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及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_第1页
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及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_第2页
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及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_第3页
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及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_第4页
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及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数量不断递增,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大幅提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已经开始慢慢步入老年化社会。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物质生活问题,还包括精神上的各种问题。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老人们能否“颐养天年”,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是否充裕、养老环境是否舒适,更在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能否“老有所乐”。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神需求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和谐。近年来,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的大背景之下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本论文基于此现状,希望通过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来解决精神赡养问题,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并根据具体事例情况,提出一些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老年人精神赡养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出发,概括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定义,发现了中国老年人在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城市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选择独居、婚姻生活不幸福、缺少子女关心、社会养老组织不健全、社会存在漠视老年人的现象的问题;及农村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物质保障水平低,精神压力大、健康状况差、精神需求保障不够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个人、家庭、社区、政府以及社会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词:精神赡养;精神慰藉;社区养老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constantlyincreasingagingpopulation,theproportionofagingpopulationisalsogreatlyincreased.AccordingtosixthnationalcensusfiguresshowthatChina'sagingpopulationhasreached200million,hasbeguntoslowlysteppedintoanagingsociety.Withanagepopulation,isnotonlytheoldproblemofmateriallife,alsoincludesthementalproblems.Nomatterinurbanorrural,oldpeoplecan"salarymen",notonlywiththemateriallifeisabundant,pensionenvironmentiscomfortable,moreisthelevelofspiritualneedscanbesatisfied,canbe"old-aged]'sproviding".Asaspecialgroup,theelderlycansatisfythespiritualdemandisdirectlyrelatedtothesurvivaloftheelderlyandsocialharmonytosocialharmony.Inrecentyears,Chinahasarapidlyagepopulationandtheone-childfamilieshaveemergedunderthebigbackgroundoftheelderlyspiritualsupportaspectsoftheproblemisparticularlyprominent.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thispaperhopethroughtotheproblemoftheelderlyspiritualsupportsystemofin-depthresearchforthesolutionsoftheproblemofspiritualsupport,inviewofthesituationoftheelderlyspiritualsupport,andaccordingtothespecificexamples,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improveandpromotetheelderlyspiritualsupportandadvice.Thispaper,fromtheelderlyspiritualsupportresearchbackground,significanceandcontent,summedupthedefinitionoftheelderlyspiritualsupport,foundsomeproblemsoftheChineseelderlyintermsofspiritualsupport,includingurbanelderlyindividualpsychologicalproblems,livingalone,unhappymarriagelife,thelackofchildcare,imperfectsocialpensionorganizations,andthephenomenonofsocialexistencepatternoftheelderlyproblems;Andlowlevelofruralelderlyindividualpsychologicalproblems,soastoensurethematerial,mentalpressurebig,poorhealth,spiritualneeds,thelackofsecurity.Basedontheproblemshavebeenfound,fromindividuals,families,communities,governmentandsocietytoseektosolvetheproblem.Keyworks:Spiritualsupport;Spiritualcomfort;Communityendowment目录TOC\o"1-3"\h\u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21.3研究内容 21.4国内外研究现状 21.4.1国外研究现状 21.4.2国内研究现状 3第二章理论综述 52.1.精神赡养的定义 52.2.精神赡养的内容 52.3.精神赡养的特征 62.3.1高层次性 62.3.2不确定性 62.3.3相对独立性 62.3.4不可替代性 6第三章城市及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 73.1.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 73.1.1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 73.1.2选择独居 73.1.3婚姻生活不幸福 73.1.4缺少子女关心 83.1.5社会养老组织不健全 83.1.6社会对老年人的漠视 93.2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 93.2.1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 93.2.2物质保障水平低,精神压力大 93.2.3健康状况差 93.2.4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保障不够 10第四章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成因 114.1个人因素 114.2家庭因素 114.3社会因素 124.4政府因素 13第五章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解决对策 145.1自我调节 145.1.1自身爱好培养 145.1.2自身能力认可 145.1.3自身精神慰藉 145.2家庭支持 145.2.1配偶的陪伴 145.2.2子女的关爱 155.2.3亲友的照顾 155.3社会 155.3.1建立社区养老模式 155.3.2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 165.3.3建立尊老爱老社会风尚 165.4政府 165.4.1政策支持 165.4.2人才资金支持 165.4.3法律支持 17第六章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谢辞 20附录一中文译文附录二外文资料原文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老龄化已汹涌而来,“中国式养老”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时代困局。为破解养老难题,在过去的2013年,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不少努力: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蕴含着爱老敬老意义的重阳节被提升到法定层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然而,和老人们的养老需求相比,和老人们面临的困境相比,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医学统计来说,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龄,得病率、慢性疾病发病率占60%到70%。