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融武,

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

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

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

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凄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

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

形态。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

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

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

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

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

升指明方向。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

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

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

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

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

特征。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

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

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

(摘编自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一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

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

"和"作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

代精神的精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诸侯和卿大夫都为自己之"私利",

相互叛逆;诸侯国之间亦争权夺利,以至战争征伐,这构成了当时的一

个"国际社会"。由于当时诸多政治单位一一诸侯国的互动和变迁,其结

构相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体系"。按照此理论架构来审视孔子时

代,思想家们对此"国际体系"结构的"礼坏乐崩”的剧烈变动,应做出如何

维系稳定秩序的回应,就成为当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所要思考、

解答的首要问题。

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既冲突又融合,无冲突无所

谓融合,无融合亦无所谓冲突。以"和"为价值标准,就是在处理国与国、

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时,要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原理、原则,即有"不

同"而融合,不因"不同”而结党营私,为害国、家、人与别国、别家、别

人。小人反之,"同而不和",为一国、一家、一人之私利,拉拢别国、

别家、别人,结党营私,不顾国家之大局公利,贼害别国、别家、别人

的利益。这表现了两种不同道德标准和思维方法。

除儒家外,管子、老子、墨子都主张"和""和合"或"合和"。"和"是当时被

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这种共识,来自对现实社会的忧患和对未来可能

世界的理想。怎样才能"和和”的依据与基础,即"和"之所当然的所以

然,便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自爱而爱泽人人,墨家的“兼相爱”

等的人类之爱的人道精神。

这种“泛爱众”的仁爱精神的原理、原则,犹如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已与人永远是对峙的,已立

己达就不希望人立人达,因人立人达可能损害己立己达。亨廷顿在《文

明的冲突》提出"西方文明为顾及自身利益,对内应加强团结,放慢裁军

速度""对外应拉拢东欧和拉丁美洲I,跟日本和俄罗斯合作,限制儒家与

伊斯兰国家的军事扩张,并挑拨儒家社会与伊斯兰社会的歧异,使他们

无法联手对付西方",都是以己立而人勿立、己达而人勿达的中心概念,

把立人达人转换为损人贼人,而使立己达己与立人达人对立起来,非此

即彼。为维护西方文明、既得利益,美国不惜损害他国、他家、他人的

利益。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已欲达而人勿达,便是亨氏所说西方文

明的话,那么,亦有违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在文化多元冲突、多元融合的错综复杂的后冷战时期,价值观念的冲突

是导致世界变局和多元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建构一种以融合各

种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便不可能共同面对自然、社

会、人际、心灵和文明的五大冲突的挑战,尤其是不能给人类提供各种

不同文明间的宽容开放、和平共处的"和境"。这就迫切需要建构一个新

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五大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这就

是为什么笔者把"和合学"作为21世纪的文化战略来建构的原因之所在。

(摘编自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大同"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之一,有助于人类文

明的进步。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应如何维系天下秩序成为诸子百家所要思考、

解答的首要问题。

C.《文明的冲突》中观点既与中国"和"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有违西方平等、

博爱思想。

D.后冷战时期急需构建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合学"从文化战略高

度予以了回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所需要

的价值资源。

B."同而不和",为一己一家一国私利而不顾天下之公利,将导致己与人之

间对立。

C.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特点有助于在新一轮全球化运动中营造和平

共处的环境。

D.西方文明主张"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与儒家的“泛爱众”

对立。

3.根据材料一,中国即使成为世界强国也不会对外霸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3分)

A.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靠对外扩张。

B.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生发内在的创新动力。

C.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跃升指明方向。

D.中华文明内蕴着"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

4.联系两则材料,谈谈"和"的思想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背篓情

李复威

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

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

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

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

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

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

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送这一趟多少钱?”

“便宜得很,5元钱。"

"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

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

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

暮色笼罩下的广场灯火已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站似乎还要等候

一阵子。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我乘

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

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

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的像是……北京话,你

这是去……"

“回北京。"

"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

"打工?"

"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大学。"老人流露出兴奋的神情。我略感诧异,

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老人家,您儿子上的哪所大学?”

"就是你们那里的,叫……北京……大学……"

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一

—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

来。稍停片刻,我仍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上了这所大学,你儿子了不

起,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了不起。"

他使劲摇头:"跟我扯不上边。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这都是他中学

老师的功劳。他们一准认定娃儿是块好料,聊足了劲精心打造。校长支

持,县里头也来人关照。娃儿倒也明事理,学习起来跟干农活抢场似的……’

说着,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孩子和校长、老师们的合影。我一看孩

子长得清灌秀气,连连夸好。我问老人,相片上的孩子为什么还背个背

篓?老人告诉我,那就是娃儿平时上学用的书包。娃儿也是背着背篓去北

京的……他听娃儿说,这是全国顶呱呱的大学,全省只有七八个学生考取

这所学校。乡亲们开玩笑说,这算得上是个"头名状元",是他"祖坟上冒

了青烟"。村里还打算出些钱让他去送孩子上学,"我不去,风光一阵子

是安逸,那得花费多少盘缠,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呀!"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

打工?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

"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

一个‘人物’,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听娃儿说,你们

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

读书,送站挣钱补贴他一些。我现在还有一把力气,别攒着白白浪费掉

了。我没告诉他……”

我问老人一天能挣多少?”没得准头,有多有少。我自个儿花销很少,除

了鼓捣自家那块地,有点空就泡在这里。车站这边的人都认识我。他们

都管我叫‘大背篓"

"您的老伴?”

