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沂市2023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垄断之势。唐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无数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作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的晚唐初期诗坛。三个阶段,各自繁荣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诗歌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而这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强烈的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的原因。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诗歌思想从盛唐的倾向于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剧烈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的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的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种种见解,都是这种改革愿望的反映。只要看看柳宗元的那种执着求实的精神,看看韩愈反佛老的那种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们尽管政见不同,但希望朝廷强大起来、幻想中兴却是一致的。正是士人的这种改革精神,这种重又振奋起来的心理状态,才给贞元末至元和的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要简单地描述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文坛的总的风貌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大致的概括,便是:充满革新精神。诗歌上“讽喻”说的提倡,散文上“明道”说的出现,为革新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固不待言;诗歌思想上韩、孟之尚怪奇,李贺之追求瑰丽斑斓,也无一不充满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促使中唐诗坛出现了众多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彼此之间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差别极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派,出现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繁荣。可以说,唐诗的第二次繁荣,与此时士人的改革精神关系至为密切。

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士人心理又起了变化。虽仍惦念王朝盛衰,时存希望,而又明知衰败之无法挽回,繁华已成陈迹。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使此时士人的视野转向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转向闺阁庭园,给诗歌带来细腻的情思与技巧。唐诗最后一个高潮的特点,同样是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唐代政治影响下的士人心理状态变化与诗歌思想变化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普遍地走入仕参政的道路,文人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往往和政局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他们的创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追求。政局的变化、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与创作倾向的变化、诗歌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很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会影响诗歌的兴衰。(摘编自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不可逾越的高峰,形成了诗歌史的垄断之势,浩如烟海,名家辈出。鲁迅不禁感叹到:“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作完。”B.盛唐诗以及转折时期的杜甫诗歌带来了唐诗第一阶段的繁荣,但安史乱起后,部分士人一扫盛唐入世心态,第一阶段在过渡中渐渐结束。C.贞元至元和年间,面对王朝的困境,士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改革精神,在改革成功的激励下,涌现出众多优秀诗人,诗坛再度进入了繁荣。D.唐诗最后一个繁荣阶段出现在晚唐初期。在这一阶段,士人视野转向了对历史的回顾思索和闺阁庭园,诗歌带有了细腻的情思与技巧。2.根据材料内容,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风骨”可喻指人的品格,在文中则是一个古典文学理论术语。“盛唐风骨”是说盛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清刚壮大、昂扬向上的特质。B.“入世”指投身社会,渴望建功;“出世”则相反,指超脱尘世,回归自然。《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的便是李太白入世不顺后的不羁。C.“写实”在文中指诗歌创作关注社会、反应现实,与“浪漫主义”是相对的。文中第四段所说的“理想主义”指的应该就是“浪漫主义”。D.“智囊”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在文中应指为统治阶级谋划的知识分子。贞元、元和年间,他们虽政见不尽相同,但幻想中兴的愿望一致。3.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汉末动乱,人心思统,曹操在赤壁大战前高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先秦政治宽松,诗歌萌如春笋,诸如《静女》之类的爱情民歌大量涌现。C.东晋腐败,求仕艰难,陶潜在看破官场后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北宋柳永入仕不成,浪迹市井,其作品基调依然与时代的繁荣相得益彰。4.假如让你结合本文观点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出对比评论,请列出评论要点。(4分)5.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讲,最后一段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铁生的生命结束在离他六十周岁生日差四天。我本想那天晚上给他打个电话,以往一年将逝都跟他说上几句,祝他们新年快乐。现在,无处可跟他说话。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工作,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从他的体格看,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那会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他曾说:“我现在老说我这个身体不好,剥夺了我多少时间。妻子就说我,如果我身体好,用其他的方式剥夺,一样。”可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需要母亲、父亲和妻子接力,医生和朋友相助,小心守护。小心再小心,还是一桩桩毛病添加进来。脊髓的患难引发截瘫坐上轮椅,之后肾脏萎缩导致尿毒症只能靠透析血液维持生存,其间有褥疮等威胁,之后肺部的问题来了,病危。他很早血压就高了,脑血管突然破裂,成为最后的直接死因。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在朱家角水边的一个饭店,王安忆蹲下给他揉小腿,要它消肿。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感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们家生活俭朴,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他的几辆轮椅和助残用具。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漂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他有本书的书名很真实,《病隙碎笔》,勤奋地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写一节是一节。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在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也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我最后一次见铁生是2009年的圣诞夜。我到北京开会,去看他和希米。那个晚上铁生点起许多蜡烛,桌子上有红酒和蛋糕,我们三个人举杯庆祝节日,吃饺子。我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我劝他躺床上去,看他被机器移动到床上,坐他床边说了会话后告辞。希米送我出门。我哪里想到这已是他的“晚年”,已是最后一面。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性,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五十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选自陈村《回想铁生》,有删节)文本二: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两段文字虽朴实平易,字里行间却隐隐透着作者对故友未及花甲溘然离世而未能最后作别的无限惋惜与沉痛之情。

