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2.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课文按照历史线索将这一过程加以描述,并介绍了其成就。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两个子目,分别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子目在时间上是并行的,是并列关系,各成体系。3.内容取舍的考虑本课内容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上层建筑可以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法治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这两个部分的时间跨度都是从1949年至今。考虑到《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法治建设情况有所述及,本课第一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的介绍比较概括,四段正文分别介绍了一个历史时期,其中第四段对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讲得比较详细。在第二子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由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对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所以本课讲得比较翔实。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的,所以课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从政策性文件到具体措施都有所体现,以完整再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核心的概念和内容。改革开放以前,虽没有这种提法,但就性质而言,也有很多典型事迹和人物,课文对此也加以简单介绍。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本课两个子目内容都比较多,建议教师把讲授重点放在改革开放后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比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更长、容量更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制度化和系统化,成就更加突出。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线索的完整性,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要有清晰交代。(1)第一子目“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正文第一段第一句话对“社会主义法制”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接下来,第一段重点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法制建设成就。课文先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介绍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法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若干重要文件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具有过渡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文件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是一个新的开端。所以,课文突出了这些法律的意义,称它们“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一点。“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也指出:“后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沉重代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规模平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有步骤地妥善处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好各方面社会关系,是实现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影响最大的是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联合开展的对刘少奇冤案的复查工作,根据事实,完全推翻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使受到这一冤假错案牵连的近3万人得以昭雪。这一“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在此期间,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他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或担任新的职务。数以千万计无辜受株连的干部群众由此得到解脱,他们放下包袱,精神振奋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所以,我们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时,其中之一就是“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正文第二段讲述了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668-670页。特权。”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也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两则文献,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法制、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第二段的后半部分,列举了几部法律。之所以选择这几部法律,是有考虑的。刑法是法律体系中重要的部门法,是实现宪法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法律规范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文件,但一般的部门法通常只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而刑法保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非常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制定刑法,刑法只是处于起草之中。因此,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教科书选取几部经济法介绍旨在反映法律在为改革开放服务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第三段讲述了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初的法治建设进程,介绍了几件大事。一是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是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两重意义。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提出;二是由“法制”到“法治”的变化,一字之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共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认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最后一段讲述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人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第一,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讲的是依宪治国。第三,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体系一场深刻而广泛的革命。第四,依法治国的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方针被称为新“十六字方针”,是相对于1978年所提的十六字方针而言的。第五,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第六,介绍了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它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因为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通过确立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制度,确立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来调整各类民事关系。民法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总之,近年来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趋完善。(2)第二子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建设目标。正文第一段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模范人物。当时百废待兴、物质置芝,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正是这种社会风气,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这段内容写得比较凝练和概括,但内涵丰富。第二段介绍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按时间顺序展开。中共十二大提出,我国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五讲四美三热爱”。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党和国家积极加以引导,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前两个文件是把爱国主义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第三个文件是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第二段论及中共中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只是笼统地讲了一句,限于篇幅没有展开。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两个决议相距10年,一个是关于指导方针,另一个是关于若干重要问题,它们的指向是一致的。第三段集中讲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高度。中共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去理解和践行。最后一段讲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脱离人们日常生活的抽象的教条,只要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都可以做到。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课导入选取的内容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几份重要文件。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在正文集中介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通过的法律,突出此次大会在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也突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意义。历史纵横本课设置了两则《历史纵横》。第一则《历史纵横》位于第一子目,介绍了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相关内容。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因此,我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也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我国坚持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公开在群众中征求意见。此则《历史纵横》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07年底,我国15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史实。2008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第二则《历史纵横》位于第二子目,介绍了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的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黄大年的事迹进行更充分的介绍。史料阅读本课在第二子目设置了一则《史料阅读》,史料选自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摘引了其中的两条。一是纲要的第二条,阐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二是纲要的第四条,阐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提供上述史料,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课文精髓。学思之富本课在第一子目设置了一则《学思之窗》,材料为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段话,让学生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思考点本课在第一子目中紧密结合正文设置了一则《思考点》,让学生谈一谈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这一字之改的认识。本课在第二子目设置了一则《思考点》,让学生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影响。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它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此法还规定了男女婚姻年龄、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只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三、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解题关键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水平,要求学生通过获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解题关键是要熟悉历史,形成自己的认识。思路引领首先,要结合课文对材料进行分析;其次,要作出自己的判断;最后,要用史实论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答案提示材料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第二部分,讲的是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讲的是依法治国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人民的幸福安康、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材料既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性质,又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方向,还突出了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学生结合材料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2.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解题关键从字义出发,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思路引领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不是单一的思路。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事实中获取关键信息,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思考为什么从“法制”改为“法治”。答案提示(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2)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4)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解题关键准确理解上述三个概念。思路引领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握其关系。答案提示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突出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凝聚人心、团结全部力量去攻坚克难,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爱国主义始终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澄清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思想是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上可知,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具体包括: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一切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解题关键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水平,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形成判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思路引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再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作用与地位。答案提示(1)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2)说明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解决哪些问题。(3)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哪些优势。4.学习拓展查找宪法,结合上述内容,谈一谈你对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解题关键读懂宪法结构,理解各章的内容和作用。思路引领思考什么是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宪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从法理和逻辑上讲,怎样的宪法结构更能体现宪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答案提示宪法结构的调整,更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具体表现在:一是充分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二是有利于动员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三是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统一组织各项事业;四是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形式,也是制度的最高形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民对包括法治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日益复杂,我们要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上。四、图片说明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此图配合正文讲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宪法宣誓誓词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