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目的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那么与研究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那么。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二、什么是教育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3个人〞人教育人成人人〔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人;表达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主导幼儿反响教师四、什么是心理学心:心思、思想、感情理:规那么、规律心理学——psychology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开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开展心理学:1、比拟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拟心理学②动物之间比拟心理学2、年龄及开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②儿童心理学③青年心理学④成年心理学⑤老年心理学等等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②工业心理学③医学心理学④护理心理学⑤司法心理学⑥艺术心理学⑦体育心理学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开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②如何应用规律。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开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开展。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那么。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简单来说,本书由四局部组成:①导论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③幼儿的心理健康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理论作用: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开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Eg:梅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不要求写字。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三〕提高教师素质。第三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那么一、研究原那么1、客观性原那么2、开展性原那么3、实践性原那么4、综合性原那么二、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三、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一〕观察法的含义——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方案、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二〕作用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开展的教学方案。〔三〕观察的程序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四〕有效观察的条件“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2、做好观察记录〔eg:描述性的文子、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3、消除观察误差〔五〕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1、轶事记录——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2、时间取样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3、事件取样本章作业:1、教育的含义?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那么有哪些?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教学后记:本章知识内容比拟抽象,知识点较多,要想让学生短时间内牢固把握好,必须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上课的课堂气氛及作业反响情况来看,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第二章幼儿心理开展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开展的一般特点。2掌握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因素。3明确教育对幼儿心理开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幼儿心理开展的特点。难点:影响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因素。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幼儿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二〕新课内容第一节心理开展的一般特点一、心理开展的含义〔理解〕广义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特征。狭义上——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里演变与扩展。二、心理开展的特点心理活动简单、具体→复杂、概括〔开展过程〕无意→有意笼统→分化零乱→形成体系三、心理开展的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eg:2-3岁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2、定向性与顺序性eg;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3、不平衡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智力超前4、差异性eg;双胞胎〔性格、气质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外向〕四、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一〕年龄特征: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与年龄有关,但又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不是一个年龄一个样,一些特征可能只持续1年,有些可能持续4、5年。〔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医生:艾里克森Erikson、E、H、〕于1950年提出了人格开展的八个阶段:1、信任对疑心〔0—1岁〕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7、生成感对停滞感〔25—50岁〕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以后〕△1、信任对疑心〔0—1岁〕eg:小孩不让陌生人抱。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eg:学会走路了。3、主动与内疚〔3—6岁〕eg:什么事都想自己来做,但又怕做不好,这时会产生内疚。〔三〕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特征一、幼儿的言语开展〔一〕词汇〔幼儿的词汇通常都是身边接触的词。Eg、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二〕语法、口语表达能力由简单→复杂的复合句子都能表达;eg:因为。。。所以。。。;如果。。。那么。。。二、幼儿的认知开展〔一〕感知觉与观察:颜色空间时间〔感知〕观察:受干扰、才能持久〔二〕记忆〔概念、特点〕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幼儿记忆的特点:①无意的②形象记忆的多,抽象记忆的少③机械记忆为主〔三〕思维〔概念、三种水平〕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幼儿思维的三种水平:①动作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Eg:小男孩打架:手、脚踢打→模仿超人的动作→不再用动作,而是用语言、数字〔不要再惹我,否那么我会使劲踢你,巴掌打你三次的哦!〕〔四〕幼儿的想象开展〔概念、特点〕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想象的特点:①主题易变,不能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题。②想象夸张、与现实混淆。③以再生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开展。eg:玩过家家〔你来做爸爸啊,我来做妈妈啊,我们一起来啊来玩过家家啊。。。〕。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开展〔一〕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响。〔二〕幼儿情绪与情感特点:①丰富②外显:快乐就笑,害怕就哭③控制力差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开展〔客家人的个性:没有梅县人写〔文化之乡〕不成,没有兴宁人骂〔能言善道〕不成,没有五华人打〔性格硬直〕不成。