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講史前人類
一、探求人類的起源
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人類誕生於何地?人類誕生於何時?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人們的心頭。遠在文字產生之前,流傳於人間的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中便有種種關於人類起源的不同說法。關於人類起源的臆想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Thales西元前624-540?)認為水生萬物,人是魚變來的;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西元前約610-546)也認為魚是人的祖先。無獨有偶,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例如管子亦持此說。直到十八世紀末葉的時候,還有相當多人確實認為,人是由上帝或某一個“神”按照自己的模樣造出的。1799年,倫敦出版的史學著作《世界通史》中鄭重其事地宣稱,在西元前4004年的秋分時節,即西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九時,在亞洲西部幼發拉底河畔,即距今天伊拉克巴士拉城兩天路程的一個叫做伊甸園的地方,上帝就在那兒創造了人類的第一個生命:亞當。後來,為了解除亞當的寂寞感,上帝從亞當肋下抽取一根肋骨,又造了另一個人:女性夏娃。他們就是人類的祖先,後人都是由他們繁殖下來的。顯然,這一說法取自於《聖經》。中國古代也有女媧氏用泥土造人的說法。
進化論與人類起源說英國學者達爾文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動植物是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進化的理論。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OriginofSpecies)一書中小心地避免把進化的含義引伸到人類。在該書以後的版本中,他含蓄地加了一句:“人類的起源和歷史,也將由此得到許多啟示。”隨後在1871年出版的另一本書《人類的由來》(TheDescentofMan)中,他對這句話作了詳細的闡述。認定人類源於動物,人和現在的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人是由古猿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公諸於世後,一度輿論譁然,達爾文遭到種種非難,然而,通過一百多年的爭論,如今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已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是,人類進化的具體過程,至今還是十分模糊不清的。歐洲起源說古人類遺骸最早是1859年在歐洲發現的。在今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的尼安德山谷裏,發現了一個古人類頭蓋骨和四十多快人體不同部位的骸骨。1864年,英國醫生威廉·金將這一類人定名為尼安德特人。此後,在西班牙、義大利、南斯拉夫,乃至今天的俄羅斯和以色列境內也發現了類似的遺骨。據估計“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年代約在30000到75000年以前。尼安德特人腦容量達1230毫升,能直立行走。1868年,在法國南部克羅馬農山洞,發現一具老人、一具女子、一具成年男子和兩具小孩的遺骸,伴隨發現的還有馴鹿骨,穿孔海貝和一些石器。最完整的是那具老人遺骸,只缺牙齒。他們被定名為克羅馬農人。據估計他們生存的年代距今約五萬到一萬年。克羅馬農人身高六英尺,面貌和現代歐洲人極其相似,頭髮也捲曲。所以,儘管達爾文猜測,人類的發源地應該在非洲,但由於歐洲的這些發現,再加上歐洲的種族優越感,所以當時世界學術界斷定,人類的發源地在歐洲。亞洲起源說1891年,一名荷蘭醫生在今日的印尼的爪哇地區發現了一個頭蓋骨,隨後又發現一根大腿骨,被定名為爪哇人。爪哇人的腦容量為750-900毫升。據估計他們生活在80萬年以前,能夠直立行走。大腿發達,像人的腿,而頭則像猿。因此,學術界長期爭論不休,無法下定論。人類學上一個重要的突破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人遺骸的發現。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約60餘萬年。人們把他們歸為爪哇人階段的人屬成員(當時稱為“北京猿人”),但是比爪哇人的腦容量大些,約1075毫升。這些北京人遺骨是1927年一1937年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陸續發掘到的。1927年12月2日發現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以後又陸續發現一些人屬化石,這些遺骨化石,分屬四十多個男女老幼人體。但是,解放前發現的北京猿人化石,抗日戰爭時期被全部盜走,至今下落不明。北京人的發現,最終解決了有關爪哇人問題的爭論,確認了猿人的存在,認為這是猿演化為人的中間環節。李基家族和東非古人類的發現1924年,在南非發現“湯恩”小孩(南方古猿非洲種)。四十年代為止,發現許多類似的殘骸,進行分類。有南方古猿粗壯種。關於人類直系祖先的探尋由於英國一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之家即李基家族在東非的重大發現而實現了突破。路易斯·李基、瑪麗·李基、喬納森·李基。發現:南方古猿鮑氏種、能人(Homohabilis)1974年,美國人康納德·詹森率領的一個法、美聯合考察隊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個生活在325萬年以前的直立行走的類人猿的一幅骨架,這副骨架占到全部骨架的百分之四十。這一動物就被命名為“露西”。後來確定“露西”為南方古猿的一種:阿法種,生活年代為40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許多人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是人類的直屬祖先。有關人類起源的新解釋(1)人類的起源於非洲。理由:一是只有非洲大陸發現了迄今為止的人類進化各個階段的化石。而其他大陸沒有直立人以前的化石。而且迄今為止最早的人屬化石也是在非洲發現的。二是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與人有最近的親緣關係。而亞洲猿,即長臂猿和猩猩與人的親緣關係較遠。所以亞洲的猿不是人類的祖先。(2)確定了人屬的三個種:能人、直立人(Homoerectus)、智人(Homosapiens)。猿人不再作為學名,所以我們不應該再用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的稱呼。(3)人類進化經過四個關鍵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科本身的起源,就是在大約700萬年以前;第二階段是這種兩足行走物種的繁衍分化,或用專業辭彙講叫適應輻射,是在700萬年前至300萬年前,“露西”是比較重要的發現;第三階段人科物種腦量擴大,在距今300萬年至200萬年間,出現了人屬的最早成員――能人,因為最早的工具發現在250萬前,所以一般認為人類誕生於250萬年前,以後進化到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第四階段是現代人(晚期智人)的起源。二、史前人類的文化成就
根據人類工具的類型,我們將文明前人類的發展分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簡單地說,舊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是打制的石器,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是磨光的石器。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1)
(1)工具的改進。最初人類的石制工具是十分粗糙的,多為一些礫石、燧石或石英打製成的石片和石核。後來工具出現整修技術,出現了手掌大小的手斧,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工具也開始走向專門化,如出現了尖狀器和刮削器等。進入舊石器晚期,器形更加多樣,更加精美(葉狀石器最為典型),同時出現了角制和骨制的工具,出現了骨針、魚鉤、箭鏃等器具。特別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2)(2)生產形態。舊石器時代的人一直依靠狩獵和採集來維持生活,這種生產和生活方式直到距今10000年前才由農業取代。人們是集體活動的,一般大約25人組成一個小群,以成年男人和女人為核心加上他們的子孫與其他群互相交往,形成以習俗和語言聯繫起來的一個社會的和政治的網路,也可以叫做氏族。狩獵-採集的生產活動中有明確的勞動分工。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3)