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我们国家来说可以叫未富先老,怎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很严峻的问题。养老不光是期望寿命的提高,还应该期待健康寿命的提高。老年并不遥远,它是中年人的明天,青年人的后天。中国是“百善孝为先”的国家,但对父母的孝顺,不应仅体现在金钱方面,抚养老人的理念,要从对物质需要的满足进而关注精神的追求,需要更多的心理抚慰。两会中提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来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的问题,还包括精神上的各种问题。其养老问题所涉及的层面很多,最重要的一是社会层面,二是家庭层面。社会层面要为“养老”提供和谐解决之道,家庭层面更要注重和谐相处、孝老善亲。这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十八大报告及政府两会报告,都提出了,强化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农民的精神关注和投入很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几乎没什么文件或规定,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关注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切实将农村养老精神赡养问题同城市养老精神赡养问题一同放到养老问题的坐标轴上,制定出一套适合提升农村及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政策和方案,使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随迁还是独守,老人都能“颐养天年”;都能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都能“老有所乐”。1.2研究意义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还停留在物质赡养和社会呼吁的层面上,且没有将精神需求与精神供给相结合,应从老年人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出发,寻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解决对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数老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人口流动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子女前往异地求学、工作、定居后,老人是随迁还是独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独守,“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不少“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少了子女在身边照料,生活上不方便,情感上更是难享天伦之乐;随迁,面对文化差异,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样堪忧。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神需求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1.3研究内容为破解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从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现状出发,包括城市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选择独居、婚姻生活不幸福、缺少子女关心、社会养老组织不健全、社会存在模式老年人的现象的问题;及农村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物质保障水平低,精神压力大、健康状况差、精神需求保障不够的问题。根据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成因中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这四大因素。为解决精神赡养的现状,提出了自我调节、家庭支持、社会关注、政府重视这四方面的具体对策。并将对策具体细分为自身爱好培养、自身能力认可、自身精神慰藉、配偶的陪伴、子女的关爱、亲友的照顾、建立社区养老模式、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建立尊老爱老社会风尚、政策支持、人才资金支持、法律支持。1.4国内外研究现状1.4.1国外研究现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充分体现着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要。马斯洛将五种需求分为两级,此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级别的需要,这些需要经过外部因素就能够满足;而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需求,他们是经过内部条件才能满足的,并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段,一个人也许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段总有一种需求是占支配地位且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由于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减。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并且重叠着,高端的需求发展后,低端的需求仍然存在,仅仅是对行为影响的大大的减小了。马斯洛的理论说,激励的经过是动态的、逐渐的、有前因后果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停转变的需要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类等级关系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想通的。社交需要和尊敬需求如许的中层需求尤为如此,其分布次序因人而异。然而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经常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从需求理论能够看出,不同人、不同时间、面临不同处境是有不同的需求的,对需求的期待程度也不同。1.4.2国内研究现状穆光宗的《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指出精神赡养分三个维度:品格恭敬、成绩安心和感情慰藉,即自尊心的需要、期盼的需要和亲情的需要。穆光宗学者说,精神赡养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是阶段性的。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了解精神赡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它的兑现是建立在底层需求的满足之上。精神赡养既有分离于物质供养的一边,也有与物质赡养相交的一边,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老人本位”到“代际同等”,从“简单满足情感需求”到“统筹激起生命潜能”。最终,穆光宗提议的“积极精神赡养”的命题,其指出积极的精神赡养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老年人,更好地顺应老年生活,并有助于缔造老年价值。积极的精神赡养包括了晚辈精神上的给予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穆光宗在《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中指出,老年人受生理机制减退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都有其特别的心理特质和心理期待,在精神上有较强的需要,大概有这么几种范例:成就型老年人往往对自己过去的成就引以为傲,他们乐意与年轻人谈自己辉煌的往事,需求得到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也希望年轻人尊重自己。知足型老年人能理智地接收和顺应人生步入老年的变化,顺其自然,乐于享受家庭的乐趣和儿女的孝心。好胜型老年人依然认为自己还能够继续为社会贡献,依旧用忙碌的生活和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还有能力,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承认。孤独型老年人或因为子女身在远方,或是因为老伴离去,或因为体弱多病,对生活缺乏兴趣,感到孤单,常常触景生情,多愁善感,所以特别需要陪伴,特别需要子女的爱护和关心。不管属于哪种类型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普遍都比较脆弱,都需要亲人、朋友、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高李鹏在老年知识分子精神慰藉问题研究中指出可以经过个人的自我调适、家庭的精神慰藉、单位做好离退休员工的拜访慰问工作、社区的纽带作用、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共同增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王泽淮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中指出帮助老年人提高精神赡养的方法:一是鼓励老人潜力的开发,提供给老人自决的机会;二是做个好的倾听者;三是帮助老年人回忆旧事;四是刺激老人的感官,延缓感觉器官的退化;五是结识“忘年交”,推迟其心理老化;六是开办“时间银行”,开展有偿助老活动。第二章理论综述2.1.精神赡养的定义精神赡养,也就是精神慰藉,便是指关心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可能的给予慰藉和满足。我国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精神赡养包含三个维度需求和三个层面,三个维度需求是指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满足”是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和情感的慰藉。