〔一〕个性的开展1、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控制能力2、性格特点:①好奇心强②独立性不断开展③坚持性不断提高〔二〕社会性的开展1、同伴交往:群体活动逐渐增多2、社会行为: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皮、对抗、不合作3、性别:理解和接受性别第三节影响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了解概念〕㈠遗传是心理开展的物质前提。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开展。二、环境〔了解概念〕〔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开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Eg:印度、狼孩的故事〔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开展的水平和方向。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二〕遗传素质及生理开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第四节教育与幼儿心理开展一、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三个方面〕见P21—P221、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实践活动。2、教育是——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活动。3、教育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与家庭、环境相协调的活动二、早期教育〔概念〕——一般指从出生到小学前的教育。关键期——是指个体开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三、幼儿教育的原那么〔一〕热爱与尊重幼儿〔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开展〔三〕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四〕保教合一〔五〕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本章作业1、心理开展的含义?2、心理开展的过程是怎样的?3、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4、影响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幼儿教育的原那么是什么?6、见p24讨论题第9条教学后记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虽然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维来参与学习、讨论;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根本上对知识点把握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章学习与幼儿心理开展教学目的1、了解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及学习的根本理论2、掌握幼儿学习与幼儿身心开展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的根本理论难点:学习与幼儿身心开展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讲授、比拟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1幼儿心理开展有哪些特点?2影响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新课内容第一节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由复习引出新课题复习:影响幼儿心理开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先天〕环境〔后天〕—学习环境∕社会环境Eg:印度:狼孩的故事结果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Eg:环境决定论者〔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在自己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可以把他们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小偷。我不管他们的天姿、爱好、才能、种族。导入语:△那么,后天的环境影响着幼儿心理开展起着很大作用;那么,作为学习是后天环境中的一分子,学习与幼儿心理开展又有着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略〕△学习是教育心理学最中心、最重要的问题。一、学习的定义〔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Eg:幼儿毫不犹豫地触摸发热的熨斗,“烫手〞之后,就不会去摸发热的熨斗了〔掌握了这个经验〕——内部心理结构〔二〕狭义的学习——学校的学科学习其实学习的范畴很广eg;①你语文学的怎样?〔学科学习〕②来到职校,你要自己学会洗衣服〔适应环境的学习〕③你要学会与他人沟通〔适应团体生活的学习〕〔三〕学习的特点1、学习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而主动适应环境的活动。2、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表达出来。3、学习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二、学习的种类〔一〕从学习的内容来分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认知操作〕3、态度与社会标准的学习〔二〕从学习的方式来分:1、发现学习2、接受学习〔三〕加涅根据儿童学习结果来分:〔外部资料〕美Gagne·R·M“心理学家〞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三、学习的作用〔学生自己完成,然后答复〕教师的总结——为了有效地生存,并能够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四、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一〕区别于动物来说,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有如下两点:1、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过程。2、是以语言交际为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3、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二〕幼儿学习特殊性的表现1、具有活动——游戏性2、具有直观——操作性3、具有指导——模仿性加以解释:1、儿童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既需要学习间接经验,也需要获得直接经验。2、儿童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3、儿童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第二节学习的根本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刺激→反响〔理论〕即S→R〔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R→S〔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观点主张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响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认知学习理论〔一〕早期顿悟学习理论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主要观点: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是在已有认知开展的根底上进行。③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认知学习理论观点:认为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三、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第三节学习与幼儿身心开展一、学习与幼儿的生理开展〔一〕依存性〔美心理学家双生子爬梯实验〕〔二〕促进作用〔理森的研究〕eg;伤仲永的故事成语“用进废退〞意思“用〞即意味着后天的学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开展。二、学习与幼儿的心理开展〔一〕依存性〔美心理学家加涅——积累学习观念〕〔二〕促进作用eg:“狼孩〞的例子来说明本章作业1、幼儿的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哪里?2、学习根本理的论有那些?〔用列表的形式〕3、“用进废退〞含义?4、学习的含义?、教学后记本章内容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就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看,知识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充分举些身边的实例来分析说明,同时运用比拟的教学方法来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比拟,这样较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的观点。通过4节课的教学下来,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教学效果是可以的,学生作业做得也较好。就1-3章可进行考试。本章第二节内容附表学习根本理论〔表格〕理论实验名称国家代表人物理论观点联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前苏联巴甫洛夫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响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斯金纳认知学习理论早期顿悟学习理论德国苛勒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瑞士美国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第四章幼儿游戏及其指导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游戏的实质。