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气候比_第1页
健康与气候比_第2页
健康与气候比_第3页
健康与气候比_第4页
健康与气候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影响评价——气候与健康一、前言二、医疗气候研究方法三、气候与疾病目录温度降水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农业自然植被水资源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健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能源人类健康天气变化引发人类某些疾病的多发。气候变化如气候变暖使受到传染性疾病(疟疾、登革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等)影响的人口数量可能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气候影响人民生活夏季高温导致降温所需能源增加,造成用电受到限制

暴雨洪涝和海平面升高引起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危险性增加人居环境人类健康日常生活二、医疗气候研究方法

医疗气候研究方法人类与其生存的外界环境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外界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大气、土壤、水、动植物、微生物等。大气无时无刻都在作用和影响人的机体,这种作用主要来自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日射、气压以及光照、大气污染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对人体的生活机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如:气压降低可导致呼吸系统循环功能障碍;气温对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热代谢和体内水盐代谢都有一定影响;风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日照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光化效应,照射到人体的光线,被人体吸收后其能量发生变化,不同波长的光线对人体肌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医疗气候研究方法气象要素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在各个要素综合变化中,造成了一个具有时间、空间变异的气象环境作用于人体而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了解大气环境的改变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预防或避免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气象条件和利用有利条件治理疾病,增强人类健康,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医疗气象学,研究内容包括:1、自然界气象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的研究;2、天气气候变化与诱发人类疾病的研究;3、研究城市气候、建筑小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利用自然气候和人工气候来治疗疾病和增强人体健康。医疗气候研究方法医疗气象学研究常用方法:1、统计方法。采用大量的病例资料和天气气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寻找诱发疾病的气象因子,建立数理统计方程,以便在天气气候发生变化时来预测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2、实验方法。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来观察其对生物的影响,来推断对人类肌体的影响。3、动态法。这是把天气变化过程和病变过程结合起来的追踪研究方法,需气象部门与医疗部门密切配合,对天气变化与病情变化严密监视来进行。医疗气候研究方法用上述方法研究时,要注意到气象对人体的影响并非单一要素所致,而是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所以在选择气象要素时,用复相关、多因子优选等要比单因子好得多,最好用天气过程作为影响因子更为适用。另外在使用气象要素资料时,注意避免用长时期的平均值(如年、月平均值)。因为平均值往往把天气变化的特点抹掉了,而不能真实地反映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医疗气候研究方法三、气候与疾病一、气候与哮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发病时,由于细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腺体分泌亢进,结果产生胸闷、气急、哮鸣及咯痰等症状。支气管哮喘是由许多气象原因所致的疾病,又有特定的发病季节,既可以叫气象病又可以叫季节病。气候与疾病分析1987-1991年新疆医学院第一附院住院549例哮喘病例,发现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5-20岁是低发病年龄段,20-40岁是高发病年龄段。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5-20岁是低发病年龄段20-40岁是高发病年龄段气候与疾病乌鲁木齐地区哮喘发病高峰集中于7-9月,发病率为33%,12-2月发病较少,发病率为18%。资料分析显示,日平均气温20℃-25℃时哮喘发作最多,此温度段正是夏季及秋初。7-9月是乌鲁木齐地区的多雨季节,降水量多,但蒸发强,相对湿度很小,平均在40%-45%左右,哮喘高峰是过敏原与气象要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而某些哮喘患者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调节功能较差,则气象要素可能是促使发病的诱因。此外,哮喘体质的人对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我们规定日发病2例以上为哮喘高发日,则夏秋季高发日最多,占全年高发日的63%。气候与疾病资料显示71%的哮喘发病与天气过程有关。中弱、中度天气过程引起发病最多。在夏季,90%的发病是由于天气过程引起的。当冷空气入侵,气温突然下降并有降水时,哮喘发作明显增加。天气影响系统中,锋面过境对哮喘发作影响明显,锋面过境引起发病率为47%。新疆锋面多为冷锋,冷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变化明显,有时伴有大风和降水,哮喘病人发作增加。锋面过境在夏季引起发病的作用比较明显