“人格的尊重”满足的是老年的自尊需求,自尊需求的具体含义是,老年人有自主决策和得到尊重的权利,自尊的满足是老年人基本的精神需求;“成就的安心”满足的是老年人天然的对子女期待的需求,指的是子女要通过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和家庭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心理;“情感的慰藉”满足的是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对天伦之乐的需求,子女的一句问候,一句关怀而温馨的话语,都会带给老年人情感上的慰藉。2.2.精神赡养的内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内容所涉及的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自尊的需求、对期待的需求以及对于亲情的需求。首先,对于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需要让老年人拥有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也就是精神赡养中对自尊的需求。这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最基本需求。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老年人的人格和尊严体现在社会成员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照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也是社会的建设者,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和承继者,他们对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应该在年老后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关怀。其次,在精神赡养中,老年人还需要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理的安慰,这种心理安慰和情感上的慰藉并不一定借助物质载体而是更多的通过与老年人语言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及日常生活上的关怀来实现的。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其他社会成员都应该经常、主动地采取直接或者间接地方式与老年人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再次,老年人有发挥余热、承担适当社会责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老年人的自我价值从物质层面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这些经验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老年人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者、是社会道德风尚的维护力量、也是优良的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有效桥梁。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应该给予老年人充分地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最后,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需求中还包括期待子女成就的精神需求及老年人参与人际交往的精神需求。2.3.精神赡养的特征2.3.1高层次性与物质赡养相比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具有高层次性。物质赡养所满足的仅仅是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精神赡养所关注的是老年人心理状态,是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是在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显现得更加明显的。2.3.2不确定性与物质赡养相比较精神赡养最大的、最显著的特征是精神赡养有一种不确定性。物质赡养主要是指赡养人对被赡养人的经济上的供养,这种赡养形式必定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够实现。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可以衡量物质赡养的程度。但是精神赡养往往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情感上的关怀和慰藉以及心理上的理解等方式来实现的,这些都是抽象的,是无法衡量和比较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慰藉的方式很难用各种指标来量化,无法用定量的方法来判定它的实现程度,而是更多地依靠被赡养人的主观感受来评判。精神赡养的这种难以衡量性也给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是它与物质赡养的最重要的区别。2.3.3相对独立性精神赡养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先导性。物质赡养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赡养要依附于物质赡养而存在,相反只有实现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帮助老年人,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物质赡养,也才能让老年人感受到幸福和快乐。2.3.4不可替代性精神赡养作为老年人赡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更不可被任何物质赡养形式所替代的。无论什么形式的物质赡养都无法替代精神赡养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只有得到良好的精神赡养老年人才能真正的安享幸福的晚年。第三章城市及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3.1.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3.1.1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在对张晓璇《\o"中国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中国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文章的阅读中发现,老年人的自己的心理调节度的好与坏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存在着很大影响。几乎所有老年人都会有一个心理方面的调适期,有一段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一些老年人由于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休回家,一时间难以适应在家里面清闲的生活;一些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会觉得周围人嫌弃自身自理能力的下降,从而产生自卑的负面心理;一些老年人性格内向,在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许存在着某些问题,使老年人心理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失望等等问题,都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原因的所在。虽然老年人心理出现不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如果不多加注意和调整,就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的心理健康。3.1.2选择独居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很大影响。虽然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自己的子女很孝顺,但却不愿意选择跟子女生活在一起。有一些老年人认为,虽然跟子女相处融洽,但在一起生活久了难免会产生摩擦和不愉快,为了避免发生这些摩擦,所以宁愿选择不跟子女住在一起;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跟子女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等有太多不同的地方,生活在一起难免有影响和隔阂,而且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留在家里陪伴老年人,从而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便不愿与子女住在一起。还有一小部分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并不融洽,相处时间久了便很容易产生矛盾,因此从不考虑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无论原因为何,老年人如何在追求生活自由的同时而又可以更多地得到子女的关心是关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问题之一。3.1.3婚姻生活不幸福2014年两会报告里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提案中,就老年丧偶等老年婚姻生活幸福感做过深入的调查,显示有许多老年人的老伴已过世,这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老年人中,婚姻状态大多是无配偶或丧偶。这些婚姻生活并不美满的老年人对自身精神赡养的评价明显低于其他人。老伴是人步入老年后最重要的精神依托之一,晚年失去老伴对于老年人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乐趣、生活的陪伴,失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普遍认同老年人需要“老来有伴”的观点,认为老伴无论从生活照料上,还是情感慰藉上都有子女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婚姻生活的幸福对于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使老年人能够晚年有所陪伴,将会是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诸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3.1.4缺少子女关心这是老年人精神赡养中问题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中情感慰藉和对儿女成就的需要都占据了主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空巢家庭比例有所提成,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获得的来自儿女的关心和爱护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不论是由于居住形式的改变,还是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空巢家庭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虽然越来越多的老人可以理解年轻人在事业和生活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大多数儿女在平时都是更多地是使用电话的方式来关爱老年人的时候,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远远得不到满足的,并由此产生的许许多多的案例更是引人深思。