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共同体”的词源:社会学领域公认的“共同体”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者滕尼斯提出,他认为,人类始终处在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之中,共同体就是“组成一定关系的人们”,并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类。“共同体”的形成:“共同体”的形成依赖族群成员的交互联系及共同信仰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其中,“族群”“类”的概念与“共同体”的意义相似,它可以是一个家庭、社区、国家、民族,也可以包括广泛意义上的全人类。“共同体”的价值: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有机团结的基础,也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前提。简而言之,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强化成员归属感、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阐释。新世界主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有别于以往西方学者的“世界主义”主张,不以个别国家为中心,不追求凌驾于他国之上的特殊利益,是对民族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因而有别于以往世界主义的新世界主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交往理性: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及沟通的双方应是互为主体而存在的,国家间的交往应远离主客关系、远离对他者的污名化,是以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为支撑的交往规则,强调的是人类“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因而也契合了人类交往所追求的“主体间性”和“交往性”的原则。中国方案: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既往包罗万象的全球化理论,也非推崇个别国家霸主地位的旧有思维,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在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洞察的基础上的总结,因而也是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摘编自孙祥飞《媒介热点透析与前瞻》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0)材料二:跨文化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因为文化差异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现象,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诚然,世上很多东西都需要列举与测量,但是文化的存在现实、它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人们对熟悉的“本土”生活方式的依恋,以及与陌生的“他者”的生活方式打交道的不情愿等,都不是可测量的对象,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形成的一种辩证关系。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也不是自我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时而一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哲学家称之为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当受到批判时,它要么瓦解,要么固化成一种教条——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都消失了。文化差异的构成是真实而寻常的,但整体上,X文化或Y文化是很难确切说明的。这并不是登记在册的事实和观点,而是一种感性的理性,以“我们”和“他们”的情感语义对经验进行加工。如此这般,文化认同的新现实就形成了。我们不能将这种现实定义为个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因为它只存在于社会互动中。只有当人们一起共事,或拒绝一起共事,又或思考能否一起共事,文化才得以存在。属于某种文化意味着参与其中,“知道”其他参与者的期望,以及该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思想在任何文化认同中都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运用思想,以及我们如何在多重历史背景下理解这些行为。共同人类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呢?在这儿,我打算换一个角度来看好撒玛利亚人的寓言。祭司和利未人所看到的是一个他们不想费心去帮助的陌生人,而撒玛利亚人看到的却是一个遇难的人类同胞。决定结果的并不是“存在”着什么,而是撒玛利亚人眼里“看到”了什么。“这里躺着一个陌生人”和“这里躺着一个人类同胞”,这两种看法都是对的。凭经验而论,人类同胞并不比陌生人有更深层的现实。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同一”事态的两种看法。对一个躺在路边的受伤男子,敌意和恐惧也是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因此,文化差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现实”:有时你觉察得到,有时又觉察不到。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人们可能会发现,很难界定熟悉的日常惯例,但他们可以想象去这样做,事实上他们也经常这样做。(文汇报:关于《发明人类:一幅关于人类概念如何产生的全景视图》一书的书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共同体”的理论主要由西方社会学家提出,由中国政治家创造性转化,提出了解决国际交往与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别于原来的世界主义与既往的全球化理论,其建立是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C.反本质主义的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身份不是一种原始的假定事实,而是一系列被创造出来的、时而一致时而冲突的历史结果。D.