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泥土的箭_第1页
飞向泥土的箭_第2页
飞向泥土的箭_第3页
飞向泥土的箭_第4页
飞向泥土的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飞向泥土的箭一、教学要求1.体会作品简单叙述中蕴藏的对文化的颂扬和对和平的渴望。2.学习本篇文化散文的独特写法,体会其与普通游记的不同之处。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泥土与箭的象征意义;迟子建,寒地黑土文学2.内容提示《飞向泥土的剪》是一篇内容极为独特、意境极为高远的文化散文。作者第一次来到遥远陌生的新疆,没有对当地的风光、文化品头论足,而是回溯过去,追思以往,通过诉说自身地域文化的骁勇及其西迁故事的传奇,又结合那场震惊中外的骚乱,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世界、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战乱、动荡的控诉。三、作者生平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国家一级作家。1964年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等,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之舞》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出版。迟子建天性喜静。大部分时间在写作、阅读和散步中度过。她想念古人的生活,优雅、闲适、和自然亲近;不喜欢大都市,觉得城市的热闹只是表面的五光十色,反而边远的小村庄,生活更本真、更富趣味些。迟子建认为小说最终的好是朴素——语言、意境、用词、生活态度,乃至人格,朴素是最高境界。四、作者作品1.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另有《迟子建文集》(4卷)、《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重点作品介绍(1)《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女主人公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得以接触社会,听鬼故事、丧歌以及众多奇闻,目睹苦难、不公和死亡。世界上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那样的夜晚也可能是迟子建的夜晚,那样的故事也可能是迟子建自己的故事。那时候,迟子建是用写作来疗伤的。诗评家谢冕如此评价这篇小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部文学成分比较复杂的小说,写实、浪漫、轻度魔幻的技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但作者似乎并未在表现手法上刻意经营,精神意志的内在需求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作者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空间。作者感情的世界,随着兴奋点的跃动,自然而然变大:就空间而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人和动物到第四空间的鬼魂,最终扩展到自然万物与银河宇宙;就时间而言,从现在到过去,再从过去到未来。表现手法随情感起伏自然而然转换,并不需要人为的设计。《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使迟子建继《雾月牛栏》和《清水洗尘》之后,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殊荣,这在全国作家中是首位。(2)《伪满洲国》像萧红一样,东北女作家迟子建恋恋不忘的是黑土地上的人,黑土地上的苍痍和苦痛。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下层人物的生活,特殊的历史时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黑土地的风土人情……被评论家誉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探索。(3)《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收获》杂志上登载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2008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如果说我的这部长篇分为四个乐章的话,那么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清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式的,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了一缕缕的不和谐音。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应该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者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我不知道自己谱写的这部心中的交响曲是否会有听众。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要获得众生的喝彩,如果有一些人对它给予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就满足了。——迟子建寒地黑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寒地黑土文学是绚丽的,上有萧红的《呼兰河传》,下有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上下时间跨度至少70余年。另外,寒地黑土重要作家王泽生现在正积极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呼兰河》,为全面弥补《呼兰河传》在时代发展中的时空断层,同时也是萧红原本打算创作《呼兰河传》第二部、及长篇小说《泥河》的构想的续写。王泽生认为:“《静静的呼兰河》定位为历史题材的土地史小说,这是北大荒开发——跑马放荒以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史诗。”萧红《呼兰河传》、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王泽生《静静的呼兰河》,可并称为“寒地黑土文学三部曲”,或“寒地黑土文学三绝”。相关评价她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好像天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写进小说。——王安忆一支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念之情。