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緒論

一.人體組織解剖及生理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人體組織解剖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1.人體組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細胞:是構成機體的基本單位組織:由許多形態相似、功能相關的細胞和細胞間質組成,人體的基本組織有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器官:由幾各種不同的組織結合在一起,構成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結構。系統:許多在結構和功能上具在密切聯繫的器官結合在一起,共同執行特定的生理活動。

2.組織解剖學的研究方法:

1).解剖學的研究方法:

屍體研究、活體研究、動物實驗

2).組織學的研究方法:

光鏡技術、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放射自顯影術、電鏡技術

(二)人體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1.人體及動物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及高等動物機體的機能的科學。

2.

生理學的研究方法:1).急性實驗:離體器官組織實驗、活體解剖實驗

2).慢性實驗★生理學的知識是通過在器官水準、細胞和分子水準及整體水準上進行的研究獲得的。二.生命現象的基本生理特徵及生理機能的調節

(一)生命現象的基本特徵:新陳代謝、興奮性、適應性、生長、生殖。

(二)機體的內環境及其穩態

1.體內的細胞外液是機體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2.內環境的動態平衡即穩態。

★內環境相對穩定的意義: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進行。

(三)生理機能的調節:

1.神經調節:通過神經系統而實現的調節機制。其主要方式是反射。

2.體液調節:指體內某些化學物質通過細胞外液(組織液或血液)運送作用於特定的效應器,從而促進或抑制該效應器的活動的調節方式。

3.自身調節:某些組織、細胞不依賴於外來神經或體液因素的作用,能對周圍環境變化發生適應性反應的生理特性。(四)體內的控制系統

1.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調節過程是以回饋控制的形式來完成的。負回饋---維持系統的穩態。正回饋---破壞穩態,使某些生理活動很快進行並得到完成。

2.前饋控制可使系統的活動更加快速和準確。

前饋:控制部分另一快捷途徑向受控部分發出信號,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更加準確。解剖學姿勢

Anatomicalposition

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併攏,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幹的兩側,掌心向前。三.解剖學姿勢和常用術語☆軸和麵1.軸:

1)垂直軸-上、下方向走行;

2)矢狀軸-前、後方向走行;

3)冠(額)狀軸-左、右方向走行。2.面:

1)矢狀面(縱切面)-將人體分成左、右兩半,(居於正中,將身體分為左右相等兩半的面稱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額狀面)-將人體分成前、後兩半;

3)水平面(橫切面)-將人體分成上、下兩半。器官:縱切面-與長軸平行橫切面-與長軸垂直☆方位術語:

1.上(顱側):近頭者下(尾側):近足者

2.前(腹側):近腹者後(背側):近背者

3.內側:近正中矢狀面者外側:遠正中矢狀面者

4.內與外:某結構與體腔或空腔臟器的相互位置關系,近腔者為內,遠腔者為外。

5.淺、深:體內某點與體表間的距離,近皮膚者為淺,遠者為深。

6.四肢結構的方位近側:靠近軀幹的一端遠側:遠離軀幹的一端上肢-尺(內側)、橈(外側)下肢-脛(內側)、腓(外側)四.人體及動物的四種基本組織

(一)上皮組織

(二)結締組織

(三)肌肉組織

(四)神經組織1.上皮組織特點分佈局限:體表和管、腔、囊等內表面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具有極性:游離面和基底面一般無血管,神經末梢豐富功能:保護、吸收、分泌、排泄、感覺2.上皮組織的類型

1)被覆上皮單層扁平上皮(圖)單層立方上皮(圖)單層柱狀上皮(圖)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圖)變移上皮(圖)複層扁平上皮(圖)複層柱狀上皮

2)腺上皮3.上皮組織的特殊結構細胞游離面的特殊結構:微絨毛、纖毛細胞側面的特殊結構:緊密連接(閉鎖小帶)、粘著小帶(中間連接)、粘著斑(橋粒)、縫隙連接底面的特殊結構:基膜、半橋粒1.結締組織的特點細胞種類多、形態多樣。細胞間質多,包括基質和纖維。形態多樣,分佈廣。功能:支持、連接、營養、保護、防禦和修復等2.結締組織的類型疏鬆結締組織(圖)緻密結締組織(圖)脂肪組織(圖)網狀結締組織軟骨組織(圖)骨組織血液(圖)(三)肌肉組織的類型(圖)骨骼肌心肌平滑肌方位術語內(internal)外(external)方位術語在四肢:近側——遠側橈側——尺側脛側——腓側軸垂直軸verticalaxis矢狀軸sagittalaxis冠狀軸frontalaxis面矢狀面-正中矢狀面冠(額)狀面水平面縱切面橫切面單層扁平上皮特點:薄、光滑、濕潤內皮:心臟、血管和淋巴管腔面間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單層立方上皮側面觀:細胞立方、核圓居中單層柱狀上皮側面觀:細胞柱狀、核橢圓形、偏基底部、核長軸與基膜垂直,可夾有杯狀細胞杯狀細胞:高腳酒杯狀,頂部色淡含分泌顆粒、基部狹窄、核色深三角形居基部,具有分泌粘液和潤滑作用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氣管複層扁平上皮側面觀:多層細胞,表層細胞扁平特性基部細胞能分裂,低柱狀→多邊形→扁平狀(脫落)

基底面與深層結締組織接觸高低不平,擴大接觸面表皮也可未角化表面細胞可角化,耐磨擦變移上皮細胞的形態、層次隨器官脹縮而變化擴張時:層次少,細胞變扁收縮時:層次多,細胞形態為基層—低柱狀中層—多邊形或倒梨形表層—立方形,可見雙核回饋控制系統---閉環系統回饋:受控部分反過來調節控制部分的過程控制系統

(中樞)受控系統(效應器)監視裝置(感受器)回饋資訊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體液:動物體內的液體,是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的總稱。體液約占體重的60%。

體液細胞內液(2/3)

細胞外液(1/3)血漿(1/5)

組織液淋巴腦脊液細胞外液構成了機體的內環境幾種形式的細胞連接運動系統(thelocomotersysterm)☆組成:骨、骨連結、骨骼肌☆功能:運動、支持、保護

第一節骨和骨連結(圖)一.概述

(一)骨

全身共有206塊骨,骨借骨連接連在一起稱骨骼。

1.骨的分類★根據部位分顱骨:腦顱骨、面顱骨中軸骨軀幹骨:椎骨、胸骨、肋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