基于共同人类这个概念,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重要,因为人们时常发现,很难界定日常惯例,也并不妨碍他们怎么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思考与社会交往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跨文化思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C.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其不证自明的自然属性的消失,取决于其是否受到了批判。D.对于人类而言,他们的同理心和冷漠只是代表了对“同一”事态的两种看法而已。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B.“则是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C.“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吕氏春秋·有始》)D.“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4.“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孙子》,是典型的古老的中国智慧。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则名言的现代意义。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看法。〖答案〗1.D2.C3.B4.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句,出自《孙子》。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要不惧斗争,但也要谋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优方案。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政治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西方智慧而创造性地转化,为解决世界争端提供的中国智慧。5.①有利于跨文化思考,增进人类交往。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促进“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人类加强交往以实现合作共赢;

②有助于利用共同文化概念弥合文化差异性。照顾了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体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洞察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重要”错误。原文是“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是可逃脱的牢笼,这里表述为“并不重要”,属偷换概念;后面“因为”句,也不必然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取决于其是否受到了批判”错误。“取决于”三字过于肯定,文化差异的自然属性消失与是否受到批判是种或然关系,并不是必然关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有关推己及人,在材料一中寓含;B.“则是未能察脉而欲试华佗之方,其异于操刀而杀人者几希矣”讲的是中医治病之事,与材料一任何内容无关涉。C.谈的是世界大同的道理,在材料一中寓含;D.谈论的是仁爱礼敬,在材料一中寓含。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句,出自《孙子》。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其中“上兵伐谋”一语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这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是孙子首创的战争观。不过孙子的这个观点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平和道德。《道德经》上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又讲:“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可见,中华文化中崇尚和平的精神理念源远流长,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之下,孙子才在军事上提出了伐谋、伐交胜于伐兵、攻城的观点。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结合“中国方案: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既往包罗万象的全球化理论,也非推崇个别国家霸主地位的旧有思维,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可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经验,我们要不惧斗争,但也要谋和平发展。结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交往理性: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及沟通的双方应是互为主体而存在的,国家间的交往应远离主客关系、远离对他者的污名化,是以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为支撑的交往规则,强调的是人类‘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因而也契合了人类交往所追求的‘主体间性’和‘交往性’的原则”可知,和平发展也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优方案。结合“在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洞察的基础上的总结,因而也是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中国政治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西方智慧而创造性地转化,为解决世界争端提供的中国智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跨文化思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域,因为文化差异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现象,它回避了实证枚举和定量测量的简单现实主义”可知,有利于跨文化思考,增进人类交往。