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八大剧种概述_第1页
我国八大剧种概述_第2页
我国八大剧种概述_第3页
我国八大剧种概述_第4页
我国八大剧种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的八大剧种京剧豫剧粤剧越剧川剧评剧

黄梅戏河北梆子

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在世界上,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现种有三百多种。京剧乃是其中的佼佼者!京剧中的“四大”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简介梅兰芳:(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嗓音

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程砚秋:(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苟慧生(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尚小云(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荀慧生程砚秋梅兰芳尚小云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一生成果卓著,其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宇宙锋》,《生死恨》,《游园惊梦》等。欣赏《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故事讲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天,唐玄宗约杨贵妃在百花园赏花,时辰到了,唐玄宗却去了西宫梅妃处。杨贵妃在百花亭久侯不至,就闷闷不乐地喝起了酒,不觉沉醉,自怨自艾,悻悻回宫。

《海岛冰轮初转藤》——京剧《贵妃醉酒》这个唱段表现项羽被围在垓下,又闻四面楚歌,非常忧郁,虞姬为项羽解愁,劝酒舞剑,直到项羽睡稳,而自己也很愁苦的心情。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介绍

常香玉豫剧大师--中国·传统文化豫剧

毛兰花年龄大,她戏唱得好,武功也好,常演轴子戏《刀劈杨藩》,算科班里的主角了。崔兰田,小名大田,山东人,有妹妹、弟弟各一人。其妹崔兰玉,以后也是名角。崔兰田多才多艺,青衣、老生、武生多种行当都能演。在《桃花庵》中,她能演窦氏,又能演苏大人,在《卖苗郎》中,也是老生、青衣都能演。还有一出戏是《抱琵琶》,即《秦香莲》。崔兰田的戏多为苦戏,故人称“悲剧之星”。崔兰田在河南豫剧中的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流派中自立一派。其他十多个“兰”在河南省内外也是独领一个剧团挂头牌。周兰凤是周海水的女儿,演小生戏多。“十八兰”中生、旦、净、丑俱全,各有千秋。据崔兰田回忆,“十八兰”中还有男性,如她的师兄名叫周文学,后改名为周兰学,唱的是黑头.

河南豫剧兰崔兰田粵劇又名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種。它源自明朝嘉靖年間,明清兩代已見傳粵劇的語言發展最初的演唱語言是戲棚官話,後來漸漸演變成粵語。清朝末年,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因為文化人想利用粵劇作為宣傳革命的途徑,所以為了令廣州人更容易明白,於是加入大量廣州話粵劇的傳統早期多在戲棚內演出,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明。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戲棚粵劇的起源趙匡胤面譜用紅色勾面紅色代表正面人物。在左眼上面畫一條小龍右眼上面畫七星圖案。

曹操面譜用白色勾面是大花面面譜表現老奸巨猾陰險毒辣的性格鍾無艷面譜從鼻樑正中把面孔分為兩邊半邊俏俊,半邊勾面張飛面譜黑白面腦門正中有「豬鼻雲」圖案形象粗獷耿直。

粵劇服飾粵劇服飾一方面以歷史為本,又因應舞台效果及角色的需要,加以美化,突顯其象徵意義,形成一套自成一格的舞台服制。蟒是飾演帝王、丞相、元帥和高級官員的戲服。依官階分紅、黃(淡黃)、綠、白、黑五色。男蟒女蟒蟒粵劇服飾分類

今日粵劇服飾主要從性別、角色、劇情、人物性格、環境場合等不同方面來劃分,基本上包括蟒、靠、大漢裝、開氅、官衣、帔、衣等。

靠是武將軍的戲服,有大小之分:小靠不用背靠旗;大靠則需背上三角形靠旗四面。靠大靠小靠大漢裝

繡龍為黃帝之服飾。普通大臣亦可用。繡鳳為皇后、公主及貴妃之服飾。其他貴族女仕亦可用。男大漢裝女大漢裝

官衣亦稱圓領是文武官服,腰掛玉帶,胸前及背後各釘上一塊方形絲繡補子。官衣官衣

帔風是文角常用戲服,凡穿帔的都是達官貴人,普通老百姓不能穿用。帔風男帔風女帔風

“越剧”是中国除京剧以外的第二大戏曲剧种,拥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广泛的观众群体。辅以男女合演,声腔以板腔体以及不同唱腔流派为主要特征,人物不勾脸谱,表演融合内心体验,并以相对程式化的手段加以呈现。

清光绪年间(1852年前后)首先以“落地唱书”的形式流传于浙江绍兴、嵊县一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越剧进入上海后,逐渐适应繁华大都市的整体氛围,编、导、演、音、舞等综合艺术日渐成熟。五、六十年代,随着《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一批优秀剧目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越剧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地位,迎来了本剧种艺术发越剧介绍发展史越剧是在1906年之春诞生(今年正是它的百岁华诞)。那年春天,嵊县崇仁马仁村的村民马潮水和另外几位同仁一起用稻桶加台板搭起简易舞台,化妆登台演出,现在之所以把越剧的诞生日期定于1906年,一个重要依据则是它终于登上了舞台,从单纯的唱书转变为既唱又演。因当时只用尺板、笃鼓伴奏,仅有“的、笃”之声,故被称为“的笃班”。为有别于“绍兴大班”(绍剧前身),又称之为“小歌班”,但仍不称越剧。这次演出后,马潮水组织第一副男班,由农村进军上海,正式在沪上舞台演出连台本《孟丽君》,马潮水在沪期间多次观摩京剧大师梅兰芳和盖叫天的演出,在提高自身演技的同时,又培养了一批男班演员。从“绍兴文戏男班”发展为“绍兴文戏女班”的创始人为嵊县甘霖马塘村的金荣水。1923年。他在当地施家岙村开办第一个女子科班,并相继培养出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姚水娟等一代名伶,成为培育女子文戏演员的一代宗师。金荣水戏路熟,行当宽,系当时嵊县戏剧界难得之材,被人誉之为“草木才子”。著名越剧一、川剧概述川剧,顾名思义,它的主要流传地区是四川及蜀文化辐射地带西南地区。川剧的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剧分四个流派: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川剧剧目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悠久的历史,它融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川剧剧目丰富,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建长,川剧的表演艺术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风趣,舞台形象典雅、优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变脸是经典哦,下面欣赏几幅图吧!!!川剧川剧—变脸。评剧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初为冀东一带的农民在农闲时演唱的“对口莲花落”,后逐渐由农村到城市,吸收了东北的“崩崩戏”,之后进入北京、天津,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大鼓等因素,逐渐完善成熟。1935年经白玉霜等名演员赴上海延长而闻名,正式称为“评剧”。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原名“黄梅调”。原是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歌,结合当地的花灯、高跷形成以唱“二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流传在鄂、皖、赣三省地区。后经过严凤英等艺术家的创新,以其优美动人的唱腔,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国内受欢迎的剧种之一。黄梅戏简介1.河北梆子是由清朝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西、陕西梆子与当地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腔)的结合而生成的,大约形成于嘉庆、道光时期。它诞生于河北农村并流布河北全省,其兴盛时,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村,是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