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兼论法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是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教材。《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理论创新为宗旨,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了法理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方法和前沿问题,包括法学方法论、法律方法论、法学范畴沦、法律本体论、法律发展论、法律运行论、法律价值论、法律文化论、权利义务论、人权论、法治论、法律责任论、法律职业论、法律程序论、法律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法学理论视野,带领研究生进入法学的理论前沿,引导研究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法理学的根本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性的现实问题。兼论法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本书主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前的法的概念和本质学说概述、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法的整体与部分、法的作用等。序法学的核心问题、法律工作的方向问题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
是法学的最核心、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涉及法律工作、法律实践的方向、价值取向的问题,这是已由法律学说史、法制史和现实生活,包括法律生活证明了的真理。任何一门比较发达的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都是由一系列反映其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概念(范畴)所组成。法学也不例外。法学作为反映人类法律现实的知识体系,不但产生很早,而且逐渐产生并包含了一系列自己特有的概念或范畴。这些概念或范畴是人们认识法律现实的结果,也是指导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法律现实的工具。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也具有自己的这种范畴体系,并且法理学的范畴对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更具一般性,对法律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更具普遍性。法理学的范畴体系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是受其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差别和联系所制约的;是对法律现实的本质、作用、产生和发展规律这类法学研究、法律工作的总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概括的结果;也是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把握法律现实的各个方面(如部门法,某项法律制度或法律行为)的方法论手段。法理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有自己固有的等级从属关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些概念(范畴)(如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等)处于核心的地位,它们统率着其他一系列概念,而一切法学概念、法理学概念,包括其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以及从属于它们的其他概念,又都是以“法”这个法学中出现最早、最核心的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一切法学概念,尤其是法理学概念,实际上都是“法”这个概念的不同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化。并且人们在对法律现实进行评价和改造时,如何理解法、如何理解法的本质,具有关键性的、方向性的意义。人们对一切法律现象的理解和把握。都同对“法”这一范畴的理解和把握、对“什么是法?”、“什么是法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有关。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是一切法学研究、法律实践中的一个最核心、最普遍、最基本的问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的总问题。列宁曾深刻指出:谁如果不首先解决这类最普遍的、总的、具有原则性的问题,“就去解决局部性问题,那么随时随地都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总的问题,而在每一个具体场合不由自主地碰上这些问题,就必然会使自己的政策陷于动摇不定和不讲原则的糟糕境地”。也正因为这样,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法学流派的区别,最集中地也就表现在对法的概念和本质的不同认识上。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实际上已成为在法学理论中区分不同法学流派的焦点和标志;成为在法学研究中是否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理,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的焦点和标志;也成了区分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分水岭;从而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决定着我们的法学研究、法理学研究,能否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能否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的一个核心的、根本性的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前的法的概念和本质学说概述以人类精神为基点的法的概念和本质学说一、以自然理性为基点的法的概念学说古代希腊的意识形态是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的,它最初主要是对外的自然之物感兴趣。赫拉克利特认为普遍的“逻各斯”赋予人间的现象、事物和关系以理性的尺度和标准。甚至由此走向了泛自然神论的道路,把普遍的“逻各斯”看作是宙斯的同义语,认为人定法律都以唯一的神的法律为源泉,作为人间法律渊源的神的法律。后来,希比亚认为自然的本性和规律是真正的自然法,它与人定的世俗法律截然对立。安提丰在希比亚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自然法、人定法的对立之处,进而确证了自然法高于人定法的优先地位。自然法则或自然法高于世间的人为法律,人定的成文法必须适合于体现自然理性要求的自然法的基本要求。古希腊智者学派把从对自然的兴趣转向对于人类本身的兴趣,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并由此揭示法的现象之本体。斯多葛学派强调自然法是来源于宇宙理性的法律,自然法就是理性法。在《沉思录》中,奥勒留指出,在有生命的存在里,最优越的乃是那有理性的存在。在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下,古代罗马法学家进一步确证了世俗法的基础问题,强调体现理性和正义要求的自然法,乃是市民法和万民法的终极源泉。二、以神学理性为基点的法的概念学说公元5世纪末开始,历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努力试图把基督教信仰与理性的主题糅合一起。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观念,认为人类行动的准则和尺度是理性,因为理性是人类行动的第一原理。阿奎那把上帝说成是理性的化身。法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由管理社会的人所公布的,以共同福利为目的理性的命令。近代自然法学家也正在批判地扬弃了这一神学理性法思想,形成了以人类理性为核心的近代古典理性法理论。三、以人类理性为核心的法的概念学说近代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是反省精神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反对专制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的社会,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洛克以人类理性为尺度分析了自然法与人类法的关系。自然法就是人类理性。因此,自然法是立法者以及其他一切人的永恒的规范。立法者所制定的用来规范其他人行动的法则以及他们本人的行动,都必须符合于自然法。黑格尔分析道:“从洛克出发,产生了一个广泛的文化,这个文化寻取了另外一个形式,但原则来说,完全是一样的。”斯宾诺莎,是一位唯理论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实体和自然、神只是同一东西的三种不同名称,都表示万物存在的原因和基础。孟德斯鸠对法的认识是同他关于法的精神的思考密切联系在一起。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