★根據形態分: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2.骨的構造:由骨膜、骨質、骨髓組成。

★骨膜:是被覆於骨內、外面,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的膜。

骨外膜外層:緻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定於骨面。內層:疏鬆,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骨內膜:襯於骨髓腔內面和骨松質腔隙內,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骨質:

骨密質:構成骨的外層,質地緻密,抗壓。骨松質:分佈於骨的內部,由許多片狀的骨小梁交織排列而成,呈海綿狀,排列與承受的壓力和張力方向一致。

外板內板

板障:骨松質,內有板障靜脈。骨密質,內板易骨折。顱蓋骨

★骨髓:存在於長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質的間隙內,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

3.骨的化學成份和物理性質△有機質(骨膠原纖維束和粘多糖蛋白)

——彈性、韌性△無機質(鹼性磷酸鈣)

——硬性、脆性△正常成人比例:有機質/無機質約為3/7

4.骨的細微結構屬結締組織,基質成固體狀,細胞埋藏於基質中,據基質是否鈣化分為軟骨組織和骨組織。

1)軟骨組織透明軟骨(圖)彈力軟骨(圖)纖維軟骨(圖)

2)骨組織(圖)

(二)骨連結☆骨連結:骨與骨之間的連結裝置。

1.骨連結的形式(圖)

1)纖維連結:兩骨之間借纖維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相連結,之間無腔隙,活動範圍很小或不活動。

2)滑膜關節連結:兩骨之間借膜性囊互相連結,其間具有腔隙,活動性較大。★滑膜關節簡稱關節。2.滑膜關節

*關節的基本結構關節面

每一關節至少兩個關節面(關節頭、關節窩)

關節面上有關節軟骨關節囊

外層(纖維膜)

內層(滑膜)關節腔

負壓、有滑液*關節的輔助結構

韌帶

關節盤

關節唇

滑膜襞滑膜囊在關節的結構中,哪些是維持靈活性的因素,哪些是維持穩固性的因素?*關節的運動:與關節面形態有關

屈、伸收、展旋轉旋內、旋外旋前、旋後

環轉

*滑膜關節的分類:

按構成關節的骨數分:

單關節:由兩塊骨構成。複關節:由兩塊以上的骨構成,如肘關節。

按運動形式分:

單動關節:可單獨進行運動。聯合關節: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每一關節結構完全獨立,但活動必須同時進行,如顳下頜關節。

按運動軸數目分:單軸關節屈戌關節(滑車關節):指骨間關節。車軸關節:橈尺近側關節雙軸關節橢圓關節:橈腕關節鞍狀關節:拇指腕掌關節球窩關節:肩關節多軸關節杵臼關節:髖關節平面關節:肩鎖關節二.軀幹骨及其連結☆軀幹骨(51塊)

分類:椎骨(26塊)

胸骨(1塊)

肋(12對)

形成結構:脊柱胸廓

(一)脊柱椎骨的種類與數目椎骨的一般形態頸、胸、腰椎的形態特點特殊的椎骨:寰椎、樞椎、隆椎、骶骨、尾骨椎骨間的連結:

椎間盤、韌帶、關節脊柱的整體觀

(二)胸廓①胸廓的組成:由12塊胸椎、1塊胸骨和12對肋借關節和韌帶連結而成。

肋椎關節肋頭關節

肋橫突關節

胸肋關節

②胸廓的形態:近似圓錐形,橫徑長,前後徑短,上窄下寬。胸骨下角劍肋角肋間隙

③胸廓的功能保護支持胸廓內臟器、參與呼吸運動。三.顱骨及其連結

(一)顱的組成

(二)顱的整體觀

(三)人顱的特點

(四)新生兒顱的特徵及生後變化四.四肢骨及其連結

(一)上肢骨及其連結

(二)下肢骨及其連結

(三)人類四肢骨的特點第二節骨骼肌肌肉平滑肌心肌骨骼肌一.概述長肌短肌闊(扁)肌輪匝肌(一)肌的形態和構造

1.肌的形態2.骨骼肌的構造肌腹:由橫紋肌纖維構成,具收縮力。肌腱:由腱纖維構成,是膠原纖維,無收縮力。

肌膜肌纖維(肌細胞)肌內膜肌束肌束膜肌肌外膜*肌腹(二)骨骼肌的起止和作用起點止點動點定點(三)肌的配布原則跨關節數量與關節的運動軸一致動靜點不衡定

*協同肌:在關節的運動中,在運動軸一側,作用相同的肌。*拮抗肌:在關節運動軸的相對側,兩個作用相反的肌或肌群。(四)骨骼肌的命名形狀:三角肌大小:胸大肌位置:岡上肌起止:胸鎖乳突肌作用:拇收肌綜合比目魚肌大圓肌髂腰肌胸骨舌骨肌拇短展肌橈側腕屈肌這是什麼命名方法?(五)肌的輔助裝置筋膜淺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腱纖維鞘腱滑膜鞘二.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況

(一)軀幹肌

(二)頭頸肌

(三)上肢肌

(四)下肢肌

(一)軀幹肌背肌(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

胸肌(胸大肌、胸小肌、肋間外肌、

肋間內肌)

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

腹橫肌)(二)頭頸肌面肌(枕額肌、眼輪匝肌、口輪頭肌匝肌、頰肌)

咀嚼肌(咬肌、顳肌)

頸肌胸鎖乳突肌(三)上肢肌肩肌(三角肌)

臂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

前臂肌

手肌(四)下肢肌髖肌(髂腰肌、臀大肌、梨狀肌)

大腿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小腿肌(小腿三頭肌)

足肌【斜方肌

*起點: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點:鎖骨的外側

1/3部分、肩峰和肩胛岡。*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近,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背闊肌】---全身最大的扁肌。*起點:下6個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脊及髂脊後部等處*止點:肱骨小結節脊。*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後伸。當上肢上舉固定時,可引體向上。【豎脊肌(骶棘肌)】---背肌中最長、最大的肌*起點:骶骨背面和髂脊的後部。*止點: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達顳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後伸和仰頭,是強有力的伸肌,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

【胸大肌】*起點:鎖骨的內側半、胸骨和第l~6肋軟骨等處。*止點:肱骨大結節脊。*作用:使肩關節內收、旋內。【胸小肌】*起點:第3~5肋骨*止點: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肋間外肌】*起點:肋骨下緣,肌束斜向前下。*止點:下一肋骨的上緣。*作用:提肋,使胸廓縱徑及橫徑均擴大,以助吸氣。【肋間內肌】*起點:下位肋骨的上緣。*止點:上位肋骨的下緣,肌束方向與肋間外肌相反。*作用:降肋助呼氣。三個裂孔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孔*作用:主要呼吸肌

