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参考解析及评分标准

现代文阅读I

B2.D3.D

4.示例:论述很有说服力。“权威的论辩”之所以被认同不在于主张,而在于权威的威望。新修辞学也承认这种观点不符合理性议事规则(逻辑),但是它既有理论依据——言语的人身依附性,又有言说者声望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的事实支撑,有效地论证观点。最后,以法律中证人的可信度与证言的可信度具有必然联系作类比,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示例:逻辑之所以是真理的良配,在于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保证了获取真理过程正确性,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工具;即使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但是人类不可能否定其存在的正当性,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尺度;我们承认情感因素对人的重要性,我们也承认人们更多地依赖情感来行动,但是在公共说理领域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听众而放弃理性,恰恰相反,人们更加需要理性的引导,否则新的纳粹又将粉墨登台、蛊惑人心。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选项强调要忽视理性,重视情感,不符合行动视角的相关内容。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结合文中“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笛卡儿‘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儿所倡导的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可知,其前提是“听众兼有理性与情感,而且往往依据情感来采取行动”。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如何说理”即是讲究修辞,选项不关注此内容,则不符合新修辞学的观点,也就推不出此项内容。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论述很有说服力。

“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权威的论辩”之所以被认同不在于主张,而在于权威的威望;

“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新修辞学也承认这种观点不符合理性议事规则(逻辑);“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但是它既有理论依据——言语的人身依附性,又有言说者声望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的事实支撑,有效地论证观点:“权威的论辩”因其威望而被认同;

“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最后,以法律中证人的可信度与证言的可信度具有必然联系作类比,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立论,阐明“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的原因。结合文中“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的”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可分析出,逻辑之所以是真理的良配,在于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保证了获取真理过程正确性,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工具;

再针对“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的观点进行反驳,即使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但是人类不可能否定其存在的正当性,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尺度;

再针对反面观点的核心内容“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结合社会现实进行解说,我们承认情感因素对人的重要性,我们也承认人们更多地依赖情感来行动,但是在公共说理领域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听众而放弃理性,恰恰相反,人们更加需要理性的引导,否则新的纳粹又将粉墨登台、蛊惑人心。

现代文阅读II

6.C7.C8.①叙述时穿插大量的场景描写:如准备年货的忙乱场景、孩子们要糕团的场景、祭祖跪拜的场景等,延缓了小说情节的推进。

②引入回忆,舒缓了叙述节奏:大哥讲述自己小时候相同的经历,平复了弟弟的情绪,使得情节在沉寂中缓缓收束。

③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围绕“压岁钱”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写年前的准备、大年夜的种种活动、直至压岁钱的减少、弟弟的哭闹,冲突缓缓展开,简单不激烈。

④叙述语言平和细腻,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不急不躁。

9.(1)“世网”指人们在成年后受到的世俗礼教(伦理道德)、现实生活等方面的束缚。

(2)文本一中体现大哥被“世网”缚住的情节:

①在大年夜这一天,大家都安闲些。只有大哥迫于生计还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

②成年后的大哥已经懂得人生有很多无奈,懂得为钱发愁的苦楚,所以在小弟因压岁钱少而哭闹时,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小弟,理解成年人的不易与艰辛。

③在供祭祖先时,大哥即使心中对这些繁文缛节不赞同,也屈从于礼教而鞠了三下躬。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份期待源于对压岁钱的渴望”以偏概全,小孩子对大年夜充满期盼的原因是“见到许多激动而有趣的事与物”,有压岁钱只是其中之一。

B.“小弟是个异常顽劣的孩子”,人物形象概括不准确,大家都在忙年,他却问东问西,惹人烦;母亲只给了一块钱的压岁钱,他便大发脾气,这些是小孩子的天性,不是“异常顽劣”的表现。

D.“全篇洋溢着家庭的欢乐”错。根据原文弟弟的压岁钱少,大哥回忆自己小时候少得可怜的压岁钱,反映的是社会动荡的背景下生活的辛酸。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意在表现……”错误。根据文本一弟弟压岁钱的减少和大哥回忆自己小时候祖母发压岁钱的事,即“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语道:‘三儿钱还不寄来,只有两块钱了,今天又换了一块做压岁钱,怎么过日子!’她说时,声音有些哽咽了。那一个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个……她抽屉里只有一块钱,另外还有压岁钱分剩的几百钱,此外半个钱也没了”,分析可知,意在表现虽然家里充满年味,但因为社会动荡,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本一中“二十九日,厨房里灯火点得亮亮的,厨子和李妈忙得没有一刻空闲,他们在蒸米粉做年糕。……三妹首先问他要一点糕团来,掐做好些有趣的东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会做。小妹,小弟学样,也去问厨子要糕团”和“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拜着,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这个柴堆也烧了起来。黑暗的天井中,充满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来。来喜把盐一把一把的掷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的爆响起来。小妹也学样,掷了不少盐进去”为大量的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性文字嵌入叙事中,使叙事节奏舒缓。

