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_第1页
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_第2页
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_第3页
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_第4页
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从早期香港华商主体的来源考察,其主要源自华南沿海。开埠以前,港岛只有几千居民'大多以捕鱼、采石及农耕为业,大致分布于赤柱、筲箕湾、黄泥涌等地,而赤柱是人口最多的地方O据最早参与占领港岛的英国官员所描述;赤柱村是主岛最大及最重要的村落,共有居屋和商铺一百八十间'这表明原居民中已经有人在从事商业O英国占领香港不久,即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加以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故能吸引商船和商人前来贸易0一八四一年二月,一批英商和传教±从澳门来港'接着开始建设宿舍、仓库、露天商店等。随后香港以外的地区也有很多中国工人到港'于是供给工人们衣食住行的商人也迁到岛上。香港顿时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外国人建了域多利亚城'中国人则建了称为”广东慈善市”的市场,并以此市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区域。当时,广州许多行商频繁往来于省港之间,用木帆船将蔬菜、肉禽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各种建筑材料运上港岛;不少华人小商贩也从地理位置接近的广东东莞、归善(惠州)、新安等邻县迁港谋生'经营很兴旺。这也是当时岛上唯一的鲜蔬菜市场,华洋居民每日所需的副食品亦全赖这个市场供应0但刚开始并不顺利'不久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广东慈善市的大部分化为灰烬,直到一八四二年五月才又重新修建O 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初具规模'香港经济也逐渐运转起来0市场零售商业一般都由华人经营'并有一定拓展。港岛中环、上环及太平山街市成为华商的营业中心,不断有小店铺开张。据当时有家报纸的调查,仅域多利亚城地区即有水果店、鱼铺、米铺、饭馆、药铺\木器店、缝衣.店、当押铺等共四十五家。这些店铺大都是小本经营,以当地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按中国传统方式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本小利微'地位低下,其商业性质属于前资本主义范畴O至于中国内地的富户,因香港治安状况恶劣,前景下明'一时裹脚不前。据英国人享利.西尔(HerrySirr,—八四四八四八年间曾在香港)记载'初时香港人命财产毫无保障'抢劫案竟在光天化曰下发生。为了吸引人们'港英当局在广州遍贴街招'募人往港定居'有下少人因此而前往。如海阳县(今潮州)人陈开泰力今一八四五年到港,后搭草棚开凉茶店,几年后同族人合资创办富珍斋饼食店,专门代销潮汕各类优质饼食,除在港销售外,还转销南洋各地'生意兴隆,成为香港饼食业的元尊,枫溪历来是潮州的陶瓷业中心,瓷工吴潮川在香港开埠后前往创设利丰亨行,专销潮瓷'并以该行为基地'将潮瓷转销往海外。他所开创的陶瓷业以后成为潮商在香港的主要行业之一。吴氏家族在东南亚一带遍设分店'竟成为南洋巨富(:)买办也是香港早期新兴的社会势力之一。他们受雇于洋商,中介华洋贸易,在外国人在华经营的所有事业中,起了必不可少的特殊作用O早期香港买办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由旧有公行人员'同洋商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商人,素以洋行为服务对象的通事,船民及鸦片商等充任。买办大多原本活跃于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带,富有与洋行作交易的经验。他们到了香港后,彼此互通声气,关系密切,并结成买办世家和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排他性集团O买办比普通的华裔拥有更高的地位,他们托庇于洋商'利用中介入的有利地位,很快便积聚了巨额财富'成为香港华人社会中拥有资金最多的一个阶层O如英殉台买办卢亚贵仅用十年时间,其名下的屋宇和店铺已遍百间,成为早期香港华人首富0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买办已是香港贸易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当地进出口贸易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随着洋商的增加,买办的人数亦不断膨胀,作为香港商业社会的特殊阶层之一,买办队伍从四十至六十年代成长起来了。