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欣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_第1页
江西欣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_第2页
江西欣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_第3页
江西欣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_第4页
江西欣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④项目产生的危废在厂区内的运输路线主要由各产生处运输至危废暂存库,危废暂存库位于成品仓库的南侧,运输路线主要为厂区道路,周边无敏感目标分布,且运输过程中各类危废均采用密封加盖容器或者具有内衬塑料袋的编织袋包装,同时加强运输人员的培训管理,不会造成危险废物的泄漏。危险废物运输过程中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有效防止危险废物运输过程中散落、泄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本评价建议危险废物道路运输符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第9号)、JT617以及JT618执行,运输路线尽量避开村庄、居民小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减轻对其影响。委托利用或者处置的环境影响分析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江西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名单(省厅审批),本项目周边有资质处置本项目危险废物单位较多,处置能力富余。5.5.4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各类固体废物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置。危险固废只要建设单位在厂内储存、转运等环节严格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中要求进行规范处置,杜绝二次污染的产生。落实好上述的措施和建议,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可以得到妥善地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加强管理,并在落实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措施的前提下,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5.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水文地质资料引用《中节能环保投资发展(江西)有限公司江西上高工业园区五里岭污水处理厂项目专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批稿)中内容。五里岭污水处理厂位于项目东南约3465m处。5.6.1区域地质概况(1)地层岩性根据本次钻孔勘探结果,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地表调查分析,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第四系中更新统(Q2)、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在斜口港附近,与上下级姐地多组成二级内迭关系,总厚度5.54-11.65米。二元结构明显:下部为砂砾石层,砾石含显占60-85%,砂砾主要成份由石英、变质砂岩、板岩组成。一般上游颗粒较粗、下游较细,且随深度增加而变粗。砾石直径一般2-5厘米,少数可达10-25厘米,多呈滚园状,结构疏松。层厚自上游至下游分别为1.05-6.34米,平均厚3.35米。顶部夹不稳定的粉-粗砂层,层0.48-2.76米,平均厚1.47米,底部夹有0.92-2.26米含砾粘土层。上部为黄褐-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含铁锰结核,局部见瓦片及铁锰条带。万载县城等地可见稀疏蠕虫状构造,一般厚1-2.82米,平均厚2.59米,上高县城附近较厚,为5.8米左右。第四系中更新统(Q2)调查区出露的第四系中更新统分为冲积层和残积层。冲积层(Q2al):分布于锦江和斜口港河谷地带。与下级阶地多组成内选关系,厚度2.5-20.60米,出露面积16.84平方公里。下部为砂砾石层,砾石成份以石英砾为主,次为变质砂岩、板岩、燧石等。一般砾径1-4厘米,最大砾石直径达30厘米。呈次滚园状,圆状。砂砾石层自上而下颗粒逐渐变粗,泥质含量相对减少,胶结尚紧。层厚0.4-10.41米,常见厚1.75-3.40米,平均厚3.64米。底部偶夹0.15-0.6细到层及亚粘土透镜体,顶板见不稳定粉-粗砂层,可见厚度0.86-5.76米。上部为棕黄-砖红色亚粘土、亚砂土、蠕虫状红土,偶含砾石、可见斜层理,上高县城一带含铁锰小结核。厚度2.90-6.05米,常见厚度3.2-4.47米,平均厚度4.06米。残积层(Q2el):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坡地带,岩性为砖红色亚粘土碎石层,局部地区其上部为亚粘土。残-坡积层中所夹透镜状粘土、砂砾石层中见蠕虫状构造和铁锰质结核。碎石含量随深度增加,块度增大、泥质相应减少。碎石多呈次棱角、棱角状,粘结较紧。残积层厚6.7-9.2米,残坡积层厚3.85-18.76米。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分布于调查区北部。为一套山麓洪积相的粗碎屑汇积物,岩性较为单一。下部:主要由紫红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及含砾砂岩组成。上部:主要为紫红色厚-块状砾岩,砂砾岩夹有含砾粗-粉砂岩与玄武岩数层,局部地段夹有次生淋滤细脉状石膏,厚度约1570-2700米。4)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零星分布于调查区。茅口组可分为上下两段,本区仅出露上段。由灰-深灰色中厚-块状含燧石结核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硅质岩、厚度500-560米。灰岩主要化学成分:CaO(51.77%);MgO(0.867%);SiO2(3.053%)Al2O3(0.193%);Fe2O3(0.146%);MnO2(0.006%);P2O5(0.005%);S(0.011%);TiO2(0.0025%)。上覆地层为乐平组洞子岗组,岩性为浅灰色薄层状泥岩夹长石石英细砂岩。(2)地质构造本区所能见到的构造变动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华力西-印支构造旋回、燕山构造旋回、喜山构造旋回。华力西-印支构造旋回是地台发展阶段,为一升降运动为主兼具一定强度的裙被运动,断裂不甚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向斜宽缓,背斜狭窄的腐档式地台型褶皱。燕山构造旋回以强烈而广泛的差异性断块运动为主,并在先成或新生断裂的影响或制约下,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断块隆起和盆地。在盆地中堆积了一套巨厚以陆相为主的相碎屑沉积。喜马拉雅运动,尤其是I幕,在可能是在燕山构造旋回时期已具雏型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挤压及古陆隆起局部重力滑动的影响,形成了由盆缘向盐地逆冲的推覆构造,除了改变燕山构造旋回的构造基本格局,而且控制着本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至此,本区大规模构造变动历史已基本结束。进入喜马拉雅运动I幕,为间歇性上隆时期,属相对稳定阶段,为第四纪以来的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格架。(3)岩浆岩出露于评价区的北部,呈北北东向分布,长约60米,宽约2米。岩石为灰绿色,具块状构造,产状110°∠70",呈脉状侵入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中。岩石中有微小的方解石细脉和石英细脉穿捕,无蚀变矿化现象。(4)地震及区域稳定性建筑区附近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出露,区域构造稳定,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绘制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0000),本区属相对稳定地块,地震基本烈度小于VI度,200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小于0.05g。5.6.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区域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赋存特性及其富水性,将其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其中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水量贫乏的和水量极贫乏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分为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量贫乏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储存在中上更新统冲积层中,含水层一般厚2.35-5.68米,平均厚5.04米。水位埋深一般为1.1-3.43米,平均为1.94米。地下水类型均为承压水,水头高出含水层顶板1.15-4.9米,一般为1.15-1.99米。砂砾石含水层泥份含量较高,渗透性弱,渗透系数一般为0.47-6.11米/日,平均为5.17米/日,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5.99-26.89吨/日,平均值20.88吨/日。锦江北部支流耶溪河段的中更新统冲积层及南部支流全新统冲积层常见阶地前缘泉水泄出,据12个泉点统计:全新统冲积层实测泉流量常见值为0.062-0.513升/秒,底部有岩溶水补给时,泉流量较大。中更新统冲积层泉流量0.014-0.50升/秒。平均泉流量0.20升/秒。2.水量极贫乏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锦河南部中更新统残-残坡积层地区、冲-冲洪积层全新统冲洪积层地区。