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西藏日喀则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从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项正确。A项中的礼仪法治,与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符,排除;孔子的“仁”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证明该结论的一项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昭君出塞④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对都护,西域正式纳入中央政府之下,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强化对西域的管理,②④正确,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仅是打通了与西域的联系,并未实质管辖,昭君出塞,涉及的是汉匈关系,①和③错误,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3.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据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A符合题意;题干之中并未涉及到杭州丝织业的情况,因此不能够说明杭州丝织业发达,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重视农业的情况,排除D。故选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管理4.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嘉庆皇帝“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目的是限制军机处的权势,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中枢机构权力的分割,排除A;材料反映嘉庆皇帝压制军机处的权力,无法体现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排除B;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5.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6.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销行无多。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D.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危机严重,但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尊孔复古、倒行逆施,因此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来改造中国现实,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D项正确;当时的社会需要成为最主要的因素,A项是一个外部因素,排除A项;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排除B项;文学革命是指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战场日本兵力投入变化表。据此可知()时间日本在中国战场的兵力投入(万)1937年冬约73.51938年冬约1121939年冬约1191940年冬约1331941年12月7日约1351945年8月15日约173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B.中国人民持久抗战为亚太地区盟军提供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C.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D.日本加速推进灭亡中国计划【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37-1945年中国。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战场日本兵力投入变化表可知,二战期间,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此外中国战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B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在欧洲,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A项;题干看不出中国的外交政策,不能得出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C项;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相持阶段,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分身乏术,“加速推进灭亡中国计划”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报名人数已突破202万,通过资格审查1183万余人,平均竞争比超过60: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20000:1。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后继乏力 B.价值取向因势而动C.追求稳定幸福生活成为共识 D.经济体制已出现根本性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92年至202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报名人数已突破202万,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自主选择。目前受疫情、国内就业等因素影响,多倾向于稳定,价值取向因势而动,B项正确;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排除A项;“成为共识”,表述绝对,排除C项;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说法不妥,排除D项。故选B项。9.古代埃及强大时,向西扩张,势力一度到达幼发拉底河;亚述曾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埃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征服波斯帝国。据此可知,古代文明扩展的特点是()A.依靠军事征服 B.以两河流域为中心 C.英雄人物推动 D.专制国家充当先锋【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古代埃及强大时,向西扩张……”,可以看出古埃及,亚述和马其顿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A项正确;古埃及、亚述的扩张涉及到两河流域,马其顿没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雄人物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扩张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C.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A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西方工业文明对全球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各国的相互借鉴,B错误。C错误,材料的重点在工业文明的扩展,并非交通工具变革,故D正确。11.美国联邦宪法制定过程中,为在联邦立法机关中捞取更多席位,南部奴隶主代表在奴隶问题上与北部资产阶级代表达成妥协,规定各州人口按自由人总数加上黑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史称“3/5妥协”。这说明了1787年宪法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B.加强中央政府权力C.打上种族歧视烙印 D.解决了南北方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各州人口按自由人总数加上黑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3/5妥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在计算各州议员名额时,黑人奴隶数量折成五分之三后,计入各州人口总数,这说明1787年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C项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计算议员名额时,黑人奴隶受到不平等对待,没有体现中央政府权力的加强,排除B项;1787年宪法没有彻底解决南北方矛盾,在19世纪60年代,南北方矛盾不断计划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12.20世纪是“非殖民化”的世纪,尤其是二战后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对此,英国前首相艾德礼认为,大英帝国是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自愿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他们”。这实际上反映出A.“非殖民化”主要是宗主国自主行为的结果B.亚非拉各国普遍通过政治斗争方式获得独立C.旧的殖民统治政策已经不再适应时势的变化D.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殖民地摆脱殖民统治,这是因为旧的殖民统治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故选C项;“非殖民化”是亚非拉被殖民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果,排除A项;并不是所有亚非拉国家都是通过政治斗争方式独立的,排除B项;材料与和平和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答案】(1)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2)不同: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3)做法: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性:据材料“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得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据材料“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得出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得出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根据所学,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但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保守自大的心态滋生,故可得出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有利于文化的统一、继承和延续;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狭隘保守的心态和文化的保守性;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利于文化的统一;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以及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促使文化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某种程度上也是保守自大心态滋生的原因。【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得出中国侧重伦理文化;据材料“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形成……一套世俗文化”得出西方突出世俗文化;据材料“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得出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据材料“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得出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据材料“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得出西方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据材料“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得出西方文化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做法:据材料“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应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内涵;据材料“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得出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据材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得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所学,历史证明,开放包容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国家兴盛,自大保守导致封闭落后,启示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时期发展进程工场手工业时代(15世纪末—18世纪后期)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后期一20世纪初)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二战后初期金融、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得到加强,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组织。请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时期的发展进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认识。(要求:明确写出进程,史实准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工场手工业时代,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动植物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形成了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传统的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伴随着西欧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海外市场得到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示例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认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是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重要表现,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轮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说明:学生若从材料整体角度表达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然后从不同阶段说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或从不同阶段说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也可。)【解析】可以以材料整体或其中一个时期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阐述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认识。具体阐述某一时期,要说清这一时期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影响(世界影响、本国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史论结合,表达清晰。如引用工场手工业时代,论题:工场手工业时代,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专制王权加强,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动植物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形成了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传统的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伴随着西欧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海外市场得到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第12、14条: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起源》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1)汉律: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基础。《大宪章》:法律至上,王权有限(或以法律约束王权);保护私有财产;重视监督和落实;保障臣民自由与权利(2)原因:汉律:秦律严酷繁杂,吸取教训;汉初经济残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融合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