B.文章第三段开头围绕“投缘”写了两人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而一个“但”字又将文意转向了对史铁生思想和成就的无限敬佩。C.文章第四到六段先简写他本应健硕,再详述他的病魇之痛,一详一略,对比强烈,突出并丰富了第三段中“最好”的深刻内涵。D.文中说《病隙碎笔》书名很真实,因它的题义与其创作历程吻合,是史铁生在疾病空隙中零碎写成的,故而本文也对其着墨最多。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语句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两个“除去”,彰显了语言的严谨,但更多的是突出了地坛的每个角落作者几乎都去过,读来让人不禁心生同情。B.“无论是什么……什么……什么”“有时候……有时候”,极尽百无聊赖之感,突出了作者内心悲观厌世的旷日持久。C.从选段看,作者已在疾病中参透了生死:“生”不可辩论,“死”也是注定的结果。而“节日”则说明作者已坦然求死。D.“起早熬夜准备考试”运用了比喻,把死比作“考试”,把死后的轻松比作“假期”,说明他已经做好了面对死亡的准备。8.文本一划线部分两次提到“吃豆子”,含义和作用有所不同,请分析。(4分)9.文本二最后提到史铁生庆幸上天对自己残疾的安排,文本一对他这种乐观心态是如何刻画的?请举例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姚鼐《游灵岩记》)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聂君指岩之北A谷B溯C以东D越E一岭F则入于琨瑞G之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乾隆,皇帝年号。年号作为中国古代皇帝名号多用以纪年,后文“政和”也是年号。B.居,安置、存放。其意义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居”不同。C.乃,于是。其意义与用法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中的“乃”相同。D.姚鼐,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灵岩是泰山北面的一座巨岩。作者是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前来游览,与作者登泰山的时间相隔一年有余。B.本文对灵岩的描写从状貌、高度到周边环境细致入微,并重点写了灵岩上的佛龛、佛像以及登灵岩后所见之景。C.姚鼐本来邀约朱子颍一起游灵岩,但因朱子颍公务缠身未能同行,于是由聂剑光陪同作者一起前往游览了灵岩。D.姚鼐此次游灵岩,没来得及游览更加幽邃的琨瑞山,于是写信给朱子颍,就畅游泰山四周的路线给他提了建议。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游灵岩记》姚鼐)(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姚鼐)14.考据,即考证,指对相关问题根据资料或史实来证实、说明。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重考据,这一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怀人写景。开篇两句以“北山”“白云”交代作者居地的清幽环境;“自怡悦”,是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他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B.三、四两句进入题意。作者对友人心中存有惦念,故而试着登高遥望;但直至飞过的鸿雁消失在视线的尽头,也没看到期待中的身影。C.第七至第十句写不时可见的归人在江畔边行边歇,天边的树木与江畔的弯月静静烘托。这是作者登高所见之景,动静相宜,美不胜收。D.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平淡疏缓又温情脉脉,他笔下的居住之地,既远离喧嚣,又不显得很孤僻,很有陶渊明诗歌的冲淡风格。16.诗歌五、六两句分别写了作者心中的“愁绪”和“兴致”,两者各有缘由,且有机统一于全诗中。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与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的意思相近。(2)《赤壁赋》中,苏轼扣舷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似表达了美好憧憬,实际上是借美人抒发了其在政治上的无限失意。(3)秦观在《鹊桥仙》中一反爱情诗多写离愁别恨的常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爱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体现了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地震如同刮风下雨一样,

A

。目前,地震学家正在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探测地球的深部,探索地震发生时地壳的状态和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索地震的成因,做好预测,但是探索之路还很漫长。

B

?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事物,如蓝天、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等,还可以利用火箭和卫星观测遥远的太空,但是,要进入地球内部就很难了。所以地震预测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球的不可入性。那么,