据9个孔(井)资料统计:中更新统冲一冲洪积层含水层厚度一般为0.6-1.26米,地下水位埋藏深度0.13-4.25米,平均为2.23米,多为承压水,静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一般为1.54-2.82米,平均为2.31米。因含水层砂砾石大小混杂,岩性变化大,粘土含量较高,其渗透系数为1.03-4.508米/日,平均为2.3米/日。单井涌水量2.14-8.53吨/日。斜坡地带分布的残-残坡积层,一般为棕红、棕黄色粘土碎石层,下部泥质含量相对减少,常形成顺坡倾斜透钱状不稳定含水层,含水层最厚可达15.26米、地下水常在坡脚呈泉或散流泄出,据7个泉点资料统计:泉流量常见值为0.014-0.033升/秒,具有底部岩溶水补给条件下,常以上升泉出露,且泉流量相对较大。基岩裂隙水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储存于白垩系红岩浅部风化网状裂隙和溶浊裂隙中,地处构造剥蚀丘陵岗阜地形,风化厚度极不稳定,各带发育不全。且风化带中混质含量高,裂隙充填程度好,降水渗入和地下水储存条件差,地表剥蚀严重,基岩裸露,植被稀疏,排水条件好,虽多年降水量为1600-1750毫米,但地下水极为贫乏。枯季较多溪沟断流,地下水天然露头稀少,一般在地形切割较深的坡卿或沟谷地带、浅部风化带与新鲜基岩界面星散流泄出。据10个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统计,风化带仅有4个钻孔见水,水位埋深0.39-2.34米,含水层厚6.92-49.39米,渗透系数0.008-0.364米/日,因均位于第四系覆盖沟谷地区,显微承压性。单井涌水量为5.467--13.049吨/日。据34个泉点和10个测流点资料统计:修正后泉流量小于0.1升/秒占91%。地下径流模数小于1升/秒.平方公里占90%。各项富水性出标见。泉流量动态稳定,22个泉点中较稳定的占68%。流量年变幅1-3倍的占23%,枯水季断流的间歇泉占9%。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中。断层裂隙,脉岩相对较少。张开裂隙占裂隙总条数的38%,其中渗水裂隙占裂隙总条数的7%。裂隙发育和张开程度相对较差。79年12月野外调查期间,多数沟溪已干涸,仅少数沟谷或残坡积层中见有涓涓细流。泉点分布设为稀疏,多见于构造裂隙密集发育带,呈线流、散流渗出,反映浅部地层富水性极差,地下水排泄量甚少,降水量与水量贫乏的浅变质岩区相当,为1600-1750毫米,但年平均渗入系数较小,仅为0.02,降水渗入量极少。据25个泉点及8处测流点资料统计:修正后泉流量小于0.1升/秒占84%,地下径流模效均小于1升/秒·平方公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泥质页岩、砂岩、泥质成份高,裂院稀疏且填充较好,12个泉点平均流量为0.126升/秒,5处粘季地下径流模数平均值为0.4364升/秒·平方公里,亦属水量极贫裂隙水,据11个钻孔资料统计,其中4个钻孔深部储存有构造裂隙水,含水段埋深为11.8--201.91米,一般分布在构造应力较为集中地段,岩石纵张裂腺发育,岩芯碎块状。水位埋深1.01-12.24米,但水量一般都很小,单位涌水量0.002-0.038/秒升·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锦河沿岸及支流河谷中,地形平坦,含水层主要为各时代冲积层。二元结构明显,上部亚粘土亚砂土一般较薄。全新统冲积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4.2×10-5-6.9×10-3米/日,平均为2.1×10-3米/日。中更新统冲积层含少量砾的亚粘土及粘土渗透系数4.7×10-5-5.1×10-6米/日,平均为2.12×10-5米/日,其渗透性能较差。局部地区砂层直接出露地表垂向渗入条件好,大量农田积水,也具有一定渗入补给量。而主要补给来源为河谷两侧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上高城区等隐伏岩溶地区尚可得到底部岩溶水的顶托补给。地下水埋藏浅,区内主要分布的全新统冲积层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82米,多为潜水,其它冲积层一般为承压水,高出顶板2-3米左右,各统含水层多相互衔接,水力联系密切。(2)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北部,北西部的中山、低山、低山丘陵地区。地下水储存于浅部基岩裂隙中,含水层分布受地形控制明显,一般为顺坡倾斜的含水层,导水性能向深部逐渐减弱。由于地形切割较深,含水层常被沟谷所切断。因此,侧向补给条件较差,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地下水位、泉流量随降水变化迅速,具有近源补给,近源排世的特征。径流途径短,地下水位随地形起伏而升降,局部导水断裂带亦可补给其它类型地下水。降水渗入量大小取决于风化程度与构造裂隙发育密度,张开程度和填充情况:岩浆岩地区,风化层发育较深,表部风化产物结构疏松,且植被繁茂,降水渗入条件和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均较好,地下水分布相对均匀,成网状流。泉流量随降水量变化明显,年变幅较大,三水转化迅速,在地形陡坡,深谷处地下水常以散流,层流或泉的形式泄出。具有泉流量较小,径流模效相对较大的特征。浅变质岩地区,裂隙发育,但开张程度差,一般浅部充填程度较好,因此,降水滲入条件较差,水量贫乏,地下水往往沿导水裂隙运动,以泉的形式就近排泄。红层地区,地下水储存于浅部稀疏裂隙之中,地表冲沟发育,植被稀疏,降水渗入条件差,排水条件好。含水层埋藏较浅,厚度变化大,泥份含量高,储水性能差。雨后多见沿风化带与新鲜基岩界面一带有顺斜坡的片状渗流,数天后即断流,在地形低洼处和沿断裂带偶见泉水。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滞后期仅数天。据资料,水位年变化61-64米,年变幅约3米,与大气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各类型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其补给形式、渗入途径和运移方式明显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制约。降雨量等值线显示了与地形、地貌一致性。调查区地下水枯水期为每年的11-2月,丰水期为4-7月,其他月为平水期。经民井调查和长期观测看出,平水、丰水期地下水向锦江排泄,地下水的年动态变化规律遵循大气降水的同步关系。因调查区无地下水固定的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其长期水位、水量、水质动态变化短期内无法获得。根据收集资料和水位实测资料,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年变幅一般<3m,水量水位变化不明显。地下水和地表水动态变化基本一致。5.6.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等级的判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本项目属于“J非金属矿采选及制品制造,69、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中“石墨、碳素”项目,判定本项目属于Ⅲ类项目。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项目区周边主要为工业企业,供水来源为市政自来水,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含准保护区)、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也不在以上水源的补给径流区内,项目周边居民用水均采用市政管网供水,不存在分散式饮用水源地,地下水主要用于洗衣、灌溉和拖地等。因此,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综上,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地下水影响分析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三级,根据地下水评价导则(2016版)要求,三级评价项目评价方法可采用解析法或类比分析法进行。根据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现有资料情况,本项目采用类比分析法进行影响分析评价。类比《江西正拓年产4.5万吨锂离子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结论:发生泄漏后,COD、氨氮泄漏下游无超标距离,但是项目运营期间应对加强对废水处理站严加管控,严禁发生泄漏事故。项目属Ⅲ类项目,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途径主要是污水管及污水处理设施等渗透污染,渗透污染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普遍和主要方式。由工程分析可知,拟建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项目废水水质较为简单,无重金属等污染物,本项目不设露天堆场,室内固废暂存采取分类收集,地面防渗等措施后不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项目外排废水中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经园区污水管网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经斜口巷最终排入锦江。(1)正常生产情况下正常情况下,项目区严格落实防渗措施,一般工业固废暂存间、危废暂存间防渗效果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2013年修改单)中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暂存库、化粪池、仓库等采取严格防渗措施,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后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同时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污水在管道及污水池中停留和流动,池子与池子、管道与管道、管道与阀门之间采取法兰连接,阀门采用知名厂家优质产品,对于地上管道、阀门派专人负责随时观察,如出现渗漏问题及时解决。对工艺要求必须地下走管的管道、阀门设专用防渗管沟,管沟上设活动观察顶盖,以便出现渗漏问题及时观察、解决,管沟与污水集水井相连,并设计合理的排水坡度,便于废水排至化粪池、隔油池、污水站、事故池等,可以杜绝污水“跑、冒、滴、漏”等情况的发生。