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观后感4000字_第1页
后浪观后感4000字_第2页
后浪观后感4000字_第3页
后浪观后感4000字_第4页
后浪观后感4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浪观后感4000字今日是五四青年节。一个学现代文学的人,对五四运动自然会怀着特别的情感。另外我上大学时,文学社的名字也叫五四。再加上今日B站刷屏的演讲,就促使我不得不写点什么。

从我意识到“青春”已经在我身上降落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停顿过思索青春的意义。尽管在我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我的思索大多都是浅薄和荒唐的。青春对于拥有它的人来说,是体验而不是规律。思索有什么用呢,感受它,挥霍它才是正确的姿态。当我已经可以自诩中年人时,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再看看今日的年轻人们,我才对这个词有了更多的体会。

《后浪》演讲能刷屏,首先是它精确地抓住了它目标受众的嗨点。我上大学的时候学过一个词,叫青少年亚文化。课本和课堂上的内容我已经忘了,百度百科说

“青年亚文化(youthsubcultures,又译青春亚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制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反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制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肯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

“亚文化”看起来是个中性的、学术化的词,但客观上是有种隐含的“贬义”,类似于“赝品”、“次品”的那种贬义。“sub”的一种常见形态是subway,地铁,是埋在地下的路,处于更低一级的位置,潜水艇(submarine)也拥有这个词缀。在女权主义的一些文献中,也会把女性称作“亚性别”——固然是为了描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存在现状:次一级的、低一级的性别。我强调这些是为了避开汉语中常见的“冠亚军”、“亚洲”这种词带来的中性感。用来给青少年亚文化命名的,正是主流文化。所以某种程度上,假如是最叛逆的、最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人,会抗拒这种命名,会认为自己崇尚的某种观念、潮流、生活方式根本不是什么亚不亚的,它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在我上学的日子里,中学生在社会话语中没有存在感。它总是一个被谈论、被塑造、被定义的群体。要么是国旗下讲话中乖巧聪明的学生代表,要么是当地新闻中的状元,要么是一个更为模糊的“未成年人”群体中的一局部。大学生呢?大学生在那时拥有的第一个话语平台是校内网,可能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玩意儿了。在校内网之前还有博客,我记得我在博客上还参加过一些圈子,以文会友,把自己小伙伴的博客地址写到友情链接里,相互踩一踩,浇浇水——这都是上古空间里的玩意儿。但空间的公共性很有限,不提。

啰嗦这么多是为了强调一点,年轻人很难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像现在这样由年轻人制霸网络流行语,制造着一个又一个表情包,让中老年人目不暇接的状况,特别新奇。一般我们把这个缘由单纯地归结为互联网,但其实在我的青春里,互联网已经很司空见惯了,但青年人的文化仍旧是被嫌弃的,青年人的体验,不管好坏,没有抒发的空间——像“刚回家被爸妈捧在手心,不出一个星期就感觉要被爸妈扫地出门”这种半调侃半埋怨的体验,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根本没人讲这个。厌学的孩子说两句又要开学去挤六人间了,学霸说最终要回到图书馆了,文青说又一个酷热的季节远去了,仅此而已。即使有校内网这种年轻人的平台,年轻人那时候还没有对自己青春体验的表达自觉——用人话翻译一下:年轻人并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习惯,强势地表达自己这个视角下的独特体验。

我当时对主流话语的“青春叙事”最不能承受的地方在于,青春永久是作为一个肯定褒义词消失,永久是和阳光,春天,生气,盼望这些词在一起,但实际上青春的迷茫、苦痛、孤独、愁闷,青春的爱情与失败,这些简单多样的,与成人社会迥然有别的体验,根本没有语言、没有话语模式去叙述。我用“话语模式”这个词,是说,就算有些表达欲过剩的人,比方我,试图去讲些什么,去冲破这种“言不由衷”的局面,讲来讲去发觉不过也是陷入到另外的套路中去,而这个套路也是主流文化设定好的。在这种“设定”里,就已经包含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贬低。

当年“非主流”的盛行,总是强调哀痛、悲伤逆流成河,郭敬明style的一度走红,新概念的大火,背后都是这种青少年文化在呐喊,在突围。回头看时我觉得虽然留下了一些时代的记忆,但仍旧是失败的。就像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老去,每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最终都会成为司空见惯的中年,还有可能很油腻一样,失败。

青少年文化的“突围”决不仅仅是和主流文化声嘶力竭地对着干就能实现的。这是我当年不理解的一点。青少年文化,重点还在于“文化”,而“文化”,其核心也应当有价值,有意义。制造价值,是任何文化的力气核心。

从科技的角度,自媒体的兴盛,从文字时代到读图时代到视频时代,才真正解放了青少年旺盛的文化生产力。在这一点上,今日B站上的年轻人和101年前办杂志、写诗文的年轻人们何其相像。

最终老人们会发觉,年轻人做出来的东西更精彩,好看,好玩,而中年人们发觉,照年轻人的想法走,照他们的路子做,能赚钱哎。而年轻人说,我们只是在叙述自己。世界就这样被悄然转变,以往主流文化和青少年文化之间悬殊的差异,才真正得到了扭转。我以前觉得“青少年亚文化”就是刺青、抽烟、街头文化、摇滚乐,就是一些离经叛道的东西——而我并不想做一个离经叛道、肯定要上演堕胎情节的青春片女主,所以这些和我没关系。现在我觉得,青少年本身的体验,叙述他们体验的话语,就足以构成青少年文化的主体,也是这种文化的魅力与力气所在。

