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的僧道形象_第1页
论水浒传中的僧道形象_第2页
论水浒传中的僧道形象_第3页
论水浒传中的僧道形象_第4页
论水浒传中的僧道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页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成书的长篇小说。然而水浒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在北宋末年,宋人的《大宋宣和遗事》描绘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施耐庵根据社会现实以及民间有关水浒故事的流传加以整理并加工,最后创作出《水浒传》。《水浒传》作为一本我国经典的古典名著,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梁山的一干豪杰从聚众起义到走向失败的全部历程,并体现出了封建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黑暗现象,揭露了封建官僚们的罪恶本质,也对英雄豪杰们勇于反抗的精神进行了赞许。笔者通过构造大量的豪杰形象,充分体现出了国内传统文化中三教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仁爱学说、忠孝思想;道家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行善积德思想;佛家的慈悲为怀、知足少欲的思想。体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济困,惩恶扬善;见义勇为,重情重义的道德精神。该作品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具备很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成书以后,这部作品就始终被广大读者们所追捧,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品,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书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与挖掘,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并从中积累历史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在水浒故事被传播的过程中,世俗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也对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中的诸多情节带有明显的宗教化、神秘化色彩,这些世俗文化主要指的是宋、明时期流传的一些宗教思想。宋元以来影响世俗社会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教、道教两宗教,佛教与道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水浒传》一书有着密切的联系。《水浒传》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相互交融的特点,透过水浒故事中的宗教思想,作者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僧道人物形象,其中僧、道是书中频繁出现的两类宗教群体,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水浒传》中的佛教,道教语境、文化底蕴、艺术影响、伦理道德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研究,给读者提供了对《水浒传》中的佛教、道教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认识。(二)研究目的《水浒传》是一部“三分写实,七分虚构”的作品,全书都弥漫着一股神秘的宗教气息。佛教,道教所弘扬的精神,实质是对伦理道德,人格品行的彰显与讽刺,赞扬与谴责。虽然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在《水浒传》中作者对待佛道的整体倾向为“尊道抑佛”,但作者对于僧人和道士形象的刻画都有褒有贬,毁誉参半。僧人与道士形象的出现,暗示着人物的个性,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佛教和道教人物作为《水浒传》一书中的特殊群体,在小说中的整体面貌如何还有待细究,需进一步的认识僧道人物在小说中的内在思想意蕴,需进一步的挖掘僧道人物出现的正面与负面形象带给人们的启示与现实意义,需进一步的了解与丰富僧道形象产生的原因。《水浒传》借以佛教、道教的宗教人物群体,采用奇异虚幻的手段来影射当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乱象的浑浊风气。僧道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让人们感悟到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善除恶的道德力量,激发了众多学者对小说的宗教热情。(三)研究意义《水浒传》作为一本世代累积型小说,所受到的是时代、社会、作者、读者、宗教的共同影响。本文主要是以《水浒传》中出现的僧人,道士的不同人物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僧人,道士的人物形象。除了将前人对《水浒传》僧道形象的研究进行沿用与补充之外,还对僧道形象产生的原因从政治和世俗角度加以分析,并对僧道形象在文本中的意义加以补充。意在总结前人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能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可以有更系统的阐述。本文通过对《水浒传》中僧道形象不同类型的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水浒传》中的宗教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宗教文化,弘扬传统的文化精神,传承美好的文化素养,从梁山好汉的形象中挖掘值得大家学习的良好品德与道德精神,给予人一定的影响,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希望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清晰的解读,从而加强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的重视。