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22-2023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虹口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期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i.按要求填空。

(1)《〈老子〉四章》中,",”两句,强调了能战胜别人和克制自己的弱点

的重要性。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3)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

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基础。

【答案】①.胜人者有力②.自胜者强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④.丞相祠堂何处寻⑤.

锦官城外柏森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字词有:“弦”“盛”“锦”。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

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

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诗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使用正确。

B.诗歌表达的是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使用正确。

C.诗歌表达的是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使用正确。

D.“初春”错误。通过“春意阑珊”可知,诗歌反映的是残春,暮春,并不是“初春”。

故选D。

3.下面是某高三学生的自主招生自荐信,画线部分表达不得体的一共有处。()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X,来自XX高级中学,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

赛,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膨秽,③获得“最佳辩手”称号。贵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

深厚,④能进入贵校学习是我的理想。⑤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

我。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年X月x日

A.1B.2C.3D.4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过于夸大自己的表现,

不符合谦虚的要求;“自惭形秽”,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这里指对方感到惭

愧,应改为“自愧不如”;

⑤“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主客颠倒,应是“我的条件也很符合贵校的标准”;

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语气强硬,应为“请您考虑考虑”。

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差序格局(节选)

费孝通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的俗语。

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

不是如此。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

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

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

小河是公家的。

②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

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

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

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③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

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

洋人谁不测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

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

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④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

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

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

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

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

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⑤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

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

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

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网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

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

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

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

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

心都不同。

⑦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

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

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

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

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

是势力一变,树倒糊才孙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

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

而大小。

⑧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

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

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⑨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

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

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

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

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

下双方都可以相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⑩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

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4.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②节“格兰亨姆的公律”的含义。

5.根据第①段的内容,适合填入划线处的语句是

A.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B,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D.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以下对“差序格局”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中固定的时间地点个人圈子一定不相同。

B.“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因个人势力的厚薄而伸缩。

C.“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严格的界限。

D.“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7.能依据文意作出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社会团体界限分明,每个人只能参加一个团体。

B.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中国人的确“无能”。

C.我们的社会用同一个体系认取的亲属可能是相同的。

D.乡土社会中亲属圈子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多少有关系。

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在公共区域内,人们只是享有权利,不去实施义务,导致自私心畅行•5.C6,A7.B

8.首先阐述乡土社会中“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接着用捆柴做比喻说明西洋是团

体格局,界限分明;然后论述我们是差序格局,界限不清楚,是在攀关系、讲交情;接着分析差序格局中

公与私是相对的,可以因私废公,但团体格局中把国家当作公,不会牺牲国家来成全别种团体;最后总结

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

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

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

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

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

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由原文“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

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

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可知,格兰亨姆的公

律的含义是在公共区域内,人们只是享有权利,不去实施义务,导致自私心畅行。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

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由原文“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一,—’的

俗语”可知,此处要填的俗语的意思是表达“自私”的意思。

A项,“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表达意思是:人生在于“体会”,只有真真切切的感受过了,才

能真正的知晓“担子”有多重、“路途”有多远。此句强调的是“体验、体会”,与“自私”不相符。

B项,“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的意思是:人过于善良就会很容易被人欺负,而马过于和善则容易被人

当作坐骑来骑。此句强调的是“善良”,与“自私”不相符。

c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意思是:自己只管打扫自己门前的雪,不要管别人家的,体

现了“自私”,与题意相符。

D项,“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能力非常薄,但如果你得到每个人的帮

助,你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此句强调的是“团结”,与“自私”不相符。

故选Co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以

下对‘差序格局’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

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一定不相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

的”可知,是“不一定”相同的,所以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A不符合文意。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

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分析理解并作出推断,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

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每个人只能参加一个团体”错误,由原文“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

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可知,一个人可以参

加好几个团体,所以此推断不正确。

B项,由原文“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

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

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可知,中国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所以从个人

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中国人的确“无能”,这个推断正确。

C项,“可能是相同的”错误,由原文“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

可以完全相同的”可知,我们的社会用同一个体系认取的亲属不可能是相同的。

D项,“与家庭人口多少有关系”错误,由原文“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

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可知,乡土社会中亲属圈子的大小与“中心的

势力厚薄”有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时,阅读全文,理清文本层次,依据作者的论证思路去