气候与疾病各季锋面过境哮喘发病率季节冬春夏秋发病率18%28%32%22%气候与疾病资料显示当乌鲁木齐被闭合高压控制时,哮喘发病率为39%,高压控制当日发病明显增加,二日后发病又有增加。夏季这种情况发病较多。乌鲁木齐被闭合低压控制时,哮喘发病率为32%,低压控制当日发病明显增加,次日发病略有减少,第三日发病又略有增加。冬季这种情况下,哮喘发病明显增加。气候与疾病气象要素的日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日较差,它反映气象要素指标在一天内的波动范围。我们把2天内气压变化在2hPA之间的称为稳定气压,2.1-4hPA之间的称为不稳定气压,超过4hPA的称为聚变气压。后两者合称异常气压。异常气压时发病率为58%。气压日较差在3-5hPa时发病最多,占比率为41%。同样,把2天内相对湿度变化在5%的为稳定湿度,5-15%之间为不稳定湿度,15%以上的称为聚变湿度。后两者合称异常湿度。不稳定湿度是诱发哮喘的主要因子,47%的发病发生在不稳定湿度时,当湿度变化在5-15%之间时,发病明显增加。气候与疾病二、气候与呼吸道传染

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统计分析资料:为1987-1991年乌鲁木齐两家医院住院部呼吸道感染5465例。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0-60岁发病率最高,多为复发型,1-20岁发病最少,1岁以下婴儿发病也较多。气候与疾病各月发病情况:12-3月发病率较高;5、6月和9、10月发病较少。各季情况:冬季发病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发病最少。影响因素:呼吸道感染是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冬季日平均气温-0℃——-10℃的日数多,相对湿度小时,发病较多。夏季气温炎热,日均温在20.1℃-25℃时发病率增加。另外,气压、相对湿度、天气系统都有较明显影响。气候与疾病三、气候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的一支因血栓形成而被堵塞后,即为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统计分析资料:研究自治区人民医院1980-1989年心梗发作病例228个。结果显示:发现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50-60岁为心梗高发年龄段,70岁以上心梗发病较少。气候与疾病各月发病情况:12-3月发病率较高;5、6月和9、10月发病较少。各季情况:冬季发病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发病最少。影响因素:呼吸道感染是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冬季日平均气温-0℃——-10℃的日数多,相对湿度小时,发病较多。夏季气温炎热,日均温在20.1℃-25℃时发病率增加。另外,气压、相对湿度、天气系统都有较明显影响。气候与疾病心梗明显有两个高峰期:在1-3月和10月。心梗发病高峰期与寒冷和冷空气活动关系密切,76%的病人与这种天气有关,其中61%的患者在天气过程当日发作。54%的病人发作与锋面过境有关,而且锋面过境次日心梗发病比锋面过境当日更多。锋面过境引起气压、气温及湿度的明显波动,病人不适应,易发病。有降水的天气,心梗发作也较多,发病率为52%,降水当日及次日发病明显增加。气候与疾病心梗发作在各种不同的气象要素值范围是都有,但在某些气象要素值时易发病;温度当平均最高气温为-10℃—-0℃时发病最多,其次是20℃-30℃时。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易造成冠状血管痉挛。气压当平均气压在908-912hPa和920-924hPa时(注:特指乌鲁木齐当地)湿度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和40%以下时日照日照时数<6小时和10-12小时时风速平均最大风速为3.5-4.5m/s时,心梗发作增加。气候与疾病气象要素的突变易引起心梗发作:气压变化88%的病人发病时气压变化在2hPa以上湿度变化72%的病人发病时湿度变化在5%以上,其中不稳定气压和不稳定湿度时发病者最多;湿度变化在5-15%或气压变化在2——4hPa之间时发病明显增加;而湿度变化>5%或气压变化>4hPa时,发病明显减少。气候与疾病2024/2/4272024/2/4282024/2/429气候变化及其应对