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水浒传》一书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研究的欢迎,也受到了国外读者所喜爱。《水浒传》在国外的流传较之《金瓶梅》和《红楼梦》尤为广泛,出现了多部翻译研究作品,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水浒传》问世不久后,最早传入的国家就是日本,在欧美的英译本中较受欢迎,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AllMenAreBrothers》。さたけやすひこ《梁山泊水浒伝108人の豪杰たち》(1992.1);SidneyShapiro.《TheOutlawsOfTheMarch》(ForeignLanguagesPress,2008);PearlS.Buck,trans,《AllMenAreBrothers》(TheHeritagePress,1948)由以上文献可见,《水浒传》在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宝贵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底蕴充分吸引着国外文学研究者,在国外广为流传,颇有影响力。小说中的独特文化思想性,使国外各国文学研究者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水浒传》在国外的传播,体现了不同国家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展现出了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友好的文化传递的画面。2.国内文献综述在现有研究资料当中,国内学者对水浒传中道教的研究相对更多,对佛教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下是国内学者对于僧道人物和佛道文化的研究情况:(1)从人物形象研究僧道李璇的《真正的“护花使者”——“花和尚”鲁智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年12月),张旭的《〈水浒传〉中武松形象与性格探析(渤海大学学院,2021年2月),刘相雨的《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九天玄女形象》(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侯会的《后来居上的水浒人物——公孙胜》(文学遗产,2000年第五期),陈庆纪的《从鲁智深形象的塑造看〈水浒传〉的深层蕴涵》(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1月),林凡的《智真长老的那只慧眼》(今日新疆,2006年04期),王丽娟的《从僧人形象看〈水浒传〉对待佛教的态度》(散文百家,2018年04期),李骞的《〈水浒传〉中道教人物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以上著作一是从僧道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个人事迹方面来进行剖析;二是从僧道人物的道术仙力来分析这类人物对于水浒英雄在战场上的帮助以及对水浒英雄陷入困局的指点。(2)从宗教文化内涵研究僧道李根亮的《鲁智深之死的禅意》(长江大学文学院),新江的《九天玄女授天书——水浒札记》(世界宗教文化),付开镜的《〈水浒传〉中的佛教正义观》(新余学院学报,2020年04期),宋珂君的《试论〈水浒传〉中的文人信仰模式——从鲁智深与五座寺庙的结缘说起》(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3期),铁徽,汤燕君的《煮酒论英雄——浅析鲁智深狂禅思想的现实意义》(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7年)上述文献资料是以在僧道人物中体现出来的佛道文化的玄幻神力,思想意识和对人物信仰的影响方面去阐述僧道人物与宗教文化的内在联系。张煜的《〈水浒传〉与佛教》(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4期),李娜,国威的《〈水浒传〉中的佛教寺院》(学周刊,2013年28期),李娜,国威的《〈水浒传〉中的佛教诗偈》(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2期),李蕊芹,许勇强的《近三十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述略》(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2期),王濯巾的《略论〈水浒传〉与道教》(嘉兴大学学报,2001年05期),王改改的《浅谈〈水浒传〉中的道教色彩》(南国博览,2019年02期),潘守皎的《〈水浒传〉的道教语境》(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03期),华云刚的《试论〈水浒传〉中的道家和道教文化》(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4期),彭勃的《从明代小说中的僧道形象解读佛道世俗化》(西南大学,2009年),王在明的《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06期),单长江的《〈水浒传〉与北宋道教》(水浒争鸣第六辑),潘守皎,王莹的《〈水浒传〉与宋元佛教》(菏泽学院学报,2016年6月)以上著作是通过小说中出现的宗教活动、宗教人物、宗教思想、宗教精神、宗教语言、宗教环境来阐述宗教文化的文化风貌、形成宗教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宗教文化在僧道人物身上的体现。(3)从小说艺术特色研究僧道李燕青的《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菏泽学院学报,2016年12月),盛志梅的《论道教文化在〈水浒传〉成书过程的作用与表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月),陈庆纪的《〈水浒传〉中的道术描写及其作用》(水浒争鸣,第十一辑),周锡山的《〈水浒传〉的神秘主义描写述评》(水浒争鸣,第十二辑),纪德君的《〈水浒传〉宗教描写新论》(广州大学报,2010年01期),张同胜的《〈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宗教态度》(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4期),以上文献是对僧道人物在小说中的独特呈现,对小说情节发展的助力以及宗教文化在小说中的结构与作用来进行阐述。