(3)火的使用。40萬年前,直立人已經普遍使用火。火的使用對於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幸虧有了通宵不滅的灶火,人類才得以在寒冷地區生存,並不斷向北方地區擴展;其次,火的使用使人們變生食為熟食,縮短了食物的消化過程,這對於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的發展都很有利;火還使人能在黑暗的洞穴中居住舉行宗教活動;火還有利於工具和武器製作技術的改進:把用新鮮木頭製成的長矛矛尖在火上烤一烤,尖頭就會變硬。後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還會用火扳直鹿角或處理燧石原料,以方便切割和修整。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4)(4)社會組織。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形式簡單。人們靠採集野生植物和捕捉動物過著朝不保夕、勉強糊口的生活。在正常情況下,他們的生活資料只夠維持自己和親屬的生活,沒有任何剩餘物品可作其他用途。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它使食物採集者的文化發展受到難以突破的限制。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家庭,由父親、母親和他們尚未成年、未完婚的子女組成。一夫多妻通常是允許的。舊石器時代的文化(5)(5)藝術萌芽。藝術的萌芽發生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現在已知的舊石器時代藝術形式有壁畫、雕塑和雕刻等。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阿爾塔米拉(Altamira)洞窟位於西班牙臨近法國邊境的珊坦省。1879年,一位名叫索圖拉(Sautuola)的農場主和他的女兒瑪利亞,在阿爾塔米拉洞中,無意間在洞穴的天花板上發現了一幅壁畫(24頭野牛像圍成一圈,周圍還有2匹馬、一頭狼、3頭野豬以及3頭雌鹿),從而使這個洞中的許多壁畫重見天日。拉斯科(Lascaux)洞窟壁畫法國中部拉斯科洞裏的壁畫是1940年被發現的。當時一群在那兒附近遊玩的孩子偶然進入一個狹縫,在那個石洞裏發現了一幅壁畫。隨著這兩處山洞壁畫的發現,人們開始注意到了這一情況,此後人們又在西班牙、法國、。北非以及世界許多地區發現了類似的洞窟壁畫。壁畫起源於宗教1、人們注意到這些畫都位於洞穴的深處。顯然,原始人在這兒作畫決不是為了供人欣賞的。2、人們屢次發現一些壁畫是覆蓋在先前同類作品上的,圖案已是多層重疊,畫上疊畫。可見,作畫人重視的並非完成的作品本身,注重只是作畫這一行動的過程本身。因此,人們認為這是一種近似巫術的行為,目的是為了求得狩獵時能多多獵獲動物。3、壁畫中幾乎都是動物,即使有人,也常常是人身獸頭。在這兒藝術是一種求生存的手段,是為了獵取更多動物而進行的一種巫術形式。這就是為什麼壁畫中畫的多是動物,而不是植物的原因。原始時期的雕像
發掘出來的最多是女性雕像,一些學者認為雕像出現的時期可能比壁畫來得早些。最早的雕像是法國南部洛塞爾出土的“持角杯的少女”,也稱為“洛塞爾的維納斯”;。在歐洲其他地區也挖掘出許多類似的雕像。奧地利出土的“威林道夫維納斯”,用石灰石雕刻而成。音樂和舞蹈
如距今34000到30000年前的奧瑞納文化時期,在法國西南部的阿布裏·布朗夏爾(AbriBlanchard)洞發現的一件小骨笛。有的壁畫上畫有舞蹈的場面,舞蹈很可能與當時的巫術和宗教禮儀有聯繫。(6)口頭語言
1470號頭蓋骨有布羅卡(Broca)區根據紐約塞內山醫學院醫院的傑弗裏·萊特曼(JeffreyLaitman)、布朗大學的菲利普·利依曼(PhiliPLieberman)和耶魯大學的埃德蒙·克裏林(EdmundCrelin)的創造性工作,使我們認識了擴大的咽部是產生發育完全清晰的語言的關鍵。在肯雅北部發現的、年代約為200萬年前的已知最早的直立人標本3733號頭骨上,可看到顱底形狀的變化。按照這一分析,這個直立人個體會具有發出諸如boot、father和feet中的某些母音的能力。萊特曼估計,早期直立人喉的位置會等同於現在6歲小孩的情況。初步的口語能力肯定隨著人屬的起源而開始。
2、新石器時代文化
大約在10000年之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隨後的時期被稱為新石器時代,是迄今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時期之一。人類第一次遍佈“整個世界”,從北方極地地區一直到南方叢林地帶。從大陸一直到各大島嶼,差不多處處都有人居住了。這一時期現代人種開始形成。(1)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
農業的出現被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革命(也稱新石器革命)。人從食物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農業的起源問題一般認為,馴化動物和農業是人類長期狩獵和採集自然發展的結果,但人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狩獵和採集的生活,而農業只是距今一萬年才發生的。新的解釋:氣候變化,人類開始定居,定居引起人口猛增;亞洲西部的剩餘人口開始遷移到野生動物和植物食物不那麼豐足的內地,這時為了解決食物不足的問題,他們開始馴養動物,習慣於採集各種植物種的採集狩獵者在西元前9000至8000年之間很高興地把興趣轉到小麥和大麥身上,後來發現馴養動物和種植可以給人帶來更為可靠的食物來源,而且定居的生活也越來越吸引人。農業就出現了。農業的早期的傳播問題
很長時間人們認為農業發源於中亞,現在發現,西元前5000年左右,農業獨立地在中國至少三個地點和美洲一兩個地點出現,並從那裏在遠東和西半球傳播開來。所以現在可以確定的是農業革命有三個獨立中心,但從傳播路線上來說,現還瞭解得很不夠。只有從中東傳播到歐洲的情況知道得最清楚。(2)完整形態的制度村落,比群落更高一級,但不及城市。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為村落總是大於群落,總是小於城市。社會組織,定居生活也使部落政治組織取代諸遊獵民族的單獨的群體成為可能。部落由一個地區若干村莊的居民組成,形成部落聯盟;每個部落都有獨特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把它們相互區別開來。有些部落,一般是那些處於原始經濟狀態的部落,發展很不充分,完全沒有定形,幾乎還處於遊獵群體的水準。還有些部落則已有強有力的首領,原始貴族及平民,不過他們之間的界線模糊不清,那時還根本沒有後來的文明所特有的階級排外主義。(3)新的工具和技能
工具發展到磨制石器階段。人們已知道用木頭和曬乾的土塊建造房屋。他們發展了編結、紡紗和織布的技藝,他們開始製造陶器,到這一時代末期,他們開始懂得製造金屬,於是他們的用具中又增添了幾種紅銅器和金器。(4)貿易和戰爭
新石器時代同時產生了貿易和戰爭。在舊石器時代,採集狩獵者很少進行遠距離貿易,因為無力支付所需費用——換句話說,他們生產不出剩餘產品。這些人由一地遷移到另一地,儘量少帶隨身用品,因而根本不可能生產出剩餘產品。另一方面,村民們是天生的貯存者,在開始貯存糧食後不久,他們逐步認識到生產並貯存超出自己需要的東西,即可藉以抵禦饑謹,也可提供東西進行實物交換。然而貿易並非獲得物品的唯一手段,因為成功的劫掠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欲望。定居生活也會引起持續不斷的戰爭。(5)新的藝術成就
到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文物更加豐富多彩,彩陶畫成為一個重要形式。彩陶不僅是實用生活品,而且也是一種原始工藝品。最早的人頭雕塑。巨石建築和文化。也有人稱為“巨石群雕”,它們在西歐、北非和亞洲都有發現,有些呈環狀,有些並列,有些是巨石桌子,有些是有蓋隧道。這些造型藝術,有些是原始人類為舉行宗教儀式或巫術儀式而堆制的,有些可能是墓道,有些就是墓穴。最典型的巨石建築是Stonehenge。(6)文明的誕生
城市雛型。城市標準:1、有專業的手工工匠的存在;2、要有城牆或城堡;3、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和密度;4、有城市式的居住區,如堅固的房子和街道;5、居住點的長期和穩定。約旦的耶利哥(Jericho)和土耳其的沙塔爾休克(çatalH
uyuk)。
國家的起源原始文字出現。圖畫文字尤其是岩(崖)畫文字見諸世界各地,這些岩畫有不少文字內容,可以被視為古老的文字即所謂史前文字。有人還在地中海沿岸發現了一些文字符號,如埃及、西班牙和近東的史前時期墳墓裏的陶器碎片、瓶子和石頭上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一些符號。
一、埃及文明的時空背景
1、空間背景
2、時間背景1、空間背景
“埃及是尼羅河的恩賜”