2掌握幼儿游戏的特点、作用及种类。3明确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教学重难点重点:幼儿游戏的特点、作用、种类。难点: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教学方法:讲授、比拟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1、学习的含义?2、幼儿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哪里?〔二〕新课内容第一节游戏的实质一、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二、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连线题出处〕1、剩余精力说——英哲学家斯宾塞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家格罗斯3、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4、复演说——美心理学家霍尔5、社会情感表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6、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三、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开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表现在: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3、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的、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点与作用一、幼儿游戏的特点1、自由性〔自主自愿、出于兴趣和愿望〕2、趣味性〔本身固有属性、不同于劳动〕3、虚构性〔虚构性=假想性,以模仿为根底,不受条件限制〕4、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有目的、有意识,表达社会文化差异〕5、实践性〔具体、特殊的实践活动〕二、幼儿游戏的作用1、促进幼儿身体的开展。2、稳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开展。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开展。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开展。第三节幼儿游戏的种类△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划分,游戏的种类有:创造性游戏有规那么的游戏幼儿游戏: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特点作用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2、有规那么的游戏:智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体育游戏〔增进体格开展〕音乐游戏〔自怡作用〕第四节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1、准备工作2、游戏中的观察3、教师介入游戏一、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时、地、材料等〕2、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需要、作出合理的指导〕3、介入游戏平行→合作→指导二、各类游戏的指导1、角色游戏的指导〔概括为如下八点〕①丰富游戏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②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④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⑤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⑥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⑦使幼儿愉快得结束游戏。⑧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2、结构游戏的指导A: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①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根本知识和技能。③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比拟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④教幼儿保护结构材料和构造后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B: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①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②掌握根本的玩法③建立必要的规那么3、表演游戏的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注意下面4个问题〕①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②吸引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③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④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小班幼儿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会几个幼儿表演,再教会其他幼儿表演。4、有规那么游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但注意4点〕①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教师应有示范,把游戏名称、玩法、规那么、结果介绍清楚。对技能性的游戏,教师应教幼儿技能。可分组会或个别教学。②在幼儿独立开展有规那么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帮助幼儿遵守规那么。③鼓励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④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施行因材施教,给予很好的提高。本章作业1、游戏的含义?2、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哪些?〔列表格〕3、幼儿游戏的特点有哪些?4、幼儿游戏的作用有哪些?5、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划分为几类?6、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步骤是什么?附表国外幼儿游戏的根本理论国家学派人名主要理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剩余精力说德国生物学家格罗斯练习或生活准备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游戏欲望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复演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社会情绪表现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动力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社会性活动说教学后记本章内容有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使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在第三节〔幼儿游戏的种类〕的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较多,也是本章知识的重难点局部,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了较多实例来讲解,从课堂气氛、作业来看,效果较好。第二篇幼儿心理开展规律与教育第五章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教学目的1了解“活动动机〞的相关根本知识。2掌握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教学重难点幼儿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1、幼儿游戏有哪些特点?2、针对幼儿游戏的特点,作为教师怎样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二〕新课内容第一节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导入语想要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根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一、动机及其作用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2、动机的主要作用①激活作用②指向作用③维持作用二、需要、诱因与动机1、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2、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第二节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1、学习动机的含义——是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2、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认知动机附属动机自我提高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二、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概括来说有:①、内部——幼儿自身〔成功的满足感〕②、外部——教师、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的趣味性等等③、需要的满足解释:1、学习任务的特点:A、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有关。