"患了气喘病,出不得门。”

"您二老将来怎么办?还是得靠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一听这话,老人撇了一下嘴,笑着"驳斥"我:"你这位同志落后喽。现在

对头的说法,将来娃儿是娃儿,我是我,不能完全扯到一个背篓里。我

只是想,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我哪能去

扯娃儿的后腿,惦记去享他的福哟。我在家的后山上种了些我们贵州独

有的水果刺梨,销路可以,多了些收入。虽说当下的日子过得还紧巴巴,

但一年比一年顺溜,有盼头……"老人一脸心满意足的样子,皱纹都在微

微颤抖。老人说,最近孩子告诉他们,刚谈了一个对象,是同班同学,

人长得标准,家境也好。"但我可是不大安逸。"

"为什么?"我十分诧异。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往我身边凑了凑,细声慢语地说:"……唉,上大学

刚开个头头,就紧忙着谈对象,同志,你寻思寻思,这要是不误读书,

鬼才信!要我说,这么多人帮衬,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国家伸长脖子盼

着,要长点大本事才行……想婆娘,就得忍着点……”

我被老人的直爽、风趣逗得咯咯地笑出声来。

火车要启动了。我和老人在车厢的窗旁告别。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同志,

要是在北京遇到我娃儿,一定劝劝他,别太早谈对象,好好学本事……”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

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

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两次说"没得问题",是强调自己身子骨很好,能胜任帮忙送站的工

作。

B."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的送站问价体现了我对"老人"的同情心。

C.老人发现钱多后"扔下背篓追赶上来",并举手大喊,表现老人的淳朴本

性。

D.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送站者的职业特点,也表明他常年劳作,生

活简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描写暮色下的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等场景,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

的谈话氛围,从而引出“我"与老人对话。

B.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以及在语言描写中大量使

用的省略号,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老人形象。

C.老人靠"一把力气"来从事的底层职业和"打了补丁"的穿着,多次使"我"

对他的言谈感到意外,形成有趣的反差。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既有"我”的直接叙述,又有"我"和老人的直接对话,

还有老人的转述,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8.结合小说内容,简析题目“背篓情"中"情"的内涵。(6分)

9.小说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层层推进,两人的对话是如何不断深入

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①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

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

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日:"齐

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

"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

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愫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

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

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

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

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

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

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

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

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

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

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

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

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

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

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三

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

(选自《吕氏春秋知接》,有删改)

【注】①接:达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

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B.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

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C.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

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D.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

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管仲虽然尊称易牙为"子",但认为他烹煮儿

子以满足桓公,过于残忍。

B.垣多指矮墙,"有一妇人逾垣入"指妇女爬过矮墙,《氓》中"乘彼炭垣"

的"垣"也可解为"矮墙"。

C.文中的"归"指回家,而《红楼梦》"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的"归"特指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文中指按

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牙烹子、竖刁自宫、卫启方父死不归,在管仲看来,其行为虽一时

迎合了桓公,但都不合人情,他们不可能真正忠于桓公。

B.管仲引用谚语说,居家者不必装载外出时使用的东西,远行者无需储

藏居家时的物品,自己将死没有什么可以再告诉桓公。

C.管仲认为生死疾病都是自身原因导致的,桓公过于倚重常之巫,必有

后患。四年后,常之巫看到桓公将死,果然犯上作乱。

D.管仲死后,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过了三年,桓公改变了主意,

最终招致祸患,临死之时,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4分)

(2)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4分)

14.请简要概括桓公不得善终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念奴娇

【宋】张辑

嫩凉生晓,怪得今朝湖上,秋风无迹。古寺桂香山色外,肠断幽丛金碧。

骤雨俄来,苍烟不见,苔径孤吟屐。系船高柳,晚蝉嘶破愁寂。

且约携酒高歌,与鸥相好,分坐渔矶石。算只藕花知我意,犹把红芳留

客。楼阁空:蒙,管弦清润,一水盈盈隔。不如休去,月悬良夜千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晨微寒,湖面平静无风,远处古寺藏在桂香浓郁的树丛中,殿宇金