。尼羅河全長6671公里,白尼羅河發源於維多利亞湖,青尼羅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埃及境內明顯分成尼羅河穀和三角洲兩個部分,古代埃及人為這兩個部分取了獨特的名字,仿佛它們曾經是獨立的王國,通常把這兩個名字譯作“上埃及”和“下埃及”,前者指尼羅河穀,後者指三角洲。尼羅河與灌溉。夏季充沛的降雨大大豐富了尼羅河的水量,並為之帶來大量富含礦物的沉渣。在19世紀中葉複雜的水力應用之前,大水足以淹沒埃及河谷和三角洲,使埃及變成長長的淺湖,城鎮和鄉村留在矮矮的由堤道連接的島上。洪水受阻時,水中夾帶的一些泥土沉澱到地面上。10月和11月洪水退去,這些泥土仍留在原處。接著把種子撒在厚厚的濕土中,秋冬季節適宜的陽光會使它們在3月和5月成熟,其間根本不再需要灌溉。夏收之後,大地乾裂,土壤曝於空氣中,防止水分和鹽分在土壤中過多滯留。這樣就構成了古代埃及日曆上的三個基本季節:阿赫特(氾濫)、佩雷特(生長)和舍毛(乾旱)。在古代埃及,沒有發展水利的必要。原始資料表明古代埃及的土地管理只是初步發展。為了收租收稅,政府對土地的年產量非常重視,這一點在大量的文字記載中一目了然。但同樣的文獻簡直就不提灌溉,這意味著灌溉是政府管理之外各地自己的事情。古代埃及人對每年洪水氾濫的最高水位特別感興趣,有關記載雕刻在適當的標記物上。古代只有一種機械:沙杜夫(shaduf),但僅限於男人澆灌庭園。地理環境對埃及歷史發展的影響:1、可耕地有限,限止了人口的增長,人口密度較小,城市一般不是居民的居住地,只具有宗教和行政作用。2、相對封閉的空間,有利於埃及的統一。同時也較少外族入侵,在早期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也不需要建立軍隊。3、適於農耕的自然環境,使埃及人生活較為舒適,他們熱愛生活,生活態度上樂觀向上,有更多有時間從事宗教和其他創造性的活動,甚至更多地考慮生後的生活。4、尼羅河的迴圈氾濫,對埃及人世界觀有影響,如相信死而復生。2、時間背景
早王朝時期(或稱古風時期)(第l—2王朝)西元前3100-一前2686年,納爾邁(以前被認為是美尼斯),統一埃及,第一位法老。古王國(第3—6王朝)西元前2686――前2181年。金字塔的時代第一中間時期(第7-11王朝)西元前2181-一前1991年中王國(第11後期和12王朝)西元前1991一前1786年王權不強第二中間時期(第13——17王朝)西元前1786-前1567年內亂外患,喜克索斯人入侵和統治新王國(第18-20王朝)西元前1567-一前1085年,帝國時代重要法老:阿赫莫西斯,阿蒙霍特普三世,埃赫那頓,拉美西斯二世等第三中間時期(第21一24王朝)西元前1085一前712年庫施人(蘇丹人)/亞述人的統治(第25王朝)西元前712――前656年賽特時期(第26王朝)西元前664前625年晚期(第27-31王朝)西元前625一前332年亞曆山大大帝征服西元前332年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死去西元前30年二、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特徵
1、宗教
2、文字、文學和繪畫3、建築藝術
4、科技成就1、宗教古埃及宗教的第一個特徵是它的多神教。多神崇拜,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神,一是太陽神“賴”(Re)另一個冥王俄賽裏斯(Osiris)。俄賽裏斯的故事:塞托(兄弟),埃西斯(妻子)、荷拉斯(子)。象徵性:死而復活,正義戰勝邪惡,愛民如子的道德風範。其他還有地方的神,如阿蒙,還有墓地之神阿努比斯等。智慧月亮之神托特等。一神教運動運動領導人是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IV),他於西元前1375年左右登基,死於或者被暗殺於15年之後。他把太陽神作為唯一的信仰,稱為“阿吞”。關閉了所有的寺廟,驅趕廟裏的僧侶,把各處可以見到的諸神的名字剷除掉,甚至連“神”這一名詞的複數形式也被取消了。他特別憎恨“阿蒙”神,這是底比斯神。法老本人的王姓阿蒙霍特普意為“阿蒙很愜意”,其中含有阿蒙神的名字,因此,他改名為埃赫那吞(Ikhnaton),意為“有益於阿吞”。把都城從底比斯遷往一座新建的城市,這座城市命名為“阿吞的地平線”,該城現在稱作阿瑪納(Amarna)。宗教的第二個特點埃及的宗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對生後生活的重視。古代埃及人他們相信有可能存在另一次生命,但有四個條件:屍體不化為塵土;屍體被安放在無法摧毀的墳墓中;能夠保證向死者提供祭品;通過最後的審判。(木乃伊、墓葬、陰廟、對死後審判的恐懼)宗教的第三個特點古埃及宗教的第三個特點是宗教信仰還常常攙雜著一些巫術的成份。埃及人生病後也求醫看病,但當時的醫藥是很原始的,還和巫術混雜在一起。巫術還被用來祛除日常的危險。魔法不僅能回應人間諸事,對陰間也有效。2、文字、文學
文字:象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是較為晚近的事情。西方象形文字一詞(法語是hiéroglyphe,英語hieroglyph)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神聖的書寫體”。但破譯的努力不斷受挫,主要是思路不對,因為人們始終將文字中的圖畫作為表意的符號。遠征埃及給破譯古埃及文字創造了機會。1799年8月,法國士兵發現了羅塞塔碑。
1822年商博良破解羅塞塔碑。9月27日,他向“法國碑文與純文學學院”提交了一篇論文,宣佈了自己的發現,這篇論文的題目是《論埃及人在紀念碑上刻希臘羅馬君主姓名時,使用的標音象形文字字母表》,在今天看來,這篇論文正是埃及學誕生的標誌。埃及象形文字的符號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表意符,這些符號的意思就是它所畫的東西。第二類是表音符,這一些符號所畫的具有語音上的價值,遵循的是畫謎的原則,(就如一只杯子,表示音節“bei”一樣)。這些符號可以表示一個,二個或三個輔音,埃及文字從來不寫母音。最後一類符號稱為限定符,它們不發音,而是表示它們前面的這個詞屬於那一類詞:比如,密封的紙莎草紙表示詞義是抽象的。還有表示男女的,表示單數和複數的等等。象形文字系統由這三類符號組合而成。象形文字的起源和發展。文學具有可讀性的是一些短篇的散文故事。主要的有中王國時代較早的散文故事《船舶遇難的水手的故事》;敘事的故事以《一個能說善辯的農民的故事》為代表,保存在中王國時代的4張紙草抄本上;中王國時代散文故事的最傑出的作品是《辛努亥(Sinuhe)的故事》;還有一些是訓戒式的和教諭式的作品,重要的有《聶非爾提預言》和《伊普味爾陳辭》。3、繪畫和雕刻古埃及的繪畫很有特點:比例不勻稱;沒有透視法。埃及繪畫藝術不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不尋求真實再現一位特殊觀察者在確切的地點所看到的世界物體。它情願通過特殊的角度來表現它們,以它們的大小比例來暗示物體與人物的等級地位。換言之,埃及繪畫藝術是“再造”世界。埃及的雕刻和繪畫的原則類似。人物雕像的表現手法,一般都是採用“正面律”的原則。不論雕塑的人物直立或端坐,其頭部和軀體必須保持垂直。面部、雙肩和胸部則正面展示。埃及雕像的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雕像著以不同的顏色:頭髮、鬍鬚和眼圈塗以黑色,衣服為白色。男性的膚色通常是棕色,而女性為淺黃色或肉皮色。人物雕像幾乎都很刻板,雙臂交叉抱在胸前,或者固定在身體兩側,雙目正視前方。雕像面部通常略帶微笑,別的則沒有任何表情。但在埃赫那吞時期,藝術表現力有了改變(圖坦卡蒙,涅菲爾提蒂)。對下層人民的雕塑也有不同的風格。3、建築藝術
建築,通常包括民宅、宮廷、堡壘、廟宇和陵墓等。但是,由於埃及人的重視來世的思想意識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保存下來的偉大建築物主要是陵墓和廟宇,而民宅和王宮通常採用劣質的泥磚建造,因而難以保存下來。現今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建築遺跡和遺物是陵墓。(一)陵墓建築。
古埃及人把陵墓稱為“麥爾”(mr),其象形文字是用一個臺座上的三角形圖來表示的,意為國王及其父太陽神升天的地方。現代西方人的用語庇拉米德(Pyramid,Pyramide),來源於古希臘文庇拉米斯(Pyramis),意為“小麥餅”,因為,古希臘人來到埃及看到金字塔,聯想到他們吃的三角形的小麥餅,因而以此命名之。金字塔經歷了階梯金字塔和標準金字塔二個發展階段。(階梯金字塔起源於馬斯塔巴墓;階梯金字塔的典型是由第3王朝的建築師伊姆霍太普(Imhotep)為其君主左塞王(Djoser)建造的。埃及最為著名的金字塔是吉薩三大金字塔。塔身最高的那座叫做胡夫金字塔(希臘人也稱為齊奧普斯金字塔),另有:哈夫拉的金字塔(斯芬克司),邁塞裏諾斯金字塔。到了新王國時代,“帝王穀”的岩窟墓代替了金字塔(圖坦哈蒙墓)。(二)寺廟建築及其不同類型
神廟被看作為神的“地面”上的宗教建築物,或稱“神之家”。神廟與陵墓同樣也是“永恆之家”,需要長久保存下來。由於神廟是人們“為了信仰”而建築的,因此,在信仰的神殿中安置神像,以供人們祭拜,並由僧侶主持儀式,直接與神接觸。(盧克索和卡納克神廟、岩窟廟)。第二類寺廟為葬祭廟。葬祭廟,無論在結構或在廟內舉行的儀式上與神廟都有相似的地方,但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葬祭廟最初本是金字塔的附屬建築物,在國王木乃伊安葬時建築,以後每年都要到此祭把國王。(哈特舍普蘇特的葬祭廟)4、科技成就
在天文學領域,埃及人的最大成就是找到了避免太陰曆不准確的缺陷的方法。在醫學領域,古代埃及人在醫學方面的獨到之處在於他們認為疾病是自然因素而不是超自然因素造成的,因而醫師可以對疾病作出準確的診斷,並對症下藥。在數學領域,埃及人在測量方法方面成就卓著。舉例來說,他們最早把圓分成360度,首先注意到所有圓的圓周率(即現在所說的。)都是一樣的。此外,他們還發明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及金字塔、圓柱體和半球的體積的方法。5、社會與日常生活