项目在设计中采取完善、有效的厂区防渗处理,做到无渗漏现象发生。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做好了各水池、污水设施和管道的防渗工程处理,完全可以避免污水入渗进入潜水层。②事故风险状态下事故风险状态主要是本项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化粪池、污水管道,以及仓库、危废暂存间等发生渗漏或泄漏,则可能出现污水的无约束流淌,或者通过防渗效果不好的地面渗入潜水层,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本次评价要求项目化粪池、危废暂存间、固废贮存场所等建构筑物,在建设时应采取完善的防渗防腐等措施,严禁废水、固废等通过渗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环境。根据类比分析,项目废水事故工况下在假定的泄漏位置,泄漏不同天数后超标值均较小,且超标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及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源地及其他特殊地下水资料。在采取了妥善防渗工程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废水事故工况泄漏对区域内地下水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且由于本项目易发生废水泄漏的上述设施占地范围渗透系数很小,即便出现短暂废水的泄漏事故,污水通过包气带下渗污染地下水的可能也是非常小的。(3)预防措施为确保本区域地下水不致受到本项目污染,针对上述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该项目重点污染区防渗措施为:污水池均采用水泥硬化,四周壁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全池涂环氧树脂防腐防渗。对危废暂存间污染重点的防渗区,依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6.3.1项规定:“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10-10cm/s”。②一般污染区防渗措施:生产区路面、垃圾集中箱放置地、成品仓库地面等采用粘土铺底,再在上面铺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通过上述措施可适当一般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7cm/s。③本项目一般固废临时贮存场所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有关规定,对暂存库采用混凝土硬化,并四周设置地沟收集跑冒滴漏,同时要防雨,防止雨水对固废侵蚀造成地下水的污染。④项目区的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水和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分离,避免雨水进入废水处理设施。⑤污水管网、污水处理池采取防渗措施,同时定期检查生产区地坪破裂情况及雨污管线的密封性,杜绝污水渗漏,防止地下水污染。⑥在厂区内外布设地下水监控点,以便了解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⑦本项目危废临时贮存场所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1)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建立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2)本项目为三级评价,跟踪监测点位一般不少于1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布置1个跟踪监测点,应明确各监控点的点位、坐标、井深、井结构、监测浅层地下水、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等相关参数(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详见监测计划表);并明确跟踪监测点的基本功能,本项目设置地下水跟踪监测点功能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点。(3)制定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与信息公开计划,应包括建设项目特征因子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值。地下水应急响应非正常状况为地下水环保措施因老化、腐蚀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保护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泄漏的污染物下渗污染地下水。项目地下水主要污染原因是厂内废水处理设施及管道由于老化、腐蚀原因发生泄漏,应立即组织职工堵漏并及时收集泄漏物料,减少下渗污染物量。设立跟踪监测观察井,按照日常监测计划监控,地下水出现污染情况时的应急方案如下所示:(1)一旦发现地下水质异常,立即全厂排查污染源,寻找污染点位,寻找污染原因。(2)一旦出现污染事故,企业编制书面文件通知当地环保部门。详细阐明危险源名称数量及位置、危险物质特性及进入环境的总量、污染途径、包气带污染面积等。根据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对下游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点进行危险性告知,做好预防工作。对污染事件不得瞒报,掩盖真相。(3)立即处置被污染的土壤,对出现问题的防渗区域再次铺设防渗层或刷防渗涂料。(4)企业根据具体污染事故情况,咨询专业人士,选用相对应的污染治理措施,控制事态恶化,减轻污染后果,治理环境污染。并将治理措施及治理成果公之于众,接受相关环保部门与公众的监督。(5)对区域内地下水井进行跟踪监测,将监测结果书面记录并绘制成册,封档保存,密切关注区域水质变化,直到水质达标结束该环节工作。并重点通告下游村庄和周边公众。5.6.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由污染途径及对应措施分析可知,本项目对可能产生地下水影响的污染途径进行了有效预防,在确保各项防渗措施得以落实,并加强维护和场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场区内的废水污染物下渗现象,避免污染地下水,因此项目营运期对区域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5.7土壤环境影响分析5.7.1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本项目对于土壤环境属于污染影响型项目;对照附录A“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分类”,本项目为“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含焙烧的石墨、碳素制品”,属于其中的II类项目;按照建设项目占地规模,本项目占地面积100亩6.7hm2(大于5hm2),属于中型;项目位于五里岭产业园,周边主要为入园企业,污染影响型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占地规模与敏感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根据下表,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属于三级。5.7.2评价范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项目厂界50m。5.7.3预测评价时段土壤环境预测评价时段选取项目运营期。5.7.4土壤环境影响途径及情景设置项目营运期厂区内各单元将严格落实分区防渗措施,正常工况下污染物基本不会泄漏至土壤。本项目主要影响为项目运营期间炭化、石墨化废气排放污染物(苯并[a]芘)对土壤的影响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垂直入渗。表5.7-1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表不同时段污染影响型生态影响型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其他盐化碱化酸化其他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注:在可能产生的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处打“√”,列表未涵盖的可自行设计。5.7.5预测与评价因子根据工程分析,选取苯并[a]芘进行大气沉降预测,选取氨氮进行垂直入渗预测。表5.7-2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源及影响因子识别表污染源事故节点污染途径全部污染物指标a特征因子备注b炭化、石墨化废气排放口炭化、石墨化大气沉降SO2、NOx、颗粒物、非甲烷总烃、沥青烟、苯并[a]芘苯并[a]芘连续、正常、事故化粪池、沉淀池破损泄漏垂直入渗COD、BOD5、氨氮、SS、动植物油、TP氨氮事故、非连续5.7.6预测评价标准本次预测评价标准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5.7.7预测与评价大气沉降类型影响预测1)预测与评价因子项目废气排放的污染会通过大气干、湿沉降的方式进入周围的土壤,从而使局地土壤环境质量逐步受到污染影响。本次评价选取废气中排放的苯并[a]芘作为预测与评价因子。2)土壤环境现状背景值及评价时段土壤背景值B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见表5.7-3。表5.7-3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壤背景值(单位:mg/kg)污染物单位背景值苯并[a]芘mg/kg0.05注:背景值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的平均值,苯并[a]芘未检出,取检出限(0.1mg/kg)的一半。预测评价时段:1年、5年、10年、20年。3)预测评价标准本项目区域为建设用地中的第二类用地,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中第二类用地标准。