结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交往理性: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及沟通的双方应是互为主体而存在的,国家间的交往应远离主客关系、远离对他者的污名化,是以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为支撑的交往规则,强调的是人类‘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因而也契合了人类交往所追求的‘主体间性’和‘交往性’的原则”可知,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促进“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人类加强交往以实现合作共赢。结合“因此,文化差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现实’:有时你觉察得到,有时又觉察不到。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文化差异的情感语义并不是一个不可逃脱的牢笼。人们可能会发现,很难界定熟悉的日常惯例,但他们可以想象去这样做,事实上他们也经常这样做”可知,有助于利用共同文化概念弥合文化差异性。结合“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既往包罗万象的全球化理论,也非推崇个别国家霸主地位的旧有思维,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在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洞察的基础上的总结,因而也是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可知,照顾了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体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洞察力,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环奚同发飞奔到医院时,一眼瞧见窦文贵躺在急救室眼望天花板一动不动,杜继宏“哇”地哭了出来。退休后九年,窦文贵走完自己最后的岁月,撒手人寰。杜继宏最清楚师父不瞑之目的内涵,心说,师父,我会让您安心地闭上双眼。窦文贵的讣告,不仅发布于晚报、日报,许多手机朋友圈也转发,与生前低调相比,这次可谓轰轰烈烈。都能理解,毕竟人生最后一回,且非逝者可以左右,徒弟、同事、亲朋一干在操作。退休后的八年多时间,窦文贵带着老伴儿辗转安吉、五指山、侯马、农安、莒县、江津、常熟……只为图个清静,躲开因当年警察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困扰。没想到,最后一年,妻突发脑梗,抢救过来,说话和下肢都不方便了,两人不得不回到他工作多年的城市。送行那天,来了不少同事、领导,统一穿便装,还有一些案犯家属。殡仪馆吊唁厅门前过道,摆了一张小桌,与他人以往在此签名送礼不同,现场有人指挥来宾依次按下指印。据解释,此系从警一生的窦文贵,留下的一个别样要求。追悼仪式后,手指印册将随遗体一同火化。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逝者为大,人们也纷纷照办。也有人至此表示,走错了地方,转身即去。杜继宏发现,老班没来。窦文贵去年回来不久,便把他叫到家,安排了后事,其中第一局,虽然不少在逃案犯落网,老班果然不曾露面。当年窦文贵已把老班堵在他家院里。面对两名警察,老班还是耍硬交手,很快被摔趴下。上手铐时,听到屋里一老人沙哑音问话:“谁呀,谁在院儿里?”老班咬着牙低声说“让我再见老娘一眼,这辈子肯定没机会了,求你了”他的泪噼里啪啦滚了一脸。窦文贵有些犹豫,老班老娘守寡多年且一只腿瘸,因邻里打伤她养的狗,两家争执,没想到老班长当夜杀了人家九口。“你可想好,如果逃跑,别怪我开枪”窦文贵说,“你尽可放心,我一命换九命,值了,我不会跑了,跑哪儿都是死”老班大声说,等老班进屋,窦文贵与队友分头,一个守前门一不守后窗。他听到老班喊娘,娘就哭,问他是否杀了人,他说没有的事。娘说前些日公安都找上门啦。他说那是查户口。然后听老班说,“娘,你渴了吧,我去给你倒水,”娘说“孩儿你放心,娘不渴,你倒水自个儿喝吧!”娘又哭起来。老人的哭声断断续续,有时还边哭边说。直到没了动静,窦文贵觉得不对劲儿,推门,才发现门从里面顶住。他急喊:“开门,开门!老班,老班……”没回声。他大喝:“再不开门,就开枪了!”仍然没有回声。大冬天,窦文贵冒一头汗,全身便撞去——农村的两扇对开门,板厚闩硬,哪儿撞得开。守后窗的队友赶来,两人喊着一二共同发力撞了两下,才听里面说“来了。”大门一分两开,老人迎门而立,窦文贵绕过她,屋里早没了老班的人影。“人呢?人呢?快说!”队友催问。老人一瘸一拐坐回床头,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说:“跳窗……了……”两人先后跳窗去追,哪儿追得到。增援警力赶到,仔细搜查才发现,老班老娘床下的破箱子压着一个洞,通往院里的柴草棚。二人进屋后,老班才借机外逃,方向各异,南北不同。从此,这个人似乎人间蒸发。直到窦文贵退休,交回枪那一刻,脑海中闪现的仍是老班的一脸泪。窦文贵逝后不到半年,老伴儿也随他而去,二人就合葬在一片山清水秀的公墓。这里仅有一个守墓人不时清扫墓园落叶或道路。窦文贵逝世周年的次日,晚霞已挂天边,一对男女抱着孩子来打听窦文贵的墓,一脸胡子的守墓人指点后继续面无表情扫地。三人来到墓前,男的上酒摆果品祭拜一番,十多分钟后,一行出了墓园,男子递给女人一个信封说“钱一分不少你的”女人说声“谢谢”,抱起孩子坐上停在路边的小车走了。男子双手插兜,回望一眼墓园,轻轻一叹,然后沿着梧桐夹道的公路徐徐而行,不料其间一棵树后走出守墓人,还有一个黑洞洞的枪口“老班,终于等着你了,”“你搞错了,我不姓班”此时,男子身后嘟嘟嘟响着摩托,停下,又举起三支枪。其中一人道“老班,真有你的,跑了这么多年,你以为化个装就能跑掉吗……”回到窦文贵墓前,杜继宏深鞠一躬说“师父,依您安排,两局已结,您可以瞑目了。只是第三局您老不曾明示,也不知能否如愿”。……“小杜,祝贺你,成功告破多年的命案,局里要给你记功!”听他道谢,李副局长又说“还是谢你师父吧!守墓,也是他的建议,他把你从警校里挑出来,很看好你。可你这脾气急、大毛躁,蹲守总沉不住气,有几次一点儿动静就出击,结果打草惊蛇。跟踪时,常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街头一对恋人吵架或遇扒手,你都可能跟丢目标,我想,这一年守墓,应该如你师父所愿,磨成了一把好刀!”杜继宏的泪憋在眼眶,硬没让掉下来。他心底明白,师父墓地周围一孔孔隐藏的摄像头,成为让一个个目标陆续落网的利器,年代不同了,蹲守精神固然可取,但与师父时代的手段各不相同,许多许多,其实无高下之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窦文贵退休后一直带妻子辗转各地,反映了警察职业可能给从业者在退休后带来各种困扰的现实。B.小说中老班娘守寡多年且身体残疾,在警察抓捕老班时,她协助老班逃脱,可见她是个不幸又愚昧的人。C.小说中面对杀人嫌犯老班满脸的泪水和再见母亲最后一面的请求,窦文贵的犹豫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D.小说结尾的议论告诉我们,随着科技的进步,案件侦查可以更多凭借科技力量,“蹲守精神”不再重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首、尾,杜继宏两次“哭”的细节描写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前者是对师父被害的悲愤,后者则是对师父的感激与缅怀。