上述文献分别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水浒传》中的僧道人物形象以及其宗教文化意蕴,根据僧道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的文献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一般是从僧道人物的出场到结局的故事发展轨迹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来进行分析。根据宗教文化内涵研究僧道的文献内容也较为丰富,体现出了“儒、释、道”三教相融的中国传统文化态势。根据小说艺术特色研究僧道的文献内容与前面两点相比相对较少,主要是从僧道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与影响来进行分析。本文将从僧道形象的角度,结合前人对僧道形象的研究,分别从僧人形象与道士形象进行分析与补充,本文的创新之处是结合实际生活来浅析从僧道形象反映出的现实意义与人生道理。(五)研究内容《水浒传》本身是国内首部记录农民起义的章回体作品,它全方位地记录了梁山好汉们聚义造反,到盛极而衰的全过程。作品生动地体现了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了“官逼民反”本身是导致起义的本质成因,并对英雄们敢于抗击黑暗的做法进行了褒扬歌颂。本文以僧道形象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水浒传》僧道人物形象上分析,通过人物的身世身份,性格的复杂多面,道德的行为观念来分别进行阐述。其次,从《水浒传》僧道形象产生的原因上分析,主要从政治和世俗两方面分析,从政治方面看,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与时代背景,统治者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昏昧无能,借宗教神力来寻求庇护;从世俗方面看,僧道世俗化的宗教色彩和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从而对宗教玄幻汲取的精神慰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对惩恶扬善的诉求。最后,从《水浒传》僧道形象的意义上分析,分别从增添全书的神秘色彩、佛教思想反映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三方面来进行补充与分析。二、《水浒传》中的僧道形象(一)僧人形象1.行侠仗义的僧人“行侠仗义”意思是讲义气,肯舍己助人,出自《三侠五义》。若要说《水浒传》当中最富侠义精神的和尚,那一定要属鲁智深了,他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了,他看似蛮横霸道,急躁粗鲁,但他实则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聚侠义于一身的江湖好汉。鲁智深的首次出场,霸气外漏,气势非凡,“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第三回)呈现出威武的军官模样。鲁智深长相粗犷,但是为人豪爽耿直。他遇到素不相识的史进和李忠,英雄惜英雄,便要请他们去吃酒。三人在酒楼吃酒闲聊,被隔壁啼哭声所扰,经了解得知金氏父女被郑屠户欺辱,便“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做出了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的“拳打镇关西”一事。鲁智深本人虽然粗犷不羁,然而却也同样有着心细之处,当他将镇关西打死后,能够急中生智,迅速脱身,并立刻返回家中拿起细软逃命,这也表现出鲁智深本人处乱不惊的英雄气概。鲁智深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也为了不连累赵员外一家,便上五台山文殊寺剃发出家,从此法号鲁智深。他虽成了出家人,但生性洒脱豁达,他受不了寺院中清规戒律的约束,依旧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性,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他两次下山喝酒,醉扰寺院,在智真长老的劝说下才肯收手。他虽对他人言行粗鲁,但对师父智真长老还是格外尊重的,智真长老的话他都放在心上。这从侧面暗示了他最后一心向佛的特性,也胜似济公和尚那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第四回)后来他投奔东京大相国寺,听说桃花山寨匪要强娶民女,鲁智深二话不说,出手相助,义无反顾的救了刘太公的女儿,教训了周通(第五回)。在瓦罐寺杀死了掳掠妇女,驱逐众僧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第六回)。他帮助他人的方式虽然鲁莽了些,但无不透露出他的侠骨义胆,血性气概。鲁智深对路人好打抱不平,对朋友更是重情重义。结拜兄弟被高俅陷害,并险些在途中杀害时,他一路尾随其后,并最终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下了自己的兄弟,并护送他去沧州(第八回)。他得知史进刺杀贺太守被捉,情急之下不顾一切的去救,结果落入圈套被贺太守捉进了监牢(第五十八回)。上述事迹总体上是在肯定鲁智深正义的一面,虽然鲁智深的形象与佛教僧人相差甚远,但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的侠义情怀始于身体力行之中,他的内心是干净纯粹的,不掺半点假。他一直都抗拒接受朝廷的招安,他心里非常清楚,为这个昏昧无能的皇帝卖力,天下终究不会太平。他早已看穿了官场的阶级斗争,贪污腐化,不求荣华富贵,不求名山宝寺;他经历了种种战场厮杀,见过了数次血流成河;体会了兄弟手足的生死离别,终在师父予他的几句偈言中,大彻大悟,在杭州六和寺中坐化圆寂,修的正果(第九十九回)。在了解鲁智深这个人物时,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打动了我,他虽狂,但是他的佛心佛性是没有受到污染的,他对恶势力无所畏惧,为弱者挺身而出,对朋友奋力相助的美好品质和道德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2.大德大善的高僧智真长老作为鲁智深人生中的重要贵人,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智清禅师实际上也对鲁智深进行了一定的关照,他虽然嘴上埋怨师兄把鲁智深引到他这里来,实则召开了民主会议,说明鲁智深的情况,安排了适合鲁智深的看菜园一职,并没有因为听闻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事就赶他走或对他态度恶劣。