2007年新商报8月27日报导,朝阳市的一对退休老夫妻,收入很高,但生活依然备感寂寞,因为子女总是忙碌,一年也没回家过几次。“人年龄大了就希望儿女能够常在身边,就像歌里面唱的那样,真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无奈之下,年近七旬的老两口月付“工资”千元请儿女回家看看,如果带孩子回家,月底还有“奖金”。2007年新商报8月29日报导,朝阳市派出所接到电话,说最近一个星期给父母家里打电话都无人接听,不知到是什么情况,请求民警到家中看看。当民警赶到时却发现其父母已经去世多日。这些引人深思的案例都体现出,对父母的赡养,不应仅仅是物质和遥远的问候,需要的是深入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3.1.5社会养老组织不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依靠家庭成员满足养老需求,特别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大大的增加了难度。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示可以理解子女,并有在社区内寻求精神生活满足的意愿。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大部分时间里没有事情可以做,大多数老年人表示希望能够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但是真正有机会参加的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老旧社区中基本没有为老年人专门组织的娱乐活动。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是能够让他们仍能感到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充实的良药,但社会上的老年娱乐场所和养老志愿者的严重匮乏,难以充实的供给这味精神良药。3.1.6社会对老年人的漠视老年人的现在就是年轻人的未来。每个人都会经历老年后身体素质的下降,心理上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的这一阶段。当现实生活中发生那些漠视,甚至是歧视老年人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应该思考这些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所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不利的。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有过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冷遇的经历,类似在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的老年人甚至遭遇过购物时无人服务的尴尬经历等等。这些本质上是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这些行为严重挫伤了老年人的自尊心,造成他们与社会生活和其他社会群体的疏离。3.2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3.2.1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使想下老年人精神文明需要的满足面对新的难题。在农村的老年人群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之因子女流动而导致的留守老人的增多,文化的缺失,业余生活的匮乏,使得农村中一些老人变得自闭,即使有下乡支援的针对老年人的娱乐设施、兴趣班等等,老年人也不愿意走出去,且接受新鲜知识较慢,这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同时,许多老人是留守儿童在农村唯一的监护人,这使得本就衰老的老年人增加了更多的负担,家里的贫困,长期的孤独,这都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3.2.2物质保障水平低,精神压力大因为我国农村养老制度还不健全,农村老年人在身体机能消退后没有稳定收入,基本生活保障也要靠儿女。同时农村在近十年来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升,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国家对农民有相关的保障政策,粮食价格也有所上调,但是农民的年均收入依然很低,并且农民的大多收入都用做再生产投入和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基本没有剩余。儿女外出打工赚钱,但是基本也是月光族型,一是他们有自己的妻儿要生活,二是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想要供养老人确实是爱莫能助。家庭困苦使生活保障水平低,所以精神赡养便更加无法满足。同时,有的老人还需要照顾外出打工子女的留守儿童,这使得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艰苦,增加了老年人的精神压力。3.2.3健康状况差健康状况是老年人获得精神赡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心,精神赡养就只是空谈。伴随老年人岁数的增加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能够使自己获得自由需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人保持独立和尊严,但是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除了忍受疾病痛苦的折磨、面临死亡的威胁外,还面临许多现实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欠佳,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限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7月28卷13期报导的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数据显示:老年人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为26.02%,慢性病患病率为47.90%。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患病率高,尤其是慢性病对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造成巨大的破坏。老年人身体状况差,接受健全体检率低,慢性病患者增加,对卫生服务要求尤为迫切,同时经济上给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并且身体状况差使老年人情绪低落,精神备受煎熬,特别是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更直观的影响老年人的精神赡养。3.2.4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保障不够一是政府方面,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重视程度,落后于对城市老年人物质需求的重视程度,农村不像城里有很多老年人社区娱乐中心等,因为缺少经济来源使老年人的活动设施比较少,很多农村老年人根本没有文化生活,也没有志愿者活相关团队等社会组织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开展工作;二是村委会方面,村委会在农村地区具有服务农村大众的职能,文安县很多村委会不断为老年人排忧解难,但是对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关心,还不是十分充分;三是部分农村老年人子女没有充分了解父母精神需求重要性的意义,儿女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欠缺,使部分老年人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第四章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成因4.1个人因素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问题首先要从老年人自身寻找原因。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的出现从内因上来分析,主要还是老年人自身对于身体的衰老和社会角色的改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根源于老年人难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特殊性在于其成员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上都明显低于其他社会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外部特征、身体素质和行动力上较以前都有了明显的不足,这些原因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老年人情绪上的抑郁。在城市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在家的,原本他们或多或少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退休后基本没有任何固定的任务需要完成,这又造成了他们心理的落差。而正是由于这种自卑心理老年人又变得极其敏感,易受伤害。出于自卑心理和敏感易受伤害的情绪,很多老年人开始排斥参与社会活动,变得孤僻而不乐意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在了狭小的空间内,精神生活异常空虚,精神赡养更是无从谈起。在农村,许多老年人凭借自己在家庭中的特殊长辈地位,以及自己多年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事方式、生活习惯等,往往在处理家庭中成员关系时有失偏颇;或者是和家庭中其他人共同生活时,存在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老年人缺乏与年轻人的沟通,不理解年轻人的想法,老年人的思想和社会的进步脱节等造成的。