B.小说“起”于徒弟杜继宏发誓抓住逃犯老班,让师父了却心愿,“终”于抓住了老班实现了师父的心愿,首尾呼应,结构圆合。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便于打破时、空限制,全景式展现人物活动,而且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D.小说中的老班形象比较丰满,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罪犯,又是个舍不下母亲的孝子,更是个懂得感恩、知错能改的人。8.这篇小说的标题“环”堪称“好题”,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理由。9.小说中窦文贵去世前将徒弟杜继宏叫到家中安排后事,进行布“局”,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窦文贵所布之“局”的内容及实施结果。〖答案〗6.D7.C8.(1)巧设悬念,利于激趣。“环”的意义丰富,无论实指的器物,还是虚指的意义,以“环”为题,均能给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一读为快的冲动。(2)“环”象征心性周圆,追求完美,以“环”为题,内蕴丰富,揭示主旨:①作为一名退休多年警察,窦文贵生前设“局”,抓住了从自己手中逃脱、让自己死不瞑目的逃犯老班,这样的结局可谓圆满。②作为一名警察,窦文贵抓捕犯罪嫌疑犯时,既勇猛顽强又富有人性,赢得罪犯敬重,还设法培养出高徒,这样的人生可谓完美。9.①第一局,让徒弟杜继宏在自己去世后,要求吊唁来宾在签名簿上按上指印,以期抓捕混迹其中的在逃犯罪嫌疑人;结果不少在逃案犯落网,老班没来。②第二局,告诉徒弟杜继宏,他会向局里建议:在他去世后安排杜继宏到他所在墓园当守墓人,蹲守老班;结果抓住了化装前来祭奠他的老班。③第三局,针对徒弟杜继宏“脾气急……沉不住气”的弱点,建议局里安排杜继宏到他所在公墓当守墓人;结果杜继宏被“磨成了一把好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蹲守精神’不再重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年代不同了,蹲守精神固然可取,但与师父时代的手段各不相同,许多许多,其实无高下之分”。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前者是对师父被害的悲愤”的表述错误,文中并未交代师父去世的原因。B.“‘终’于抓住了老班实现了师父的心愿,首尾呼应,结构圆合”的表述有误,小说并非“‘终’于抓住了老班实现了师父的心愿”,而是‘终’于李副局长告知杜继宏窦文贵生前建议让他当守墓人,使他被“磨成了一把好刀”后,杜继宏对师父的感激与缅怀,因此“首尾呼应,结构圆合”的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D.“舍不下母亲的孝子”“知错能改的人”不准确,小说中老班“让我再见老娘一眼,这辈子肯定没机会了,求你了”的请求和“他的泪噼里啪啦滚了一脸”的表现,固然可能是他因特定情境的触动引发了“舍不下母亲”的念头,但从文中不难看出他利用与母亲见面逃脱抓捕的意图,所以认定他是“舍不下母亲的孝子”依据不充分;同时认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也没有文本依据。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首先,小说以单个“环”字为标题,能给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探究“环”是何意的阅读冲动。此外,“环”象征“圆满”“完美”,小说以“环”为题,内蕴丰富,揭示主旨:小说中写“回到窦文贵墓前,杜继宏深鞠一躬说‘师父,依您安排,两局已结,您可以瞑目了’”,说明是窦文贵生前设“局”,最终抓住了从自己手中逃脱、让自己死不瞑目的逃犯老班,这样的结局可谓圆满;“窦文贵有些犹豫,老班老娘守寡多年且一只腿瘸,因邻里打伤她养的狗,两家争执,没想到老班长当夜杀了人家九口。‘你可想好,如果逃跑,别怪我开枪’窦文贵说”“三人来到墓前,男的上酒摆果品祭拜一番”“师父,依您安排,两局已结,您可以瞑目了”“还是谢你师父吧!守墓,也是他的建议,他把你从警校里挑出来,很看好你。可你这脾气急、大毛躁,蹲守总沉不住气,有几次一点儿动静就出击,结果打草惊蛇。跟踪时,常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街头一对恋人吵架或遇扒手,你都可能跟丢目标,我想,这一年守墓,应该如你师父所愿,磨成了一把好刀!”,作为一名警察,窦文贵抓捕犯罪嫌疑犯时,既勇猛顽强又富有人性,赢得罪犯敬重,还设法培养出高徒,这样的人生可谓完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能力。依据“送行那天,来了不少同事、领导,统一穿便装,还有一些案犯家属。殡仪馆吊唁厅门前过道,摆了一张小桌,与他人以往在此签名送礼不同,现场有人指挥来宾依次按下指印。据解释,此系从警一生的窦文贵,留下的一个别样要求。追悼仪式后,手指印册将随遗体一同火化”“杜继宏发现,老班没来。窦文贵去年回来不久,便把他叫到家,安排了后事,其中第一局,虽然不少在逃案犯落网,老班果然不曾露面”可见,第一局是让徒弟杜继宏在自己去世后,要求吊唁的来宾在签名簿上按上指印,以期抓捕混迹其中的在逃犯罪嫌疑人;结果不少在逃案犯落网,老班没来。依据“师父,依您安排,两局已结,您可以瞑目了”“还是谢你师父吧!守墓,也是他的建议”可见,第二局是告诉徒弟杜继宏,他会向局里建议:在他去世后安排杜继宏到他所在墓园当守墓人,蹲守老班;结果抓住了化装前来祭奠他的老班。依据“还是谢你师父吧!守墓,也是他的建议,他把你从警校里挑出来,很看好你。可你这脾气急、大毛躁,蹲守总沉不住气,有几次一点儿动静就出击,结果打草惊蛇。跟踪时,常被各种外界因素干扰,街头一对恋人吵架或遇扒手,你都可能跟丢目标,我想,这一年守墓,应该如你师父所愿,磨成了一把好刀!”可见,第三局是针对徒弟杜继宏“脾气急……沉不住气”的弱点,建议局里安排杜继宏到他所在公墓当守墓人;结果杜继宏被“磨成了一把好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谏说之难》)〖备注〗①阴饴甥:名饴,又名吕甥,晋国大夫,封地在阴,是晋侯的外甥。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雎竦A然失其宿B怒C忘其故D辩E敬受F命G延H人为上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齐欲长安君为质”与“厚币委质事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质”意思不同。C.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受到,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含义不同。D.“劝其归相印以让贤”与“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因作《说难》而死,可见自古以来劝谏就是难事;明知道对方会拒绝却最终能劝说成功,劝谏又是难能可贵可喜之事。B.触龙劝说赵太后,采取迂回策略。