B、与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有关。C、与学习任务的明确性有关。2、教师的行为与态度3、根本需要的满足状况△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1908-1970〕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见下示意图〕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平安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以上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三节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措施〕主要有:〔怎样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1、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2、设置问题情境。3、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4、给予积极反响,使幼儿有成功体验。教师总结本章重难点知识,讲解课后思考与练习中难解问题。本章作业1、动机的含义?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3、动机的种类有哪些?4、学习动机的含义?5、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哪三种学习动机类型?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7、P58第5条8、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9、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教学后记: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授课,并且能跟随教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堂气氛较好;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还算可以,但存在有一个问题: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需要满足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对这个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希望在下次上课时,作为复习内容加以阐析。同时,针对第四、五章的知识学习,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就四、五章内容进行一次小测。第六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教学目的1、掌握运动技能的含义及其与幼儿身心开展的关系。2、明确幼儿运动技能的开展及其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3、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教学重难点掌握幼儿运动技能开展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指导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2、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讲授过程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开展一、运动技能1、含义——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2、分类:A、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B、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C、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D、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二、运动技能的作用〔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开展〔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开展1、促进认知开展2、促进健康个性的开展第二节幼儿运动技能的开展〔要求自学〕通过《幼儿运动技能的开展》图表来学习幼儿身体运动技能,如: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及手部运动技能的开展情况。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一、定向阶段二、模仿阶段三、整合阶段四、熟练阶段一二阶段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做出所看到的动作〕;二三阶段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个别动作一体化〕;三四阶段动作协调准确〔完善化、自动化〕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章作业:有人认为,尽管幼儿缺少运动,但他们在身高、体重、认知等方面仍会有增长,有没有运动,对幼儿的身心开展并不太重要。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评价?教学后记:本章知识不作重点,其知识易于理解,学生学习难度不大,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轻松,列举事例较多,学生兴趣所在,教学效果较好。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教学目的1、明确“认知、智力、知识、智育〞几个关键词的概念。2、掌握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教学重难点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及智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新课内容〔出示预习提纲〕1、认知的概念?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开展分为哪几个阶段?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讲授过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开展分为四个阶段,即: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在幼儿阶段,智商的目标是:开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根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环节〕:〔对知识的〕领会→稳固→应用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据这个规律,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取决于正确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B、正确分配学习时间;C、复习方法应多样化;D、反复地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6、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有效措施有:A、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B、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C、培养幼儿注意力D、培养幼儿忘记力E、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注意不稳定、易转移方法:开展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具体措施如:A、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B、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C、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D、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本章作业:预习提纲中的2、5、6、7条教学后记:本章知识点比拟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课堂气氛较好,互动也较多;同时,教师也举了很多实例,例如:讲到感知觉时,我引用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讲到注意时,我提问了“人能否一目十行〞;讲到思维时,引用了“础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等实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从学生作业反响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是可以的。备注:由于时间问题,以下几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幼儿社会标准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七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教学目的1、明确“认知、智力、知识、智育〞几个关键词的概念。