在这里主要以智真长老作为典型加以阐述,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是大德大善的高僧的典型。他慈眉善目,心地善良,对鲁智深在五台山的作为很包容。智真长老的“高”体现在他极富神性,有超常的本领,能证未来因果,能预知未来之事。长老对智深的人生进行过三次重要的预言,它们分别为“日后定成正果”,“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三次预言均在后续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智真长老的“善”体现在他对鲁智深的宽容与引导,他就像一位仁慈的教师一样,在面对一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因此怪罪或放弃教化鲁达,而是采用了一种更温和的手段来对其加以引导指正,这种教育方式令鲁达最终看破了生命的真谛,坐化成佛,修得正果。智真长老的“德”体现在他济世救民的慈悲心肠上,他始终坚持做善事,并被当地人堪称神明一样的人。当鲁智深想要破戒买酒喝时,集镇上的酒店均不肯卖给他,从酒家的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做生意的本钱都是长老施舍的,房屋也是长老提供的。为何如此呢?因为五台山的香客众多,获得了很多布施,而长老为了令香客们方便食宿,故而在五台山下设立市镇,同时也号召近处的乡亲们前来做生意,这些乡亲们不但可住到寺庙建造的房屋中,同时还可获得长老慷慨给予的本钱,但长老也同样表示,不可以向寺内的和尚卖酒卖肉,否则便收回本钱与房屋。长老的善举,不但令远方的香客们得到了便利,并且造福了五台山一带的乡民,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而且还严格遵守着佛门弟子不得饮酒的清规戒律,因此深受当地人的尊崇。3.嫉恶如仇的头陀头陀最初源自梵语的翻译,最初指的是洗净自己的烦恼,也可代指佛教徒们的苦修生涯,而后来又被用来泛指那些乞讨的行脚僧。在《水浒传》当中,胸襟坦荡、性情刚烈、身材魁梧的武松,便以一种崭新的头陀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在书中,他最初是同兄长一起生活的贫家子弟,而作者也利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记录他的事迹。从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居然用了十回本来记录这个人物,由此可知武松在书中的关键地位。尽管好汉们多有绰号,然而这些绰号不过寥寥数笔便交代清楚,而在介绍武松的时候,则首先通过诗词赞颂武松的打扮,而后又通过张青之口对武松的形象发出“好行者”的赞叹。武松本人是一条敢作敢为、光明磊落的汉子,他在接受他人恩惠以后便想要回馈。当张青夫妇要帮助武松杀掉公人,使他获得解放时,他却因两个公人“一路服侍”的殷勤而不忍下手伤人。;他因受到施恩的照顾,便出手帮施恩夺回酒店;他在鸳鸯楼大开杀戒后,在墙上留名:杀人者打虎武松是也;而替兄报仇、痛打蒋门神、复仇鸳鸯楼、格杀王道人等清洁,也都展现出武松赣直忠正、嫉恶如仇的豪杰本质。武松本人曾杀掉过许多恶人,并且一直秉承匡扶正义、救助弱小的理念。不过他也表示,自己所杀掉的知识那些“不明道德之人”。正因为他始终拥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而且始终严守规矩、重视人伦道德,不欺男霸女,因此最终才能够收获良好的结局。武松最终伤残归隐,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是值得惋惜的,因为许多豪杰义士都期待能够建立不世功勋,但武松作为铁骨铮铮的英雄,却放弃了自己的名利之心,转而成为了一个寂寂无名的出家隐士。但仔细评析后,我们却可了解作者的内在想法。他所创塑的武松本人实现了“立地成佛”的转变,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具备武松这样追求本心的勇气以及放下一切、回头是岸的觉悟。武松血腥暴力的杀人行为并不是他的本性,他是在铲除人间的黑恶势力。他假扮头陀,是与佛结缘的开始,这也暗示了武松后半生出家修行的归宿。他和鲁智深一样极其反对招安,看在宋江对他的恩情才无奈妥协招安。武松后来历尽磨难,看尽人生百态之后,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六和寺吃斋念佛,终其一生。这个结局看似凄凉实则是最美好的结果,大彻大悟者终有好归宿。4.荒淫邪恶的僧人俗话常讲:“万恶淫为首。”意思是所有罪恶中贪婪淫乱是头等罪恶。古人觉得食色性也,对于美色的喜好是人的天性。但是过分的淫邪之心,放纵的贪欲终会蒙蔽人的心智。书中就有这样一类和尚,是借着一身佛装专干违背佛教社会伦理道德的坏人,是“披着羊皮”的狼。第六回本瓦罐寺中的云游和尚崔道成就是典型的淫恶僧人形象。他将以往的僧人都赶了出去,毁坏寺院,霸占在瓦罐寺之中,有三个留在败落寺院中的老和尚寻不得吃食,饿的面黄肌瘦而这和尚却每天喝酒吃肉,还从附近强掠妇女。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道德精神,恶僧崔道成则完全是一个无德僧人,做尽恶事,与强盗无异。第四十五回本中的和尚海阇黎裴如海亦是如此。他色胆包天,去潘公家中做功德,请佛念经时,竟大白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与有夫之妇潘巧云眉来眼去,以目送情。还与潘巧云在僧房中寻欢作乐,趁杨雄不在家时,偷偷与潘巧云私会偷情,勾搭成奸。裴如海虽然身为僧人,然而却只是表面严守清规,内里却暗藏淫邪之心,并通过做法事等活动同旧日想好幽会,最终更是暗度陈仓,每天夜里潜入他人家中偷香窃玉,这也令他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也令其成为了大众口诛笔伐时提及的淫僧。施耐庵在对该人物加以描写时,采用了诸多调侃和讽刺的词汇,譬如在介绍裴如海的时候运用了“贼眼”、“贼秃”、“诞瞪瞪的看那妇人”等词语来讽刺其淫心荡漾。还有一段描写潘巧云来到法场上的场景,那一班淫僧看见潘巧云,“居然全部都“心猿意马”“迷了佛性禅心”,一时间丑态百出。此处作者更是用苏东坡的“不秃不毒”对他们的言行不一加以嘲讽。而作者通过裴如海、崔道成等诲淫诲盗、无视清规的僧中败类的讥嘲,也道尽了“披着伪善外衣,却行淫恶之事”的僧人形象。(二)道士形象1.道术高深的道士“头绾两枚鬅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络腮胡。”(第十五回)这便是《水浒传》中呼风唤雨的道士——入云龙公孙胜。在他向晁盖开展介绍时表示,自己拥有“驾雾腾云,呼风唤雨”的神奇道法,而这也为后文公孙胜施展法力,逢凶化吉的情节作了铺垫。原著当中,针对公孙胜的着墨相对较少,故而他也始终保持着很强的神秘感,在处理梁山的大小事务的过程中,身居高位的公孙胜并不参与,仿佛透明人的存在,而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公孙胜才会被布置任务,安排出场。不过他在首领中始终有着很高的威信和排名。