(一)法老。“五名合稱”,有五個名字組成:它們是“荷拉斯”、“兩主宰”、“金荷拉斯”、“南北王”與“賴神之子”。(二)社會階層。在埃及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居民被分為五個階層:王族;祭司;貴族;包括書記員、商人、工匠和富裕農民在內的中等階級;以及構成人口絕大多數的農夫。在新王國時期又出現了一個第六階層,即職業土兵,他們的地位緊隨貴族之後。另外,由於這一時期俘虜了成千名奴隸,他們一度構成第七階層。(三)家庭。儘管一夫多妻是得到允許的,但社會的基本單位通常仍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四)經濟活動。埃及的經濟制度主要以農業為基礎,也有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五)衣食住行(脂粉盒、埃及象棋、音樂)。
參考書目:(英)巴裏·克姆普著:《解剖古埃及》,中譯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劉文鵬主編:《古代西亞北非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0月。劉文鵬著:《古代埃及史》,商務印書館2000年。(美)菲利普·李·拉爾夫等著:《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98年,埃及部分。(法)帕斯卡·凡爾紐斯著,沈堅譯:《法老時代的埃及》,臺灣三民書局1997。(美)詹姆斯·亨利·伯利斯坦德著,周作宇等譯:《走出蒙昧》(上),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法)讓·凡爾庫德著,吳嶽添譯:《古埃及探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1月。一、比較與埃及文明的異同
嚴格意義上說,“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來自希臘語,意指“兩河之間”)是指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但事實上,人們在使用該詞時,所指的地理範圍要廣闊得多,它包括從波斯灣到亞美尼亞山地、從伊朗高原到敘利亞這樣廣袤的地區,即受到兩河之間產生的那種文明同化的地區。人們常常將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相提並論,因為它們有許多相似點:這兩支文明幾乎一樣的古老,它們都有各自的文字系統,它們都孕育於大河流域,它們都從城邦國家過渡到統一的強大的帝國,都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它們也都在數學上和天文學上有自己重要的成果。但是,美索不達米文明在許多方面都與埃及文明不同。不同點:1、在地理上,兩河流域沒有尼羅河那麼富饒。這兩條河都發源於今土耳其亞美尼亞群山之中,分別向東南注入波斯灣。在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部分,大體以今日的希特-薩馬臘為界,北部叫亞述,南部叫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部分:尼普爾(今努法爾)以北叫阿卡德(Akkad),阿卡德地區的居民稱阿卡德人;尼普爾以南濱臨波斯灣口的地區叫蘇美爾(Sumer),蘇美爾地區的居民稱為蘇美爾人。兩河流域儘管非常肥沃(處在肥沃的“新月形沃地”的東翼),但灌溉不可或缺。另外兩河流域不是像尼羅河穀那樣是塊相對封閉的地區,該地區易遭侵略。2、在政治上,它沒有像埃及文明那樣有較長時間相對穩定的發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幾次比較突然的中斷,經歷了多民族的變更。文明起源於蘇美爾人(約西元前3500),但幾百年後,被阿卡德人征服,稍後又獲得獨立。約西元前2000,被閃米特人的一支征服,兩河流域進入古巴比倫時期。古巴比倫帝國在約西元前1650年又被喀西特人推翻,隨後落到了亞述人手裏,成為亞述帝國(西元前9世紀-前7世紀)的一部分。當亞述帝國衰落後,閃米特人的一支迦勒底人在約西元前626年建立新巴比倫國(西元前626~前538年),但新巴比倫歷時不到一百年就被波斯人滅亡了。3、思想和宗教觀念上的區別。埃及文化著重倫理,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則著重法律。埃及的人生觀一般(中王國時期除外)是泰然處世,順乎自然。相反,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生觀則是陰鬱消沉、憂心忡忡。埃及人相信長生不老,用很多精力來準備將來的生活,但與之同時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卻是只顧眼前,對在陰間的禍福不抱多少希望。最後,尼羅河穀的文明以多神教為主,但已有一神教的傾向,並多講社會正義。而底格裏斯河一幼發拉底河的文明則帶有較多的利己主義和講求實惠的性質。它的宗教很少超出原始多神教的階段,它的藝術也很少具有象埃及人天生的素養和個人的能力。4、在經濟活動方面,兩河流域的商業貿易更為活躍,因為兩河流域本土缺乏木材和礦藏,所需的礦石和木材須靠進口。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貢獻
1、城市文明。在蘇美爾時期,兩河流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城市。早在西元前4300――前3500年,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內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歐貝德、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捷姆迭特·那色等。城市的建立,標誌著兩河流域南部地區氏族制度的解體和向文明時代的過渡。到西元前3100~前2800年,兩河流域南部已經形成了數以十計的城邦即城市國家。城市建築到新巴比倫時期達到最高境界:巴比倫城的重建。它占地達2,100英畝,典型的蘇美爾城市僅占地135英畝。(西歐最大的城市之一巴黎直到20世紀初期大約仍只有兩個巴比倫那麼大。)巴比倫城的色彩:最為著名的例子是因其富麗堂皇而的巴比倫城牆,它是由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主持興建的。城牆以亮麗的藍色為底色,由白、黃兩色組成的獅子、公牛和龍的圖案散佈在城牆各處。該城共有8個城門,其中的北門,即伊什塔爾門(該門因是奉獻給女神伊什塔爾的而得名)表面用藍青色琉璃磚裝飾,磚上有許多公牛和神話傳說中的怪物等浮雕。城內主幹道中央用白色和玫瑰色石板鋪成。街面上店鋪林立,非常繁華。尼布甲尼撒不僅建設了巴比倫城牆,還主持興建了古代世界的另一個奇跡:巴比倫“空中花園”。2、文字的發明。兩河流域有獨特的文字系統,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文字就出現在蘇美爾時期。考古學家在基什附近的奧海米爾土丘發現了一塊約在西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圖畫符號和線形符號。這是兩河流域南部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兩河流域書寫的材料是用粘土製成的半幹的泥板,筆是用蘆葦杆(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頭,用它在半幹的泥板上刻壓,留下的字跡筆劃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稱為楔形文字(cuneiform)。寫好後的泥板晾乾或燒幹,長期保存。蘇美爾人所創造的楔形文字,經過演變,被後來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所承襲,並隨著商業和文化交流的擴大而傳播到整個西亞。3、藝術。(1)蘇美爾藝術。蘇美爾人在建築方面也達到了古代很高的水準,最主要的建築遺跡是塔廟。由於兩河流域沒有巨大的花崗石,蘇美爾人以用磚塊建造塔廟。蘇美爾人習慣於在舊神廟原址上建新廟,因歷代續建,神廟地基變成了多層塔形的高臺,頂端供奉著神龕。這種高臺建築,叫“吉古拉特”(Ziggurat)。蘇美爾人在造型藝術上早期以小型雕塑和鑲嵌藝術為主。出土的金制的匕首和頭盔、祭司組雕、公牛頭和畫板(牛頭豎琴)、“烏爾軍旗”(standardofUr)等,堪稱當時的典範。後來,蘇美爾人偏重於較大型的雕像和浮雕(納拉姆辛石碑)。(2)亞述人的藝術成就。在建築和浮雕方面,亞述曾取得過巨大成就。亞述帝國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王宮建築。王宮大門兩邊牆上有許多人面獸身的浮雕,門口還有一對三四米高的人面獅身、羽翼、牛腳的雕像。王宮牆壁上裝有許多浮雕,一般都表現國王出征、狩獵和宮廷生活的題材。這些浮雕上的人物,一般表現得比較呆板,而動物都刻畫得很生動形象。4、宗教。宗教在兩河流域民眾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崇拜許多神,如天神(安努)、地神(恩利爾)、水神(埃阿)、太陽神(沙馬什)、月神(蘇美爾人稱南那,阿卡德人稱辛)、女神(伊什塔爾)等。他們的宗教有一個令人值得注意的特點:它不主張有什麼極樂的和永恆的後世。