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要谈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其内涵和功能。这里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已经发生重要的改变,从普通的个体人格涵养途径提升到整个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由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等于为公共艺术教育开掘了两大文化资源: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传统。同时,他也就开掘这两种中国文化资源与借鉴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了方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显然,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摘编自王一川《文化自信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的三重维度》)材料二:按传统分类,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和审美三种。认知思维追求真,发展着人的智力;道德实践追求善,发展着人的德性;审美体验追求美,发展着人的情感。艺术则是一种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它和认知思维、道德实践一起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且还能为人的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助力。因此,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理解艺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把艺术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和发展语境之中,为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偏于感性的创造性的掌握方式,在艺术中,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感性能力和素养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并非专注于对象的性质,而是关注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蕴含着很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正因为艺术更多地显示了“意义”,因此与揭示事物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认知不同,它可以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艺术的实践并非主要建构现实的对象,而是偏于创造非现实的心灵时空。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有物质性的一面,表面看起来似乎与工匠的劳动成果并无区别。但实际上,艺术家创造的那个“物”是一种意象的替代品,其审美和人文价值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这个物所能体现的意象。例如,一件雕塑品,在非艺术眼光里,等于一件普通物品:它有物的重量、体积等。但在艺术眼光里,这件雕塑品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当人用艺术的眼光看这件作品时,雕塑的物的属性褪去了,而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法国雕塑家罗丹这样描述他对古希腊雕塑品《断臂的维纳斯》的感受,他说:“这是真的肌肉”,“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一块被雕琢过的石头,在这位雕塑家眼里完全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意义的。当我们谈论一件艺术品时,“艺术品”有多重存在样态:作为物理存在的一个物品,作为可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作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一件商品等,而这些其实都不是具有艺术特性的存在。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作者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此刻,艺术品是超越了“物性”“现实性”的创造性意识的对象,此刻的艺术品是富于“灵性”的。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摘编自杜卫《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进而会释放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B.对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三重维度的论断,并不是来自对其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源于对其当前历史境遇的考虑。C.认知、道德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主要方式,相关活动分别在追求真、善、美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古希腊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是雕塑家的劳动成果,而当人用艺术的眼光观赏时,会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可以让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能力和素养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并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B.让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C.艺术家创造的那个“物”是一种意象的替代品。由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同一件雕塑品显现出的特性和价值也就不同。D.艺术品是富于“灵性”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自然和生活的诗意。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刘海粟认为:“一方面发挥艺术创造之天才,他方面以审美深入吾人生活之中,使吾人浸淫于美的环境。”B.鲁迅认为:“‘国粹’多的公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C.引进《阿凡达》等影片,推动国内电影企业先后制作了《英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电影。D.《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随后又独自聆听梨香院内传来的《牡丹亭》唱段。4.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看法进行简要分析。5.如何发挥艺术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A2.D3.C4.①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可见自然风景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这是观赏者以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自然风景的结果。②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之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空间,观赏者可以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拓展了人的生存时空。5.①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涵养人的品德和修养。②充分利用本国艺术资源,借鉴外来优秀艺术资源,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③培养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④挖掘经典艺术作品中的审美和人文价值,拓展人的生存时空,丰富人的生存方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进而会释放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错,材料一“进而有可能释放出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可见是有可能会释放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选项混淆了或然和必然。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错误。根据文意,不是“每个人”,而只是“创作者或欣赏者”。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一“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文化自信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的三重维度”是“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当前历史境遇中存在的三种中外文化元素,有可能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打开相互联系的三重维度,形成一种三方互动的新格局。A.强调“美的环境”,没有涉及“外来性”。B.强调“国粹”,没有涉及“外来性”。C.引进《阿凡达》等影片,推动国内电影发展,能体现“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的融合。D.共读《西厢记》和听《牡丹亭》唱段的情节,没有涉及“外来性”。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从“当人用艺术的眼光看这件作品时,雕塑的物的属性褪去了,而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可知,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可见自然风景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这是观赏者以主观审美的方式掌握客观外物的结果。从“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作者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可知,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之后,可以使观赏者体验其中的诗意,进而拓展了观赏者的生存时空,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可知,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涵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从材料一“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可知,充分利用本国艺术资源,借鉴外来优秀艺术资源,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从材料二“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理解艺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偏于感性的创造性的掌握方式……可以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可知,培养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材料二“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作者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可知,挖掘经典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丰富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扁担那头的父亲卞毓方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证,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D.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8.文章题目为“扁担那头的父亲”,却从父亲的“礼帽”写起,然后再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9.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父亲是如何做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魁梧与伟大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①父亲慈爱宽容。