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史思考题答案-贺小慧_第1页
化学发展史思考题答案-贺小慧_第2页
化学发展史思考题答案-贺小慧_第3页
化学发展史思考题答案-贺小慧_第4页
化学发展史思考题答案-贺小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什么是科学史?什么是化学史?答:科学史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关于自然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化学史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因此,化学史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2、化学史的历史分期分为哪三个时期?答:一般划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等三个大的时期。(1)从化学的萌芽至十七世纪中期为古代化学时期(2)从十七世纪后半期,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近代化学时期;(3)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以来为现代化学时期。3、化学史与化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答:化学史也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化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化学的其它各分支学科,以讲授知识的理论和现状为目的,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更新其内容。化学史则不然,它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纵的方向上,阐述从化学的萌芽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怎样发展为现代化学的历史过程,即化学怎样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全过程的系统阐述。4、论述学习化学史的意义。答:学习和研究化学史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化学家和化学史家所重视,甚至已经发展到为教育领导部门所重视。学习化学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掌握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的系统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化学人才的良好素质。第二、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正确处理化学中实验与理论二者的辩证关系,它们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学习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化学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第四、学习化学史,更加有利于通过本门业务培养学生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五、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化学系学生为化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严格治学的态度。第六、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学习化学史可以激发青年的爱国热忱,奋发图强,变落后为先进,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习的拼搏精神。第一章古代的实用化学简述人工发明用火的过程及其意义?答:过程:(1)人类起初因毫不知火的底蕴,和动物一样.对火有畏惧感,只能远远躲避。人类对火经过长期接触、观察,发现熊熊的大火可以驱赶猛兽,起到保护人类安全的作用,又发现被火烧烤过的兽肉好吃也易于消化,一些本来难以食用的植物烧熟了也可以充饥,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火不仅驱逐黑暗给人以光明,而且还能御寒。于是,人类就进而想把自然界中的野火引来作火种,带到自己的洞穴中加以保存。从此火就成了人类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伴侣。人类从怕火到能利用火,经历了一百多万年。(2)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火,而保存火种就显得格外重要,通常都由最有经验的长者来担任。即使如此,仍然会由于一些难以抗拒的原因而遭致火种熄灭。这就需要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寻找人工取火的方法。(3)摩擦取火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意义:取火方法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大事。恩格斯对此曾给予了很高地评价,指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蒸气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自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人类就得到了用火的自由。火这种驯服的自然力不可估量地增长了人类在和自然作斗争中的威力。火使人类可以实现许多有用物质的变化。在熊熊的烈火中,可使粘土、砂土、瓷土烧制成可用的陶瓷和玻璃,也可使矿石放在火中燃炼出有用的金属,通过火也可使天然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得以利用。后来,化学家所用的重要方法,如燃烧、锻烧、煮沸、蒸馏、升华、蒸发等等,无不都是建筑在火的使用的基础上。火的发现和利用,成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火的发现和利用在化学发展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铜和白铜的成份各有哪些?答: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明为青铜。铜锌合金也就是“黄铜”。白铜,即铜镍合金。3、简述我国古代制陶的历史过程。答:我国古代制陶瓷的历史如下:(1)制陶技术大约发明于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2)距今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出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3)商代在陶器制作中出现了一个重要成就,(4)釉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5)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是我国瓷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清代瓷器则达到了辉煌的境界。(6)瓷器是一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的发明最早。4、概述造纸和火药发明与西传及其意义?答:关于造纸术的起源,1933年,在新疆地区出土的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麻纸。