1,1*——苏童作品中最具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的作家,我心目中仰慕的有两位,恰好都出自东北,并且都是女性:萧红和迟子建。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迟子建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刘震云五、创作背景2009年6月29日,迟子建及其他十余位著名作家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的“中国著名作家走进新疆采风启动仪式”暨“王蒙写新疆作品研讨会”,之后又在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屹的陪同下参观游览了自治区博物馆、红山、新疆国际大巴扎。6月30日作家采风团前往新疆那拉提草原,在伊犁、独山子、石河子、昌吉、喀什等地进行了为期6天的新疆采风之旅。7月5日黄昏,作家采风团从喀什返回乌鲁木齐。而就在这天,爆发了那场震惊中外的骚乱。同行的藏族作家阿来在博客中感慨到:“在新疆这一路是多么兴致勃勃,离开时却黯然神伤!”迟子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骚乱中,在心被撕裂的痛苦中,想到了在锡伯人西迁纪念馆射出的那支飞向泥土的箭,希望所有的刀枪箭棒,能够褪去血腥和残酷,变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工具。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本文结构清晰,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将文化的迁徙与历史的变迁,现实的无奈与内心的冀望,用饱含感情的笔尖一点点勾勒出来,令人对锡伯人的英勇无畏、骁勇善战,对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民族融合,对发生在当下的、撕裂人心的骚乱产生诸多的感慨和遐想。文章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自己初到陌生的新疆,却感到几分熟悉。这种熟悉的感觉既来自那迟迟不肯落山、仿佛被施了魔法的太阳,又来自两百多年从东北迁徙过来的锡伯人生活的那片土地,即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第二部分介绍锡伯人的历史、民族特性,及那位骁勇善战、英明智慧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如何为宦官所杀害,令人扼腕叹息。至乾隆时期,为平定西疆外敌,锡伯人奉命西征,其坚韧勇敢的生命力量、堪称传奇的西征历程都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感慨。第三部分回到当下。参观锡伯族西迁纪念馆时费力射出的箭,一头栽在泥土中,仿佛就是青草中的一员。而在那个令人撕裂、无法成眠的夜晚,那支飞向泥土的箭竟成为作者心中的一抹安慰。作者不由得真诚呼吁所有的刀枪箭棒淡去血腥和残酷的一面,化为温暖和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友谊的渴望和对暴力、动乱的声讨。本文的习作风格极为特别。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本文并没有像一般的游记那样紧扣着游览的踪迹描绘沿途的景致,进而在其中点缀一些或肤浅或俗套的随感,而是选择最具有文化含量的景观,在文化与文化的比照、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中,层层解读所选景观的文化含义与现实启迪,充分体现了文化散文的特点。2.课文难点讨论(1)体会泥土与箭的象征意义找出几组类似的具有对比意味的词语,比如枪炮与玫瑰等,体会这种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文是篇优秀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写作有如下特色:1)选取熟悉的题材,做个性化的分析。文化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抒写文化名人、自然与社会风物或是从历史掌故中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它需要作者支撑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2)写历史,要富含时代气息。文化散文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但写历史如果仅仅停留于感怀和低沉的抒情层面,未免就使文章的主旨立意缺少高度。写历史,一定要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用缥缈虚幻的情境抒写现实情感。3)用细节表现全貌,现不尽之意于言外。文化散文不应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它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借助细节来抒写文化自身的魅力,或是通过想象的细节还原所写文化名人的生活真实,必能增加文章的厚重韵味,增添文化散文的真实性、可感性。七、练习1.选择题(1)迟子建曾几次获得鲁迅文学奖?()A.—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答案:C(2)下列哪部长篇小说不是迟子建的作品?()A.《额尔古纳河右岸》 B.《树下》C.《伪满洲国》 D.《呼兰河传》答案:D填空题迟子建的 ,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答案:《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简答题《飞向泥土的箭》是篇优秀的文化散文,谈谈你对文化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答案:参照研习与思考第3题。八、研习与思考作者的新疆之行有哪些独特的感悟?答:作者第一次来到遥远陌生的新疆,通过诉说自身地域文化的骁勇及其西迁故事的传奇,又结合那场震惊中外的骚乱,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世界、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乱、动荡的控诉。文中说,“看来自身的光芒过于耀眼了,刀剑的寒光逼近时,会难以辨析。而这混迹其中的不祥之光,往往跟毒蛇一样,看准时机,就会突然下口,熄灭一种大光明。”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可自由发挥。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答:本文是篇优秀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写作有如下特色:1)选取熟悉的题材,做个性化的分析。