第二节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法的学说在西方法哲学史上,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法的学说,主要是指囿于从法律的内部关系来认识法的性质的思想。我们研究并揭示的是权力为基点认识法的那些思想家们的理论特征。一、文艺复兴时期法的本质的学说这种早期资产阶级的法哲学理论在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上更多地强调君主权力对法律的影响。这方面代表人物是马基雅弗利和博丹。马基雅弗利冲破封建神学的罗网,关注现实,把法的问题从天上降入尘世。他主张,人类之所以需要法律,乃是一个国君成功地统治社会所必需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增进社会整体利益所必需的。法律不过是国君手中的工具而已。博丹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经过宗教战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主权刚刚建立。博丹第一次从理论中系统地论证了国家主权。既然制定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主权者的独立的权威,那么,主权的统治者就不受也不应该收到他的先辈或他自己的法律的束缚。二、“君主主权”近代西方法学论坛上,极力倡导“法律是君主主权者命令的思想家”,当推荷兰格劳秀斯和英国霍布斯。格劳秀斯指出,自然法之母是人性,人类理性是自然法的实质,人类法必须从自然法而来;但是在涉及现实的国家法律问题时,他则鲜明的国家主义特征。格劳秀斯承袭博丹的观点,极力反对“主权在民”论,鼓吹“主权在君”论。《利维坦》是反映霍布斯法律思想的一部集大成著作,所谓“利维坦”,乃是圣经中述及一种力大无比的巨兽名字的音译。霍布斯喻指一个强大的国家。霍布斯的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之系统理论分析,开了西方法哲学史上“法律命令”说的历史先河。三、卢梭的“法律公意”论把卢梭列入那类从法律自身出发研究法律性质的思想家行列,也许会引来误会。的确,卢梭继承了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观点,很重视人的自由与价值的实现,宣扬“天赋人权”论。卢梭把洛克的自由主义和霍布斯的国家主义二者中的合理因素很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他提出他的“法律公意论”。卢梭讲的“公意”、“公共意志”、“国家意志”,并不是霍布斯心目中的“利维坦”之类的庞然大物,而是建立在尊重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基础上的政治有机体。从上述立论出发,卢梭阐发了对法律概念的基本看法。法律现象永远是普遍的,它只考虑臣民的共同体以及抽象的行为,而决不考虑个别的人以及个别行为。
第三节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成就及其历史局限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法的概念论康德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内在地蕴含着争议的哲学原理和善德的哲学原理两个层面。康德揭示了法律概念的基本规定性。又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法律义务论。根据康德的意见,表明意志的“自律”,即意志只从属于它自己订立的规律。在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律概念论和“绝对命令”的法律义务论中,我们随时看到,“应有”与“现有”、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横着一条鸿沟。二、黑格尔的国家理性主义之法的概念论黑格尔的法哲学是他那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精神哲学的客观精神领域。一般来说,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法的理念是自由”。简言之,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是自由地实现。法律作为伦理法的表现形态,实际上反映了国家理性的要求。吸收了卢梭思想中的国家主义因素,认为人不能离开国家,而只能依靠国家。黑格尔的上述法和法律的概念分析,虽然具有浓厚的客观唯心主义色彩,但无疑蕴含着对法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深刻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早期法律观概述马克思早期法律观,主要指马克思从1835年到1844年初《德法年鉴》期间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思想学说。一、真正的法律与形式上的法律马克思从理性法的二元论原则出发,区别了真正的法律与形式上的法律。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凡是反映自由的肯定存在的法律,就是真正的法律;凡是否定自由的存在的法律,则是专制的法律,而专制的法律仅仅是形式上的法律,是任性与专横的体现,并不是法律。二、法的“引力定律”马克思扬弃了近代自然法学派的“永恒理性观”,把人类自由理性视为国家的自然规律,强调自由理性是国家的重心或“引力定律”,认为近代理性主义国家观和法律观的出现具有和“哥白尼发现”的同等重大价值意义。马克思充分考虑到现实社会生活对于法律的制约,他强调必须以精神关系内在规律为基础来创制法律,把人民立法作为制定反映客观必然性的法律之基础。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发现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现实关系,意识到事实关系对于法的现象的影响,并且注意到市民社会的财产关系性质,从而使自己的法律观逐渐离开新理性批判主义的基地。三、利益总是占法律的上风此时马克思在分析法的现象时,依然恪守着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强调应当从整个国家理性和国家伦理的高度来解决每一个实际任务。马克思指出,法的外部世界的坏人之间产生恶劣的后果,而不公平却发源于决定它的那种崇高人物内心的良好动机。“利益占了法的上风”。尽管此时马克思并没有科学地把握利益范畴的基本规定性,还不是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利益问题,但是毫无疑问,他已经开始觉察到要认清法律现象的本质,就不能撇开利益机制。这就已经开始为正确地解决法的本性问题奠定了基础。四、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评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相互关系的看法,充分暴露了这一主张的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国家与法,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包括法权现象)的“主词”与“宾语”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确立了从市民社会到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路线。