气候变化概念模型IPCCTAR,2001陆地大气人为排放~75亿吨碳/年~32亿吨/年海洋~18亿吨/年吸收1/4

~25亿吨/年(吸收

1/3)全球碳循环示意图(以2007年为例)1吨碳=3.7吨二氧化碳每年排放270亿多吨二氧化碳2024/2/433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城市化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海洋2024/2/434CO2,CH4,N2O,H2O…

地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增温效应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现在的15℃。2024/2/435种类增温效应(%)生命期(年)二氧化碳(CO2)6350-200甲烷(CH4)1812-17氧化亚氮(N2O)31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91350000六氟化硫(SF6)及其它7?温室气体种类和作用2024/2/436化石能源燃烧活动(CO2二氧化碳等)能源开采过程(CO2和CH4甲烷)工业生产过程(CO2)农业和畜牧业(CH4甲烷)废弃物处理(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土地利用变化(CO2)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一头重550千克的牛可排放800到1000公升的甲烷。阿根廷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牧业。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超越了汽车、飞机等。科学家正致力于改进牛羊反刍系统,寻找减少牲畜甲烷排放量的办法。

据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7月9日报道,阿根廷科学家在牛背上绑上一个塑料罐,专门收集牛打嗝和放屁排出的废气,供研究之用。IPCC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和不确定性成立IPCC是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咨询气候变化学术争论由来已久,决策者需要理清证据、权衡成本和效益、评估风险,才能做出决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88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采取全球行动,要求IPCC就科学现状、研究计划、可行对策、国际法规和公约内容扩充五个方面提出建议。1990,1995,2001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国际政治与外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科学评估与支撑:—IPCC评估报告是建立和深化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科学基础IPCC科学评估活动有力推动了公约进程第一次评估报告:提出人类活动排放正显著增加温室气体浓度,推动了1992年公约签署和1994年公约生效;第二次评估报告:提出人为气候变化是可辨识的,确定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为新主题,为系统阐述公约最终目标提供了坚实依据,推动了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第三次评估报告:明确过去50年大部分变暖可能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促使公约谈判确立减缓和适应两个议题;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过去50年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推动了“巴厘路线图”的诞生。

IPCC评估报告基于专家评审的已发表文献;经历十多个程序;由全会逐句通过《决策者摘要》。评估过程基本公开和透明。IPCC组织结构中国是IPCC发起国之一。中国气象局是IPCC在中国的联络处和国内IPCC活动牵头单位中国有28位专家入选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和编审IPCC报告编写流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88年由WMO和UNEP联合建立主要任务:由各国推荐的科学家共同编写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下设三个工作组:

WGI:评估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

WGII: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对策;

WGIII: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

TFI:负责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划产品包括:工作组报告、综合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文件等,反映的是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识水平,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自然科学基础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减缓气候变化综合报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45

中国科学家对IPCC评估工作的参与还十分有限,研究成果在评估报告中的体现也有待提高。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有88篇中国大陆作者的论文被引用,仅占引用总数的1.41%

;IPCC第五次评估:将体现新情景、新思路和区域性三个显著特点,将更加侧重影响、适应和减缓的问题,重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评估、适应的经济学成本(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报告的完成时间,将是国际社会就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进行谈判的关键时期,评估报告就关键问题的基本结论将对国际谈判进程产生重要影响。2024/2/44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第一工作组于今年1月29日—2月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第十次全会,通过并发布《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IPCC第二工作组于今年4月2日—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第八次全会,通过并发布《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PCC第三工作组于今年4月30日—5月4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第九次全会,通过并发布《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2024/2/448(一)全球明显变暖,未来持续升温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海平面上升17cm;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379ppm,为65万年来最高;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海平面可能上升18-59cm;21世纪高温、热浪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主要结论2024/2/449“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的结论可信度提高