其中有些人投资自立行号'开始兼有商人的身分,这在六七十年代,已经是比较常见的现象0香港城市建设启动后,投资地产可获厚利,又富有投机性'引起了买办们的兴趣,他们很早即投入此项经营'甚至是香港房地产的主要经营者,名声较著者有卢亚贵、韦亚光(有利银行买办)、郭甘章、冯明珊(壳公司买办),莫仕扬(大古洋行买办)、何东、冯华川(中华汇理银行买办)等人。太平天国运动时,华南局势动荡,许多人口逃港避难'香港人口呈直线上升之状O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割占九龙、港埠得以扩展'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九龙岛上的经济已有了明显发展O在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立胎九龙侯王庙内的《重修侯王庙碑记》中,详细列出捐赠者的姓名,其中店铺名称至少有一百个,表明那时当地的商业已经比较兴盛,九龙划入香港版图后'使港商的队伍更加扩大了L—J港九归并后,极有利于贸易和航运,是以吸引了更多的华人前来寻找机会。以一八五八年为例'港岛有居民七万五千余人'华人开办的店铺达二千余家0这些店铺包括杂货舍南二百八十七家'洋货店四十九家,行商三十五家,买办三十家'钱币兑换商十七家,米商五十一家'造船工棚五十三家,印刷所十二家,金属匠铺一百一十六家,木匠九十二家等,可见其旺盛之一斑。与最初华商中资本雄厚者欠缺相比而言,这时的移民有许多是举家迁徒的,特别是内地行商,富户到港后,旋即买地开店及经商牟利,香港得到大量人力和财力的输入'出现了开埠后发展的首个高潮O此外,还有一个给丁香港经济很大推动的重要因素。十九世纪中叶,因美国、澳洲发现金矿,内地经由香港出国的人数激增,每年多达数万人'有力地刺激了华人社会的繁荣。香港逐渐成为大陆居民移居海外的主要转运站,当地商务益见兴旺。因占地利之便,广州附近的大商行纷纷赴港设栈经营,拓展商业。如百年老铺何凤池号于六十年代初即创设港栈'从事精刻华洋招牌匾额,承接油漆等业务0广州朱广兰号是以经营熟烟出口为主的大企业,约于七十年代创立香港分号,从早期报纸广告可知'广州、佛山一带的药行老字号很早即赴香港推广业务,如天宝堂、德案堂、大和堂、杏园春、潘人和药酒号、王老吉凉茶庄店、何熙明慎德堂、潘安裕堂、广芝馆、橘香斋、瑞昌号老酒庄、贵瞋堂等等O因此'香港开埠之初,从内地赴港的商贩、店主、买办及富户等'构成了港商的主体来源'由于他们的苦心经营,使早期香港经济面貌得到改观。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香港发展进程的转折点,华商的初兴,打破了香港历来以渔农为主的经济格局,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0九、中西合壁的经营管理香港是一个中西交汇的地方,华商在艰苦创业的过程户,既沿袭了中国传统的经营作风,又注意博采西方近代管更模式,把两个方面加以融合'在事业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套商资本结构从资本的来源分析,近代香港华资企业基本上是由三部卜构成,即内地华商、本港华商以及海外华侨的分别投资,匕中尤以粤籍商人和买办的投入比重为大0香港华商的形成r明显的地缘性,根据对大量企业广告内容的梳理,可知其习当多数都与广州及其附近区域的工商界有直接联系O取得军业成功者,也以粤籍人士居多。如吴醒潦于一九三七年出乏的《香港华人名人史略》所列工商人物中,查其原籍为广厂和潮汕籍者,至少要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民国时期的几次)港潮'使港商中的上海籍成份也大为增加,相对而言,内!其它省区所占比重很小。外资渗入华商企业的情况很少见,这与英国在香港的投'特点有关。因为英国只重视掌握传统的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如远洋贸易、金融、保险、公共事业和部分制造工业,其余的厂次要行业』则任由华人自由经营,并不直接插手也下企图向新的企业部门发展。据虎视眈眈的日本人观察,认为厂这正是反映了香港英国资本的保守性和停滞不前的一种倾向』O特别是华资工厂的概念很明确,即如香港国货厂商联合会向中国政府呈文所述:厂侨商等虽然易居香港,但所营工厂'完全华人资本,华籍工人。』因此'华资企业在性质上可界定为国货商。一九三三年,中国政府提高关税进口税率后,曾引起香港国货厂商的减税运动,几度派人返粤,吁请改善税率,以体恤港制国货。当时香港厂商,每有将出品货物在港注册者,贴上厂中国制造』等字样的商标,以利于运销有关商埠。但与香港当局制订的商标注册条例相抵触,故一九三六年,香港出入口署监督特吁新规,称如遇有转贴jMakeinChina』等商标字样者,将立即取消其在港注册之商标。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香港,华资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香港华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具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厂私人企业』(独资)或无限公司,为数不少。