2、掌握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教学重难点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及智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内容〔出示预习提纲〕1、认知的概念?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开展分为哪几个阶段?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三〕讲授过程1、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2、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开展分为四个阶段,即: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3、在幼儿阶段,智商的目标是:开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根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环节〕:〔对知识的〕领会→稳固→应用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据这个规律,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取决于正确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B、正确分配学习时间;C、复习方法应多样化;D、反复地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6、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有效措施有:A、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B、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C、培养幼儿注意力D、培养幼儿忘记力E、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注意不稳定、易转移方法:开展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具体措施如:A、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B、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C、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D、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本章作业:预习提纲中的2、5、6、7条教学后记:本章知识点比拟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课堂气氛较好,互动也较多;同时,教师也举了很多实例,例如:讲到感知觉时,我引用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讲到注意时,我提问了“人能否一目十行〞;讲到思维时,引用了“础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等实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从学生作业反响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是可以的。备注:由于时间问题,以下几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幼儿社会标准的接受规律与德育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一、填空1、美既不是_________的属性,也不是人的_________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_________中产生的。2、美的特征: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3、美的表现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4、美感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又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此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开展。6、美术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是根本内容。7、审美心理层次有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8、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_________就有的,而是由_________的教育影响和_________的认识能力提高所决定的。9、幼儿美感开展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10、美育是对幼儿形成的教育过程,它培养幼儿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能力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影响。11、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必须保护好幼儿的_________,通过_________来训练幼儿的_________,充分开展幼儿的_________。12、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_________,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情景,为幼儿_________的开展提供_________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艺术美:2、美感:3、美育:4、表象: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美具有社会性?2.什么是美感?请举例说明它的特性?3.什么是美育?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措施是什么?4.什么是美?美的特征和表现形态有哪些?5.简述幼儿应形成哪些根本美感?第九章参考答案一、填空1、天生自然主观意识社会实践2、形象感染社会创造3、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4、个人直觉性社会功利性愉悦性多样性5、美好有趣创作表达欣赏身体精神个性社会性6、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绘画7、感知情感创造8、先天成人幼儿本身9、情绪差导多样外表行动直率10、美感感受美爱好美表现美感知觉表象思维情感11、各种感官各种途径感知觉感知能力12、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创造思维丰富创造力第一节
美与美感一、关于美
(一)什么是美
关于美的实质的探讨目前是美学家们研究探索的一个理论课题。但一般认为,要揭示美的实质,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着眼,美既不是天生自然的属性,又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在于它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
(二)美的特征
1,形象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方,我们说花是美的,指的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它的美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花瓣、花蕊、花茎以及花的各种颜色表现出来,使人通过各种感官感知。
2.感染性
美能使人愉悦,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无论是面对艳丽的花朵、明媚的阳光,还是聆听优美的音乐,以及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人们都会心情舒畅,为之动情。
3.社会性
美是客观的,是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社会美、艺术美是社会的,自然美也是社会的。
首先美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的依赖。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美虽然可以离开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但美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不能离开人类社会。所以,美只能对人而言,只能为人而存在。
其次,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社会功利即社会的成效和利益。人类之听以需要美、追求美,就因为它对自身有用。当然,美的效用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实用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精神上。例如,一件衣服,虽然首先要考虑它的使用价值,但人们所以讲究色彩、款式,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要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总之,美的社会效用主要表达在人的精神方面。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启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4.创造性