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公元二世纪,在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到三、四世纪,纸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帛、简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后来,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利用桑皮、藤皮、稻麦杆,甚至还发现了用竹子作造纸原料。在设备方面,出现了活动的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造纸术在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作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十二世纪,欧洲最早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莎草等,此后纸便逐渐流传到全世界,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火药: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也是我国发明的,但发明的年代要比纸的发明晚些。首先,人们需要对组成火药的三种成分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对碳、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人们有意识地利用混合物的这一性能,火药就被掌握了。火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发明的。火药发明的意义如下: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军事上的运用和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正是这样,思格斯明确地评价道:“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古代的物质观1、简述中国古代的物质观?答:中国古代的物质观主要从万物一元论、阴阳说和五行说几个方面阐述。2、古希腊有哪些人对物质观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贡献又是什么?答:例如: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前435年),则融合了各派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这样就从一元论转入了多元论。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的首次尝试,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合力学说的先驱。古希腊唯物主义自然哲学最高成就是原子论的提出。它是由留基伯(公元前500—前440年)和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共同创立的。亚里士多德在自然哲学方面最主要的成就是四元素说。3、阴阳五行说的意义是什么?答:阴阳五行说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在化学史上,它成了后来兴起的炼丹术的指导思想。在祖国的医学中,成为传统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至今在中医学中仍有重大影响。4、古代印度的物质观主要有哪几种学派?答:古代印度的物质观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派:1.在印度以伽毗罗为代表的数论哲学派,就提出过与中国五行说相类似的朴素的元素论。该派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从统一的原始物质发展而来,在这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五种物质元素错综复杂的配合起来,就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2.伽那陀创立的胜论派,发展了上述的五元素说,进而认为构成这五种元素的单体,是由极其微小,大小相等,永恒存在的“原子”所组成。这些原子是不灭的,呈球形,比日光中最小的尘埃小六倍。原子有颜色、味道和气味(因此不同于古希腊的原子),这些原子可以结合成单体,也可以结合成复体,还可以形成更大的原子对的集合体,以至构成万物。3.在古代印度,最为典型的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以遮缚伽派的学说为代表。该学派从世界的物质观出发,认为世界上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而所谓的“空”因为人的感官无法感觉,所以它并不存在,而这四种元素,又是由“原子”所组成,发展了胜论派所提出的原子理论。5、古希腊原子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古希腊原子论?答:原子论的主要内容:(1)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质粒子所构成。这种粒子叫作“原子”。(2)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在形状大小上却是多种多样的。(3)万物所以不同,就是由于万物本身的原子在数目、形状和排列上有所不同。(4)他们还认为,原子与原子间存在有“虚空”,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和必要条件。(5)原子总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6)原子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由于彼此碰撞就形成原子的旋涡运动,从而构成世界万物。意义: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重要、最高的成果之一。虽然希腊古原子论还只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的哲理思辩和天才的猜测的结果,但它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对后世都影响至深。它成了十九世纪初建立在可靠实验基础上,由著名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科学的原子论的胚胎和渊源。古代原子论与科学原子论密切相连.放射着光辉。第三章炼丹术1、中国炼丹术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发展过程有哪些?答: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统治阶级的物质享受较前大有增加,自然地产生了两种愿望:一是希望长生不死,用无限延长的生命来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二是希望有更多的财富和黄金。适逢其时,就有些人投其所好,从事炼制长生不老药或是炼成人造金银为统治阶级服务。这种举动得到帝王的青睐。此外,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制陶、冶金、酿造等化学工艺实践,本草药物的应用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这些生产知识和经验,也为炼丹术在这个时期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炼丹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和发展的。