第二节马克思科学的法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学说,来揭示马克思科学地构建法的概念系统的思想轨迹。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法的概念马克思探讨法的现象之性质的基本思路,就在于从客观上吧社会看做生产力、生产关系(或“市民社会”)以及上层建筑(其中有制度的和观念的)等诸要素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在这个整体中来合理地确定法的现象之独特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贯彻到法的现象领域,就应当把法的关系看做是“从人们的物质关系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互相斗争中产生”,而不应当把脱离现实经济关系的“自由意志”或抽象的权力看做是法的现象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说,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也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因此,法律就是取得胜利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那个阶级意志的表现,法律是以国家意志形式所一般地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二、《共产党宣言》中的法的概念《共产党宣言》中法的概念虽然是从揭示资产阶级法的本质角度展开的,但却充分强调了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该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充分强调了法的阶级意志性与其物质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强调了法不是统治阶级一般的法权要求,而是上升为法律的、已有了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强权要求;强调法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法的概念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一切生产关系都是通过一种自觉的、为一定的人的意志所支配的人的活动来实现的。马克思着重分析了所有权关系,认为所有权根源于社会本身。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独特的政治结构和法律现象,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形式上的。在任何时候,都要从一定的经济形式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国家形式以及法律现象,找出最深的秘密和隐蔽的基础。
第三节恩格斯晚年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学说恩格斯所阐发的关于法的概念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宝库中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一、社会经济关系与法权表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归根结底起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关系,而不是国家和法。国家和法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法的现象总是和人们的一定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二、法的内容与形式之矛盾运动法的现象的内容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在国家愿望或国家意志(法律形式)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国家意志是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表现形式,而社会经济关系则是国家意志的内容。三、法的运动之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法的现象的运动过程中,充满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矛盾冲突。法的现象的运动不仅仅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结合,而且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过程。四、法律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明确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法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法律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恩格斯也同样坚持法学的辩证法,充分肯定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反对庸俗的“机械决定论”。恩格斯充分认识到,法与政治、道德、宗教、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诸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
基本原理
第一节方法论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界定法的概念和本质时,始终注意考察法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他们把社会看成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有制度的和观念的)等诸要素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这一整体中来合理确定法的独特地位。这一理论思路的突出点,就在于他们把人类为生存而结合的不同方式作为理解法的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强调法的现象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而是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第二节关于法与法律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法和法律是有所区别的两个术语。法既有法的内容,也有法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法律则仅指法的形式。当然任何形式都是有内容的,但形式可以与内容不相适应。法的形式(法律)也可以与法的内容不相适应,甚至脱离其内容;但法的内容要成其为法,必须有法的形式、“被奉为法律”。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很不相同,既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二者截然割裂、对立起来。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的高度概括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法就是一切法律、法规的总称,而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它们体现了国家意志,这种国家意志就其本质来看,是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又是由使该阶级在经济上成为统治阶级的经济关系、所有制关系来决定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学说的概括,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法的本质时所阐发的方法论原理。
第四章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曾出现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并且这种争论的结局都对苏联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节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的主要原因和阶段一、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的主要原因法的概念问题在苏联法学界被广泛研究并引起争论,除上述一般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殊原因。第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第二,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共和国到1991年秋苏联解体,在这70余年历史中,由于不同时期的需要和政治上的某种错误导向,影响着理论界对法的概念的科学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第三,术语的使用也是引起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之争的原因之一。二、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38年。这一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创建并得到巩固的时期,也是苏联法的一般理论的形成时间。这期间,在法的概念上,首先是受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而后又产生了多种不同观点。第二阶段,从1938年到50年代末。这是苏联法的一般理论走向成熟同时又出现某种简单化、僵化的时期。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1991年秋苏联解体。这期间,