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之所以有感染力量,就在于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人的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自由创造,人的自由创造赋予事物形象以美的生命。
人类的社会生活,总是在一个除旧迎新、推陈出新的辩证过程中开展的。那些新的、正确的、进步的事物,适应了社会开展和人们前进的需要,因而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和美的特性。
(三)美的表现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形式。
1.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如美丽的自然风光,像我国雄伟的泰山、奇特的黄山、秀丽的峨嵋山等,还有众多的奇花异草、奇珍异兽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自然美的感性特征。自然美是以自然物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感性形式作用于人,所以自然美重在形式。
自然美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景物,如耕种的由野、园林等;另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景物,如天空、大海、山川、原始森林等。人对各种自然美的感受,是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自然物的各种形态、色彩、音响、气味等而获得的。
2.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还表现在劳动产品上,即表现在经过劳动加工,改变了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上。如园林、建筑等。
社会美重在内容,即人的品质、性格方面的美。如音乐家贝多芬,虽然他的外貌有缺陷,但他那惊人的艺术乐章却表现了他美的心灵,外观并没有影响贝多芬成为历史上人们崇尚、赞美的人物。
3.艺术美
艺术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种类众多,有绘画、,工艺、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美的较高级的形态,是艺术家自觉运用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在艺术创造中包含主观与客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指生活内容是创造的根底;主观因素是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是创造的主导,二者结合产生具体艺术作品,便创造了艺术美。
二、美感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它是内在的心理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的情感生活方式。
(二)美感的特性
1.个人直觉性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个人的直觉性,它往往不依赖理性的分析就能对对象作出直观把握。例如,听一支歌曲,也许并没有听清歌词,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读一首诗,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语言,早已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
2.社会功利性
美感作为个人直觉感受是无功利的,但就社会而言,在个人的无功利之中,却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对自然美的欣赏,美感的个人非功利性的特点最为鲜明,而对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美感的社会功利性特点就直接表现为对精神生活的满足。
3.愉悦性
如果说,个人直觉是美感在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社会的功利性是美感内容的内在根源,那么,贯穿于美感过程始终的动情性,那么反映着主体对于对象的态度,表现了美感的强烈主观倾向。即美感是在感性直观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例如,节奏感是审美对象和感觉器官共有的规律,人体中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如果审美对象的节奏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比拟和谐和愉快,否那么,就感到“失调〞,感到不愉快。所以,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绘画、建筑、书法、诗歌以及山水园林都非常讲究节奏感,就是为了符合欣赏者的生理节奏并由此产生的美感。
4.多样性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者本身的经验、阅历、情感以及当时的心境,都突破了审美对象的限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深化着审美对象的内涵,充分施展了审美者的创造才能。如想象愈活泼,情感体验就愈强烈,认识就愈深刻,从而审美感受也就愈丰富。例如,看著名小说《红楼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其中的人物——林黛玉形象的理解是不同的。俗话说: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反映了美感活动的特殊性,它们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美感本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同时,这几个特点在美感活动中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交错在一起的。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根本美感幼儿应形成的根本美感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自然美感
自然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丰富源泉。在这方面主要让幼儿形成这样一些美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主动关心自然环境及事物,对自然环境有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喜欢并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的事物、现象,并从中体会到愉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与奇妙,热爱大自然。二、社会美感
社会生活是幼儿形成美感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阶段要形成的社会美感主要有:
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以简单、恰当的方式主动表达感谢和爱心;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在需要时能主动帮助、抚慰他人;尊重劳动者,感受到劳动的沸腾景象;认识并喜欢周围的环境,喜欢家乡及祖国的风景名胜;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在交往中,主动使用礼貌和文明用语,学会分享和谦让;主动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物,保持环境整洁;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老实、勇敢、合作、爱劳动的品质;能够比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三、艺术美感
艺术活动是开启幼儿智慧的钥匙。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都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识特点。因此,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愿望。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感官得到积极协调的活动,促进了幼儿感知觉的开展。艺术作品浸透了作者的强烈感情,能给幼儿以强烈的感染。动人的艺术形象,又有益于培养幼儿概括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开展。艺术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主要内容。
通过艺术教育,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引导幼儿感受并欣赏艺术作品及周围环境中的美;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的初步能力;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表达出来:
(一)音乐
1.歌唱活动
使幼儿能感知、理解歌曲中歌词和曲调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并知道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歌唱表现;能体验并努力追求参与各种歌唱活动的快乐,在集体歌唱活动中能与他人声音和谐,并到达情感默契;能正确再现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正确地运用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情与他人交往。
2.韵律活动
使幼儿能感知、理解韵律动作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理解音乐、道具使用在韵律动作表现活动中的作用,知道如何运用各种创造性造型动作进行表现;能体验并努力追求做出与音乐相协调的韵律动作,喜欢探索和运用道具及空间知识,并在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再现性和创造性表现,并在合作的韵律活动中自然地运用动作、表情与他人交往、合作。