发展过程:中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武帝时就有了炼丹术。但其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汉之际。(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它视为萌芽状态的炼丹术(2)到汉武帝时代,炼丹术有了发展。把丹砂和别种药剂来试做“黄金”。汉武帝时代,已有方士用丹砂及其他药物炼化成“黄金”,并密切地与祭祀天地鬼神的迷信事情联系在一起。(3)到了东汉,炼丹术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问世,它是一部当今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炼丹术著作。书中既阐述了炼丹的指导思想,同时记载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化学知识和较多的药物,如汞、硫黄、铅、铜、金、云母、丹砂等。(4)直到唐朝,使炼丹术入最盛时期。(5)及至宋代炼丹术仍有相当的发展。(6)到清代,在延续一千多年之后,炼丹术就此销声匿迹了。2、中国炼丹家不能把古代化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化学的原因是什么?答:(1)从东汉魏伯阳到明朝,有一千几百年,炼丹家所用药品种类和使用方法,总显得局限性很大,用的药品大多是汞、铅、硫等少数几样东西,方法也少,主要是用升华法。(2)一千多年来,操作重复的极多,浪费许多人力物力,这是炼丹术谨守秘密,不事交流的必然结果。(3)在方法上,用具不知采用玻璃的,故妨碍观察,而且蒸馏用得很少。(4)尤其重要的是,不知收集气体和度量气体的方法,以致对于气体物质,始终茫然不晓。(5)但中国炼丹家,常缺乏数学的素养。就不能发现物质组成的恒定、物质的成分元素间的比例一定和物质变化时质量守恒的规律了。以上几点,就是中国炼丹家不能把古代化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化学的重要原因。3、阿拉伯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答:(1)它们所用的炼制设备很相似;所用的药物主要也都是些硫、汞、丹砂、硝石等,并且都特别重视硫和汞。(2)早期的阿拉伯炼金家同中国的炼丹家一样,大多精于医术,他们既是炼丹家,又是医生,二者兼一身。4、阿拉伯炼金术代表人物阿维森纳炼金术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他认为金属是由硫、汞及决定各金属本性的杂质所组成,汞是金属的精灵,硫使金属有了可变性;但他否认金属可以相互转化;他认为炼金家能够得到的只是贵金属的合金,或能使金属带有贵金属的颜色,这就是他的炼金术的基本观点。5、欧洲炼金术代表人物英国人罗哲•培根炼金术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1)认为“炼金术是叙述制备某些灵药的科学,当这些灵药投在金属或不完备物上时,能立刻使后者变成美物。”(2)培根认为汞、硫是原始物,汞是金属之父,硫为金属之母,黄金则由纯汞和纯硫所制成。(3)他把炼金术又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种:理论炼金术研究金属和矿物成分、起源及其他变化等;而实践炼金术则介绍金属制备、净化及各种颜料的制造。这就是培根的炼金术的基本观点。6、对古代炼金术总的应该如何评价?答:(1)既不能一切否定,又不能一切肯定。科学方法的先驱,被马克思、思格斯誉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2)十六世纪英国哲人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曾经就炼金术对科学的贡献做出了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炼金术士寻找黄金的苦心毅力,已使他们的后人获得许多有用的发明和有益的实验,并且间接促使化学走上光明的大路。”正因为如此,(3)思格斯把炼金术称之为化学的原始形式。这种评价是非常合理的。第四章本草学与医药化学1、简述中国本草学的发展过程?答:本草”二字最早见于《汉书》。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西汉时代,记录药物知识的本草已经产生了。我国本草学的发展过程:(1)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的经典著作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2)唐代本草学著作颇多,但最著名、影响最大残迹可求的是《新修本草》,俗称《唐本草》。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八百多年。(3)宋代也很重视医药学的发展。在本草学著作中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药典,当推宋代《证类本草》。(4)到了明代出了一部名闻中外、总结历代本草学成就,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由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成为我国最完整的一部有关祖国药物学的巨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2、十六世纪左右,古代化学出现了由炼金术向医学方向转移的原因是什么?答:在十六世纪左右古代化学也出现了由炼金术向医学方向转移。出现这种转移是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一,是与化学自身发展矛盾相关。其二,出现这一转移还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3、十五、十六世纪化学在哪些领域内出现了新局面?答:其一,是在冶金领域内,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冶金化学;其二,是在医药化学领域中做出的突破。4、帕拉塞斯的贡献有哪些?答:(1)帕拉塞斯扩大了炼金术的含义,他认为凡是把自然原料转变为对人类有用的成品的科学都可称为炼金术。(2)帕拉塞斯摒弃了古代学者主张的关于人体健康是由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及粘液所决定的观点,而提出人体本质和万物一样,都是一个化学系统的学说。(3)帕拉塞斯做了不少化学实验,完成了不少无机物的化学转变。在他的著作中,他从化学上区分了白矾和蓝矾,提出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描述了铁与硫酸作用后有气体析出,等等。他建议在化学操作中使用重量,因为“重量是不会骗人的。”5、海尔蒙特对化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答:一、对气体的实验研究,二、他的元素理论。而这两个方面对化学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第五章化学燃素说形成与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1、试述化学燃素说建立的背景和过程。答:背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火看成是构成宇宙的元素,认为整个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水、火、木、金、土),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水、气、火)以及古印度的“四大说”(地、水、火、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火”是构成万物的一种元素。炼金家和炼丹家看到火能促进物质的转化,企图用火来使其他金属变成黄金,或长生不老之丹。他们在炼“金”和制“丹”过程中,常常用到可燃性的硫,进而认为可燃物体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可燃物中普遍含有可燃性的“硫本质”。