分析,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梳理各段语意:

①自然段中“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

公家的”和②自然段中“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首先阐述乡土社会中“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④自然段“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

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

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接着用捆柴

做比喻说明西洋是团体格局,界限分明;⑤一⑧自然段讲了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论述我们是

差序格局,界限不清楚,是在攀关系、讲交情;⑨自然段讲的是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

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接着分析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的,可以因私废公,但团体格

局中把国家当作公,不会牺牲国家来成全别种团体;⑩自然段讲的是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

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

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骑自行车的人

指尖

①那时我刚刚十六岁。远没有风驰电掣,在漫漫长路上,自行车像另一个笨拙的我,不停地冒着热汗,

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偶尔,汽车带着一团巨大的尘烟驶过,骑行者就得眯起双眼,屏住呼吸,

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

②当我终于站到林场院子,面对灰头灰脸仿佛在尘土里滚过无数次的女孩,晓星轻轻地说了一句:“给

你打好了水,快去洗洗吧。”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晓星,成为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

髡子、两只水盆的共同拥有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均分火炉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热度。

③我卸下行囊,用树枝和石块抠棹牯辘里的泥和杂草,用水将自行车擦洗干净,推到空屋里。一块灰

蒙蒙的塑料布,让它瞬间变得暗淡无比。好在林场生活也为它提供了出镜机会: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

在管村人热辣辣的目光中,隔着宽宽的水泥台,交易一些必需品。更多时候,我们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的

某户人家,在那里,有一些同龄女孩,她们站在街门口,仿佛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有时,会有一杯白

糖水提前等在她家桌子上,跟穿衣镜和盛满豆子的老花瓶一起,沉默地注视着门外。那杯白糖水要喝很长

时间,比我们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杯糖水都甜,喝完后,嘴唇黏黏的,一直到骑车回宿舍,那甜味还有残留。

④夏天,我被晓星邀请去她家。路上,我和晓星不约而同地提起初次骑自行车的情形,都是八九岁的

样子,推着家里唯一那辆父母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在黄昏的街道上,我们不停地练习跨梁动作:将脚尖

蜷起来,将脚面收起来,快速跨过去。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右脚是如此多余的一个器官啊,它阻

挡了自行车允准和接纳我们的好意,也阻挡了我们技艺的提升。当我们终于可以坐在车座上时,才发觉,

面前的世界如此高大、空旷而坎坷。我们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沿着河沟边行走,去往场院,去往街衢,去

往人家。而妹妹在后面追着,气喘吁吁,小脸通红。风中很快就传来她的央求,我们捏闸,试着慢下来,

再慢下来,自行车仿佛就要停下了,但倘若我们身子歪向一旁,肯定会带着自行车一起倒下的。

⑤事实的确如此。

⑥那个黄昏特别漂亮,满天布满瑰丽的云霞,神奇的是,那些彩色的光芒很快就降在大她上,村庄变

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奈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

气。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在高高的车座上,我看见了天空倒映在温河里,

另一面天空虚假而真切地呈现出来。那一刻,天地已非原来的天地,而村庄更非旧有的村庄,包括崎车的

我,也不是刚刚推车出门的那个我了。当妹妹喊我的时候,我高声说“坐上来吧”,自行车并不停下,妹

妹追着渐渐缓下来的自行车,然后双手拉住后衣架,用力跳上来。

⑦她当然没有跳上来,咪当,刺耳的声音掠过我的耳膜,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那股力量抽身而

去,我突然变得异常无力,妹妹在身后激烈的扭动和拉扯,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根本来不及让自

己沉静下来,我就向左一歪,又一声钝响掠过耳膜。

⑧我被压在车梁中间,妹妹被压在后4古辘下面。当我将身上的自行车推起来后,才看到,自己新裤子

膝盖处,竟然破了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转身看妹妹,她的裤腿被扯成两三个长条。这一刻,我们开始忧心

忡忡,因为不知该如何走进家门,面对母亲。

⑨那个冬天,我和晓星学会了用毛线编织车座套、车梁套,花花绿绿的织物让自行车变得扑朔迷离。

我们从未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似乎心里是有某种冲动的,但到底是想离开林场,还是想成就一个有理