中心腱【膈】吸氣時膈的運動方向吸氣呼氣【腹直肌】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起點:恥骨聯合和恥骨結節脊。*止點: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特點:肌的全長被3~4條橫行的腱劃分成幾個肌腹,腱劃系結締組織構成,與腹直肌鞘的前層緊密結合,為肌節癒合的痕跡。【腹外斜肌】*起點:下8個肋骨的外面*止點:一部分止於髂脊,其餘肌束向內移行於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並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內斜肌】*起點: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2。*止點:下位3個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內上方延為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分為前後兩層包裹腹直肌,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及後層,在腹正中線終於白線。【腹橫肌】

在腹內斜肌深面,起自下6個肋軟骨的內面、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溝韌帶的外側1/3,肌束橫行向前延為腱膜,腱膜越過腹直肌後面參與組成腹直肌鞘後層,止於白線。【腰方肌】*起點:髂脊的後部。*止點: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並使脊柱側屈。

☆腹前外側群肌的作用:三塊扁肌肌纖維互相交錯,結構如三合板,薄而堅韌,與腹直肌共同形成牢固而有彈性的腹壁,保護腹腔臟器,維持腹內壓。腹內壓對腹腔臟器位置的固定有重要意義,若這些肌張力減弱時,可使腹腔臟器下垂。當腹肌收縮時,可增加腹內壓以完成排便、分娩、嘔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能使脊柱前屈、側屈與旋轉,還可降肋助呼氣。【腹直肌鞘】

包繞腹直肌,由腹外側壁三個扁肌的腱膜構成。鞘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腹直肌鞘】【白線】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為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的隔,由兩側三層扁肌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於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少血管,上部較寬,約1cm,自臍以下變窄成線狀。【腹股溝區】腹外斜肌形成的結構腹股溝管皮下環(淺環)腹股溝韌帶【枕額肌】---由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起點:枕腹起自枕骨*止點:額腹止於眉部皮膚*作用:枕腹可向後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時可提眉並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眼輪匝肌】

位於眼裂周圍,纖維收縮使眼裂閉合。【口輪匝肌】

為環繞口裂的環形肌,收縮時閉口。【頰肌】

此肌緊貼口腔側壁,可以外拉口,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與口輪匝肌共同作用,能作吹口哨的動作,故又稱吹奏肌。

【咬肌】*起點:顴弓的下緣和內面*止點:下頜骨的咬肌粗隆*作用:收縮時上提下頜骨。【顳肌】*起點:顳窩*止點:下頜骨的冠突*作用:使下頜骨上提,後部纖維使下頜骨向後。【胸鎖乳突肌】*起點: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止點:顳骨的乳突*作用:一側肌收縮使頭向同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兩側收縮可使頭後仰。該肌最主要的作用是維持頭的正常端正姿勢以及使頭在水準方向上從一側到另一側的觀察運動。【三角肌】---位於肩部,呈三角形。*起點: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止點:肱骨體外側的三角肌粗隆。*作用:外展肩關節,前部肌束可以使肩關節屈和旋內,後部肌束能使肩關節伸和旋外。【肱二頭肌】呈梭形,起端有兩個頭*起點:長頭以長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結節;短頭起自肩胛骨喙突*止點:橈骨粗隆。*作用:屈肘關節;當前臂在旋前位時,能使其旋後。此外,還能協助屈肩關節。臂肌前群肱二頭肌肱肌喙肱肌後群肱三頭肌【肱三頭肌】*起點:有三個頭,長頭以長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結節,外側頭與內側頭分別起自肱骨後面橈神經溝的外上方和內下方的骨面。*止點:尺骨鷹嘴。*作用:伸肘關節,長頭還可使肩關節後伸和內收。【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起點:腰大肌起自腰椎體側面和橫突。髂肌呈扇形,位於腰大肌的外側,起自髂窩。*止點:股骨小轉子*作用:使髖關節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時,可使軀幹前屈,如仰臥起坐。【臀大肌】*起點: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點:髂脛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作用:使髖關節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時,能伸直軀幹,防止軀幹前傾,是維持人體直立的重要肌肉。【梨狀肌】*起點:骶骨前面*止點:股骨大轉子*作用:使髖關節外展和外旋【縫匠肌】是全身最長的肌,呈扁帶狀。*起點:髂前上棘。*止點:脛骨上端的內側面。*作用:屈髖和屈膝關節,並使已屈的膝關節旋內。【股四頭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個頭*起點: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自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起自股骨體的前面。*止點:脛骨粗隆。*作用:是膝關節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可屈髖關節。【股二頭肌】長頭起自坐骨結節,短頭起自股骨粗線,兩頭會合後,以長腱止於腓骨頭。【半腱肌】止於脛骨上端的內側【半膜肌】止於脛骨內側髁的後面*作用:以上3塊肌可以屈膝關節、伸髖關節。屈膝時股二頭肌可以使小腿旋外,而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內。【小腿三頭肌】*起點:腓腸肌起自股骨內、外側髁的後面,比目魚肌起自腓骨後面的上部和脛骨的比目魚肌線。*止點:跟骨。*作用:屈踝關節和屈膝關節。在站立時,能固定踝關節和膝關節,以防止身體向前傾斜。前臂肌

(前群)淺層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淺屈肌、尺側腕屈肌深層拇長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後群肌前臂後群肌淺、深兩層淺層: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側腕伸肌肘肌深層:旋後肌拇長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示指伸肌*分外、中、內三群手肌外側群(大魚際):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對掌肌拇收肌中間群:蚓狀肌(4塊)骨間肌:骨間掌側肌(3塊)骨間背側肌(4塊)手肌內側群(小魚際):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對掌肌大腿肌內側群(內收肌群)

恥骨肌長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足背肌拇短伸肌趾短伸肌足底腱膜及肌

內側群:拇展肌拇短屈肌拇收肌外側群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小趾對蹠肌中間群趾短屈肌足底肌小腿肌前群脛骨前肌趾長伸肌拇長伸肌外側群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小腿肌後群深層腘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脛骨後肌腦顱(8塊)面顱(15塊)成對:頂骨、顳骨不成對:額骨、篩骨、蝶骨、枕骨成對:上頜骨、顴骨、下鼻甲、鼻骨、齶骨、淚骨不成對:犁骨、舌骨、下頜骨1.上肢骨(64塊)

*上肢帶骨(肩帶):2塊

鎖骨

肩胛骨

*自由上肢骨:30塊

肱骨

----上臂

尺骨

----前臂(內側)