[10]对读者而言,公孙胜仿佛是梁山的法师,每一次出现均是惊天动地,扭转乾坤。公孙胜的首次出场便帮助阮氏三杰以少胜多,引风纵火,将官军烧得全军覆没。而后他在随晁盖去往梁山后,也因自己的能力和功绩而确定了地位。之后,尽管还有诸多英雄前来投靠,但公孙胜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座次。公孙胜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第54回与高廉斗法、第60回与樊瑞芒砀山斗法、第68回宋江攻打史文恭时公孙胜挥剑作法,借大风火烧敌楼、第70回公孙胜行持道法,助力擒拿张清、第79回公孙胜在水战中作法祭风、第86回公孙胜破贺统军妖法、第89回公孙胜在阵中作法,助力破辽军阵法。[1]在这些战役中公孙胜高超的道术都大大的推动了战役走向胜利的趋向,而这些玄幻的道术是经过他勤学苦练,潜心学习得来的,据此可知,公孙胜本人对于道法有着很高的痴迷程度。此外,公孙胜本人对晁盖的兄弟之情始终存在,然而他本人不赞同宋江的招安,但也并没有直言不讳地驳斥反对,而仅仅是提出想离开梁山。他首次提出离开,是借口自己要回家侍奉母亲,并继续同师父学习道法,从而回归到寡欲清心的生活当中。而第二次则是在击破辽国侵犯,获得皇帝恩赏以后,他这时候早已厌倦了争斗的生活,故而再度表示想要从事学道,陪伴母亲,并且直接推拒了宋江赠予的金银。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个淡泊名利之人,这种修为也是他精神的至高境界。公孙胜两度以侍奉母亲为由下山离去,表明他本人对孝道的恪守,也表明公孙胜本人怀揣的善意。他不但始终尊重自己的母亲,也始终不忘师父的教诲。而由于他的孝道,以及淡泊名利的想法,故而他最终也得到了完满的结局,实现了奉养亲人,同师父一同修仙得道的愿望,回归了恬淡无争的隐逸生活当中。2.济人之困的仙人道士九天玄女是《水浒传》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她在书中出场两次,都是在宋江危急彷徨之时便出来指点宋江,给宋江提供救援,可谓是宋江“替天行道”的庇护神。在第四十二回中,宋江第一次受到九天玄女的庇护,宋江被官兵追赶误打误撞躲入了九天玄女庙,眼看就要被官兵发现了,突然刮起一阵风,把官兵吓得跑到门外守住,只等宋江出门便抓捕他。宋江正愁眉不展,想着自己现在就算是插翅也难飞了。突然出现两个仙童邀宋江与玄女相见,来到玄女殿,玄女请宋江喝了三杯仙酒,吃了三枚枣,并将三卷天书赠与宋江,法旨道:作为《水浒传》当中最富神秘感的人物,九天玄女本身是极具神秘特色的,而她的显灵则均是在宋江遭遇为难之际,每次显灵不但会给宋江带来救助,更会使宋江得到新的收获与指引,并令宋江获得“替天行道”的理念指导。在42回当中,宋江因官兵们的追捕而躲藏到庙宇中,九天玄女则召唤狂风吓退了官兵,然而官兵依旧在门外严密把守。而宋江此时则被仙童引到了玄女的处所,玄女在此处赠给宋江4句预言,并赠给他3卷奇书。[1]玄女的形象,不但令《水浒传》吸收了仙侠类作品的元素,也同样和作品开头的传说彼此照应,通过玄女来指引这108位魔君们在人世间的行动。[8]在传说当中,玄女本人是精通文武才艺的,并且曾在涿鹿的大战中现身。而玄女的再度出场则是在征讨辽朝的战役中,由于敌人的浑天象阵令宋江一筹莫展、损兵折将,因此玄女再度为宋江托梦。宋江本人也揣测到玄女这次来是给自己指点迷津的,便将自己的情况如数告诉了玄女,玄女将辽军的阵法原理告诉宋江,并授予他破阵之法。宋江依照玄女所授之法,果真破了辽军的阵法,转败为胜,征服了大辽。九天玄女在《水浒传》中是极为神秘的存在,她一副仙子的打扮,每次出现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神话故事之中,她无所不知、法术高强,与公孙胜的罗师父有很高的相似度,只是玄女本人的身份和形象更为神秘,她显然是天神派遣来为宋江指明道路的。故而,每当宋江陷入到无解的境地中时,玄女总会适时出现,帮助宋江战胜对手,赢得考验。玄女是关联全书情节的关键线索,她的几次显灵让小说的情节得以顺利推进,同时她的“预言”也提早预示了人物的命运,进而令小说的情节发展不显得突兀,也令招安成为了理所应当的结果,继而为作品产生了提纲挈领的功效。3.品行恶劣的道士书中品行恶劣的道教人物有在第六回中出现的道人丘小乙,他和崔道成一起占据瓦罐寺,最后被史进一刀刺死了。第三十二回中武松夜走蜈蚣岭所遇的王道人,他和丘小乙是一路货色,他杀害妇人父母,强骗她到坟庵住,最后死在武松的戒刀之下。虽然描写丘小乙和王道人的篇幅不多,但这一类道士与前面两类道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赤裸裸的展现出道教人物的负面形象,道士本应该依戒修行,严守戒律;要积功累德,心存善念,多行善举;而他们两个道士却恰恰相反,内心邪恶,道风不纯,没有树立良好的道教形象,也不是合格的道士。这类道士揭露了人性的复杂,既然选择做道士,为什么还要做伤天害理之事呢?主要还是取决于内心是否潜心修道。入道不一定会成为真道士。真正的道士并不一定穿着道袍,但却一定一心向道,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内心的道德律。这也体现了如今的社会现状,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优秀的,并非所有的医师都是高尚的。若教师没有坚持自己教书育人的本心,那么他就是不尊师德。若医生违背了自己救人治病的初心,那么他就违背了医德。坚守职业道德是爱与责任的体现,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维持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弘扬正气。三、僧道形象产生的原因(一)统治者重视道教宋代是崇道的高潮时期,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他用了大量精力来扶植道教,此后,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继承了宋真宗的崇道政策。在《水浒传》的第一回中,便说明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非常推崇道教,天灾瘟疫盛行,请张天师来祈祷禳灾,借道教神力来安抚万民。当徽宗登基后,他继续保持了发扬道教的习惯,甚至接受了林灵素的谄媚建议,自称“太宵帝君”。据史书记载,在道士们的怂恿下,他开始大兴土木,“帝建宫观遍天下。”宋徽宗本人由于对道教的信奉而花费了诸多金钱来修筑道观,甚至委任了诸多道士们担任道职,进而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此外,宋徽宗还批准成立了道学,努力对我国的道教思想进行弘扬和完善,这也表现出他对于这种宗教的信奉和推崇。另外,他对道教的推崇,也包涵了对自身统治地位巩固的想法,并期待能用“清静无为”的道教观点掩盖自己碌碌无为的平庸无能。