4)预测与评价方法①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增量计算公式为:式中:——单位质量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g/kg;I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输入量,g,本评价直接取污染物排放量,苯并[a]芘排放量1.006g/a;L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淋溶排出的量,g;R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径流排出的量,g;ρb——表层土壤容重,kg/m3;A——预测评价范围,m2;D——表层土壤深度,一般取0.2m,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n——持续年份,a。②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预测值可根据其增量叠加现状值进行计算:式中:Sb——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现状值,g/kg;S——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预测值,g/kg。6)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见表5.7-4。3)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见表5.7-4。表5.7-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项目单位污染物苯并[a]芘Isg1.006Lsg0.000Rsg0.000ρbkg/m30.001Am2130535.000Dm0.200g/kg0.031Sbg/kg100.0001年沉降预测量g/kg100.0315年沉降预测量g/kg100.15710年沉降预测量g/kg100.31320年沉降预测量g/kg100.627标准值g/kg1500.0007)预测结论本项目废气正常情况下通过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所产生的累积污染影响较小,项目建设用地满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中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不会对周边土壤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项目大气沉降对区域土壤环境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地面漫流对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项目厂区可能产生地面漫流的有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厂区地面除了部分绿化区域外,其余全部进行水泥硬化处理,厂内建有完善的截排水设施及雨水排水系统,厂区经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后,雨水排至厂外,项目排水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标后经污水管网外排。项目厂区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污染的固体废弃物机修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废抹布以及生活垃圾等。本项目不涉及物料露天堆放问题,主要物料均在车间存放,不会产生雨水淋溶情况,因此,正常情况下不涉及地表漫流。本项目过程产生的一般固废在一般固废暂存场贮存,机修过程中产生的废机油、废抹布属于危险废物,采用专用的容器收集,暂存于危废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相关要求进行收集、贮存、管理,定期交由资质单位回收处置。生活垃圾采用垃圾桶收集后,交由环卫部分处置,垃圾桶采用加盖方式收集,不涉及雨水的淋溶等造成的地面漫流。项目在正常工况下,不会由于固体废物中有害成分污染土壤环境。本工程厂址区地面设施的建设,可全面防控可能的污水发生地面漫流,防止进入土壤环境,因污染物经地面漫流途径对土壤影响较小。垂直入渗类型影响预测对于厂区内地下或半地下工程构筑物(主要为化粪池),在事故情况下,会造成物料、污染物等的泄漏,通过垂直入渗途径污染土壤。本项目生产车间根据场地特性和项目特征,制定分区防渗。对于项目危险废物暂存间、冷却塔循环水池等采取重点防渗;对于其他加工车间、化粪池、一般废物暂存区域、成品仓库等采取一般防渗硬化措施;其他区域,如办公区域、道路等采用一般地面硬化。在全面落实分区防渗措施的情况下,物料或污染物的垂直入渗对土壤影响较小。(6)结论本项目运营期间在正常工况下和非正常工况下,建设单位应切实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保证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杜绝事故排放,并对厂区做好防腐防渗措施,土壤跟踪监测时间调整为5年一次。如废气治理措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需立即停止生产。同时项目需严格按《石油化工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934-2013)中相关要求做好分区防渗后,可进一步保护项目场地的土壤环境。综上,本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5.7.8服务期满后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根据工程分析,建设工程服务期满后,主要涉及生产污水处理池的环境保护。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做好相关防渗措施后,防渗层发挥作用,服务期满后不会对土壤产生影响。6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控及应急建议要求,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为石墨负极材料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化学品的使用、贮存,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行,防范风险事故发生,评价在分析项目事故发生概率和预测事故状态下的影响程度基础上,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后应急措施,使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确保项目风险度达到可接受水平。为贯彻落实原国家环保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风险排查工作的要求,本次评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的相关要求为依据,以期通过风险评价,认识本项目的风险程度、危险环节和事故后果影响大小,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环境危害,并提出事故应急措施和预案,达到安全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本次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如下:6.1风险调查本项目主要原料为油系针状焦、石油生焦、天然石墨、煤系煅后焦、煅后石油焦、改质沥青等,使用燃料为天然气。其中,天然气易燃;沥青遇明火、高热可燃;沥青具有致癌性,在燃烧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烟雾;此外,在导热油炉和焙烧工段还会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苯并[α]芘;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为毒性气体;苯并[α]芘具有致癌性。因此,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中物质危险性标准,对拟建项目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本项目主要危险性物质为沥青、天然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苯并[α]芘。其中,外购沥青为固态,熔化后液态沥青主要存在于炭化车间,天然气由市政管道供应,主要使用点为炭化车间隧道窑;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苯并[α]芘则主要产生于炭化及石墨化工序。6.2环境风险潜势初判6.2.1建设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比值: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本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有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苯并[α]芘。其中天然气存在于管道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苯并[α]芘均为生产过程产生,均以在线量进行计算。表6.2-SEQ表8.2-\*ARABIC1建设项目Q值确定表序号名称GAS号最大存在总量qn/t临界量Qn/t该种危险物质Q值1甲烷74-82-80.1100.012二氧化氮10102-44-00.0310.033二氧化硫7446-09-50.1292.50.05164苯并[a]芘/4.3×10-852.6E-09项目Q值∑0.0916备注:苯并[a]芘属于健康危险急性毒性物质类别Ⅰ类。本项目Q=0.0916<1。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根据导则,风险潜势为Ⅰ,可开展简单分析,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出定性的说明。6.3风险识别6.3.1物质危险性识别本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为沥青、天然气,其中天然气易燃;沥青遇明火、高热可燃,沥青具有致癌性,在燃烧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烟雾。