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能力训练8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专题能力训练第16页

一、选择题1.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反映了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这与《马关条约》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2.(2019河南名校质检)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认为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这一认识转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答案:D解析: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清末新政,这说明清政府依旧具备进行自我革新的能力,故A项错误;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于甲午战争以后,这与庚子赔款并没有任何的关联,故C项错误;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众的民族和民主意识空前加强,故D项正确。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提出在中国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目的是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实质上是美国为了在经济贸易方面保持中国市场的完整性,这均有利于美国在中国获得更大的权益,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史实无因果关系;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体现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即民主、平等、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答案:D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出现赴日留学的高潮,直至民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图示并不能表现出商品倾销让位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895—1919年的发展趋势应是逐步上升,故C项错误;爱国救亡运动的兴起应该与民族危亡的历史事件相关,1895—1899年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以爱国救亡运动兴起,1901—1911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所以又一次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故D项正确。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答案:C解析:该漫画体现不出颂扬袁世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史实,可知袁世凯并没有促成民主共和的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漫画中拍子由军民握着,拍子下的蚊子代表袁世凯,拍子下挂着形似“滚”字的蜘蛛,可知漫画表达了希望推翻袁世凯的愿望,故C项正确;该漫画体现不出鼓励袁世凯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7.(2019湖北名校联考)1896年汉阳铁厂由“官办”性质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任督办。为解决钢铁销路问题,盛宣怀上奏请求“嗣后凡有官办钢铁料件,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对此举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促进了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摆脱了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控制D.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信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阳铁厂”“官督商办”“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可知汉阳铁厂借助政府达到了分洋商之利的目的,有利于促进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此时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的权益,清政府并未摆脱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控制,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8.(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D.从对外引进到国产替代的转变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完全独立”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表明在许多领域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替代,故D项正确。9.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B.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C.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D.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在初步发展过程中的规模较小,说明民族工业仍存在明显不足,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外国资本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故B项错误。此时虽然处于清末新政期间,但材料并没有说明新政是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故D项错误。10.(2019广东惠州二模)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在()A.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B.打破传统体用文化偏见C.宣传“中体西用”思想D.提供反清革命理论依据答案:B解析:由材料“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可知梁启超认为中西文化有共通之处,打破了传统的中西对立的观点,故B项正确。11.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做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此时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而非民主共和,这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用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故A项正确;“‘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反映了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其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B项错误;仅仅从“科学”“民主”两词出现频率推断新文化运动赞赏西方文明,缺乏历史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更注重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故D项错误。12.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建立民主政体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改造国民思想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材料中梁启超与陈独秀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涉及建立民主政体,故A项错误;弘扬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梁启超的主张未体现科学,故B项错误;据材料“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可知两者都主张改造国民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材料中两者都主张将国民改造成具有新思想的公民,批判传统伦理道德只是其途径和方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参考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