所以B站《后浪》演讲的刷屏是合规律的——它的确是精确地描述了这个时代,至少是这个时代特别生动而新奇的一局部。至少和我的感受完全吻合。当我看到毕导去B站做视频讲科普,看到一个年轻的小美女讲自己读过的书——我从来没想过文学可以用这样一种活色生香的方式叙述,看到更多的阿婆主用各种浅显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抽象的道理,我觉得惊喜,震撼,敬佩。我对水彩画上头的时候,B站有各种水彩画的视频;我也在B站上看书法的视频看得起鸡皮疙瘩;这几天对超轻黏土开头上瘾,在B站饱览此类视频的时候我更留意到,里面许多都是学生,都是年轻人。所以《后浪》演讲里说,年轻人把自己的喜爱变成了大家一起的欢快(还是事业来着,词儿忘了),我完全赞同。你不会再觉得自己是小众,没有小伙伴,而是始终有千千万万人和你一起为相像的理由而悲喜,这就足以呈现生命的意义。你会发觉生命真的可以多姿多彩,不再是一条道走到孤独终点,走到白发苍苍。这是多么有感染力,有正能量的事情!

间或弹幕里说“今日回去就肝一个”,让我特别艳羡。我已经肝不动了,我已经没有一个完整的下午,一个不受打搅的周末,可以对一个轻黏土作品细细精雕细琢。时间是站在他们那边的,我无可奈何。而我最好能去发挥的特长,就是把自己的课备好,把科研搞起来,从一个裸奔的青椒朝向一个有帽子的青椒而奋进——这就是社会写好的路线。

但我贼心不死。人生那么长,我还是想心有旁骛。我想去体验许多美妙的事情,究竟我恰好生在了这个时代,和平,富足,安乐。那么多的富强,繁华,繁茂,我不想它们都和我并不相关。科研的天梯当然要爬,但假如一辈子只有科研和教学这两件事,是不是过于荒凉?我当学生的时候,教师给我们讲的那些学术先辈们,都是一生钻研,心无旁骛,毕生心血分散成了学术史上的一本本丰碑,于是我做任何学习之外的事都自然地有一种负罪感。而在年轻人那里,我想我或许可以对人生多一些期许:假如长辈们说的话并不都对,为什么不能听听其他声音和可能?

所以我很赞同《后浪》的一个观点:要看看年轻人。年轻人已经会看自己,会讲出自己的爱憎并且理直气壮,老年人应当听听他们,看看他们,并且不要把他们当做一种“亚”文化。喜爱并敬重年轻人,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国家、一个有盼望、有将来的国家肯定会消失的事情。就像《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上的一篇文章所讲的那样。鼓舞这些年轻人去实现心中所想,喜爱他们所喜爱,那我们大可以期许三十年后那个世界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会消失在今日的这群年轻人中。

在一个有着漫长的文化传统、强调辈分尊卑、过于尊师重道的环境下,像《后浪》这样不遗余力地舔年轻人的声音太少了。它客观上的符合事实和相对稀缺,加上青少年文化始终存在的“突围”欲望,使它毫不意外地走红。借此时机,我也想为这群年轻人呐喊几声。并且盼望社会多给他们一些包涵,不要老把急躁、浅薄这类老气横秋的话翻来覆去地摩挲,给他们的焦虑、迷茫、稚嫩一些成长的空间,给他们的锐气、意气和想象多一些掌声和喝彩。我们总归是要拭目以待。

固然,B站借助于把自己的目标受众一顿海吹,也完成了一次相当完善的营销。通过吹爆自己的“客户”而吹爆自己,这张牌打得高超。也有人提到,这是在借机把资本与民众的冲突,转嫁到“前浪”与“后浪”之间。唔,我认同应肯定程度地扼制资本,但我并不觉得这个演讲在挑拨两代人的冲突。拒绝年轻人、视其为亚文化的人,不管有没有这个视频,都会如此。青少年文化自然地处于劣势的一方,无论是在社会地位、经济力量等各方面都是如此。前浪就算会被取代,也是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的事情,眼下何足惧哉?我觉得《后浪》的圆满在于,它同样只能抓住青春的一个侧面。它仍旧是一种来自“老人们”的、对青春的外围描述,就像盲人摸象,它也终究只摸到了一个局部。(只不过它比拟真诚,它守住了“一个青春不在的人看青春”这个立场边界,成为了一种有边界的抒情而不是在下定义或代言肯定真理。)

青春的魅力,一局部正来自其简单。今日的青年人们有他们的苦恼,有被消费文化裹挟的危机,有性解放带来的隐患,有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失衡,有阶级固化大环境下无力的挣扎……光线与欢呼不行能使这些问题真正解决,捏完超轻黏土,在B站上收获一堆点赞的阿婆主,还是要回到学业中,回到就业市场上直面人生。

固然,我不是在批判《后浪》,由于本不能希望在一个意图喝彩与欢呼的视频中,呈现多元、简单和深刻。我只是做一点小小的提示,以防止青春在光线的裹挟下走向另一条被误会的歧途。青春不是“非主流”故作悲伤的呻吟,也不是电影里怀孕堕胎失恋分手的狗血套路,也不纯然是光芒绚烂的欢呼与唱歌——而后者正是我在我的青少年亚文化时代,想要去反叛的。如今它以这样的方式卷土重来并获得了青年人的齐声响应,既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也同时显示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青春是什么,或许,定义它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许,它不需要定义,而是需要被很多个青春的声音叙述自己,来组成它万花筒一般多姿的、很多的侧面。青春就是繁茂和驳杂本身。而对个体来说,享受它,挥霍它,并记得这种阅历,让它能够在将来,当你离开青春、进入社会的条条框框,演好一个尽职尽责的成年人之后,还能在心里,让青春从往日奔腾的野火,收敛为一支温顺的小蜡烛,便足矣。生物无可避开生老病死的既定剧本,但心里的这一点温顺的小火,却能用精神的方式,抗衡肉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