C

?从科学上讲,地震预测探索途径有两个方向:①第一个方向是认识地震发生、孕育的基本规律,②动态探测地下特别是地壳内的物性变化,③获得如气象预测所用云图一样的“地下云图”,④对地震产生过程作出准确识别;⑤第二个方向是利用现代传感器密集观测技术和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技术,⑥寻找地震前出现并和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⑦就是地震前兆现象,⑧探索地震预测途径。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20.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3分)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百合花》茹志鹃)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百合花》茹志鹃)C.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作了详尽记录。

(《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D.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22.文中划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生活中一些真谛逐渐离我们远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C(3分。“改革成功”错,第6段明确说“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2.C(3分。文中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不能划等号)3.B(3分。《静女》代表的先秦《诗经》爱情诗大都是民歌,不是文人诗)4.①北宋统一繁荣,士人自信昂扬,苏轼《念奴娇》虽然慨叹个人际遇,但整体基调乐观旷达。②南宋偏安一隅,士人备受压抑,稼轩《永遇乐》虽然心系家国命运,但整体基调慷慨悲愤。(4分。每条对政治形势或文人心态作出概括1分,对其诗词思想格调作出针对性评论1分。意思对即可)5.①文章结尾与开头观点呼应,对全文进行总结,可以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将观点从适用于一类现象拓展至更广泛的现象,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③揭示不同要素、概念之间的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原因,可以让文章有深度。(6分。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3分。“故而本文也对其着墨最多”错)7.A(3分。B项,“悲观厌世的旷日持久”错,相关句子为后文对生死思考的旷日持久作了铺垫;C项,“求死”错,作者参透生死,但不“求死”;D项,“把死比作‘考试’”不对,“考试”应该是比喻自己对病痛的挑战,“假期”应该是比喻“死”)8.①第一处指打的游戏,表明史铁生病痛中依然对生活兴致盎然。②第二处一语双关,既指他常打游戏,更隐喻他作品中进行的诸多思索,特别突出了其病痛中收获的人生价值。(4分。答对一条得2分,答对两条得4分。每条含义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①通过议论评价刻画。如“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可见困厄没有阻止他思考人生。②通过记叙琐事刻画。如追忆最后一次去看史铁生,提到他点起很多蜡烛,一起庆祝节日。③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如不吝笔墨写史铁生被病痛折磨,却在这种境况中写了很多文章。④通过侧面描写刻画。如妻子说如果他身体好,会通过其它方式剥夺,侧面反应了史铁生本人的心态。(6分。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6分。每条“如何”1分,举例分析1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即可得分,如答成“通过他的作品间接刻画。写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间接表现了他的乐观”,可以给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3分。原文为“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11.C(3分。前者为连词,于是、就;后者为副词,竟然、却)12.A(3分。“一年有余错”错)13.(1)您以后来游览的时候,可沿着泰山的西麓,到灵岩观赏,向北到达历城。(4分。“循”“观”“北”各1分,句意1分)(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苍山之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4分。“既”“负”“烛”各1分,句意1分)14.①考证了朗公谷和朗公石名字的来源。②考证了灵岩寺自前秦苻坚至北宋以来的兴废变迁。