想抱负并对社会有用的自己,也并不知道。邮差骑着摩托车轰轰隆隆地来,他卸下来自外面的报纸、杂志

和信件便轰轰隆隆走了,很少停留。有次晓星坐着邮差的摩托车回了趟家,当然,等她回来的时候,没有

摩托,也没有自行车,只能用双脚走完五里地。但她从此有了关于摩托车的亲身体验,一种跟自行车明显

不同的速度让她常常向往。

⑩我们被自行车带到林场,并沦陷于此,这不是自行车的错,也不是摩托车的错。

⑪后来,晓星比我先从林场调走了。那次她是坐汽车走的。

⑫我最后一次骑车从林场大门出来,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那一刻,我

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

不见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去城里打工了,还有的坐在炕上不停地绣花,等待媒人掀开自家的门帘。我只

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扒着街门蹒跚地走出来。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

(有删改)

9.第②段的画线句颇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

10.第⑥、⑦两段的画线句描写了景物的瞬息变化,请赏析其妙处。

II.阅读第①段与第⑫段,分析“我”的形象变化。

12.某出版社正开展“优秀散文年选”工作,要求以“好的散文应该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蟾的

意义”为遴选标准。请写一封100字左右的推荐信向出版社推荐这篇散文。

【答案】9.这句话一一列举我和晓星所有的家当,这样列举更突出生活条件极为匮乏,虽然物质匮乏,但

还要一一列举出来,又增加了一种自嘲(幽默、调侃、诙谐)的意味。

10.第⑥、⑦两段画线句作者通过景物烘托自己心理(或者以实写虚),用“我”眼中同一景物的变化表

现我的心理变化。

第⑥段景物瑰丽、喜气,表现出我跨上自行车后充满自信,而且对景物特征充分的描写使“我”的心理具

有感染力,第⑦段景物瞬息黯淡下来,表现出自己失去信心的沮丧心理。这两处景物描写使过去的时光充

满形象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

11.第①段描写“我”初到林场时行路之难,表现出16岁的女孩到一个完全陌生地方的青涩(稚嫩)而迷

茫的形象,第12段描写“我”离开林场、走向新的人生之路的情景。而蹒跚走路的小孩又象征着新生的力

量。两段文字选取了“我”生命成长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写出了“我”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

12.示例:编辑,您好:向您推荐指尖《骑自行车的人》,作品描述一段我在林场的生活经历,富有丰富的

意蕴,从少年学车手忙脚乱,到进入林场骑自行车接触社会,最后离开农场重新选择人生之路,自行车见

证了我的青春成长。而文中自行车道摩托车再到晓星离开林场时坐的汽车,表现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

我、晓星和那些农场女孩恰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完成了各自的成长。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艺术特点的能力。

手法上运用铺陈和白描,作者把我们两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

只水盆”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没有对这些物品的过多描写,简洁地反映出物质的贫瘠与条件的艰苦。

本就不多的家当,却还要一一列举出来,仿佛守财奴在点着自己的财宝一般,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自嘲

意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

这两段景物描写主要作用的烘托人物的心情变化。

第⑥段描写黄昏云霞的光芒带给村庄的变化,“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奈子树、

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种辉煌的红不仅给景物染上喜庆的色泽,而

且也给了“我”莫大的欣喜与鼓舞,于是“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从而在

“高高的车座上”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景色,感受到了一种能完全支配自己与自行车的力量。景物的壮

美烘托出“我”的自信。

第⑦段“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既是写时间和霞光的变化,更是写自己那种“掌控自我”失败的心

理感受,因为妹妹没有跳上来,“激烈的扭动和拉扯”,导致“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我”无

暇再去感受先前看到的那特别的景象,霞光带来的美好感受被现实打碎,“红霞瞬息暗淡下去”也是“我”

心情瞬间低落的写照。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①段时“我刚刚十六岁”“一个笨拙的我”“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眯起双眼,屏住呼吸,

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可见,此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稚嫩青涩,面对困难毫