另外,调查中发现有些特殊的老人,比如患重病的老人,他们的生死观、价值观有问题,这也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激情和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孤单寂寞,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4.2家庭因素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养老形式,其中家庭养老始终占据主要位置。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自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家庭的,并且这一部分来源于家庭内部的精神赡养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精神赡养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出现也必须从家庭内部寻找其原因。首先,老年丧偶,再婚遇阻。不可否认来自配偶的情感慰藉是老年人精神赡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是伴随年龄的增加,丧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使这部分老年人精神上出现缺憾。但是这种缺憾是可以通过再婚来填补的。事实上,老年人再婚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他们要面对来自子女的压力和社会的不解。从子女角度的看,子女会认为他们可以给予老年人最好的照顾,确保老人的物质生活,只要老人提出的要求他们都会尽力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根本没必要再婚。当然也不乏有一部分子女为防止婚后财产纠纷的发生而阻止老年人再婚。源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是老年人再婚的最大阻碍,也是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一个原因。其次,儿女忙碌,缺少照顾。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中老年人对儿女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用尽所有的心血在子女身上,在他们年老的时候自然希望能够更多的得到子女的关心,这种关心不仅局限于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满足。老年人从子女处得不到精神满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城市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再加上“四二一”家庭的增加,年轻人既要忙于工作,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又要肩负起养老育幼的家庭责任,负担沉重。即使他们想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老年人交流沟通上,也难免力不从心。在农村,许多子女外出打工,照顾父母的时间更是严重缺失,有的连每年的春节都不能回家,还需要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更谈不上对老人进行精神赡养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内部对于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认识不足。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为数不少的年轻人都存在的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给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就是养老,没有意识到老年人也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孝顺太过表面化,缺乏心灵的互动和沟通。此外,农村及城市现今的空巢家庭大量增加,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子女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难度。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家庭内部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不足。最后,老年人家庭权威地位的丧失。伴随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老年人对家庭的贡献越来越少。尤其在儿女成年独立之后,老年人与儿女间不再存在抚养关系,渐渐变成了儿女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赡养。伴随关系的转变,家庭内部的权力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老年人的主导地位一般仅仅是种象征,而实际的家庭内部重大决策中老年人并没有决定权,甚至是参与权。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经济地位的变更,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影响,儿女觉得老年人没有参与决策的必要或者已不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事实上,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的下降,原本是可以在庭中得到弥补的。但是在家庭中权威地位的下降就真的构成了老年人精神上的遗憾,影响老年人的家庭精神赡养。4.3社会因素老年人也有参与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因此社会因素也同样影响着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实现。第一,如果从社会角度分析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他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对于老年人的不尊重甚至是歧视,把老年人定义为一个特殊的不能创造价值的单纯的社会消费群体,忽略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感受,使其得不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原本老年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服务,却因为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无法获得,容易造成老年人心灵上的空虚和寂寞,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第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机构不健全。目前城市老年人家庭以外的精神赡养主要是依靠自发组织和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缺乏组织性、专业性和健康性。老年人之所以自发地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责任在社区,且社会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同时,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缺少相应的下乡志愿者来为农村的老年人建设活动室。虽然政府和社会已经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也开始着手并且开展了一些老年人的赡养和服务工作,但是依然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社会没有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地人际交往、知识技能学习的场所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的指导,建立起来的组织和专门机构行动力和执行力都不够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的难度。社会各项组织的不完善直接阻碍了老龄化工作的发展。社区服务及村委会服务老年人的社会责任没有能够更好的履行,老年人不能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应有的精神满足,精神赡养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4.4政府因素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还不健全,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覆盖面窄;养老保障水平低,有的家庭连基本的物质保障都不能满足,精神生活更无从谈起;缺乏法治化的管理和规范;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不适应等。一方面我国在制定关于老年人的社会政策时,缺少老年人的广泛支持。许多老年人都不知道国家的政策,所以根本不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法律保障来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政策缺乏政策评估机构。只有政策,没有评估,这样就不能及时反馈政策实施效果,不能看出制定的政策是否是老年人所需,是否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同时我国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法律对承担“精神赡养”的义务主体的规定过于简单,在具体的法律规则的结构上缺少法律后果。第五章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解决对策5.1自我调节老年人应该多与同龄人交流沟通,转变心中对自己能力的错误感觉,自卑等心理的定位,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步入老年后的生活。5.1.1自身爱好培养人生中需要有一些兴趣爱好,这样才能用生命的价值。对于老年人,应努力让自己拥有愉快的心情去接受社会,自主的寻找和发现老年生活中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不会在老年后觉得生活单调且无聊。5.1.2自身能力认可老年人在退休后感觉老的快,感觉不适应,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曾经门庭若市,一夜间门庭冷落,变得不适应,这时候可以通过自身能力帮助别人,或被曾就职的单位返聘,再次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从而增加自身的存在感和满足感。