十七世纪后,冶金、炼焦、烧石灰、制陶、玻璃、肥皂等工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些工业无一不是与燃烧反应密切相关的。当时化学家们的实验研究,不论是元素的发现和鉴别,还是对物质性质的研究和比较,以及单质与化合物的制备和提纯等,几乎都是离不开燃烧和焙烧的。工业和化学研究都需要从理论上阐明燃烧的机理,因此,对燃烧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当时以至整个十八世纪化学的中心课题。过程:(1)1669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年)在《土质物理》一书中,对燃烧现象作了许多论述,提出了“燃素说”的初步思想。他认为,气、水、土都是元素,又把土分为三种,固定土、油土、流质土。物质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构成它们的这三种土的比例不同。(2)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继承和发展了贝歇尔的学说,把油土改名为“燃素”。2、试述化学燃素说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功过。答:内容:按照燃素说,所有的可燃物都含有一种共同的元素——燃素,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评价:燃素说几乎解答了当时生产实际和化学实验中所提出的全部理论问题,因而赢得了许多化学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它取代了炼金术在化学上的统治地位,燃素说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甚至有人说,它是化学领域中第一个把化学现象统一起来的伟大原理。燃素说虽然是化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它毕竟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随着实验的发展,它便漏洞百出了。十八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氧,揭示了燃烧的本质,燃素说也就让位于氧化说了。3、试述拉瓦锡氧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答:(1)燃烧时放出光和热。(2)物体只有在氧存在时才能燃烧。(3)空气由两种成分组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加重;所增加的重量恰好等于其所吸收的氧气的重量。(4)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金属燃烧后变成锻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4、试述拉瓦锡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答: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在化学上以真实的物质——氧,取代了神秘虚幻的燃素,使过去以燃素说形式倒立着的化学正立过来了。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及他本人的天赋和努力的结果。化学基本定律与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建立1、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具有什么样的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答:它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与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有了这个定律作基础,人们才能精确地和深入地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它还为哲学上的物质不灭原理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众多的事实材料证明,不论物质的具体形式怎样改变,其改变前后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用定量方法研究化学是当时研究化学的主要方法和主要潮流。要进行定量研究就意味着把数学引入化学。2、当量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2)当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量的一种物质总是需要确定量的另一种物质。(3)两种中性盐进行复分解反应时,生成物也是中性的。如果知道了反应前两种盐的成分,就可以算出反应后两种盐的成分等。3、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分割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答:首先,它在理论上统一解释了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化学实验事实,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的内在联系。化学基本定律为原子学说提供了实验基础和事实材料,原子学说又从本质上说明了基本化学定律。更重要的是,近代原子学说与化学基本定律的联系,使它成为可以验证的学说,这就使它去掉了哲学外衣,而成为一种科学学说。其次,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它为以后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促进了化学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化学全面、系统发展的新时期。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4、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答: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成功,是与他采用和创造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分不开的。他善于继承前人的科学思想和成果,把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引入化学,既高度重视科学实验,又善于进行理论思维,不仅采用归纳法,而且注重演绎法,正确地运用了假说方法巧妙地将实验研究与数学计算相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分子学说的建立与早期原子量的测定1、阿佛加德罗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分子假说?答:十九世纪初,化学界围绕着盖一吕萨所提出的气体简比定律的争论,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气体相互化合研究的关注。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为了合理地解释道尔顿的原子论与盖—吕萨克气体简比定律矛盾的统一,成功地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2、试剖析以下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遭淹没之原因?答案略。3、简述早期原子量测定的历史?答案略。4、康尼查罗如何论证并确立了原子——分子学说?