无办法,迷茫笨拙地用力前行、忍受一切的小女孩。

第⑫段时,“我”已经在林场度过了很多年,曾在此处留下生活的痕迹,结识了许多本地人,既在平静中

度过,又满含对外界的向往。而当着一切将成为过去时,“我”不再像少年时那样迷茫青涩,“周围空荡

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那些

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我”已经经历过认识的女孩们包括晓星都己成长、离去,“我”也

将要走向新的人生之路。在此时“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我”

成熟了,而一个新的生命正在蓬勃生长,仿佛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这两段文字分别选择了“我”来到林场之初与离开林场之时的重要节点,写出“我”从青涩稚嫩的少女,

成长为淡定从容,能平静接受变化,走向新的生活的成人的变化历程。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并鉴赏评价文本意蕴的能力。

写推荐信的栏目要求“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赠的意义”,故应该探究本文中呈现的丰富意蕴。

这篇文章情节内容经由“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串联,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一些片段,骑自行

车、到闺蜜家串门、喝糖水、学习编织等,但对于这些生活,作者并没有非常详尽地呈现,反而很注重描

述心理感受,如喝完后骑车回到宿舍依然残留甜味的白糖水、回忆学骑自行车及一次自觉有了足够的力量

却载人失败的经历、在与世隔绝的林场接收外界信息时对外界懵懂模糊的向往冲动与对未来的迷惘等,真

实地再现了“我”青春的成长历程。“自行车”是文中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驾驭它曾让“我”感到风驰

电掣、强大自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摩托车”“汽车”渐渐取代了自行车的地位,而“我”也与晓

星、农场女孩们一样经历了成长,最终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之路。作者虽然写林场生活,但行文中却又仿

佛抽离于这些生活经历,呈现出高于生活的审视性态度,青春朦胧而不确定的摇摆心绪到最终镇定从容地

骑车告别林场的成长,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深思。

(三)(10分)

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桐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

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

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3.对《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14.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15.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

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

【答案】13.D14.答案示例一“依依”好。“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

隐约而轻柔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

达了对田园的热爱。“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上”字好。“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

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

让人回味无穷。

15.答案示例一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

答案示例二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

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

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

答案示例三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

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甯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指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蔺

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该题开放式作答,如认为“上”好,可分析“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

园田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

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

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

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如认为“依依”好,可分析,“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既写的是炊烟自远处村庄缓缓

上升的景色,又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依依”二字似有不舍离去之意,以拟人手法,流露出诗人对于

田园生活的依恋不舍之情,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显得更有情味,而滋味更“淡”真动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

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

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

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

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

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

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

抵触传统礼法。

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

然纯真,越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

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怜之意;叫紫鹃摆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

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幽静深远……这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

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

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

日:“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

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

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日:“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

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

恐所得不智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挚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

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日:“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

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

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

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洱兵。

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

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数即为麾下()

(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A.规劝B.建立C.创立D.提出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果诉忠嗣沮兵()

A.阻止B.破坏C.诋毁D.畏惧

19.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雕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20.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1.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原因。

22.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的

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

一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

【答案】16.①.(1)招来,招致②.(2)明白,知道,知悉17.D18.B

19.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

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

20.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1.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而王

忠嗣则认为(D)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2)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3)不愿意牺牲士

兵的生命。(4)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

22.①.(1)幸功名。②.(2)四印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句意:多次招致忠嗣到自己军中。“引”,领,招致。

句意: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审”,知道,获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建言”请求,提出。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沮”,破坏,败坏。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屯”驻扎。“费”耗费。“图”用作动词,夺取,攻占。“雌”抵偿,“厉兵”磨好兵器。“秣马”喂

饱马。“衅”代指沙场,作战时机。“取”攻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

根据语法判断。主谓结构,忠嗣本负勇敢。“及”等到,表时间。“将”是动词“为”的宾语,译为授予

将军之职;“边邑”是“安”的宾语,译为安定边邑;“事端”是“生”的宾语,译为不会再生发事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意要求分析不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筛选文段,找出有关李光弼与王忠嗣的对话段落和语句,分别从两

