淮阴侯,而淮阴之功始此,皆在今真定之
境。尝欲一至观其战处四不可得。
真定本古中山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北亭地,其事固已伟矣。典午之南®,刘、石、慕容、苻秦继
起燕、赵,而慕容道明建国都才此,固亦一代之雄也。唐自大历、贞元以后,强藩不制,而成德一军,尤
为骁悍,天下视河北若回鹘、吐蕃然,盖不为王土者百年。宋因石晋,失山后诸州,则真定遂与契丹为境。
其后金人陷两河,二路号亦不守,而国事不可为矣。
国家今为畿辅重地,而太平二百年,议者以为其悲歌慷慨之习已大变于古,而不知燕、赵之人出于其
性然者。独以朝廷威灵,有所俯首畏伏,而终不能以帖然也。盖古所谓骁悍不可制者,若平时未尝不俯首
畏伏,及其一旦激于其所不可忍,而骁悍之性乃得而见耳。
夫以中山之地,为古豪杰力战之区,而奸雄窃据之所都。唐失河北,势日陵夷。宋没两路,国遂南渡。
况今翼卫神京,为万世帝王之业,比古京兆、冯翊、扶风之地,非得良有司忖御教化,无以使之安土乐业
而壮国家之藩卫也。今使驿之所出,兵调之所加,坐派日增,民生蹙耗甚矣。而议者徒思重三关之戍守,
烦边徽之供亿,谓燕、赵之民荏弱屏息而可怵者,亦木之思也。栾城韩山童之事可以鉴矣今制推府佐郡治
狱然常为监御史之所委寄而监御史实能制一方之命余以是为光君告焉。君与余同年进士,今选为真定府推
官者也。奥学通才,为人聪明仁恕,奸狱之事,余无足以为君赘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典午之南:指晋朝南渡
I.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生碰的一项是()
A.以北略地略:夺取
B.二路寻亦不守寻:不久
C.势日黑夷陵:超过
D.非得良有司圾彳质教化拊循:安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侯兵军巨鹿下春十馀壁昔申先王以为东蒙主
B.尝欲一至观其战处画不可得夫列子御风画行
C.而慕容道明建国都干此缙绅、大夫、士萃干左丞相府
D.基平时未尝不俯首畏伏募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段中,作者叙写了项羽和韩信的事迹,借此来引出真定。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未能前往真定的遗
憾之情。
B.在作者生活的时代,真定被设为保卫京城的重要地域,虽然仍然偶有战事发生,但不像以前那样频繁。
C.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发生在古真定的历史事件,并发表了评论,意在使上任者一一作者的同年光子英有所
借鉴。
D.本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语言朴实平易,以散句为主,较好地体现了“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一贯的
散文风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栾城韩山童之事可以鉴矣今制推府佐郡治狱然常为监御史之所委寄而监御史实能制一方之命余以是为光君
止口售救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一旦激于其所不可忍,而骁悍之性乃得而见耳。
(2)谓燕、赵之民荏弱屏息而可怵者,亦未之思也。
【答案】1.C2.C3.B
4.栾城韩山童之事可以鉴矣/今制/推府佐郡治狱/然常为监御史之所委寄/而监御史实能制一方之命/余以
是为光君告焉
5.(1)等到他们一旦被不能忍受的事情激怒,勇猛强悍的本性才会显现。
(2)称燕赵的百姓柔软怯弱、不敢出气又害怕恐惧,也没有顾及他们。
【分析】
1.C.“势日陵夷”意思是“形势一天天衰落”,“陵”,衰落。
2.A.“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可解释为“……的时候”。
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于”,介词,均解释为“在”。
D.“其”,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
3.B.“真定……虽然仍然偶有战事发生,但不像以前那样频繁”表述错误,从文中第三段“而太平二百年”
来看,真定已经太平二百年。
4.从句末语气词来看,“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
从句首词来看,“然”表转折“然而”的时候,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
从特殊句式的角度来看,“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所”后跟动词,应在“所委寄”后断开;
从语法角度来看,“制”意思是“掌控”,是动词,宾语是“一方之命”,宾语后断开。
5.