文本一插入大哥为了安慰弟弟,回忆自己小时候对压岁钱的期待和因为压岁钱少而失落的事,舒缓了叙述节奏,使得情节在沉寂中缓缓收束。

全文围绕“压岁钱”展开情节,写孩子们期盼压岁钱,得压岁钱,弟弟因压岁钱少不满意,大哥回忆自己小时候得压岁钱的经历,冲突缓缓展开,简单不激烈。

本文善于描写,尤其是对准备年货和过年发压岁钱的场景的描写叙述语言平和细腻,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不急不躁,使读者读来感觉叙事舒缓。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一层层的世网,已经牢牢的缚住我们的周身,不准我们自由行动了”可知,“世网”指人们在成年后受到的世俗礼教(伦理道德)、现实生活等方面的束缚。

文本一中体现大哥被“世网”缚住的情节:

①原文说“早上,一切的筹备都已就绪了。大家略略的觉得安闲些。大哥还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可见大哥并不十分自由,而是被现实生活束缚。

②原文说“我见祖母开抽屉取钱发地保上门贺喜的,去望了一望,真的,她抽屉里只有一块钱,另外还有压岁钱分剩的几百钱,此外半个钱也没了。这个印象我到现在还极深刻的留着。唉!我真不应该使祖母伤心”,可见大哥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难,以致在小弟因压岁钱少而哭闹时,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小弟,可见他很早就懂事,被现实生活等方面束缚。

③“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拜着,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可见大哥即使心中对这些繁文缛节不赞同,也屈从于礼教而鞠了三下躬,他被世俗礼教(伦理道德)束缚。

文言文阅读

10.C11.D12.D13.(1)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2)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

14.①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②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冠礼”做“行”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B;“宜用二月为吉”主谓宾俱全,语意完整,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所以”,用来……的办法。句意: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D.“含义相同”错。“比”,并列、挨着/勾结,偏爱。句意:使百姓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君子团结而不勾结。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要让百姓富裕尊贵,需要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不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而是让百姓富裕的方法。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无为”,与民休息,顺其自然;“所以”,表原因;“损”,压抑。

(2)“但”,只;“然”,这样;“畋猎”,打猎。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太宗认为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隋朝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螳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踢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力役和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人打猎,快乐就在那里面了!”

古代诗歌阅读

15.D16.第一问:《琵琶行(并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既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第二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本诗中的“月”交代了时间,照应了题目,并不是以哀景写哀情。

16.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描绘音乐的手法,常见的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偶、夸张、通感等。考生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声音的诗句,把握诗歌运用的方法技巧。

作答本题,考生首先明确回答第一问,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琵琶行》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以“无声的片刻”来衬托乐曲的优美和人物的心情,引发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然后,考生结合两首诗进行简要分析。《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之一,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白居易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珍珠和玉盘的比喻极美,清越的声音又与琵琶声十分贴切。乐曲流畅顺滑的时候琵琶声就像鸟语声般婉转,到了阻遏不畅的地方,又像是在结冰的水面下流动十分艰难。泉水凝结得越来越多,乐声就越来越阻塞,知道音乐声骤停,这时没有声音却有十分滋味,似乎比有声音时还要动人。突然琵琶声迸发,就像银屏突然破裂,水流了出来,也像铁骑奔赴战场。除了运用比喻手法从正面对琵琶乐曲本身进行铺陈描写,《琵琶行》也用环境和听者的感受从侧面对琵琶乐曲进行烘托,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等。《夜筝》这首诗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诗歌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最后,考生回答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首诗篇幅不一,《夜筝》仅四句,无法做到《琵琶行(并序)》那样的铺陈。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三要注意解释,有些解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四要注意题材;五要注意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两部分,20分)

B19.①因此称之为太空;②人们也迫切需要太空天气预报;③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