人物的言语中分析,理解文意,得出李光弼从两点来说服王忠嗣,一是大夫要爱惜士卒,给予奖励,鼓舞

士气。二是大夫吝惜财物,只会让小人有可乘之机,添加了进言谗害的机会。依“费士数万,然后可图,

恐所得不雌所失”得出要倾全力夺取,劳命伤财,大动干戈,实在不值。再依“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

害”得出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再有王忠嗣不愿牺牲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荣耀。以上都是不能

所动的理由。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足诗句的能力。

依照第三段的相关内容判断。依题干”只知精士马”中的“只知”对应“不忍”,可得出不忍“幸攻名”;

依题干“有肃声”即受人尊重的名声,对应“无矜色”即无夸耀,自夸,得意忘形之色,可得出是官印“四

印”。

参考译文: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沙场,忠嗣当时年仅九岁,拜见皇帝,就伏地大哭。唐玄宗就把他收为

假子,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非常器重他。

信安王祎在河东驻扎,萧崇在河西驻扎,多次招忠嗣到自己军中。皇帝认为他还年少,有复仇之志,

下诏给众将,不得招他为将。箫崇入朝,思嗣说:“让我跟你三年,实在没有用来报答天子的办法了。”

于是请求带领精锐数百去袭击敌寇。恰逢吐蕃酋长阅武郁标川,正在他攻下要返回时,忠嗣誓不服从,提

刀赴战,斩首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万计。萧崇上表为他邀功,皇帝非常高兴。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

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只想一生为将,安抚众人。我不想倾尽中

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所以训练士兵,随时补缺修缮不足。五年正月,忠嗣已佩有四个将印,控

制了万里,自开国以来到现在,从未有过。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

于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

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

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得到奖励,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

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

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

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怎忍心拿几万人的

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

后来,安禄山占据雄武,控制了飞狐塞。忠嗣多次上表说安禄山将要造反,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暗

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被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把他贬为汉阳太守。王忠嗣

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新兴贺知州口

[明]丘浚

①朝廷以滇南地僻远,恒慎择其长吏,非其人不轻予之所,予者,必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也。

天顺壬午冬十月,天官卿群士子之需选者而铃试之,首擢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循故事乘传将之

治所,其乡友某谒予文以为近仁之官赠。

②予闻地有遐迩,而人情之好恶,则不遐迩异也,均好生而恶死,均好善而恶恶,均好逸而恶劳,均

好聚而恶散,均好取而恶予,均好利而恶害。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

情,斯相安矣。彼昧者,乃荒远其地,鄙夷其人,畜视而渔食之,使之失其所以为生者,一旦至于启事造

衅,非惟彼不得以安其生而已,亦不能安其位矣,岂不两有所失哉?

③考之前志,古人之治于斯者,若张乔除去奸猾,而二十六郡尽降,张处陀以淫虐致乱,祸延二十余

万人,梁毗不取一金,酋长感悦,史万岁贪其贿赂,随服随叛。则人情好恶大略可见矣,岂以古今而异哉?

且顺其情则服,逆其情则去,虽齐鲁吴越之民莫不皆然,况荒服之外口?是尤不可不加之意也。

④贺君湖湘故家子,曾大父以下,世为显官,得家庭之传有素,发身贤科,卒业太学,遍交当世知名

之士,所谓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非其人耶?天官卿首擢斯任,诚真知人。予知其必能顺民之情以

导迪之,克副圣天子轸念远人之意必矣。异时政声彰闻,其名位殆不止此也。

⑤于是乎书。

(选自《丘文庄公集》)

2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矣C.乎D.耳

24.小明发现标题中表示文体的一个字被墨迹遮盖看不清了,他猜了几种,请根据第①段文意,帮他选出正

确的一项是()

A志B.书C.记D.序

25.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靠近京畿地区风俗醇厚,越是偏远的地区民风越是败坏。

B.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不拂逆人情。

C.人的天性就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所以无法引导管辖.