第二节二三十年代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这期间对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法?二是法的本质(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什么?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法从1922年起,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尽管如此,在苏联法学界,旧的资产阶级法学的影响并未肃清,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曾盛行一时。在斗争过程中,社会主义阶段还存在法,苏维埃法需要不断加强而不是立即消亡的观点得到了确立。与此同时,形成了几种关于法的概念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有:“法—社会关系体系”、“法—法律关系体系”、“法—规范体系”三种理论观点。二、关于法的概念(社会主义法的概念)此时苏联法学界存在三种观点:第一,“法—社会关系体系”(斯图契卡);第二,“法—法律关系体系”(帕舒甘尼斯);第三,“法—规范体系”(克雷联科)。1931年全苏第一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者代表大会提出了法的定义“法是统治阶级政策的特殊形式”。这使法同政策紧密联系,但忽视了法的独立作用和其本身的许多基本特征。
第三节维辛斯基关于法的定义1938年7月,维辛斯基提出了“法—法律规范总和”的法的概念。这个法的概念促进了苏联法学界对法的规范性的认识,使苏联法的一般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维辛斯基关于法的定义的形成及贡献1938年7月16日至1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全苏联法律工作者会议,维辛斯基提出法的定义:法是以立法形式规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则和为国家政权所认可的风俗习惯和公共生活规则的总和,国家为了保护、巩固和发展对于统治阶级有利的和惬意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以强制力量保证它的施行。人们称之为“法—法律规范总和”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对于法的物质性,定义本身在文字上无明确反映。但维辛斯基在他的法学研究著述利作了说明。维辛斯基还从这个定义出发,分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内容。二、苏联法学界对维辛斯基关于法的定义的批判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看,苏维埃法学界对维辛斯基的法的定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个定义只强调了法的阶级意志性,没有指出法的物质制约性。第二,这个定义过分强调国家强制力的作用,强调服从,而忽视了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义。第三,这个定义中强调法的规范性是对的,但片面强调法的规范性,忽视了法律首先同社会关系相联系这个方面,削弱了对个人和集体权利的关注,客观上容易为违反法治的行为作掩护。除此之外,这个定义还存在其他一些缺点,如忽视了对法的社会基础、法的调整机制、法的实现、法与权利等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全民法”时期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法学界开始对维辛斯基关于法的定义进行批判,法学理论研究又日益活跃起来,出现了对法的概念研究的多方面概念,即“规范”说、“形成过程”说、“社会学”说、“法律系统”说等。一、“规范”说“规范”说认为法是规范的总和是有道理的。它指出了法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了法的形式是符合实际,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凯里莫夫等人把法与权利、执法活动、法与社会关系混为一谈是不对的,这样只能搞乱人们的思想,切断法与国家、阶级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原理,也歪曲了现实。二、“形成过程”说这一学说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著名论断。他们主张,既然法的规范的形成过程必须到阶级社会的客观生活条件中寻找,那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这些特点,揭示法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上。这些学者力图揭示法的物质来源,在强调法的根据和价值评判方面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却往往忽视了法的物质渊源和法本身的区别。三、“社会学”说这一学说把法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认为法是自然人和法人的活动,强调所谓“活”的法或运动中的法。“社会学”的观点并未能全盘推翻法的“规范”定义,而只是指出了传统法的概念的不足,并做了相应的补充,即强调必须注重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至于他们对法的概念进行泛化的理解,则是不足取的。四、“法律系统(法律制度)”说这一学说主张用综合的方法,把法律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他们认为:“法的概念是所有法律学科知识的总和”,法的概念应当包括法的最重要的特征。他们提出“法律系统”概念。在对法的概念的深化认识中,提出“法律系统”的概念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法律系统”的概念绝不能代替法的概念。
第五节苏联法学界研究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的经验教训从苏联法学界对法的概念和本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不仅需要社会主义法,而且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第二,法是有其丰富内容的社会现象,正确揭示法的特殊性和法与其他社会关系之间的共同性,对理论工作的展开和法律实践活动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由于人们认识本身的有限性和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法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的人们会作出反应法的不同侧面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各法下多种定义,这是正常的。但偏执于对法的某一方面的理解,则容易走向错误的道路。第四,传统上把法理解为“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有道理的,不能把本身不是法的东西(如社会团体规则、乡规民约、一般的社会关系、纯粹的法律意识等)包含在法的概念中。但是,仅仅认识到法是法律规范的总和也是不够的,法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法律是法的表现形式,只有上升为法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才是法。第五,法与国家是有密切联系的,“国家高于法”、“国家与法无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国家主义是错误的。第六,我们认为,不论给法下何种定义,都应该包括法的一些基本属性:法的阶级意志性、法的物质制约性、规范性和国家保护性。法的这些基本属性又是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第七,深入研究苏联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争论,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对苏联法学研究的进一步了解,而更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助于我们认识我国也一直存在着的法的概念和本质的争论,以便使我国的法学研究能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建设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章当代中国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上)