第一次(1990年):观测到的增温可能主要归因于自然变率;第二次(1995年):有明显的证据可以检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三次(2001年):新的、更强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66%以上)归因于人类活动;

第四次(2007年):人类活动“很可能”(90%以上)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2024/2/450近万年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

到2005年二氧化碳379ppm甲烷1774ppb氧化亚氮319ppb(IPCCAR4,2007)

2005年二氧化碳浓度超过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180-330ppm),其在近十年的增长速率为每年1.9ppm,高于有连续直接观测以来的平均每年1.4ppm。

2005年甲烷浓度远超过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320-790ppb),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增长速率已下降。

2005年氧化亚氮浓度为319ppb,高于工业化前的约270ppb,其增长速率自1980年以来已大致稳定。2024/2/451过去13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

(相对于1961-1990年30年气候平均)第三次评估: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第四次评估:20世纪后半叶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IPCCAR4,2007)2024/2/452人为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近50年来,南极大陆没有出现显著的人为增暖。——尚无法解释自然强迫(太阳与火山活动):

5个气候模式19个模拟试验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

14个气候模式58个模拟试验

——模式和试验数目相差3倍欧盟“2℃目标”

欧盟的一些科学家提出2℃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升温。这已在欧盟内部达成共识。根据这一目标,所剩的升温空间并不大,2020年(2050年)温度只能比1961-1990年平均值升高约

0.8℃(1.2℃)。

为达到增温不超过2℃的目标,欧盟认为温室气体浓度应稳定在450ppm以下。2024/2/454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联合国大会通过保护气候的决议1990年——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制订保护气候的公约。联合国大会决定启动公约谈判。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放签署,我国签署并批准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995年——气候公约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决定启动议定书谈判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2004年——俄罗斯国家政府、杜马和联邦委员会相继批准

《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历程2024/2/45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意愿最终目标: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以使生态系统能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历史上和目前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仍相对较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内容2024/2/456

率先采取减排行动,使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回复到1990年水平;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义务:发展中国家义务:

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其核心内容为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

制定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发展中国家履行上述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的程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内容2024/2/457《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发达国家义务:在2008-2012年内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排5.2%。发展中国家义务:继续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义务。2024/2/4582024/2/459主要国家减排目标与实际减排量(%)2024/2/460应对气候变化应充分考虑公平性问题发达国家在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承担主要义务;目前人均排放量很高,属于“奢侈排放”。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少,当前人均排放低,属于“生存排放”,其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排放”。2024/2/461不同国家立场迥异,

斗争日趋激烈欧盟:基于从政治上占据道义制高点、从减排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考虑,单方面承诺减排(三个20%:2020年比1990年减20%;化石能源一次消费量减20%;一次能耗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英国公布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案《气候变化法(草案)》。日、加、俄:虽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但对2012年后第二承诺期继续承诺量化目标持观望、消极态度。2024/2/462美、澳: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理由之一是没有对世界所有排放大国规定量化减排义务。但迫于国内外压力,美顽固态度已有所转变,欲从气候困境中脱身。今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关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倡议;美新一届众议院成立了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抓紧出台一项适用全美的气候变化法案。布什总统近日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缓兵之计。2024/2/463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基本立场一致,但分歧逐渐显现。小岛国和易受气候变化灾难影响的国家:希望所有国家参与减排行动;工业化时期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强调保护其发展权益为首要目标;石油输出国:担心应对气候变化会影响其石油出口利益,对减缓气候变化持消极态度。2024/2/464我国面临减排巨大压力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越来越成为众矢之的。不容忽视的是,发达国家以减排为借口,一方面向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另一方面凭借其技术优势,设立绿色贸易壁垒。2024/2/465中国所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份额不断增大197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56.61亿吨200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到265.83亿吨1973年2004年2024/2/466预计2030年主要国家国家和地区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我国2006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约57亿吨,居世界第二位,接近美国2004年58亿吨的排放量。2024/2/467我国减排的压力现实: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