橈骨

----前臂(外側)

手骨:27塊腕骨(8塊),掌骨(5塊),指骨(14塊)

2.上肢主要關節的構造和運動

1)胸鎖關節

2)肩關節

3)肘關節1.下肢骨(62塊)

*下肢帶骨:髖骨

(1塊)*自由下肢骨:(30塊)

股骨

---大腿

髕骨

脛骨

---小腿(內側)

腓骨---小腿(外側)

足骨(26塊)

跗骨(7塊),蹠骨(5塊),趾骨(14塊)2.下肢主要關節的構造和運動

1)骶髂關節

2)髖關節

3)膝關節

4)骨盆

5)足弓*顱頂

*顱的前面觀骨性眼眶眶上裂、眶下裂、視神經管、淚囊窩骨性鼻腔周圍的含氣骨額骨、篩骨、上頜骨、蝶骨骨性鼻中隔篩骨的垂直板、犁骨*顱底內面觀外觀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特徵階梯狀排列孔裂管道多顱骨的內膜與硬腦膜緊密相貼*顱底外面觀骨齶的構成前2/3----上頜骨齶突後1/3----齶骨水準板下頜窩關節結節*顱的側面觀翼點:顱的側面額骨、頂骨、蝶骨、顳骨四骨結合處。顳窩外耳門人顱的特點:腦顱大大發展,顱腔容積大面顱比例較小,出現“下巴”前囟、後囟、前外側囟、後外側囟幼兒期(33-34塊)成人(26塊)

頸椎7塊頸椎7塊胸椎12塊胸椎12塊腰椎5塊腰椎5塊骶椎5塊骶骨1塊尾椎4~5塊尾骨1塊

椎體椎弓椎孔椎管椎弓根椎上切跡椎下切跡椎間孔椎弓板

7個突起椎弓上的七個突起

棘突:1個橫突:1對上關節突:1對下關節突:1對不同椎骨的形態

頸椎的主要特點:具橫突孔;第二到六棘突短,末梢分叉;上下關節突呈水準位。

胸椎的主要特點:具椎體肋凹和橫突肋凹;棘突長,呈迭瓦狀排列;上下關節面基本呈額狀位。

腰椎的主要特點:椎體肥厚;棘突呈板狀,棘突間隙大;上下關節突呈矢狀位。骶骨和尾骨骶骨和尾骨鎖骨肩胛骨肱骨橈骨和尺骨手骨髖骨骨盆股骨脛骨和腓骨足骨全身骨骼骨連結的類型滑膜關節的構造骨膜關節的類型胸廓骨骼肌的形態新生兒頭顱上面觀骨盆脊柱骶骨和尾骨骨單位橫斷面椎間盤突出*胸骨*肋

長骨一體:又名骨幹,內有骨髓腔,容納骨髓。兩端:兩端膨大,稱為骺,其光滑面稱關節面

△骺軟骨:幼年時骺與骨幹之間借透明軟骨相連,該軟骨稱骺軟骨,骺軟骨細胞不斷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骨化,骨幹與骺融為體,融合後骺遺留下來的痕跡,稱骺線。

*胸鎖關節(多軸關節):關節囊堅韌,周圍有韌帶加強,關節內有纖維軟骨構成的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外上和內下兩部分。*肩關節組成:由肩胛骨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特點: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關節囊薄而松,是全身運動最靈活的關節。*肘關節:由肱骨下端與尺、橈骨上端構成的複關節,包括三個關節: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和尺骨滑車切跡構成。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頭的關節凹構成。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和尺骨橈切跡構成。

特點:上述三個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肘關節囊前、後壁薄而鬆弛,兩側壁厚而緊張並有韌帶加強,囊的後壁最薄弱,常見橈、尺兩骨向後脫位,移向肱骨的後上方。肘關節的韌帶有: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橈骨環狀韌帶

運動:肘關節的運動以肱尺關節為主,主要作屈、伸運動。肘關節前面觀肘關節矢狀切面肘關節脫位

膝關節正、側位片*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髖骨連結而成的完整骨環。

界線:由骶骨岬向兩側經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至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結構。界線以上為大骨盆,以下為小骨盆。小骨盆上口即界線,下口由尾骨、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和恥骨弓等圍成。兩口之間空腔為骨盆腔。

骨盆的性差*髖關節:組成: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屬球窩關節。

特點:股骨頭深藏於髖臼內,關節囊相對緊張而堅韌,有較大的穩固性,以適應其承重和行走的功能。*膝關節

組成: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前方的髕骨共同構成,是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髕骨與股骨的髕面相接,股骨的內、外側髁分別與脛骨的內、外側髁相對。膝關節的關節囊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關節面的周緣,周圍有韌帶加固,以加強關節的穩固性。主要韌帶有:髕韌帶腓側副韌帶脛側副韌帶腘斜韌帶膝交叉韌帶

半月板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從而加強了膝關節的穩固性,同時在跳躍和劇烈運動時可起緩衝作用半月板:是墊在股骨內、外側髁與脛骨內、外側髁關節面之間的兩塊半月形纖維軟骨板,分別稱為內、外側半月板。髕上囊:是膝關節的滑膜囊,囊內充滿滑液,可減少肌腱與骨的摩擦。足弓:跗骨和蹠骨借足底韌帶和肌的牽拉,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為前後方向的足縱弓和內外方向的足橫弓。站立時足骨僅以跟骨結節和第1、第5蹠骨頭著地。神經系統第一節概述第二節神經系統結構第三節神經系統的功能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結構一.神經組織

二.中樞神經系統

三.周圍神經系統

第一節概述一.神經系統的意義二.神經系統的進化三.神經系統的組成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

單細胞原生動物細胞內出現了神經纖維.

低等多細胞動物神經系統為網狀神經系統,身體一個地方受到刺激立刻回傳遍全身.每個細胞和周圍的神經細胞相連構成網狀故名.

