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思维导图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思维导图
3.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渚、德”,会写一个生字“徳”。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宿建德江》,读出古诗的节奏。
3.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
4.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学习。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预习要求
自由朗读古诗,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我们小学阶段学到了许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自己学到的古诗。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教师引导:同学们背的这些古诗有李白的,有杜甫的,那么大家背过孟浩然的古诗吗?
指生背一背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古诗。
在孟浩然的诗中,最著名的要数这首春晓,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宿建德江》,也是一首著名的诗。
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出示孟浩然的资料简介,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及作品。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理解诗题
宿:住宿。
建德江是一条江的名称,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教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18年(730年)离开家乡,奔赴洛阳,漫游吴越一带,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而《宿建德江》就是作者漫游吴越时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能够读出节奏。
出示本课的两个生字:渚、德,指生读一读。
渚:翘舌音,第三声,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听好古诗的朗读节奏。
出示已经标好朗读节奏的古诗,教师领读。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3.自由轻声读诗,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愁)
他有哪些愁绪?为什么愁呢?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愁绪的?(借景抒情)他借哪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烟雾朦胧的小洲、安静的旷野、远处的天空、清澈的江水、空中的明月、江中的月影)出示画面
想象,假如你就是诗人孟浩然,晚上在空旷的江中,看到空旷的原野,看到孤船小洲,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孤寂与忧愁)
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绪呢?默读古诗,细细的品味。
一是诗人身在旅途,远离家乡,所以自然有一种乡愁。二是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更增添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三是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诗人觉得旅途孤寂凄凉。
四是由于江水清澈,越发感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更加思念故乡。
4.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回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愁之情。)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充满哀愁的语气,读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情)。
四、积累思乡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人孟浩然离开家乡,但是他却时刻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其实在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有很多跟宿建德江这首诗一样,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出示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学生朗读这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学习。
五、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并背诵古诗。
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重点词句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预习要求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的第1首古诗。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宿建德江》这首诗。
学生齐背《宿建德江》。
指生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2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诗的题目。
六月二十七日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醉”表示作者喝过酒,有一点醉醺醺的感觉。
“书”是写的意思。
引导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出示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都有杰出的成就,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等。他曾两度仼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教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北宋熙宁5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6月27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绝句。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出示几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3.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并且背诵。
2.学习这首词,理解这首词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疾苦、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体会这首词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这首词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朗读视频。
预习要求
初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两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的前面两首古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齐背学过的两首古诗,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不是一首古诗,而是一首词。词跟我们学习的古诗一样,也是一种题材,它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又称“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上都有规定。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读一读这首词的题目,教师讲解:“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夜”表示时间,是夜晚,“黄沙道中”表示地方。“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就是夜晚作者在黄沙道中行走时看到的景象。
出示辛弃疾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
辛弃疾,原名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这首《西江月》就是词人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二、整体把握,了解词的大意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别枝”,给予讲解。
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教师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炭批发区域市场差异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考核试卷
- 租赁合同条款解读考核试卷
- 2025-2026年艺术表演场馆的智能化趋势
- 2025商业合作合同策划范本
- 2025瑞丽美妆员工劳动合同
- 2025手机应用软件购买合同范本
- 苏教版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资料
- 山西、陕西、宁夏、青海四省区普通高中新高考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 艺术品抵押贷款合同书
- 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英语试题及答案)(广东二模)
- 河南省许昌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素质评估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家庭开销计划协议书模板
- 武汉一调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专项训练专题04整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求值(原卷版+解析)
- 银行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设计
- 脑卒中多学科会诊制度
- 2024年大模型+RAG最佳实践报告
- 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流程管理办法
-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