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叙述特点示例与强化专练考点:1.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与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分析叙述差异2.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3.瞿秋白《涴漫的狱中日记》——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述特点【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分析叙述差异2.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3.叙述特点4.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考点示例】一、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与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分析叙述差异【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4.行文脉络叙述差异材料1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2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B.文学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所以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C.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D.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但文学因是虚拟的世界而没有“实在”来进行比较、批评和判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错误。由原文“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可知,文学创作也能够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故选B。
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B.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C.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D.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错误。由原文“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可知,文学家、文学作品是不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B.“无论何时”错误。由原文“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可知,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具有这样的作用,选项扩大了范围。C.“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错误。由原文“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可知,文学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故选D。
问题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B.《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C.《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D.德国诗人保罗·策兰作为犹太幸存者,以其《死亡赋格》表达对纳粹大屠杀的体验,成为二战后“见证文学”的代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论述的是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C.说的是《雷雨》的特点以及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和历史没有关系,所以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
问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先指出文学和历史这两种文化形态紧密联系;然后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阐释了二者的两个相通之处;最后指出文学和历史的不同——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先指明文学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由“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叙事性”可知,材料接着说明了文学和历史的相通处之一是叙事性,并以怀特的观点对二者叙事的相通性做了具体的阐释。第二段指出“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并举例进行阐释。根据第三段中的“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可知,第三段主要论述了文学和历史的不同。最后将以上分析以一定的逻辑先后顺序分点概括即可。问题5《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郑庄公与母亲有隙后“隧而相见”、冰释前嫌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答案两者虽然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是《春秋》的成书时间早于《左传》,两本书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同,因此描述的着重点有所不同;编年体史书的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春秋》和《左传》都是编年体史书,后者以前者为本,因为两本书的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各自的叙述只是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前者注重事实,更客观,故只有事件的结果“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后者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写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就有了母子二人“隧而相见”的动人情节。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考点解读】1.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小说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分析鉴赏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语句解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上的男爵【意】卡尔维诺
吴正仪译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圣诞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深厚的东西。“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愤怒地推开盘子。“从饭桌上滚开!”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柯希莫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抗议。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诞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我决不会改变想法。”哥哥在树冠上说。“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我失声痛哭起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该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才能为大家做出贡献。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一天早上他再次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地望着气球。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没想到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B.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C.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D.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体现了柯希莫对独立人格的维护及对朦胧理想的追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错。结合文本内容“柯希莫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抗议”“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可知,弟弟与哥哥在思想观念上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弟弟能够理解哥哥,但是没有哥哥的那种勇气。故选B。问题2下列对小说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节真实。文中的生活背景与人物穿着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具体,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B.情感真实。人物对自由的渴望、父子之间的冲突、母亲对孩子的责备等情感都是现实中实有的情感。C.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树上的男爵》从多方面进行真实性讲述,为小说的虚构提供了支持。D.虚构突破真实的限制。《树上的男爵》虚构了柯希莫在树上生活了一生,充满了想象和创造力,使主题更深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母亲对孩子的责备”错。依据原文“‘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焦急地喊道”可以看出,文章并没有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责备,而是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忧。故B。问题3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虽然时间跨度大,但以“我”的视角叙述了哥哥的一生,使故事叙事完整,结构严谨。②反衬人物。通过“我”不敢反抗父亲的命令的胆怯软弱反衬了哥哥柯希莫倔强、执着、勇敢的性格特征。③有助于表达小说主旨。小说通过“我”的讲述肯定了哥哥寻求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同时蕴含着对专制礼教束缚的批判。④增强真实感。“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我”进行故事讲述,增强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中第一人称“我”在小说中作用的能力。①情节上,以叙述者“我”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交待了哥哥的一生,可见“我”在文章中起到线索的作用,虽然时间跨度大,但叙事完整,结构严谨。②人物上,文中的“我”和哥哥柯希莫在性格上有一些差距,“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愤怒地推开盘子。”通过“我”的胆怯突出了哥哥倔强、执着、勇敢的性格特征。③主旨上,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以“我”的视角寻求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同时蕴含着对专制礼教束缚的批判。④叙事人称上,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我”进行故事讲述,增强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感。“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问题4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答案①“生活在树上”中“树上”指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相反的自由的生活。“生活在树上”是指柯希莫对父亲独断专行的反抗,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用保持距离的方式来看清尘世。②“热爱大地”中“大地”是指现实的生活。“热爱大地”是指柯希莫并没有逃离社会,他替大家着想、关心世俗、帮助人们。他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③柯希莫“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表达出他追逐自己的理想,也关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历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在回答本题的时候首先需要解释“生活在树上”和“热爱大地”的具体含义,最后再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①“生活在树上”中“树上”是指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相反的自由的生活。“生活在树上”是因为柯希莫对父亲独断专行的反抗,是他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从原文中弟弟的话“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和原文中他自己说“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可知,“生活在树上”有对朦胧理想的追求,想要通过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②“热爱大地”中“大地”是指现实生活,从柯希莫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他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的,他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③柯希莫“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表明他追逐自己的理想,关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可见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理想的社会中,还要关注现实的生活,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历程。【考题对接】一、瞿秋白《涴漫的狱中日记》——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涴漫的狱中日记①瞿秋白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现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这是洪水之后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当然都是烂纸破簿,水痕涴漫,还有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鸟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7日)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二月□日”“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像……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知识……“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厂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唉!□□军□……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月九□”“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去……愤气……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今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的力量。□□副□又……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这里也是这样。——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日”“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刑具。……两个月不能写日记……“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信……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忙……’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1923年8月9日(有删改)【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流漫,即污秽漫滤。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B.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C.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D.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2.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一、瞿秋白《涴漫的狱中日记》【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理解不当,文中的“我”不是迷茫,而是内心坚定。故选D。2.①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结大家;②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妥协;③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我现在厂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愈响愈妙——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可知,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结大家;根据“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可知,信仰坚定,任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节动物门:枝角类Claera》课件示例
- 《商法学课件》课件
- 双语客运值班员应急管理课件
- 谭香玲项目一电力电子概述任务认识电力电子器件课件
- 铁路市场营销铁路客运市场细分的标准课件
- 《GB 18279.1-201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2025版)深度解析
- 2025年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考试题库
- 标准部件四方采购协议
- 专业外墙涂料施工合同示范2025年
- 平价股权转让合同模版
- 高尿酸健康宣教课件
- 中班游戏教案《背夹球》
- 第5课《小心“马路杀手”》课件
- 零星维修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标
- 《花生膜下滴灌技术》课件
- 森林消防员劳务派遣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妇科学妇科感染病
- 《内科常见病的诊治》课件
- 离心泵有效汽蚀余量计算公式
- 第十一章计划调控法律制度
- 《我的家乡日喀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