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为了取得汉族士人的支持,同时也尊崇了本土的道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我国北方开始广泛流传天师道,而江南地区则传播全真道的思想,另外一些较为分散的教派则逐渐被南北两大派系所吸收,而当天师道吸收了符箓派思想后改名为正一派,它继续同全真道一同流行,在明以后继续流传。到了明代,明朝统治者对道教也一样表达了尊奉。为了获得和巩固自己的政权,统治者也多次利用道教为自己蒙上神秘色彩。譬如朱元璋在获得政权的过程中,便一再利用一些道士为他制造舆论,利用了许多道教神话,来渲染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明成祖朱棣在夺取皇权的过程中,也利用了道教的社会舆论力量,在夺取皇位之后,更是通过道士的宣传而标榜自己上台的“合乎天意”,因此他的道教政策与朱元璋可谓一脉相承,采取崇道的措施,如封赐道士、修建道观、编修道书等等。由此可见,在水浒故事的成书过程中历代统治者对于道教是十分的重视,而道教一再的备受统治者尊崇,体现了其有一定的为政治服务的特质,统治者利用道教的玄幻舆论来争权夺势,巩固皇权。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统治者尊崇道教的倾向,为了更全面的完善水浒故事,将一定的宗教色彩加入其中,并逐渐形成了的道教人物的出现。(二)给予人精神慰藉周树人在给许寿裳的书信中表示,我国的根基完全是建立在“道教之说”的基础上的。道教本身是一种本土化的宗教,古往今来,它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且具备持久的影响,并在道德、文学和医学等方面也都产生了关键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始终推动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它始终恪守“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重要观念,从宗教角度给予那些迷茫的人一定的指引,并令他们千疮百孔的内心得到慰藉。而佛教则倡导人们不在意俗世的纷争,通过修行来摆脱轮回的苦痛,继而获得自我的解脱,并领略人生在世的真谛。当时处于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外有强敌,内有奸臣,皇帝自身也毫无主见,统治的基础也日渐发生动摇。老百姓面对官僚腐败,社会黑暗的现象,他们既无奈又心酸,人人叫苦不迭。他们明白这种黑暗的政局不会有所转变,便依靠当时盛行的宗教信仰活动来寻求心灵安慰,如烧香拜佛,供奉神灵,祭神求福等,借宗教信仰的正直力量与美好理想来填补人们对统治者的失望,对恶势力的痛恨。这一时期不仅统治者推崇宗教,老百姓也十分看重宗教,在民间更是形成了浓烈的宗教信仰活动的氛围,作者在积累水浒故事的过程中,深受民间宗教氛围的影响,在水浒故事中逐渐加入了僧道人物成分,并形成了许多正能量的僧道人物。比如第三回中当鲁达听到金氏父女的遭遇后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鲁达给金老筹了十五两银子,吩咐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从这里可以看到鲁智深是个富有正义感之人,遇到素不相识的受人欺凌的金氏父女,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尽全力去帮助金氏父女摆脱恶势力的压迫,脱离困境。鲁智深身上的正能量不仅体现在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上,还体现他为人信守承诺,他对金老说“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第二天天刚亮,鲁智深便来店内寻金老。鲁智深的出手相助让备受折磨的金氏父女摆脱了郑屠户的魔掌,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在这里也反映出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的老百姓是非常向往过上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是非常期望在社会中会出现充满正义感和道德感的人与黑暗势力所抗衡的。作者将这类底层人民的呼声通过神秘的宗教文化活动、正义的僧道人物形象来体现其给予人的精神慰藉与心理安慰。四、僧道形象的价值(一)增添全书的神秘色彩《水浒传》首先为读者描述了发生在北宋中期的一段神秘往事:当全国爆发瘟疫的时候,皇帝差遣心腹大臣洪太尉前往延请张天师,可惜他并未在龙虎山认出变化为牧童的天师本尊。而后,他又郁闷和偏执地要求道士们打开“伏魔之殿”,揭开了封印,导致内里囚禁的108位魔君从地下逃走。作者运用富有奇幻色彩的往事,给108位好汉的陆续出场埋下了伏笔,而部分好汉也同样具备一定的超能力。譬如公孙胜作为修行法师,时常帮助梁山军队化险为夷,而当其他头领们陷入困境时,他也时常能通过法术扭转乾坤。另外,公孙胜的法术也令读者们心向往之,令小说仿佛处于神魔世界中,但又显得特别真实传神。[10]戴宗作为梁山豪杰中具备神奇秘术的代表人物,其具备的神行法令他成为了诸多英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当戴宗运用神行法的时候,脚下仿佛“云催雾趱”、耳畔仅仅听到“风雨之声”,这可谓是描写得十分形象生动的法术。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可谓是神通广大,他法术通天,能呼唤天神、知卜未来,葫芦在他手里也能变成人,还可以用手帕瞬间飞行至目的地。[10]罗真人的出场使小说进一步的推向玄幻神秘的氛围中;而通过对九天玄女的描写,则令整部作品的奇幻色彩变得更为显著,九天玄女始终以仙女的形象给宋江提供超现实力量,当宋江陷入现实困境和危难之际,她每次都会显灵,并指引宋江树立“替天行道”的理念,而她的神圣化形象则令整部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此外,《水浒传》借“托梦”来铺垫的情节,更是将整部作品的奇幻性推向了巅峰。(二)增加小说的现实意义1.认清本质裴如海衣着光鲜、相貌英俊,然而其内在却是诲淫诲盗的色中饿鬼。他假借做法事的机会,同有夫之妇私通,在思想层面上同寺庙的戒律全然相悖。而鲁达虽然在出家后不改豪爽本色,依旧吃肉喝酒,无拘无束,然而他最终却成为了真正成佛的高僧。这实际上同二人的内心善念有着显著关联。人是具有善恶两面性的,成为好人或是坏人都是依靠内心的想法来做选择的,尽管鲁达在出家后多次破坏戒律规定,然而他内心却始终怀有赤诚之心。他每次出手均是为了匡扶正义、救助弱小,譬如痛打镇关西是为了帮助素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鲁达尽管外表粗犷,然而内心却充满了锄强扶弱的正义感,正所谓“一切表象皆是虚妄”,我们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他的实际,因为外表仅仅是一种表象,而不应当作为对某人品质的评判方法。