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9《复活(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9《复活(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9《复活(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9《复活(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复活(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本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析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寄予的人性理想。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了解《复活》的主要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题目“复活”的含义,了解“托尔斯泰主义”。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并概括人物形象。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重点鉴赏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复活》。

任务一:了解作者,探究背景

1.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2.相关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3.托尔斯泰主义

这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

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4.创作动机

朋友柯尼到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贵族青年的诱惑,这个农家姑娘走上了堕落的犯罪道路,成为妓女。柯尼说起的这件真人真事,引了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用于创作。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5.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的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任务二:了解全书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1.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2.节选内容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观看节选部分视频片段)

3.标题含义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屡见不鲜。

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4.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6段):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见玛丝洛娃,迈出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第27—44段):写玛丝洛娃跟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及其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第45—64段):写玛丝洛娃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而聂赫留朵夫经过思想斗争,仍想求她宽恕。

第四部分(第65-78段):写聂赫留朵夫察觉玛丝洛娃已没了灵魂,但仍坚持请她饶恕,帮助她觉醒,走向复活。

5.思考问题

(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

(2)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她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3)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②同时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4)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十分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5)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作用

课文选取的典型环境——监狱,这一环境的特点是:混乱、嘈杂。托尔斯泰把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目的是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任务三:鉴赏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复活》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被抛弃的情人、堕落的风尘女人

回顾知识

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刻画: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间接刻画: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塑造人物的作用: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思考问题:

1.玛丝洛娃是何形象?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关注“笑容”及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1)神态描写:“笑”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p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p3

分析: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p43

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p44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p53

分析:“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p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p76

分析: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2)神态描写: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p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p16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p20

情感: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p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p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p37

情感: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了厌恶。

2.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3.聂赫留朵夫是何形象?小说如何表现人物其心理的?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p12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p21

分析:心理、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认为玛丝洛娃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p60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p61-62

分析: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P67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p70

分析:心理、语言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不敢开口”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4.称呼语言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小说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聂赫留朵夫的什么心理?

(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

①两人没有以往的亲切、熟悉。

②他是来请求她饶恕,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见她的。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

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

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5.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理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②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④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在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6.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任务四:探究主题内涵,体悟人性之“复活”

1.“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2.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整部作品的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①单纯善良的大学生;②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③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典型意义: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