5.1.3自身精神慰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的精神生活往往以儿女为中心,所以对儿女的“精神赡养”非常在意。自我精神赡养应当成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方式,因为年轻人往往因为观念不同和工作忙没时间等原因不能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没时间同老年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更不能真正了解老年人的全部精神需求,这就需要老年人要有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老年人虽然步入老年期,但老年期的社会活动也非常重要,它决定着老年人能否顺利的度过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与自我安慰密切相关,加强老年人自己的意识,客观的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观,经过调节心态和充实生活,达到自我精神安慰的目的。5.2家庭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中国城市中家庭养老的方式依然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家庭,这就要求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努力为老年人满足精神需求创造良好的条件。5.2.1配偶的陪伴家庭和睦,会使精神赡养落到实处。这里配偶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老年人要有人陪伴。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所以老年配偶之间一定要相互安慰。而对于丧偶的老年人来说,如果有再婚的机会,可以选择再婚,这样双方可以互相依靠,有一个比较美满的晚年生活。5.2.2子女的关爱子女是老年父母最大的精神寄托,子女作为老年人生命的延续,老年人的精神满足离不开子女给予的精神关怀。作为子女,要从细节上关怀老年人,从心理上真正的关怀和理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对于高龄老年人和希望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子女除了关心和照顾老年人外,还应该尽量做到让老年人舒心、安心。有能力的子女要在学业和事业上努力拼搏,争取满足老年人的成就安心的需求。作为儿女,理应在思想上正视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这是做好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工作的根本。子女要经常和老年人沟通,与他们仔细的交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老年人真实的想法子女应该重视,并加以实现。最重要的是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老人,照顾老人。不论工作多么的繁忙,都要抽出足够多的时间陪伴父母。常回家看看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话语,要真正的做到。5.2.3亲友的照顾对于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是“四二一”家庭,这就使得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竞争的激烈,照顾子女的负担,让照顾老年人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亲友们对老年人的照顾,尤其是无配偶或丧偶的老年人,对于不愿意再婚的老年人,可更需要亲友的照顾,多和亲朋好友交流,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更好的享受晚年。5.3社会5.3.1建立社区养老模式人的一生中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尤其是老年人。这就需要社区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提供好的场所。在城市,可以借鉴外国的养老成果,与社区合力,联合附近的学校,建立老年大学。在老年大学里让老年人可以学唱歌、学画画、学弹琴。同时社会应该转变养老模式,靠一家一户养老的养老模式对现代更多的是“四二一家庭”的社会而言越来越困难,并存在许多的风险。有时,老人发生状况连拿呼吸机都不能,如果靠社区和居委会的力量进行有效统一管理,每家每户专门找人看护,费用也就不一样。一些社区可以设立老年饭桌,老人不用自己做饭,同样有助于减少空巢老人独居的危险。所以社区养老、村委会养老是未来最可靠的养老模式和努力方向。5.3.2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社会应该增加更多的青年志愿者、医护人员、营养师。志愿者下乡定期陪伴老人,指导养老的方法;增设巡诊护士岗;定期派服务人员帮助生活不便的老年人收拾房间,检修轮椅;社区和村委会增派兴趣培训老师等等。并定时的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在大学开设志愿者服务老年人的培训课程。建立健全的社区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必须完善为提供给老年人的各种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应该包括:健身场所和器械、娱乐场所、医疗卫生药品和器械、兴趣爱好所需棋牌乐器等。只有具备完备的基础设施才有可能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5.3.3建立尊老爱老社会风尚社会各界应该广泛宣传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尊敬老人的宣传教育,树立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建立敬老助老的社会风气。对于社会上不尊老敬老的现象要增强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对于那些虐待老年人的行为要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止和惩处。在社区和农村居委会开展评优活动,表彰尊老敬老先进典型,用模范和榜样的力量推动敬老助老养老风气的形成。5.4政府5.4.1政策支持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的改善也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解决国家可以从政策上鼓励,也可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国家应该从政策上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照顾,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国家也可以从居住情况和条件方面为老年人精神赡养提供有效的帮助。政府可以对儿女与老人居住较近的家庭提供适当的购房优惠或者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补助,以此来鼓励儿女和老年人就近居住,为老年人家庭精神赡养提供更好的条件。5.4.2人才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一方面增加对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的资金支持,使社区内的各项老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增加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投入,使老年人能够在社会机构中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此外,国家还可以从养老保障制度方面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予以一定程度的保障。对于农村,可以借鉴法国“老年人村”的成功经验。政府可以制定并实施“老年人村”计划。划拨专项资金,建立人才队伍,在“老年人村”,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丰富的、老年人所喜爱的公共服务产品,尤其是提供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产品,可以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使老年人之间更容易生活在一起。5.4.3法律支持在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当下,在精神赡养问题已经入法的基本上,应当依据两会提案、日常走访、人口普查和相关案例等渠道所获取的有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调查数据来不断的完善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扩大精神赡养主体义务的范围,并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上的作用。用法律武器更好更全面的保护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第六章结论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绝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的事情,更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妥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论文着眼于城市及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以期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背景、相关的基础理论,结合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分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针对问题中体现出的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制定对策。要充分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包括政府、社区、村委会、老年人子女、老年人自身及整个社会,依靠五位一体的解决思路,来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参考文献[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2]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J].