在一九三四年调查的小厂中,标明属于此类的即有四十五家O在其它数据里,大致也反映了类似情况'应该说在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更旱如此。另一种是合资或股份有限公司'应属潮流(包括独资企业如安乐园、百家利、马五山糖果饼干公司等的转变)'这类企业符合近代经营规范'故其资本额'机器设备状况、营销额等项指标都较清晰O大中型企业多采用这种组织形式O.然而不论哪种类型'家族势力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陈李济药行由明朝末年传至民国,由陈、李两大族人共传了十二代。源吉林号始终是源氏家族的财产。梁财信、洪桂.昌、荣孙氏、郎福至堂、永安堂、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等,都是由父子或兄弟相继为业O许多企业领导层都属同姓,如柯应李、柯德昌父子分任香港汕头花边有限公司总经理和经理;许冠群、许冠英分任香港新亚制药厂总经理和司理;邓兆枢、邓兆璋分任广东兄弟树胶公司港厂正副经理;黎伯敏、黎景殷昆仲合资经营光宇电池厂;关蕙农父子四人分任亚洲石印局总监督和正、副经理,00…。等等,下胜枚举O其它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嘉伦兄弟织造厂'龙溪兄弟织造厂,中华兄弟制帽公司'唐拾义父子大药局、易沃林父子药店等'仅以其名称即显示出浓厚的家族资本色彩。.此外,过去香港许多商行,店铺的招牌'也是承顶内地业主世传的字号来经营的o.如陈李济药行、保滋堂潘务庵药行:、马百良药号、三多轩贱扇庄、何正岐利成记刀庄、朱广兰烟丝号、源和颜料铺、郑夭福银号、张广源罐头食物庄等,都是源远流长,享有盛誉的老字号招帖。从企业的规模来讲,华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本小利少o由于其很多属抄家族资本或私人资本'故很难准确有效的调查统计0连善于搞企业情报的曰本人也无奈地承认,由于香港华人资本采取近代的投资形式活动者极少'大部分都采取匿名联营或者个人事业的形式进行活动,所以打算看到在香港的华人投资的全面数字是比较困难的。』一九三四年香港工商日报社曾对华资企业作调查,多以其厂为无限公司,故资本额不详:j而打住,这次调查虽下详尽,但仍可为我们的分析研究提供基本的依据0当时全港华资工厂约有六百余家,而按调查资本额在五千元以上者仅一百一十一家,这说明了华资企业主以本小势弱者居多。日本人的调查也可左证,认为香港除了造船业较发达外,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而且多是中小工厂,纤维工业、杂货制造业和家庭工业占有绝对优势.例如'香港织造厂常有几百家,而其中较大者仅二十余、机器厂号约二百户中,稍具规模者寥寥无几;电筒电池王业和制饼业旺时各有上百家,但大者分男导只有十余家和三四家。倒是企业数比较少的或者新的行业,如罐头、胶鞋、搪瓷,化妆品,制罐,玻璃,制漆等,大中型企业比较多,较多的使用机器。早期创办者投资额相对较大,像广生行有限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马五山糖果饼干公司'利国与民织造厂、永发印务公司、先施化妆品公司、陶氏大同罐头公司、大百货公司、银行、保险、航运等公司,资本额都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是有较大影响的企业。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创办的企业多了,资本金也分散开去,很少再出现投资额巨大的企业,倒是在抗战初期,从内地迁入了一批大型企业如来自广州的大华铁工厂,捷和钢铁制造厂等'资本额超过一百万元。上海迁港的天厨味精厂、新亚制药厂等,投资额更是高达二三百万元0华资工业生产水平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华资工业开始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转变的过程,不断有企业(甚至有些是家庭工场)进入机器生产'如济隆糖姜厂、甄沾记糖果厂、龙溪兄弟织造厂等0到抗战以前,机器使用已经普及,人们乐观断言道:厂手工业迅而成为历史陈迹』o尽管如此,在传统的行。业领域,仍较多地保留了手工生产\连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万隆糖姜厂、广万隆炮竹厂、汕头花边公司、回春阁中药丸厂、福安鞋厂、同益牛皮厂、李善记凉果厂等,几乎没有使用机器。既使在最重要的织造行业,手织机仍在盛行,羊毛织造厂所用全为手织机。因此,可以说近代华资企业中,机器工厂与手工作坊并存,在当时'人们所指厂也并未严格限于机器生产,似乎也无明显的最低资本限额。但可以断定,随着时代的前进'采用先进生产手段,规模宏大的企业越来越起着经济主导的作用。华资工厂所使用的机器主要有三类:一是洋机,比较先进,生产质量效率都比较高;二是沪机,如三羊绸厂、三光布厂,中光电机织布厂等,都是洋机,沪机各占其半;三是本港自制机器'当时已出现了一批使用机器并颇具规模的企业,如利国兴民织造公司机器价值三十余万元,年营业额五十万元,金山织造厂有织机四百余台,最多时雇工一千五百余人'年营业额二百万元'冯强树胶制造厂使用最新机器,旺时雇工一千五百人,年营业额七十余万元,大华铁工厂有各式机床上百台;中华制漆公司采用新式机械'出品彩漆数十种;南针电筒厂和光宝电池厂拥有大小机械上千台,等等。