由於宗教在蘇美爾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祭司在當時社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祭司和管理人員(這兩個詞往往意義相同)需要學習楔形文字,因而神廟區內附設有學校,教授楔形文字和祭司等級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識,蘇美爾時期的學校是現知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學校。5、法律。蘇美爾時期就有了成文法典,《烏爾納姆法典》。古巴比倫人將原蘇美爾人的法律改頭換面,在漢謨拉比王統治時期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著名的《漢漠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古代第一部最完備的成文法。法典的幾個主要特點:(1)施行同態復仇法,即奉行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則。(2)階級歧視;(3)施行嚴格的、保護商業界財產的規定;(4)頒佈許多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規定;(5)對過去、現在和將來持靜止的觀點。6、文學。兩河流域最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吉爾伽美什史詩》(關於吉爾伽美什和恩啟都的故事)。蘇美爾時期就有傳說,到古巴比倫時期完成。這部史詩生動地反映了人們探索生死奧秘這一自然規律的願望,也表現了人總不能戰勝自然規律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思想。所以這位渴求永生的英雄最後不得不承認,他應及時行樂,不要擔心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吉爾伽美什,你將漂向何方?/你所追求的永生,永遠無法得到,/因為上帝造人之際,就讓死亡與人相伴。/…··吉爾伽美什,穿上新衣,沐浴首身去吧。/凝望挽著你手的兒女,/愉悅懷中嬌妻。/人應關心的,唯有這些事。”古巴比倫人將蘇美人關於大洪荒和人類產生的傳說,整理成完整故事。這反映在巴比倫的神話作品《阿特臘哈西斯(Atrahasis)》中。7、科學成就。(一)、車輪的發明者。它發明於蘇美爾時代初始之際(西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可能是受陶輪的啟發突發此想的,因為早在西元前4000年左右的伊朗輪子就已用於制陶業了,並在大約五百年後由伊朗傳入蘇美爾。
(二)太陰曆。他們以月的圓缺,周而復始為一個月。一年分12個月,其中有6個月各為30天,另6個月各為29天,全年共354天。這樣每年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少11天多時間,於是他們又創立了設置閏年的辦法。
(三)數學。西元前1800年左右,古巴比倫神廟的書吏使用了乘法和除法表,以及計算平方根、立方根、倒數和指數的表格。古巴比倫人使用“十二進位”的計時方法。
(四)天文學。兩河流域的迦勒底人(新巴比倫人)是著名的占星術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天體和星宿的運動上,他們相信通過觀測和預測天體和星宿的運動就可預測出哪位神正在掌權以及這對人間事務的影響。新巴比倫人認出了五個“遊移不定的星星”(我們可以稱之為行星),並把它們同五位不同神祗的權力對應起來。五個行星即我們今天稱之為水星(Mercury,墨丘利神)、金星(Venus,維納斯女神)、火星(Mars,戰神瑪爾斯)、木星(Jupiter,主神朱庇特)和土星(saturn,農神)的——因為希臘人和羅馬人承襲了這一體系。不過新巴比倫人的占星術所關心的只是預測諸如洪水、饑荒和民族命運之類的廣大無邊的事件,而不是個人的命運。8、亞述帝國的制度建設。(1)、軍事體制。亞述帝國時期,亞述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優良的軍事體制。亞述開始實行募兵制,把常備軍分為戰車兵、騎兵、重裝步兵、輕裝步兵、攻城兵、輜重兵以及工兵等專門兵種。軍隊裝備由國家供應,配備有鐵制的刀槍、弓箭、盔甲、戰馬以及攻城用的沖城器和投石機。還利用充氣的皮囊做渡河用具。為了攻佔城市,亞述軍隊先用特製的投石機向城裏射擊石彈和燃燒著的油罐,接著在鐵甲的掩護下,把包有鐵片的尖頭大柱即沖城器推進到敵人的城垣底下進行撞擊,以打開缺口。如沖城器仍不能奏效,亞述軍隊就動用工兵挖掘地道以攻陷城池。這樣,亞述軍隊就成了一支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令人可怖的軍隊。亞述帝國霸權的建立,與它實行的當時的先進軍事體制是分不開的。
(2)、行政體制。亞述是很早實行行省制的國家。亞述帝國時期,亞述延續早期的一些做法,在帝國境內實行行省制。行省長官的職權限於負責收取賦稅和組織居民執行國家義務。行省的政務由另設的委任官治理。亞述是較早設立“驛站”制度的國家。亞述帝國的統治者認識到交通對於政治統一的重要性,他們在帝國境內開闢了寬廣的道路,設立了“驛站”。國王的信使和軍隊可以迅速馳往各地。西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標誌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終結,因為美索不達米亞當地各民族和王朝從此再也未能統治本地區。隨著希臘人取代波斯人,羅馬人取代希臘人,阿拉伯人取代羅馬人,楔形文字逐漸停止了使用,外來藝術和建築風格傳了進來,舊有的城市化為廢墟,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城市。(巴比倫衰微之後幼發拉底河一底格裏斯河地區興起的最宏偉的城市是巴格達,它是由阿拉伯人興建的。)西元二世紀之後,巴比倫被完全遺棄,被附近的流沙和遷徙不定的河流深埋在地下,以致無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直到西元1900年後不久,考古學家才重新把它發掘出來。不過美索不達米亞的遺產卻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傳留後世。三、波斯文明(古代伊朗)
1、波斯文明的起源。波斯位於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灣。據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共有10個部落(6個農業部落和4個畜牧部落)。他們生活在波斯灣東岸,所講語言屬於印歐語系。西元前7世紀中期至西元前550年,波斯各部落被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王國所統治。西元前6世紀,米底王國和新巴比倫發生衝突,內部又發生叛亂。於是,波斯人在西元前553年起兵反抗米底。他們在顯貴氏族阿契美尼德的族人居魯土(CyrusII西元前558~前530年)的領導下,經過3年的戰爭,終於滅掉米底,建立起波斯國。居魯土隨後向外擴張。先後征服埃蘭、帕提亞、亞美尼亞、呂底亞王國,巴比倫等。岡比西斯(CambysesII)和大流士一世(DariusI)繼續擴張。經過三個國王的征服,僅僅半個世紀,波斯就變成了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波斯文明最重要的遺產――瑣羅亞斯德教。該教的創始人瑣羅亞斯德(波斯人叫“查拉圖士特拉”Zarathushtra,希臘人錯譯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該教認為在整個世界有至高無上的神。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世界上有兩個主宰宇宙的大神,一個是阿胡拉·馬茲達(意為“智慧之神”),它是最高善神,也是光明、正義之神;另一個是阿利曼,它是惡神,也是黑暗之神、邪惡之神。這種宗教的特點也被歸納為“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還是一種徹底的個人宗教,它向個人而不是社會提出要求,報償和懲罰也是針對個人的。宗教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不塑神像,不建神廟。該教又被稱為拜火教。經典是《阿維斯塔》(Avesta)。3、折中主義的波斯文化。波斯人的文化許多因素來自美索不達米亞,也有不少因素來自埃及,有些因素則來自呂底亞和北部巴勒斯坦。這種相容並蓄,常被稱為“折中主義”。其實這種折中主義體現了當時各種世界文明的一種交流和融合(特別與斯基太人)。波斯人的文化的折衷性質,最明顯地表現在他們的建築上。他們模仿流行於巴比倫和亞述高起的月臺和階梯式建築風格。他們也仿製有翼公牛、光澤鮮豔的琉璃傳,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建築的其他裝飾圖形。在建築中,他們從埃及吸取圓柱和柱廊結構。其他如內部佈局以及用棕櫚紋、蓮花紋裝飾柱礎的手法,同樣非常突出地反映了埃及的影響。另一方面,圓柱上的槽溝和柱頭下方的旋渦紋則不是埃及的而是希臘的作風;它不是采自希臘大陸本土,而是取自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城市。如果說波斯建築有什麼獨特之處,那就是它的純世俗性質。波斯的大型建築不是神廟,而是宮殿。最著名的是大流土和薛西斯在波斯波利斯的宏偉行宮。