D.愚昧的官员却会荒废了肥沃的土地,鱼肉百姓。

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3.C24.D25.B

26.祝贺贺恕被朝廷选为云南新兴知州;告诫他在管理这一偏远地区的时候要顺应百姓的天性来引导他们,

让要百姓修生养息,不可拂逆人情;赞赏他的家世和才干;激励他有好前途。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齐鲁吴越之民莫不皆然,况荒服之外口”中,前句“虽”,在此处表示假设让步关系,应译为“即使”,

即使是是齐鲁吴越的百姓也都是这样的,何况是边远地区呢?此处是反问语气,且与“况”搭配,应选

“乎”。

A.表示感叹语气;

B.表示陈述语气;

D.表示限止语气或陈述语气,一般与“仅”“徒”“特”“直”“惟(唯)”“但”等相呼应。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文文体等文化常识的能力。

根据标题“赠”字,可知这是赠送给他人的一篇文章。

A.“志”也是记的意思,一是山川景物、人事杂记,二是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

B.“书”指书信,本文格式并非书信。

C.“记”一般指游记或描写景物、事物的文章,如《小石潭记》《核舟记》《病梅馆记》等,本文是议论文

体,不适合。

D.“序”,有书序、赠序等体例,符合本文标题的“赠”。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

A.理解错误,原文说“予闻地有遐迩,而人情之好恶,则不遐迩异也”,意思是:我听说地有远近,但是

人情厚薄却不因为远近而有所区别。由此可见,作者认为风俗的好坏与地之远近没有关系。

C.“所以无法引导管辖”错误,原文说“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

斯相安矣”,意思是:善于治理的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来引导他们,将百姓安置在可以修生养息的地方,

而不会拂逆人情,这才能够相安无事。所以并非无法引导管辖,善于治理的人是会引导管辖并相安无事的。

D.“却会荒废了肥沃的土地”错误,原文“彼昧者,乃荒远其地,鄙夷其人,畜视而渔食之”,意思是:

那些蒙昧的官员,却因为所管辖的地区偏远,鄙夷当地的百姓,把他们视为牲畜且侵夺他们的财产。其中

“荒远”的意思是“认为……荒僻偏远”,而不是“荒废”之意。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说“首擢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循故事乘传将之治所,其乡友某谒予文以为近仁之官

赠”可见,是为了祝贺贺恕被朝廷选为云南新兴知州;

第二三段“善于治者,顺其性而导迪之,置之生全休息之地,而不拂其情,斯相安矣”“则人情好恶大略

可见矣,岂以古今而异哉?且顺其情则服,逆其情则去”等句子,通过对比善治者和蒙昧昏腕官员的治理

特点及后果,告诫他在管理这一偏远地区的时候要顺应百姓的天性来引导他们,让要百姓修生养息,不可

拂逆人情;

第四段“贺君湖湘故家子,曾大父以下,世为显官,得家庭之传有素,发身贤科,卒业太学,遍交当世知

名之士,所谓通经史、知理道、达政治者,非其人耶”,是赞赏他的家世和才干;“予知其必能顺民之情

以导迪之,克副圣天子轸念远人之意必矣。异时政声彰闻,其名位殆不止此也”,说他此去为官,一定能

做到顺人情引导,将来一定能够有政绩,是激励他有好前途。

参考译文:

①朝廷因为滇南处于偏僻遥远的位置,一直谨慎地选择掌管该地的官员,如果不是合适的人选就不会

轻易地任命那个地方的官职,得到任命的人,必须精通经史,知晓理政之道,通达管理众人之事。天顺壬

午年冬十月,天官卿在等待遴选的众多士人中通过考试进行选拔,首先提升长沙贺恕近仁为云南新兴知州。

按照旧时的制度,贺恕将要乘传车到他所管理的地方去了,他的同乡某人拜访我让我写一篇文章来作为贺

恕赴任的赠序。

②我听说地有远近,但是人情厚薄却不因为远近而有所区别,都是贪生怕死,都是喜欢好的人,厌恶

恶人,都是好逸恶劳,都是喜欢聚不喜欢散,都是喜欢获取而不喜欢给予,都是趋利避害的。善于治理的

人,都会顺应人的天性来引导他们,将百姓安置在可以修生养息的地方,而不会拂逆人情,这才能够相安

无事。那些蒙昧的官员,却因为所管辖的地区偏远,鄙夷当地的百姓,把他们视为牲畜且侵夺他们的财产,

让百姓失去了赖以维生的产业,一旦到了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