文化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抒写文化名人、自然与社会风物或是从历史掌故中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它需要作者支撑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2)写历史,要富含时代气息。文化散文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但写历史如果仅仅停留于感怀和低沉的抒情层面,未免就使文章的主旨立意缺少高度。写历史,一定要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用缥缈虚幻的情境抒写现实情感。3)用细节表现全貌,现不尽之意于言外。文化散文不应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它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借助细节来抒写文化自身的魅力,或是通过想象的细节还原所写文化名人的生活真实,必能增加文章的厚重韵味,增添文化散文的真实性、可感性。九、延伸阅读光明在低头的一瞬文/迟子建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我热爱世俗生活”——访女作家迟子建中华读书报舒晋瑜我不是任何一个“主义”下的人,也不是任何潮流中的人,这种不入流,恰恰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广阔的生长空间。——迟子建迟子建是阳光的、明快的,从容利落,透着股子北方人特有的豪爽劲儿;但是她的作品,清新朴素中,却又有婉约、沉静又透出美丽的哀愁。二十多年的创作时间,迟子建经历了新时期文学种种的潮流。她不是任何一个“主义”下的人,也不是任何潮流中的人,这种不入流,恰恰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广阔的生长空间。“写作不能急,要慢慢来,持之以恒,而坚持是需要勇气的。”她的这种坚持,在今天的时代大概因固守而显得孤独,但是却明明白白地昭示一种光明和值得期待的未来。在中篇小说集《福翩翩》以及《迟子建中篇小说集》(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中,迟子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故事。故事虽然忧伤、不幸,甚至悲惨与不堪,但迟子建讲述的时候,洋溢在人物之间的朴素的爱意,遮蔽了生活本相中的庸冗和不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笃定韧性的爱,他们可以忘却了物质的贫乏困窘,沉浸在丰盈的精神收获之中,于是平凡的日子也焕发了令人神往的光彩。因此,整本书中弥漫着明亮的暖色调。想象在她美丽而亲切的故乡,她坐在书房里,享受窗外的山,享受月夜下泛着银色光泽的河流。她投入地写作,非常舒展,那种幸福感洋溢在她的笔尖和纸端,也洋溢在她写完后的放松。读书报:您作品中的任何女性,几乎都具备健康、不屈、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有迷茫,肯定也会在某种寻找之后豁然开朗。我想这跟您本身的性格也有关系。您能总结一下作品的女性人物吗?迟子建:其实我在写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笔下的女性人物是什么样的,男性人物又该是什么样的。小说如同一场戏,开场后,谁先登场,谁表演的时间长,谁是什么性格,男人女人哪个抢眼,完全取决于他们在戏里角色的分量。我想我写过的女性人物,最典型的特征,应该是一群在“热闹”之外的人。不过让我细致地“总结”她们,我还是很吃力。因为在“女”字上做文章,对我来说,跟让我登珠峰一样难。读书报:几位女作家描写婚姻家庭,各有特色,比如王海鸰是凌厉的,万方则是温和的;方方笔下的婚姻有着万般无奈。您笔下的婚姻,温暖、亲切,似乎是冬天里的火炉,让人向往,每一个孤独的人都想走近。您自己觉得呢?迟子建:我是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从小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虽然我的婚姻来得晚,结束得又早,但留在记忆中的,是可以永久回味的爱与美。这个对我来说,是心中一团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火,依然会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温暖我。其实每个家庭都不会是满目的灿烂,也不会是彻头彻尾的昏暗,婚姻如同一盆花,是需要主人精心侍弄和呵护的。婚姻的本质是世俗的,热爱世俗生活的人,容易获得满足,婚姻可能相对就稳定一些。而我热爱世俗生活。读书报:好像几部中篇都写到了厨艺,而且不厌其烦地描写制作过程,让读者的阅读也成为享受美味的过程,看着也不亚于那些食谱菜谱。当然那些“谱”无法企及的是您的生动。您的厨艺不错?您认为这些描写能为作品带来什么?为女人的形象多些丰富的刻画?还是令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迟子建:吃,就是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啊。我爱吃。有时心情不好,一顿美食就会令我云开日朗。我常常是上午九点多开始写作的时候,灶上会煲着一锅汤或粥。到了下午五点,我会准时奔进厨房,边听广播边做晚饭。所以我写作的时候,晚上上床后,要为第二天构思两样东西,一个是小说的情节该如何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吃什么。我的厨艺对我来说肯定是好的,对别人来说未必。而且,我在吃上,比在写作上更富于“探索精神”,总想着花样翻新。谈到“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我觉得它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你总不能让人物在作品中一味地谈“精神”,而不吃不喝吧?这有悖生活的常理。当然,无节制地“炮制”吃,小说又沦落为菜谱了。掌握好“火候”,至关重要。读书报:中短篇的写作,其实一点都不亚于长篇所耗费的精力和心思。您确定体裁时,以怎样的标准判断?迟子建:作品“容量”的大小,决定着体裁的长、中、短。比如我做《伪满洲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资料,我就知道,手中握着的,是长篇的种子。因为它容量大,张力大,可塑性强。可是像《清水洗尘》《逝川》和《亲亲土豆》那样的题材,它出现时,就是短篇的姿态。相反,类似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起舞》这样的小说,我打腹稿时,就知道它会以中篇的形式出现。容量大的水流,你把它注入窄小的河床,它就会泛滥成灾;而你非要把一条小溪引到大河的河床上,水流活跃不起来,势必会成为死水。所以,把短的东西拉长是臃肿乏味的;而长的东西,你想遏制它的生长,也是不可能的。读书报:相对说,中短篇不太容易引起关注,所以有些作家在中篇取得一定成绩后选择了别的创作途径,或选择影视合作的道路。您对此有何见解?是否认为长篇必须是经过中短篇的积累才能创作?迟子建:我挺喜欢写中短篇的。我写了二十多年,每年都有中短篇小说发表,哪怕是写长篇的时候,都不会放弃中短篇的写作。如果每年不发表两到三部中短篇,我可能会觉得这一年我的“粮库”亏空了,会心虚。我往往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