20.空间天气是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

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中“打个喷嚏”“感冒”,运用了拟人手法。

A.“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手法,用听觉(歌声)写嗅觉(荷香)。

B.“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晚风以人的情态动作。

C.“李公仆”运用的是借代手法。

D.“好像一把标尺”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可能空无一物”“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可知,这里体现的应是古人对于太空“空”的认识,故可填“因此称之为太空”。

第二空,根据原文所讲的目的“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以及“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可知,此处讲的是预测太空环境变化的机制,故可填“人们也迫切需要太空天气预报”。

第三空,此处为后面内容的总领句,根据原文三个分号组成的并列内容“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可知,此处表现的是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三重伤害,故可填“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种差)的×××(属概念)”。

原文对应信息是“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

首先找到“空间天气”的属概念,结合“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可知其属概念是“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

再看种概念,结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可知,引发空间天气的原因是“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所引发的太阳风暴”;可直接概括为“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

由此可总结出:空间天气是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

注意不要超过40个字。

21.C22.在世间的一次耕耘,所以人生也像“犁”一样平整这片土地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如鸿风飞,流落四维”的引号作用是引用。

A.“一抓准”“一口清”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B.“苏神”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C.“民以食为天”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D.“自由”引号的作用是表示讽刺、否定。

2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首先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句式结构为“整个人生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所以人生也像……一样……”;

其次要注意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

还要做到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示例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所以仿写的句子也要运用修辞手法。

四、写作(共60分)

22.例文:

坚定与抗压乃成功之门

班主任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定与抗压乃成功之门”!

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太,必伫飞云之楫。而若要打造出一个完美人生,则需要两把钥匙:一为定力,二则为抗压之力。

《孔子家语》中有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还不芳。”我想,开在寂静深林中的芝兰,若要绽放,一是要靠内心的宁静和安定,不忘初心;二是要拥有在境界中生存的勇气,不因重复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可见,若要绽放出最美的自我,定力与抗压之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你是否还记得那位“格鲁尼亚”的功勋画家“Guram”?他被人们誉为“雪魔”。自小出生在木匠世家的“雪魔”因为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而家庭支离破碎。迫于生计的他只能在杂货铺当学徒。他有一个爱好:画雪。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冬天,当别人都在屋子里取暖时,他专注地拿着画笔在屋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雪是冷的,但心是暖的。凭借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在恶劣环境中不屈服的勇气,他成了“功勋画家”。若非如此,假如他在困境时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没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恐怕他就无法呈现给我们如今的雪景图了吧。

君不见褚时健在人生大起大落后,依然凭借一股热情潜心创业,使得“褚橙”出现;陈立雯在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一心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樊锦涛在人生最美的年纪,离乡留在了敦煌,专心致志对壁画进行修复。他们都是如此,既充满专心致志的坚定,又有处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缔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可是我们身处这个匆忙浮躁的社会,到底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些呢?天才史学生林嘉文,成绩斐然,可因不堪学业重负选择跳楼自杀;山东大学生徐玉玉因遭受资金诈骗承受不住致死。抗压之力的确会有限度,可是从生命安全方面来讲,他们的承受能力还是低了一些。“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尾生确有定力,最终却因溺水抱柱而亡。这又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靠一腔孤勇的定力与抗压之力,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而我们,身为青少年,朝气蓬勃。在如今这个最美的青春年华,更要保持一颗坚定与抗压并存之心,视挫折为常态,但不要失去了前进的勇气,为以后的人生之路铺设好基石,为祖国更繁荣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谁将声震人间?必是那长久坚定又不屈不挠的人!让我们以此为信条,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就到这里。

吉林省长春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在月考学习总结班会上发言。也就是作文的立意从材料中给的“四力”中任选两种。文体写发言稿。目的是在月考学习总结班会上发言。

材料阐释了诗人陈先发对儿子的人生劝勉蓄起“四力”,也即写作的四个关键词: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从材料内容看,命题基点是“人生成长”、“完善人格”、“励志修身”。材料提示具体,写作任务明确,能引导考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启示考生深刻挖掘所选关键词的内涵及两者间的有机关联,结合自身实际构思行文,亦可体现其文本架构能力。

①眼力观世界,思力闯人生;

②定力稳人生,抗压促成功;

③培养眼力,发展定力;