第一节新中国法学界五六十年代有关法的概念和本质的观点一、对旧法的态度以及如何认识法的阶级性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开展批判旧法观点,进行司法改造,毫无保留地接受苏联法学理论的大环境下,没有能够进行冷静的分析,更没有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之所在,肯定其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而是一概斥之为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在对旧法的批判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为了正确地建设新中国的法制,首先必须划清新旧法的原则界限。这些观点和看法在当时确实有一定道理,也是基本适合当时需要的,但片面地强调了法的阶级性、政治性,彻底否定人类积累的法律文化、却显露了“左”的苗头,埋下了后来日益夸大阶级斗争、忽视法律形式、忽视法的社会性内容的根子。二、关于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继承性的讨论法的继承性正式提出和讨论,是在1956年。讨论初期,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具有继承性,另一种观点否认法具有继承性。持法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继承性观点的人,反对简单、机械地看待法的阶级性;持法具有继承性观点的人认为,应该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联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法律的阶级性。否认法具有继承性人反对前者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观点,认为法律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经过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法律规定都不能没有阶级性。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具有继承性是因为有客观基础。三、关于法与政策的关系的讨论三大改造完成后,学术界就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法与政策的关系问题是当时争鸣的问题之一。当时法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法与政策的关系上,必须坚持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政策的条文化的基本立场。1959年下半年到60年代初期,以党的政策代替法律的观点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理论观点,实际上完全否定了法在社会中的作用,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出现了无法无天的局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过程中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法学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开展了广泛热烈的研究、讨论,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法是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拨乱反正中,法学界对“法不是单纯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没有不同意见,但对为什么法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却分歧很大。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讲了法和国家二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阶级性是否是法的本质属性与法是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相联系,自然会发生阶级性是否是法的本质属性问题的争论。现在普遍承认了法的社会公共职能,承认了法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却对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这部分法律规范的性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法只有阶级性,没有社会性;有人认为法没有阶级性,只有社会性。这就是所谓的“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之争”。三、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之争这是有关法的概念和本质问题争论的焦点,事实上关于法是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阶级性是否是法的本质属性、法是否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之争,都是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关于法是否有社会性?第二,关于有没有不带阶级性的法律规范?第三,如何看待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第四,关于如何观察法律规范的性质?第五,这次争论的实质绝不仅仅是某些规范(如交通规则)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而是涉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科学原理的问题。四、所谓“三大质疑”所谓“三大质疑”就是:“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的质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质疑;“阶级性是法的唯一属性”的质疑。
第六章当代中国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中)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面,即否定或怀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僵化了的模式”,自以为是在“更新观点”,实际上却是自觉不自觉地散步或传播资产阶级法律观,宣扬“旧法观点”的倾向。这种倾向在1989年“动乱”之前已达到极点。
第一节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原理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的一般原理是否也适合我们运用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关键要回到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如何认识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会长期存在,专政的对象减少了,但对敌专政仍是必要的。
第二节关于社会主义法是否还是阶级统治工具之争把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生产力与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阶级统治截然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建设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法不单纯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对敌专政的职能,虽然可以说已不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法的主要职能,但仍然是其重要职能之一。说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法已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恐怕还为时过早。