项目存在的危险物质的危险特性如下表所示:表6.3-1项目主要危险物料特性表序号名称理化特性危害特性毒性毒理1二氧化氮浅红棕色气体,沸点:21.2℃,熔点:-11.2℃,相对密度(水=1):1.45(液体),水中溶解度:反应;蒸汽压:20℃时96kPa;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1.5气体比空气重,该物质是一种强氧化剂。与可燃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激烈反应。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氮氧化物。有水存在时,浸蚀许多金属。该物质腐蚀皮肤和呼吸道。吸入气体或蒸气可能引起肺水肿。远高于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时,可能导致死亡。影响可能推迟显现。需进行医学观察。该物质可能对免疫系统和肺有影响,导致对传染病抵抗力降低。动物实验表明,该物质可能造成人类生殖或发育毒性。LC50:126mg/m3,4小时(大鼠吸入)2天然气无色无臭气体,主要成分为CH4,相对度(水=1):0.4(-164℃);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闪点-218℃,引燃温度537℃,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爆炸上限%(V/V)15,爆炸下限%(V/V)5。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LC50:50%(小鼠吸入、2h)3苯并[α]芘淡黄色晶体。沸点:496℃;熔点:178.1℃密度:1.4g/cm3;水中溶解度:20℃<0.1g/100mL(不溶)可燃的。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加热时,分解生成有毒烟雾。反复或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该物质是人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生殖细胞造成可遗传的基因损伤。可能造成人类生殖或发育毒性。皮下-大鼠LD50:50毫克/公斤;腹腔-小鼠LDL0:500毫克/公斤4二氧化硫无色气体,有刺鼻气味,沸点-10℃,熔点:-75.5℃,相对密度(水=1):-10℃时1.4(液体),水中溶解度::25℃时8.5mL/100mL,蒸汽压:20℃时330kPa,蒸汽相对密度(空气=1):2.25该气体比空气重,水溶液是一种中强酸。与氢化钠激烈反应。该物质可通过吸入吸收到体内。该物质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吸入可能引起类似哮喘反应。反复或长期吸入接触可能引起哮喘。吸入-大鼠LC50:2520PPM/1小时;吸入-小鼠LC50:3000PPM/30分6.3.2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1)生产过程中风险识别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具体见下表。表6.3-2生产过程风险识别一览表序号事故种类发生原因易发场所备注1泄漏环境污染事故操作原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误操作。设备原因:设备故障,管道堵塞或损坏;设备放空、排污装置配置不当;主要转动设备发生故障;长期超负荷运行。安全设施有缺陷。突然停电。物料输送管道、炭化隧道窑、炭化辊道窑、石墨化炉、废气净化设施污染范围大,发生频率高2燃爆事故导致二次污染操作原因:反应激烈导致设备超压、骤冷造成设备破裂、或因操作失误。设备原因:设备不符合设计技术要求;设备损坏而未及时维修;设备管道泄漏使易燃气体外逸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设备维修不慎,引起火灾爆炸造粒反应釜、炭化隧道窑、炭化辊道窑、石墨化炉、物料输送管道、天然气管影响大,但发生频率低由此可见,本项目生产中主要存在的环境风险为泄漏导致环境污染事故。(2)项目物料储运危险因素识别项目外购的原辅材料均为固态,储运过程中物料泄漏风险较小。储运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于炭化隧道窑使用的天然气,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化学品,由市政管道输送至厂区,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管道泄漏及其引起的火灾、爆炸。6.4风险事故情形分析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事故类型,设定为本项目的风险事故情形。本评价选取物料泄漏和事故排放设定为风险事故情形,而火灾事故及爆炸事故在危险废物暂存类项目中发生几率远低于化工类项目。本次评价风险事故情形为:(1)泄漏事故风险源物料运输过程翻车等交通事故;物料(沥青)暂存过程泄漏事故。(2)废气非正常工况排放风险源车间废气非正常排放。(3)火灾事故风险源易燃物质暂存场所遇明火发生火灾,火灾辐射热和次生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危害。6.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5.1大气环境风险分析本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中,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为:沥青泄漏风险事故,天然气泄漏风险事故,以及环保设施故障风险事故。(1)沥青泄漏风险事故项目外购沥青为固体粉料,在炭化及石墨化过程中沥青挥发出大量沥青烟,沥青烟中含有苯并[α]芘等有毒物质,上述物质挥发到大气环境中造成污染。(2)天然气泄漏、燃爆风险事故项目以天然气作为燃料,采用市政管道供应。如果天然气管道破裂、天然气发生泄漏,将进入大气环境造成污染。(3)环保设施故障风险事故项目产生的粉尘、沥青烟气、炭化烟气以及石墨化烟气均设置了对应的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若废气处理装置发生故障,导致废气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6.5.2地下水环境风险分析项目地下水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脱硫设施循环水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事故状态下,循环水池池底出现破损,脱硫废水泄漏到地下水环境中,若未经收集渗透进入地下水,将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6.5.3地表水环境风险分析在沥青、天然气等易燃易爆危险物质遇明火时,将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在灭火过程中将产生消防废水,消防废水中含有燃烧产物(如沥青燃烧产生的沥青烟、BaP等),若直接排放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此外,企业废水处理环保设施出现故障、管道破裂、操作不当及控制系统失灵的可能,产生事故废水。水处理系统小故障包括管道泄漏、阀门失灵等,相对发生的概率较大,若直接排放也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但由于排除故障的反应也很及时,因此对水处理效果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较大事故如系统完全失灵,出现的概率很小,一般几年内都不会发生,万一发生事故排放采取以下措施:废水进入企业废水事故池暂存,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待水系统处理装置正常运行后,将逐步处理事故废水,达到生产要求后返回生产系统使用。6.6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是废气排放等生产设施和生产过程发生泄漏风险事故,以及污染防治设施非正常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风险事故发生后,不仅对人员、财产造成损失,而且对周围环境有着难以弥补的损害。为避免风险事故发生,避免风险事故发生后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建设单位首先应树立环境风险意识,并在管理过程当中强化环境风险意识。在实际工作与管理过程当中应落实环境风险防患措施。(1)树立并强化环境风险意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树立环境风险意识,强化环境风险责任,体现环境保护的内容。(2)实行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在运输、生产等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各种事故,事故发生后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应针对建设项目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系统安全管理,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系统的安全隐患上,并从整体和全局上促进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安全操作,并建立监察、检测、管理,实行安全检查目标管理。(3)规范并强化风险预防措施为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应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火灾事故的发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对于这类事故的预防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运输、生产、贮存过程中予以全面考虑,并力求做到规范且可操作性强。(4)提高生产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的失误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水平低下、身体状况、工作疏忽。操作事故是生产过程中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事故,而操作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则直接影响到此类事故的发生。