(1)“及其”,等到他们;“于”表被动,被;“激于其所不可忍”,被不能忍受的事情激怒;“骁悍”,
勇猛强悍;“乃”,才;“见”通“现”,显现。
(2)“谓”,称;“荏弱屏息”,柔软怯弱,不敢出气;“未之思”,宾语前置句,没有顾及他们。
【参考译文】
我读历史,看到项羽救赵国,驻扎在巨鹿城下的诸侯军队有十几座大营,没有一处敢领兵出击,各路
援军的将领们都站在营垒上远远观望。楚军的战士们无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其他各路援军见到这种情
景,个个都震恐不已。韩信凭借几万兵力向东攻打井怪,树起大将的旗帜,击鼓(指挥部队)走出井隆口,
和赵军大战,大败并俘获赵军,在抵水岸边杀了成安君,于是楚军威震天下。等到汉军在垓下打败楚军,
而得到了淮阴侯,淮阴侯的功绩从此开始,这些发生在现在的真定境内。我曾经想去看那当年战斗之地,
却没有能去。
真定本来是古代的中山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向北开疆扩土,他的事迹本来已经很伟大
了啊!晋朝南渡后,刘渊、石勒、慕容虎、苻坚相继在燕赵地区建立政权,而慕容道明在这里建立国都,确
实也是一代的枭雄。唐朝在大历、贞元以后,强大的藩镇不受控制,而成德节度使的军队特别勇猛强悍,
天下人看待河北道就像看待回鹘、吐蕃那样,(真定)没有成为王朝管辖之地有百年之久。宋朝因为石晋政
权的关系,失去了山后的各个州,于是真定就给契丹做了边境。之后,金国人攻陷了两河(河南、河北)地
区,不久两路(河南、河北)地区也守不住了,因而(宋朝)在国事上不再有所作为了。
国家现在把真定设为京城地区的重要地方,太平了二百年,朝议的人认为这个地方慷慨悲歌的风气和
古代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却不知道慷慨悲歌出于燕赵之士的本性。(当地的百姓)只不过因为朝廷的
声威而有所低头敬服,却最终不能因此安定顺从。以前那些所说的勇猛强悍不可被制服的人,他们平时未
尝不低头畏眼,等到他们一旦被不能忍受的事情激怒,勇猛强悍的本性才会显现。
中山国的地域,是古代豪杰奋力征战的地区,是奸雄窃取占有的城市。唐朝失去了河北,形势一天天
衰落。宋朝陷落了两路,国家就南迁。何况现在真定护卫京城,是万世帝王的基业,好比古京兆、冯翊、
扶风这些地方,必须有好的官吏来安抚、教化,否则,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壮大国家的防卫屏障。现在,
(真定地区)驿站使用的经费,军事上施加的费用,摊派一天天增加,对百姓的损耗很严重啊。但朝议的人
只重点考虑三关的防守,忧烦边防的供给,称燕赵的百姓柔软怯弱、不敢出气又害怕恐惧,也没有顾及他
们。栾城韩山童的事情可以借鉴了。现在的制度,推官辅助郡守审理案件,但是常常被监察御史委任托付,
而监察御史实际上能掌管一方百姓的性命,我用这些作为对您的告诫。您和我是同年的进士,现在被选为
真定府的推官。(您)有高深的学问,广博的才华,为人聪慧明审,仁爱宽恕,牢狱的事情,我就不能够来
为您赘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不用之则
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
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现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单鲁,然后见《易象》与
《鲁春秋》。季礼聘于上国,生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是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
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
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
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
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
当倍装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
山房。藏书4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
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理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
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
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
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之则磬弊:破旧B.韩宣子通鲁适:经过
C.藏书用九千余卷凡:总共D.将以遵来者遗:给予,赠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回用之则弊某所,加母立于兹
B.其学必始于观书虎兜出于柳
C.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宋荣子犹颦笑之
D.士之生于是时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书具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与实用价值,“悦人耳目”而且“适于用”,不同的人读书都会有
所收获。
B.秦、汉之前,书籍匮乏,但很多人会痴迷于读书,比如“老儒先生”,亲手抄录,夜以继日地读书,唯
恐不如别人。而当书籍容易得到、浩如烟海时,很多人反而把书当成摆设,不去读书,只会空谈。
C.苏轼把李公择藏书中舍弃的书拿来充实自己,并认为这对自己非常有益。
D.本文的写作缘起是李公择让我为此事作记,而作者也想借这篇文章告诫当时的学者有书应该好好珍惜、
认真读书。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择既己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
(2)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答案】6.B7.B8.B
9.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10.(1)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得到的(东西),各自依凭他们的才能(而有所差异),道德高尚的人和
聪明睿智的人(对事物)的见解,各自随着他们的天分(而有所不同)。
(2)因此不将书籍收藏在家里,却收藏在以前住过的寺院僧房(与世人共享),这是仁者的高尚心理。
【分析】
6.B.“韩宣子适鲁”意思是“韩宣子到鲁国去(韩宣子出访鲁国)”,所以“适”的意思是“到……去”。
7.A.而:连词,表转折/而:通“尔”,代词,你的。
B.于:介词,从/于:介词,从。
C.然:代词,这样/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指示代词,那。
8.B.“秦、汉之前,书籍匮乏,但很多人会痴迷于读书,比如‘老儒先生'”说法错误,“老儒先生”是
苏轼生活时代的人。
9.句子可以翻译为:李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
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
“涉”“探”“采剥”“咀嚼”的宾语分别是“其流”“其华实”“其华实”,所以,应在这些宾语后停
顿。“发于文词见于行事”的意思是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句式对称,中间以及这两句的前后应
停顿。再结合句子意思,句子可以断开为: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
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10.Q)不肖,无贤能的人;因,凭借;见,见解;分,天分。
(2)是以,因此;故,以前;心,心理,心怀,苦心,用心;此仁者之心也,判断句,这是仁者的高尚心
理。
【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金石、草木、丝
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
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得到的(东西),各自依凭他们的才能(而有