4、治國方略。經過大流士改革以後,波斯帝國形成了一整套維繫和管理帝國的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20多個行省)、賦稅制度、鑄幣制度(“大流克”)、驛道制度(“不管雨雪紛飛,不管炎熱難當,不管黑夜的朦朧,這些信差都要以最迅速的方式完成任務,把檔投遞到所指定的地方去。”)、軍事制度等。這些制度是以前的帝國所沒有或不完善的,同時波斯的這些制度文明又為後來的亞曆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所承襲。波斯帝國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境內缺乏統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基礎,仍然只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後來,波斯發動了侵略希臘的戰爭。戰爭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使其元氣大傷。帝國末期,統治階級內部的爭奪也愈演愈烈。王族內部傾軋,宮廷陰謀不斷。西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率軍東征,侵入亞洲。希臘、馬其頓入佔領了小亞和埃及後,向兩河流域進軍,大流士三世屢屢戰敗,棄地逃跑。西元前330年他在逃亡中被中亞的地方貴族所殺,波斯帝國滅亡。一、地理和氣候
就地理範圍而言,古代印度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的領土。我國自西漢起就有了關於印度的記載,當時將印度稱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印度”這一譯名起始於唐代的佛僧玄奘。印度在地理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帶或半島部分,被稱為德幹,完全屬熱帶範圍。印度北部被稱為印度斯坦,北部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南部文迪亞山與德幹高原相隔。氣溫包括熱帶的酷熱和北部高山的嚴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區是平原,面積約為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有印度河和恒河這些大水系流經。恒河長期以來一直是印度人的聖河。印度的氣候受季風影響很大。在通常情況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風向東北方向橫掃大陸,帶來大量,但不規則的降雨。洪水常常氾濫成災。印度也還常常遭遇乾旱,特別是南印度。由天災引起的反復發生的饑荒給印度歷史打上了烙印。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們的次大陸上與外界隔絕的程度也遠不及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脈不是不可逾越的,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裏,印度北部與中東和中亞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印度北部與半島南部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這裏成了種族和文化的大熔爐。二、印度河谷文明
1、印度河谷文明的分佈古代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印度河谷,分佈著許多城市遺址,最主要的有哈拉巴(Harappa),摩亨佐·達羅(MohenzoDaro)。這些遺址和文物被冠名為“哈拉巴文化”,也被稱為印度河谷文明。這一文明的大致年代是西元前3000年左右至西元前1500年。文明的分佈範圍: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為底邊,朝東北延伸到喜馬拉雅山脈的山麓丘陵地帶。創造這一文明的民族較普遍的看法是達羅毗荼人。2、城市文明沿著印度河,分佈著幾十個城市。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二城雖相距644公里,但相似之處頗多。城市明顯看出是統一規劃的產物(規模、佈局、用磚)。摩亨佐·達羅遺址保存最好。上城的中央建築物是一個大浴池,以燒磚砌成,瀝青抹縫,以防滲漏。浴池的東北部也有一個建築群,其中有一座大廳(可能是會議廳)。浴池的西部有十餘間大糧倉,通風良好,可保持倉內乾燥。下城是居民區和商業區。3、社會狀態考古發掘表明當時有富人和窮人的階級分化,。當時的階級和社會集團有祭司、商人、戰士、農民、漁夫、工匠、雇工和奴隸。鑒於沒有發現宮殿和王陵之類的建築,卻有會議廳,有人認為當時的政體不是君主制或看主專制,而是共和制,或由祭司掌權的神權政體。看來,當時存在不少城邦(城市國家)。也有人認為,當時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統一的國家。實情到底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4、宗教和文化在宗教信仰上,人們崇拜各種神祗和偶像,特別是崇拜母神。人們還普遍崇拜男性生殖器、石頭、樹木和各種野獸,特別是公牛。此外,各地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有的地方崇拜火。印度河文明已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出土的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文字符號有400~500個,其中基本符號有62個,後來又簡化為22個。當時還有精湛的造型藝術。陶器上有優美的動植物圖案。出土的一尊青銅舞女的塑像,是雕塑藝術的精品。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尚未發現,但口頭文學、民間故事和寓言可能已經成就斐然。5、印度河谷文明衰落的原因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地區哈拉帕城與摩亨佐·達羅城在西元前2000年達到了頂峰時期,到西元前1750年左右驟然衰落。關於這一文明衰落的原因,迄今為止,爭論不斷,大致有“雅利安人入侵說”(時代不符)、“河流改道說”、“洪水說”、“環境惡化說”、“水源交叉污染說”等等。此外,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義大利學者欽吉曾提出了另一個標新立異的看法:西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遊弋時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毀滅了印度河文明。但多數學者對此說尚不敢苟同。三、雅利安印度政治和社會的演進
1、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社會約西元前1500年,就在印度河谷文明消失的過程中,古代印度遭到了一些軍事上佔有優勢的部落的入侵。這些人侵者自稱為雅利安人,稱他們安家定居的地方為雅利瓦爾塔,即雅利安人之國。他們屬於印歐語系的民族。與古代文明並存的有三支大的遊牧民族:閃米特人,蒙古-突厥民族,印歐人。雅利安人是印歐人的一支,其中位於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而位於東方的一些部落則入侵了伊朗。進入伊朗後,有些部落在那裏安居下來,其餘的則繼續向東進至印度河流域。
通常將古代印度早期的歷史稱為吠陀時代(西元前1200年至西元前600年)。吠陀一詞意為知識。古文獻《吠陀》是印度教的“聖經”。根據吠陀的記載,雅利安人身材較高、藍眼睛、膚色白皙。雅利安人剛到印度時,還是遊牧民,主要依畜牛為生,他們逐漸轉向農業。若干有親屬關係的家庭聚居一處,形成村莊;若干村莊組成氏族,若干氏族結成部落。部落的首領是國王。同希臘情況相仿,國王的權威取決於他個人的才能和開創精神,不過,也受到貴族會議的限制,在某些部落,還受到自由民的限制。總之,雅利安人社會與當時其他印歐語系的社會極為相似,而與較後數世紀中發展起來的古典印度教則有很大的差別。2、雅利安人社會的變化雅利安人開始從印度河流域擴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因而,人口密度的中心從西北部轉向東部,東部成為最初的強大王國的所在地。從畜牧業轉向農業,促進了建立新村莊所必需的各種行業,如木工業、冶金業、紡織業和制革業等。與這些經濟發展相平行的是社會結構方面的重大變革。種姓等級制度連同它的所有基本特點開始起作用。吠陀時代,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祭祀為核心的原始宗教,經加入生命輪回思想,逐漸形成)。
