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蜀相》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蜀相》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蜀相》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蜀相》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蜀相》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杜甫蜀相一个人学会了缅怀,必然意味着某一种东西走到了尽头。1.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4.背诵课文。学习目标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杜甫(712—770)作者简介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712—770)作者简介一生历程: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期——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一)35岁以前优游漫游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年(745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作者简介(二)、35至44岁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一生历程: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期——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作者简介(三)、44至48岁战乱流离期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贬华洲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一生历程: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期——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作者简介(四)48至58岁西南漂泊、江舟长逝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中。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郞》、《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一生历程: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期——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解题《蜀相》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明快洒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知识讲解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所咏的古人,所怀的古迹,所忆的古事来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的诗。1.诗歌的内容是:怀古人、忆古事,咏古迹。

2.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今昔对比、运用典故

3.表达的主题:(1)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2)感叹物是人非,国家兴亡,昔盛今衰

(3)讴歌历史人物,寄托哀思,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朗读课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去哪里寻找武候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思考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2.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讲起”,有何用意?一个寻字表明了什么?“写祠堂是为了写人。一个“寻”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已久、急于前往拜访祠堂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之情。3.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柏森森”抓住了武侯祠外景色的主要特点,渲染出一种安谎、肃穆的气氛;同时,高大茂密的柏树也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这两句直承“蜀相"诗题,入题十分自然。鉴赏诗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确空好音。台阶旁的绿草独自呈现出青翠的颜色,躲在叶下的黄鹃白白地鸣叫,没有人欣赏。思考: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从这两个字中可以看出祠中怎样的气氛?试从炼字的角度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鉴赏诗歌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炼字)从这两个字中可以看出祠中怎样的气氛?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鸣空好音。“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空有,徒有”的意思。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渲染了空寂凄凉的氛围,落寞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愧。鉴赏诗歌解词译句分析字的好处、用意炼字题作答思路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鹃空好音。台阶旁的绿草独自呈现出青翠的颜色,躲在叶下的黄鹂白白地鸣叫,有声有色,生机盎然。渲染了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色,但是却无人欣赏,无人聆听,乐景衬哀情,诗人借此抒发了一代蜀相被人遗忘的感伤之情。鉴赏诗歌乐景是什么哀情是什么通过乐景哀情表达什么?景情题作答思路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鉴赏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多次商论天下大计,诸葛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频烦,犹“频繁”,多次。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鉴赏诗歌敬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颈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功业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鉴赏诗歌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思考: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天下计”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老臣心”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鉴赏诗歌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鉴赏诗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思考:1.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泛指干百年来未达到目标而含恨死去的仁人志士。2.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泪”字,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丞相鞠躬尽疼精神的赞叹,也饱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并借以抒发诗人济世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以及对安史之乱平定无期的忧虑。3.这一联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鉴赏诗歌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两联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两联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悦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整体感知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构梳理}}}}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描述景象,凄清冷落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壮志未酬,痛苦悲伤起承转合借景抒情借古喻己蜀相诸葛亮和杜甫的连接点

诸葛亮

杜甫时代才情理想付出结果不同人物角度战争频频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尽全力,不遗余力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迁移拓展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迁移拓展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迁移拓展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迁移拓展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