第三节有关社会主义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其他主要争论一、关于社会主义法的主要职能之争承认法不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法不仅执行阶级统治的职能,还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承认社会主义法也执行着这两种职能,而且社会主义法日益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这是法学理论界的共识,是很大成就。但对社会主义法的主要职能,法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对此,本书作者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即使是社会主义法,包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也还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其次,社会主义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其联系,把两者简单等同;也不能只看到其区别,把他们割裂开来。再次,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反映了法的本质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最后,我们对社会主义法的主要职能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的提法有一定保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法的职能没有变化。我们赞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职能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提法。二、关于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之争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我们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忽视另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包括以下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第二,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有力武器。
第七章当代中国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之争(下)近年来(1994年以来),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争论的焦点进一步明确化,集中在法是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问题上。
第一节“传统观念不再适用”论有的同志认为我国过去关于法的本质的理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法的本质论”,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往的法本质论不再适用了。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当前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注意克服过去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左”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是十分重要的,对那些思想转不过弯来的人,我们要提倡他们“洗澡”、“换脑筋”。但这并不意味着走到另一个极端,从极“左”到极右,全盘否定过去,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
第二节“市民社会理论”近些年来,有同志提出要从市民社会理论出发对法的本质问题进行再认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以市民社会理论为出发点来阐发其基本法律观点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对“统治阶级意志论”的否证。这种观点就是要用“市民社会的要求”来否认“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作者认为,“市民社会”正是统治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社会公共利益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法从来是、将来也仍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种体现是始终同市民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的,市民社会的要求与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截然对立的;在法学研究中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需要十分重要,要实事求是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三节“法与法律相区别”论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从法与法律相区别的角度来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基本原理的观点。作者认为,第一,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法和法律的区别,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第二,法权关系(或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社会关系,因为它通过人的意志(首先是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其次还得有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形成和实现的,它不同于物质社会关系;第三,资产阶级的法既是资产阶级这个特定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全社会共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更不存在对立关系。
第四节简短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严肃的、符合实际的和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这一个基本点,我们始终不能丢弃。在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基本原理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唯物辩证法是十分重要的。当今世界,动荡多变,思想繁复,意识形态的斗争复杂,国内国外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校车租赁合同及车辆年审服务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高端建筑用钢管材料采购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股东分红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合同3篇
- 2025版路灯照明设施设备租赁与维护合同4篇
- 2025年物业使用权合同转让及配套设施建设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化苗木引进与种植技术服务合同3篇
- 2024铝扣板吊顶一体化解决方案定制合同书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车辆销售及售后服务保障协议4篇
- 2024门店承包与品牌营销管理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四篇】
- 2024中国智能驾驶城区NOA功能测评报告-2024-12-智能网联
-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市场运营部职责样本(3篇)
- 2024体育活动区铺沙子(合同)协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题库》
- 2024年VB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 2024年故宫文化展览计划:课件创意与呈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