答(1)在阿佛加德罗假说的基础上,重申了应用蒸气密度法求物质分子量的方法;(2)在原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3)指出了某些金属和非金属的分子量是不可能求得的;(4)指出了阿佛加德罗假说与杜隆、培蒂定律的联系;(5)指出了原子量和当量的区别和联系,(6)论证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统一性;(7)确立了书写化学式的原则。5、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答:内容:(1)无论是化合物还是单质,在不断被分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分子的阶段。分子是具有一定特性的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2)单质的分子可以是由多个原子所组成。(3)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含有同样数目的分子。意义:(1)阿佛加德罗假说不但一目了然合理地解释了盖一吕萨的实验,说明了气体定律的正确性,解决了劈开原子的矛盾,从而充实了道尔顿原子学说的内容,更进一步地阐明了定比、倍比定律的本质。(2)解决了道尔顿指出的盖—吕萨克设想中的矛盾,而且还解决了道尔顿所未能解决测定物质分子量和原子量的问题,也解决了正确书写化学式的问题。第八章无机化学的系统化1、化学元素的几种发现方法有哪些?答:(1)感性的直观方法(2)古典化学分析的方法(3)电解法(4)光谱分析法2、《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哪几点?答:(1)化学元素原子量的大小决定着化学元素的性质,这就好象质点的大小决定复杂物质的性质一样。(2)把各种化学元素按着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化学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3)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未被发现的元素。(4)当排列周期表时.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修正测得不准确的原子量。3、简述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的历史过程。答案详见第三节。4、周期律的发现有何科学意义与哲学意义?答:科学意义:(1)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之前,化学家还只是一个又一个地发现各种化学元素,孤立地研究各种化学元素的性质。周期律发现之后就把各种化学元素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使化学的研究进入了系统化阶段。同时,对物理学的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光谱学、原子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2)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上,特别是无机化头一次重大的综合。对各种化学元素以其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统一的说明。把各种元素的性质和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对应起来了,把各类元素的自然体系,用周期表的逻辑体系反映出来。这本身在化学的发展中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和惊人的预见性。这样一来,在周期律发现之前,对化学元素和有关化合物的研究,就使人们从盲目性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增强了无机化学研究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这种理论价值,至今还仍然存在。(4)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自然界的伟大规律,它指出了化学元素的发展具有惊人的周期性。从广义上来说周期律又成了人类探寻自然界周期发展的钥匙。哲学意义: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同时,周期律不仅揭示了质量互变的规律还表明了化学元素发展的趋势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波浪式、螺旋式、周期性地向前发展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趋势,正是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所揭示的内容。所以说周期律的辩证内容证实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结论。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1、尿素的人工合成的意义是什么?答:尿素的人工合成,突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活力论”的基础,开创了有机合成的道路,对于整个有机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也有助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启迪人们的哲学思考。2、有机化学产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答:最能反映有机化学形成标志的是有机合成的成长壮大。3、李比希给基下了定义是什么?答:(1)基是化合物中经一系列变化仍保持不变的部分;(2)基可被元素置换;(3)当基与一种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这种元素可以分出或被另一种元素代替。4、日拉瓦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分类体系是什么?答:(1)氢型:包括碳氢化合物、醛、酮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等。(2)氯化氢型:包括有机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和氟化物等。(3)水型:包括醇、醚、酸、酸酐、酯和硫化物等。(4)氨型:包括胺、酰胺、亚酰胺、胂、膦等,亦即有机氮化物、砷化物和磷化物等。5、类型理论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答:类型理论的发展使得有机物的分类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了,这样对有机化合物就有了一个初步的系统认识.由于揉进了基团理论,把卤化物、醇、胺等分在了不同的类型里,已有了现代按官能团分类的思想萌芽。分类过程主要是运用了类比法,这也是当时整个化学领域普遍被使用的一种方法。从无机化合物引出有机化合物分类类型,对人们认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帮助。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分类方案已有了预示新的有机化合物的作用,这就是由其他原子或基取代类型中的氢生成新的更复杂的化合物。第十章物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1、总热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答:内容:一个化学过程,不论经过多少中间步骤完成,其热效应总是相等的。意义:这是热化学领域发现的第一个定律,也是在自然科学上首先得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性结论。2、什么是卡诺定律?