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外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C.“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而且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D.“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原文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曲解文意。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结合原文“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结合原文“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结合原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可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结合原文“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结合原文“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材料二: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能不龟A手一也B或以封C或不免D于洴澼絖E则所用之F异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指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B.“客得之,以说吴王”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两者词义相同。C.“裂地而封之”与“既东封郑”中的“封”,两者词义不相同。D.“埏埴以为器”与“以为噬己也,甚恐”中的“以为”,两者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举例说明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B.惠子与庄子就“有用”“无用”展开论证,表现了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C.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D.《老子》善于汲取生活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4.老庄思想里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即“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阐释。〖答案〗10.BCE11.B12.A13.(1)先生实在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2)开凿门窗把它建成房屋,正是有了房屋的中空处,才有房屋的作用。14.①老子通过车轮、陶器、屋室三个例子,说明有形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便利,正是因为“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庄子通过寓言故事,说明要超越世俗的功利的角度,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认为那些在世人眼里的“无用”很可能有大用。〖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能不龟手一也”是主谓结构,即“能不龟手(的药方)一也”,“能不龟手(的药方)”是主语,“一”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也”后断开,因此选B;“或以封”,即“或以(之)封”,主谓结构,“以(之)”是状语,“或”是主语,“封”是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封”后断开,因此选C;“则所用之异也”是判断句,即“(此)则所用之异也”,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则”前断开,因此选E。故选BCE。【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两者词义相同”错。说,通“悦”,取悦。/通“悦”,愉快,高兴。句意: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C.正确。封,封赏。/使……成为边邑。句意:于是割地封赏他。/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邑。D.正确。以为,把……做成。/认为。句意:揉和陶土做成器皿。/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错误,如原文“当其无,有器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论述的是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实在,确实;“拙”,不善于;“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2)“凿”,开凿;“以为”,把……建成;“无”,中空处,空的地方。【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并探究思想观点的能力。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由此看出,老子通过车轮、陶器、屋室三个例子,说明有形之物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便利,正是因为“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原文“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由此看出,庄子通过寓言故事,说明要超越世俗的功利的角度,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认为那些在世人眼里的“无用”很可能有大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先生实在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庄子《五石之瓠》)材料二: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把它建成房屋,正是有了房屋的中空处,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桂[唐]李白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咏桂花[宋]吕声之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业偏带晚烟苍。高枝已折郄生②手,万斛奇芬贮锦囊。〖备注〗①金张:西汉时金日磾(dī)、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者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用为显宦世家的代称。②郄生:指《晋书·郤诜传》中郤诜举贤良对策第一。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写桂树虽然长在无人问津之地,却绿叶繁茂,根柢芬芳,清阴怡人,劝告后人在自家院子多种一些。B.李白的这首咏桂诗,全文只有一个“桂”字,寓意却极其深刻,主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C.吕诗首联“独”字突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三秋”表明时间之长;“压”字显得桂花超群绝伦。D.吕诗尾联说桂花高枝已为郄生所折,是借郄生折枝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仙物和人间英才相配,堪称双美。16.这两首诗借桂花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李诗通过将桂花与种植在显贵之家的桃李进行对比,赞颂了桂花清雅高洁的品质,借以讽刺世人附庸权贵、贤愚不分、好坏不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②吕诗对桂花的形态和气味进行了描绘,运用衬托、典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B.“主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分析有误,主要用了对比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李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两句歌咏的是南山桂,以南山之桂与上文“金张门”之桃李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山中的桂树,“绿叶垂芳根”,意味着诗人有满腹才华却不被人常识,南山之桂,常年绿叶垂阴,不仅给人带来清凉,还为人间播撒芬芳。“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两句点明干谒之旨,以桂树植入“君园”之请求,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君”之赏识的愿望,由此可知,李诗通过秋桂与桃李(趋势媚俗)的对比,赞颂了秋桂清雅高洁的品性,借以讽刺世人附庸权贵、贤愚不分、好坏不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吕诗:诗的开端便直接称颂桂花是非同寻常之花。“独占三秋压众芳”,“独”字突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一以形象“清影”“秋露白”与“新丛”“晚烟苍”相对。写出了秋露之中,傍晚之时,桂花清影显得神清气爽、郁郁苍苍的气韵,令人想见其形,与上联天际香相应,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何夸桔绿与橙黄”那一向以桔之绿橙之黄而夸口的,在桂花面前也要缄默不语了。因为桔绿橙黄固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仍不能同桂花相比。这里运用的是衬托之笔,突出桂花的非同寻常;结尾“高枝已断郗生手,万斛奇香贮锦囊”意思是桂花高枝已被当代英才折在手,而其花囊之中竟能贮有万斛之香。怪不得香飘天际,压众芳呢。这里说桂花高枝已被郗生所折,是借郗生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仙物与人间英才相配,堪称双美。吕声之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赞美桂花之香,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解决问题应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梦中景表达游子思乡之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梦中事抒发诗人悼念亡妻之痛。〖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昨夜闲潭梦落花夜来幽梦忽还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觉得,经常参与体力劳动的人要比经常坐在办公室的人更加健康,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然而事实恰恰是相反的:体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①为什么体力劳动顶替不了体育锻炼呢?②劳动的过程只是局部身体肌肉、骨骼在活动,③如铲地时,主要是腰和手臂在活动;④赶车时,主要是上肢在活动。⑤一般情况下,运动消耗的能量会明显高于体力劳动。⑥同时,长时间重复一样的动作,⑦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⑧这需要充分的休息就能恢复,⑨如此,热量消耗就受到了限制。长期从事动作单一的体力劳动,除了会给身体局部带来疲劳外,

A

。如长期站立的售货员比常人更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从事搬运工作的人员比常人更容易患腰肌劳损,电脑操作员比常人更容易患腕关节疾病或腰椎间盘突出。因此体力劳动者非但

B

,还应该更积极地安排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B不能用体力劳动代替体育锻炼19.第①处不当,把“顶替”改为“代替”;第②处不当,把“局部身体肌肉”改为“身体局部肌肉”;第⑧处不当,把“就”改为“才”。〖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除了给身体局部带来疲劳外”,则应是“还会有其它损伤”,再结合后文用站立位的售货员、从事搬运工作的职工、电脑操作员等例子可知,单一的体力劳动会损伤局部组织,故应填“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之类的内容。第二处,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联系横线前的“非但”及横线后的“还应该更积极地安排出单独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可知,此处应该是讲“不能用体力劳动代替体育锻炼”之类的内容。【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处,“顶替……体育锻炼”动宾不搭配,把“顶替”改为“代替”;第②处,语序不当,把“局部身体肌肉”改为“身体局部肌肉”;第⑧处,不合逻辑,这里是必要条件,把“就”改为“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