(3分。答出一处得2分,答出两处得3分。如答“考证了甘露之泉名字的由来”“考证了‘政和’二字为宋人所刻”等,答出一处可以酌情给1分)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群山像个圆环只留了南面一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仅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在寺后开凿山岩成为洞龛,用来安置佛像,估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在灵岩寺对百姓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有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它的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您以后来游览的时候,可沿着泰山的西麓,到灵岩观赏,向北到达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15.C(3分。“江畔的弯月”不对,原文写“江畔洲如月”,实际上是写江畔像弯月一样的沙洲,不是写月)16.参考答案(一)①愁绪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愁,因薄暮而触发;兴致是欣赏美景的兴致,因清秋而引起。②“愁绪”上承相望而不能相见,“兴致”下启登高之所见之景,自然地融合在全诗中。③作者因重阳赏景的兴致触发了思念之情,又因不得见而生愁,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参考答案(二)①愁绪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愁,上承相望而不能相见,因薄暮而触发。②兴致是欣赏美景的兴致,下启登高之所见之景,因清秋而引起。③作者渴望与友人一起赏景,分享这种雅兴,又因不得见而生愁,两者有机统一于全诗中。(6分。能解释“愁”的原因,2分;能解释“兴”的缘起,2分;能分析二者的内在关系,解释统一性,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组织合理,即可酌情赋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3)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6分。写对一句得1分,如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本句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18.(1)语句①,修改为:第一个方向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基本规律。(2)语句⑦,修改为“地震前兆现象”。(4分。修改正确一句的2分。语句①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孕育,再发生;语句⑦中的“就是”与破折号的作用重复)19.①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地震为什么难以预测③地震可以预测吗(6分。每写对一句得2分,写对三句得6分。意思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20.B(3分。A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B项,引文省略;C项,列举省略;D项,话没说完,意犹未尽)21.D(3分。不是写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22.(1)“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的缓慢、细密过程,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2)“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4分。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四、写作(60分)23.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临沂市2022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但是,语文课的语言知识体系主要是附会印欧语言的语法,以结构主义为主,排斥语义,而负载信息的是含有思想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在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被“淡化”后,语文课程找不到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又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推动语文教育发展,当前的关键之点,是理解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课程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的,它综合地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们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它涉及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所以,语文课不是“器”,而是“道”和“器”的结合。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以养成和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程后,站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时,就会带着对自己母语的正确认识和使用自己母语的合格能力,保证和推动社会语言生活健康,成为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人们喜欢用“改革”来称谓教育教学的推进,其实,要想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效果、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真正要做的并非改革,而是建设。首先,要重视思想建设。这就要求对推进教育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而养成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第一,把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变为以发展素养为宗旨。第二,把以教师灌输为主,变为教师导引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第三,把与生活剥离开来的符号化的学习活动,变为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综合活动。这里所说的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添砖加瓦,而不是用颠覆性的口号来建造“新模式”,用一种教学定势代替另一种教学定势。其次,要重视课程建设。语文课程建设,不只是思想建设之后的课程建设,还要有相应的理论建设做支撑。迄今为止,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这里我只从自身学科专业上谈一个必须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文字知识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反对排布知识点的教条主义教学,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把知识当成终极目标的语文课程,但并不是否定知识的作用,更不是说,提高能力和素养不需要知识。语言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其特质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但以母语运用为特质的汉语言语文课程,几乎没有关注到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言文字教学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汉字汉语,要承认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汉语词汇系统和汉字系统是有数理符号特性的,但它们本质上是人文符号,是负载思想意义并同时含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人文符号。没有适合汉语的语文知识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摘编自王宁《从语言战略角度看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信息时代,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要解决围绕信息的诸多问题,还应先从提高人的语文素养着手。B.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些特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实施存有交集。C.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而被“淡化”,让语文课程失去了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并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D.要想在语文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提升学生素养,就必须调整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与生活剥离的教学方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则不需要这样。B.当今语文课上,学生热衷于提升应试的熟练程度,这丝毫无益于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C.语文教学思想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故需避免与传统教学思想的割裂。D.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因此理论不明晰则无法推进课程建设。3.下列选项中的知识教学行为,与文中画线句子的教学主张最适切的一项是(

)(3分)A.讲解《春江花月夜》,结合水、月意象,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特有的时空观念与离人之思。B.教授《过秦论》,从文章的议论思路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观点明确、结构严谨的议论文。C.对词性分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等详细讲解、梳理语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记忆。D.讲授《论语》,结合文章中的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引导把握古汉语的语言特点。4.假如你就读的学校要建设《沂蒙文学》校本课程,请就如何建设提出建议。(4分)5.有人说:“题目,应该是论述文内容的统摄。”本文内容是如何围绕题目逐步展开论述的?请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双心河(节选)[注]海明威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他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他穿过草场朝上游走去。他走着走着,裤腿被露水弄得湿透了。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河流没有一丝声响。它流得又急又平稳。尼克走完草场,还没登上他打算在上面宿营的高地,就朝下游望去,看鳟鱼跃出水面。它们是跳起来捕食日落后河道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虫子的。鳟鱼跳出水面捕捉它们。尼克穿过河边这一小段草场时,①鳟鱼就在高高地跃出水面了。他此刻朝下游望去时,虫子大概都栖息在水面上了,因为一路朝下游都有鳟鱼在一个劲地捕食。他一直望到这一长截河道的尽头,只见鳟鱼都在跳跃,在水面上弄出不少圆形水纹,好像在开始下雨了。地势越来越高了,上有树木,下有沙地,直到高得可以俯瞰草场、那截河道和沼地。尼克放下包裹和钓竿袋,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是要先搭了帐篷才做饭。在两棵短叶松之间,土地很平坦。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这一来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②他伸手摩平沙地,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他的双手被香蕨木弄得很好闻。他摩平拔掉了香蕨木的泥土。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等他摩平了泥土,他打开三条毯子。他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摊在地上,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他拿了包裹中的一些东西,从这挡蚊布下爬进帐篷,把东西放在帆布帐篷斜面下的床头。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搭好了野营。他安顿了下来。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这是个扎营的好地方。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他正在自己搭起的家里。眼下他饿了。他从纱布下爬出来。外面相当黑了。帐篷里倒亮些。尼克走到包裹前,用手指从包裹底部一纸包钉子中掏出一枚长钉。他紧紧捏住了,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轻轻地敲进一棵松树。他把包裹挂在这钉子上。他带的用品全在这包裹里。它们现在离开了地面,受到保护了。尼克觉得饿。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饿过。他开了一听黄豆猪肉和一听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倒在平底煎锅内。③“既然我愿意把这牢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尼克说。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