扁形動物,如渦蟲,集中為兩條並行的神經索,前後貫穿於體內。神經索上有許多膨大的神經節,是神經之細胞體的所在地,它們發出的神經又互相連接並分佈全身。整個神經系統像一個梯子,稱為梯狀神經系統。

環節動物,如蚯蚓;節肢動物,如蝗蟲;開始有了鏈狀神經系統。即不再是兩條神經索(梯狀神經系統),而歸併為一條位於身體腹面的腹神經索,上有神經節(膨大),像一條項鏈,故稱為鏈狀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端腦間腦小腦中腦腦橋延髓腦幹按與中樞連接的部位分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按所分佈的部位分軀體N內臟N內臟運動N內臟感覺N神經系統的組成腦脊髓軀體運動N軀體感覺N一.神經組織(一)

神經元

1.神經元的結構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組織神經元神經膠質樹突軸突胞體突起2.神經元的分類根據突起的數目,可將神經元從形態上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多極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聯絡神經元(中間神經元)高爾基I型神經元高爾基II型神經元按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膽鹼能神經元單胺能神經元氨基酸能神經元肽能神經元根據神經元的功能按軸突的長短有髓神經纖維無髓神經纖維(Nervefibers)(二)神經纖維無髓神經纖維有髓神經纖維1.神經纖維:是由神經元的長突起和包在它外表的神經膠質細胞所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有髓鞘纖維:光鏡下是由神經元的軸突和包裹其周圍的髓鞘和神經膜構成的.☆髓鞘:由神經膜細胞的細胞膜反復包卷軸突形成。☆神經膜:由神經膜細胞的細胞膜和基膜組成。☆郎飛結:髓鞘的段與段之間的縮窄部稱郎飛結2.神經纖維的分類(按直徑與傳導速度分)

1)A型:髓鞘發達,直徑粗,傳導速度快,抗損傷能力低

2)B型:髓鞘較薄,直徑較細,傳導速度慢,抗損傷能力較強

3)C型:無髓鞘,直徑最細,傳導速度很慢,損傷後再生較快(三)突觸:神經元間聯繫方式(synapses)(四)神經膠質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施萬細胞室管膜細胞

1.維持突觸周圍微環境自穩態。

2.參與神經資訊的傳遞。

3.在神經系統發生、發育和再生中的作用。

4.參與腦的免疫應答等腦機能調控。

5.支持與營養作用。神經膠質的功能(五)神經系統常用名詞術語

1.灰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的胞體及其樹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鮮標本上色澤灰暗,稱灰質。☆皮質:在大腦和小腦表面的灰質層稱為皮質☆神經核:在中樞神經系統內,除皮質以外,機能相近的神經元胞體聚集成的灰質塊稱神經核。

3.白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纖維聚集的部位,顏色蒼白,稱白質。☆髓質:大腦和小腦的白質位於皮質的深層,又稱髓質。☆纖維束(傳導束):在白質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經纖維集合在一起,稱纖維束或傳導束。

4.網狀結構:在腦和脊髓內,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神經核散在其中的部位,稱網狀結構。5.神經節與神經:在周圍神經系統內,形態和功能相似的神經元胞體聚集成團,稱神經節;神經纖維集合成束,並由結締組織包裹,稱神經。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端腦間腦小腦腦幹腦脊膜腦脊液腦血管腦屏障

脊髓位置:形態6條溝兩個膨大:頸膨大腰骶膨大

脊髓圓錐馬尾終絲脊神經前根和後根、脊神經節31對脊神經31個脊髓節段脊髓節段與椎骨對應關係(瞭解內容)①

C1-4

髓節→與同序數椎骨相對應②

C5-8

髓節③T1-4

髓節④T5-8

髓節→比同序數椎骨高2

個椎體⑤

T9-12

髓節→比同序數椎骨高3個椎體⑥

L1-5

髓節→平對第10、11、12胸椎⑦S1-5、Co1髓節→平對第1

腰椎體C1C7C2C3C4C5C6T12T1T2T3T4T5T6T7T8T9T10T11L5L1L2L3L4S5S1S2S3S4Co1C1C4C2C3C5C6C7C8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L1L2L3L4L5S1S2S3S4S5Co1比同序數椎骨高1個椎體★脊髓的內部結構C8T6T3T12L2L5S2脊髓的內部結構灰質白質前角側角(T1-L3)後角中間帶:灰質前、後連合、中央管網狀結構前索

外側索後索白質前後連合Graymaterwhitemater前角側角(T1-L3)後角中間帶:灰質前後連合中央管灰質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是皮膚感受外界痛、溫、觸、壓等刺激的初級傳入纖維終末和側支的主要接受區接受本體感覺性初級傳入纖維及高級中樞的下傳的纖維由前角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組成脊髓白質後索外側索前索白質前連合後正中溝後外側溝前外側溝前正中裂脊髓白質內纖維束示意圖白質上行傳導束下行傳導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腦前、後束皮質脊髓束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頂蓋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內側縱束皮質脊髓前束皮質脊髓側束脊髓丘腦前束脊髓丘腦側束興奮屈肌,與皮質脊髓束一起影響肢體遠端肌。興奮軀幹、四肢伸肌,調節平衡。興奮對側頸肌,抑制同側頸肌。與頭頸、眼外肌反射活動有關主要參與對軀幹、肢體近端肌肉運動的控制脊髓丘腦束中腦腦橋延髓腦幹腦幹腹面觀腦幹背面觀腦幹腹側面觀1.延髓腦幹外形(腹面)延髓腦橋溝錐體錐體交叉橄欖舌下神經根舌咽神經根迷走神經根副神經根腦幹腹側面觀2.腦橋腦橋基底部小腦中腳基底溝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腦幹腹側面觀3.中腦大腦腳腳間窩動眼神經根滑車神經1.延髓髓紋薄束結節楔束結節小腦下腳舌下神經三角迷走神經三角腦幹外形(背面)第四腦室底髓紋正中溝界溝內側隆起面神經丘舌下神經三角迷走神經三角前庭區聽結節藍斑第四腦室底:菱形窩頂:朝向小腦3.中腦上丘下丘滑車神經四疊體腦神經的名稱

I嗅神經II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Ⅴ三叉神經Ⅵ展神經Ⅶ面神經Ⅷ前庭蝸神經(位聽神經)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Ⅺ副神經Ⅻ舌下神經口訣:I嗅II視Ⅲ動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VIII聽Ⅸ舌咽,第Ⅹ迷走Ⅺ副,Ⅻ舌下要記全。腦神經連腦的部位Ⅰ嗅三角Ⅱ視交叉Ⅲ腳間窩Ⅳ下丘下方Ⅴ腦橋基底ⅥⅦ延髓腦橋溝ⅧⅨⅩ橄欖後溝ⅪⅫ橄欖前方腦幹內部結構

腦幹由灰質與白質構成,與脊髓比較,腦幹有下列特點:

1.經腦幹的上下行纖維有不少在腦幹內交叉到對側。

2.灰質被交叉的纖維分割成不連續的細胞團塊(神經核)。

3.由於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腦橋背側敞開成為第四腦室底,運動核與感覺核從在脊髓的背、腹關係變成為內、外關係。