华龄出版社,2002(3)[3]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4]中共中宣部理论局.辩证看务实办[J].人民出版社,2012(6)[5]戴平安,唐琼,王宇琳.农村社区老年人精神赡养之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0(5)[6]张晓璇.中国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7][美]N.R.霍曼H.A.基亚克著,冯韵文、屠敏珠译:老年社会学[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8]刘颂.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4)[9]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J].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2)[10]马泽春.京郊农村养老服务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8(2)[11]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2]陈玉光.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J].新视野,2010(4)[13]冀相英.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J].知识经济,2010(10)[14]马淑青,谭洋.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J].经济与法,2010(8)[15]NoraBetaEricson.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J].HinduriPublishingCorporation,2013(4)谢辞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即将离开学校,迈入社会,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让我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对母校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在毕业论文上,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岳文赫副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使我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与框架,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使我对论文及时的进行了修改。其次,我要感谢大学期间的各位老师及我的同学们。各位任课教师将自己多年的理论成果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向我们阐述出来,让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我的同学们,在学习上也对我进行了很好的帮助,尤其是毕业论文方面。在此,向大学期间所有的老师及同学表示感谢。最后,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和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进行评阅。附录一中文译文虽然关于慢性和威胁生命的疾病增加的精神需求的研究,人们对老年生活的住宅/疗养院心理和精神需求所知有限。我们很感兴趣,需要的相关性,以及这些需求与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招收100名长者居住在住宅/疗养院(平均年龄岁,82%为女性),并提供标准化的问卷,也就是精神需求调查问卷(旋转),简要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BMLSS),生活质量高低(FLQM)问卷和情绪状态量表(ASTS)。精神需求和生存需求都很低的相关性,而内心需要一些瓶颈,并且需要给予相对高的关注度。回归分析表明,精神的信任和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最特殊的需求,尤为突出。然而,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均没有关注这两个重要因子。大多数人有意向与那些还会记得他们的人保持联系,但他们担心那些人对他们的关注度是有限的。如何使这些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依然是一个问题。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不能照顾自己,从而使其他人决定把他们送去有保障的公寓居住(即安老院,协助住宿,或住宅疗养院),不仅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老人们独自生活常常感到悲伤,原因包括居住在离家人比较远的地方和居住条件差与经济原因。然而,老人也可能因为患有抑郁症而住进养老院,原因包括身体和情感的问题,孤独和缺乏社会关心等等。戈尔登等人清楚地表明,孤独感和社交状态对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的情绪和幸福感具有特殊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招收1,299老人,35%的老年人形容自己是孤独和34%的老年人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然而,报道称也有32%的参与者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但依然感到孤独。有一个明显的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矛头都指向一个事实,老年人需要心理支持,这是另他们不满意的地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也无法通过心理治疗,社会工作,或其他学科得到满足自己的显著需求”,特别是因为这些老人“经常觉得自己很没用,没有尊严”,一方面,必须与“死亡的想法”进行奋斗,另一方面。一个小的试点招收十名患者从照顾老人评估单位发现,老年患者表示需要“涉及到精神,意义,爱与归属,道德,死亡和垂死的”。如需要指出具体的期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个人的资源来应对挑战并不足以恢复身心健康,那么患者可提出特殊需求”。对于老年人的未满足的需求,患者可能期待,他们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可以对生命和生活满意度的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期望可以更高,因为他们可以得到满足,而各自的需求保持理想主义的意图,但是这不会反驳,个人可以表达这样的需求,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作为重要的他们目前的状况的事实。精神需求不一定仅指精神问题,他们也是不完全存在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是适当的区分心理,存在主义和宗教需求,然而,这并不可行,在临床方面分开这些相互连接的需求。此外,特定的需求可能会有宗教的内涵,一个人,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存在对于一个宗教的人。此外,解释特定的需求是否是一个“精神需求”,决于个人的态度和信念,底层的世界观和特定的文化语境。我们最近的关于精神需求的研究中得出精神需求存在于四哥和新纬度的框架中,那就是连接,和平,意义/目的,与超越,并对应相关类别的社会,情感,生存,和精神。这些方面可以与市议员的ERG的模型,其中包括了需求类别存在(即生理和安全需要),灰色关联(即,归属感和外部尊重的需要),而增长(即自我实现和内部尊重的需要)。据ERG的模型,具体需求可能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当其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例如,当不能在给定的情况下,满足自我实现和内部尊重的需要,则关系需求(即家人,朋友,和宗教的来源)将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有关解决精神需求的研究是针对长期病患者的需求,而这些病人都是在较高年龄大多数情况下。然而,慢性和致命疾病的精神需求可能是由于老人的经历减少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和增加社会隔离的需求不同,并不必一定是生病了。到目前为止,研究已证实,患者的生命危险和/或慢性疾病把他们的精神作为一种有益的资源来应对,从而承认和支持其精神生活是精神关怀的一个主要问题。但老年人并不一定是因慢性疾病而受苦,而是增加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局限?难道他们有特定的未满足的精神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老年人居住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而这些需求是如何与生活满意度和情绪状态的连接。研究还包括相关的变化,例如,一方面感知日常生活障碍和自我保健能力,另一方面精神的信任。参与这个相关研究的所有匿名个体都了解这项研究的目的,保证了保密性,并同意参加。一百老年人住在12个不同的住宅/养老院老年人和辅助住宿房屋石勒(德国北部地区,主要是与新教教派患者)。各机构被选中,是因为他们愿意参与并且交通便利。入选标准为:年龄在65岁以上,并书面同意参与;排除标准为急性和显著健康的情感,和急性精神疾病,这可能会影响答案的有效性。我们还没有研究包括患有显著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如果可能的话,护理人员会向那些人可能适合参加的老人进行磋商。由于这样的事实,大多数的受访者阅读和写作都存在问题,面试官协助他们填补了各自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意见,都将有助于解释这些数据被记录下来。大多数接触的人显示出了参与的兴趣。虽然这些志愿者中有一部分是第一次进行此研究并且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不得不说说私营机构的保密制度,但他们在面试回答仍然心甘情愿。我们严格遵循自愿的承诺,因而没有居民被胁迫参加。只有20人是不愿意参加。为衡量心理和精神需求,我们使用的精神需求问卷(轮流)。该仪器可作为29题,也可以作为依托19项精神需求的验证措施的诊断仪器。