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砍下几大片松木,生了一堆火。在火上,他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用皮靴跟把它的四条腿敲进地面。尼克把煎锅搁在烤架上,就在火焰的上面。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了,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在火边坐下来,从火上端起煎锅。他把锅中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食物在盘子里慢慢地扩散。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他知道豆子和面条还是太烫。他望望火,然后望望帐篷,他可不想烫坏了舌头,把这番享受全破坏掉。④多少年来,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他的舌头非常敏感。他饿得慌。他看见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吴劳译,有删节)[注]写干1925年,故事主要写了主人公尼克孑然一身从战场回到空无一人的森奈镇——他儿时的故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写尼克由闭上眼睛到张开眼睛再到闭上眼睛,以细节刻画尼克入睡的过程,读者的感受也随之被带入到其中。B.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在荒野中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既凸显了他百无聊赖的心境,也突出了其挑战自然的艰辛。C.同《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多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与形象,但尼克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所不同。D.小说情节简单,并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环境描写着墨较多,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点。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写鳟鱼跃出了水面,映照出尼克的愉悦心情,预示他带着钓竿可能会有所收获。B.句子②中尼克“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如此彻底是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C.句子③是尼克在特定环境下的自言自语,直观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独断专行的形象特点。D.句子④暗示尼克曾有过一段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8.小说画波浪线处多用短句,且内容有反复,请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上的表达效果。(4分)9.小说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是时,乌孙公主上书:“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乌孙王昆弥皆遣使,因惠进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于是汉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蟲庭,获单于兵将三万九千余,得马、牛、羊无数,乌孙皆自取卤获。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绶节。惠还,自以当诛。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发龟兹西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谢曰:“乃我先王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节选自《汉书·常惠传》)文本二: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甸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3分)昆弥愿发国半因A精兵B自给C人马D五万骑E尽力击匈奴F唯天子G出兵以救公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意为于是,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意义不同。B.币,意为财物,与《苏武传》中“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的“币”意义相同。C.风,通“讽”,意为委婉含蓄地规劝,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意义相同。D.典属国,古代官职,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等事务,常惠和苏武均担任过该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常惠随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后才回到汉朝,汉朝廷为了嘉奖他,授予他光禄大夫之职。B.匈奴连派重兵攻击乌孙国,并要挟乌孙,要求交出乌孙公主,乌孙王和公主向汉朝求救。C.常惠被乌孙人偷走了绶印符节,自认为失职应当被诛杀,但因出使有功仍被封为长罗侯。D.匈奴欺骗汉朝苏武已死,因汉天子收到了苏武的鸿雁传书,不得不将苏武等人交还汉朝。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4分)(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4分)14.文本一评价常惠“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常惠的外交功绩。(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语言平实,字里行间暗含着无限的悲凄之感。B.第三句写诗人为了度过贫穷光景,万般无奈下将妻子穿过的衣裳全部卖掉。C.第四句可看出诗人想封存对往事的记忆,而这更凸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切。

D.尾联直抒胸臆,可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艺术效果媲美。16.有论者认为这首诗“贵在真实”。这一特点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曹植宴饮的典故,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2)武侯故里为诸葛亮纪念馆壁画征集题画诗,李明同学认为可以直接借用古人诗句,比如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同学在探究《离骚》主旨时,自然联想到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其“言近旨远”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它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每年都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喜庆祥和,代表着春的温暖和祝福.不仅传承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而且也承载着追求美好未来、人与自然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大使指出,中国(

)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