4.腦幹網狀結構複雜。腦幹內部結構灰質白質網狀結構腦神經核非腦神經核上行纖維束下行纖維束內側丘系脊髓丘腦束外側丘系三叉丘系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頂蓋脊髓束腦幹中除腦神經核、非腦神經核及特異性長傳導束外的細胞和纖維交織的區域★腦神經核:直接與Ⅲ~Ⅻ對腦神經相連的核團,分運動核和感覺核。在腦幹內機能相似的腦神經核間斷排列成縱行的細胞柱,稱機能柱。腦幹內有六個機能柱,呈有規律的排列。(圖)

1.軀體運動柱

2.特殊內臟運動柱

3.一般內臟運動柱

4.一般和特殊內臟感覺柱

5.一般軀體感覺柱

6.特殊軀體感覺柱支配由肌節衍化的骨骼肌。包括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展神經核、舌下神經核支配由鰓弓衍化的骨骼肌。包括三叉神經運動核、面神經核、疑核和副神經核。由副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胞體組成,軸突組成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纖維,至副交感神經節換神經元後,節後神經纖維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包括動眼神經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經背核。接受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和特殊內臟感覺纖維。主要是孤束核。接受來自頭面部皮膚、眼和口鼻腔粘膜等處的痛溫覺纖維,以及咀嚼肌等的本體感覺纖維。包括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包括前庭核群和蝸神經核團。前者接受平衡覺的纖維,後者接受聽覺的纖維。★非腦神經核:指與腦神經無直接聯繫的核團。它們是脊髓、小腦和大腦之間傳導資訊的中繼核團。主要有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欖核、腦橋核、下丘核、上丘核、紅核、黑質。

腦神經核在腦幹背側的投影腦神經核模式圖腦神經核模式圖(側面)延髓橫切面(經錐體交叉)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經脊束核副神經核椎體交叉延髓橫切面(經內側丘系交叉)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經脊束核舌下神經核丘系交叉椎體束延髓橫切面(經下橄欖中部)錐體束內側丘系頂蓋脊髓束迷走神經背核疑核延髓橫切面(經下橄欖上部)蝸神經核前庭神經核三叉神經脊束核舌下神經核頂蓋脊髓束內側丘系錐體束腦橋橫切面(經面神經丘)前庭神經核展神經核面神經核外側丘系內側丘系和斜方體錐體束腦橋橫切面(經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中腦核三叉神經腦橋核三叉神經運動核外側丘系內側丘系和斜方體錐體束中腦橫切面(經下丘)下丘核三叉神經中腦核滑車神經核內側丘系小腦上腳交叉中腦導水管腦橋橫切面(經上丘)上丘灰質層三叉神經中腦核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核中腦導水管錐體束內側丘系小腦小腦

1.小腦的外形與分葉

2.小腦的內部結構

1)小腦皮質的組織結構

2)小腦核

3.小腦腳小腦的外形小腦蚓原裂小腦(上面)小腦(下麵)小結絨球蚓垂蚓錐體小腦扁桃體

小腦的分葉前葉後葉前葉絨球小結葉後葉小腦(上面)小腦(下麵)絨球小結葉

又稱前庭小腦

或古小腦,接受前庭神經與前庭核來的纖維,最初是水棲動物平衡器調節軀體運動的整合中樞,在高等動物仍然保留了下來。調節前庭刺激引起的肌緊張變化以維持身體平衡。後葉又稱大腦小腦或新小腦,在進化中出現最晚,隨大腦皮質的發展而發展。接受大腦皮質通過腦橋核中繼的資訊,主要參與對大腦皮質起動的精巧的隨意運動的調節,是錐體外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舊小腦

前葉與後葉蚓部的蚓垂、蚓錐體合稱脊髓小腦或舊小腦,主要接受脊髓小腦前、後束的纖維,此束傳導深部的感覺,與肌張力的調節密切相關。小腦腳小腦借三對腳與延髓、腦橋和中腦相連。小腦上腳(結合臂)

含有來自齒狀核、栓狀核、球核的全部傳出纖維以及一小束來自頂核的纖維。小腦中腳(腦橋臂)

由發自腦橋核的纖維組成。

小腦下腳(繩狀體)含有來自脊髓和延髓的纖維,包括脊髓小腦束、三叉小腦束、楔小腦束、網狀小腦束和橄欖小腦束。分子層梨狀細胞層小腦皮質的組織結構皮質顆粒層髓質星形細胞籃細胞顆粒細胞梨狀細胞攀緣纖維苔蘚纖維齒狀核栓狀核頂核球狀核頂核

接受舊小腦的纖維,它發出的纖維經小腦下腳止於前庭神經核和網狀結構。球狀核和栓狀核

此二核接受新、舊小腦皮質的纖維,發出纖維和齒狀核發出的纖維一起組成小腦上腳。

齒狀核

接受小腦半球皮質的纖維,併發出纖維組成小腦上腳的主要部分。小腦核間腦分部下丘腦背側丘腦後丘腦:內、外側膝狀體上丘腦:松果體底丘腦腦幹背面觀腦幹腹面觀下丘腦核團模式圖

下丘腦外形:視交叉灰結節漏斗乳狀體內部分區:★視上區:主要結構為視上核和室旁核★結節區:主要結構為漏斗核★乳狀體區:是邊緣系統的重要結構

下丘腦是神經內分泌活動的中心,將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結合起來,形成自主神經的皮質下中樞,對體溫、攝食、生殖、水鹽平衡和內分泌等活動進行廣泛的調節。此外還參與情緒反應。丘腦核團模式圖

背側丘腦被Y字形內髓板分為前核、內側核、外側核三部分。背側丘腦核團的分類☆非特異投射核團:包括正中核、板內核、和丘腦網狀核等,主要接受網狀結構來的纖維,投射到大腦皮質的廣泛區域,維持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特異性中繼核團:包括腹後核、腹前核、腹中間核和部分丘腦前核,接受具有特定機能的上行纖維,發出纖維投射到大腦皮質的特定區域,定位比較明確。☆聯絡核團:包括內側核、外側核的背層及部分丘腦前核。端腦:包括左、右大腦半球。腦底面腦側面端腦一.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二.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1.側腦室