他从为儿子谋差事谈起,指出爱儿子就要让他有功于国,从而说服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C.茅焦能成功劝止秦始皇放逐母亲,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是揣摩到了秦始皇内心深处不愿被人视为桀、纣之类暴君的心理。D.阴饴甥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巧妙地点明了晋国的舆论倾向,借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认识,请秦穆公权衡利弊,宽恕晋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2)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14.蔡泽是如何游说范雎并取而代之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D12.A13.(1)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都知道;很多人的辩论,我都挫败过他们。这样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2)范雎曾亲手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竟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14.①散布谣言,激怒范雎,得到面见的机会;②借助史实,晓以利害,规劝他功成身退;③利用矛盾,挑拨关系,激将他放弃相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范雎顿时对蔡泽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恼怒,打消了原有的辩论想法,恭恭敬敬听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如上宾一样对待他。“竦然”中“然”是形容词词尾,助词,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宿怒”是偏正结构,“宿”为定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故辩”于“宿怒”对应,也是偏正结构,之间不断开,排除D;“人”作“延”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H;“失”是谓语,“其宿怒”是宾语,C处断开;“忘”是谓语,“其故辩”是宾语,E处断开;“敬受命”中“敬”是状语,“受命”是谓语和宾语,G处断开。故在CEG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B.正确。人质;通“贽”,礼物。句意:齐国想要让长安君做人质。/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C.正确。表被动/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句意:范雎被秦王疏远。/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D.错误。让给/责备。句意:劝说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有贤才的人。/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韩非因作《说难》而死”错。原文“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意思是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看来进谏劝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可看出并非因作《说难》而死。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摧”,挫败;“是”,这样;“恶”,怎么。(2)“困”,使……遭受困厄;“遽”,竟然。【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使人召泽”可知,散布谣言,激怒范雎,得到面见的机会;②由“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可知,借助史实,晓以利害,规劝他功成身退;③由“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可知,利用矛盾,挑拨关系,激将他放弃相位。参考译文: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看来进谏劝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有时国君心里明白臣子想要进谏规劝的内容,召见了他却拒绝了他的建议,然而最终使国君言听计从,这虽然极其困难但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他:“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有仇必报,君子说有恩必报。”秦穆公又问:“晋国的百姓们认为你们的国君的命运怎样?”阴饴甥回答说:“小人认为晋惠公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晋惠公一定会回到晋国的。以德报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秦国把晋惠公放回了晋国。秦国讨伐赵国,赵国请求齐国援救。齐国想要让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说:“再有人劝说我,老妇一定要在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晋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她知道左师触龙必定是因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来的。左师触龙慢慢地坐下,问了一下赵太后的身体有无病状,然后请求赵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在宫廷中当个黑衣卫士。赵太后问:“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触龙回答说:“比女人们更疼爱啊。”后来慢慢地谈到了赵太后的女儿燕后,于是又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下的子孙没有功绩也被封侯,结果遭遇灾祸的事情。赵太后明白了左师触龙的话,左师触龙又问:“长安君凭什么来统治赵国呢?”赵太后说:“任凭您支派他吧!”于是长安君被派到齐国当了人质。范雎被秦王疏远,蔡泽来到秦国,派人散布了一些能够激怒范雎的话,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一旦见到了秦王,一定会夺走范雎的相位。”范雎听了之后说道:“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已都知道;很多人的辩论,我都挫败过他们。