3.乐器演奏
使幼儿能区分各种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掌握一些常见的节奏型。在集体奏乐活动中,理解指挥手势的含义,知道如何与指挥者相配合。喜欢探索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变化的关系,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节奏型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能够注意并努力追求集体奏乐活动中的声音和谐和情感默契,以及与音乐相协调的演奏。能够比拟熟练的运用乐器进行再现性和创造性表现,奏出和谐、美好、有表现力的音响,在集体奏乐活动中,能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相协调,与音乐相协调。
4.欣赏
能够形成一些初步的音乐舞蹈概念,知道如何从音乐、舞蹈活动中获取各种艺术的经验。对各种不同的音乐、舞蹈的形式、内容有广泛的爱好,喜欢与他人分享倾听、欣赏及谈论音乐舞蹈表演的快乐。能够运用文学语言、美术造型、动作表演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舞蹈作品的理解认识、想象和情感体验。
总之,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美好又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创作、表达和欣赏,以此获得身体、精神、个性、社会性的良好开展。
(二)美术
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根本内容。幼儿在美术方面应形成的美感主要从审美心理层次和不同教育内容来表达,具体如下:
1.审美心理层次
(1)审美的感知。观察和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及其从静止到运动变化的内在生长驱动力,体验大自然的无限变化和运动;感受形状的大小、色彩的明暗在视觉判断上产生的对称感、平衡感;感受线条、色彩、形状的疏密、曲直、明暗所产生的节奏感;感受色调的统一和变化,空间的远近距离、姿态的动、静所产生的和谐感;欣赏艺术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性、夸张性和体验作品的意蕴。
(2)审美的情感。对美术这一视觉艺术产生兴趣,并有积极投入的态度;能体验作品的线条、形状、颜色、质地;能产生与作品主题相一致的感觉和情绪,并表达这种感觉;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3)审美的创造。能使用线条、形状表现力度感、空间感、节奏感、和谐感;能使用主观色彩,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梦想;能使用象征性图式符号,加以组合变化,设计和表现有一定的独特性;能根据自然、社会中事物的开展、运动和变化,在作品中表现出生命的象征和意味;能根据一定的秩序和变化规律,开展构思、构图能力;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工具创作。
2.幼儿美术内容
(1)绘画。掌握线条和形状的根本变化(如:直线、折线、曲线和各种几何形体的变化),色彩的根本变化规律(如:根本色、间色等的冷暖、鲜浊变化等)以及一定的构思、构图能力等。
(2)手工。掌握各种媒介物、材料的性质和使用,平面和立体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变化等。
(3)欣赏。理解作品的根本内容,产生与作品相一致的感觉与情绪,体验作品美的形式等。
(三)文学
根据有关研究说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主要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理解、
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及审美创造的意志行为几方面。所以幼儿应形成文学方面的美感如下:
1.文学审美感知
能感受鲜明生动、奇特幽默的文学形象;感受故事类作品情节的连贯和完整(开端一高潮一结局);感受作品真、善、美的意蕴;感受文学艺术语言在声音上的美感特色;感受诗歌、故事、散文、寓言等多种体裁的风格美。
2.文学审美理解
能在熟悉的作品中识别、找出令自己喜欢的音、词或短语;能识别明显的夸张、拟人和隐喻;能对熟悉的作品,如故事、诗歌分类;能比拟生活原型和作品形象的区别;能形象地解释作品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理解和预测作品的完整形象及其开展;能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情感匹配;能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形象的理解和评价。
3.文学审美情感
能对文学活动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和持续的兴趣;个体的情绪能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产生共鸣;能感受、识别作品中常见的情感、情绪模式;感受音色、语气、语调、语流节奏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能发现作品的有趣之处,产生愉悦感;能向现实生活中迁移文学情感,产生对周围情感态度的敏感性和同情心。
4.文学审美创造
能够运用、说出丰富的、形象的、具有隐喻功能的语词;能够运用、说出语言优美、句式均衡的语句;能够运用、说出富有美感的、连贯的一段话来表达所做、所见和所想的事物;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诵或仿编诗歌;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再造生动的文学形象;喜欢围绕原作品开展想象,进行扩编、续编和创编;也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地创造出有情有意的文学形象;能够按照情节开展,用有感情的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进行戏剧表演;乐于克服创造中所遇到的困难。’
幼儿艺术能力的开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特别关注这一点。第三节
幼儿美感开展的根本特点
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成人的教育影响和幼儿本身的认识能力提高所决定的。在幼儿时期,美感得到了显著的开展。但年龄小的幼儿往往就事物的单个属性去体验美,而年龄大的幼儿那么从整体属性上去体验事物的美。例如绘画,年龄小的幼儿往往只注意到所画的物体或所用的颜色上,而不考虑物体造型是否准确、布局是否合理、色彩是否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注意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幼儿晚期,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多种形态的美,并能分析一些美的性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美,在艺术活动中创造美。幼儿美感开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情绪性
幼儿对美的感受常常与个人的情绪相联系。情绪积极时,幼儿会表现出很强烈的美感;情绪消极时,对美的事物不会产生什么反响。这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他们把生活中积累的情绪体验通过色彩、构图等形式宣泄于作品中。如画太阳,心情不好时把太阳涂成黑灰色;心情好时把太阳涂成红色。再如有一个小女孩,在为自己画自画像时画了三张嘴巴,这是因为父母和教师经常说她吃饭慢,这使得她用独特的构图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张嘴吃饭、一张嘴吃菜,一张嘴喝汤,吃饭就快了。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感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幼儿当时的情绪,还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二、差异性
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美感表现,同一年龄的幼儿因为他们的兴趣、气质类型、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例如,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年龄小的幼儿特别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天线宝宝〕;而大一些的幼儿那么喜欢描写幼儿生活的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与他们接近,易于理解,看起来有一种亲近感。而且男孩、女孩的欣赏倾向也有差异。女孩子偏爱有生命的、柔和的、甜美的物体,男孩子那么更热衷于机械的、运动的、力量型的形象。三、多样性
幼儿美感的表现有不同的形式,如面部表情、体态动作、言语表达等。例如,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幼儿可以接受各种音乐手段和不同的音乐内容,如唱歌、欣赏、跳舞、乐器演奏等。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手工活动、欣赏作品等形式来表现。文学是以形象、生动、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或情境,幼儿对文学作品如故事、童话、诗歌等的欣赏是通过听、看、说、动作表演和其他表情手段等多种方式进行感受和体验的。
四、外表性
幼儿对形式美易感受,对内在美与形式美的和谐、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那么不易感受、理解,如幼儿喜爱鲜明、艳丽的色彩,不注重颜色的协调;喜欢明快、变化明显的曲调;喜欢故事中描述形象动态的情节。
五、行动性
幼儿对美感的表现,多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及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对美的事物喜欢在动态中欣赏,如看,动手去抚摸,说一说,进行操作等,而不能静静地欣赏,这就表现了幼儿美感表现的行动性特点。因此,在培养幼儿美感的活动中,应鼓励幼儿这种表达感受的方式,而不应阻止或限制。六、直率性
