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行歌曲歌词看辞格之美_第1页
从流行歌曲歌词看辞格之美_第2页
从流行歌曲歌词看辞格之美_第3页
从流行歌曲歌词看辞格之美_第4页
从流行歌曲歌词看辞格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从流行歌曲歌词看辞格之美 【作者】李晓颖 【关键词】歌词??辞格??含蓄??均衡??超常 【指导老师】黎燕敏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所谓流行歌曲,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歌曲。流行歌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手段。从过去到现在,每个时代和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经典的歌曲。好的歌曲,其歌词一定是考究的。因为语言是声乐艺术表现与创造的核心,也是歌唱的基础。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直至歌曲的演唱,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

在对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有的学者主要致力于歌词的创作研究,从歌词的创作角度探讨如何谱写歌词;有的学者注重从歌词的语法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列举歌词中常出现的一些语法方面的错误,探讨歌词的语法不规范现象,并分析产生语法不规范现象的原因;也有的学者注重从歌词的修辞角度着手进行研究,对歌词中出现的一些修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歌词中常用的辞格,并分析其修辞艺术;更有学者试图将歌词引入教学,探讨将歌词中的修辞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在关于歌词的众多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歌词的修辞艺术研究方面成果很多,但是,对歌词的修辞所体现的文化美感方面的研究仍然微乎其微,甚至是一片空白。实际上,在歌词的修辞运用中,体现出了很深厚的文化美感。为了加深读者对歌词的理解,并且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歌词的内涵,本文将从歌词辞格的美感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将从歌词辞格的含蓄美、均衡美、创新美三方面进行论述。

1含蓄美

追求话语的含蓄优美是汉语修辞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流行歌曲虽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但由于其运用了具有含蓄之美的诸多传统辞格,故总体上其歌词在“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同样不乏“含蓄深沉”的韵致。在歌词常用辞格中,体现了含蓄之美的辞格主要有:

1.1比喻

在运用于流行歌词的各种比喻中,最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要数暗喻和借喻。

暗喻与明喻的不同在于,这类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并无明显的“形似”之处,而是由作者人为“赋予”其某种暂时联系,以达到“传神写意”之目的,故有人将这种比喻称为“远距离比喻”。从审美角度看,暗喻往往因其彼此“关系”的“陌生化”而具有“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的含蓄之美。??例如:

①“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

②“你美丽的眼,是一部美丽的书,我细细的地看啊,慢慢地读”?《美丽的书》?

例①《涛声依旧》述说的是一对已经分手的恋人再度相遇时所激起的“感情波澜”。本来,“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没想到重逢后“我”竟不自禁,仍想和对方“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又担心“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于是,只好小心翼翼地作试探性发问:“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末句的设喻可谓巧妙之至。“你”是“客船”,“我”是“船票”,本来直上即可。问题是这是一张过期的“旧船票”,没有“你”的“特许”便无法上船。如此,就把“我”欲重温旧情、再续前缘而又忐忑不安、不敢挑明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又含蓄深沉。如果改为“我们是否可以从头再来”则直白无味了。例②将女子美丽的“眼睛”说成是“书”,需要慢慢品位,慢慢欣赏。

借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言在此而意在彼。流行歌曲中的借喻,往往是借花喻人(女性),以喻抒情,显得趣味横生。例如:

①“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慢慢地绽放她留给我的情怀,春天的手呀翻阅她的等待,我在暗暗思量该不该将她轻轻地摘……”?《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②“送你送到小城外,有句话儿要交待,虽然已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例①将少女的情窦初开比作悄然绽放的玫瑰,把“我”是否接受其爱说成是该不该“轻摘”,不仅符合东方少女羞涩内向的心理气质,而且因其物我合一而极富情趣,令人遐想。例②的借喻,则含蓄传神又幽默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深深爱意和委婉告诫,十分合乎“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

1.2象征

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意义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的借物寓意、托物言志即是。由于任何一个象征都有“表层义”和“深层义”的双层结构和立体意蕴,必须“思而得知”,因而也同样富有含蓄美。如《诗经》中的《硕鼠》、屈原的《桔颂》、舒婷的《致橡树》等名作即是。流行歌词的象征自有其特性。从其在全词中的比例来看,有局部象征和总体象征两种。

即只是在某句某行象征。例如:

①“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弯弯的月亮》

②“一路为你送上冬日暖阳,抚平你心中的点点<aname=baidusnap0></a>忧伤</B>”??《为你》

③“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真心英雄》

例①中的“歌谣”,实指“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中的阿娇;例②中的“暖阳”,实指关爱和温暖;例③中的“风雨”象征挫折和暂时的失败,“彩虹”是指胜利和成功。它们都是虚实结合,另有所指。

?征

即整首歌词始终围绕某一个意象来展开。如果说局部象征因其全词多是直抒胸臆而只是“句中有余味”的话,那么,总体象征则“篇中有余意”,产生“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含蓄之美。例如:“竹篱笆,孤苦的竹篱笆,你有口也说不出那句心里话,自己捆住自己/死守着那个家,立在世上竟不知活着为了啥,听任那冷风吹/强忍那暴雨打,一年四季,五冬六夏,望不尽的井台路,摇不完的辘轳把……”《苦篱笆》