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表面的现象通常只会是假象。看似“君子”的人或许在暗中做着违法犯罪的勾当;而看似“黑社会”的或许正尽自己力所能及之力去扶危济困。“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却很少能够按照它去做,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而感觉是会骗人的。这也启示我们不能随意的靠直觉,靠听说,靠表面来评价一个人,只有切真切实的相处才能真正的认识一个人的为人,品行是如何。要始终保持善念,多行善举,更多的发现他人的内在美,发扬自我的内在美。在充满了物欲的人世当中,我们应当明确辨别善恶的方法,并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周边发生的事情,不被表象所迷惑,而应当透过表面看清实质,进而在嘈杂的社会当中始终坚定内心操守,同时也在波诡云谲的社会形势中坚持自己的方向,而不会被浮华和流言所迷惑,继而让自己深陷是非当中。2.淡泊名利《水浒传》为读者塑造了武松、公孙胜和鲁达三个特殊的淡泊名利的好汉,这三个人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显得十分淡漠。其中鲁达心直口快,在宋江听说招安的消息便十分欣喜,以为从此和兄弟们得到了美好前程时,便直言不讳,认为朝廷的大小官吏均是“蒙蔽圣聪”的奸邪佞小,就像洗不白的皂色直裰一样。因此他反而建议大家“各区寻趁”。这表明鲁达深知朝廷的虚伪和黑暗,也明白无论是奸臣还是皇帝都不会对这些出身草寇的兄弟们心慈手软。而在经历过同方腊的血战后,鲁智深已然是“心已成灰”,因此只想要去找个“净了去处”,了却残生。而不懂鲁智深的宋江,反而还在极力怂恿他去做“大刹僧首”,认为这样才显得风风光光,而鲁智深则表示自己“要多也无用”,只图得到个“囫囵尸首”。他在心里并不认可宋江想要实现的理想,也对为官作宦的日子不感兴趣。因为他早已看破了虚荣心作祟的社会现实,并且更期待无拘无束的日子。因此,他在帮助宋江打败辽国军队,实现了报国之志后,便表示自己仍然想要回山修道。所以他最终的选择是“侍养老母”、“从师学道”。作为得道真人,公孙胜早已了然这世间名利的虚妄,因此他更期待的是修行和淡泊名利的生活。而他对于从政、为官等更是毫不热衷。他心中能够理解宋江对于光宗耀祖和报效朝廷的追求,然而他明白在混沌的社会中,这种愿望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空想。因此,他两次表示自己愿意同师父一同进行清心寡欲的修行,并从此像出家人一样清静无为。而鲁智深和武松这对兄弟,更是不相信朝廷作出的各种许诺,他们也明白投靠朝廷必然没有好下场。故而,当鲁智深坐化成佛以后,已在战场上致残的武松表示,自己不愿再到京城,而情愿拿出所有的金钱捐赠给六和寺,进而在六和寺做一个闲散的出家人。从此,武松也彻底远离了旧日纷争,并且无灾无妄地过到八十多岁。可以说,武松的命运是十分坎坷动荡的,但作为曾经嫉恶如仇的义士豪杰,他也逐渐明白了社会的黑暗,从而逐渐选择远离物欲和喧嚣,甘愿过一种平淡不被打扰的生活,进而让自己能够始终保持纯净的内心。在名利观念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被种种欲望贪念所左右,从而迷失自我。人的一生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但我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贪得无厌的欲望终会使人误入歧途,要学会正确的认清自己的欲望,学会区分自己的欲望。理性的欲望是合理的,而过度的贪图名利财色则会掉入欲望的深渊,所以欲求不满不是一件好事。每个社会成员都仿佛在充满欲望和挑战的社会之海中独自游荡的一叶扁舟,不经意间则会失去前行的方向,进而陷入到追名逐利的旋涡当中。而当我们幡然悔悟时,却早已经陷入到无法回头的境地。因此,我们应当尽快抛却内在的贪婪,回头是岸。我认为“人无贪欲便是自由”,其实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与其一生为名利所累,不如用一颗朴实无华的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用一份远离名利欲望的清澈心智去看淡一切。并应当了解我们的存在价值,并不是单纯依靠那表面的浮华来体现,而是应当努力追寻内在的宁谧和平静。(三)突出小说的文本价值1.开创小说独特的人物塑造方法《水浒传》这部优秀的经典作品,为人物的创塑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并且也通过宗教典籍当中记载的奇幻能力传说和虚构的极乐世界等,令小说剧情发展的空间得到有效丰富,也令故事情节变得更充实,使人物类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作品通过阐述佛经道义,让作者对人生的诸多感悟得以在叙事过程中体现,并发出了命运无常的感叹。施耐庵通过自身对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理解,在作品中通过记录许多道教和佛教人世的生活,阐述了淡泊名利、远离是非的重要人生观。小说从僧道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等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传奇式的僧道形象,如鲁智深、武松、九天玄女、公孙胜等。作者通过宗教色彩来揭示人物的命运,譬如鲁智深受到昔日长老的“见信而寂”等4句偈言后便知悉了自己的大限。这便是通过对僧道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凸显人物个性,譬如当鲁智深发觉自己惹上人命官司以后,当众呵斥刚咽气的恶霸“诈死”,从而使围观群众们发松警惕,趁机脱身,这句话表现出他粗中有细的人物特点。小说中的僧道形象有正面人物也有负面人物,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负面的僧道人物的描写中,作者也揭露出了北宋末年政治衰落,官僚腐败,社会乱相的局面。总之,作者对于僧道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大大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推动了情节故事的发展,渲染了宗教神秘色彩的气氛,增加了广大读者的阅读性。2.为研究宋元明宗教文化提供素材《水浒传》往往利用较长的描写来记录道教和佛教在世俗生活中的影响,同时也借助道、佛两教信徒来展开全书剧情,同时亦对两派文化开展了具体描写。比如书中对宗教环境的描写,在首篇描述的嘉佑三年发生在龙虎山的“祈福事件”中,作者利用龙虎山的传说和景致描写,体现出龙虎山的神秘与道教的兴盛;五台山乃佛教圣地,书中的五台山文殊寺规模胜大“山门侵翠岭,佛殿接青云”。除此之外,还描写了许多佛寺道观,如东京大相国寺,杭州六和寺、二仙山的紫虚观等等。比如宋代对佛教的管理制度的描写,一是度牒制度,度牒是用以证明僧侣合法身份的重要证件。