仪器区分4个主要因素,主要为:宗教需求(克拉纳赫的alpha=0.92),也就是祈祷和与他人,并通过自己,在参加一个宗教仪式,读书的精神/宗教书籍,而转向更高的存在(即上帝,天使);存在的需求(反射/意)的(alpha=.82),也就是反映了以前的生活,与别人的生命/苦难谈的意思,在生活中溶解开放方面,死后谈论生命的可能性,等;需要的(alpha=.82),也就是想住在宁静和和平的地方,投身到大自然的美,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其他谈论恐惧和忧虑,和奉献他人的内心安宁;极品的价值给予/generativist的(alpha=0.74),其中提到的主动和自主意愿安慰别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别人,并得到保证,生活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使用了三个额外的项目要求,需要进行“更多的关注家庭,”还是被“朋友邀请多次去参加私人聚会”,并从家庭到“得到更多支持“。所有项目均取得了相对于上一个4点规模从分歧到一致的自我归因的重要性(0-不相关;1-某种程度上,2-极;和3极)。分析宗教的信任,这应该与宗教需求相关联,但不一定与其他需求,我们采用了相应的5项分量表的发言问卷(说是精神和宗教态度的“德国翻译与处理的缩写病“)。避免独家条款如神、耶稣、教会为了不排除任何世俗社会,因此是比较适合。有规模的信徒(alpha=.91),或在更高的引导者的信任,是内在的宗教,并在生活中精神指引信任的相互的措施,感觉有更高的追求,信任一个更高的力量来连接这可能发生的任何事,并且坚信,死亡并不是终结,等等。从一个5个等级的调查,由不同意到同意(0量尺分数的项目,并不适用于所有;1,没有真正适用;2,不知道(既不是也不是没有);3,适用颇有几分;和4,适用于大)。对于所有的分析中,我们使用了平均分,其被称为一个100%的水平(转化量表评分)。分数>50%,表明较高的协议(高信任),而分数<50%表示不同意(低信任)。使用简短的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来衡量生活满意度(BMLSS;a=.87点)。该项目涉及内在的(我自己,一般的生活),社会(友谊,家庭生活),外部(工作局面,我住的地方),准尺寸(财务状况,未来前景)生活满意度,同时也有满意的能力管理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满意的健康状况。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没有测量满意的工作环境。老人住宅和养老院有特定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而在大多数未知情况下,问题可能因此不能得到解决。据博格等人。足够的医疗照顾老年人不仅应该考虑减少功能能力的老年人,而且应该考虑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尊。专注于个人因素似乎尤其重要,而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建议。但是,如何让这些因素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支持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重要性的几个数据是事实的解释认为“需要”这个词太强大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希望”。我们希望当前的数据和反射鼓励其综合方法可能是适当的,支持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和养老院的讨论。虽然人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特别宽领域的医学干预措施可能是有益的,但这还有待验证。PAGE14第18页共15页附录二外文资料原文Whiletheresearchonspiritualneedsofpatientswithchronicandlife-threateningdiseasesincreases,thereislimitedknowledgeaboutpsychosocialandspiritualneedsofelderlylivinginresidential/nursinghomes.Wewereinterestedinwhichneedswereofrelevanceatall,andhowtheseneedsarerelatedtolifesatisfactionandmoodstates.Forthatpurposeweenrolled100elderlylivinginresidential/nursinghomes(meanageyears,82%women)andprovidedstandardizedquestionnaires,thatis,SpiritualNeedsQuestionnaire(Spin),BriefMultidimensionalLifeSatisfactionScale(BMLSS),QualityofLifeinElderswithMultimorbidity(FLQM)questionnaire,andamoodstatesscale(ASTS).ReligiousneedsandExistentialneedswereoflowrelevance,whileinnerpeaceneedswereofsomeandneedsforgiving/generativistofhighestrelevance.Regressionanalysesrevealedthatthespecificneedswerepredictedbestbyreligioustrustandmoodstates,particularlytiredness.However,lifesatisfactionandqualityoflifewerenotamongthesignificantpredictors.Mosthadtheintentiontoconnectwiththosewhowillrememberthem,althoughtheyfearthatthereislimitedinterestintheirconcerns.Itremainsanopenissuehowtheseunmetneedscanbeadequatelysupported.Insocietieswithanincreasingnumberofelderlywhicharenotabletocareforthemselvesanylongerandthusdecide—orothersmayhavedecidedforthem—toliveinprotectedhousingestates(i.e.,residentialhomes,assistedaccommodation,orresidentialnursinghomes),thereisaneedtocarenotonlyfortheirphysicalhealthbutalsofortheirpsychosocialaspects.Veryoldindividualslivingaloneareoftendepressed;theriskfactorsincludelivingindistancefromfamilyandlowsatisfactionwithlivingaccommodationandfinances.However,individualsmayexperiencedepressionalsoinnursinghomes;theriskfactorsinvolvephysicalaffectionsandlimitations,lonelinessandlackofsocialsupport,andsoforth.Goldenetal.clearlyshowedthatlonelinessandsocialnetworkshaveanindependentinfluenceonmoodandwell-beingofcommunity-dwellingelderly.Intheirstudyenrolling1,299elderly,35%describedthemselvesaslonelyand34%hadanonintegratedsocialnetwork;nevertheless,also32%ofparticipantswithanintegratedsocialnetworkreportedbeinglonely.Thereisanobviouslycomplexnetworkofinfluencingvariableswhichallpointtothefactthatolderindividualsrequirepsychosocialsupportwhichisnotavailabletotheirsatisfaction.Astudyfromthelate80thstatedthat“olderpersonshavesignificantneedsthatcannotbemetbypsychotherapy,socialwork,orotherdisciplines,”particularlybecausetheseelderly“oftenfeeluselessandwithoutdignity”ontheonehandandhavetostrugglewith“thoughtsofdying”ontheotherhand.Asmallpilotenrollingtenpatientsfromacareoftheelderlyassessmentunitfoundthatelderlypatientsstatedneeds“relatedtoreligion,meaning,loveandbelonging,morality,anddeathanddying”.Suchneedsindicateagapbetweenspecificexpectationsandthesituationasitis,or,inotherwords,“iftheindividualresourcestodealwiththechallengesareinsufficienttorestorewell-being,patientsmayexpressspecificneeds”.Withrespecttopatients’unmetneeds,patientsmayexpectthatthefulfillmentoftheirspiritualneedscanhaveapositiveinfluenceontheirqualityoflifeandlifesatisfaction.Ofcourseexpectationscanbehigherastheycanbefulfilled,andtherespectiveneedsremainidealisticintentions,yetthiswillnotargueagainstthefactthatindividualsmayexpresssuchneedsbecausetheyregardthemasimportantfortheircurrentsituation.Spiritualneedsdonotnecessarilyrefertoreligiousissuesonly,andtheyarenotexclusivelyexistential,too.Fromatheoreticalpointofviewitisappropriatetodifferentiatepsychosocial,existentialandreligiousneeds,yet,itisnotpracticabletoseparatetheseinterconnectedneedsinaclinicalcontext.Moreover,aspecificneedmayhaveareligiousconnotationforoneindividual,andmayhaveaclearexistentialconnotationforana-religiousperson.Moreover,theinterpretationwhetherornotaspecificneedisa“spiritual”onedependsontheindividualattitudesandconvictions,theunderly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