厂区具体项目建成投产后,建设单位应严格要求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职工上岗前必须参加培训,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制度。(5)建立事故的监测报警系统在原材料、成品集中堆存的车间厂房,安置有害废气自动监测报警系统。(6)加强检修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检修期间,应预先准备好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清理设备或拆卸管理时,应有安全人员在场,负责实施各项安全措施。(7)加强数据的日常记录与管理加强对废气、污水处理站的各项操作参数等数据的日常记录与管理,以及外排废水、废气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及时采取减缓危害的措施。(8)从法律法规上加强管理为确保危险品运输安全,应严格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主要有《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6.6.1废气处理装置事故预防措施加强对设备的维修管理,建立定期维护的人员编制和相关制度,制定严格的规范操作规程,以保证废气治理设备的正常运转。加强现有在线监测系统的维护保养,企业应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日常的统计与分析,建立运行档案,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一旦确定设备故障,应立即组织停炉检修,减少事故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对烟气在线监测系统的故障也应当及时进行修理。6.6.2废水事故排放的风险防范措施本项目设置1座1600m3的事故池(兼用作初期雨水收集),用于各车间的环境突发事件。当生产中出现物流泄漏和火灾、爆炸事故时,将产生消防废水,即事故状态废水,如果不对其加以收集、处置,必然会对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事故应急池咨询的回复,对于非化工类但存在化学品的一般工贸企业应急池建设可以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69-2018)以及《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设计、建设、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69-2018),“水体污染事故源强应结合污染物释放量、消防用水量及雨水量等因素确定”。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第5.5.2条:“事故排水储存设施总有效容积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要求确定,且不得小于第5.5.3条计算的总有效容积”。第5.5.3条:事故排水储存设施的总有效容积按下式确定:V总=(V1+V2-V3)max+V4+V5式中:V总——事故排水储存设施的总有效容积(即事故排水总量),m3;(V1+V2-V3)max——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V1——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m3;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塔)器或中间储罐计;V2——火灾延续时间内,事故发生区域范围内的消防用水量,m3;V3——发生事故时可以储存、转运到其他设施的事故排水量,m3;V4——发生事故时必须进入事故排水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m3;V5——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3。本项目V1取0m3;参照《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50974-2014),丙类仓库的火灾持续时间取3小时,高度小于24m,面积小于5000m2的丙类仓库室内消防栓设计流量为20L/s,考虑到发生火灾时,室内消防栓难以发挥作用,保守考虑,以室外消防栓设计流量35L/s进行计算,可得消防用水量为378m3,即V2=378m3;发生事故时废水不转移到其他设施,V3取0m3;本项目无生产废水,V4取0m3;V5为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江西宜春地区暴雨强度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q——暴雨强度升/(公顷•秒);P——暴雨重现期/年,取为5;t——降雨历时/分钟,取为15min。则q为210.38升/(公顷•秒),雨水量按下式计算:其中:Q-雨水量,升/秒;Φ-综合径流系数,取0.9;F-汇水面积,根据实际情况,项目占地面积100亩。经计算,收集前15min的初期雨水量为Q=1136.6m3/次。得出V5=1136.6m3。V总=(V1+V2-V3)max+V4+V5=(0m3+378m3-0m3)max+0m3+1136.6m3=1514.6m3综上所述,本项目总有效容积为1514.6m3,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本项目设置的事故池容积1600m3,大于总有效容积1514.6m2,故本项目设置的事故池容积合理。事故池应该保持日常处于空置状态,发生事故或其他情况导致事故池有积水,应该及时清理。6.6.3地下水污染防范措施针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全阶段进行控制。根据建设项目可能泄漏至地面区域污染物的性质和生产单元的构筑方式,将建设场地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对于基本上不产生污染物的非污染防治区,不采取专门针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但装置区外系统管廊区地基处理应分层压实。此外,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结果和地下水分区防治原则,本项目地下水防渗措施主要集中在重点污染防治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危险废物暂存区防渗;②生产区防渗。具体防渗措施见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6.7应急预案本项目应急预案是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和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是针对危险源制定的一项应急反应计划。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部令第34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的要求,本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应急预案可由企业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和制定的内容见表6.7-1。表6.7-1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要点序号项目内容及要求1应急计划区危险目标:仓储区、分拣区、环境保护目标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工厂、地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应根据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坚持“企业自救、属地为主”的原则,超出本公司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4应急救援保障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公司应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预案启动时,联络畅通。6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7应急检测、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和器材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8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事故现场、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9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10应急培训计划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11公众教育和信息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12记录和报告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立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负责管理13附件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6.7.1应急计划区及应急保护目标本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使用、贮存的危废品种、数量、危险性质以及可能引起事故的特点,确定项目的主要危险目标即应急计划区,并将其分布情况绘制成图,以便在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后,可迅速确定其方位,及时采取行动。项目应急计划区主要为:(1)生产区;(2)办公区。根据潜在事故的危害程度,确定应急保护目标,具体应包括整个厂区及邻近工厂等。6.7.2应急分级、报警程序及处置要求根据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现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一级应急响应(厂外级响应)、二级应急响应(厂区级响应)、三级应急响应(车间级响应)。