幼儿创造美的内容不受周围条件及客观事实的影响和限制,在活动中敢于大胆表达内容,表现幼稚、直率,以音乐、美术及语言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如幼儿听着歌曲,自然地做起了动作,天真地、直率地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没有害羞和顾虑。又如幼儿画画,拿起笔大胆地在纸上画起来,边想边画,边画边想,印象深刻的部位画得十分突出明显。这些都反映了幼儿的艺术创造活动大胆、直接与明朗的特点。第四节
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对幼儿形成美感的教育过程即美育,它是培养幼儿感受美、爱好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要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感知觉、表象、思维、情感等。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美育,主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训练感知觉
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的训练幼儿的感知觉。无论是艺术作品的美,还是自然和社会的美,都可以被幼儿感知,而感知过程就是幼儿审美过程的开端。没有感知觉就谈不到感受美,更谈不上欣赏美和创造美。例如盲人,因为看不到多彩的世界,就没有对物体颜色的感知,所以也就不具备正确反映颜色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幼儿的感知觉,保护好幼儿的各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来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充分开展幼儿的感知能力。例如提供时机让幼儿练习区分各种对象美的属性,如对颜色、声音、形状的分化能力;提高空间知觉能力,这对于幼儿绘画中的造型、构图以及幼儿动作的开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有关感知觉的训练和培养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有过论述,在此从略。二、丰富表象和联想
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联想,是幼儿美育的重要条件。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感性形象。美的事物在审美者的头脑中产生了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审美者获得更强烈、更深刻的美感体验。如教师教幼儿做骑马的动作时,可先让幼儿观察不同骑马动作的画面,这样,在幼儿脑中自然会产生一幅幅马跑的图画,形成鲜明的表象。在这种表象的根底上,再教幼儿骑马的动作,幼儿比拟容易掌握,而且也好似感觉到自己是在草原上骑马奔驰。再比方教幼儿画汽车,在画画前教师如能带幼儿亲自在马路边观察来往的车辆,那么,他们所画的汽车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对汽车细节的描绘上都会比观察前要多、要好,这就是由于观察给幼儿形成了深刻的表象的结果。
同样,联想也会使幼儿对美的感受更加丰富。联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实践中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如一位教师教幼儿唱《春天》这首歌时,首先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歌词,让幼儿反复聆听与歌曲相应的音乐,再从“画〞中转到“音乐〞中去,那么再唱这首歌时,幼儿就仿佛站在小篱笆旁,看到了盛开的迎春花,感到了春风轻轻地吹来,听到了冰雪融化的滴水声等等。由于联想到了这些内容,幼儿对这首歌曲的表现就更为真切。
所以,教师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还可以通过日常活动如散步、郊游等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情景,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直观的内容,来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联想,为幼儿创造思维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加深情感体验
美感实际上就是人对美好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即爱什么?恨什么?例如,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行为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使幼儿学会分辨客观事物的美与丑,人们行为的美与丑;学会文明优美的语言;学会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养成健美的体态等。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事物,引导幼儿去认识、去欣赏。如宽阔的马路、壮观的立交桥、丰富多彩的商店橱窗、节日的装饰,以及劳动者的效劳精神、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等都可以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对美的学习,在幼儿对美的认识、观念、情绪中,通过音乐、美术和日常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总之,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含有美育的内容,因此在托儿所、幼儿园、家庭、社会中都要尽力为美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使美育在实施全面开展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以美的举止、美的行为出现在幼儿面前,为他们做出典范。幼儿园的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互相渗透,共同实现。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包含着美育的因素,也都是美育的途径。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幼儿的心理健康第十一章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概述教学目的:1、明确关注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对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2、记住几个关键词: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标准教学重、难点: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新课第一节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一、心理卫生概念:又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那么、方法和措施等。△心理卫生作为一个运动兴起的时间—20世纪初。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由于心理健康本身的多面性和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心理健康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七条〕A、智力开展正常;B、情绪反响适度;C、意志品质健全;D、人格统一完整;E、自我意识正确;F、人际关系和谐;G、社会适应良好●衡量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A、心理开展健康与年龄特点相符;B、大局部情况下的情绪是稳定、快乐的;C、与同伴保持良好的关系;D、智力开展正常。〔三〕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有:A、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B、社会适应判定法C、生活适应评定法D、病症判定法第二节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A、幼儿自身的开展因素B、环境因素:①家庭环境②幼儿园环境③社会环境〔需举例进行讲解〕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开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因素表达:①教育开展的整体水平与规模;②幼儿园教育的结构;③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④幼儿园教育的方法;⑤教师的教学态度;⑥幼儿园风气;⑦同龄群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型医院建设施工合同范本包工不包料
- 2024年度婚姻财产鉴定合同
- 2024工程项目借款合同
- 2024工地防水材料买卖合同书
- 2024年度基于BIM的建筑物流管理服务合同
- 合同履约的会计分录-记账实操
- 2024年商标许可使用权合同
- 全民节约用水倡议书范文(6篇)
- 2024年度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合同
- 2024年城市轨道建设特许经营协议
- 猪、牛、家禽屠宰冷链加工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太阳能光热转换和热储存技术
- AQ 2043-2012 石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陆上采气实施规范
- 天府国际生物城的规划方案
- MOOC 国际交流学术英文写作-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健康科普宣传进社区活动方案
- 2024年(初级)游泳救生员理论考试题库(含A、B卷)
- 项目投资测算培训课件
- 法院拍卖成交确认书合集3篇
- 2024年高等教育经济类自考-企业组织与经营环境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