二是寺院内部的管理制度,等级森严,管理严密,职事僧之间职权分明。再比如民间百姓对神灵崇拜进行僧道信仰活动,表现在烧香拜佛,修建道观佛塔,广作法事,祈禳求福。在对道士与僧人的世俗化生活加以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了解到道教和佛教在传统社会生活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封建统治者和一般民众对宗教的看法等,这也给我们研究宋朝到明朝初期国内的宗教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学依据,并给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助力。五、总结《水浒传》的多数情节都带有争斗格杀的场景,不过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传达出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对僧道形象的构造,以及为他们安排的最终结局,令人反思生命的内在意义究竟是什么。正如《西西弗神话》当中所言:“生命的本质,在于拥有承担它本来不具备意义的勇气,正是由于我们的人生没有意义,因此才值得我们去尝试。”[13]正是由于人生的意义并无限定条件,故而我们才应当不断对之进行探索和创作,同时也在追索其意义的过程中,为生命增添实际意义。《水浒传》所描写的人生百态,也并不在于它能够带来多少物质财富,或者帮助我们取得多少利禄功名,而是可以令我们超脱地看待人生,并树立淡泊名利、平和无争的良好心态。每个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杯水,而生命中的苦难就好比是灰尘,当有灰尘落在水中时,越是不安地摇晃杯子,水便会越浑浊。学会在苦难中慢慢沉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静心于自然之中,在平淡中感悟人生才是人生的真谛。参考文献[1]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17-40,366,1144,1267-1273.[2]刘辉.新说水浒人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91.[3]李燕青.公孙胜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J].菏泽学院报,2016,38(06):1-5+27.[4]高莉.新解《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J].明日风尚,2017(10):275-354.[5]李蕊芹,许国强.近三十年《水浒传》与道教研究述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135-139.[6]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3:447.[7]纪德君.水浒传宗教描写新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88.[8]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J].济宁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6(5):13-17.[9]吕凤棠.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活动[J].浙江学报,2002(2):151[10]陈庆纪.《水浒传》中的道术描写及其作用[J].水浒争鸣(第十一辑),2009:370-376.[11]张旭.《水浒传》中武松形象与性格探析[J].文学教育(上),2021(02):99-101.[12]龚海平,吴晓平.《水浒传》的宗教文化意识[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1):48-50.[13]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7[14]熊明.鲁智深:理想人格范式的承载——兼从鲁智深形象塑造中的佛教内容考察其在《水浒传》中的特殊地位[J].菏泽学院学报,2007,01:43-46.[15]侯会.后来居上的《水浒传》人物——公孙胜[J].文学遗产,2000,05:82-84.[16]钱茂竹.《水浒传》与佛教文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03:36-37.[17]华云刚.试论《水浒传》中的道家和道教文化[J].蚌埠学院学报,2012,04:27-29.[18]王胜璋.论《水浒传》中的奇幻色彩[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8-49.[19]彭勃.从明代小说中的僧道形象解读佛道世俗化——以“酒色财气”为考察中心[D].西南大学,2009:6-10.[20]高曼霞.《水浒传》中的佛与道[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6:49-51.[21]SidneyShapiro.TheOutlawsOfTheMarsh(translated)[M],ForeignLanguagesPress,Beijing,2008:1-7.[22][日]さたけやすひこ.梁山泊水浒伝108人の豪杰たち[M],1992:139-140.[23]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J].古典文学知识,1998,04:119-122.

附录一第一章吊圣师祈解瘟洪元帅误释妖魔“五代以后动乱纷争,云彩散去,天空一览无余,沁人心脾的雨水给老树带来了新生,文化和学识再次高涨。小巷里的普通人都穿着丝绸,乐声从高楼上飘来,天下一片宁静。中午,人们在欢快的鸟儿和花朵中间打瞌睡。”这首八行诗写于宋代神宗年间?是一位名叫邵耀福的学者,也就是康杰大师。从唐朝末年开始?整个五代,时局动荡不安。一个短暂的王朝接连统治着另一个王朝。朱、李、史、刘、郭等人创立了梁、唐、晋、汉、周,这些诗句是多么真实。连续五十年的十五位皇帝,带来了艰难,动荡和悲哀。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堂的道路发生了新的转折。在嘉玛营,太祖,武德皇帝诞生了。圣人来的时候,天空泛着红光走进这个世界,接下来的早晨空气中依然弥漫着芬芳。他实际上是被降到地上的雷神。他勇敢而宽宏大量,沉默寡言-在任何一位皇帝之前。他用一根和他一样高的棍子狠狠地打击了四百个县和地区,承认了他的主权。他把土地打扫干净,使中央平原平静下来。他把自己的帝国命名为大宋,并祝自己的朝廷在汴梁。太祖是十八位宋帝王中的第一位,是一个延续四百年的王朝的建立者。这就是为什么邵耀夫大师在他的赞美诗中说:太祖,云散了,露出了天空。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