其中一级响应企业立即按预案进行处置,并第一时间报警救援,做好配合派出应急力量赶赴现场工作,向邻近企业发出预警通知;二级响应企业立即按预案进行处置,并报告备案,做好配合相关应急力量到现场监护工作;三级响应企业立即按预案进行处置。对于不同级别的环境事件,企业进行不同应急救援响应,制定不同的应急措施,并采取不同级别的汇报工作。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当对预设事故的等级划分与应急响应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6.7.3应急组织公司应急组织体系包括应急救援指挥部及下设应急救援专业组。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总指挥及各部门负责人员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夜间由各部门主管轮流值班),负责日常应急管理事务与协调。夜间紧急指挥部,由夜班值班长组成临时指挥部,在公司指挥领导部人员未到之前行使指挥部职责、权力,并负责向公司指挥部汇报事故、抢险有关情况。应急救援专业组主要有通讯联络队、抢险处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抢救疏散队、物资供应队。6.7.4应急处置预案及流程根据应急预案中的现场处置要求,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需及时进行事故源控制及处理,应急人员需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应急。在应急过程中,应急人员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根据应急指挥组的应急指令开展相应的应急停车、灭火及堵漏等工作,应首先迅速切断污染源。预案中详细说明了紧急停产程序、生产装置及可燃液体储罐火灾的灭火消防措施、堵漏转移措施、对泄漏物的控制措施以及污染物的处理措施等,并针对各种不同的预设事故、以及大气、水环境保护目标设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6.7.5应急疏散、撤离(1)疏散、撤离组织事故发生后,由抢救疏散队负责人作为疏散、撤离组织负责人,若负责人不在现场,则应由指挥部指定专人作为疏散、撤离组织负责人。(2)撤离方式事故现场人员向上风或侧向风方向转移,负责疏散、撤离的人员引导和护送疏散人群到安全区,并逐一清点人数。在各路口派治安队队友设岗执勤,实行交通管制,阻止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并保持急救道路畅通。在疏散和撤离的路线上设立指示牌,指明方向,人员不在低洼处滞留,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泄漏区或污染区。有人未及时撤离时,由佩戴适宜防护装备的抢险队员两人进入现场搜寻,并实施救助。当事故威胁到周边地区的群众时,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由公安、民政部门、街镇等组织抽调力量负责组织实施。(3)撤离路线确定依据事故发生的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化学品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以及当时的风向等气象情况由应急指挥部确定疏散、撤离路线。(4)其他人员的疏散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性和事故的涉及或影响范围,由应急指挥部决定是否需要向周边地区发布信息,并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系,配合政府疏散的相关工作,确保周边区域的人员安全疏散。6.7.6应急营救及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行动以人员安全放在首要地位,严禁冒险作业和抢救。应急救援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安全帽、呼吸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后方可实施救援行动。厂区需配备一些必要的应急医疗用品,车间等指定区域配备急救箱。应急救援队在发生环境事故时可对受伤人员进行简单的外伤包扎。当发生有重大人员伤亡时,快速联系外部医疗机构,引导外部医疗人员到达指定救护区域,并护送、陪同伤情较重人员到医院进行治疗。6.7.7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当发生事故排放时,应严格监控、及时监测。应急监测应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作出安排和调整,本次评价提出原则要求,见下表。表6.7-2应急监测要求一览表类别事故点监测点监测频率监测项目环境空气废气处理设施泄漏点周边敏感点(居民、学校等)布设事故初期1次/30min,随后根据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降低监测频率按照1h,2h等采样苯并[a]芘、非甲烷总烃、沥青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TSP各车间地下水化粪池/沉淀池四周监控井事故初期立刻开展采样,并保持长时间持续监测直至确定地下水未受污染挥发性酚类、pH、氨氮、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苯并[a]芘、石油类土壤环境事故后期应对污染的土壤、生物进行环境影响评估6.7.8应急救援保障公司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上岗培训制度以及定期演练等制度。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以保障企业环境安全。公司在人力资源、经费、物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和治安维护、通信和科技支撑方面均有相应的保障,可以有效确保应急预案的充分完善落实。6.7.9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依据现有应急预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应急终止程序包括:(1)应急指挥部确定应急终止时机,由总指挥发布应急终止信息;(2)应急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委托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结束后,在应急中未能及时、彻底清除的有害污染物,事故受控后由善后处理组进行清理。根据灭火、抢险后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现场遗留区域可以采用清洗、吸附、物理去除、中和、吸附、隔离等方法进行处理。对存在二次污染隐患的污染物在应急工作结束后由副总指挥继续组织实行动态监测,包括人群、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的跟踪监测,必要时采取修复补救工作,以确保污染物达到安全浓度。6.7.10人员培训与演练公司制定的应急预案为发生事故时的指导性文件,它必须以公司定期组织和进行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为支撑,因此,公司必须重视员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落实时间、人员、经费等具体问题。公司进行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以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重点开展培训和演练工作,以提高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减少事故损失,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1)演练分类及内容演练分为组织指挥演练、单项演练、综合演练。内容主要包括:储存区发生火灾、危险废物仓库泄漏的应急处置抢险;通信及报警信号的联络;急救及医疗;应急抢救处理;染毒空气监测与化验;防护指导,包括专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及员工的自我防护;各种标志、设置警戒范围及人员控制;厂内交通控制及管理;泄漏污染区域内人员的疏散撤离及人员清查;向上级报告情况及向友邻单位通报情况;事故的善后工作。演练范围与频次:组织指挥演练由应急指挥小组副指挥每年组织一次;单项演练由应急指挥小组副指挥每半年组织一次;综合演练由应急指挥小组每年组织一次(2)预案评估和修正指挥部和各部门经预案演练后应进行讲评和总结,及时发现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进的措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经演练评估后,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修正、补充、完善,使预案进一步合理化;应急救援危险目标内的生产工艺、装置有所变化,应对预案及时进行修正。6.7.11公众教育和信息建设单位应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并编写有关小册子,以急备用。预设事故发生时,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公众,因此,当事故发生后,由通讯联络队通知公安部门,告知发生的事故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危害,通知撤离影响范围内人员;并请求交通部门采取对周边受影响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请过往车辆、人员绕行。避免对公众的伤害。6.8风险评价结论项目涉及的主要危险性物质有沥青、天然气和苯并[a]芘。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规定,厂区内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1,项目的环境风险潜势为Ⅰ,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简单分析”。项目风险事故防范措施齐全,分别从采取总图布置及建筑安全防范、生产设备安全措施、贮运安全防范、电器安全防范、消防及火灾报警、事故废水收集、杜绝事故废水下河、地质灾害防治、抗洪抗震及其他防范措施,同时,企业应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项目在发生风险事故后通过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可以确保事故不扩大,将不会对建设地区环境造成较大危害。