人均排放量2004年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美国的1/6。2006年4.32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18吨,为美国的1/5。

排放增长:2000-2004年,我国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59%,而美国只占3.2%。2024/2/468我国参与减缓气候变化

外交谈判面临着空前压力

一是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目前我国排名全球第二,并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原有的人均排放量低的优势和单位GDP能耗高所隐含的减排潜力,都随着排放总量的不断增长而日益削弱,要求我国采取减排措施的国际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已处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上。69

全球2050年排放减半目标的实质

200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72亿吨,2050年排放减半为136亿吨

从2005—2020年,按GDP年增长率8%、单位GDP能耗年下降率高达4%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38.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二氧化碳排放80亿吨,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估计超过100亿吨。

如果发达国家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80%,发展中国家也要减少20%,2050年发展中国家总减排量仅80亿吨。发达国家政治意图明显,试图逃避历史责任!我国历史人均排放不及世界平均1/4,发达国家1/10。必须看到(1)我国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放减20%的艰巨性和挑战性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60-70%是生产性消费。(2)发达国家2050年减排80%目标的可行性。目前发达国家能源消费60-70%是非生产性消费。2024/2/470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2008年6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

全球气候变化及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上强调(2009年9月22日):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37年来,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从京都到巴厘岛,我们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就。这是世界各国不断加深认知、不断凝聚共识、不断应对挑战的历史进程。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世界期待着我们就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抉择。哥本哈根大会成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新的里程碑。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2010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19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确保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加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领导,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目标步骤、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做到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工作落实,努力完成各地方、各行业、各重点领域任务,确保全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实现。要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政策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实施保障能力。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把节能减排变成全民自觉行动,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4/2/477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

——胡锦涛2007年2024/2/478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一线气象职工时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你们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当前热点—全球气候变暖2024/2/4795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气候变化工作汇报,审定《国家方案》,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任组长。5月31日,党中央专门听取气候变化工作汇报。6月4日,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2010年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党中央国务院

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24/2/480我国发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改委会同17个政府部门,组织了数十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历时两年编制而成全面阐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一项重要义务;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24/2/48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言第一部分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第三部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第四部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第五部分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2024/2/482我国已采取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

1991-2005年的15年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47%,节能8亿吨煤,减排CO2约18亿吨;我国单位GDP增长1%,CO2排放仅增长0.38%,而世界增长0.6%。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005年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相当于减排CO2约3.28亿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1980-2005年的15年间,我国实施植树造林工程,累计增加吸收CO2约30.6亿吨;通过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累计增加吸收CO2约20.5亿吨。2024/2/483我国已采取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累计少生3亿人,相当于每年减排CO2约12亿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加大气候变化教育和宣传力度;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未来气候变化

1、平均地表气温2、降水3、极端气候TheDayafterTomorrow《后天》

2004年5月28日全球同步放映

美国大片《后天》剧情: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哈尔教授,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古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世纪的假设。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2020年2030年2050年2100年0.5~0.7℃0.6~1.0℃1.2~2.0℃2.2~4.2℃未来地表气温变化最新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暖大于夏秋季。如果21世纪末全国平均气温升高3℃左右,这意味着21世纪的增暖将可能超过近千年内任何时期。未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化

(相对1980-1999年平均值的变化)(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年降水量变化►2020年全国降水略有增加;►