④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

1.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

2.我国古代最为出名的高太祖刘邦。在他还没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不务正业骗吃骗喝。可是后来他去吕雉家赴宴时竟然谎称送了红包五千两。吕雉的父亲是一个有远大见识,并具有独特眼光的人,他说刘邦日后必成大器,并执意将大女儿嫁给刘邦,便是日后的吕后。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混混刘邦会成为一国之主,可是他的岳父却有不一样的眼光,他从刘邦的举手投足之间,从他的从容不迫之中,很果断的得出了结论。(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

3.林徽因曾有言:“真正地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这告诉了我们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海明威也曾留下“我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的豪言,这亦是在告诉我们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不因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也不因人生中的挫败而轻易放弃,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积蓄起定力与抗压之力。(定力稳人生,抗压促成功)萍乡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听众的力量

杨贝

①古典时期,早慧的希腊人高度重视听众的力量。希腊人看到了听众在思想交流中的主导作用,悉心整理出一系列以听众为中心展开沟通的演说经验,是为修辞学。在十六世纪中期出版的《哲学拾珍》丛书中,有一幅以修辞学为主题的封面版画,画中的修辞学俨然一副女王模样,诗学、法学、历史学、自然哲学等学科围绕侍立。

②从笛卡儿开始,听众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前的听众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但在笛卡儿之后,理性成为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被对立起来,情感因为妨碍理性认知而被贬斥,修辞学所总结的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被贬为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诡计。笛卡儿以后的人们相信,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的。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样一来,曾经贵为三艺、七艺之一的修辞学,在二十世纪初期退出中小学课堂也就不足为奇。

③但“二战”让人们看到理性的真相。爱因斯坦在一次反战演讲中说:“我知道讨论基本的价值判断是徒劳无望的。比方说,如果有人主张把灭绝人类种族作为目标,其他人很难从理性的基础上驳倒他。”如果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单一真理论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掩护。战后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心存怀疑、接纳不确定之于自由的意义。多元主义凭借包容性取代一元论,却让一个问题变得突出: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协调行动?新修辞学就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④“行动”是理解新修辞学的关键。行动视角使得理解思想交流、看待听众的维度更丰富、更立体,它们着重从事实的角度考察听众力量的产生、作用机制。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开篇就对笛卡儿提出挑战、质疑笛卡儿所推崇的理性与推理,毫不客气地指出,笛卡儿“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儿所倡导的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新修辞学看到了知与行之间的沟壑,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

⑤行动视角还意味着把言语交流本身视作一种行为。新修辞学多次强调要将言谈视作一种行动。这使得语词之外的因素被纳入考虑范围。施特劳斯、拉康等人肯定了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建构自我认知中的作用,意义不再是以语言为管道进行传输,而是在语言中生长,由言说者与听众共同创造。新修辞学秉持相同的语言观,新修辞学甚至认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特定的语境,言语、行为、人相互界定。语言的人身依附性由此变得不言而喻,权威的说服力顺理成章。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

⑥新修辞学在听众问题上采取的是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修辞学在当代复兴的重要原因。当然,修辞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确定性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亟需能够处理或然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正是修辞学的传统长项。除此之外,视频、直播等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单一的文字交流不再是占据主导的交流方式,语调、表情、手势等不被重视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变得重要,作为行为的言语交流广受认同,这些都使得修辞学备受瞩目。在信息茧房、判断极化、认知撕裂的当代社会,修辞学在维系社会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1.下列看法不符合新修辞学“行动视角”观念的一项是()(3分)

A.言说的意义来自于言说者与听众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

B.言说者不应该关心语言的逻辑性,而应该重视修辞手法。

C.言说者应该借助技术手段、自我的行为举止来增强效果。

D.言说者要调动场景、措辞、听众等因素,赢得听众认同。

2.新修辞学反驳笛卡尔观点,下列有关他们基本前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理性不是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并不对立。

B.不能对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加以不恰当的限制。

C.事实上人们往往并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

D.听众兼有理性与情感,而且往往依据情感来采取行动。

3.依据新修辞学的观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述与交流需要具有“读者意识”。

B.说理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

C.言说的意义有待读者共同创造完成。

D.说理关注说给谁听而不是如何说理。

4.第⑤段画线句是新修辞学围绕“权威的论辩”展开的论述,请评估这一论述的说服力。(4分)

5.如果你是传统逻辑学的支持者,你将如何对“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一观点加以辩护?请简述你的辩护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压岁钱