答:热机必须在两个以上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于两个热源的温差;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热源之间的所有热机,其效率都不超过可逆热机,热机效率在理想状态下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3、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意义。答:它们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具体认识,而且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第一定律强调的是能量转化时的守恒性和等值性,它要求从能量的转换恒等性上把握运动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仅用物质要素和成份解释世界的僵化模式,为边缘学科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第二定律强调的是能量实际转化的不可逆性,它要求给予时间的流逝以物理意义和方向,否定了从牛顿理论中衍生出来的用可逆反演的观点处理一切问题的简单方法。4、简述十九实际物理化学形成和发展的大致线索。答案略。5、反应动力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答:反应动力学的主要成就影响较大者有反应速度理论、链反应理论和快速反应测定法。第十一章原子结构与周期律的发展1、十九世纪末,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上有些什么主要发现?答:这些科学发现主要有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2、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作用和不足是什么?答:作用: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解释了原子的线状光谱,也解答了电子为什么不会降落到原子核上去的问题。不足:但是玻尔的理论是古典理论加上量子化条件。因而还不是完整统一的理论,所以,这一理论不能解释后来发现的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也不能解释谱线在磁场中分裂等实验事实。3、化学元素周期表能否延长?这个扩展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能否成立呢?答:近几年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条件只要合适,周期表还是可以延长的,这是以幻数理论为代表的一派。另一种则以美国的著名化学家霍夫(1937—)为代表,他认为,在周期表的末端,再设法合成新元素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在于,此时的核反应截面极小、几率极低,原子核的溶合反应与转移反应都难于进行,只能生成“大量的不清楚的东西”。也就是说,化学元素的原子核不会无限的复杂化,也不会无限地生成,而是存在着“稳定性界限”,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再也不可能生成复杂核了。第十二章分析化学的产生与发展1、从分析化学发展的历史展望分析化学的发展前景如何?答:分析化学在化学科学中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生产实践、商品贸易和科学实践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鉴别、测定、分离等方面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同时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门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各种鉴别、测定和分离方法的更新、丰富和进步。因此,分析化学不仅在化学科学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许多其它有关学科和生产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2、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作用答: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不仅为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作了贡献,同时也在生产和科学的促进下,不断改进,形成一门化学分析的学科,一直到二十世纪仍有某些改进,这种传统的化学分析中的重量分析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几乎全部被容量分析所取代,在教学上还作为一种方法给予介绍。总的来说,化学分析在二十世纪以来,人工合成指示剂的品种数大量增加,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发展出络合滴定。借助于物理化学的成就,利用溶液平衡理论、动力学理论、沉淀理论、指示剂作用的原理,终点误差、诱导反应、缓冲作用原理、络合理论等,从理论上丰富了化学分析的内容。3、分析化学有三个特点?答:准确、快速、容易操作。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优点、缺点各是什么?答:其主要优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定元素范围宽及使用简便。缺点:(1)对某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理想,并不是在各种试样中都能有效的测定出来;(2)测定每种元素都需要一个特定元素的空心阴极灯,这对同时测定试样中的多种元素造成不便;(3)虽然这种仪器的抗干扰性好,但仍然存在许多干扰。相信在实践中,这些弊端将会得到改进,或从其它途径予以解决。5、分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应用是什么?答: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红外光谱仪,在现代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反映其物理性质,除同一物质的光学异构体外,没有两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直接和分子的结构及其环境相关联,正确解析红外光谱可以得出某物质的结构、存在状态和性质,从而可以定性鉴别、结构分析、定量测定和机理研究。它已经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环保、航天、气象、工业、农业、地质、冶金、核工业等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常用设备。第十三章生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1、什么是生物化学?它的研究范围如何?它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答:生物化学是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等静态问题;还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化学物质在体内怎样变化、怎样相互转化、怎样相互制约及在变化过程中能量转换等动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各种生命现象(例如生长、发育、运动、适应、遗传、变异等)的化学本质。生物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零散知识的积累阶段;生理化学阶段,生物化学诞生并从整体水平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