2050年全国降水增加2~5%;►

21世纪末全国降水增加6~14%。

北方的降水总量增加幅度大于南方,南方大雨日数增加。未来降水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将继续增加增强21世纪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日数可能增多,暖冬与热夏的次数可能增加;降水增加主要表现为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和强对流天气可能更强;冬季寒潮将可能继续减少。2009年12月,四位国际知名的冰川学家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喜马拉雅冰川根本不可能在2035年完全融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冰川学家杰弗里·卡吉尔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冰川的厚度是200~300米,某些地方厚度达到400米,即使按每年1~2米的速度融化,200米厚的喜马拉雅冰川也不可能在25年内消失。喜马拉雅冰川消失事件IPCC关于冰川消失表述的主要问题:(1)国际冰川学界一些专家认为,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其他地区大体相同。我国冰川学家任贾文、刘时银和康世昌等,也持同样的观点,即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速度没什么特殊,基本上处于中等。(2)在全世界同类科学文献中,并没有提到过2035年哪些冰川会消失。而俄罗斯专家的研究结论只是提及了哪些冰川可能会在2350年消失。(3)喜马拉雅冰川面积只有3.3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刘时银指出,50万平方公里是全球的山地冰川面积。9221世纪全球温度变化预估结果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2040年)

932041-2070年942071-2100年95如何看待气候变化的科学不确定性

无论气候变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类都应当主动地适应气候变化。几百年后人类也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尽管那时气候变化可能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针对“历史上有很多暖期比现在暖”而否认当前应对气候变暖的行动,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远比历史上气候变暖的影响大得多。我们应当更加关心:CO2有没有温室效应?这样的温室效应能不能加速地球气候变暖?人类如何适应快速的气候变化?如果不能的话,延迟甚至抵制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谁来承担这样的责任?

IPCC评估报告基于科学研究的成果,引用大量的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如有质疑,要靠科学论文和科学数据支持。96

当今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还不足以科学回答所有涉及气候变化的问题,IPCC报告中的结论也不是不变的真理。况且IPCC不断地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数据,继续编写科学评估报告。我们应科学认识未来气候变化中的不确定性,继续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认同IPCC的结论

2009年1月19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146名全世界各地的地球科学家中,有九成的科学家认同在过去200多年中,地球正在变暖的事实;同时,有超过八成(82%)的被调查者赞成,人类活动对于全球变暖起着显著作用。Doran,P.andM.K.Zimmerman,2009:Examiningthescientificconsensusonclimatechange.EOS,90(3),20January2009.这份报告强调,对于那些充分理解气候变化长期趋势的学者而言,全球变暖本身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贡献,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上的争议性话题。98我们只有一个地球!99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为当代和后代人类保护气候的决议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一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2007年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厘路线图”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形成“哥本哈根协议”

100《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发达国家义务:

在2008-2012年内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排5.2%;发展中国家义务:

继续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义务: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其核心内容为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制定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1997年签订,2005年2月生效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签署《议定书》的国家达到184个;美国是唯一未签署《议定书》的发达国家。101当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三股力量:欧盟伞形国家(美、加、澳、日等)77国+中国(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异常艰苦发达国家:

强调减缓,弱化适应;要求共同减排;发展中国家:

强调适应,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缓;斗争焦点:历史责任、资金与技术转让。没有硝烟的“卫国”战争!102

要求发达国家承认发展中国家已为减排做出巨大努力;