本项目风险评价结论:项目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处于环境可接受的水平,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可行。综合分析,本项目从环境风险角度可行。表6.8-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简单分析内容表建设项目名称江西欣荣锂电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地点江西上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原江西上高工业园区)五里岭产业园地理坐标东经114°48′46.243″,北纬28°14′48.590″主要风险物质分布本项目主要原料为石油焦、沥青等,使用燃料为天然气。其中,天然气易燃;沥青遇明火、高热可燃;沥青具有致癌性,在燃烧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烟雾;此外,在导热油炉和焙烧工段还会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苯并[α]芘;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为毒性气体;苯并[α]芘具有致癌性。环境影响途径及危害后果(大气、地表水、地下水)(1)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为:沥青泄漏风险事故,天然气泄漏风险事故,以及环保设施故障风险事故,造成环境污染;(2)项目地下水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脱硫循环水池、化粪池。事故状态下,循环水池池底出现破损,循环水泄漏到地下水环境中,若未经收集渗透进入地下水,将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3)在沥青、天然气等易燃易爆危险物质遇明火时,将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在灭火过程中将产生消防废水,消防废水中含有燃烧产物(如沥青燃烧产生的沥青烟、BaP等),若直接排放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此外,企业废水处理环保设施出现故障、管道破裂、操作不当及控制系统失灵的可能,产生事故废水。水处理系统小故障包括管道泄漏、阀门失灵等,相对发生的概率较大,若直接排放也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风险防范措施要求本工程选择安全的技术路线,采用安全的设备和仪表,增加装置的自动化水平,认真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要求设计时认真执行我国现行的安全、消防标准、规范,严格执行项目“安评”提出各项措施和要求,在设计时对风险事故采取预防措施。填表说明项目的环境风险潜势为Ⅰ,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简单分析”。项目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处于环境可接受的水平,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可行7污染防治措施7.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7.1.1本项目有组织废气处理措施项目各含尘废气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经27m排气筒排放,可满足排放标准要求。造粒废气冷凝处理后与预炭化、炭化、石墨化有机废气经焚烧+脱硫塔+湿电除尘处理后经27m排气筒排放。图7.1-1废气处理措施及排气筒设置情况7.1.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1、含尘废气目前含尘废气常用的治理技术包括旋风除尘、袋式除尘、电除尘等。(1)旋风除尘处理技术旋风除尘技术是利用旋转的含尘气流所产生的离心力,将颗粒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技术。该技术投资成本低,可用于处理高温、高压、腐蚀性含尘气体;除尘效率70~90%,可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适用于粒径>8μm的粉尘治理。(2)袋式除尘处理技术袋式除尘技术是利用纤维织物的过滤作用对含尘气体进行净化。该技术适用范围广,除尘效率〉99%。适用于粒径〉1μm的粉尘治理。(3)电除尘电除尘包括湿式电除尘及干式电除尘,湿式电除尘器和与干式电除尘器的收尘原理相同,都是靠高压电晕放电使得粉尘荷电,荷电后的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到达集尘板/管。干式电收尘器主要处理含水很低的干气体,湿式电除尘器主要处理含水较高乃至饱和的湿气体。在对集尘板/管上捕集到的粉尘清除方式上WESP与DESP有较大区别,干式电除尘器一般采用机械振打或声波清灰等方式清除电极上的积灰,而湿式电除尘器则采用定期冲洗的方式,使粉尘随着冲刷液的流动而清除。本项目工艺含尘废气中颗粒物粒径介于0-50mm之间,考虑到旋风除尘器造价及运行费用低,适合较大颗粒物的收集,而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高于99%,废气达标排放有保障,特别适合细颗粒物的收集。故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本项目采用袋式除尘技术处理工艺含尘废气,采用湿电除尘器处理含尘烟气。脉冲袋式除尘器基本组成和原理:1)基本结构:脉冲袋式除尘器由以下主要部分所组成:除尘器本体为圆筒形结构;由气箱,中部筒体和下部筒体,滤袋、贮气包、脉冲阀、连接板等组成。喷吹装置由贮气包,电磁脉冲阀及配管,喷吹管及管件所组成。2)工作原理:脉冲袋式除尘器共设有若干组喷吹管,每组安设1个T型脉冲阀。喷吹管的压缩空气的喷射由每根喷吹管入口的脉冲阀与贮气包相连通,压缩空气由专设的空压机供给。压缩空气从0.75Mpa减压到~0.5Mpa送入气包内。反吹风清灰控制,由PLC微机控制,采用时间程序和差压变送器按设定的差压值进行控制。即发出指令从喷吹管第1组,脉冲阀喷吹,压缩空气经喷吹管上的喷吹孔喷向滤袋,在压缩空气高速气流作用下,在射流周围形成负压而从周围吸入5-7倍于压缩空气的气流量一道射入滤袋内,由于压缩空气喷射作用,滤袋产生抖动和由里向外地反吹气流作用下,便有效地清除掉滤袋附着堆积的灰尘。逐次由N1至N8脉冲阀完成喷吹工作。3)反吹风清灰控制①自动控制:控制方式采用物料输送系统集中微机控制,反吹风清灰的控制程序编入该微机控制内。或脉冲除尘器配制反吹风清灰的控制仪。该控制仪安在控制箱内。该除尘器采用过滤-反吹(脉冲喷吹)二种状态的清灰方式。②手动控制:操作柜上设有自动-手动转换开关,当转换到手动时,可手动控制各组喷吹管依次按时间程序清灰一遍。③控制要求a.控制柜上设有电磁脉冲阀工作状态灯光显示。b.除尘器进气口与出气口安设差压变送口。c.控制柜上设有电磁阀按钮开关,作点检及调试用。d.脉冲阀除由PLC微机进行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外,还设有手动开关以备程序发生故障时,手动进行操作。图7.1-2脉冲袋式除尘器构造图湿电除尘基本组成和原理:1)基本结构:湿式电除尘器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使用耐腐蚀导电材料(可以为导电性能优良的非金属材料或具有耐腐蚀特性的金属材料)做集尘极,另一种是用通过喷水或溢流水形成导电水膜,利用不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做集尘极。湿式电除尘器还可根据废气流向分为横流式(卧式)和竖流式(立式),横流式多为板式结构,气体流向为水平方向进出,结构类似干式电除尘器;竖流式多为管式结构,气体流向为垂直方向进出。一般来讲,同等通气截面积情况下竖流式湿式电除尘器效率为横流式的2倍。沉集在极板上的粉尘可以通过水将其冲洗下来。湿式清灰可以避免已捕集粉尘的再次飞扬,达到很高的除尘效率。因无振打装置,运行也较可靠。采用喷水或溢流水等方式使集尘极表面形成导电膜的装置存在着腐蚀、污泥和污水的处理问题,仅在气体含尘浓度较低、要求除尘效率较高时才采用;使用耐腐蚀导电材料做集尘极的湿式电除尘器不需要长期喷水或溢流水,只根据系统运行状况定期进行冲洗,仅消耗极少量的水,该部分水可回收循环利用,收尘系统基本无二次污染。。2)工作原理:湿式电除尘器和与干式电除尘器的收尘原理相同,都是靠高压电晕放电使得粉尘荷电,荷电后的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到达集尘板/管。干式电收尘器主要处理含水很低的干气体,湿式电除尘器主要处理含水较高乃至饱和的湿气体。在对集尘板/管上捕集到的粉尘清除方式上WESP与DESP有较大区别,干式电除尘器一般采用机械振打或声波清灰等方式清除电极上的积灰,而湿式电除尘器则采用定期冲洗的方式,使粉尘随着冲刷液的流动而清除。2、有机废气针对TVOC的治理技术较多,大多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回收技术和销毁技术。回收技术包括吸附、吸收、冷凝等,销毁包括焚烧、光催化氧化、等离子等。市场主流TVOC治理技术优缺点见下表:表7.1-1主流TVOC治理技术对比表多相催化氧化法生物分解法活性炭吸附法等离子法焚烧法TVOC治理技术原理通过高能紫外线激发催化剂产生的超强氧化活性自由基,将污染物质彻底分解氧化生成无害物质,如水和二氧化碳等。利用循环水流,将VOC气体中污染物质溶入水中,再由水中培养床培养出微生物,将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为低害物质。利用活性炭内部孔隙结构发达,有巨大比表面积原理,来吸附通过活性炭塔的VOC废气分子。利用高压电极发射离子及电子,破坏VOC分子结构的原理,轰击废气中VOC分子,从而裂解VOC分子,达到脱臭净化的目的废气直接燃烧生成无害或低的污染物的方式。净化效率VOC去除效果可达90%以上,能长时间稳定运行,不受外界温度等因素影响。微生物活性好时除VOC可达70%,微生物活性降低,净化VOC效率亦大大降低,净化效果极不稳定初期净化效率可达80%,但极易饱和,后期效率低,通常数日即失效,需要经常更换。适合低浓度的恶臭气体净化,正常运行情况下净化效率可达60%左右。适用于中高浓度废气,处理效率可达99%以上。处理气体成分能处理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苯、苯乙烯、二硫化碳、三甲胺、二甲基二硫醚等高浓度混合气体。需要培养专门微生物处理一种或几种性质相近的气体适用于低浓度、大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