这样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然后派人召来蔡泽,问蔡泽说:“您扬言要取代我任相国,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是的。”接着又引据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游说之词难为自己,就虚妄地说:“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有什么不可以的?”蔡泽拿生命、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厚待功臣,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劝说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有贤才的人。范雎顿时对蔡泽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打消了原有的辩论想法,恭恭敬敬听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如上宾一样对待他。最终蔡泽取代范雎做了秦国的宰相。秦始皇把母亲放逐出秦都,下令说:“谁敢因太后的事来劝谏我,我一定会杀死他!”为这件事进谏而死的已经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请求晋见秦王,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乱悖理的行为来责备秦王,话还未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吕甥的言论出自正义,左师触龙的计谋发挥于爱,蔡泽的劝说激发于情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的人了。范雎曾亲手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竟然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阴雨①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备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16.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颈联上句写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写自己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一滴滴打在心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自由的生活的愿望”错。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的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本诗作于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一职途中。颈联,“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意思是望向帝京但云雾遮住了双眼,思念着故乡,雨声落地滴滴打在心头。前句“望阙云遮眼”中的“望”,遥望,指诗人在离京途中仍然远望京城,表明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云遮眼”意为云雾遮住了诗人双眼而望不到京城。“望阙云遮眼”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后句“思乡雨滴心”中的“思乡”一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雨滴心”表现了诗人归乡不得的忧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读者,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飞过鉴湖。(2)韩愈《师说》中认为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困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结果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写秋天常常定格于无数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吐槽”,本质上是一档节目,是征得被“吐槽”者同意后的“戏谑”表演。否则,在网络视频中“吐槽”一个不知情者,其后果可想而知。“吐槽”现象代表了网络娱乐表达的新形式,这种对他人①、挖苦贬损的语言只要不是对着自己,谁听了都舒服,这恰恰也符合人性的弱点。“吐槽”就是大众代替对人性进行一次次的“审丑”,而且被“吐槽”的对象大多是演员、歌手和明星,是粉丝们平时追崇的偶像。发现他们的软肋,矮化他们的形象,让他们与大众的对应点更多,这或许是观众看这类节目时感到开心、满足的原因之一。“吐槽”是门艺术,笑对“吐槽”需要勇气,明星在接受“吐槽”时②,就更让粉丝们喜欢。“吐槽”作为一种话语形态的出现与流行,符合人性中审美的另一面——审丑。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如今为人③的那些“吐槽”,也不过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且变得更“简”,也更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虽然它们无法和真正的喜剧艺术相比,但毕竟也让许多人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感受到了些许欢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根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指出文中画横线复句的类型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说三道四②泰然处之③津津乐道19.从前后关系看,该句是一个典型的转折复句,在将“吐槽”与喜剧艺术作对比中,突出强调了“吐槽”的积极作用——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和效果,表明了作者对“吐槽”这一娱乐新形式的赞同态度。20.“吐槽”就是代替大众对人性进行一次次的“审丑”,而且被“吐槽”的对象大多是明星,是粉丝们平时追崇的偶像。〖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是征得被‘吐槽’者同意后的‘戏谑’表演。否则,在网络视频中‘吐槽’一个不知情者,其后果可想而知”可知,此处是指对被“吐槽”者胡乱议论的语言,所以可填“说三道四”。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②处,根据空前句“笑对‘吐槽’需要勇气”可知,此空是指明星们笑对“吐槽”,面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