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要求发达国家中期深度减排,即到2020年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减排指标77国集团+中国“77国集团+中国”在谈判中103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低的优势已经丧失,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排世界前例(总量是印度的4.4倍,人均是印度的3.7倍),已处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口浪尖上;2005年2007年美国58.9亿吨,比2005年增1.2%中国59.6亿吨,比2005年增17.8%21.4%18.7%第一阵营:美、中,占40.1%第二阵营:俄、日、印,占14.4%第三阵营:其他15个国家,占22.9%104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承担主要义务(1750-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占世界总量的95%);目前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依然很高,属“奢侈排放”(2007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58吨,仅为美国人均排放的24%);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少,当前人均排放低,属于“生存排放”(1850-2005年,我国排放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8.28%,而美国占28.3%;我国人均历史累积排放贡献率仅为1%,远低于美国21.3%、英国16.4%);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排放”增多。应对气候变化应充分考虑公平性问题挪威、英国专家认为,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中,9%是对美国出口商品生产所产生的,6%是对欧洲出口商品生产所产生的。105“十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高速增长(发改委能源所)2008年我国能源利用率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左右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增长4%其中:煤炭27.4亿吨增长3%原油3.6亿吨增长5.1%天然气807亿方增长10.1%电力消费34502亿千瓦增长4%106气候变化原因内部变率外部强迫自然变率自然变率人类活动WC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IPCCUNFCCC各种气候变化定义的比较WCRP:任何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包括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IPCC: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包括自然变率(外部强迫?)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结果)UNFCCC:除了在相应时期内观测到的气候自然变率之外,因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改变地球大气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不同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不同的从千年-万年以上时间尺度上来看,地球轨道参数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在百年-千年尺度上则主要受太阳活动强度(Solaractivity)变化的影响;在年代际及年际变化上,气候系统的内部振荡(海陆气相互作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化革命之前,地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子的驱动;在工业化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增加;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108对气候变化成因的科学认识问题

第一次评估报告(FAR,1990年):观测到的增温可能主要归因于自然变率;第二次评估报告(SAR,1995年):

有明显的证据可检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三次评估报告(TAR,2001年):

新的、更强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66%以上)归因于人类活动;第四次评估报告(AR4,2007年):

人类活动“很可能”(90%以上)是导致20世纪后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模式可靠吗?(IPCCAR4,2007)

近几十年来,气候模式更加复杂,包含更多气候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模式分辨率大幅提高。可靠吗气候模式?没有考虑太阳亮度变化没有准确模拟云的作用不能模拟水蒸汽可能的负反馈不能解释观测到的地球气候的许多特点不能对区域气候变化作出可靠的预测…………结论:现在还不能依赖气候模式可靠地预测未来气候。

(Singered.,2009)(Singered.,2008)2024/2/4111作业1、简叙新疆气候特征?2、全球变暖给新疆气候带来哪些变化?3、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京都协议书》规定了哪些不同的责任和义务?4、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主要结论是什么?2024/2/41122024/2/41132024/2/41142024/2/41152024/2/41162024/2/41172024/2/41182024/2/41192024/2/4120罗布泊2024/2/41212024/2/41222024/2/41232024/2/41242024/2/4125天池2024/2/4126阿勒泰魔鬼城2024/2/41272024/2/4128中国气候2024/2/4129一、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温度场2024/2/4130等温线走向:东西方向南北温度差异:很大2024/2/4131冬季0℃等温线位置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024/2/4132-30℃20℃50℃平均气温南北相差大原因:①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②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2024/2/4133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原因: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漠河均温16℃,海南岛均温为28℃.南北温差为12℃左右2024/2/41344.温度带:⑴积温:≥10℃持续期内.日均温之和.⑵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寒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2024/2/4135气候带类型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分布范围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秦岭-淮河以南(即我国东南部)云南和台湾的南部和整个海南省青藏高原10℃积温<1600℃1600℃~3400℃3400℃~4500℃4500℃~8000℃>8000℃<2000℃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二熟两年五熟(水稻油菜小麦棉花)一年三熟(水稻)橡胶一年一熟(青稞)

主要自然植被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荒漠

不同的温度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反映在农业上,有耕作制度的不同和作物品种的不同2024/2/4136

年降水量超1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50降水量(毫米)160040050800200降水量(毫米)1600400800200火烧寮。火烧寮。火烧寮。降水和干湿地区分布2024/2/413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50降水量(毫米)160040050800200降水量(毫米)1600400800200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岭、河附近至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秦淮青藏0℃降水和干湿地区分布2024/2/4138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50降水量(毫米)160040050800200降水量(毫米)1600400800200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_______岭、张家口市、____市、_____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张家口。大兴安兰州拉萨张家口。张家口。。。。。。。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