經濟發展轉過來又促進政治上的合併。傳說這一時期印度有十六大國(其實是大約數),在印度歷史上也被稱為“列國時代”(西元前6世紀至西元前4世紀)。列國時代,雅利安人在宗教上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耆那教和佛教。3、孔雀帝國西元前4世紀,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建立,它就是孔雀帝國。在印度列國之中,恒河下游區的摩揭陀王國成為孔雀帝國形成時的基地。在列國時代,印度北部地區曾遭到波斯帝國和亞力山大帝國的入侵。約西元前518年時,大流士皇帝已越過興都庫什山脈,使旁遮普西部成為其帝國的第二十塊轄地。西元前327年亞曆山大入侵印度。亞曆山大撤離三年後,也就是西元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孔雀奪取了摩揭陀國難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歷史上稱為“孔雀帝國”(西元前321年至西元前187年)。在以後幾年裏,他穩步地朝西北方向擴大自己的統治,直到他的帝國從恒河流域擴展到印度河流域,並包括這兩條大河的三角洲地區。旃陀羅笈多的兒子頻頭沙羅(約西元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幹,而他的孫子,著名的阿育王(西元前273-232年)則征服了羯陵伽王國,即印度東部。因而,在後者的統治下,孔雀帝國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到了阿育王時期,傳統型的帝國統治發生了根本而獨特的變化。阿育王致力於促進和實現佛陀的教義。他興辦了許多並不給國家帶來直接利益的公共事業——醫院和國家公費治療,大路兩旁的果園和休息場所,分配施捨物給各個教派,派佛教傳教團去外國。他最強調的是寬容和非暴力主義。4、新的分裂時期印度與中國不同,在中國,是長期的帝國統一間隔以短暫的分裂;而在印度,則恰恰相反——是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西元前2世紀初,隨孔雀帝國崩潰而起的是長達500年的混亂和黑暗。希臘人、帕提亞人、西徐亞人、貴霜人(貴霜帝國)等民族的入侵。不過,在這一時期中,可以看到一個經常起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印度與外部世界的相互影響日趨增長,並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諸領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和影響。這一局面促進了印度北部向西到中東、向北到中亞和中國的貿易。羅馬商人來到印度南部和西部,印度商人去往東南亞。在文化領域,印度佛教傳教士也在這些世紀裏將他們的教義傳播到周圍所有的國家。印度的佛教和婆羅門教傳播到周圍所有的國家。文化的交流決不只是單向的。來自北方的一批批入侵者隨身帶來了希臘、波斯和中亞的種種影響。西元1世紀時,基督教由海路傳入印度。5、笈多帝國笈多帝國同孔雀帝國一樣,以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國為根據地。這一國家在孔雀帝國崩潰後設法維持了自己的獨立,然後乘貴霜帝國潰滅,開始再一次將勢力擴張到由貴霜帝國潰滅所造成的權力真空地區。笈多時代開始於約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登基之時,笈多帝國在他孫子旃陀羅笈多二世(375至415年在位)的統治下,臻於極盛。旃陀羅笈多二世極力擴張,直到將他的帝國從印度河擴展到孟加拉灣、從北部山區擴展到納巴達河為止。這些疆界構成印度斯坦傳統的邊界線。在政治上,笈多帝國是一個北印度帝國,並未包括整個半島。笈多帝國似乎享有過引人注目的繁榮,而這一繁榮由於旃陀羅笈多二世實行貨幣改革、採用標準的金幣和銀幣而又得到進一步的促進。當時,無論半島內的貿易還是對外貿易,其貿易量均達到新的高度。當時,最重要的一個工業是紡織業。其他重要的行業有冶金業、制陶業、雕刻業和寶石切割磨光業。笈多帝國的統治比孔雀帝國溫和。法顯曾在401至410年間在印度逗留,印度禮儀周到的服務和普遍的繁榮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笈多王朝西元5世紀末在匈奴人的衝擊下,日趨衰落,最後讓位於許多小王國了。四、古代印度的文化
1、印度的種姓制度。定型後的種姓制度將社會成員被劃分為四等:(1)、婆羅門。婆羅門是教士,即僧侶階層。他們掌握教權,主持祭祀。婆羅門原先分散居住在農村居民中,負責主持宗教儀式。後來逐漸形成一個專門的階層,;對印度居民的思想和生活影響很大。(2)、刹帝利。刹帝利是王公貴族和武士階層。婆羅門和刹帝利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統治階級。(3)、吠舍。這一階層由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等組成。(4)、首陀羅。,首陀羅由黑膚色的土著為主構成,其社會地位低下,絕大多數是奴隸;雜工和僕役。在這一種姓等級制度之外的是踐民,即不可接觸的人。種姓制度的起源和演變。關於種姓等級制度的起源,雖然現已提出許多種理論,但普遍同意,膚色是一個基本因素。其實,梵文中的種姓——瓦爾納(Varna)一詞,意即膚色。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當地黑土著在膚色上的差別,稱土著為達塞人,即奴隸。再加上雅利安人自己的三個等級,構成了四個等級。《梨俱吠陀》:眾神分割原人後,“其嘴乃成婆羅門,二臂成剎帝利,兩股衍生是吠舍,雙足產出首陀羅”。最初刹帝利種姓為最高貴,後來隨著婆羅門教在印度社會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婆羅門種姓才成為印度的第一種姓。種姓決定社會地位,同時與職業相聯系,種姓是世襲的,經過歷史演變,在這四大種姓內,還有亞種姓和亞亞種姓,現已成長起令人迷惑的各式各樣的種姓二三千種。影響:在印度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改朝換代和外族入侵的事件,但都未能觸動種姓制度。種姓對印度社會和文明發展的影響超過王朝政治。種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淡化了。在印度的歷史上,為什麼國家難於統一、外族十分易於入侵?可能種姓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種姓制度使印度社會具有超穩定性,因為職業是固定的,等級是固定的,統治與被統治關係是固定的,經濟關係也是固定的。印度有階級壓迫,但少有階級的暴力反抗。2、宗教的演變(1)原始宗教。最初,雅利安人信奉的典型的部落神都是自然力的化身,如因陀羅為雷和戰爭之神,阿耆尼為火神,酒神為蘇摩,太陽神米特羅-瓦盧那(一對神)、朝霞神烏莎斯,等等。這些自然之神對畜牧者是很適合的,但是,當雅利安人定居下來改營農業時,他們就不得不轉向新的神。(2)婆羅門教。大約在西元前10世紀中葉產生了婆羅門教。以《梨俱吠陀》為中心內容的吠陀宗教為了適應上述變化,開始進行重大的革新,出現了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的婆羅門教。婆羅門的經典:A.《吠陀經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B.《吠陀》的詮釋:《梵書》(婆羅門書)、《森林書》、《奧義書》(尤婆尼沙);C.法典:《摩奴法典》。婆羅門教在笈多帝國時期最後發展為印度教,其教義主要可歸納為三個方面:(1)、崇拜三大主神:造物主梵天(Brahma)、仁慈的保護神毗濕奴(Visnu)、強大的毀滅之神濕婆(Siva)。(2)“業力輪回”的理論。(3)“梵我一致”。他們把這個梵和作為人的主體的阿特曼(靈魂,我)結合並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的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或靈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如果人能擯棄社會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實行達磨(法)的規定,那麼,他就可以直觀阿特曼的睿智本質,親證梵和我同一,從而獲得解脫。(3)耆那教。在西元前六至五世紀,也就是在列國時代,印度宗教界出現了改革運動。原因:首先是由於婆羅門們的專橫和橫徵暴斂。其次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造成一個富裕的商人等級即吠舍種姓,吠舍種姓對在它之上的兩個種性享有種種特權極為怨恨。第三是民族矛盾。婆羅門與非雅利安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改革運動的後果產生了兩大新的宗教:即耆那教和佛教。耆那數的思想早在西元前7世紀就已傳播,但使耆那教正式形成,並成為一個有制度的組織的,是教主摩訶毗羅,即大雄(約西元前540-467年)。他建立的教派的成員稱為耆那教教徒,即耆那(勝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稱號。耆那教義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不僅動物和昆蟲,而且還有“木石和樹”,都各有一個獨立的靈魂。因此,他強調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重要性。耆那教的另一戒律“不妄言”。