2.基底核

3.大腦髓質

4.大腦皮質的組織結構三.大腦皮質的分區和機能定位腦脊膜:是覆蓋在腦和脊髓表面的結締組織膜腦脊膜(外→內)腦的被膜脊髓的被膜硬膜蛛網膜軟膜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硬脊膜蛛網膜軟脊膜外層內層硬腦膜珠網膜珠網膜粒珠網膜下隙腦的被膜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珠網膜軟膜珠網膜下腔終池硬脊膜軟膜珠網膜左右側腦室

室間孔第三腦室

中腦水管第四腦室

左、右外側孔後正中孔蛛網膜下隙

蛛網膜粒上矢狀竇頸內靜脈腦脊液:由各腦室脈絡叢產生。

脈絡叢:由軟腦膜上的血管和室管膜細胞突入腦室而形成。迴圈途徑頸內動脈椎動脈腦的動脈腦的靜脈(1)腦靜脈不與腦動脈伴行

(2)分淺、深兩組,注入硬腦膜靜脈竇特點:腦血液供應的特點:

(1)大腦比其他部位豐富

(2)皮質比髓質豐富

(3)突觸多的部位比突觸少的部位豐富

(4)動、靜脈不伴行,有特殊的靜脈竇。4.腦屏障:為血液與腦組織及腦脊液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屏障,由三部分構成:

①血-腦屏障②血-腦脊液屏障③腦脊液-腦屏障大腦縱裂大腦橫裂腦溝一.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腦回三極:額極枕極顳極三面:上外側面內側面下麵三條溝:外側溝

中央溝

頂枕溝五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島葉各葉的溝回額葉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頂葉中央後溝頂內溝中央後回頂上小葉頂下小葉緣上回角回頂葉顳葉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顳橫回枕葉和大腦半球內側面的溝回枕葉頂枕溝距狀溝楔葉舌回大腦內側面胼胝體溝扣帶溝中央旁溝緣支中央旁小葉扣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半球底面嗅葉海馬旁回鉤齒狀回嗅球嗅束嗅三角嗅皮質二.大腦半球內部結構大腦半球內部結構:皮質,髓質,基底核,側腦室1.側腦室前角中央部下角後角室間孔腦室的鑄型第三腦室第四腦室第四腦室第四腦室正中孔腦室系統左、右側腦室↓室間孔第三腦室↓中腦水管第四腦室↓左、右外側孔↓正中孔(蛛網膜下腔)

2.基底核(2)豆狀核(3)杏仁核殼蒼白球(4)屏狀核紋狀體:指尾狀核和豆狀核新紋狀體:指尾狀核和殼舊紋狀體:指蒼白球(1)尾狀核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分為三類)(1)連合纖維:連接左右半球的纖維(2)聯絡纖維:聯絡本半球各部之間的纖維(3)投射纖維:連接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結構的纖維3.大腦的髓質(1)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穹隆穹隆連合(2)聯絡纖維

弓狀纖維纖維束(3)投射纖維

內囊:位於背側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板(上、下行傳導束)內囊(internalcapsule)內囊位置內囊前肢:丘腦前輻射額橋束膝:皮質核束後肢:丘腦中央輻射皮質脊髓束聽輻射視輻射

大腦皮質---位於端腦表面,由神經元胞體和樹突構成,細胞排成6層,故皮質又稱皮層,大腦皮質含神經元數目約26億,生後不再增加。分子層外粒層外錐體層內粒層內錐體層多形層4.大腦皮質的組織結構外粒層:含星形細胞和少量小錐體細胞分子層:含水平細胞、星形細胞外錐體層:含許多中、小形錐體細胞,以中型錐體細胞為主內粒層:多數是星形細胞內錐體層:主要由大中形錐體細胞構成多形層:以梭形細胞為主,有少量錐體細胞和顆粒細胞大腦皮質的組織結構Brodmann52areas(1909)三.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軀體運動中樞: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半。軀體感覺中樞:位於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後半。聽覺中樞:位於顳橫回。視覺中樞:位於距狀溝上、下唇及枕極。嗅覺中樞:海馬旁回及溝。語言中樞(位於優勢半球)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說話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聽話中樞:位於顳上回後部。閱讀中樞:位於角回。邊緣葉:隔區(胼胝體下回、終板旁回)、扣帶回、海馬旁回、鉤、海馬、齒狀回等。

邊緣系統:由邊緣葉與其附近的皮質及皮質下結構組成。邊緣系統是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其功能與個體保存、種族繁衍、情緒反應等有關。三.周圍神經系統(一)神經節(二)脊神經(三)腦神經(四)自主神經

(一)神經節

1.脊神經節:位於脊神經後根,屬感覺神經節。

2.腦神經節:位於第Ⅴ、Ⅶ、Ⅷ、Ⅸ、Ⅹ對腦神經幹上,也屬感覺神經節。

3.自主神經節: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屬內臟運動性神經節。交感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及前方。副交感神經節:位於器官附近或器官內。脊神經節前庭神經節三叉神經節內臟運動性神經節椎旁節椎前節組成: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處匯合而成共31對

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二)脊神經(spinalnerves)脊神經的纖維成分軀體感覺纖維內臟感覺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內臟運動纖維1.前支(混合性)

2.後支(混合性)3.脊膜支(含感覺纖維和交感神經纖維)

4.交通支(含交感神經纖維)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分支脊膜支:分佈於脊髓及其被膜、血管壁、骨膜、韌帶和椎間盤等。交通支:連於交感神經節,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後支:分佈於後正中線兩旁的皮膚、肌肉。前支:吻合成叢(除胸神經外),再由神經叢發出分支支配頸、胸、腹、會陰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膚。脊神經各分支的分佈脊神經前支的組成頸叢臂叢腰叢骶叢胸神經前支脊神經前支1.組成:由C1-4頸神經前支組成2.主要分支:皮支、肌支頸叢

膈神經上幹中幹下幹前股後股外側束內側束後側束C5C8T1C6C7組成:由C5-8前支及T1前支一部分組成。主要分支:肌皮神經、腋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叢

腰叢組成:由T1前支一部分、

L1-3前支和L4前支一部分組成。主要分支:股神經、閉孔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1.組成:由L4前支一部分、L5腰神經前支(合稱腰骶幹)和全部骶、尾神經前支組成。2.主要分支:坐骨神經。骶叢坐骨神經腓總神經脛神經(三)腦神經-----順序用羅馬數字表示

I嗅神經II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Ⅴ三叉神經Ⅵ展神經Ⅶ面神經Ⅷ前庭蝸神經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Ⅺ副神經Ⅻ舌下神經

I嗅II視Ⅲ動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聽Ⅸ舌咽,第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要記全。Ⅰ