碧,雨后诗人穿着木屐行吟于铺满苔辞的小径。

B.上阙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有远景,有近景,也有时间的流逝。

写景时多感官描写,有视觉、听觉、嗅觉等。

C.下阙多用拟人手法写游湖之事,鸥鸟与我分坐石上,藕花知我心意,

湖水脉脉含情,音乐清润婉转,都真心留我。

D.全词描绘了诗人从微凉拂晓到月夜的游览景象,他赏湖光山色,听晚

蝉嘶鸣,携酒高歌,留情花鸟,听歌赏月。

16.下阙"与鸥相好”体现的是孤寂之情还是愉悦之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这两句用圣贤与饮者作对比,抒发了万古寂寞之愁。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两句对当时文人士大夫崇尚虚无的清

谈进行了否定。

(3)《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写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实,虽有几分落寞

但气概未减,内心从未动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做

题家",那些①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深

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

运②。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

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

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

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的一

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教

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兴则

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

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实现了贫困

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者、实

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干千万

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崇,不应

被嘲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

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

只要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治社会便不需法律来维持秩序,

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费孝通特别指出,中国正处在乡土社会的蜕变

过程中,要使现代司法制度得以彻底推行,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

念上先有一番改革"。他还进一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①,

即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

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和社会急剧变迁中发生的时势权力。

费孝通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结构的稳定的同时,②。他认为

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

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要区

别之一还在于前者的人们是靠欲望行事,虽然这些欲望由于文化的陶冶

而恰好符合人类的生存条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是根据经验,

③,运用知识去计划社会生活。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

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21.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

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

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一一《击壤歌》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老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

同。一一《礼记》

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你有何启发?学校团委准备以"美

好生活”为话题开展一次征文活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与体验,写一

篇征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

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维系天下秩序"与"回应稳定秩序",偷换概念;儒道墨不等同于诸

子百家。

2.D。"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是假设。

3.DO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而不同”及其

时代意义。

4.①有助于构建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②是文明理念

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o③有

利于建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4

分。答到2点即给满分)

5.先交待"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和"

思想的具体内涵(2分),最后表明"和"思想的时代意义。(1分)(4

分)

6.B。不是同情心。

7.A。不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8.父子情,家国情,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

可)(6分。每点2分)

9.①老人主动提出话题(写"主动搭讪"亦可);②老人不断纠正"我"的观

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人的"答"与"我"的"问",存在鲜明的反差、矛

盾或否定,均可)③"我"的追问,引发老人的讲述。(6分。每点2分)

10.Bo

11.A。"子"是指易牙的儿子。

12.CO管仲认为生死是由于天命,疾病是由精神失守引起的。

13.(1)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等人全部驱逐了,桓公吃饭不香

甜,后宫不安定,重病四起,朝政不整肃。("治""苛""肃"各1分,语意

通顺1分。共4分)

(2)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深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

脸面去见仲父呢?("所见""岂""远"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14.①自以为智,看不到管仲的远见。②轻信小人,受其蒙蔽。③采纳了

管仲的谏言,但有始无终。(3分。每点1分)

15.C。"盈盈"为清澈之意,并未挽留我。

16.【答案一】孤寂之情。①诗人"携酒高歌",唯有鸥鸟与之相伴;②上

阙虽有湖光山色,却孤身一人,满怀愁绪;③下阙虽有管弦,却被湖水

相隔,暗含伤感。

【答案二】愉悦之感。①有鸥鸟相伴,饮酒高歌,人与自然和谐;②上

阙诗人赏景,虽孤身一人,却有湖光山色,古寺桂香,冲淡了内心的孤

寂;③下阙有红藕相留,管弦悦耳,诗人在月色中流连忘返。

(6分,每点2分,"孤寂"与"愉悦"相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7.(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殛为妄作

(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6分,每处1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该处不得分)

18.①居高临下(自以为是)②无可非议③浓墨重彩(每词1分)(其

他意思接近的成语)(3分,每处1分)

19.示例:教育让人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

人生梦想,也改变了贫困家庭的命运。(4分,每处2分,语法合理,

语句通顺,酌情给分)

20.①赞美与否定,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多个结构相同的短语连用,增

加气势。③运用态度鲜明的词语,如"应""值得""不应"。④结尾用感叹号,

加强语气。

(4分,答出任意2点给满分)

21A和文中都表示突出强调。B.特定称谓。C.讽刺。D.特殊含义。

22.①他把权力划分为四种类型。②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察。③而是

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是"1分,"需要"1分)(6分,每点2分)

附:参考译文

国家灭亡并不是没有聪明之士,也不是没有贤德之人,而是因为亡国的

君主智力没有办法达到的缘故啊。智力无法达到所带来的祸患,是自以

为聪明,(这样)智力就势必达不到。如果智力达不到却又自以为聪明,

这是糊涂。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君主就无法安定了。如果(君

主)智力达不到,但他有自知之明,那样就不会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

也不会听到国君处于险境(的消息)。

管仲生了重病,桓公前去探望并询问他说:"仲父您的病很严重了,您有

什么话可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鄙野之人有句谚语说:‘家居的人不

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