所差异),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容智的人(对事物)的见解,各自随着他们的天分(而有所不同)。资质天
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
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礼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
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
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
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
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
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
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
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
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
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
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不念他,
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
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
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
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因此不将书籍收藏
在家里,却收藏在以前住过的寺院僧房(与世人共享),这是仁者的高尚心理。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
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
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
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
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再与鄂州柳中丞©书
[唐]韩愈
愈愚,不能量事势可否,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她蚁虫之聚,感凶竖煦濡饮食之惠,
提童子②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出死力?抗逆明诏、战天下之兵,乘机逐利,四出侵暴,屠烧县邑,
贼杀不争。坏其地数千里,莫不被其毒。洛、汝、襄、荆、许、颍、淮、江,为之骚然。丞相、公卿、士
大夫,劳于图仪。握兵之将,熊黑一虎之士,畏懦蹙跄,莫肯杖戈为士卒前行者。独阁下奋然率先,扬兵
界上,将二州之守,亲出入行间,与士卒均辛苦,生若气势。见将军之锋颖,凛然有向敌之意。用儒雅文
字章句之业,取先天下,武夫关其口而夺之气。愚初闻时方食,不觉弃匕箸起立。岂以为阁下真能引孤军
单进,与死寇角逐,争一旦侥幸之利哉?就令如是,亦不足贵。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
性爱故也。是以前状辄述邺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忻悚。
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三代用师,不出是道。阁下果能充其言,继芸以无倦,得形便之
地,甲兵足用,虽国家故所失地,旬岁可坐平得,况此小寇,安足置齿牙间?勉而卒之,以俟其至,幸甚!
夫远征军士,行者有羁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本军有色饷炀费之难,地主多姑息形迹之
患。急之则怨缓之则丕用他浮包班悬形势第崩区与贼丕根谙委临敌恐骇难以有功.若召募士人,必得豪勇,
与贼相熟,知其气力所极,无望风之惊,爱护乡里,勇于自战。征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阁下以为何如?
傥可上闻行之否?计已与裴中丞相见,行营事宜,不惜时赐示及,幸甚,不宜。愈再拜。
(注)①柳中丞:唐朝名臣、书法家柳公绰,太子太保柳公权之兄。曾参与讨平淮西吴元济之乱。②童子:
淮西镇的牙将董重质,擅长用兵,后辅佐吴元济。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聊的一项是()
A.屠烧县邑,贼杀不季辜:罪
B.而风采可母爱故也畏:敬佩
C.是以前状辄述鄙诚鄙:鄙陋
D.本军有罐饷烦费之难馈:赠送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出死力以抗逆明诏、战天下之兵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与士卒均辛苦,生若气势则移基民于河东
C.继之以无倦,得形便之地不知将军宽々至此也
D.旬岁可坐顾得攀援画登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氐碘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铺叙吴元济坐守三州的局势,接着通过朝廷重臣与柳公绰对此事态度的对比,热情褒扬柳公绰,
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景仰。
B.身为唐朝的一名儒生,柳公绰性素强直,忠勇而有大臣之节,但韩愈对于他孤军挺进与敌寇死战的冒失
行为与侥幸心理也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C.韩愈认为军队远征,军士疲弊,而当地有地位的人姑息敌寇,对此,他向柳公绰提出了在当地招募土人
来应对敌寇的意见,并希望柳公绰能够采纳。
D.全文气势连贯,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读者在文中可以看出面对中唐之后的藩镇割据,柳公绰对时局有
极大的忧虑,也可看出他高度的责任感和身先士卒的品质。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浮寄孤悬形势销弱又与贼不相谙委临敌恐骇难以
有功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握兵之将,熊黑相虎之士,畏懦蹙缩,莫肯杖戈为士卒前行者。
(2)夫一众人心力耳目,使所至如时雨,三代用师,不出是道。
【答案】ILD12.D13.B
14.急之则怨/缓之则不用命/浮寄孤悬/形势销弱/又与贼不相谙委/临敌恐骇/难以有功
15.(1)手握重兵的将领,勇猛的武士劲旅,畏惧懦弱,退缩不前,没有人愿意拿起兵器成为士卒的先行
者。(2)一般普通人的身心想法,是(希望)让到来的军队如同应时的雨水,夏商周三代使用军队作战,
不超出(在)这样的想法。
【分析】
11.D.“本军有馈饷烦费之难”的意思是自己的军队有运送粮饷耗费巨大的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建筑钢材采购合同样本
- 中外合作项目劳动合同
- 上海中学教师聘用合同
- 交通银行国际信用证开证合同
- 中医院校实习合同范本
- 个人就业合同协议书
- 不锈钢采购合同专业版
- 乐器销售与租赁合同范本
- 个人股权转让合同样本
- 交通事故赔偿事宜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清真食品行业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
- 2025年河南洛阳市孟津区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5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军人军事秘密保护保密协议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合同3篇
- 蛋鸡生产饲养养殖培训课件
- 数字化转型中的职业能力重构
- 运用PDCA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
- 2025届高中数学一轮复习专练:椭圆(含解析)
- 立春气象与生活影响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