端腦(嗅球)Ⅱ

間腦(視交叉)Ⅲ中腦(腳間窩)Ⅳ中腦(下丘下方)Ⅴ腦橋(腦橋基底與小腦中腳交界處)Ⅵ腦橋(延髓腦橋溝)Ⅶ腦橋(延髓腦橋溝)Ⅷ腦橋(延髓腦橋溝)IX延髓(橄欖後溝)Ⅹ延髓(橄欖後溝)Ⅺ延髓(橄欖後溝)Ⅻ延髓(橄欖前方)腦神經與腦相連的部位

腦神經的纖維成分有7種:☆一般軀體運動纖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由鰓弓衍化的骨骼肌,如面肌、咀嚼肌、咽喉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一般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分佈於味蕾和嗅器☆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分佈於由內胚層發生的內臟器官。☆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分佈於由外胚層發生的感受器。☆特殊軀體感覺纖維:分佈於由外胚層形成的特殊外感受器,如視器、前庭蝸器。感覺性神經(只含感覺纖維)Ⅰ、Ⅱ、Ⅷ運動性神經(只含運動纖維)

Ⅲ、Ⅳ、Ⅵ、Ⅺ、Ⅻ混合性神經(含感覺、運動纖維)Ⅴ、Ⅶ、Ⅸ、Ⅹ腦神經的分類腦神經I嗅神經(感覺神經)II視神經(感覺神經)III動眼神經(運動神經,含副交感纖維)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支配提上瞼肌,四條眼外肌(除上斜、外直肌外)(睫狀神經節)瞳孔括約肌、睫狀肌IV滑車神經(運動神經)滑車神經核支配:上斜肌V三叉神經

(混合神經)三叉神經運動核三叉神經感覺核管理頭面部皮膚、粘膜、腦膜等的淺、深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節VI展神經(運動神經)展神經核外直肌分佈範圍面肌淚腺舌下腺,下頜下腺舌前2/3味蕾VII面神經(混合神經,含副交感纖維)

面神經核上泌涎核

孤束核起始核:翼齶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膝神經節VIII

前庭蝸神經(感覺神經)蝸神經節前庭神經節蝸核前庭神經核IX

舌咽神經(混合神經,含副交感纖維)莖突咽肌腮腺舌後1/3粘膜、味蕾、頸動脈竇耳後皮膚起始核:

疑核

下泌涎核

孤束核三叉神經脊束核分佈:耳神經節下神經節上神經節上神經節下神經節耳神經節胸腔器官、心肌、腺體和結腸左曲以上的消化管的內臟運動和內臟感覺。X迷走神經(混合神經,含副交感纖維)起始核:

疑核迷走神經背核孤束核

三叉神經脊束核分佈範圍咽縮肌、軟齶的肌、喉外肌硬腦膜、耳廓、外耳道上神經節下神經節耳支頸心支前幹後幹胃前支腹腔支咽支喉上神經喉返神經肝支胃後支支氣管支食管叢XI副神經(運動神經)咽喉肌疑核、副神經核腦根(加入迷走神經):咽喉肌脊髓根:胸鎖乳突肌、斜方肌XII.舌下神經(運動神經)舌下神經核全部舌內肌大部分舌外肌內臟神經分佈於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內臟神經系統周圍部內臟運動神經內臟感覺神經中樞部脊髓腦幹間腦大腦內臟運動神經調節內臟、心血管的運動和腺體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故又稱自主神經系;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調節動、植物共有的物質代謝活動,所以也稱之為植物性神經系。

★自主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主要區別:①效應器不同:軀體運動神經支配骨骼肌,受意志控制;自主神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直接控制。②軀體運動神經從中樞發出後直接到達所支配器官;自主神經從中樞發出後需在自主神經節內換元後才能到達所支配器官。換元之前為節前神經元,換元之後為節後神經元。③軀體運動纖維是較粗的有髓纖維,自主神經節前神經纖維是薄髓的有髓纖維,節後神經纖維是細的無髓纖維。④胞體位置不同:軀體運動神經元的胞體在腦幹和脊髓全長的灰質前角,自主神經節前神經元的胞體在腦幹和脊髓胸腰段的側角及骶段的骶副交感核。根據形態和功能的不同,自主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1.交感神經:由中樞部和周圍部組成低級中樞:位於脊髓T1-L3節段的中間外側核。周圍部

椎旁神經節(每側19-24個)借節間支連成交感幹椎前神經節腹腔神經節腸系膜上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主動脈腎節交通支白交通支(節前纖維)灰交通支(節後纖維)節後纖維交感神經

2.副交感神經:☆中樞部:位於腦幹的副交感神經核和骶髓第2-4節灰質的骶副交感核。☆周圍部:★副交感神經節:包括器官旁節和器官內節。器官旁節:位於節後神經纖維所支配器官附近,包括睫狀神經節、翼齶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耳神經節。器官內節:位於節後神經纖維所支配的器官內。自主神經系睫狀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翼齶神經節耳神經節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比較交感神經低級中樞

T1-L3側角腦幹副交感核(4對)骶2-4節段副交感核周圍部

交感幹內臟大神經內臟小神經編入第III、VII、IX、X對腦神經S2-4加入盆神經叢分佈範圍較廣

較窄節後纖維長短神經節位置副交感神經椎旁節,椎前節器官旁節,器官內節較短較長

交感神經分佈於頭面部、軀幹四肢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範圍較副交感神經廣。第三節神經系統的功能一.概述二.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功能的調節三.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四.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功能

一.概述

(一)神經元活動的一般規律

(二)反射活動

突觸前神經元興奮↓動作電位傳到突觸前膜↓前膜Ca2+通道開放,Ca2+內流↓神經末梢釋放神經遞質↓遞質與後膜上特異性受體結合↓後膜電位發生變化,產生局部的突觸後電位(一)神經元活動的一般規律★突觸傳遞的過程與原理★突觸後電位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抑制性突觸後電位(EPSP)(IPSP)機理:興奮性遞質與受體結合後,使後膜上的Na+、K+、Cl-,特別是Na+通透性增加,使膜電位降低,產生的局部去極化電位。機理:抑制性遞質與受體結合後,提高膜對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使突觸後膜的膜電位增大,出現突觸後膜超極化。表現為突觸後神經元的抑制。★神經遞質與調質

神經遞質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末梢處釋放,能特異性地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上的受體,並使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資訊傳遞物質。

調質指由神經元合成和釋放的,不在神經元之間直接起資訊傳遞作用,但對遞質的資訊傳遞起調節作用的物質。調質所發揮的作用稱為調製作用(modul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