郑振铎

家里的几个小孩子,老早就盼望着大年夜的到来了。他们很早的就预算着新年数日间的计划。

小妹最活泼,两颊如苹果般的红润,大哥一回家便不自禁的要去抱她,连连的亲她。她常拍着两手,咕嘟着可爱的嘴,撒娇似的说道:“姊姊,大年夜怎么还不来?”三妹一年一年的长大了,不觉已是一个婀娜动人的女郎了,便应道:“不要性急!今天是十六,还有两个礼拜就是大年夜了。”

说到大年夜,那真是儿童们最快乐的一夜。他们见到许多激动而有趣的事与物,他们围着火堆,戴了花面具跳舞,他们有压岁钱,这些钱可以给他们自由花用。一切都是有味的,都是蕴蓄无穷的乐趣的。

近二十时,家里开始忙乱起来了,杀鱼杀鸡鸭,有的用盐腌,有的浸在酱油中,都觉得是平常所未有过的。隔了几天,瓦檐前已挂起许多腊货来了。家里个个人都忙着,二妹三妹也去帮忙,只有小妹小弟和倍倍旁观,有时带着诧异的神情望着,有时不休的问着,问得大人们也都讨厌起来。

地板窗户都揩洗过了,椅上也加了红缎垫子,桌前围了红缎围布,铜的锡的烛台都用瓦灰擦得干干净挣;这是张妈、李妈、来喜们的成绩,母亲也曾亲自动手过。

大年夜一天天近了,孩子们一天天的益发高兴起来。二十九日,厨房里灯火点得亮亮的,厨子和李妈忙得没有一刻空闲,他们在蒸米粉做年糕。厨子拿了热气腾腾的大堆的糕团,在石臼中舂捶;孩子们见他执了大石捶,一下一下,很吃力的舂着,觉得他的气力真是不可思议的大。舂完了,三妹首先问他要一点糕团来,掐做好些有趣的东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会做。小妹,小弟学样,也去问厨子要糕团。

“你们也要做什么?又不会做东西,”他故意的嗔责道。

小弟哭丧着脸,如受了重大打击似的,一声不响的站着,小妹却生气了。“三姊有,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做什么?告诉妈妈去,你敢不给我!”

厨子带笑摘了两小块糕团给他们,一人一块,说道:“不要气,同你玩玩,不要气。”小弟还咕嘟着嘴不大高兴。

大年夜终于到来了。

早上,一切的筹备都已就绪了。大家略略的觉得安闲些。大哥还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为要到下午才放假。店家要账的人,陆续的来了,母亲和嫂嫂一个个的付钱,把他们打发走。到了午后,母亲在房里包压岁钱,嫂嫂和二妹三妹在祖宗牌位前面摆设香炉烛台;厨子在劈柴。小妹、小弟和倍倍在房里围着大哥,抢着要他刚才买回家的种种花面具。

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拜着,哥哥却只鞠了三下躬。倍倍拜时,几乎是伏在地上,大家哄堂的笑了。然后,母亲带着小弟到灶下取烧着的柴来,放在天井柴堆中。这个柴堆也烧了起来。黑暗的天井中,充满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来。来喜把盐一把一把的掷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的爆响起来。小妹也学样,掷了不少盐进去。

大厅上摆设了桌子,大大小小都围在桌上吃年饭。没有在家的人,也设有座位,杯前也放着一副杯箬。天井中柴堆还只是烧着,来喜在那里照料。

饭后,母亲分压岁钱了,二妹三妹都是十块钱,小妹、小弟和倍倍则每人一块钱,都用红纸包了。小弟接了钱,见只有一块,立刻失望的不高兴起来。

“姆妈答应给我五块钱,去定一年《儿童画报》,还买一部滑冰车。怎么只有一块钱?我不要!”

说时,他把钱锵的一声抛在桌上。母亲道:“做什么?你,大年夜还要发脾气!你看,小妹、倍倍都安安静静没有说一句话。”

小弟急得嘴边扁皱起来,快要哭了。

“大年夜不许哭,哭就打!”母亲道。

大哥连忙把小弟连劝带骗的哄到书房里来。

“不要着急,等一等我给你钱。不哭,弟弟,你知道我小时有多少压岁钱?哪里象你们一样,有什么一块两块的!”

