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篇)_第1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篇)_第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篇)_第3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篇)_第4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1.晓诗音。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预设:(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2.明诗意。(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预设: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3.悟诗情。(1)寄情酒更浓。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预设: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触景情更深。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预设: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3)世事难料情难舍。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预设: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第二课时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四、作业:搜集描写送别的诗。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二设计理念: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2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1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引出课题,了解题意。(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4)指名读,齐读诗题。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1自读。出示自读要求:(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2交流。(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2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赠友人》(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1知路遥,叹艰辛。(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2一“无”一“有”,对比品读。(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3情境诵读,入境悟情。(1)(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埙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仅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一去何日是归期?(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1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2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3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拓展送别组诗。(1)古人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如此感伤。你们还读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2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3联系实际,升华主题。(李叔同之《送别》音乐响起)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熟悉的骊歌再度响起时,你的心头是否也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离愁?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1、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指名回答。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5.师:谁还想读?指名美读。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母亲和我们》.韩天航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2.学生展示读古诗。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2.生:……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6.示读。五、总结升华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教材安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一课,所以备课时,无形中,便将两首古诗进行了对比:其作者都是唐代的;都属于送别诗;前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扬州,以目相送;后者诗人送友人去的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安西,以酒相送。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学生学生学的很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但有少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我想可能是由于自己的语言激情不够,没能把学生完全带入到诗的意境当中去。人们都说讲公开课,是一见非常劳心的事,确实如此,可在这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也成长了不少。窦桂梅曾说过:“公开课是我成长最好的熔炉,上公开课相当于公共演出,准备演出的过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好的锤炼。”每一次公开课后,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把这些收获和经验积累起来,那会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四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五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五)总结全文,回顾知识请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后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从字词、情感等方面来谈谈。(六)课后作业创设元二知道王维不幸去世的情境,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心里话,让学生情感升华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六一、导入。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四、感受王诗的风格。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五、作业:诗配画。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七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你的朋友多吗在你的朋友或亲人要和你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在读大学时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话都说,可毕业后,她去深圳工作了,我回到了黄石。我们有六年没见面了,真想去深圳看看她呀,她是胖了还是瘦了呢,我们常常写信,打电话,还时常在梦里相见呢。你有这样的体会吗一,谈话导入: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元二之间的情谊。)4,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2,认读生字词卡片:渭城:讲解词义。(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三,理解诗意1,师:诗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师作上记号。)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师板书。)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五,拓展赏析1,师: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2,请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六,布置作业: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八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三、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一套。课时安排:一课时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1.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指名回答。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3)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4)师:谁还想读?指名美读。(5)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6)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3.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师生对话。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2.生:……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在清音雅声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觉/深藏在心灵的一隅/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待蓦然回首时/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认识你的日子里/我心快乐过/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只想/认识你真好……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五、总结升华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劝更友情《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九一、教学理念《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让学生学会变换体裁根据课文编写故事。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明诗意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古诗教学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通过仔细地预习,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是对于作者或者是诗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掌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相互检查一下吧。板书: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七、课件支持大屏幕出示本课古诗内容学生举手试读,齐读全诗。师:同学们的确认真预习了,读的比较准确。现在,老师再考考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填一填这个题:八、课件支持问题1、()送()去()指名试着回答。根据学生所填和前置性学习单的问题反馈,老师总结大家的问题并出示在大屏幕上:2、什么时间送别?3、在哪里送别?4、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5、安西在哪里?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问题。学生再读古诗,试着回答问题,从这个环节中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初步理解。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老师也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请大家帮我解答。问:王维为何在送别时要作一首送别诗呢?学生试着回答:生一:因为王维很珍惜和元二的情谊,很舍不得他,才会做这首诗。生二:因为王维想借着这首诗表达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师:“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板书:送别诗二、悟诗情1、师:再回头看看我们这首诗,诗中的`送别之味你是从哪里品出来的呢?生试着说出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A、“更尽”是什么意思?B、为什么要劝元二再喝一杯?C、若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什么话来劝他呢?2、语言训练:课件出示:A、元兄啊!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试着说一说:元兄啊!。引读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B、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元二是被派去安西工干的,说一说你从哪一个字中看也来是工干的呢?生:“使”师:谁来解释一下“使”是什么意思?生补充资料:“出使”:派遣使臣;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师:既然如此,我们在劝元二的喝酒的时候还能说什么样的话呢?——祝福的语气。元兄啊!。引读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C、是啊!出使之路,路途艰险,前路充满了未知,在这里,王维对这位老朋友出使之事也有一些担忧呀!谁来说一说,他在担忧什么?学生试说:①前往的环境如何?②年纪大了,以后有可能不会再相见。元兄啊!。引读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3、师: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许多的未知布满前路。元兄啊!。引读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接读诗句)4、师:古人好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