(4)佛教。佛教創始於佛陀,佛陀的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GutamaSiddhartha)。他原是喜馬拉雅山麓今尼泊爾南方釋迦族的王子(生卒年代大致在西元前623一543年之間,亦有說在前563—480年、前463—383年)。“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中國曾譯為“浮圖”。在各種文獻中,對他的稱呼頗多,如“釋迦牟尼”等,而最為中國人所熟悉和愛用的名稱則是“如來佛”。佛陀及其教團,專心致志於探討的是人類內心世界的問題。人類如何擺脫人生苦惱的問題。“精進”於探索這一傳統在印度幾乎延續至今。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基本內容是:1、“苦諦”,說明人生所經歷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2、“集諦”,說明一切苦的原因在於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動,有行動就會造業,造業就不免受輪回之苦;3、“滅諦”,說明必須克制一切欲望,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從而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道諦”,說明要達到涅槃必須修道。同時,佛教還提出了具體實踐四諦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的發展和傳播。早期的佛教不承認什麼神的存在,不承認有永恆的物質存在,認為一切物質都是變化著的,最初佛教不設廟宇。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皈依佛教並給佛教蓋了很多寺廟,佛教也因阿育王(?一前232)的保護而盛行一時,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佛祖創立佛教一百年後,佛教發生分裂,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稱為“部派佛教“。以後又分裂出“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被統稱為“小乘“佛教。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自佛教興起以後,婆羅門教趨於衰落。約四、五世紀以後(笈多帝國),婆羅門教進行了重建,吸取了耆那教和佛教教義中的精華,並改稱印度教,重新在印度取得了主導地位,而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和地位則日漸衰落。3、文學和藝術(1)文學。印度教的經典《吠陀》據有重要的地位。“吠陀”的原意是知識和學問。《吠陀》不僅是婆羅門教的聖書,同樣也是歷史學家瞭解次大陸歷史的“聖典”。其共有四部“本集”,即《梨俱吠陀》(詩集)、《娑摩吠陀》(歌集)、《耶柔吠陀》(祭祀經文)和《阿闥婆吠陀》(祝福語和咒語)。《梨俱吠陀》是成書最早(西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間),也是最重要的典籍,以詩歌構成,全集1028首詩。《摩訶婆羅多》(又名大戰詩)。印度人以“他處有的此處也有,此處沒有的,其他地方絕對找不到”來讚譽《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規模確實舉世無雙,全詩約近二十萬行之多,相當於荷馬兩史詩之和的七八倍,是印度古典文化的一大遺產。在篇幅不一的十八章故事中,史詩敘述了屬堂兄弟關係的般度族五個王子與俱盧族一百個王子之間,因王位繼承問題所引起的十八日大戰。這部史詩在敘述偉大戰役間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對話,這就是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哲學詩篇《薄伽梵聖經》,意譯即“神之歌”,它受崇敬的程度僅次於“吠陀聖典”,被比喻為印度的“新約”,在法庭裏被用以監誓,是以後印度教的重要聖典。《羅摩衍那》。《羅摩衍那》的修辭優美,是辭藻華麗的古典梵語文學先驅。這部史詩比較短,約五萬行。根據印度的民間傳說和本詩首尾部分的介紹,它是受神的啟示,由詩聖蟻垤仙人(音譯為伐爾彌吉)編寫整理的。但實際上它可能和《摩訶婆羅多》-樣,也是流傳而成。這部史詩的結構比較嚴謹,主要描寫神化了的英雄羅摩及其遠征錫蘭的故事,反映了雅利安人國家如何向南擴張的情景,故事是圍繞羅摩王子和他美麗妻子悉達的歷險展開的。《五卷書》。印度文學在貴霜帝國時代,還出現了一部重要的寓言故事集《五卷書》。它成書於2-3世紀或2-6世紀。該書共分五卷,共78個故事。其中大部分是動物的故事,少數是人的故事,其中的故事往往具有深刻的含義。有個故事講烏鴉、狼和豹子如何用陰謀詭計吃掉了體大身重的駱駝,反映了上層階級的陰險和魚肉人民的本性。(2)藝術。印度的造型藝術可分為佛教藝術和印度教藝術兩大類。就宗教而言,印度教婆羅門思想的發跡早於佛教,但在美術上則恰好相反,藝術的花朵是在佛教世界首先綻開的。無論是佛教還是印度教美術品,都以精緻的雕像居多,而且這兩個宗教的雕像,在藝術的數量和品質方面均不分仲伯。但在建築方面,則以印度教數量居多,而且比較出色。佛教以佛陀像居絕大多數,印度教則有各種各樣的神像,神像表現出種種活潑的姿態。佛教美術。佛教最初不時興塑佛像,如要表示佛陀都採用象徵手法。阿育王時,主要的佛教藝術有紀念性石柱、佛塔和岩窟寺等。石柱代表當時的藝術水準與建築技術,現保留的石獅柱頭,是印度最為重要的藝術精品之一。和石柱美術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有男女“夜叉像”,又叫“藥叉”。佛塔是佛教特有的建築形式,它的代表性建築,是中印度西部山間桑奇地方稱為“窣(su)堵波一號”的大塔(也稱為桑奇大塔)。裝飾全在塔門石面的浮雕上,著名的浮雕“攀芒果枝的藥叉”,為“三曲法”的典型。佛像的塑造起源於犍陀羅(貴霜帝國時期),後出現馬土臘(秣菟羅)藝術和薩拉那特藝術。石窟壁畫也是佛教美術的一大特色,著名的有阿旃陀石窟壁畫(持蓮花的菩薩,因陀羅與天女等)。印度教美術。取代佛教美術而成為印度中世紀代表性藝術的是印度教美術。印度教的美術作品以雕像為主(見毗濕奴像),大多數附屬於石窟與寺院建築。不僅神像如此,人物、動物和其他形象,也被用來填補建築物的內外壁,使整個寺院看起來就像是一件雕刻品,宏偉麗壯觀。古代佛教寺院留有很多石窟,而印度教則除了石窟以外;還有許多獨立的石砌寺院。舞蹈。印度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古印度的舞蹈也可謂多姿多彩。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濕婆也被稱為“舞神”和舞王,他創造了剛、柔兩種舞蹈,酒醉後就與妻子雪山女神狂歡起舞。印度人每當演出舞蹈時,臺前都要放一尊舞王濕婆的神像。印度舞蹈的特點之一是以手錶意傳情。印度舞蹈的另一個特點是講究韻味,要求演員跳出味來(“手之所至,目光隨之;/目光所至,心靈隨之;/心靈所在,表情伴之;/表情所在,拉斯伴之。”)。4、古代印度的科學(1)古代印度的天文學:以太陽和月亮的觀察為主。準確記錄下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位置,能夠預言日食、月食等。(2)印度數學。印度人在數學領域中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就是“零”的發現。印度計數採用十進位制。印度人很早就有了極大數、極小數的概念。如當希臘和羅馬人僅有十的三乘方和四乘方概念時,印度人已經想到了十的十八乘方的數字。擅長於算術。(3)印度的醫學。最早的醫學書籍《阿瑜吠陀》(生命之學)健康:身體、精神、情緒。藥物醫療精、氣、神。自然藥物為主。兩部傑出的醫學典籍:《揭羅迦本集》和《蘇修魯多本集》。希伯來文明誕生於今天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這塊地方稱為迦南。希伯來人是當今猶太人的祖先。不過,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來人扮演了相對不太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战略规划能力试题及答案2025
- 项目管理资格考试信息分析试题及答案
- 项目组合管理的有效策略与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
- 抗生素抵抗机制的检测试题及答案
- 清晰的项目目标设定与达成路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劣势与突破方式试题及答案
- 阐述理财理念对客户的影响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复习计划制定试题及答案
- 课题申报书 实践意义
- 项目管理专业考试中的技巧和策略试题及答案
- 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程序文件资料汇编
- 业主授权租户安装充电桩委托书
- MOOC 警察礼仪-江苏警官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生产主管转正述职报告
- 行政执法考试-检察机关执法规范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
-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人)单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 华中农业大学自荐信
- 员工派驻外地工作协议
- 家国六情:蒙曼品最美唐诗
- 《拉玛泽呼吸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