香港华资企业的原料完全要仰给于世界各地,香港毗邻中国大陆'是英属领地,又是无税口岸,这些条件有利于其获取各方面的廉价原料。总的来讲,香港大多数工厂要采用外国的原料,但各行业隋况也不尽相同。在织造业,手织机及港制机器只适于织粗劣之纱,故粗棉纱多为上海出品。其它原料则须依赖舶来,如电光纱、线仔纱为英货,人造丝为意、荷货。在绸缎里,所用生丝取自广东和苏州。多数厂家的原料来源是多样化'如冠全球织造厂原料采自中、英'印、曰等国;和兴织造厂、金山织造厂原料取自澳、曰、英、印、沪等处有少数厂完全采用国产原料,如维新织造厂、龙溪兄弟织造厂用纱均采自上海永安纱厂。在其它方面'树胶业所用橡胶、帆布等原料大都购于马来亚和英国,化妆品业原料如香料、化妆油等,大宗采自海外;卷烟叶原料是内外皆取,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所用烟叶主要靠山东、河南供给,省港烟草公司则多采用美国原料O机器制造、玻璃、制漆、饼干、糖果、制帽等业,原料以取制国外为多。而中成药、炮竹、皮革、搪瓷、榨油、罐头、糖姜凉果等业,则基本上取用国产原料O在太平洋战争以前,香港华资企业的资源获取比较便利和充足?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0但在四十年代,海内外交通滞塞,社会金融未能安定,原料供给下继甚至中断,价格猛涨,遂成为制约华资工业生产的一个严重问题O企业的最佳经营时期分别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末,最困难则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和曰占期间及战后的一段时间o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波击,一九三四年前后,香港经济大受损害,最惨重者为织造业,连规模宏大及组织健全之企业,亦难以维持O大量中小工厂倒闭或歇业,能开工者生产也大为萎缩,如同茂牛皮厂、和盛祥凉果厂、万隆糖姜工厂、广南源皮革厂、广兴隆玻璃厂、咏鹏毛巾织造厂.、南华锰铅制炼厂等,年营业额都减少了一半以上。大批工人被解雇,如东亚、全兴、南华、竟新等织造厂和嘉顿糖果饼干公司'裁减工人均超过一半,壁亚皮革厂工人仅留职十分之一。直到一九三五年后,国际性不景气消失,经济逐步恢.喜复,香港华资企业终于渡过难关,重新振作起来抗战初期,由于香港所处的特殊有利地位,华资企业获得空前发展,经营达于黄金时代,如织造业一九三八年出口总值达到创纪录的五千五百八十三万港元,该业入行者达八十余家,年营业额多者有二百万元,少者也有四五万元。机器业年营业额大者数十万元,小者二三万元。就行业而论'化妆品业年营业额约四百万元,胶鞋业年产约六百万双,均出口价值六七百万元,制漆业年营业额为三百多万元,制帽业为一百多万元,九龙糖姜业为三百余万元,电筒电池业每年出口额可达五百万元。经营额较大者主要集中于织造、食品、化妆品、树胶、电筒电池、制药及印刷包装制罐等行业香港华资企业的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港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可以申领英属特惠税证(条件是须采用英国原料),产品在英联邦内市场享受优待。但当时各国高筑关税壁垒,使港制品外销如临深渊,如中国政府关税重征后,香港织造业迅即失去在内地的广大市场'制药业只剩下往南洋一条生路。广东当局施行糖业统制'香港糖厂营业顿时大跌,既使在南洋,要求得发展亦殊不易,菲律宾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新加坡亦颁布了限制货物入口法令。而曰货倾销攻势赡,使华资织造业在中国、印度两大市场上难以招架,并大举进入香港市场,危及港商本部。曰制胶鞋曾畅销于香港,使华资树胶业厂岌岌不可终日』。其它如化妆品,玻璃、油漆油墨等行业'都受到曰货的强大压力'迭有倒闭者。抗战结束后,则是美货倾销'连往昔最畅旺的电筒电池:'业、树胶业等。其外销市场均遭攘夺受无情的经济法则支配,香港华商与内地民族资本也有一着利益冲突。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广东商会联合会反争对中国政府在九龙设海关'认为此举厂徒令外地(指香港)卜商业繁荣,同时适以便内地工商业凋敞。』也不同意对港制国货减税,谓其厂影响国内工商业甚巨』。而当南洋各属华资企业建立后,与港制产品竞争又有所加剧。在抗战期间,孤岛』上海的货品伸展市场,遍及各地区,也是港制品的强劲竞争对手。香港乃一弹丸之地,资源缺乏'市场狭小,这就决定了华资企业必须寻求向外发展。他们利用英国政府对于英属领地的商业优惠政策和香港无税口岸'货物可以自由往来的特殊环境,力求降低产品的成本。并发挥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国内市场和海外侨胞等有利条件'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技术'创制名优产品'从而提高了竞争力,扩大了影响。港制国货流通于世界各地'但以南洋群岛、泰国和菲律宾等处为最.)其次中国内地及港澳亦占有相当市场。不过当中国政府提高进口关税后'迫使香港华商更多地倾注于国外市场。因华资企业是外向型的,其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