“有一年,当我才八九岁时,我在大年夜的前几天,就预算好新年要用的钱和要买的东西了。我和大姊道:‘去年祖母给二百钱压岁钱,今年我大了一岁,一定可以给我五百钱。我要买花炮放,还要买糖人,还要和你及他们掷状元红,今年一定要赢你的。’我一切都计划得好好的,五百钱恰好够用。

“到了大年夜了,我十分的快活,一心等候着祖母发压岁钱。饭后,祖母拿出一包包的红纸包,先递一包给大姊,又递一包给我。我一看,只有一百钱!那时,我真失望,好象跌入一个无底的暗洞中似的,觉得什么计划都打翻了;火炮糖人都买不成,状元红也不配掷了。

“我哭声的问祖母道:‘今年压岁钱怎么只有一百钱,我不要!’

“祖母一句话也没有,眉毛紧皱着,好象有满脸心事似的。

“我见祖母不答应我,知道无望了,便高声的哭了起来。祖母道:‘你哭你哭!要讨打了!大姊只有五十钱呢!她不哭,你哭!你晓得今年没有钱吗?’说时,她脸色凄然,好象倒也要下泪了。婶母见我哭了,连忙把我哄到她房里,说道:‘乖乖的,不要哭,祖母今年实在没有钱,明年正月里一定会再给你的。’

“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语道:‘三儿钱还不寄来,只有两块钱了,今天又换了一块做压岁钱,怎么过日子!’她说时,声音有些哽咽了。那一个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个。后来,我见祖母开抽屉取钱发地保上门贺喜的,去望了一望,真的,她抽屉里只有一块钱,另外还有压岁钱分剩的几百钱,此外半个钱也没了。这个印象我到现在还极深刻的留着。唉!我真不应该使祖母伤心!”

弟弟依在大哥怀里,默默的听着,在灯光底下,见大哥脸色很凄惨,眼角上微微的有几滴泪珠,书房里是死似的沉寂。

外面,大厅上,小妹和倍倍喧闹嘻笑的声音时时的透达进来。

文本二

小孩子(节选)

郑振铎

如果我还是一个小孩子——

终日不担心地在草地上游逛,

有许多自由的天地,

随便我们的意思行止。

我们用网来捉蝴蝶,

用泥沙来堆房子,

也采摘了许多花,

坐下来编打花圈。

这是多少自由的生活呀!

但现在的我是成人了,

一层层的世网,

已经牢牢的缚住我们的周身,

不准我们自由行动了。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家中小孩子对大年夜充满期盼,这份期待源于对压岁钱的渴望,因为这些钱他们是可以自由花用的。

B.小弟是个异常顽劣的孩子。大家都在忙年,他却问东问西,惹人烦;母亲只给了一块钱的压岁钱,他便大发脾气。

C.小说描写家中为迎接大年夜,腌腊货、扫尘、蒸米粉做年糕、祭祖、吃年夜饭等一系列情景,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D.小说以压岁钱为中心,全篇洋溢着家庭的亲情与欢乐,又通过孩子希望的笑和失望的哭,反映出旧家庭悄然衰败的事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亲自打扫房屋,和嫂嫂一起打发要账的人,这些情节看似闲笔,实则暗示出家庭状况,为后文压岁钱减少埋下伏笔。

B.文本一中划线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童时的大哥在希望落空、所有的计划都无法付诸实施之后失望、伤心的心理状态。

C.立足家庭,以富于情感的笔触、丰富细腻的描写,意在表现当时社会虽然人民生活穷苦,但节日文化氛围依然浓郁。

D.诗歌《小孩子》不拘格律,自由灵动,用“蝴蝶”“泥沙”“花朵”等意象,展现孩子的自由生活,与成人的困顿形成对比。

8.小说叙述节奏舒缓,具有独特魅力,这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如何理解文本二中的“世网”?文本一中,哪些情节能表现作为成年人的大哥被“一层层的世网”缚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B.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C.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D.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失所以安人之道也”的“所以”与《谏逐客书》中“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义相同。

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D.比屋,所居屋舍相邻;家家户户。借称老百姓。“比”意为并列、挨着,与“君子周而不比”中的“比”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皇帝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尊贵,需要薄徭省赋,不占用百姓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发展农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14.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等,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孤单处境。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16.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试分析两首诗对音乐描绘的最大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写到他们出洞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来的人,对此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四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中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好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面对浩瀚天空,我们的先人认为那里除了点点星光,可能空无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