这里,分明句句都是在写篱笆,但又字字另有深意――从其拟人化的“捆住”、“死守”、“听任”、“强忍”等生动描写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其实是以此“苦篱笆”来象征中国传统妇女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孤苦无援的悲剧命运,寄寓着其深切同情和殷切期盼,让人倍感辛酸,联想无穷,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3用典

按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谓用典就是在“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刘勰称之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流行歌词用典的特色在于:一是从典故的选择上看,都选用具有通俗性、普及性的典故。如周杰伦《发如雪》“只恋你化身的蝶”就用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的典故。另外,像《愚公移山》所用的典故也是家喻户晓的。这是因为流行歌曲是大众艺术,受众层次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如果所用典故过于冷僻生疏,知者寥寥,就难以流行。二是从典故的数量上看,有单一式和集合式两种。单一式就是一首歌词只用一个典故,上述的《发如雪》、《愚公移山》即是;集合式就是一首歌词中运用数个典故,如《乱舞春秋》中连续出现“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曹操争霸天下”、“诸葛亮北伐难成”等历史故事。《千古绝唱》就用了“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雷锋塔与白娘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六个典故。三是从典故的表达上看,都力求表述的通俗易懂。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故其用典不必也不应像诗那样浓缩概括,而应适当“浅易化”,以便“大众化”。如《花梦》一词:“梦里看花花非花,花里有梦梦非梦,如果不是前世许下的约定,今宵我又为谁等,花开花谢已春夏,梦起梦落又秋冬,如果不是梦中相随的花影,今夕谁解不了情……”。显然,这首流行歌词是以白居易的《花非花》为“蓝本”拓展而成,但它已不像原诗那么朦胧难解。

用典的作用一方面是言简意赅,以少胜多,能用最少的字句去表达最丰富的含意;另一方面是借古喻今,曲尽其意,可用来抒写一些难言之隐。但用典也有其局限:一是典故来源极其博杂,非熟读诗书,通古博今者,很难驾驭和理解;二是容易破坏意境的浑然一体。借典言情,间接曲折;借典写景,更是隔膜。用典须适当,要谨慎,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

1.4借代

借代也叫“换名”,其特点是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不用,而借用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因其“曲说”而非“直说”,不仅使作品具有意象美,而且使人在“还原”的过程中因联想活动而生成一定的含蓄性。流行歌曲中的借代,主要是以下情形富有含蓄美。

一是特征代本体。如“不觉我说着说着就天亮了,我的唇角尝到了一种苦涩”(《心如刀割》)。“苦涩”指什么?显然是“眼泪”;而“眼泪”又为什么会“苦涩”?那是因“我”失恋而心里“痛苦”,所以连泪水也觉得“苦涩”。这样,以“苦涩”之味来代指“我”因失恋而流之泪,中间就“跳”过了心理感受的环节,令人非思考不能索解,这就比直说“痛苦”更有“味道”。

二是具体代抽象。如“公园就要拆去,别拆去记忆,何不用歌声载录下你的日记”(《把耳朵叫醒》)。显然,这里的“日记”是指“心绪”之意,但如此“换名”而不直说,通过如此借代,因彼此关系的“陌生化”而令人产生新奇感

三是部分代整体。《味道》这首歌词不直接诉说相思之情,而是用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淡淡烟草味道”、“被爱的味道”等具体意象来代替对方。从表达效果来看,其借体越细越多,就越加显出其思念之深之切,且把对方身上的各种“味道”也都纳入“想念”范畴。这样不同寻常的语言搭配,更令人思味。

显而易见,借代因其凝练简洁、生动形象、一物多名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含蓄美。

1.5双关

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辞手法,双关的特点就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它反映了汉民族表达委婉,追求话语“典雅”和“含蓄”的文化心理。流行歌曲中的双关手法,主要是“语意双关”而非“谐音双关”。

例如《记得你陪我躲过雨》:“因为注定要相遇,才会有这场大雨/我和你躲在屋檐下。你的目光还是把我淋湿。如今许多年过去,仍记得你陪我躲过雨。躲过了雨滴,躲不过你;躲过了今天,躲不过今世;躲过了瞬间,躲不过记忆。记得你陪我躲过雨,躲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里。”

显然,这首歌词写的是曾经相爱的人们的一次雨中邂逅,其“躲雨”实是寓意双关。“我”所遇到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雨”,更是毫无准备又没有结果的感情纠葛之雨。虽然“你”的拒绝令“我”狼狈不堪(淋湿),但“我”依然眷恋不已,感情上“躲”不过“记忆”。可以说,这是一首苦涩的单相思恋歌。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双关是“话里有话”,故若恰当运用,便可使歌词富有弹性,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且事半功倍。

为什么中国流行歌曲如此钟爱富有含蓄美的辞格?从文化修辞学角度来看,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使然。因为,修辞现象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群体性、内敛型的文化,这种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含蓄为美的文化心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流行歌词的含蓄辞格使得作品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功能,但须要辩证运用,恰当得体,不可一味“崇曲贬直”而走向晦涩艰深,否则就很难“流行”。?所以,辞格的运用要与时俱进,当曲则曲,宜直则直,曲直并用,曲直互补,也即是古人所说的“含蓄而不晦,透露而不尽”。

2?均衡美

均衡为美是中国人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追求。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学中都随处可见其表现形态。比如,布置厅堂摆设,张贴门神春联,建筑庙宇楼层等多是两两对称;诗歌语言文本结构中,《诗经》的以四言为主、《楚辞》的以六言为主、近体诗的“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骈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